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單身失獨老人如何養老
1、全國各省市開始推行計劃生育家庭扶助政策,失獨家庭每人每月100-270元扶助金,但這難以解決他們的養老、醫療等問題。2012年6月5日,國家計生委表示正空,將加大對失獨家庭的關注他們在期待著。和有子女的空巢老人相比,我相信失獨老人的內心更加凄苦。
2、因為他們完全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在喪子的打擊下,他們的精神家園幾近崩塌,能順利走出陰影的人並不多。即便是堅強地活下去,到了晚年,他們的生活依然讓人揪心。而從現行政策上來說,這樣的家庭並沒有被特別關注。
3、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雖然沒有子女,但通常有收入,無法納入國家的保障體系之內。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贍養人,他們也幾乎無法入住養老院。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將面臨老無所依的尷尬與不安。千百年來,胡嫌中國人一直追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褲清手」的理想。如何讓這一部分人也能夠得到很好的照料,也應該納入我們國家的養老規劃中。
⑵ 失獨老人如何養老
失獨老人最好的養老方式就是雇家庭保姆,如果家庭條件一般,找個好一點的養老院也是很好的養老方式。
失獨老人可能因為沒有子女照顧而缺乏足夠的照護。他們可以考慮聘請專業的看護或護工。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幫助。此外,老人們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定期體檢等。失獨老人需要社交互動來緩解孤獨感和抑鬱情緒。
失獨老人需要保證生活和居住環境的安全。他們可以採取措施來防範入室盜竊、防止跌倒和火災等危險。可以在住所安裝智能橋簡安防設備、求助設備等保障個人安全。此外,老人們還需要制定預防措施,以便在出現意外情況笑擾時能夠及時應對。
失獨老人的心理問題:
1、自卑
一方面畏懼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卻又渴望融入有著相同命運的群體。失獨者幸福最大的殺手是極度自卑,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幸福。他們在自己和他人、社會之間設立一層無形的心理圍牆。
2、缺乏精神寄託和慰藉
失獨家庭經歷了精神和心理的雙重打擊,不少失獨老人心理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失獨家庭甚至可能會遭遇社會歧視,迫切需要精神敏升褲寄託和安慰。
⑶ 現在農村孤寡老人、失獨老人年齡越來越大,沒人養老該如何解決
我老家農村,孤寡老人全部納入低保,還有他們的土地出租收入,生活很不錯了!如果自己不能自理,就送公家養老院,條件也很不錯,我一個遠方的侄弟在旗(相當於縣)養老院,很滿意!
實際上,農村無兒無女的老人都可以納入五保戶,入住政府敬老院,由政府統一供養。
之前我村就有這樣的一個老人,據說她之前是地主家的丫環,解放後還留在地主家裡照顧老地主,也許她真的無親人可投靠了,之所以將地主家當成自己的家,我還是很小的時候,她經常帶我去城裡走親戚,後來她漸漸的年老了,村幹部試圖安排她入住鎮的敬老院,誰知她說捨不得街坊鄰里,就是不去。
後來我回娘家,見到她也會送點水果食物,逢年過節也曾給她一百幾十元,將她當成娘家親戚了,堂妹小時候也拜她為契娘,我娘家的人及我的叔伯兄弟都將她當成了親人,有什麼好吃的都會送點過去,
就這樣,老人直到壽終正寢,臨終前也不缺人照顧,村裡有好幾個善心人都自發的義務照顧她直到終老,後事由她的族人及村幹部料理。
以上所述是我近距離接觸的一位孤寡老人並不孤單的真實。
現在農村孤寡老人,失獨老人年齡越來越大,沒人養老該如何解決?卻實挺難的,不過好在農村老人都有土地,流轉費用,也是一點收入,另外村委會把夠條件的老人列為底保戶,或者是五保戶,都可以按月領取補助金,民政部門的救濟這些人也有份,實在沒有生活能力的,由村裡推薦,鄉民政聯系市裡敬老院,完全可以送去那裡養老,最起碼吃住不愁,敬老院負責一直到死,連火化都全包在內,去那裡,沒有後顧之憂,農村有集體,有村委會,有鄉政府,有鄉民政,最起碼能保證照顧好每個孤寡老,農村也不是一盤散沙,有黨支部,村委會,有鄉鎮黨委,有鄉政府,有民政部門,不會隨便放棄每個孤寡老人,放心罷了, 社會 正一直前行,不必過多憂慮!
當今農村孤寡、失獨老人不用怕,黨和政府關心咱,老了進住養老院,政府包養度晚年。
謝平台邀請!以本人意見,養老是個 社會 問題,應引起高層決策上的更多關注,全 社會 的積極參與,使孤寡老人在晚年生話上有所依賴,三餐有著落,生病有人照看。總而言之,要政府出台相關政策,財力上大力幫扶。大學生娃娃畢業,政府養老機構完全可以招入其工作,不缺人和財,就缺積極引導往這方面行動。全 社會 力量也完全可以幫扶,彩票事業一年要收入幾千億,拿出專項資金,或重新設置一種彩票,用於專項。我國是人口大國,老年問題是全球性問題,但我們要出台更適合國情的養老細則,使經濟上沒能力的孤寡老人能進得去,讓國家政策送份溫暖。不妥之處有之,望朋友們包涵並雅正!
你提到的問題現實存在嗎?根據我的了解現在我所在的區域不存在這情況。你說的所謂的農村孤寡老人、失獨老人是他(她)們有兒或有女,由於家庭種種原因老人自己單獨生活,[失兒子的他(她)們的家產由兒媳或孫子輩繼承],這在某種意義上不叫孤寡老人,不屬於民政部門供養的孤寡老人。兩者應該分清。
第一、享受國家實施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主要分為兩大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繳費體制。農民通過參加養老保險繳費,可以領取個人賬戶養老金待遇。個人賬戶養老金等於退休時個人賬戶的余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個人繳納的錢數會全部進入個人賬戶,甚至還有國家額外的獎勵補貼。由於個人賬戶在參保人去世之後余額可以繼承,對於個人來說也就是不會虧本的保障,因此這一份保障還是非常劃算的。
第二,如果以上待遇仍然不夠養老,可能就需要自己去努力了。如果有條件可以去周邊企業打打零工,像一些鄉村工廠可能也需要老年人看看大門,或者招用老年人零工。也可以去子女居住的城市,干一些保安、保潔的工作,每月收入也能一兩千元,還能補貼家用。
其實按照中國傳統的習俗,還是依靠子女養老為主。畢竟一個家庭共同生活,老年人幫忙看看孩子、做做飯,幫子女減輕壓力,也是能夠互相共贏的。不過相對而言,按照老年人的養老規劃,最主要的還是依靠老伴互幫互助地走下去。
國家推動的養老模式,主要還是依靠居家養老、居民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重保障模式。其實也需要大量的養老服務人員,對於很多老年人學習一下也是可以勝任的,也算是解決一下就業。未來國家的土地出讓金,將至少有一半用於農村建設,相信隨著未來國家對於老年人重視的不斷提高的,農村老人的養老壓力也會逐漸減輕。
有些杞人憂天。凡是這樣的老人都很幸福,政府早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孤寡老人可以辦特困供養人員救助(五保戶)每個月八百多元,而計生家庭中的失獨老人每人每年能領七八千元的特別扶助金。據說有的地區能拿到每個月一千元。這些老人在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孤獨老人,沒有人養老該如何解決,這是一個 社會 問題,現在不管是農村城市裡都有,大部分孤獨老人都又親戚幫助養老,小部分又政府民眾部門負責養老,國家對這小部分人都有低保金,醫療費幾乎全又政府出,基本生活無問題,但也有自己有能力的人,也自個過,我們村有一個70多歲,村給他上低保,他還不要,他現在身體還行打點什工都可以過生活。
這個提問是不是有問題?現在民政部門和 社會 團體都有各種救濟通道的。農村五保老人、低收入群體,基本養老應該不是問題。
⑷ 失獨老人如何養老
失獨老人如何養老
端午期間,三里街街道組織失獨老人去岸上草原遊玩。
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養老問題迫在眉睫。養老大潮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因為疾病或意正野蘆外,中年以後他們遭遇了失去唯一孩子的厄運。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失獨家庭的老人由於孩子的離去,更面臨著疾病、養老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現狀:生病無人照顧備感孤獨
愛鄰社工服務社李紅龍為失獨老人服務多年,他坦言,失獨老人最主要的困難就是養老和生病問題。7月28日,他去所扶助的東七里站一戶老人家走訪得知,年近七旬的周先生因為障礙性貧血和糖尿病剛出院,老伴又住院了。身體原因,周先生沒有辦法去醫院照顧,老伴只能一個人在醫院,而周先生在家,吃飯都成問題。
家住三里街50多歲的王女士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失去愛女後,她很多年都無法走出來,一直與社會脫節。早已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夫妻又雙雙下崗,他們根本沒有條件再養育一個孩子,「最初那幾年,我的眼睛都哭疼了,只能不停地滴眼葯水。生病了,120急救車來了都沒人幫忙往樓下抬。到醫院看病,沒有子女排隊掛號拿葯,沒人陪床,只能自己硬扛舉帶著。」
21年前,年僅13歲的獨生女兒被洪水沖走;去年,陪伴她一起承受失獨之痛的老伴又因病離世,年過六旬的鮑傳勇目前靠低保和社區安排的公益性崗位微薄的收入生活。經濟狀況不好,老人家並不放在心上,她擔憂的是,家裡的重體力活沒有人做,以後如果生了重病該怎麼辦。鮑傳勇的擔心其實也是大多數失獨老人的心結。因為沒有子女,失獨老人在生活中諸多事情都面臨困境:進養老院、上手術台,沒有兒女簽字負責;辦理信用卡、貸款,因無人擔保而遭到拒絕。「這還沒什麼,哪一天如果突然生了急病,沒人在身邊,那才真的可怕呢。」和王女士有著相似遭遇的趙女士說起這些很是傷感。
訴求:渴望社會提供更多關愛
失獨老人是一個極度敏感的群體,一些失獨老人甚至稱自己為精神殘疾者。記者采訪發現,失獨老人對周圍的人群有種本能的戒備,即便是親戚朋友,他們也不願意別人知道他們的真實情況,但同時,在養老問題上又渴望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脊攔周先生說,平時生活自己可以不依靠他人,就是生病的時候希望有個人(志願者)能在他身邊。老人說得很中肯,也不需要志願者做太多,只要能幫他們打打水、拿葯、打飯就行了。他們沒有錢去請保姆,所以希望政府能給志願者一定補助,讓志願者可以在身邊照顧他們。
王女士對志願者卻是又愛又怕。理智一點說,她也明白志願者們是為了幫助他們,但看到這些和自己的孩子年齡相仿的志願者,她又會忍不住想起平時刻意不去回憶的痛苦。王女士平時身體不錯,她比較能接受鄰里間的互助。趙女士則希望政府能給予他們這個特殊群體更多的政策傾斜,年紀大了難免生病,如果可以為他們定期體檢,某種程度上也是免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失去了子女對於失獨老人而言,意味著失去最溫暖的感情交流對象,他們拒絕跟外界進行接觸和交流。但與相同境遇的`群體在一起,他們則願意打開心扉。采訪中,很多老人建議是否能建立失獨人群的養老院。普通老人入住養老院時,兒女要簽字做監護人,並時常探望,這會加重失獨老人的不安情緒和孤獨感。而普通老人聊天的時候基本都是孩子話題,而這恰恰是失獨老人們的軟肋。
互助:融入社區團體有歸屬感
國家衛計委一份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目前全國失獨家庭已超過100萬個。
為解決日漸凸顯的失獨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廣州首次設立「失獨養老專區」, 廣州市老人院目前共開放50個床位接收失獨老人入住,讓老人失獨不「孤」。據記者了解,合肥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養老機構。但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這一問題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2013年和2014年,愛鄰社工服務社曾經申請了中央財政支持的社會工作示範項目怡養家園,為失獨老人提供服務,許多社區也建立了失獨群體之間的互助平台,幫助老人走出家門,走出封閉自己的精神世界。
今年3月,三里街街道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引進專業人員給予轄區失獨老人以公益性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時間不長,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們將老人們組織起來,成立各類興趣小組,引導他們敞開心扉,參與社交活動。愛心手工坊負責人徐霞玲介紹說,每天下午3點到5點,他們都安排了不同的活動項目,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前段時間,他們組織了部分老人去新建成的岸上草原遊玩,很多老人第一次露出了笑臉。王女士感嘆,和社會脫節這么多年,那天終於呼吸到了新鮮空氣,心情也放鬆多了,融入這樣的大家庭,找到了歸屬感。鮑傳勇則將失去親人的痛苦轉化為對他人的愛,每天做一些好事,讓自己充實快樂地過下去。
但願,在不久的將來,社會保障越來越完善,能有更多的面向失獨群體的服務平台出現,讓失獨老人們能夠老有所依,充滿希望,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不再有後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