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大多數人無法接受將父母送至養老院養老
一、是因為傳統抄的養襲老觀念根深蒂固,送養老院會招來別人的議論;
二、是中國的養老院在硬體設施還有服務配套方面都做的不是很好,在大家的心目中,送去養老院就等同於等死,所以,很多人並不是排斥養老,而是排斥養老院。
三、是中國的養老觀念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對於養老的認識僅僅處於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其實還有一些養老社區,在環境品質和服務方面都做的很好,比如說央企太平打造的梧桐人家高端養老社區,大多數人一方面由於不了解,覺得就是個單純的房產,或者一聽名字,在沒有了解的前提下就覺得很貴,這些都屬於養老觀念認知的誤區。
四、是沒有親身體驗過真正的社區養老生活。可能老人了解完之後,就會形成爭先恐後去養老社區養老的潮流。
㈡ 如何看待把父母送到養老院這一現象
現在獨生子女居多,養老成了一大問題,子女要工作,可能沒有時間陪護父母,把父母送到養老院,也是無奈之舉!現在養老院越來越好,可以放心
㈢ 把老人送養老院你怎麼看
也是要按情況的抄。
一要看老人的狀態。如果是在家裡狀態很好,每天開開心心,覺得特別好的老人,其實在哪裡都一樣子的,可能更喜歡在家裡養老;如果是有很多興趣,想要有獨立的生活,想在有個不一樣的晚年生活,好一點的養老院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要看子女的狀態。如果老人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子女又因為工作忙顧不上老人,又對住家保姆不放心。針對於這種無解的問題,養老院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前提是要好一點的養老院,這樣無論怎樣,老人的晚年生活至少能保證一定的質量。
最後,其實在中國的體制下,我們的養老意識還比較落後,關於養老院有很多誤解,提到好一點的養老社區,就覺得一定是天價!但其實你可以了解一下,像是央企太平的「梧桐人家」,一個月基本上1萬左右,第二個人只需要加上2000,老人的退休工資是完全可以負擔的。
㈣ 談談為什麼無法接受將父母送至養老院養老
事實是很多人送老人到養老院。
也有很多人要面子,不把老人送養老院,但嫌老人煩,不怎麼照顧老人,甚至與老人分開生活。
㈤ 百善孝為先,為什麼很多的兒女都將父母送到養老院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信仰。我們都知道。我孝順我們的父母。孝順老人。這個也是我們從出生就帶有的優秀傳統美德。但是現在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年輕人喜歡把父母送進養老院。讓養老院代替自己去照顧父母。而就是這一行為,由很多人認為這是不孝的,因為沒有親自的服侍父母,也沒有去做到膝下承歡。對於這個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實把父母送你養老院沒有什麼過錯。你也不能說他被不孝。這只是人家的一種做法。我相信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做法。
養老院的環境還是比較好的。因為老人比較多,所以他們也不會感覺到孤獨,會有很多人陪著他。所以說如果實在忙不過來。把父母送到養老院也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㈥ 到底應不應該送父母進養老院
不知道題主這個問題是站在什麼角度來問的。
如果是子女,這個問題要看子女能不能給老人提供一個可靠穩定的生活照顧,一般父母剛退休,60-75歲時,身體非常健康,基本是不需要去養老院的,甚至很多還會承擔「保姆」的角色,去照顧子女和孫輩。當老人年紀更大時,獨立生活出現困難,子女又無法全職的陪伴左右,又不願請保姆,老人的生活質量就會急劇下降,發生意外的幾率也會成倍增長,這時候處於老人安全的考慮也應該讓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或者社區養老。
如果是社會輿論,把老人送養老院是不是不孝的討論其實已經很多了,根結在於人們的養老觀念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沖突。「養兒防老」的養老理念是否還適用於現在小型化的家庭結構,根據調查答案是否定的,新型的養老方式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與時俱進。我國現在還是90-7-3的養老結構,可見大部分人還是需要在家中養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養老院就是「最後的選擇」。
如果是老人,老人有完全行為能力,入住養老院與否,最終是需要老人來決定的。如果可以在家裡養老,並且得到妥善的照顧,這無疑是最好的一種情況。但要避免高齡空巢老人的出現,並且適當的改造家庭環境,比如在走道、洗手間等處安裝扶手等。如果老人選擇入住養老院,則需要仔細的考察養老院的服務水平和醫療條件,以免老人在養老院生活不習慣
㈦ 大夥兒覺得把父母送去養老院養老怎麼樣
我覺得訓練的還是不要把父母送去養老院養老,當然如果自己的條件確實沒能力,那也只能這么辦了,送去養老院,確實跟在自己家裡不一樣,可能父母會不理解你
㈧ 應不應該送老人去養老院
如果自己有能力照顧,當然要照顧。
但是如果自己實在時間、精力、能力有限,就把這事兒交給專業的機構或者專業的人員去做吧。
這絕對不是 不負責任的 ,相反是理性、且負責任的!
當然送養老院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完全可不用再理他們了,老有所養,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精神上,送養老院就更需要家人去關心、去愛護,更加頻繁的去看望,這樣才可以。
解放雙手,而不是放棄關愛,這樣雙方才能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