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

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

發布時間:2023-02-01 09:01:06

『壹』 中國歷史上養老制度最先進的朝代是

是唐朝。首先,唐朝提倡自己子女照顧好自家的老人,對於不孝順的子女朝廷會嚴厲的處罰,不僅不予許參加科舉擔任官職,還會對其判刑。在唐朝的律法《唐律疏議》中記載了,不贍養父母,忤逆父母的人犯了「不孝罪」。如果他們虐待老人不履行贍養的義務,老人可以主動上報官府,官府會根據情節嚴重對子女判處刑罰,最嚴重的甚至還有死刑。
與之相反,如果孝順父母的人則會獲得好名聲,甚至會被舉薦當官。像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名臣劉易從就以孝悌聞名,而他也因為如此官運亨通。在唐朝人們認為,孝順是一個人必須要有的品格,這其中關聯這感恩之心,和忠君報國之心,如果連自家的父母都不孝順,那麼對待國家估計不是那麼忠心耿耿。
除了對子女的要求之外,對待老人唐朝還有實質性的物資發送。每戶人家如果有老人,官府不只會贈送布匹糧食,還會在戶籍和法律方面給予方便。甚至對於超過七十歲的老人,朝廷會專門派遣「保姆」照顧他們的生活,超過九十歲就是兩個「保姆」,而達到一百歲的就會有五個「保姆」貼身照料。對於這些「古來稀」的老人,唐朝都是當作寶貝來供養,真可謂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這些都是對待普通人家的養老制度,對待官員的養老制度更加優越。凡是致仕的官員,在退休後依舊可以享受一半的俸祿,而且他的地位也不會因為退休而降低,反而更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唐朝已經有著比較前衛的養老制度,他們不是單獨的為老人提供物資,而是首先從思想上提倡「孝順」和「養老」的思想,讓子女都贍養父母。其次在基於老人們生活必須的物資,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就概況唐朝的養老制度,「養老在於使之壽、富、貴」,指出了唐代養老制度的特點和部分局限性。

『貳』 中國的養老機制

一句話,城市裡有社會管,農村裡有子女管。

『叄』 現階段我國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哪些政策

(根據民政部資料整理)自1999年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加速發展,並日益呈現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態勢。

截至2009年底,我國有1.67億老年人,其中:80周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1899萬,佔11.4%;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23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8.9%;城鄉空巢家庭接近50%,部分大中城市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65歲以上老年撫養比約13%,有的省份接近18%。

預計到201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15億,約占總人口的15%;2020年達到2.43億,約占總人口的18%。

一、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中華民族素有扶老助老的優良傳統,中國政府歷來重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政治保持穩定,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政策法規體系初步建立,制度化水平不斷提高。1999年以來,先後頒布了《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關於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關於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使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走上了有章可循的軌道。

惠及老年人的范圍逐步擴大。逐步由「三無」和「五保」老人拓展到全社會所有的老年人。對於「三無」和「五保」老人,採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相結合的方式,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為他們提供無償服務,供養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對於高齡老人,許多地區出台了高齡補貼制度。對於低收入老人,將其作為服務保障的重點,為他們接受居家或者機構養老提供低償或者無償的服務。對於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了一批檔次較高的養老機構,在居家養老中實行有償服務,滿足了他們的養老服務需求。

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

『肆』 圍繞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障體系。談談你的認識和理解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作為我國養老主要方式的家庭養老服務功能逐漸弱化。同時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養老機構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養老需求。因此,養老問題成為目前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可靠的養老保障體系,大力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武穴市社區養老服務情況的抽樣調查和分析,就進一步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提出粗淺看法。
一、 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
武穴市城區共有14家社區,居民戶數33840戶,人口中1224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5900人,低保對象4965戶,12368人,其中老年群體低保對象3059人,如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按人均100元/人計算全市年需支出367.08萬元養老服務費,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他們的需求具有多樣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會性的,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例如:二里半社區居民戶數1326戶,5026人,60歲以上老人502人,99戶低保戶中就有21戶是老年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份初小文化,又如螺絲旋社區居民戶數4078戶,人口15069人,低保對象321戶,988人中接近1/3是老年群體,低保對象,空巢老人達45人,以上兩社區共同點人員密集,文化素質偏低,老年人所佔比例大。為進一步摸清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特別是「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的情況,今年5月,我們對以上兩社區老人進行抽樣調查,共統計轄區老人165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歲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歲以上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並通過入戶,對老年人的基本情況、生活自理情況、現實生活照料情況以及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1、男、女調查人數比例及生活自理情況。參加此次調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調查數的49.09%,女性84人,佔50.91%;老人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的有148人,占調查數的89.9%,部分自理的12人,佔7.3%,不能自理,依靠照顧的5人,佔3.8%;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區的有40人,子女長期居住在外地的有4人,子女願意贍養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贍養的有2人。
2、在現實生活中,具體照料老人情況。子女照料的72人,占調查數的43.63%,親屬照顧的5人,佔3.03%,請鍾點工照顧自己的有2人,佔1.21%,入住福利院的3人,佔1.8%。
3、對當前老年人是否願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況。有10人願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調查數的6.06%,不願意入住的有32人,佔19.39%,如螺絲旋社區孤老吳治國62歲,小兒麻痹症,他寧願與其兄弟在一塊住也不願住進老年公寓,這說明大多數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約束,比較認同居家養老,這也符合世界通行養老方式。
4、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情況。要求提供醫療服務的有10人,占調查數的6.06%,有文化娛樂方面要求的有11人,佔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務的有6人,佔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佔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佔3.63%,需要家政服務的有12人,佔7.27%,對社區提供的服務願意自己買單的有5人,佔3.03%。
在我們的調查中,許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對社區養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很難擠出時間來陪父母,單純指望他們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現實,一些年輕人則說,現在不少家庭是一對年輕夫婦在贍養4個老人,養育1個小孩,靠夫妻倆根本無法承擔照顧4個老人的任務。他們也特別希望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能廣泛推行。
二、 社區養老服務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1、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由於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從而形成許多「空巢」家庭或獨居家庭,給照顧老年人帶來不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老年人的壽命延長,高齡老人越來越多,從而出現低、中齡老人照顧高齡父母現象,老人照顧老人困難很多。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個孩子,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進入老年,出現一對夫婦要照顧四位老人現象,而且這種情況將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無論是精力還是經濟能力已不大可能。隨著生產和生活的節奏加快,崗位競爭加劇,生活壓力大,青年人在照顧老年人方面,已顯得力不從心。由於上述的幾種原因,顯而易見,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
2、機構養老存在「難化」狀況。眾所周知,投資興辦一所養老機構,需要大量的資金,養老機構在環境營造、設施配置、服務質量、管理水平、醫療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就使得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較高,使得一些社會力量或個人望而卻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養老金或子女及親屬供養,相當部分老人經濟上不很寬裕,即使老人想住養老機構卻又住不起,形成了養老機構入住率低。再次,因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還不能接受「離開子女住養老院」的思想。綜上所述養老機構是高投入、低產出,部分養老機構存在「難化」狀況。
3、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有「淡化」傾向。盡管通過多年來廣泛的宣傳教育,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有所好轉,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傾向,如從西方傳來的「情人節」和「聖誕節」,節日氣氛十分熱烈,而年年的「老人節」則是濤聲依舊。「情人節」和「聖誕節」用不著政府組織,商家、廠家會自行上陣,各種促銷手段「百花齊放」,青年人奢侈消費,報紙、電台有關「情人節」和聖誕節的報導「繁花似錦」。而到老人節,就是政府組織活動,節日的氣氛也遠不如上述「兩節」,廠家、商家並不十分積極,極少給老年人消費實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現象說明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傾向。
4、為老人提供的無償服務有「虛化」現象。為了照料較困難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關部門和社區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無償服務活動,如青年志願者的志願服務、「一對一」結對幫扶服務、安裝門鈴的呼叫服務等。這些服務為老人特別是空巢、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虛化」行為,如學生組織的志願服務,隨著學生的畢業這項服務有的自行消亡,後繼無人;又如一些政府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與社區老人的結對服務,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恆,甚至結對服務也徒有虛名等,這都說明有些義務服務流於形式。這些問題如不能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養老服務社會化就不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5、社區養老服務「簡化」。目前我市大部社區沒開展養老服務,即便是開展了,也是簡便單調,僅限於設醫療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類體育設施適合青少年多,適合老年人的則較少,醫療中心提供的也局限於平時的免費體檢之類的活動。
三、 社區養老服務的對策與建議
養老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解決不好將影響社會的穩定,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不斷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社區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全面推進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
1、抓教育,提高認識,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主動性。社區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老,不少老年人也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老年人對社區的依附性逐漸增加,因此,開展社區養老服務迫在眉睫。首先,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據統計,武穴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9.5萬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12%以上,且這種比例有日益上升的趨勢。現今,老年人和子女分開居住已經相當普遍,「空巢」家庭不斷增多,這給老人的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受「421」家庭模式的影響,一對年輕夫婦根本無暇照顧4位老人,因此,依託社區構築社會化養老是城市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適應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次,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社區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依託社區就近進行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是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適應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再次,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要求。基於對我國國情的考慮,單一依靠政府進行社會養老福利事業顯然無法適應需要,同時還會對國家財政造成巨大壓力,社區養老體系建設過程為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有益的嘗試,也是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由之路。
2、抓投入,搭建平台,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基礎性。養老事業屬於公共事業范圍,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是政府的責任,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指導。一是科學編制規劃。根據社區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區和進行舊城改造時,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作為公共配套服務設施,與項目一起規劃,一並實施,一同檢查驗收。編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空間布局規劃,科學合理解決建設用地問題;民政部門可與相關部門按照養老服務「十二五規劃」制定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的建設標准、工作流程和服務操作規范等指導意見,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進行管理、指導和監督。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今後社會福利支出不應低於財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會保障重點加以關注的四大弱勢群體之一,因此,建立社區養老服務建設項目、工作人員薪酬的整體財政預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難老人都能得到幫助。同時,建議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門檻,擴大政策惠及面。如為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對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給予補助或予以居家養老補貼;對高齡困難老人看病給予更高比例的報銷;為殘疾老人家庭免費實施無障礙改造。三是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興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進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區文化站、衛生服務站、勞動服務站、陽光家園、文化室、活動室、老年大學(分校)、社區學校等公共服務資源,聯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務范圍,搭建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平台。
3、抓服務,拓展內涵,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廣泛性。一是在服務對象上全面掌握。主要建立三個服務檔案。對全區60周歲以上老人的家庭情況、健康情況、服務需求進行登記;對社區「4050」人員、社區服務員、社區養老服務志願者進行登記;對社區內重點服務對象實行包保服務,服務對象與服務人員之間簽訂服務協議,對服務情況進行跟蹤記錄。二是在服務內容上全面拓展。結合社區實際,開展文體娛樂、老年教育、會友聊天、法律咨詢、老年課堂、心理咨詢及疏導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務。根據老人需求,藉助社會力量,開展家政服務、代買代辦、配餐、家電維修、管道疏通、送醫送葯等日常生活服務。三是在服務模式上推陳出新。對家庭經濟困難老人、特殊貢獻老人,推行政府補貼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緊急救援、求助服務;對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選派專業服務人員和社工上門提供日間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養老服務;對短期無人照料老人,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開展日間照料或短期託管服務。同時逐步推行「兌時券」補貼服務模式。按照就近服務、屬地管理的原則,將「兌時券」按標准發放給老人,由社區服務員對符合居家養老補貼服務條件的老人進行包保服務,老人根據服務員的服務質量和滿意程度返回給服務員一定數額的「兌時券」,服務時間按照每滿1小時為1次進行計算,按正常標准服務人員每服務一次從被服務對象手中獲取一張「兌時券」,每月持「兌時券」到社區養老服務站兌換現金報酬,有效解決管理和服務相脫節,服務員與老人間的供求不符,服務質量偏低,服務員與崗位間的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等諸多問題。
4、抓隊伍,專兼結合,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專業性。一是配置專職人員。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成功與否,很大因素取決於是否擁有一支專業、職業的服務隊伍。就目前的人力資源狀況而言,社區養老服務員隊伍建設要與再就業工作相結合,從下崗失業群體這個人力資源庫中進行選擇。同時,為了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建議每年從應屆社會工作專業和醫療護理專業畢業生中選拔業務骨幹,通過充實專業人員提高整體社區養老服務隊伍的素質。定期舉辦「居家養老護理員培訓班」,做到持證上崗。二是建立「義工」制度。做好社區居家養老工作,離不開中青年群體。一方面有賴於中青年群體中養成尊老敬老的風氣,主動地承擔起贍養自己的長輩的責任;另一方面,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困難,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難也需要青年志願者的服務。三是成立互助組織。按照年齡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則,成立老年人互助團隊,由老年人自己組織起來,開展各種活動,相互服務,既通過集體的活動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獲得生活的樂趣,又可以解決一些具體的困難。
5、抓領導,健全機制,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長效性。一是建立領導工作機制。成立社區養老社會化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探索社區養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規定,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構建完善的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落實財政、發改、衛生、國土、民政、體育、文化等部門以及社區所在鎮處的責任,實現統一協作,全面推進,督促養老工作落實。二是落實責任機制。在制度建設方面,要明確各級和各種服務組織的責任,建立健全社區為老服務的各種制度,如對高齡獨居老人探望制度、志願者服務制度、服務監督制度、服務人員崗位責任制度、服務人員獎懲制度等。在標准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務標准、養老護理標准、衛生醫療服務標准、服務效果評價標准等。在規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種服務的項目和內容、服務價格。服務人員資格認證,堅持持證上崗,並實行簽約制,服務人員信守服務公約。三是加強輿論引導。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老齡工作、宣傳老齡事業,營造「敬老、愛老、助老」氛圍,樹立孝親助老典型,經常做到「電視里有圖像、電台里有聲音、報紙上有文章」,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

『伍』 如何完善我國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突出,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任務緊迫。中央高度重視養老服務事業,老齡人口在消費、就業、投資等方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老齡人口紅利有待充分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立法。養老領域的政策、法規事關民生發展全局,直接影響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和公共服務,對完善國家治理至關重要。建議進一步完善養老法規體系,建立養老金長期精算平衡模型,合理在同代間、代際間進行收入、財富再分配。推進企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擴大年金個稅遞延優惠力度,出台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出台養老服務產業的行業標准和規范,明確准入門檻和產品標准。健全監管機制、老年人維權機制,切實加強養老服務業在質量、安全、價格等方面的行業監管和制度建設,保障老年人權益、關注老年人需求。推動各地方政府制定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細化財政、金融、土地、稅收、人才及服務模式等方面的落地措施。
放寬行業准入,引進民資、外資等社會力量。鼓勵、規范引導民資、外資等各種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產業。放開外商投資准入,積極引入港澳及國際上先進國家養老服務的經驗、資金、機構等,鼓勵港澳養老服務機構在境內開展養老服務。大力發展醫療保險(放心保)、老年護理保險、年金資產管理、老年房產養老基金等養老金融,改善養老資產結構,提升老齡人口投資能力。加大對保險資金投資養老服務領域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養老機構責任保險,規范服務。加快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完善養老土地供應政策。目前我國每千名老人的社會養老床位數約為25張,到2020年實現35~40張,這將帶來大量養老用地需求。
整合養老服務資源,促進醫養結合。醫療、保健、護理、心靈慰藉是老年人最為直接的需求。建議充分發揮醫療機構在葯品、醫療器械、護理等方面的專業優勢,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領域,促進醫養結合。充分發揮保險機構在資金、養老、健康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鼓勵保險機構整合醫療和養老資源,積極探索醫養結合的有效模式。鼓勵國有保險企業深化改革,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把民資等各種社會力量引入養老、醫療領域,推動健康養老服務產業發展。
擴大農村養老服務網路,提升農村保障覆蓋率。加大農村互助幸福院、五保供養、老年日間看護中心、老年活動站等養老服務設施及機構的發展力度並擴大覆蓋范圍。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兒童、婦女關愛服務體系。目前農村居民養老金替代率遠低於城鎮職工,建議通過財政補貼、社會公益等提高養老金、五保供養標准。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發展。通過給予養老護理從業人員補貼等方式,提升老年護理服務質量。
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釋放老齡人口紅利。養老服務包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老齡人口就業等方面。建議支持推動相關產業聚焦老年人市場,促進「銀發」產業大發展。加快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提升老齡人口消費能力、投資能力、就業能力,發揮老齡人口就業、消費對經濟和社會的拉動作用,釋放老齡人口紅利。大力發展養老社區、日間看護中心、農村互助幸福院等,實現老有所養。大力發展老年人居家護理、精神護理等老齡人口醫療服務業,為老年人提供看護、保健設施、心靈健康等服務,實現老有所醫。大力發展老年人社交、體育健身、旅遊等老年文化產業,實現老有所樂。規范發展殯葬、墓地等行業,加強監管,實現老有所歸。鼓勵老年人參與力所能及的再就業,提高老齡人口就業能力和消費能力,實現老有所為。大力發展老年人健康管理、醫療信息化等互聯網養老產業,實現「智慧養老」。

『陸』 特殊的社會保障資金,在2014年總數

據1998年底統計,全國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9300萬人。這個龐大的老年群體與城市老年職工的重大差異是他們無工薪,沒有退休年齡的規定,年老喪失勞動能力後,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如何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是一大難題。但這個難題又必須解決,因為,這關繫到廣大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權益,關繫到農村的繁榮和穩定,關繫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我國農村老年人養老的現狀與特點

在目前經濟形態下,我國農村除了少數發達地區之外,絕大部分地區的基本養老模式還是「家庭養老+社會救助供養」,這種狀況基本反映了我國農村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一)家庭養老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

所謂家庭養老,即以家庭為單位,由家庭成員主要是年輕子女或孫子女贍養年老家庭成員的養老方式。養老內容,主要是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三個方面。家庭養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建國以來,農村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黨和政府努力在農村建立和發展新的社會保障體系,但家庭在養老中的地位並未發生根本動搖,其作用也未為其他養老方式所取代。中國農村家庭養老的特點:

一是絕大多數老年人依託家庭養老。據民政部最新統計,截止1999年6月,農村97.6%的老人靠家庭贍養,而依靠退休金生活, 集體供養及入住敬老院養老的老人僅佔2.34%。這除了表明居家養老的巨大優勢,人到老年,戀家、愛家,更樂意在家庭養老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以及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

二是老年人絕大部分與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我國長期以來,老人都是同子女包括已婚子女甚至孫輩、曾孫輩住在一起,形成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在這些大家庭中,老人是一家之主,在生產和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只要不分家,兒子媳婦很少有個人財產,也很少有兒孫不養老的情況。現在我國農村老年人多數仍然與子女住在一起。據199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全國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戶中,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等親屬生活在一起的有6764萬戶,佔有老年人口戶74.73%,其中三代戶又居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與成年子女住在一起的原因很多,除了由於我國具有尊老養老的傳統和老少同堂合家歡的家庭觀外,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也還是由於經濟原因。由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既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老人在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尚未建成的情況下,在經濟上只有靠子女供養,同時子女也需要老人幫助料理家務及照顧孫輩,也願意與老人住在一起。

三是「分而不離」家庭多。農村老年人有一部分與成年子女分戶居住,由子女提供老人的生活料理。這種供養方式有兩種情況:一類是老人有勞動能力,靠自己的勞動收入養活自己,子女助耕助產;另一類是老人把責任田交給子女耕種,子女把口糧和一部分現金交給老人。但即便如此,其中很多家庭仍是「分而不離」,即老年父母家庭與成年子女家庭,同住一個地區,相距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同時老人獨自生活,一般是老倆口都健在,一旦喪偶或老人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時,就會和子女合居一起,復歸家庭供養組合方式。

為鞏固保障老人的合法權益,近年來,有些地方採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鞏固和強化家庭養老,如實行村廠掛鉤(通過訂立公約的形式促使鄉鎮企業職工贍養父母)、簽訂贍養協議書(從法律上保證子女對老年人的供養)等。這是在目前家庭供養老人出現困難,而社會化養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況下採取的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的手段。這種養老方式已與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方式有所不同。還有些地方鼓勵低齡健康老人開展老有所為,走積極養老之路。一些鄉鎮將部分山林、漁塘劃給老年人經營,鼓勵他們運用豐富的生產經驗從事種養殖業,勞動收入作為養老費用。

(二)社會養老為補充形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農民的社會保障和生活福利問題。早在1956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合作示範章程》和1962年頒布的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中,對於如何在農村建立社會保障和生活福利制度都作出了原則規定。根據這個規定,全國各地陸續對孤寡老人實行了帶有救濟性質的「五保」制度,一些鄉村還建立了養老退休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中央提出「七五」期間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雛形以後,政府有關部門以及保險業務部門普遍重視農村社會化養老的研究和探索,並進行了大量試點工作,又取得了可喜成績。目前,農村社會化養老主要有以下形式:

1.五保供養。改革開放前,社會對農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醫、葬五個方面給予照顧和物質幫助。五保供養經費,在公社、生產隊統一經營時,主要從集體公益金中開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供養五保戶的款物,主要從村提留或者鄉統籌費中列支。有些地方還從鄉鎮企業上交的利潤或集體經營的項目中提取一定的經費,用於供養五保戶或興辦敬老院。政府也從救災救濟款中安排一部分經費。五保供養的標准相當於當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供養形式分為集中供養或者分散供養兩種。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農村五保養工作條例》,為保障五保對象的正常生活,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1998年全國有222.6 萬人享受五保供養,其中62萬由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全年地方財政撥款1.27億元,集體統籌資金18億元。此外,國家和集體經濟組織還對數百萬不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其他貧困老人提供了臨時救濟和最低生活保障。

2.優撫對象中部分老人的優待撫恤。優撫保障是國家對革命事業或國家安全作出貢獻的軍人及其家屬的特殊社會保障。保障資金主要由各級財政和農民群眾統籌負擔。1998年全國支出優撫保障費用72.8億元(各級財政撥款37.2億元,社會統籌35.6億元),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47萬人。其中,定期撫恤烈士家屬47萬人,年人均撫恤支出999元;定期撫恤革命傷殘軍人89.2萬人,在鄉革命傷殘軍人年人均撫恤支出1073元;補助在鄉復退軍人292.8萬人,年人均補助支出525元;補助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6153人,年人均補助4293元;群眾優待現役軍人家屬242萬戶,戶均優待標准1200元。在上述優撫對象之中, 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村老年人,他們不同程度地享受了國家的補助和優待。同時,國家還建有802個光榮院,供養了近2萬孤老優撫對象。

3.農民退休養老制度。一些集體經濟比較發達的鄉鎮或村,從集體積累中列支養老基金,對已進入老年的農民按月支付一定的養老金,建立了范圍較窄、標准較低、不很規范的農民退休養老制度。一些地區還對老年人醫葯費按一定比例給予報銷。從全國范圍來看,享受養老退休金的范圍大致分為四類。第一,凡是達到規定退休年齡的農民都可以享受退休待遇,定期或不定期地從鄉村經濟組織中領取相應的養老退休金。實行這種辦法的,主要是沿海靠近大中城市的郊區或經濟條件比較好的鄉村。第二,主要是對那些因工傷殘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民,定期發放一定金額養老金。第三,對少數年事已高,不能繼續勝任工作的老幹部、老黨員、老模範,實行養老退休辦法。第四,對鄉鎮企業職工發給數量不等的退休金。這種社會養老辦法盡管在農村還是極少數地方,而且在保障范圍、退休金發放水平等方面還不甚穩定和規范,但卻是農村養老方式邁向社會化的有益探索。

4.養老儲蓄或商業養老保險。隨著農村部分居民生活日漸富裕和保險業的發展,一些農民參加了各種形式的農民養老保險。這既可作為未來社會養老保險的補充形式,也可為將來向社會化養老制度轉軌奠定基礎,緩和老齡化高峰期支付養老費用的困難。

(1)銀行部門推行的養老儲蓄。 對象主要是農民及鄉鎮企業職工,採取零存整取方式,存期10年或30年由儲戶自定。

(2)保險公司開展的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保險、 村幹部和義務兵養老保險及其他人員的養老保險。投保方式上可一次性投保,也可分次投保,保險公司在投保者年老時按不同交費標准支付不同標準的養老金。

(3)養老基金會。地方自發成立的養老基金會有幾種形式, 如「女兒戶養老基金會」、「獨子戶養老基金會」、「老年福利基金會」等。這些「基金會」的基金多來源於個人交納、國家和集體補助,少數則完全來源於集體撥款。

5.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民政部門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在農村經濟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其主要做法是,根據農民自願、在政府組織引導下,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保險資金以農民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實行儲備積累的模式,建立個人養老保險基金帳戶,根據積累的資金總額和預期的平均領取年限確定養老金的領取標准,交納標准和支付標准實行多檔次。養老保險基金以縣為單位統一核算,統一管理,本著安全增值的原則,主要用於購買國債。199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對這項工作進行了規范,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截止1997年底,全國有近8000萬農民參加保險,積累保險基金140多億元,當年有61.4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 支付保險金額3.3億元。

以上我們通過對中國農村老年人經濟供養方式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中國農村老年人絕大多數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家庭養老階段,供養渠道單一,供養類型不夠完善,傳統的養老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除了經濟供養外,社會、心理、娛樂方面供養更為薄弱。

(二)目前開展的社會化養老方式雖然人數不多,許多措施帶有一定的過渡性,如農民退休養老制度完全依賴集體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穩定;各種形式的養老保險、養老儲蓄受利率變化影響大,沒有與物價指數掛鉤,難保將來支付的養老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目前開展的社會養老保險帶有濃厚的商業保險性質,政府財政未提供保證,基金保值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各種養老方式為老年人提供的待遇較低。但這卻是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巨大進步,對今後建立規范化的養老保障制度具有重大意義。

(三)個人、家庭、社區、政府在農村老年人經濟供養體系中互為補充,發揮積極作用,它們在供養體系中的作用基本上是由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形態決定的。其中,個人和家庭在養老中的作用最為顯著,社區次之,政府作用比較薄弱。同時,個人、家庭、社區和政府這四者在老年人供養體系中的作用,缺乏調劑和綜合配套功能,需要國家在今後制定出完整配套的養老保障政策。

(四)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體系及良性運行機制並沒有真正形成。所以,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養老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中急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中國農村傳統養老方式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傳統的養老方式遇到了愈來愈嚴重的困難和挑戰。

(一)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這是促使家庭養老方式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截止1997年底,全國鄉鎮企業總戶數為2300多萬家,創造工業增加值2.07萬億元,鄉鎮企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農村社會增加值2/3。累積轉移農村1.3億富餘勞動力,吸納就業人數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5%以上。近年來農民人均收入增長額的50%來自鄉鎮企業發放的工資,鄉鎮企業的崛起和快速發展,帶動了小城鎮的興起,目前全國小城鎮已經達到了1.6萬個,大批農業勞動力從農業生產勞動,轉到了工業生產中來,我國農村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種進程,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促使了社會養老方式的產生;另一方面,工業大生產勞動方式的重大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者作為養老義務承擔者的角色,家庭贍養和生活照料功能隨之受到削弱。

(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增加,商品性支出增大。1998年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2160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比1952年增長 7.8倍,年均遞增4.6%。其中改革開放後20年年均遞增7.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近1700元,其中商品性支出佔70%以上,反映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恩格爾系數降至53.4%。電視機、電冰箱、電話、摩托車等商品已進入普通家庭。約有80%以上農戶新建和改建了房屋,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支出的比例也大有提高,1998年人均支出159元,占消費支出的6.5%。農民收入提高,消費尤其是商品性支出的增加改變了老年人供養以實物支付為主的傳統方式,子女對老年人的供養主要表現為貨幣支出。自給性消費向商品性消費的轉變使老年人經濟供養來源對市場的依賴性加大,老年人供養狀況直接受子女貨幣收入的影響,缺乏穩定性並隱藏著風險。

(三)勞動力流動和人口的遷移。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不同地區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態勢。城市、沿海地區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各方面的原因出現了加速發展的態勢,它們對外來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日漸增強,同時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使原先隱藏在集體出工勞動方式中的大量剩餘勞動力開始涌現出來,而戶籍制度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改革,使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向城市、縣城和沿海發達地區流動和遷移成為可能。據最近的調查,全國所有大中小城市(鎮)中,沒有城市戶口的居民估計至少有7000萬人。這些流動人口絕大部分來自農村。人口流動反映了社會的文明水平和進步程度,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這些「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人員長年在外務工經商,勢必影響對老人的供養,對傳統家庭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四)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自70年代我國成功地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後,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5.86%。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為7.6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8.59%。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達1.25億人,達到10%的老年型標准。預計到2020年將有2.3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5%左右,2050年達4億多,占總人口的26 %左右。人口老齡化在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沉重壓力的同時,也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老年供養系數上升,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加重。1991年60歲以上老人供養系數為13.74%,2000年為15.6%,預計2010年達到17.62%,2020年達到23.77%,2050年達到48.49%。

(五)家庭規模小型化。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家庭「四、二、一」人口結構的形成,家庭小型化也在發展。據統計,我國農村家庭戶均人口已從1985年的5.12人急劇下降到1997年的4.35人,12年間戶均人數下降0.77人。同時,農村家庭人口結構也將出現以下變動趨勢:1.已婚子女與老年人分居的現象逐漸增多,老年人單身戶或一對夫婦比重提高。據199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 全國只有一個老年人或老年夫婦獨自居住的家庭2049萬戶。預計我國老年夫婦家庭、單身老人家庭即純老人家庭將大規模、大面積地出現。2.特殊老年群體大量出現。主要是三類:一是喪偶老人群體。由於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以及性別比的變化,喪偶老人主要是喪偶老年婦女會大量增加。部分喪偶老人再婚,另組家庭。也有許多老年夫婦因一方去世而成為單身老人家庭。二是獨生子女父母家庭。本世紀80年代以後出身的大批獨生子女下世紀初開始步入婚期,他們的父母也將由目前的准老人步入老年。一對獨生子女夫婦需要同時照顧多位老人,這是很困難的任務,他們或與雙方父母都分開而各自獨立門戶,即或與其中一方父母住在一起,而另一方父母也只能單獨居住。三是兩代老人家庭。下世紀隨著人口老齡程度的加深,高齡化也將在我國出現,到那時將是許多低齡老人不能與其子女共居,但卻要贍養已進入高齡的父母,組成低齡老人與高齡老人兩代老人共居的家庭。以上這些純老戶與特殊老人群體,在居家養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困難,需要社會予以關懷。

所有這些,決定了我國農村必須在家庭養老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這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變化的必然趨勢。

三、我國農村未來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構想

我國農村未來老年人養老方式,應在繼續鼓勵老人自養、家庭贍養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養老社會化體系建設,並使之與其他養老方式相互補充,各有側重,共同構築中國農村未來養老保障體系,使老年人過上健康、幸福、長壽的生活。

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應具備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體系;三是老年醫療保健體系;四是老年救濟體系;五是精神生活體系。由於我國農村老年人人數眾多、地域分布廣、收入差別大,建立上述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也應體現多元化、多層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點。

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社會養老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採取個人、單位和國家三方出資方式籌集養老基金並為老年人提供經濟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項制度,它是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未來社會化養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礎。要逐步建立覆蓋農村所有人口的養老保險體系,使農村養老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同時,按照「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原則,老年人的養老金要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和增加。

老年人生活照料體系。這是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集中供養方式。主要針對高齡老人及有特殊困難的老人。1996年我國80歲以上老年人有800萬,75 歲以上老人有2000萬,且高齡老人每年正以5.4%的速度在增長,到2020年將有30 %左右的老年人進入高齡期。這些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都要經歷從能夠自理、半自理到不能自理,甚至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的過程。他們之中將有部分人住進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生活服務中心等設施,他們的起居日常生活照料由這些老年服務機構承擔下來,由老人或家庭提供一定的費用。另一種是社區服務方式。對居家養老但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由社區老年服務組織為主提供服務人員進入家庭服務,或提供定時、專項服務。因此,社區老年服務和老年人集中供養機構,進入下世紀將會有較大的發展。

老年醫療保障服務體系。這是老年人社會化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疾病是老年人的大敵,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完全依靠國家是不可能的。應根據國情和農民的意願,在政府支持下,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投入,建立起多形式、多層次、多類別的醫療保障制度。尤其要鼓勵農民互助共濟興辦合作醫療,並將它們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通過充實醫療設備,完善醫療服務網路,提高醫務人員素質,確保農村老年人享有保健醫療,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實現健康老齡化。

老年社會救助體系。這是老年人社會化保障體系的補充。相對貧困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老人,政府應當根據當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經濟發展水平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提供最低生活補助,並對貧困老人減免相應費稅,提供醫療方面的優惠和照顧。繼續對孤寡老人實行「五保」供養,確保其生活水平不低於當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老年精神生活體系。主要是根據老年人的愛好、興趣的需要,以鄉村為單位,建立老年文化、體育、教育、娛樂活動場所。

總之,未來中國農村將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體,社會救助、社會照料和社會福利服務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

『柒』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出版的老年學專著及雜志

(1)老齡工作數據手冊
(2)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調查數據匯編
(3)中國城鄉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匯編
(4)老齡專業教程---老年照料教程
(5)老齡專業教程---老年社會學教程
(6)老齡專業教程---《老年法》實用教程

『捌』 我國農村老年人保障健康方面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農村老年人保障健康方面問題:

1、社會保障覆蓋面小,實施范圍窄;
2、社會保障制度正常運行所需的資金缺口還比較大;
3、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夠規范;
4、社會保障執行成本高等等。
針對農村老年人保障健康方面採取的措施:

1、擴大社會保障基金徵收范圍,盡快建立廣覆蓋、多層面的社會保障徵收體系;
2、加快社保費改稅步伐,建立規范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3、加強部門協作,建立齊抓共管的社會保障管理新機制;
4、要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
5、應貫徹城鄉有別的政策;

『玖』 中國養老政策

一、國家養老新政策政府加強托低保障,加大對基層養老服務設施、鄉鎮敬老院、市縣福利機構建設投入力度,優先兜低保障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失智老人基本養老服務需要,盡快建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並通過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設置,建立起風險分擔和防範機制,提升老人和養老機構應對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政府制定完善長照補貼政策,引入第三方制定長照對象評估標准、並對政策執行效果進行監督。

二、簡化登記審批程序,降低社會力量創辦養老機構門檻,落實稅費減免、金融扶持等優惠政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對民辦養老機構進行建設、運營、培訓補貼。大力推進運營體制改革,鼓勵公辦與民辦、機構與社區合作,推進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發展,盤活閑置養老資源,最大限度發揮機構社會效益。

三、積極回應社會養老需求,將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按就近方便、小型多樣、功能配套要求,加強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建設,加大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體娛樂、衣食餐飲等設施配套力度,為社區居家養老創造必要條件。支持鄉鎮五保供養機構改善設施,增強護理功能;依託農村社區服務站(點),建設日間照料機構、托老所、老年活動站。充分發揮城鄉社區老年協會作用,鼓勵和引導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

四、堅持供給需求協同推進,培育養老市場,豐富養老服務產品,促進老年群體消費,實現供需兩端有效銜接。加快醫養結合發展,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機構融合型、社區嵌入型、居家監護型等多種方式發展,滿足老人在養老過程中的醫療保健、康復護理需求。加強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建設,促進養老信息和資源互聯互通,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定製服務。同時大力發展心理疏導、金融理財、法律咨詢、生活援助、社會參與等專業化精神慰藉服務。加強老年優待保障力度,建立高齡護理補貼制度,逐步提高補貼標准,讓老人擇優選擇服務。

五、將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與促進城市就業、農村脫貧工作相結合,開展常態化的養老護理人員在職專業培訓,全面實現持證上崗制度,鼓勵大中專院校及技工學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從事養老服務業。建立培訓補貼和崗位補貼制度,依法落實各項工資福利、社會保險待遇。

六,加強養老服務業標准化建設,逐步制定完善機構建設、管理服務、安全生產、績效評估標准體系,運用行業准入、生產許可、合格評定、監督抽查等手段,提高養老服務業層次。加強市場監管,完善產權制度,放開定價機制,促進要素市場公平競爭,實現優化重組,提高養老服務產品質量。加強養老服務基礎數據統計,建立不同年齡段的老齡人口基本信息資料庫,為政府管理決策、政策研究、公眾信息查詢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國家養老新政策重點在於加強基層養老服務建設,扶持基層養老服務項目。從老人的精神需求出發,以社區為單位建設新型的養老服務體系。鼓勵社會人士創辦養老機構,解決養老問題的同時,帶動養老產業的發展。不斷完善養老機構的建設管理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並充分發揮政府的補貼功能,讓老人們安享晚年。

『拾』 「空巢老人」消聲覓跡,社會養老體系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大趨勢,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養老方式已經產生了重大的變化,現在社會上大部分的老人都依靠著養老金來維持退休後的收入。如何從年輕時就開始規劃,確保自己在年邁時的生活質量,是每個人都應思考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的借精生孕的電影名字 瀏覽:539
父母身故房產繼承需要交多少稅 瀏覽:17
單位被辭退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851
2016年老人養老金 瀏覽:131
BD電影網址 瀏覽:961
房縣農村養老院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701
退休人員去歐洲旅遊都需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904
金花媛在寡糖電影戲份 瀏覽:657
aqdy愛情網 瀏覽:597
金孝珍肚臍 瀏覽:563
20歲女嫁70歲老頭看病 瀏覽:555
六級電影 瀏覽:386
在線免費電影平台 瀏覽:197
在宋朝如何稱呼父母 瀏覽:318
中老人如何快速補鈣 瀏覽:276
2016退休工資加多少 瀏覽:862
巴馬長壽山森林公園在哪裡 瀏覽:969
有個男的進入大象的子宮叫什麼電影 瀏覽:853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有哪兩句 瀏覽:164
最新限制級電影網站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