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年人常見的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有哪些其預防保健措施是什麼
孤獨(loneliness)是一種心靈的隔膜,是一種被疏遠、被拋棄和不被他人接納的情緒體驗。
孤獨感在老年人中常見。我國上海一項調查發現,60~70歲的人中有孤獨感的佔1/3左右,80歲以上者佔60%左右。美國醫學家詹姆斯等對老年人進行長達14年的調查研究,得出結論:獨隱居者得病的機會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愛交往者的兩倍。他對7000名美國居民做了長達9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那些孤獨老人的死亡率和癌症發病率比正常人高出兩倍。因此,解除老年人孤獨感是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原因
導致老年人孤獨的可能原因為:①離退休後遠離社會生活;②無子女或因子女獨立成家後成為空巢家庭;③體弱多病,行動不便,降低了與親朋來往的頻率;④性格孤僻;⑤喪偶。
(二)表現
孤獨寂寞、社會活動減少會使老年人產生傷感、抑鬱情緒,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顧影自憐,如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時,上述消極感會更加加重,久之,身體免疫功能降低,為疾病敞開大門。孤獨也會使老年人選擇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不愛活動等,不良的生活方式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有的老年人會因孤獨而轉化為抑鬱症,有自殺傾向。
(三)防護
擺脫老年人孤獨,一方面,需要子女和社會共同努力,對離開工作崗位而尚有工作能力和學習要求的老人,要為他們創造工作和學習的機會。做子女的必須從內心深處誠懇地關心父母,充分認識到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機,和父母住同一城鎮的子女,與父母房子的距離最好不要太遠;身在異地,與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託人照顧父母,更要注重對父母的精神贍養,盡量常回家看看老人,或經常與父母通過電話等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喪偶的老年人獨自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顧也非長久,別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照顧,子女應該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可以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老年人應參與社會,積極而適量地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有益於社會和家人的活動,在活動中擴大社會交往,做到老有所為,既可消除孤獨與寂寞,更從心理上獲得生活價值感的滿足,增添生活樂趣;也可以通過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以消除孤獨,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挖掘潛力,增強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
❷ 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指導有哪些技巧
社區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1)社會角色的轉變:離退休使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和生活規律都發生了變化,對老年人的心理也產生了影響。
據調查,不同職業群體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也大不相同,工人退休前後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後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足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並且有退休後的社保和醫保,所以心理比較滿足,情緒比較穩定,社會適應良好。
離退休幹部的心理狀況就不同了,他們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系,其生活重心是機關和事業,退休後的生活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的社會聯系驟然減少,特別是一些領導崗位的老幹部更是感到很不習慣、很不適應,產生悲觀心理,情緒低落、不願見人、急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多夢、產生抑鬱,有的甚至影響了正常生活,引起其他疾病。
(2)經濟狀況:經濟是保證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礎,老年人經濟收入一般都低於在職人員,加上醫療費用的逐年上升,使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的保障,特別是那些收入少或無收入的老年人,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怕自己一旦生病,無錢負擔醫葯費,拖累家人,怕家人不管,怕醫治不好等,從而影響了其身心健康。
(3)家庭環境:老年人退休後,從社會轉向家庭,家庭便成為重要的精神物質生活的依託。因此家庭對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義,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響。
然而,有許多老年人由於喪偶獨居、夫妻爭吵、親友亡故、婆媳不和、突發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在極不愉快的環境之中,從而產生許多心理問題,情緒低落、孤獨寂寞、沉默寡言、對生活失去信心。
(4)身心衰老: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老化,生理功能逐漸減退,這是自然規律。但是,對具有價值觀念、思想追求和樂觀的老年人,他們退而不休,老有所為,渴望在有生之年發揮余熱,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並且在工作中鍛煉自己的腦力、體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心理和生理上延緩衰老。
然而有許多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卻不理想,他們機體衰老或身患多種疾病,有的在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能力方面的衰退也非常明顯,使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惱和焦慮之中。
社區老年人的健康指導
我們與居委會聯合定期開展老年人健康指導工作,讓他們充分認識衰老是一個自然發展過程,從心理上正視這一生命現象,通過學習調整心態,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通過自我調節延緩心理衰老。
鼓勵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盡其所能發揮余熱,並且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生活動力,減少孤獨,消除失落感,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滿足。
指導老年人有規律地生活:早睡早起、飲食定量、禁煙少酒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適度運動:鼓勵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可延緩衰老。如太極拳、健美操、扭秧歌、散步等運動,每次運動時間在30~40分鍾。
培養良好的興趣和愛好:有了良好的興趣和愛好,使老年人有精神寄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每天過得充實,並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減少孤獨感。如:書法、繪畫、下棋等。
培養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態能使人心平氣和,遇事不慌,老年人受到外界刺激易過喜或過悲,所以應盡量減少各種不良刺激,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
注意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當老年人身體不適時,家人要主動關心問候,積極尋求治療方法,做好老年人的安撫工作,必要時提供經濟援助。
總之,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增加,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區護士在老年人的心理護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區護士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幫助老年人改變不良的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指導他們自我調節和心理適應,幫助他們保持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質量,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安度晚年。
❸ 簡述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
你家應該沒多少個人吧?俗話說,老小孩,意思是說老人到一定歲數後,心態其實跟小孩子是一樣的,需要人的陪伴,需要有人跟他們玩.你祖母可能經常在孤寂中渡過一天,久而久之就難免會有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疑病症.多給他愛心.適當運動多遷就他.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高脂肪的食物多陪她玩`讓他感覺有家的溫暖保持他身體的舒適度.(噓寒問暖.不能太熱.不能太凍.)千萬不能對她發脾氣,發她一次脾氣,你就等於在一她身上拔去一條毛.漸漸的她的羽毛被你拔光.她就不會感覺這個家有溫暖,沒安全感和溫暖的老年人你想像下會是如何.祝賀你的祖母早日康復\_^.^_/做到這些,也就差不過可以了.每個字都是我自己打的.絕對沒有ctri+C過.覺得可以的話,就加我的分吧.thank
❹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是什麼聖和醫院看老年人心理好嗎
老年人常見心理就是擔心健康問題,或者希望自己永遠長壽。就經常買一些保健品,很容易上當受騙!
❺ 導致心理疾病的十大原因有哪些
第一、緊張的工作、生活模式:社會節奏的加劇使人們工作壓力更大、緊張度更高、生活節奏更快。如果長期處於精神 緊 張狀態下,而又得不到應有的調適,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另外,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使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的產生。
第二、感情和家庭的變故:現代人離婚率越來越高,離婚後的受損方往往經不起離婚的打擊,心理負荷過重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根源,若得不到及時調適,極有可能誘發心理疾病。
第三、事業上急功近利和經不起打擊:現代人多犯急功近利的毛病,為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往往拚命工作,自我不斷加壓,苛求自己,導致心理失衡而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病灶。
事業上的失敗者,尤其是經常失敗或事業上大起大落者,其心理因失敗的打擊長期處於一種失衡狀態,極有可能誘發精神障礙、抑鬱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
第四、長期投資不中或資本嚴重受損:從事投機如買彩票、炒股的人群,如果長期桃子得不到及時的回報,或資本受損,必然會產生受挫折感和心理的不平衡。心理因長期處於焦慮不安、波動起伏不定或處於失衡狀態中,極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第五、對社會飛速發展不適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有許多人因種種原因而產生不適應感,如對社會上的不公現象看不慣,對一些改變了的生活習慣不能適應,信仰的泯滅而產生的無歸屬感等,這些往往導致現代人心理失衡和對生活的無望感。
第六、網路依賴:現代人尤其年輕人對網路有著極大的興趣,上網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適當上網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時間上網,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站,極有可能導致上網者因思想長期處於虛擬的狀態中,影響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嚴重的會導致人格分裂。
第七、生活貧困:因為生活貧困造成心理壓力過大而誘發心理疾病的人群,主要為下崗職工和高校的貧困生。
一些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思想觀念一時難以轉換,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一邊是生活一天天貧困下去,一邊是找不到工作,雙重的壓力極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高校的貧困生也是如此!
第八、升學考試:面對緊張繁重的學習任務、家長老師的殷切期盼、自身一舉成名的夢想和自我加壓,使許多考生肩負著巨大的壓力,極易誘發心理問題和疾病,主要有反應遲鈍或反應過激、焦慮不安、恐懼感、癔症、抑鬱症等。
第九、長期溺愛的獨生子女:早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這些習性則成為誘發孩子心理疾病的病灶,導致孩子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交際恐懼症、自閉症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第十、現代社會老年人失愛:目前社會老齡化愈加嚴重,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以滿足,但精神生活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懷。老年人的心理疾病中約70%是缺少精神關懷引起的,中老年人的」空巢現象「嚴重」!
(5)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擴展閱讀:
心理疾病症狀,常見的例如:
1、信息焦慮症
一旦家中或單位出現網路堵塞、電視斷電、電子讀物無法打開等現象,有些人就會感覺極其不適應,變得焦慮不安、心情浮躁,總擔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聞,害怕給工作帶來負面影響,並引發精神、生理上的反應,出現失眠、頭痛、食慾下降、惡心嘔吐等症狀。
2、成功後抑鬱症
在事業有成是令人羨慕的好事,但是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卻被成功所累,患上抑鬱症,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想以死來解脫。升遷壓力過大,對自己信心不足。白領人士由於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快,以及自身期望值過高,導致整天像機器人那樣拚命。
如果心理素質較差或不善於自我疏解則更易罹患心理疾病。出現這症狀要忙裡偷閑,暫時丟掉一切工作和困擾,徹底放鬆身心,使精力得到及時恢復。
3、瘋狂購物症
患貪購症的人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佔有欲,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人們常會不假思索地掏腰包,購買的同時會有佔有的滿足與快感。
如果硬是控制不買,就會出現焦慮不安、周身不適,勉強控制一次只會使下一次購物更瘋狂。
❻ 中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怎麼治療
說說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也叫精神治療。它同化學治療和物理治療不同。就廣義而言,它包括病人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周圍人(包括醫生)的語言作用,特殊的布置,以及醫生所實施的專門心理治療技術等。就狹義而言,它專門指醫生對病人所實施的心理治療技術和措施,包括說理治療、暗示治療、體育運動治療、音樂治療、繪畫和造型治療等。總之,通過治療,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從而改變人的情緒。然後,再通過情緒影響和改變一些軀體狀態。
心理療法能緩解某些疾病。人是一個統一的生命體,不僅由化學的、生理的、神經的因素所決定,而且也是由精神的、情緒的和社會的因素所決定的。這兩個方面有著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辯證關系。人體生化、生理的改變,可以引起心理和精神上的改變。例如,肝臟有病的人,往往火氣大,愛發脾氣。反過來,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變化,也可引起人體生理,生化的改變,甚至導致死亡。例如,有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和一個著名的指揮家結婚整整54年,1981年丈夫死去,就在丈夫出殯的夜裡,她猝然昏倒在床,再也沒有站起來,她只比丈夫多活了69天。
老年期的心理療法應與幼兒期、青春期,成年期的心理療法有明顯的不同。醫生要了解老年患者幼兒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發生過的糾葛、意外的創傷及受壓抑的情況。有人指出,了解神經症的患病史的長短要比年齡更重要。另外,老年人在精神上、身體上總有某種形式的功能降低。與成年人相比,精神上的壓力很容易在身體上表現出障礙,身體上的微小障礙也很容易產生疑病的精神表現,對普通人來說能夠生活的狀況,對老年人卻會成為特殊的刺激。最後還必須考慮老年期特有的性格變化:過度的內向、抑鬱的傾向,對慾望和性的淡漠、過分的外向性、攻擊性等。下面介紹幾種臨床上常用的心理療法:
談話法
也叫說服式說理療法。在同病人的接觸中,醫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起病經過、臨床表現、個性特徵及心理矛盾,然後通過語言來影響病人的心理活動,有時還要藉助於表情、姿勢、態度和行為等。我國古代、古希臘、古埃及的醫生都把語言作為治病工具。這種療法可算作人類同疾病斗爭的最古老的工具了。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從事心理治療的醫生則更應運用語言的奇妙作用同疾病作斗爭。在治療中如醫護人員出言不慎,會對病人造成心理壓力,並影響療效。
注意力轉移法
這種方法並不直接改變病人的性格,而是使病人對生活建立起新的興趣、愛好和聯系。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多:組織病人從事力所能及的編織、參加跳舞、唱歌、演戲等,以及開展各種體育活動。
暗示法
在病人的配合下,利用語言、手勢、表情等來影響病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種方法。根據病人需要,還可給病人開安慰劑,即沒有治療價值的片劑或水劑。同時,醫護人員對病人熱情體貼,言語謹慎,行為妥帖,這對病人有重要的暗示和影響。美國洛杉磯大學醫院治療中心作了一個實驗:他們悄悄地在54位心律紊亂的男女病人左下臂綁上測驗儀,以便准確地測出並記下病人的心律。然後,讓和藹可親的護士每日3次走到病人床前。握住他們的手,像是給他們量脈搏,並和他們親切交談幾旬。結果,這些因內心恐懼而心緒不寧的患者,在感受到女護士溫柔體貼的幾分鍾內,心跳頻率和健康人一樣穩定。在施行心理治療過程中,醫生在病人面前必須享有較高的威信,要使病人充分信任你,同時十分講究語言,有耐心,治療要循序漸進。心理治療只是一個治療環節,必須同物理療法、葯物療法結合起來。
老年期的憂鬱症
病例:患者;男性,73歲,妻子於五年前逝世。現與兒子、兒媳住在一起,無兄弟姐妹。主訴:每天極度焦慮,聽一嘈雜聲而感到煩躁不安,總擔心患有什麼疾病,是否快死了。發病與經過:三年前退休後閑居家中,收拾庭院,生活尚安靜,後來則感到寂寞,兩年前開始對電車的聲音感到不安,心臟跳動異常。
這位老人患的就是憂鬱症。因其不適應變化了的環境,退休後與外界隔絕,結果愁悶泛起內心的空虛、孤獨、兒子、兒媳又整天忙於工作,使他感到自己成了多餘的人,甚至成了別人的負擔,因而感到傷心、絕望,逐漸患上了憂鬱症。在臨床看到的老年期的精神疾病中,憂鬱症發病率是最高的。
老年期憂鬱症一般是上午憂鬱症強,從下午到傍晚時症狀有所減輕。患者多伴有強烈不安、焦躁感。總感到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有60%的患者伴有冥頑的疑病症。客觀原因是身體確實多少有些不適或不健康。他們成天叫嚷有病,其中叫嚷消化系統有病的人最多,佔32%,有自殺企圖的佔25%。還有的患者生病之後,甚至懷疑自己的身體是不是已經開始腐爛,或者正在消亡。
身體症狀有口渴、食慾不振、失眠、易疲勞、便秘、頭痛、心悸、呼吸困難等。
老年憂鬱症的輕度患者可不住院,接受門診治療即可。但患有身體疾病並發症的人,自殺企圖強烈的人,必須住院治療。
老年憂郁病患者,常被周圍人誤解。有的人責備患者愚痴,有的鼓勵其提起精神來,還有的勸告其進行力不從心的娛樂活動,這都是錯誤的。要使患者避免刺激,充分休養。
治療憂鬱症有有效葯物,容易治癒,但要早期發現。特別是心理療法對治療此病效果尤為顯著。前面提到的那位71歲的老年患者,只要注意改變環境,回到溫暖的人與人的交往中,同老朋友促膝談心,患者的精神症狀及失眠等症就會消失。
婦女更年期的衛生與保健
處於更年期的婦女正值人生之樹成熟而碩果累累之時,她們在事業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們是工作崗位中的骨幹,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時又是家庭中的頂樑柱。為了保證更年期婦女能夠順利地渡過這一時期,讓她們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力量,就必須重視更年期的衛生與保健。
1.普及更年期衛生知識。首先要加強心理衛生的指導,讓廣大婦女了解到更年期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出現的症狀是暫時的,一般經過1~2年.是可以自行緩解的。平日切忌氣惱暴燥,心胸要開闊,有事不要憋在心裡。更年期的婦女特別需要友誼、需要愛,這對改善症狀、增進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各級領導、家庭成員及同事們,也應對更年期的知識有所認識,在工作上,生活上對她們予以關心,愛護、體諒、安慰。
2.生活規律。要努力做到起居有時,勞逸結合,要防止工作負擔過重,盡量避免過重的精神刺激。但是也要注意鍛煉身體,經常參加文體活動,調劑生活。可以運用散步、打太極拳、傲氣功等來調整神經功能,改善睡眠。
3.定期檢查。如果出現了更年期綜合征的一些表現,除用葯物減輕症狀外,應進行必要的檢查,排除體內器質性病變。每隔一年定期做一次婦科檢查,及早發現婦科器質性疾患,如宮頸息肉、宮頸癌、子宮體腺癌、卵巢腫瘤等。
4.防止缺鈣。因為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容易發生骨折,故平時要注意食物中鈣的攝取。有意識地食用含鈣較多的食物,如黃豆、豆腐、小油菜、芹菜、莧菜、海帶、紫菜、黑木耳、牛奶、雞蛋、松花蛋、炒南瓜子等。同時要加強戶外的活動。
5.適當的性生活。婦女的性慾與卵巢分泌的女性激素關系不大,性成熱後性慾的維持和性沖動的激發,主要是思維和接觸性敏感部分,故絕經後不會影響性慾。但是更年期時腎氣虛衰,房勞過度要傷腎氣,這時要懂得保養元氣,性生活要適當節制。同時還要注意避孕,因為更年期卵巢功能還有活動,稍不小心也能受孕,如這時做人工流產對身體的損害是較大的。
中年男性更年期心理
人們都知道女性在50歲左右會進入更年期,但了解男性也同樣有更年期的人就不多了。因此,男性應該對自身的「更年期現象」予以重視,以順利度過年齡交替期,保證身心健康。
男性從內分泌的角度來說,更年期最明顯的症狀是由於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開始下降,直接影響了性功能的保持。其次,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主要表現有:體力活動耐受力差、心煩失眠、食慾減退、記憶力衰退、情緒不穩定、易怒、易激動、精神疲乏、皮膚瘙癢、四肢麻木、頭暈目眩;在心理方面,可有多疑多慮,主觀地認為有人背後嘲笑、陷害自己,整日心神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等現象。
上述男性更年期綜合征,一般在55~60歲最為顯著。但由於工作壓力、生活負擔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男性更年期有提前的趨勢,有的人四五十歲就開始出現。各人表現並不相同,有的較輕,有的較重,有的緩,有的急。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對工作、對家庭、對社會都會帶來消極影響。病狀明顯者,可服用甲基睾酮丸,以促進內分泌平衡。自主神經症狀嚴重時,可服用維生素B、谷維素等葯物進行治療。此外,注意心理平衡,廣交朋友,避免孤獨。注意起居飲食並適當參加一些文體活動,都有助於疾病的減輕甚至消失。
(1)注意勞逸結合
會休息的人,才會更好地工作。特別是中年女性,工作、家庭、社會負擔都很重,為了更好地把這些方面的事辦好,抽出些時間玩玩是必要的。玩,除了具有積極休息的功能外,還有陶冶性情,增長智力,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以及和諧融洽人際關系等等的文化功能。
(2)保持樂觀情緒
人不愉快時,眉頭一皺,頭面部就有30多條肌肉收縮,體內幾百種酶都要發生變化,代價很大。面對困難的現實,憂慮倒不如冷靜泰然地去解決問題。人活著,要不斷地排除種種心理障礙,經常保持樂觀情緒。康德有句名言:「用微笑的目光看待一切。」應該記住康德的這句話。
老年痴呆症
據統計;老年性痴呆發病率升高,一般是在70歲以後。60~69歲發病率為2%,70~74歲為2.6%,75~79歲為6.1%;80~84歲為13.7%,85歲以後約為27.8%,即大約每4個人中就有1人以上患這種病。
長期以來,醫學界一直認為,老年性痴呆是由於老年人腦都血循環障礙所引起,是人衰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1906年,德國神經科專家阿爾茨海默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病例:病人為女性,年齡雖只有50歲,卻有嚴重的痴呆症狀——記憶力喪失、不辨方向、常有幻覺。病人死後,阿爾茨海默解剖了她的屍體、發現大腦中有不少纏結成塊狀的神經纖維,也就是他所稱的「神經纖維纏結」。阿爾茨海默所發現的這類病例就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在將近50年的時間里,阿爾茨海默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疾病,主要發生於40~50歲的中年人之中,因此它又被稱之為「早老性痴呆」。20世紀60年代末,藉助於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在老年痴呆病人的腦組織中發現了同樣的神經纖維纏結,醫學界才弄清楚阿爾茨海默病既不是「早老性」的,也不罕見。因此,有些人也把老年性痴呆通稱為阿爾茨海默病。但近期文獻報告,特里發現臨床上診斷為老年性痴呆的死者中有30~40%經屍檢並未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病變。
日本的村上元孝等人將老年性痴呆分為腦血管障礙性痴呆和腦萎縮變性痴呆,而將阿爾茨海默病歸為與老年期痴呆相類似的腦變性疾病。
記憶力衰退是最常見的早期症狀。患者記不住人名,常常是剛介紹之後,又重新問起對方的名字。很簡單的事也記不住,有時出了門,又不知為什麼外出。發展下去以至保持功能也發生障礙,即過去的記憶難以再現,忘記自己的出生地,甚至連朝夕相處的親人都無法辨認。語言也失去了流暢性,常好哪噥一些詞義不明、前言不搭後語的話。不能正確地進行運算,就像1+3這樣簡單的算題,有時會答成100。記憶力的衰退影響到工作,影響到社交活動與日常生活時,往往這是一種危險的不祥之兆。
此外,還有些病人因看不下去書而抱怨自己眼睛出了毛病,想到廚房拿杯牛奶,卻不知怎麼身不由己地走進了卧室,有些病人在做機械性動作時,如梳頭,也感到力不從心,動作不協調,這就是所謂的「失用症」。波士頓馬薩諸塞綜合醫院的約翰.克勞頓博士指出:早期症狀表現形式的不同主要在於大腦受損害部位的不同。
早期症狀出現之後,病人就會日漸痴呆。首先是判斷力失常。在隆冬時節病人卻要穿起盛夏的服裝,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表現。病人在淋浴時,可能會把冷水開關與熱水開關弄混,自己燙傷自己。有時會把農葯誤認為啤酒喝下去。病情進一步惡化,病人就會隨地大小便,不知該到哪裡,上廁所,不知自己的家在哪裡,弄不清現在是什麼季節,甚至想不起自己的老伴到底是誰。部分病人可能變得易激動,怕見生人。
有些還進行偷竊、亂打人,在公共場所裸露陰部,玩弄自己的大小便。病情發展到這種地步,病人就需要全天護理。
到晚期,有的病人幾乎完全喪失說話和行動能力,終日卧床不起,面部、臂部、腿部肌肉、皮膚抽縮。在臨死前的陣痛中,有的病人全身捲曲如胎兒狀。病情發展的快慢主要取決於最初發病的速度,發病快,病情惡化得也快,發病慢,惡化則也慢。導致病人最後的直接死因常常是肺炎(食物被吸進肺而引起的肺炎)。
老年性痴呆除了智能衰退,還伴有意志減退和主動性降低,以及各種精神症狀,呈現夜間譫妄症狀為多(在夜間發作的一時性意識障礙,呈現錯覺、幻覺、錯亂等)。還經常可見憂郁、徘徊、多疑、焦躁不安等狀態。據調查,痴呆伴有精神症狀的比例如下:
夜間譫妄24.2%憂郁狀態12.1%
幻覺妄想14.8%徘徊11.1%
多疑10.1%弄火3.9%
不安焦躁9.9%不潔行為2.2%
攻擊行為4.4%自殺企圖1.1%
痴呆老人多見於腦卒中(即腦出血,俗稱中風)後遺症,繼之是高血壓。日本東京都調查認為,痴呆老人中有腦卒中後遺症的佔45%,高血壓的佔34%,半身不遂的佔30%,還有嗜睡、或者忽睡忽起的佔60%多,大小便失禁的佔40%左右。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❼ 我總覺得人到老年,說話既廢話多又很啰嗦。這是什麼現象,存在什麼心理因素。你們不感覺老年人說話嘮叨嗎
碎碎念嘮叨問題|啰嗦心理:苛求
羅嗦隱藏苛求:重慶寸草心心理咨詢提醒有強迫人格的人往往過分注意細枝末節,過分認真、細致,過分追求完美,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管,愛嘮叨,對別人要求苛刻,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擺設非常講究,稍有不順眼就發脾氣,發牢騷。
羅嗦――不當的表達方式,也是女人最易犯的錯誤:
羅嗦是女人的武器:羅嗦往往被女人用作來改造男人、改造小孩的重要手段,女人認為只要不停地「蚊叫式」的轟炸,對方就會妥協、就範。
羅嗦是一種宣洩不滿的表達方式:女人通過羅嗦宣洩不滿,家庭成員之間性格上的差異,行為模式會形成反差,對丈夫、孩子行為的不滿需要宣洩,通過羅嗦來宣洩不滿,在她看來容易而且安全有效。
女人通過羅嗦來實現支配權,爭奪家庭的控制權和領導權。這是一種非常不當的做法。也是女人最易犯的錯誤,最終導致丈夫厭煩和孩子的反叛。
羅嗦也是一種習慣:作為一種行為模式,很容易就習慣了,特別是丈夫和孩子的謙讓,更是強化了羅嗦的行為。
羅嗦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人腦有種反饋抑制的功能,羅嗦多了,信息太多了,就適得其反,很自然就不願意聽你說話了,更不用說聽從你的意見。
小孩煩逆反心理,嘮叨後面反而出現溝通困難,嚴重的會損害母子關系,甚至導致孩子離家出走。
重慶寸草心心理咨詢揭示羅嗦使是非顛倒了,本來你是有理的、是對的,現在都會因為你的羅嗦而變成不對了,別人難以接受你的意見。
羅嗦其實是一種冷暴力:
違背當事人的意願,使用各種手段強行剝奪生理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使之產生不快或痛苦就構成了冷暴力。羅嗦使家庭其他成員厭煩,不快和痛苦,是家庭精神暴力的一種。它不僅危害婚姻的安全,影響親子關系,對小孩的學習影響也很大。
❽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
人到了60歲以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年期,此時,不僅身體臟器功能逐年老化,還會出現如下心理變化,必須引起我們的關註:
1.心理孤獨--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
2.心理空虛--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准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靠靠,俊他們感到時間過的很慢,難以打發。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曠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時可以達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脅很大。
3.情緒變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生事物,懷戀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4.記憶力減退-不少老年人都時常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而深感苦惱,例如:出門忘記帶鑰
匙,炒菜忘了放鹽,剛才介紹過的客人,轉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會兒找不到手錶,一會兒找不到眼鏡一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特點是對新近接觸的事物忘得很快(醫學上稱"近事遺忘"'),而對過去的往事卻記憶猶新。記憶力減遲是大腦細胞衰老、退變的常見現象,過於嚴重則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種表現。
5.睡眠問題--老年人大多數睡眠減少、睡眠淺、易驚醒,有的老人同時有入睡困難和早
醒,這也是腦功能自然現象。醫學研究發現,老人在睡眠過程中醒來的次數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於老年人睡眠的質和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因此許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後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濟,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現睡眠過多或睡眠倒錯(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頻頻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場合也難以自製,這也是腦功能削弱的顯著標志。
❾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進入老年,隨著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漸表現出老年特徵。並且,老年人心理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很大,良好心態促進健康,而不良心理則會危害健康。石家莊長江心理精神醫院專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四大禁忌,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1.孤獨
人到老年,如果還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離不棄的至親陪在左右,那該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齡老人喪偶事件是在所難免,對於老年人心理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之而來的心理孤獨感,更是讓喪偶老人在短時間里出現明顯的衰老、精神崩潰,甚至不久也會亡故。據統計,喪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懼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齡的朋友、同事一個個相繼離開了人世,覺得自己也要不久於人世,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以致惶惶不可終日。這樣一來,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觀世間的高齡老人,雖然長壽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點已經證實,那就是長壽者大多性格開朗、豁達大度、情緒樂觀、心理健康。
3.折騰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顯衰退,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種「折騰」心理,認為「這輩子沒去過的地方不去看看終身遺憾」啦,什麼「這么重大的場合不出席不合適」啦等等,結果勉強參與,容易突發嚴重健康事件。還有一些高齡的老年人,堅持參加一些不合適的運動,結果導致體力不能承受,出現意外。
4.倔強
老年人心理倔強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有些還表現為性格剛烈、脾氣暴躁。這些有著倔強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醫,大病亂吃葯,一味按自己的意願以及多年的經驗習慣生活著。結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與家人、子女發生爭執,最後「不治而終」。
心理專家提醒,針對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屬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方式幫助其調整,千萬不可採取強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問題突出,難以調整的話,不妨咨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