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年人心理特點
一、認識能力低下。中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大腦功能發生改變,中樞神經系統遞質的合成和代謝減弱,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表現兩個方面,首先是感覺遲鈍,聽力、視覺、嗅覺、皮膚感覺等功能減退,而致視力下降,聽力減退,靈敏度下降;再有是動作靈活性差,動作不靈活,協調性差,反應遲緩,行動笨拙。
二、孤獨和依賴。孤獨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長期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依賴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感情脆弱,
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等,事事依賴別人去做,行動依靠別人決定。長期的依賴心理,就會導致情緒不穩,感覺退化。 三、易怒和恐懼。中老年人情感不穩定,易傷感,易激怒,不僅對當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發對以往情緒壓抑的怒火爆發。發火以後又常常感覺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會對這點小事發火的,從而產生懊悔心理。恐懼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害怕,有受驚的感覺,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症狀。
四、抑鬱和焦慮。抑鬱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症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中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
五、睡眠障礙。中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
專家提醒,中老年人這些心理特點很容易導致中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礙性疾病,如抑鬱症、神經衰弱等。因此,中老年人應該心態平衡,適當進行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中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時,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尋求心理治療,以免心理問題加劇,引發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貳』 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有哪些
(1)精神情感變化日益明顯。老年人常覺內心空虛,易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反應,並伴有自責和「祀人憂天」似的莫名其妙的優慮,不時會有大難臨頭的緊張感,經常陷於抑鬱苦悶之中,遇到問題時缺少進取態度。在經濟條件較差的老年門診病人中有48%具有抑鬱情緒,體健康、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患有抑鬱症者也有44%之多,不少人每月發作1次,(2)情緒多變。當腦組織老化或伴有某些腦部疾病時,老年人常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勃然大怒,無法平靜下來,而且其情緒激動程度和所遭遇的不順心事情的程度不相對應。有時為周圍環境及影視中有關人物的命運而悲傷不已,迅速出現情緒高漲、低落、激動等不同的情緒變化,表現出時而天真幼稚,忽而激動萬分等情緒多變的特徵。(3)智力衰退。進人老年期後智力逐漸減退,但減退的程度不同的老人間有很大差異,並且與心理因素有直接關系。有的因為本身的自信心不足,自己認為智力減退,實際可能並非如他想像的那麼嚴重。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漸下降的,一般認為18歲時智力達到最高水平,以後開始下降,50歲時僅相當於15歲的智力年齡,80歲以後下降更明顯,85歲時大約相當於5歲兒童的智力年齡,當然由於個體差異,可有10%一25%的老年人並沒有明顯的智力減退。老年人的記憶力下降,也是智力衰退的一種表現。(4)多疑病。60歲以上老年人,由半數的人可出現多疑病症狀,這是由於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已經從對外界事物的關心轉向對自己軀體的關心所致,而且這些關心可因某些主觀感覺而加強,從而易出現多疑病症狀,表現為頭部不適、耳鳴、胃腸道功能異常以及失眠等。有時即使稍有不適,也要向周圍人去訴說。還會過分注意報刊書籍上的一些醫學常識並對照自己,常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醫就診。(5)猜疑和嫉妒。人進人老年期後,對周圍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強,常計較別人的言談舉止,嚴重者認為別人居心叵測,常為之而猜疑重重。由於生理功能減退,性慾下降,還容易懷疑自己配偶的行為,常因此而發生爭吵。並且由於判斷力和理解力減退,常使這些想法變得極為頑固,甚至發展成為妄想。每當目睹年輕人活潑好動的行為舉動時,就會妒火中燒、無名火起。
『叄』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進入老年,隨著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漸表現出老年特徵。並且,老年人心理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很大,良好心態促進健康,而不良心理則會危害健康。石家莊長江心理精神醫院專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四大禁忌,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1.孤獨
人到老年,如果還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離不棄的至親陪在左右,那該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齡老人喪偶事件是在所難免,對於老年人心理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之而來的心理孤獨感,更是讓喪偶老人在短時間里出現明顯的衰老、精神崩潰,甚至不久也會亡故。據統計,喪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懼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齡的朋友、同事一個個相繼離開了人世,覺得自己也要不久於人世,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以致惶惶不可終日。這樣一來,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觀世間的高齡老人,雖然長壽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點已經證實,那就是長壽者大多性格開朗、豁達大度、情緒樂觀、心理健康。
3.折騰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顯衰退,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種「折騰」心理,認為「這輩子沒去過的地方不去看看終身遺憾」啦,什麼「這么重大的場合不出席不合適」啦等等,結果勉強參與,容易突發嚴重健康事件。還有一些高齡的老年人,堅持參加一些不合適的運動,結果導致體力不能承受,出現意外。
4.倔強
老年人心理倔強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有些還表現為性格剛烈、脾氣暴躁。這些有著倔強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醫,大病亂吃葯,一味按自己的意願以及多年的經驗習慣生活著。結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與家人、子女發生爭執,最後「不治而終」。
心理專家提醒,針對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屬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方式幫助其調整,千萬不可採取強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問題突出,難以調整的話,不妨咨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
『肆』 長壽老人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健康長壽是老年人追求的生活目標之一,保持合理的營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和適度的運動對保健、長壽有很大幫助。同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老年人的健康長壽也有很重要的意義。有關研究表明,長壽老人所具備的心理優勢是他們獲得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長壽老人的心理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滿足現狀
常言道,知足者常樂。長壽老人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狀況、個人成就、能力性格等都比較滿意,對自己以前的經歷評價較高,回顧過去的工作和生活經歷,覺得自己活得很有價值,有意義,感到自己的過去和現在都很圓滿,讓人滿意。(二)處世樂觀
曾經經歷過諸多的風風雨雨,悲歡離合,無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之中,長壽老人都能樂觀處世,在艱難困苦、坎坷荊棘中看到希望,看到明天,不為個人得失而抑鬱悲觀,不因道路曲折而灰心喪氣。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使長壽老人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笑口常開。(三)情緒穩定
人的情緒會因生活、工作中的各種事件而發生波動,為獲得成就而愉快,為失去所愛而傷心。情緒穩定性差的人,常會因生活中這樣或那樣的遭遇產生較強的情緒反應,表現為好激動、愛生氣、常傷心等。而長壽老人由於生活閱歷豐富,對挫折耐受力強,對情緒控制力好等原因能夠保持較為穩定的情緒狀態。據調查,有95%以上的長壽老人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力強,能經得起生活環境中的各種不良刺激,即使遭受重大精神創傷也能很快調整情緒。(四)個性平和,胸襟坦盪
長壽老人個性穩定、平和,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主動承擔責任,參與工作,待人和善,慈祥,寬厚,心胸開闊,不拘細節,平易近人,關心晚輩,不仗勢欺人,不倚老者壓人,能與周圍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在和諧的交往中獲得心理滿足。而且長壽老人興趣面廣,生活熱情高,生活內容豐富。(五)對生活充滿信心
長壽老人大都熱愛生活,信心十足,熱衷於所從事的工作或娛樂活動,並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樂趣,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參與工作或幫助他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揮個人能力,體現自身價值,並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
長壽老人的這些心理特點對每一位老年朋友都有值得借鑒之處,通過心理保健具備這些心理特點,您一定會健康長壽,美滿幸福。延年益壽要注意什麼
延年益壽的辦法很多,現歸納以下五點:
一、「吃」:好些病是「吃」出來的,因此在「吃」上可按下列食譜處理:每日吃1個雞蛋,250毫升鮮牛奶,300克主食,40克水果。500克蔬菜。按此攝取,基本可防止肥胖及缺鈣,總熱量在2000大卡左右。
二、「喝」:即每日喝50克至100克紅葡萄酒,300克自製的果汁、菜汁,以及喝些大棗粥芝麻粥等。
三、「防」:以預防為主,圍繞保健開展體育活動。
四、「養」:養生貴在保「養」,生活有規律,即醒後靜默半分鍾起床。起床後靜坐半分鍾起立,起立後靜站半分鍾活動;早晨運動半小時,中午睡眠半小時,晚問散步半小時。情緒要樂觀,笑一笑,十年少,把煩惱扔到太平洋里去。
五、「五忌」:即戒煙;忌酗酒;忌貪色;不暴躁;不妒忌,不與人攀比。知足常樂。自己認為美就是美,自己認為好就是好。不為別人活著,面對生活安然處之。
『伍』 老年人有哪些心理問題
角色是指人們在社會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和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所擔當內的功能性職責的容總和。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明確規定:「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人進入老年期後,角色會發生很大變化,精神心理也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據中科院的調研結果顯示,國內80%的老年人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問題。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鬱等。
『陸』 老年心理特徵有哪些
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也因此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所以,老年人應盡量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健康的老年人應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有益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症。
老年心理的發展
老年人應該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意志力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十分重要的。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宣洩,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極大的益處。老年人應該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親屬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社會職能和生活環境的轉變,也使人的心境面臨著新的適應。老年人離開數十年辛勤勞動的環境,往往產生諸多感慨,「退休綜合征」表現突出。常因工作解除、生活清閑而感到空虛,因餘力無處發揮而感惆悵,離開了工作集體,而形成一種疏遠感。家庭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或子女的獨立門戶,或喪偶而成鰥夫寡婦,或老年喪子等產生的孤獨感;老年人還因生活能力下降、社交圈縮小、失去同伴而產生沮喪感。新的生活,新的適應就擺在了老年人面前。
老年期的心理特徵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首先是有了明顯的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上了年紀,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即意識到自己老了。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覺能力的降低。如步履維艱、牙齒脫落、易疲勞而恢復緩慢、氣力衰弱、性慾減退、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等。
其次,是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子女分居、親人死亡等。再次,別人把自己奉為老人。在生活上處處當老人對待,口口聲聲「老師傅」、「老前輩」,極易產生遲暮之感。衰老感一經產生,就意味著一個人精神已經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願和積極性。由此可導致意志衰退,情緒消沉,進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導致、暗示出新的疾病。「畏老老轉迫,憂病彌縛。」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力回天。
長年積累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個性獨具特點。由於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十分鞏固,幾十年的社會實踐,也使個性心理特徵更加明顯。他們的興趣、愛好、脾氣、性格具有突出的個性化,比中年人更具特點。更加定型。他們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習慣和愛好,不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更無法輕易改變。
有一些老年人,由於習慣心理、定型個性而對一切變化和新事物總是惴惴不安、極力反對,哪怕別人是一份好意也絕不領情,還盲目加以排斥,甚至連早餐由吃饅頭改吃包子也要反對;由於不自覺地堅持自我中心、自我防衛態度,所以對什麼都感到懷疑,固執地想保護自己而採取利己的態度和方法,辦什麼事都優先考慮自己;有的甚至由於懷疑而發展到妄想,總以為別人要謀害自己的生命、錢財,以致心神不安,也有的因此變得抑鬱或悲傷,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常見的老年性病態心理。
『柒』 老年人心理衰老有哪些表現
人進入老年期後,生理衰老明顯加快,與之相對應的心理衰老也隨之而來。老年人心理衰老的表現千變萬化,一些老年心理學家歸納出10餘種較為明顯的變化特徵,其主要表現有:(1)感覺、知覺衰退
眼睛老化,聽力不如從前,味覺遲鈍,以前很好吃的東西現在感到淡而無味。
(2)記憶力衰退
熟人的名字老是記不起來,讀書前看後忘;電話號碼總要反復看幾遍才能記住;剛說過的事,一轉身就忘了;常常記不起隨手放的東西。
(3)想像力衰退
理想逐漸喪失,幻想越來越少。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言語能力衰退,講話變得緩慢,而且啰嗦。
(4)思維能力衰退
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學習新事物感到吃力,甚至有點害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
(5)情感變得不穩定
較易動感情。遇到困難,不像以前那樣鎮定自如,經常有莫名其妙的焦慮感。對喧鬧聲感到很煩躁,看不慣年輕人的言談與行為。
(6)意志衰退
做事缺乏毅力和探索精神,喜歡憑老經驗辦事,下決心要做的事常常拖拉而不立即行動,進而,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
(7)反應能力下降
動作不如從前靈活,對事物不如以前敏感。一旦疲勞,恢復得較慢。睡眠時間也比以前少了。
(8)興趣愛好減少
生活中感興趣的范圍變小了,不再有興趣看小說、電影、電視,不再喜歡參加各類活動,特別是集體活動。
(9)產生衰老感和死亡感
總感到自己老了,經常想到自己已臨近死亡,常回想已故的親友,又聯想到自己,悲悲戚戚。
(10)性格更容易發生變化
性格易變得暴躁、易怒、情緒低落、憂郁、焦慮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11)容易焦慮不安
很多人在度過更年期後,情緒逐漸趨向穩定,但是焦慮不安一直持續到老年期。當環境中有不利因素時,就更容易出現焦慮不安。
(12)情緒明顯地變化
老年人情緒反應的變化一方面是對一般刺激趨向冷漠,喜怒哀樂不易表露,或反應強度降低,使人易產生冰冷之感。另一方面遭到重大刺激,情緒的反應卻特別強烈,難以抑制。
(13)敏感多疑
感覺器官不敏銳,對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事往往卻很認真,常把聽錯、看錯的事當做對他的傷害而感到傷心不已。
(14)易產生孤獨感
原因主要是我們老年人本身衰老影響了老年人的心理;社會疏遠老年人及老年人自己退出社會也是原因之一。他們的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深居簡出,懶於交際。
(15)容易自卑
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如果遇到生活以及疾病等諸多困難時,均可使老年人過分傷感,自卑情緒也就隨之加重了。
(16)習慣心理
鞏固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與工作習慣,決定了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很鞏固。年齡越大,形成的習慣越固定。
(17)個性心理特點明顯
人的個性心理特點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老年人比起青年人與中年人更顯得個性化,例如,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習慣,不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