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新會養老院

新會養老院

發布時間:2023-06-12 03:42:56

① 求江門市新會區的公立養老院

公立的只有福利院,也有人叫老人院。如果能夠自理的,每月基本費用大約九百版多到一千,如果權要人幫手大小便、沖涼等,要另外收費。要看本人的情況。最好是你自己上去了解。這是我從朋友那裡了解來情況。地址是北園西路。

② 天津河西區都有什麼敬老院最好是詳細電話和地址!

朋友您好
我個人經歷
河西區養老院比較好,一周內
每天不變樣的飯菜
,一個月普通間
1000左右
最好的高級間踩1800
住的房還是單人間
電話
88120741
環境不錯··

③ 中國最適合養老的地方有哪些

一、大理

雲南一直是養老的熱門目的地,無論是昆明、大理、版納、普洱、玉溪、曲靖、建水等,近年來都備受熱捧。很多人說到了大理就想賴在大理不走了,大理生活比較自在,給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了很多詩情畫意,生活起來會很豐富,有蒼山,有洱海,有都市,有古鎮,有花海,有草海,有雪山還有多種民俗風情。
二、威海
相對其他宜居城市,威海物價低,房價低,氣候舒適,四季分明,整座城市都非常的干凈,出行交通也很方便。老年人都不愛開空調,威海的夏天最熱的時間也就一個星期,完全可以不開空調。
威海有著細軟的沙灘,茂密的森林,完美的綠化,一流的海濱浴場,千里自駕海濱公路。低調的威海其實身披了很多很多光環,1990年就被評選為「中國最優秀的衛生城市」,1998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聯合國人居獎。除了這些威海的飲食也豐富,海產品也多,真的是「走遍四海,還是威海」。
三、大連

大連可以說是北方最適合宜居和養老的城市了,三面環海的大連處於北半球暖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冬暖夏涼。夏季最炎熱的時候也就10天左右,而且早晚非常涼爽,很多時候夏季車里還要放一條小圍巾。冬天最冷的時候也就零下10℃左右。
大連城市干凈,更像一座花園城市,每當開春城市馬路旁邊布滿了鮮花,感覺就是「奧地利」。在這樣美麗的城市生活,至少能多活5年。
其實這三個城市都可以作為養老的城市,環境優美,氣候也溫宜。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④ 請問廣州荔灣區哪裡有老人院和孤兒院

民政廳社會福利處
院長: 黃獻清
聯系人: 張元醒,肖榮昌
區號: 020
電話: 83197555, 83334337
傳真: 83307081, 83354041
地址: 廣州市越華路118號
郵編: 510030

廣州市社會福利院
聯系人: 鄭孟傳, 鍾姨庄
區號: 020
電話: 87746119
傳真: 87708841, 87746134
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沙河龍眼洞
郵編: 510520

另:市兒童福利院康教科(領養咨詢)聯系,電話:87031358。

附:廣東省特殊教育高校、機構和學校

郵編 地址 單位
526600 廣東省德慶縣城鎮第三小學內 德慶縣德城啟智學校
511700 廣東省東莞市新風路61號 東莞市東莞師范附小輔讀班
523000 廣東東莞市東城南路6號 東莞市啟智學校
511450 廣東省番禹市石棋鎮文邊村 番禹市培智學校
528000 廣東省佛山市松風路培德里 佛山市第14小學輔讀班
528041 廣東省佛山市 佛山市譜蘭路深村啟智學校
528041 廣東省佛山市影蔭路 佛山市啟聰學校教務處
525200 廣東省高州市茂嶺村 高州市聾人學校
525200 廣東省高州縣 高州縣聾啞學校
526040 廣東省肇慶市天寧路麥仔園一巷 廣東省肇慶啟智學校
510630 廣州市天河區龍口西路375號16樓 廣州市殘疾人勞動就業中心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三康力越華路118號 廣州市殘聯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兒童福利院 廣州市兒童福利院
510110 廣東省廣州市文德南路海傍福安里6號 廣州市東山區啟智學校
510160 廣東省廣州市環市西46號 廣州市環市西路小學輔讀班
510200 廣東省廣州市解放中路 廣州市回民小學輔讀班
510180 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六路將軍東 廣州市將軍東小學輔讀班
510030 廣東省廣州市西湖路83號 廣州市教育委員會中小學處
510230 廣東省廣州市南華西街敬和里 廣州市敬和里小學輔讀班
510200 廣東省廣州市華桂路樂賢坊 廣州市樂賢坊小學輔讀班
510150 廣東省廣州市逢源路逢源正街46號 廣州市荔灣區致愛學校
510620 廣州市天河區獵德路 廣州市聾人學校
510507 廣州市天河區沙河天平架馬蹄崗 廣州市盲人學校
510100 廣東廣州環市中路南坑東獅帶崗中6號 廣州市民辦智靈學校
510235 廣州市海珠區洪德五巷21號啟能學校 廣州市啟能學校
510200 廣東省廣州市叢桂路 廣州市十二甫小學輔讀班
510080 廣東省廣州市東山署前路 廣州市署前路小學輔讀班
510620 廣東省廣州市 廣州市天河區聾人學校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同福東下蒙聖街 廣州市同福東二小輔讀班
510200 廣東省廣州市西華路白馬沖邊 廣州市西華路小學輔讀班
504105 廣州市柯子嶺長安大街一街一巷301室 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
510091 廣東省廣州市麓景西路獅帶崗中6號 廣州市至靈學校
517000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 河源市源城區育智學校
516001 廣東省惠州市麥地馬庄路29號 惠州市特殊教育學校
529000 廣東省江門市蓬萊新村 江門市輕化小學輔讀班
529200 廣東省台山縣台城鎮環城南路 江門台山聾啞學校
525200 廣東省高州市紅荔路茂嶺大道 茂名市高州聾啞學校
514021 廣東省梅州市江南愛心路9號 梅州市聾啞學校
514021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江南新中村 梅州市盲校
572200 廣東省海南自治州通什鎮 苗黎族自治州等一小學輔讀班
515000 廣東省汕頭市大華路97號 汕頭市公園區大華二小輔讀班
515000 廣東省汕頭市鎮邦街68號 汕頭市紅橋第一小學輔讀班
515041 廣東省汕頭市陵海一巷28號 汕頭市盲聾啞學校
515011 廣東省汕頭市亨祠直巷45號 汕頭市鎮邦路第一小學輔讀班
516600 廣東省汕尾市城區 汕尾市特殊教育學校
512026 廣東省韶關市新華南路 韶關市聾啞學校
512026 廣東省韶關市新華南路 韶關市啟智學校
518049 廣東省深圳市北環二路26號 深圳市社會福利中心兒童福利院
518112 廣東省深圳市布吉鎮寶麗路138號 深圳市元平特教學校
518112 廣東深圳布吉鎮西環路東心嶺三區224號 深圳曙光早期干預中心
518112 廣東省深圳市布吉鎮西環路138號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
510055 廣東省廣州市東風東路錢路頭直街2號 廣東省省殘疾人康復中心
528403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龍母廟街98號 石岐啟智學校
528300 廣東省順德市大良鎮 順德市啟智學校
529200 廣東省台州市台城東郊路尾 台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514437 廣東省五華縣安流鎮洑溪中學 五華縣安流鎮洑溪中學
514400 廣東省五華縣田家炳中學 五華縣田家炳中學
529100 廣東省新會市會城鎮騎虎西8號 新會市啟智學校
511300 廣東省增城市荔城鎮聚德坊22號 增城荔城鎮致明學校
524005 廣東省湛江市海濱之路47號 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
526020 廣東省肇慶市西江北路 肇慶市啟聰學校
528403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龍母廟街98號 中山市紅十字會石岐啟智學校
528400 廣東省中山市石歧鎮 中山市石歧東門小學輔讀班
519070 廣東珠海市前山翠前路杏花苑3幢103號 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

⑤ 聽說譚詠麟人品不好,好像和張國榮之間有什麼事情,譚詠麟取了張國榮的粉絲什麼的,誰知道他們的情況,能

具體的只有老人知道了。我知道的是,80年代張國榮和譚詠麟二人站在香港樂壇的頂點,雖然競爭很激烈,但兩人沒有直接沖突過,是歌迷之間關系不睦。張國榮的粉絲做了什麼我不清楚,大約是86年譚詠麟的粉絲曾經在張國榮得金曲獎的演唱現場噓他(因為譚有事在國外,潛規定是獎項不會頒給不到場的歌手,但是他的歌迷不服氣認為是張的緣故),事後劃花了他的車,還送過紙錢(紙錢的時間我不清楚),因為這件事張國榮特別難受,加之感情因素等等,在89年宣布退出樂壇移居國外。即使95年復出樂壇,也不領取競爭性的獎項。現在看來,媒體的煽風點火,和兩人及其歌迷的年少輕狂都有關系。兩人後來在99年合作了《幻影+霧之戀》也算一段佳話了,往事隨風。所以,現在的小粉絲們,擁護自己的偶像也盡量理性。

⑥ 大家幫下手找一下廣州粵劇資料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於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並提。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凈丑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的馬師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丑態,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三十多年來,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新編的歷史題材和現代題材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移植改編的劇目所佔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柳毅傳書》、《寶蓮燈》。

【粵劇歷史】

元朝以前

粵劇的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的興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詩經》,但這是中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粵劇,以及詩贊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的共同起源。

中國齊言體民歌,發展至中古時代,即魏、晉和唐代,達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學體式——唐詩。這些講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齊言體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廟的俗講表演中,不但形成說故事的內容,也加入了節以木魚的節拍特色。可是,由於長期處於社會低層,加上受外來音樂影響的宴樂〔或稱燕樂〕,在唐代一直為統治階層所欣賞,所以並沒有很大的發展。而由宴樂發展出來的詞樂,歷經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宮調的戲曲。

元朝

雜劇成了最受歡迎的戲劇種類。當時稱一幕戲為一折。以後只選演一幕戲便稱為摺子戲。粵劇有很多劇目是由元朝雜劇流傳下來的,甚至某些粵劇的傳統戲碼是跟雜劇完全相同,例如《西廂記)、《竇娥冤》、《踏雪尋梅》、《倩女離魂》、《趙氏孤兒》等。

明朝

明朝歸有光所編寫的《庄渠遺書》卷九記錄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欽差魏校的《諭民文》,內有「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歷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等說話。這可以說是廣東有關戲劇最早的文字記錄。據《新會縣志》記載,明成化初年,當地的「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明代嘉靖40年(1561年)《廣東通志》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雲正燈二戲」,並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的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這證明當時已經盛行大戲。

到了明代,南戲的弋陽腔已在廣東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經常進入廣東演出。根據《粵劇史》,廣東出現一個女花旦,名叫張喬,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戲子)。原籍蘇州的她出生於廣東,因為她母親是蘇州崑腔戲子的緣故被記載為崑腔班女戲子。可見各地戲班中人開始在廣東落地生根。[2]雖然廣東人受了外來的薰陶而開始學習演戲,但是在成化年間,學戲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灣太原霍氏族譜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學戲的家箴。後來漸漸才出現組成本地人為主體的戲班,並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

粵劇不但吸收了弋陽腔的特色,並且與徽劇(安徽)、漢劇(湖北)、湘劇(湖南)、祁劇(湖南)、桂劇(廣西)有血緣的關系。因為所演的劇目、唱腔、音樂、表演方式等等,與徽、漢、湘、祁、桂劇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補裘》和《獨占花魁》這兩出戲碼,《鏟椅》、《跳台》、《夜戰馬超》等南派武打劇,桂劇和粵劇完全相同。雖然說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實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區別在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組成,主要是指本地藝人組成的專業戲班。可是有時候也可以包括一些農民在進行季節性演出活動而臨時組成的戲班。

「未有八和,先有瓊花」在戲行中是無人不懂的。瓊花會館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根據《佛山忠義鄉志》的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當時瓊花會館坐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當時會館門口有四條大柱,還有個亭子。館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全館共分三進:第一進是鍾鼓,繼後有可拆可合的臨時舞台;第二進是瓊花宮大殿,大殿前是天階;第三進是會所。華光誕時戲行中人匯聚瓊花宮大殿祭祀華光帝。瓊花會館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方便坐紅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據說伶人最初僱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帆哩,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髹成紅色,因而稱為紅船。

清朝

廣東本地戲班早期活動的中心在佛山。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靈應祠祖廟前建華封戲台,台上演戲鼓桌什物俱全。康熙年間改名為萬福台,是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戲台,見證粵劇發展歷史。戲台分前後兩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為布景,具有強烈的舞台效果。整個萬福台還採用拱型結構,無論站何處,所能聽到的音質基本相同。

雍正年間,廣州更出現「土優」、「土班」。有文獻記載:「廣州府題扇橋,為梨園之藪,女優頗眾,歌價倍於男優。……能崑腔蘇白,與吳優相若。此外俱屬廣腔,一唱眾和,蠻音雜陳。凡演一出,必鬧鑼鼓良久,再為登場。…… 榴月朔,署中演劇,為鬱林土班,不廣不昆,殊不耐聽。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廂、十五貫,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乾隆年間,廣東一帶比較安定,商貿發達。佛山更是商幫薈萃,因此娛樂要求而更加興旺,吸引百多個外省戲班來廣東演出。這些外江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蘇等地。他們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成立了「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另外粵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四府)的演戲活動都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妃、冼夫人一類神誕,均有「演戲迎神」的習俗。

咸豐四年(1854年),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在佛山經堂古寺率領梨園弟子,編成文虎、猛虎、飛虎三軍。清政府為了消滅三軍勢力,殘殺藝人,火燒瓊花會館,禁演粵劇15年之久。在禁演期間,本地班藝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粵劇藝人為了生活,加入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掛京、漢、徽、湘等皮黃戲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與二黃的合流。咸豐十一年,李文茂、陳開先後敗死,清政府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機再度興起。同治九年(1870年),高要縣紳士馮光緯等人曾經上稟請求准許演出夜戲,而知縣亦表示同意,可見禁令鬆弛的情況。

同期大批華工被押騙往海外,隨著出國華工的大量出現,廣東戲曲逐漸傳播海外。《美國華人史》記載粵劇為華人帶來了賴以生存的民間文化。當年從舊金山請來的青年男演員(當時尚無女演員)經常來往於巴特和瑪麗斯維爾等礦區,為當地華工演出傳統的舞蹈和摺子戲。擁有123名演員的鴻福堂劇團在美國大劇院首次登場,上演粵劇,大獲成功,並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劇場。另一方面,移居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華僑仍然保持了固有的習慣,僑民當中以廣東人為多,他們愛好粵劇。因此越南西貢有粵人劇團。新加坡的戲劇,也是由廣東人來演出。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譯本《薛仁貴》、《楊忠保》、《狄青》、《貴夫人》,後來更有馬來文譯本的《乾隆君游江南》。

粵劇解禁後,本地班表演方式改變很多,聲腔已經吸收了二黃,並能以梆子、二黃為主,兼用大腔演出。當時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和丑十大行當。後來經鄺新華、獨腳英、林之等人努力,粵劇得以重生,並組成了粵劇仝人的新組織——八和會館。當時建築八和會館的費用都是透過全行在每年閏月休業的時期舉辦義演,扣除工資後所籌集而成。另外,凡是入會會員都需要付出白銀一兩作為「份金」。終於在清朝光緒十八年(1889年)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落成。八和會館共分八堂,作為粵劇藝人住宿之用:兆和堂、慶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當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慶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軍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戲賣戲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樂人員在普和堂。由於工作人員有很多,八和會館更設有方便所(醫療室)、養老院、一別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學、何益公司(戲箱行)。八和會館會員總多,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後期實行行長制度,各行行長都是全體人員推舉出來。

雖然粵劇開始恢復演出,但是在劇目內容和表演藝術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劇目不斷涌現,如《梁天來告狀》、《王大儒供狀》、《蛋家妹賣馬蹄》等,並在戲棚官話中加插廣州方言演唱。當時廣州先後建成河南、廣慶、海珠、樂善、南關等戲院,其後出現調制戲班演出的寶昌、宏順、怡順、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躍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文獻記載「廣州班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優工價,至於二三千金,聲價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為第一等角色」。

清朝末年,中國的知識分子激發戲曲改良的浪潮席捲全國。光緒24年,中國日報副刊之旬報特辟鼓吹錄一門,由楊肖歐、黃魯逸幾名記者撰作戲曲歌謠來諷刺時弊政治得失,引起廣州香港等地的報刊注重戲曲歌謠。[光緒29年,一篇觀戲記猛烈批評當時的戲曲曲本迂腐,不能激發國民之精神。不久,反映時弊的作品陸續出現,譬如:《新廣東女兒傳奇》、《黃蕭養回頭》及梁啟超的《班定遠平西域》等等。這些新編的劇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經驗的藝人編撰。對粵劇影響深遠的應該是同盟會所組成的「志士班」。辛亥革命前後十年間,在港澳廣州等地曾出現了30多個這類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優天社、振天聲社、仁聲劇社、民鏡社、國魂警鍾社等。最早使用廣州方言來演唱粵劇的春柳社影響了其他的志士班,為了便於宣傳革命思想,改用了廣州方言來唱梆黃,演出了《周姑娘放腳》及《盲公問米》,使宣傳效果超出預期。[為了加強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更編演了《文天祥殉國》、《戒洋煙》、《虐婢報》、《秋瑾》、《溫生才刺孚奇》等戲。

民國初期

在辛亥革命前後,一些粵劇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開始對粵劇進行革新運動。原因是光緒三十年(1905年),廣州繼道光三十年(1850年)第一間戲曲戲園出現後,再次興建戲院,並稱之為「戲院」。戲院改變了粵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來需要滿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風急聲弱的情況改變過來,令到以平喉演唱成為可能,而戲院由於令到觀眾的流動情減低,不像過往戲班坐紅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觀眾的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紅伶需要爭取觀眾。是次,初出茅廬的朱次伯,因為原擔的小生小生聰,不願演出尾戲,由他瓜代,他便以平喉白話演唱一出《寶玉哭靈》,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話成為風尚。

據廣州粵劇研究者陸豐先生的研究,粵曲唱腔的舞台語言是在1921至1927年產生轉變,又因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廣東的說唱音樂如南音、木魚等,目今最早記載結合南音和梆黃曲的是1924年由陳小漢之父陳醒漢演唱的《芭蕉島》之憶美。也因為演唱平喉白話,粵曲的調門也變為降B調。

白駒榮主要的貢獻在於1917年和千里駒在國中興班,把十字句二黃改為「八字句二黃」,令到粵曲出現一種新的曲式,並成功把廣東白話引進粵劇及降調。因為從前粵劇全部都使用中州話演唱,後來是金山炳首先局部將白話帶入粵劇,朱次伯與白駒榮努力將白話引進過程中也下了不小功夫。至於降調方面,戲棚做戲是要高調地大聲唱戲,而與白駒榮同期的小生太子卓還是唱子喉,白駒榮已開始將聲調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1920年左右,終於把戲棚官話全面改為廣州話,由子喉(假音)演唱改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黃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黃在風格上統一起來。

及後薛覺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妝技巧及西樂樂器。在同一時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覺先與馬師曾的競爭進入白熱化,促進了粵劇的改革和興盛。例如:薛覺先與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設計「薛腔」。來自上海的呂文成將北方二胡的絲弦改成鋼弦,創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陳非儂邀請梁以忠擔任其戲班的音樂領導。當時更出現了如盧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編劇家,先後為馬師曾及薛覺先寫作了不少名劇,手法也著重與當時流行的電影與話劇非常接近。

其實據歷史資料記載,1925年廣州有40多班大型粵劇戲班,當中每一班的人數可以多達150多人。廣州出現「海珠」、「樂善」、「太平」、「寶華」、「民樂」、「河南」等十所大戲劇場。同期,開始產生「薛馬桂白廖」五大流派。當時大老倌的收入相當可觀,在每圓可購米兩擔的時候,他們的年俸可以高達18000圓。因此很多人認為演粵劇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趨之若鶩 。據不完全的統計,這個時期活動於穗、港、澳的專業和藝人兼任的編劇家有100多人,新編劇目高達四五千個。可說是粵劇的黃金時代!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當時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歷年來粵劇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後羅之錦爵士在立法局中提議,說及男女既能同坐,為何不能同班。於是在1933年秋,香港總督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雖然廣州曾出現男女同班的「共和樂班」,演出僅十個月就被廣州公安局禁止,但是廣州也在1936年10月左右跟隨香港解禁。陳非儂和馬師曾因為接了越南及緬甸之約,離開了太平劇團。太平劇團的班主源杏翹適逢其會,在原本的班底下(馬師曾、半日安、馮醒錚、馮俠魂、袁是我、謝醒儂、馮玉君)聘請譚蘭卿、上海妹及麥顰卿三位女藝人為花旦,令觀眾耳目一新,盛極一時,其它各班亦紛紛聘用女花旦,於是男花旦漸遭淘汰,是粵劇歷史大轉變之一。

從此粵劇在香港非常流行。當時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戲院、太平戲院及新光戲院等舊式戲院。差不多一個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劇目上演。當時粵劇不但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由於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以致東南亞、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都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更有些世代相傳的粵劇藝人、固定的劇團、行會和演出場地。例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及吉隆坡的「普長春」。除此之外,海外華僑對粵劇需求吸引了很多粵劇戲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戲班的人數往往超過一百人,支出龐大,導致精簡人手,開始出現大約50-70人所組成的小型粵劇劇團。這也促使了戲班「六柱制」的形成。

共和國建國初期

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積極挖掘優秀劇碼、繼承粵劇傳統,在藝術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養了一批新藝人。1958年,廣東粵劇院正式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後創立廣東粵劇學校和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在粵劇歷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養接班人的綜合性專業學校。

同時期電影開始蓬勃,粵劇吸引力大減。可是後來創作的粵劇電影重新把粵劇帶入電影院,使粵劇重獲昔日光輝。當時著名的粵劇電影有「蟹美人」、「龍王三宮主」、「黃飛虎反五關」、「萬里琵琶關外月」、「四郎探母」、「寶蓮燈」、「雙仙拜月亭」、「紅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魚」、「香羅冢」等等。

五十年代末,香港的粵劇形勢不妙,當時紅伶芳艷芬因為結婚而退下來,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離開香港,連紅透半邊天的新馬師曾都不大熱衷於演出。幸好後來麥炳榮和鳳凰女組織班霸「大龍鳳劇團」,有譚蘭卿加入,並由林家聲擔當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劇目《百戰榮歸迎彩鳳》、《刁蠻元帥莽將軍》、《彩鳳榮華雙拜相》、《鳳閣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陳好逑與林家聲另立新班「大龍鳳劇團」。及後新的劇團紛紛迭起,包括羽佳的慶紅佳劇團、何非凡的非凡響劇團、林家聲的慶新聲劇團。

文化大革命期間,粵劇備受摧殘,很多曲譜幾乎付之一炬,被抄家的藝人多不勝數,很多藝人紛紛逃亡到香港及澳門,而全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樣板戲才可以演出。1976年後,粵劇才能夠重生,伴奏在民樂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樂器,尤其是爵士樂器,包括電吉他及薩克斯。劇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編自話劇或電影的優秀作品。例如:《關漢卿》、《牡丹亭》等。
在這個時期的新加坡卻因為韓戰的關系而樹膠價格猛漲,導致收入增加,娛樂事業也一片蓬勃,當地的粵劇亦因此受惠不少。這段期間,相繼到新加坡登台的粵劇伶人有陳笑風、梁瑞冰、羅劍郎、新海泉、馮峰、陳惠瑜、許英秀等。1952年,薛覺先再組覺先旅行劇團二度來新加坡。五十年代末期,有很多香港粵劇藝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蘇少棠、葉昆侖、關德興、石燕子、秦小梨、余麗珍等。由於名氣關系,門票價格驟增幾倍。到了六十年代,新加坡各種新興娛樂事業如雨後春筍出現,電影和電視很快成了主流。生活節奏變得急促,觀眾開始不願看冗長的地方戲曲。一九六八年,新加坡的本地職業粵劇班已不能生存,許多職業粵劇團亦告解散。

現代

香港為了加強粵劇教育,香港八和會館(Canto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屬下[八和粵劇學院][The Cantonese Opera Academy of Hong Kong LTD]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在1996年合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8年改為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9年,[香港演藝學院]在[粵劇培訓證書課程〕的基礎下,聘用全體夜間課程的教職員,舉辦兩年全日制粵劇文憑課程,訓練專業粵劇演員。為了提升學員的水準,更在2000年協辦粵劇進階課程。2004年,由於合作上的考慮,〔香港演藝學院〕主動解除和〔八和粵劇學院〕的合作關系,八和粵劇學院只有十二名學生及兩名導師繼續留在八和粵劇學院,搬到深水埗通州街公園壁球中心繼續舉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由於學生大量流失,香港藝術發展局曽一度考慮終止八和粵劇學院的資助,但八和粵劇學院隨即轉型,不但在2004年開辦鑼鼓課程,在2005年亦開辦粵曲伴奏課程及社區粵劇學院季度短期課程,學院學生迅速由十二人増至一百八十餘人,並且開設少年兒童粵劇班.2006年亦准備開設粵劇編劇班.八和學院亦有專業班學生高軍翔,高軍濤在2006年正式接受康樂及文化署邀請,擔任文武生,與粵劇名伶王超群,呂洪廣,敖龍演出〔寶蓮燈〕及〔雙仙拜月亭〕。

近年來,香港藝術發展局撥款開辦粵劇課程給兒童及青少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籌辦「粵劇文化使節計劃」來向社區推廣粵劇。劍心粵劇團也舉行《南國紅豆育新苗》的兒童粵劇推廣及教育計劃。

現代粵劇開始受到外國人歡迎。創始人黃展華為首的粵劇海外名伶為了讓外國人參與並且繼續對外推廣,以英語為表演語言的英語粵劇應運而生。同時新加坡的英語粵劇由黃仕英開創。

行內演員為了改良粵劇,開始考究戲服、道具及布景的式樣及色彩是否配合故事的朝代。例如: 漢風粵劇研究院於2005年1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所演出的銅雀台。

由於香港社會重視粵劇發展,除了一些民間的戲曲研究中心外,香港各間大學也紛紛設立粵劇學術研究中心。例如:成立於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及成立於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大學音樂系也有有關粵劇的課程。

閱讀全文

與新會養老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活動目標責任書 瀏覽:854
孩子不孝順是否與父母教育有關事件 瀏覽:449
閻良區養老保險基礎金是多少 瀏覽:76
初次考駕照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936
八字中癸的父母是什麼 瀏覽:214
開一家養老院有什麼政策 瀏覽:743
重陽節表演簡報 瀏覽:617
中日重陽節對比論文 瀏覽:8
5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補鈣多少 瀏覽:535
為什麼老年人沒有養老金 瀏覽:776
為什麼現在很怕體檢 瀏覽:689
帶外地老人北京如何乘車 瀏覽:109
霍啟山孝順媽媽朱玲玲 瀏覽:84
老年人抗抑鬱症的安全葯有哪些 瀏覽:12
高血壓老人送什麼水果好 瀏覽:955
老人代步車水溫高是什麼原因 瀏覽:948
諾基亞老人機怎麼上網 瀏覽:653
澳大利亞養老金比例 瀏覽:860
異地銀行代發退休金是否收費 瀏覽:489
70歲准備壽衣早嗎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