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看過《老人與海》和《繁星》,有什麼感受,告訴我
有么東西應該自己看去,問別人的感悟是沒用的
B. 肖申克的救贖里的情節可能嗎,總覺得有點不太現實,尤其是安迪二十年挖隧道方面,無論從心理,邏輯上都覺
不坑道安迪是已經早就挖好了.後來隨著監獄環境逐漸被改變安迪也開始適應了監獄里的生活,後來發現一切都是虛假的.貓王仔的慘死讓他發現這個地方的黑暗從未被改變.他發現自己的努力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改變過監獄.在他對監獄失去所有希望時.他才決定離開.
C. 丁尼生為什麼要年輕人和老人的一生如那棵橡樹
橡樹〔英國〕丁尼生(1809—1892) 年輕人和老人,你們的一生 要如那棵橡樹: 春天,它金燦燦———樹活的黃金;繁榮的夏季 來了又復去; 秋天換裝時,
D. 10分享二十多年前,一位來自英國的老人為妻子種下了6000棵橡樹,拼成了巨大的心在哪個位置
在英國格洛斯特郡
E. 留學義大利 了解的人請詳細回答 有加分 謝謝
我是一名在義大利上學的學生,在米蘭。
1,我覺得就我個人而言,如果你學習工業設計,平面設計,以及室內,建築設計的話,米蘭理工或者都靈理工,還有威尼斯IUAV大學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都是公立的,因此需要的費用很低。甚至可以說相對於國內的藝術院校的收費,這個可是非常少的了。
2,如果你是學習服裝,個人形象的話,那麼可能私利學校會好一些。具體的話,比如說馬蘭歐尼,也有譯作馬蘭娥尼的,那可是很有名的了,既然你是學習藝術類的,想必應該知道的,還有比如歐洲設計學院等等。
3,私利的是要相對貴一些,我有一個同學是在馬蘭歐尼讀研究生的,我了解到大概學費加上注冊費是每年15萬人民幣左右。
4,如果是要來這里讀研,那就要有大學的學分,也就是大學畢業。不然來到這里是要先補學分才可以繼續上研究生,很麻煩的。這里申請研究生比較容易,要比申請本科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建議來讀研究生。一是那時專業基本定型,比較容易上手。二是年齡也有增長,要比剛來的高中畢業生有生活經驗,和處理事情的能力。
5,義大利的風俗,因為我不是專業研究各國情況的,當然沒有其他仁兄回答的完整,我也只能就我在義大利上學遇到的情況以及對他們的了解,給你做一些實況報道了,義大利是一個很隨性的國家,所以整個國家的人對生活,工作都可以用隨性來概括。可是同樣也希望你能想像一下,當你遇到很緊急的事情,或者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事,你希望他們盡快解決,可是他們以隨性。。。那麼到時候能把你氣死過去,氣到想和他們打一架。而且他們辦事效率非常之慢,讓你抓狂,如果你是生活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快節奏的城市裡,那麼來到這里就像度假,可是辦事情時,你會很懷念中國的高效率。可能你現在還無法體會我講的狀況,如果你能來到這里上學,那麼你就知道我的感受了,或者你可以詢問其他在意留學的學生,相信他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6,還有就是義大利人很愛美,很會打扮自己,如果你要學習個人形象設計,那麼這里真的是一個不二的選擇,米蘭真的是一個時尚之都。義大利人真的很會打扮自己,不知道你是不是女生,我要說的是義大利的男生真的很帥,或者不是帥,而是有味道。年齡小的帥氣逼人,成熟的讓人心生好感,還有很多混血兒。。。身材高挑,打扮像時裝雜志的模特。。。我想這對於你的專業應該是個很好的實踐學習。
7,令一個就是義大利的外來人口很多,因為義大利會接受外國難民,或者政治避難的人。在義大利中國人很多,所以中國人的名聲不是很好,因為義大利人是屬於只要餓不死,就保持現狀的典型代表,他們寧願把錢都花在每年必須的度假上,也不會存起來。而且每天的工作時間一定是八小時,早下班可以,但多工作一秒鍾都不行。所以中國人的勤勞,在這里被理解為是不會享受生活。而且因為在這里工作的有一些事素質不太高的,所以有些地方中國人的名聲不太好。
好了,我只是一我在這里生活的個人所見,也許並不權威,希望對你有用。
F. 《老人與海》中主人公的簡介
在小說的開頭,海明威對老漁夫的生活環境做了生動的描述,一個消瘦憔悴,頸脖皺紋很深,臉腮上長滿褐斑的老人就躍入了讀者的視線。
他身上的一切都很古老,老得像沙漠地里的古老蝕地,他孤獨,幾乎沒有任何朋友除了一個小男孩。但是他的眼睛像海水一樣藍,充滿著歡樂。即便是在他連續84天沒有任何收獲的情況下,在別人的嘲笑之下,他依然堅信會捕到大魚的。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老人的品質也一步步得以體現。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6)橡樹養老院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作品賞析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桑提亞哥在海上經過三天精疲力竭的搏鬥,最終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事實上,老人是一無所獲的勝利者。而且今後人們也無法相信這位身衰力竭的老人,能夠戰勝奔騰不息的大海。
在海明威看來,人生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就像老人那張「用好多麵粉袋子補過的舊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遠失敗的旗幟」。但老人卻始終沒有停下行動的腳步,是一種面對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種面對死亡和失敗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同樣是頑強的、執著的。由此我們在桑提亞哥身上看到了詩人的尊嚴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G. 誰知道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
Hemingway,Ernest
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郊區一個醫生家庭,1961年7月2日於愛達荷州的克特欽姆自殺。
生平1917年中學畢業後,任堪薩斯城《明星報》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志願參加美國紅十字會醫療隊,在義大利前線負傷,愈後回國,成為英雄。戰後,以加拿大多倫多《明星報》駐歐記者身分旅居巴黎,正式開始文學創作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在古巴創立一個反法西斯的情報中心,又作為隨軍記者去歐洲參加不少軍事行動,參加過解放巴黎的戰斗。40年代初,海明威曾來中國報道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古巴革命爆發後,海明威遷居美國愛達荷州,由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病症,精神抑鬱,痛苦不堪,經醫治無效,終至開槍自殺。去世後,斯克利希納公司出版了他不少遺作。回憶錄《不固定的聖節》記載了他20年代在巴黎的寫作生活以及與斯坦因、龐德和菲茲傑拉德等一些作家的交往。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約與《老人與海》同時創作,寫畫家哈德森生活中的3個片斷。1981年,海明威生前正式認定的傳記作家卡洛斯·貝克爾編選出版了《海明威書信選:1917~1961》,所選信件談到他對創作的看法。海明威的研究者、編輯還發掘出他10多個短篇小說,1部未完的中篇小說《最後一片凈土》和1部長篇小說《伊甸園》。
創作20年代,海明威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三個短篇和十首詩》、《在我們的時代里》和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舊譯《戰地春夢》)等。《太陽照常升起》描寫一群參加過歐洲大戰的青年流落巴黎的情景。戰爭給他們身心留下創傷,他們對生活感到迷惘、厭倦和頹喪。他們行跡放盪,但各自心裡咀嚼的卻是莫名的悲哀,反映了戰後年輕一代的幻滅感,引起不少年輕人的共鳴,這部小說因而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永別了,武器》描寫美國青年亨利在義大利救護隊擔任上尉時的經歷。主人公受傷住院期間與英國護士凱瑟琳相愛,傷愈後,返回前線時被義大利保安部隊誤以為是德軍奸細而逮捕。後伺機逃脫,找到凱瑟琳,兩人一起到瑞士,度過一段快樂的日子。凱瑟琳死於難產,留下孤獨的亨利。作品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悲觀色彩較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戰爭摧毀了的西方傳統精神文明的危機,也反映了當時許多西方反戰作家共有的局限。20年代末,海明威回到美國,居住在佛羅里達州,同時到西班牙看鬥牛,到非洲打獵,去古巴釣魚等。這個時期海明威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反映拳擊、釣魚、狩獵、鬥牛等生活,創造了硬漢性格。
30年代初,出版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描寫一個以海上走私為生的無產者哈雷·莫根,由於對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深感不滿而進行反抗,但孤軍奮戰,一事無成,臨死前才認識到:「一個人不行」。1936年,發表短篇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以現實與幻想交織的意識流手法描寫一個作家臨死之前的反省。30年代後,西班牙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又一次赴歐洲當戰地記者,並根據自身經歷寫出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又譯《戰地鍾聲》)。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描寫美國人喬頓志願參加反法西斯斗爭的故事。喬頓與山區游擊隊配合去完成一項炸橋任務。喬頓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一人掩護游擊隊撤離。它標志著海明威思想上的進步,是反映西班牙內戰的代表作之一。
1952年,發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描寫84天捕魚未獲的古巴漁民桑提亞哥在海上捕魚過程中與鯊魚搏鬥的故事,主人公在失敗面前表現出優勝者的風度。桑提亞哥的性格是海明威筆下「硬漢性格」的發展和升華。小說獲1952年普利策文學獎。1954年,因「精通現代敘事藝術」和「對當代風格所發揮的影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特色海明威的創作文字簡約明快;形象富於動作性;運用視覺、觸覺、聽覺等感覺刻畫形象,具有很強的可見性。由於著眼於不同的價值觀的沖突,作品形成一種內在的戲劇性。以對話和細節間接地暗示主題和意向,增強了作品的含蓄和隱晦。海明威曾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強調作品內在的寓意:「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他不擅長展開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人物也缺少豐富的性格特徵。他雖然沒有開創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卻是一位開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