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想像力減弱

老年人想像力減弱

發布時間:2023-07-11 08:03:48

老年人不但建忘,還經常把沒有的事(自己想像的事情)當成真事怎麼辦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家也是這樣,而且怎麼說呢,我是奶奶這樣,爺爺也都會依她,每次都無理取鬧,又是風水又是這那的…好煩的,不過想想,他們已經這么老了,說句難聽的,一隻腳都踏進棺材的人了,哄哄吧

㈡ 老年的心裡變化有哪些

人到了60歲以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年期,此時,不僅身體臟器功能逐年老化,還會出現如下心理變化,必須引起我們的關註:

1.心理孤獨--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

2.心理空虛--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准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靠靠,俊他們感到時間過的很慢,難以打發。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曠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時可以達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脅很大。

3.情緒變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生事物,懷戀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4.記憶力減退-不少老年人都時常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而深感苦惱,例如:出門忘記帶鑰
匙,炒菜忘了放鹽,剛才介紹過的客人,轉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會兒找不到手錶,一會兒找不到眼鏡一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特點是對新近接觸的事物忘得很快(醫學上稱"近事遺忘"'),而對過去的往事卻記憶猶新。記憶力減遲是大腦細胞衰老、退變的常見現象,過於嚴重則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種表現。

5.睡眠問題--老年人大多數睡眠減少、睡眠淺、易驚醒,有的老人同時有入睡困難和早
醒,這也是腦功能自然現象。醫學研究發現,老人在睡眠過程中醒來的次數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於老年人睡眠的質和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因此許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後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濟,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現睡眠過多或睡眠倒錯(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頻頻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場合也難以自製,這也是腦功能削弱的顯著標志。

㈢ 老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人邁入老年(60歲以後)後,生理、心理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同中、青年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機能逐漸地衰退:老年生理機能的衰退,這是人體自然發展的生理現象。主要表現如下:
①由腦細胞減少帶來的腦萎縮,導致腦功能的衰退。表現在神經中樞的興奮性降低而抑制性的增強;神經細胞的恢復過程也有所處長,整個大腦的調節控制能力都降低。
②感官的感受能力衰退,表現在視力下降。特別是對高頻率的光波感受能力下降快。一般看書報文章都要戴老花眼鏡;聽力減弱,特別是抗干擾能力低下,需要大聲說話才聽得到,並且說話的頻率要慢,才聽得清楚;嗅覺下降,並易疲勞;味覺降低,味蕾萎縮,常常飲食無味;觸覺的靈敏度降低,對溫、冷覺和壓覺反應緩慢,動作遲緩;運動分析器老化,平衡能力降低,往往容易摔跤;操作能力也隨之降低,往往手腳都會打顫。
③注意力下降,表現在注意力渙散,不易集中;注意力轉移緩慢,甚至呆滯,易鑽「牛角尖」,注意分配往往顧此失彼,顧東扔西。
④記憶力減退,表現在近期記憶、機械記憶、瞬時記憶很差,過目就忘;對遠期記憶還可以,不過有時也會卡殼。如原來很熟悉的親友、戰友、同事的名字突然記不出來,但過後偶然又想起來了。
⑤思維能力降低,表現在思維的強度、速度和靈活性方面,都不如中青年時期。特別是抗干擾能力和調控思路的能力明顯降低,思路易打亂,常常難於連貫地思維;思路定勢後,不易轉向思維,常常固執己見。
⑥想像能力減退,主要是對原有事物的表象,往往記憶不清楚,而對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又降低,信息的貯備量明顯減少。
⑦操作能力降低,主要是手腳協調性差,特別是動作緩慢,不靈巧,有時手握物不緊,腳站立不穩,甚至震顫。 然而,老年人也有其優勢,這就是智力的衰退遠比生理機能衰退要晚。特別是那些勤用腦的人,他們的智力不僅不減退,而且與中青年時相比,還有所增強。如一些大器晚成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政治家等,60-70歲還屬於智力高峰時期。據統計,在1979年以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83人中,60歲以上者53人,占獲獎者的64%;70-80歲者25人,佔31%;只有5人是60歲以下者,佔5%。這就足以看出了老年智力的優勢。因此,老年人不要因生理機能的衰退而自卑。老年人閱歷深,見識廣,經驗豐富,善於理論思維,長於深謀遠慮,考慮問題全面、深刻、實際,還可以使余熱生輝。 (2)心理逐漸老化變異:老年人離退休後,隨著人際交往的減少,生活圈子的縮小,隔離感、孤獨感、依戀感漸生,再隨著光陰的流逝,自我活動和自我保健能力的降低,依賴感、衰老感甚至離世感漸生,出現一派心理老化的趨勢。在認知上,出現成熟性與衰退性的對立統一。認知的成熟,是老年人重要的心理特徵之一,正如孔子所說的,「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然而,由於感官的衰老和大腦機能的衰退,又必然導致認知的衰退,對新近的事物,接納、記憶較差,因而影響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在心態上,表現為積極性與消極性的對立統一。積極心態在老年人中,仍然占居主導地位,所謂「老驥伏厲,志在千里,不要揚鞭自蹄。」就充分表明人老心不老的方向。但由於生理機能的衰退和疾病的纏身,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心理體驗油然而生。

㈣ 老年人心理衰老有哪些表現

人進入老年期後,生理衰老明顯加快,與之相對應的心理衰老也隨之而來。老年人心理衰老的表現千變萬化,一些老年心理學家歸納出10餘種較為明顯的變化特徵,其主要表現有:(1)感覺、知覺衰退

眼睛老化,聽力不如從前,味覺遲鈍,以前很好吃的東西現在感到淡而無味。

(2)記憶力衰退

熟人的名字老是記不起來,讀書前看後忘;電話號碼總要反復看幾遍才能記住;剛說過的事,一轉身就忘了;常常記不起隨手放的東西。

(3)想像力衰退

理想逐漸喪失,幻想越來越少。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言語能力衰退,講話變得緩慢,而且啰嗦。

(4)思維能力衰退

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學習新事物感到吃力,甚至有點害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

(5)情感變得不穩定

較易動感情。遇到困難,不像以前那樣鎮定自如,經常有莫名其妙的焦慮感。對喧鬧聲感到很煩躁,看不慣年輕人的言談與行為。

(6)意志衰退

做事缺乏毅力和探索精神,喜歡憑老經驗辦事,下決心要做的事常常拖拉而不立即行動,進而,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

(7)反應能力下降

動作不如從前靈活,對事物不如以前敏感。一旦疲勞,恢復得較慢。睡眠時間也比以前少了。

(8)興趣愛好減少

生活中感興趣的范圍變小了,不再有興趣看小說、電影、電視,不再喜歡參加各類活動,特別是集體活動。

(9)產生衰老感和死亡感

總感到自己老了,經常想到自己已臨近死亡,常回想已故的親友,又聯想到自己,悲悲戚戚。

(10)性格更容易發生變化

性格易變得暴躁、易怒、情緒低落、憂郁、焦慮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11)容易焦慮不安

很多人在度過更年期後,情緒逐漸趨向穩定,但是焦慮不安一直持續到老年期。當環境中有不利因素時,就更容易出現焦慮不安。

(12)情緒明顯地變化

老年人情緒反應的變化一方面是對一般刺激趨向冷漠,喜怒哀樂不易表露,或反應強度降低,使人易產生冰冷之感。另一方面遭到重大刺激,情緒的反應卻特別強烈,難以抑制。

(13)敏感多疑

感覺器官不敏銳,對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事往往卻很認真,常把聽錯、看錯的事當做對他的傷害而感到傷心不已。

(14)易產生孤獨感

原因主要是我們老年人本身衰老影響了老年人的心理;社會疏遠老年人及老年人自己退出社會也是原因之一。他們的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深居簡出,懶於交際。

(15)容易自卑

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如果遇到生活以及疾病等諸多困難時,均可使老年人過分傷感,自卑情緒也就隨之加重了。

(16)習慣心理

鞏固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與工作習慣,決定了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很鞏固。年齡越大,形成的習慣越固定。

(17)個性心理特點明顯

人的個性心理特點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老年人比起青年人與中年人更顯得個性化,例如,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習慣,不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

㈤ 怎樣促進老年人智力及靈活度

延緩老年智力減退和改善老年智力

現在人們對"智力"這個詞並不陌生。但一談到"智力"往往就想到孩子們,開發智力,智力投資等已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今天我們來談談老年人的智力。

過去人們往往認為人老了,記憶力就減退,智力也隨之減退。腦子就糊塗了。這種偏見,使老年人消極悲觀,失去自信,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了,"老而無用"的想法隨之而來,其實這是片面的、錯誤的。

一、 首先來談談智力是什麼?它包括哪些方面?

智力的結構很復雜,它是由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的各種心理能力綜合組成的,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學習、記憶、思維、言語、實際操作和適應環境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核心,所以在衡量智力時要考慮各個方面。

二、 怎樣來衡量智力的高低

平時人們談到某某某聰明,雖說不出具體一、二、三,但評論結果還是比較一致的,似乎已形成約定俗成的看法。這是因為智力不是抽象的,而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點,並且在行為活動中表現出來,所以通過人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可以進行客觀評定。比如解決工作中一個難點,能想出最有效辦法的人,智力水平就高。

現在常用"智力測驗"來評定智力,它是一種心理測量方法,種類很多,一般包含注意、觀察、記憶、思維、言語和實際操作等方面,根據測驗成績評定,求得智商可以客觀評定智力水平,智商高就是聰明。但這種測量方法有局限性,因為它不可能包括智力的所有方面,尤其對老年人,有些測驗不合適。比如搭積木,拼圖等,就會影響成績,而且不是真的智力減退了。所以智力測驗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還要觀察一個人的實際活動,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

三、影響智力的主要因素:大致可歸為兩類

1、先天遺傳因素:指機體本身生來具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感覺和運動器官等方面的特性。但這些先天素質只作為一種自然基礎,為智力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如果缺乏後天教育培育和環境影響,智力不可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2、後天環境因素:智力很多方面靠後天學習獲得,如:知識、經驗、技術、智力與教育、職業、實踐活動,家庭社會環境,生活經歷,以及個人健康和活動狀況等均有聯系,一般來說,愛動腦筋的兒童智力發展得快,到老年智力減退較慢,因此,智力開發要通過早期教育,而老年人如果能繼續學習,接受教育,就能延緩智力減退。因此"老有所學"、"老有所教"是有科學道理的。

四、老年智力的特點

人老了,隨著生理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智力也隨之變化,但絕不是人們過去所說的"人老了,腦子糊塗,老而無用了"。智力正常的老化是很自然的,不必為此緊張,焦慮和煩惱,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不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它有下面三個特點:1、智力的不同方面變化是不同步的,有的減退早些,有的晚些,有的減退快些,有的慢些,不能籠統的說老年人的智力都減退了,那是不對的。應該具體分析老年生理的特點和變化規律。這樣老年人就能掌握這些規律。

我們在八十年代做過一項研究,比較了20-89歲不同年齡成年人的智力變化。凡是與知識經驗的積累有關的智力方面,隨年齡增長,減退較晚,直到七、八十歲才有所減退,而且減退緩慢,有的甚至還有所提高,比如,常識、詞彙等。這是智力稱之為"晶態智力",形容它像晶體固體一樣,比較穩定,不太變化,它們都是後天獲得的。另外,有一些與神經系統和感覺、運動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關的智力方面,成年後隨年齡增長減退較早,40歲就開始減退,而且減退較快,60歲減退明顯。比如近事記憶,思維的快慢,以及和注意力和反應速度有關的能力。這類智力稱之為"液態智力",形容它流動的、不穩定,容易變化。

這結果說明了智力老化中的規律,當液態智力減退時,晶態智力仍保持較好,可以作為補償。因此老年人可以用豐富的知識經驗彌補自己的弱點,揚長避短,使老年人的智力基本保持正常,保證了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2、老年智力的個體差異很大,因為智力受很多因素影響,生理上的老化與心理老化不同步,因此,人與人的智力老化不一樣,有的老年人頭腦清晰,思維敏捷,智力不減當年,到晚年仍能做出成就。

3、老年智力有可塑性和潛能,國內外研究已證實這一點,如果採取適當措施,可延緩老年智力減退,甚至還可以得到改善,因為其中有潛能可挖掘。

五、 怎樣延緩老年智力減退和改善老年智力

1、 健康與智力:生活中可以看到健康的老年人智力並沒有什麼減退,他們生活自理,活動自如,有的還能繼續工作,老年人當智力明顯減退時往往伴隨著常見的老年病,比如:腦血管病,因腦的生理結構產生病變,直接影響腦功能,使智力受損,表現出智力的病理性老化,其程度比正常老化嚴重,發展較快。因此要以預防老年病入手,減少智力的病理性老化,這是十分關鍵的。此外,除了身體健康,還要重視心理健康。因為兩者相關密切,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都與心理因素有關,而且心理健康也與智力功能有關,比如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會影響記憶和思維活動,記憶、思維基本正常也包含在心理健康之中,所以必須注意身心健康兩個方面,既要重視身體的自我保健,也要重視心理保健。

2、 活動與智力:
(1) 鍛煉活動:很多老年人現在都有鍛煉強身,自我保健的意識,這時很好的。可以加強器官活動,改善器官功能,大腦功能也同樣得到改善,延緩了智力減退,體現了"動則不衰"。我們有一項研究,比較了60-80歲老年人中堅持鍛煉的兩組的智力成績,發現堅持鍛煉組不但身體健康,而且智力成績明顯高於不鍛煉者。

(2) 腦力活動:老年人往往忽視這一點,有的甚至不願接受,認為智力減退是因為腦細胞大量衰亡引起的。因此,人老了少用腦,就可避免腦細胞減少,也就可延緩智力減退了。其實腦細胞的衰亡並不是在老年才發生。而且腦細胞數量龐大,它有充足的後備足以補償,使腦功能不受影響。實際上加強腦力活動,堅持讀書看報經常用腦,智力減退可以延緩,因為腦子越用越靈,這也符合"用進廢退"的哲理,所以健腦之秘訣在於勤用腦。

3、 加強腦功能訓練

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如果採用適當措施進行策略訓練,智力可以得到改善,因為智力也有一定的可塑性,通過訓練可以挖掘潛能。採用的方法與上次所講的改善記憶的方法相似,可以通過聯想和想像,也可以多動腦筋,進行一些智力游戲,在樂中學,改善自己的智力。
另外還有一種"反饋法"。比如判斷和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時,如果每次判斷後,能被告訴自己做得對或錯,從而調整判斷,就能較快提高判斷力,很快達到正確。

4、 合理安排生活和環境

老年人要合理安排生活,有勞有逸,動靜結合,根據自己的習慣和特點,自己掌握節奏來安排工作、學習,用腦要適度,不可貪多求快,否則欲速則不達。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要布置得有色彩,對心境有重要作用,環境刺激多樣化,可促進視、聽、嗅、味、觸覺等各方面,從而促進智力活動。老年人的起居活動場所可擺放一些花卉盆景或工藝品,平日也可放悅耳的輕音樂,可改善智力活動和主觀精神狀態,延緩衰老進程。

老年朋友們,如果了解了老年智力的特點和變化規律,並且能掌握這些規律,揚長避短,就可以保持正常的心智功能,增強自信,愉快地面對人生,"老有所為","健康老齡化"是可以實現的!

老人常食全麥食品延緩智力衰老預防痴呆症

誤會一: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將逐漸失去智力

研究發現,在8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近半數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但人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預防措施,降低老年時失去智力的可能。研究顯示,那些食用高脂、高飽和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的人患老年痴呆的風險至少增加兩倍。而食用全麥食品、水果、蔬菜、瓜子和堅果則大有裨益,因為它們提供纖維和抗氧化劑,能保持動脈暢通無阻,為大腦輸送充足的血液。

誤會二:不需要有和年輕人一樣多的睡眠

老年人與年輕人一樣,需要同樣多的睡眠來休息,恢復精力。年紀大的人每天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只是老年人往往難以入睡和安眠罷了。因此專家建議,如果你存在睡眠問題,要去看醫生,尋求幫助。

誤會三:老年人鍛煉為時已晚

研究表明,鍛煉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與對年輕人的一樣。一項研究顯示,死亡率與每周燃燒的卡路里數成反比。鍛煉可以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增加耐力,使睡眠更好。

誤會四:老年人就得放棄跑步

除非多年的跑步運動損傷了你的膝蓋和關節,否則,你就應該繼續甩開雙臂,邁開雙腿去跑步。雖然這是高沖擊力的活動,但因為對身體有益,就不需要放棄。

美國菲爾萊狄更斯大學運動專家菲舍爾說,老年人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發現異常就要立即改變鍛煉方式或頻率。比如,在患上慢性關節炎前,就應把每周五六次的跑步減為三四次。

誤會五:老年人就會駝背

如果你骨骼強壯,就不會駝背。駝背是由骨質疏鬆引起的,因此可以通過吃富含鈣質的食物、走路鍛煉等方法來預防骨質疏鬆症,從而達到預防駝背的目的。

誤會六:老年人將與肌肉說再見

美國健身協會的數據顯示,人在20歲之後,一般每年會失去約200多克肌肉,但通過力量訓練可以補救。

力量訓練的一大益處是形成肌肉塊,有助於減肥,這種好處並不會因年齡增長而改變。

誤會七:體重增加不可避免

大多數女性在絕經期體重會增加4.5公斤,但這並不是說體重增加不可避免,爭取每天鍛煉40~60分鍾,做到每次燃燒300~400卡的熱量,就可以幫助你保持身材。

誤會八:年紀大可以沒有性生活

進入老年之後也可以並應該享受性愛,但必須注意身體情況的變化。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想像力減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常州抗體檢測在哪裡檢測 瀏覽:980
醫保定點養老院 瀏覽:923
延吉養老金建模 瀏覽:118
對奶奶孝敬的句子 瀏覽:455
駕校體檢過後多少天考科目 瀏覽:323
社保養老公司交的什麼時候到個人名下 瀏覽:66
養老保險建行轉賬 瀏覽:592
孝敬老人的名句 瀏覽:446
養老機構兜售保健食品葯品 瀏覽:130
老年大學校訓校風理念 瀏覽:236
包頭養老保險啥時候交 瀏覽:752
老年人變得偏執 瀏覽:595
武漢東湖高新老年大學 瀏覽:664
失業後養老保險金該怎麼交 瀏覽:618
抖音養生茶賬號怎麼做 瀏覽:615
重陽節和什麼茶吃什麼糕 瀏覽:761
工傷死亡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962
杭州市的養老金能拿多少 瀏覽:708
退休工資什麼時候計發 瀏覽:648
老人有痴呆如何保護養老錢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