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熱病人應如何護理
高熱的病人也可以用冰袋物理降溫,比如用冰袋敷在額頭或者用冰袋敷在腋窩、腹股溝等位置。高熱病人另外的一個護理措施是注意口腔的護理,防止進一步感染。
B. 高熱病人怎樣護理
發熱大多由感染引起;但發熱病因眾多,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對症治回療,切勿隨便亂服葯物。答未明確診斷前,可作以下臨時處理。
(1)卧床休息,進易消化食物,每4小時測1次體溫、脈搏,最好能做記錄。
(2)高熱時(30℃以上)可作物理降溫,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或50%酒精搽浴,主要搽頸部、肘彎、腋窩、胸部、腹部、腹股溝、窩、手足心等處,以協助降溫。
(3)必要時可服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但要注意老年人對葯物敏感,易引起大量出汗,甚至虛脫,故要根據不同體質情況減少用葯劑量。
(4)多飲水,保證足夠的液體入量。
(5)高熱煩燥不安時,可給小劑量鎮靜劑,如安定、異丙嗪等。
(6)出汗過多時要搽干皮膚,更換衣服。
(7)密切觀察面色,精神及對外界的反應等,如有異常,如脈搏細微難測,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等,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C. 高熱患者的護理措施有哪些
一、一般護理
(1)收集患者資料 了解患者的年齡、性別、全身狀況、文化程度,對高熱知識的了解程度,評估發熱的原因,排除影響體溫的生理因素。
(2)降溫
高熱患者體溫一般在39℃以上,應予物理降溫或化學降溫。物理降溫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濕敷、乙醇擦浴、溫水擦浴、冰水灌腸以及針灸等,應根據病情加以選擇。化學降溫主要指應用退熱葯,以抑制體溫調節中樞,減少產熱,加速散熱。30min後必須再次測量體溫,將結果記錄於體溫單上。
(3)保持清潔和舒適
高熱患者在退熱過程中往往大量出汗,應及時擦乾汗液,更換衣被;條件允許應洗頭、洗澡以保持皮膚的清潔,但要防止著涼,避免對流風。加強口腔護理,每日早晚應進行口腔護理,飲食前、後均應漱口,觀察舌苔、舌質,保證口腔衛生。口唇乾燥者可塗以液狀石蠟或稀甘油,有皰疹者可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軟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加強通風,調整被蓋,限制活動等。
(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高熱病人每4h測1次體溫,繪制於體溫單上,觀察其熱型及臨床過程,觀察呼吸、血壓的變化及一些伴隨症狀。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熱時,應注意有無虛脫現象。
二、飲食鼓勵
病人進食營養豐富即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清淡流質、半流質飲食並少量多餐。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攝入量不少於3000ml,必要時按醫囑靜脈補充液體。
三、安全護理
高熱病人有時會躁動不安、譫安,應注意防止墜床、舌咬傷,必要時用床檔、約束帶固定患者。心理護理患者在發熱期間會有寒戰、面色蒼白、頭痛、出汗等導致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護士應經常巡視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作好心理護理。對於長期高熱的患者更應該注意其心理反應。健康教育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給予相關的知識教育。
D. 高熱患者如何護理
1)卧床休息,觀察體溫變化,每4小時測體溫、脈搏、呼吸1次並作為主錄。
(2)診斷未明確前,不能過多使用退熱葯。
(3)體溫在39.5C以上者,應給予物理降溫,用酒精或溫水擦浴,高熱無汗或有表證者不宜冷敷。另可針刺大椎、曲池、合谷、十宣等穴。
(4)高熱患者宜半流飲食,並勸病員多飲水,成人每日至少3000ml。
(5)體溫驟退時,予以保溫,及時測血壓、脈搏、體溫,注意病情變化。
(6)要注意高熱病人口腔衛生、皮膚衛生,預防褥瘡,大量出汗者要及時更換衣物,避直接吹風,避免受涼。
(7)對高熱出現譫妄、神智不清者應用床欄,防止墜床發生。
E. 高熱病人怎麼護理.
人體在正常情況時,體溫在體溫中樞的調節下,產熱與散熱保持相對平衡,雖然不同人的體溫存在著差異,但一般是保持在37℃左右。異常情況時,體內外的致熱物質(如微生物毒素、炎性分泌液和代謝產物等)刺激體溫中樞,使體溫中樞處於興奮狀態,機體產熱大於散熱,體溫便升高,醫學稱為發熱,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發燒。 發熱實際上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發熱時機體的吞噬細胞功能加強,白細胞增加,抗體生成增多,這些都有利於殺滅病菌與病毒,一般只要不是高熱,醫生是不主張用退燒葯的。 但當人的體溫超過39℃時,就會對機體產生危害,明顯增加機體的消耗,損害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出現心跳加快、食慾不振、惡心、嘔吐、便秘,甚至意識不清、驚厥、昏迷等。因此,對高熱病人一定要加強護理。 第一,要注意一般性護理: ⑴密切觀察病情。每小時測量一次體溫並做記錄,有異常時,若是住院應隨時報告醫生,若在家中應及時就醫。 ⑵注意休息。要給病人製造一人好的休息環境,絕對卧床休息。 ⑶保證營養。由於高熱導致熱量消耗,應給予病人高熱量、高蛋白及豐富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滿足機體熱量的需要。飯菜盡量要做得可口一些,令病人有食慾。 ⑷保證飲水。由於高熱使機體水分散失增加,因此應鼓勵病人多飲水,特別是服用退熱葯後大量排汗時更應多飲水。 ⑸皮膚護理。高熱病人在退熱過程中往往大量排汗,為了保持病人皮膚的清潔及舒適,應經常更換衣褥以及被罩、褥單,每日擦浴。 ⑹口腔護理。長期發熱可致口腔粘膜乾燥且容易引起口腔炎,故應注意早晚及餐後的口腔清潔。口唇乾裂時可以塗一點唇膏予以保護。 第二,要採取退熱降溫措施: ⑴葯物退熱:使用葯物退熱必須注意:一不可盲目濫用,因為發熱是不同疾病診斷的參考依據,擅自用葯掩蓋病情;二是要遵醫囑用葯,不可擅自加大用量和縮短使用時間,這樣易發生大汗淋漓,導致虛脫,特別對年老體弱者及嬰兒患者更要注意。 ⑵物理降溫: ①冷敷降溫。將冰塊砸碎,裝入熱水袋中,在冰塊放至袋子約1/2時,加入少量涼水,以填充冰塊間的空隙,排出袋中的空氣,蓋緊袋口,檢查有無漏水。冰袋放置的部位一般是在前額,也可枕於頭下,或放於頸部、雙側腋窩等處。每次放置時間不應超過20分鍾,以免發生局部凍傷。或是用冷毛巾敷於前額、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走行處,每3-5分鍾更換一次。 ②溫水擦浴。用低於病人皮膚溫度的溫水,一般為32-34℃進行擦浴。擦浴部位為四肢、頸部、背部、擦至腋窩、腹股溝、國窩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應稍長,以助散熱,全部擦浴時間約20分鍾左右。禁擦部位有胸前區、腹部、後脖子,這些部位對冷的刺激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反應。擦浴過程中要注意給病人保暖,擦浴完畢後,應給病人更換衣褲,過半小時後要給病人測量一下體溫。 ③酒精擦浴降溫。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並利用酒精的蒸發作用帶走熱量,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用作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30%左右(不要用消毒酒精,因消毒酒精濃度為75%)。具體配製方法為:95%的酒精100ml加涼水200ml。在待擦浴的部位下面鋪上干凈的厚毛巾,其餘部位需蓋上床單。開始擦浴時,先上肢後下肢,一側擦完再換另一側,最後擦腰背部。一般每側肢體擦5分鍾,全部擦畢約30分鍾,擦浴結束後,用干毛巾將全身擦乾,出汗多者應及時更換人衣褲,讓病人感到涼爽和舒適。 酒精擦浴時應注意動作要輕柔,以被擦皮膚稍微發紅為度,擦浴時酒精不要太多,薄薄地擦一層即可,這比擦很多酒精更容易帶走熱量。擦浴過程中應注意重觀察病人,如果出現體溫驟降、寒戰、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等,應立即停止擦浴,並蓋上被子保暖,喝一點糖水。降溫勿過急過度,一般降至38.5℃左右即可。不要擦腹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後產生疼痛與腹瀉。皮膚有出血點的人禁止酒精擦浴。
採納哦
F. 怎樣護理高熱病人
發熱大多由感染引起;但發熱病因眾多,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對症治療,切勿隨便版亂服葯物。未明權確診斷前,可作以下臨時處理。
(1)卧床休息,進易消化食物,每4小時測1次體溫、脈搏,最好能做記錄。
(2)高熱時(30℃以上)可作物理降溫,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或50%酒精搽浴,主要搽頸部、肘彎、腋窩、胸部、腹部、腹股溝、窩、手足心等處,以協助降溫。
(3)必要時可服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但要注意老年人對葯物敏感,易引起大量出汗,甚至虛脫,故要根據不同體質情況減少用葯劑量。
(4)多飲水,保證足夠的液體入量。
(5)高熱煩燥不安時,可給小劑量鎮靜劑,如安定、異丙嗪等。
(6)出汗過多時要搽干皮膚,更換衣服。
(7)密切觀察面色,精神及對外界的反應等,如有異常,如脈搏細微難測,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等,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G. 老人發燒怎麼護理最好~謝謝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 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 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 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燒葯: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葯水或栓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發燒,最好是找醫生。但有時因不方便可先在家退燒。 一般體溫在38以下,可不必退燒。 退燒的方法: 1、服用退燒葯物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用臣功再欣就行,發燒較嚴重時可用福美松等葯,但不能常用。小兒最好不要用阿斯匹林。 2、使用「解熱栓」。 3、物理降溫,一般僅用於緊急退燒。用濕毛巾(或酒精棉,慎用)擦孩子額、頸及胸部等處
H. 怎樣做好高熱護理
持續的過高熱(42℃)超過2~4小時,常可導致病人意識喪失,呼吸、循環功能的衰竭,甚至死亡。做好高熱護理,合理有效的降溫,是護理工作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對高熱病人,一般2~4小時測量體溫1次,以觀察病人發熱的動態變化。高熱初期,病人多有寒戰、皮膚蒼白等表現。此時要注意給病人保暖,可添加被褥或使用熱水袋、電褥子等,防止受涼,同時飲熱飲料。病人如果持續高熱,則是高熱護理的重點。病人多有呼吸心跳加快、皮膚潮紅、灼熱、食慾不振、肌肉酸痛、口乾、頭痛,甚至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等表現。這時要積極採取有效的降溫措施,根據家庭具體情況,可選用溫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敷等方法。
溫水擦浴:用32℃~36℃的溫水浸濕毛巾,自頸部沿上臂外側至臂,自側胸經腋窩內側至手心;用同法擦另一側上肢。然後,囑病人側卧,露出背部,自頸向下擦拭背部。下肢自髖部沿腿的外側擦至足背,自腹股溝的內側擦至踝部。順序是先上後下。一般擦拭為20分鍾,擦浴時可有腋窩、腹股溝、窩處稍停留,以提高降溫效果。擦浴時要注意關好門窗,保持室內溫度(18℃~22℃)。
酒精擦浴:常用30%~50%酒精200~300毫升(溫度在32℃左右),用擰至半乾的濕紗布擦拭。除前胸、腹部、後頸部外均可行酒精擦浴,時間不超過20分鍾(身體虛弱者禁用)。
冰敷法:取小塊的冰,用水沖去冰的銳角和污垢,裝入冰囊或冰袋內,加水少許,排氣後擰緊(扎緊)蓋口,加套或墊上毛巾等放於病人的頭部(前額或頭頂)或體表大血管處,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窩等處。應用冰敷時,要注意觀察皮膚,如皮膚呈紫紅色或病人感覺局部麻木時,要立即停用冰敷,以防凍傷。冰融化後應及時更換。以上各種方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如溫水或酒精擦浴後使用冰敷法。如果家裡條件較差,室內溫度又偏低,也可用冷濕敷法,用冷水浸濕毛巾,擰至半干放於病人的頭部,有代替冰袋的作用,每隔3~5分鍾更換1次。對畏寒的高熱病人禁用擦浴。擦浴過程中出現皮膚蒼白、發冷時也要立即停止擦浴。在採取了以上降溫措施後,體溫仍不下降,可根據醫囑口服退熱葯物。降溫時要注意觀察病人的出汗情況,避免體溫降得過猛而引起虛脫。鼓勵高熱病人多飲水也是護理中的一件重要的事,高熱病人每日水的攝入量不少於3000毫升,可配製可口的清涼飲料備用(橘子汁、蘋果汁等)。給予細軟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加強機體營養。高熱時,唾液分泌減少,易出現口腔乾燥、口唇乾裂、舌炎、口腔潰瘍等,因此,也要注意做好口腔護理。在體溫下降期可有大量的汗液排泄,此時要特別注意防止病人著涼,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更換衣服、被褥、床單等。
I. 高熱患者的護理措施怎麼做
對於高熱患者的護理措施主要有:1。降低體溫(物理降溫或葯物降溫)2.加強內病情觀察(觀察生命體容征、觀察伴隨症狀、觀察發熱的原因及誘因、觀察治療效果及飲水量、飲食量和尿量的變化)3.補充營養和水分(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多飲水,每日3000ml為宜)4.促進患者舒適(休息、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5.心理護理
J. 高熱病人應該怎樣護理
發熱大多由感染引起;但發熱病因眾多,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對症治療,切勿隨便版亂服葯權物。未明確診斷前,可作以下臨時處理。
(1)卧床休息,進易消化食物,每4小時測1次體溫、脈搏,最好能做記錄。
(2)高熱時(30℃以上)可作物理降溫,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或50%酒精搽浴,主要搽頸部、肘彎、腋窩、胸部、腹部、腹股溝、窩、手足心等處,以協助降溫。
(3)必要時可服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但要注意老年人對葯物敏感,易引起大量出汗,甚至虛脫,故要根據不同體質情況減少用葯劑量。
(4)多飲水,保證足夠的液體入量。
(5)高熱煩燥不安時,可給小劑量鎮靜劑,如安定、異丙嗪等。
(6)出汗過多時要搽干皮膚,更換衣服。
(7)密切觀察面色,精神及對外界的反應等,如有異常,如脈搏細微難測,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等,應立即送醫院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