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誦心經

老年人誦心經

發布時間:2021-11-25 05:32:58

⑴ 為什麼抄心經 老年人

這個是個人的愛好和個人的習慣,其實抄經文好處很多的,他比念誦經文,他的力度要大很多,就是有一些佛的法身是在你抄心經的過程中,是一個高能量的加持嗯,佛教的經文讓她每一個字都是代表佛法的代表,很高的能量,他也是有佛的法身在的,你在寫接吻的過程,就會自動得到佛力的加持,現在不只是老年人,是年輕人,小孩都在抄經文,這個不分年齡大小的也是部分嗯,經文的內容的不一定是新疆,現在很多基本都可以抄88佛懺悔文,金剛經很多大城經典都是可以抄寫的,現在很多製作的空心字就是用於超建文的實際,這個不叫抄級文,應該叫描經

⑵ 母音老人如何念心經

他是學咒的,不懂心經。

⑶ 母音老人:心經有什麼作用

心經是指導修行人,如何修行心法,證入般若三昧的。

⑷ 老人聽地藏經有什麼功德嗎因為不認識字不會念地藏經,我每晚去她家給老人念一遍地藏經她很用心聽的

地藏經的功德在經書上都寫著 三世如來同贊嘆 十方菩薩共皈依
個人建議:地藏經在農歷7月份念比較好,地藏王菩薩聖誕是7月30.還有念大乘經典要吃長素比較好。其次因為老年人,建議她先念字數少,比較容易記的。心經上手快,接著要念大悲咒。大悲咒的念法在網路上有,你可以下個大悲咒的歌曲,平時給你奶奶聽聽也好。
其次你奶奶應該時間多了,你要開導她,平時就念佛號,行住坐卧都不離佛號,念佛念心。
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是來娑婆世界是救苦救難的。
南無阿彌陀佛是接引眾生去西方的導師。所以臨命終時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七天。
還有念佛 學佛法的都是有善根的。人生難得 中國難生 佛法難聞 明師難拜,建議你去拜明師
比如多看看祖師菩薩的佛法,如印光大師 宣化上人 虛雲老和尚等。
網站上信息你可以網路 雲居山 廬山鐵佛寺等,賢劫千佛下凡,很多菩薩和法師也下來度一方眾生,希望你早日遇到明師。南無阿彌陀佛。

⑸ 心經有什麼功效

一般情況下來說,中老年人生活比較休閑也正因為如此,喜歡誦讀一些心經來平衡自己內心,而且能夠能夠找到生活中的樂趣,對我們來說這些心經也能夠勸導老年人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所以對我們來說有益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老年人自身的發展,教導老人向善,也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出來思考問題。

3,中老年之所以喜歡誦讀心經,也是因為純粹把誦讀心經當成一種修身養性的愛好和高尚的情趣,所以對我們來說,對精神世界的塑造也是至關重要的。

其實不得不說,是大多數的老年人之所以喜歡誦讀心經,也是因為這個心經能夠更好的塑造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能夠幫助老年人作為信念支撐,勸導老年人向善,大多數時候也在潛移默化著改變中老年人的處事態度和做事的風格,能夠讓老年人發揮余熱。

其實不得不說,是之所以很多中老年人喜歡誦讀心經,也是因為這個心經大多數時候,在勸導人向善調養心性方面做起了重要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大多數時候成為中老年所推崇的寶典。

⑹ 老人臨死的時候放什麼佛法心經

臨死前佩戴大隨求咒
造重罪也會去個好地方,以下是事例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大梵當知昔有比丘有少信心。於如來戒有所缺犯而行偷盜。現前僧物及常住僧物。四方僧物獨將入已。而是比丘後遇重病受大苦惱。有一優婆塞婆羅門起大慈悲。書此神咒系病比丘頸下。系已應時一切病苦悉皆消滅。於後壽盡命終墮於阿鼻地獄。其比丘屍殯在塔中咒在屍上。其比丘塔今由現在滿足城南。因此比丘暫入地獄。諸受罪者所有苦痛。悉得止息普得安樂。其地獄中所有火聚亦皆消滅。是時獄卒見是事已甚大驚怪。具以上事白閻羅王。時閻羅王告獄卒言。是大威德先身舍利。汝等可往滿足城南看有何物。於是獄卒受教而去。於初夜分到彼塔所。見塔光明如大火聚。於其塔中見比丘屍。屍上有此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復有諸天圍繞守護。於時獄卒見此咒力不可思議。遂號此塔名為隨求即得。是時獄卒尋即回還。具所見事白閻羅王。其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除。即得生於三十三天。
《金剛頂瑜伽最勝秘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昔摩竭陀國有一婆羅門。名俱博婆羅門。不見佛不聞法。不六婆羅蜜行。不四無量住。日日殺食豬羊熊鹿鵝鴨龜等類。各日日五十或一百生。二百五十年命過。即去人間到閻羅王宮。即閻羅王白帝釋言。此罪人賜何地獄。罪輕重何。帝釋告白。是人罪不可量。算數不可計。善金札無一善。惡鐵札不可盡計。速阿鼻地獄可送遣。則獄卒請事投入。爾時地獄忽然為蓮花池。彌滿八功德水。其中在種種蓮花。所謂青白紅紫。而色勝諸蓮。每其花上坐各罪人無諸之苦。則馬頭牛頭閻羅王申雲。此獄奇異。此罪人謬賜也。地獄變成凈土。罪人不異佛。我見聞如是事者。爾時閻羅王往詣帝釋宮。此俱博不罪人。神變如上說。帝釋答雲。二生之善無曾一塵許。不所知我。則詣佛界白釋迦文佛言。俱博之善如何。神變如是。爾時佛告帝釋言。俱博自生不作一善。唯可見人間之骸。帝釋則來見人間葬所。俱博葬所西去一里有卒睹波。其中在此根本真言。朽卒睹波真言墮落地上。其文一字隨風彼俱博系骸上。爾時帝釋來。歸奇異八地獄移每地獄如是遂成不受苦。爾時俱博並諸罪人皆共具三十二相圓滿八十種好。一時蓮花台藏世界成諸佛菩薩。上方世界之無垢佛是俱博也。
以上什麼意思呢,以下是翻譯
曾經有一個婆羅門名叫俱博,自出生起就不行一善,每天殺害50到100的生命,如豬羊鹿龜等來食啖,活了250歲才死,殺業恐怕是上百萬的,死後墮落阿鼻地獄;才入地獄,忽然猛火全部熄滅,化成八功德池,清紅白紫各類蓮花充滿其中,俱博婆羅門與諸罪人都坐在蓮花上,所有痛苦全部停息。把大地獄一切苦難全部消滅。閻羅王大驚,啟奏帝釋天,帝釋天也不能得知緣由,於是去問釋迦佛。釋迦牟尼佛告訴帝釋天,讓他去俱博的人間葬所觀看。離埋葬俱博100里的地方有一座枯朽的佛塔,塔里安放著《大隨求陀羅尼》根本真言(長咒),咒文裡面有一個字隨風飄落,飄到了俱博的身上。這時帝釋天歸來,看見八地獄全部被移除,俱博和眾多罪人坐在蓮花上,圓滿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一同往生到蓮花藏世界成為諸佛菩薩,上方世界的無垢佛,就是俱博婆羅門。

⑺ 老人大限可以誦心經嗎

老人大限可以誦心經。不管誦《心經》《地藏經》還是念佛號都很好。但是更應該加一條,要誦菩薩戒,誦戒對死人很有幫助。多放生。

  • 1.誦戒

    有的人沒有受菩薩戒,怎麼辦?請已受菩薩戒的居士給誦,這都可以的,這個法門應該加入進去。不是說念佛不好,也不是說念《地藏經》不好,念哪個經都好。如果我們再加戒律就更好了,戒律是最清凈的,眾生最需要的是戒律。

  • 2.有沒有效果並不在於讀的什麼經,在於你是否真心。

    如果你要真心,不打妄想去念,你哪怕念一句它都有效果。有時候你不是真心,盡打妄想,別說四十九天,你念四十九年效果也不大。所以念經有沒有效果的標准,是根據我們妄想多少來決定的。

  • 3.超拔的不是亡人,是超拔你那個不正確的幻覺

    我們超拔,超拔誰啊?實際上超拔去、超拔來,就超拔你自己呢。因為你那個思想不正確,你老認為人有個生、有個死,有生有滅,你不認識佛法。所以說超拔,一個是主要「超拔」你自己,通過你自己,再講明道理給亡者。亡者和你同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說做超拔,是超拔我們自己,是去掉我們的幻覺和幻相。

人去世後不要動,一旦動了,很容易起嗔恨心。等到助念結束,再搬動。除此以外,放生,印佛經、造佛像、供養三寶都是會對亡人有好處的。

⑻ 農村的老年人過年念的經都有什麼

念什麼經 都可以, 無論是過年還是平時 ,只要老人喜歡 念什麼經都好.......只要肯念就行!
要是年歲大了 ,建議還是念佛吧.......所謂: 念經不如 念咒 念咒不如念佛... 這個沒有定數 自己喜歡就好...

⑼ 沒事就念心經可以嗎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
耳鼻舌身意,無色身想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
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常念《心經》的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括弧中的『摩訶』,見余譯,『摩訶』就是大、多、殊勝三方面。意義很多,往往就不翻了。『大』不是大小的大,就是說這個道理是極其究竟,徹底,離開我們世俗的相對的這些概念。這是一個絕對的大,不是對比。這個火爐和房子比,說房子大,房子和樓比,它又小了。世間上哪有什麼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對的,這個大不是比較的,是絕對的,『多』『勝』也都是這樣。

『般若』也是梵文,我們可以把摩訶般若翻成大智慧,這都很勉強。因為翻成我們的話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和漢文的智慧這個名詞相混。我們常說的智慧,再說就是聰明,再一混變成伶俐。世上這種聰明伶俐成了智慧了?恰恰相反,世智辯聰是我們學佛的八種障難之一,跟聾子瞎子神經病是一樣的,成為學佛的障難呀!這樣混淆就失掉了原文的意思。經中的智慧,是一種怎麼能夠了悟實相,契入證入實相的智慧。實相是什麼,我能夠悟;我不但能悟,而且能夠證。也可以這樣說,實相就是佛的知見。所以《法華經》說:『十方的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只是為了一件大事,一個大的因緣,所以出現於世。什麼事?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要向眾生開顯佛的知見,宣示佛的知見。眾生聽到這些開示,就能開悟明了佛的知見,入佛知見就契入,證入。眾生本來是凡夫的知見,所以大事因緣是什麼呢?告訴我們什麼是佛的知見,我們就從我們的知見逐漸的:有的快,有的慢,快就是頓法,慢就是漸法,把我們原來的知見舍棄了,換成了佛的知見。般若是什麼呢?就是這樣的智慧,你能夠明了,了解,悟到佛的知見是什麼,然後就做到、證實到佛的知見。說句很粗俗的話,佛的思想(當然佛不是想,這是打比方的話),成了你的思想了。不是一個勉強的,這個事情就像要追隨一個領袖,要把領袖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那你就自然地、忠實地接受領袖的領導。現在要比這個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見。佛之所知,佛之所見,把佛的知見轉成了我們自身的知見。而佛知見是我們本有的,只是我們現在是迷惑了,所以成為眾生知見。般若就是這樣一種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你能拿諾貝爾獎金,你能寫出多少好文學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體而有三義:(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一)實相般若是觀照與文字的本體,實相不是有相,不是無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無相,不是也有也無相,永離一切幻妄的相。可是體性不空,遍為諸法作相,具足過恆沙等等性德的妙用。六度萬行都是本性所具所起。(二)觀照般若如實相之本體而起照用,照時仍是寂然不動。(三)文字般若如實顯示本體與觀照。以上三者即一,實相是觀照與文字的體,觀照是照實相照文字,文字是表達實相同觀照。學人從文字般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入於實相。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

『波羅蜜多』是梵文。可以譯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很苦,這一生變人道,不信佛的人來生保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都具足;或在佛道里要守五戒,若不達到這個水平,人身保不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義、有禮、有智、有信,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有,就是說來生能變人的人很稀有,所以很苦。變畜生,落湯的螃蟹,在鍋里活活地蒸死。雞、豬、羊等等動物,都得被殺。並且子子孫孫註定了都是被人吃的。誰願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豬等就註定了。變成鬼就更苦了,鬼比動物還苦,喉小腹大,不能飲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獄,鬼在地獄中是極苦的,一日之中生死千萬次。六道中比人好點是修羅。阿修羅很聰明,很能幹,很有神通。但是他心不純,不善,他忌妒。另一類是皈依正法作護法、是好的。還有一類忌妒釋迦牟尼佛,總想破壞,怕人皈依釋迦牟尼佛減少了自己的群眾。這類阿修羅忌妒障礙,破壞佛法,死後墮地獄。六道中最高是天界,外道想升天,但升天還是在六道里頭。外道以升天做為解脫,佛教以升天看成墮落。因為本來是佛,你現在跑到天界里去了,沒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轉入三惡道,很可悲。不能以眼前的幸福認為問題都解決了,未出六道早晚還會變豬、變狗、入地獄,所以在六道中同處於墮落,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輪回這一邊)。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覺悟正道,永離苦趣,證入涅盤,這是彼岸。一切都寂滅了,寂滅就得到真實的樂。所以佛菩薩是常樂我凈,所以涅盤是彼岸。中流就是煩惱流。為什麼我們度不過去?煩惱無盡就度不過去,能越過這些煩惱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就是從生死這一岸到本自無生也就無滅、常樂我凈、寂滅為樂、圓滿無礙的境界稱為彼岸。『波羅蜜多』原來直譯為『彼岸到』,現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經題中『心』字的涵義有兩個:一個是中心,心要與核心的意思。佛說般若二十二年,佛說法一共四十九年,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足見般若的重要。經中說:『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盲,般若為導(又雲般若為目)。』般若經很多,《大般若經》六百卷,而這個經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經》是般若經典的核心,所以稱為《心經》。二者,心是指明當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我們現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蓋。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不是真的我。我們現在不實,我們在上當受騙。我們的真心,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任何一個眾生,不但在座的你我,任何一位,就如飛的蒼蠅,小小的螞蟻,以至於作為地獄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和佛一樣的德相。這是我們的本心,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那個心,就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妙明真心。這一點是我們學佛的最要緊的信念和基礎。要相信自己的心。這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說的第一句話,對於這一句話不相信,雖能信佛說的其他的話,你就沒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一些枝葉問題上。要相信這個心。佛接著說:『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有這個心,為什麼你沒有佛那麼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就因有妄想、有執著,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所以就不能證得。所以我們的一切經典,一方面顯明這個真心,叫你恢復你的本心;一方面是幫助你掃除這些妄見,去掉這一切妄,你本有的真就自然顯現,所以跟道教不一樣。道教叫九轉丹成,煉丹,修嬰兒,一次又一次的屍解,要修出一個什麼,證出一個什麼來。佛教是說,我們本來就是,眾生只是錯了,只是睡著了,正在做夢,種種顛倒。你把夢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如夢幻泡影』,在夢中被老虎吃了,何須找人幫助打老虎,只要拍醒你就沒事了。本來沒有老虎嘛!就是這么個事。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都有本心,我們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如此,不是真的把老虎趕走,趕走老虎干什麼?老虎是虛妄的,你夢里才有老虎呢,你醒了之後明白了,原來是個夢。所以這是般若之心,所指是我們的真心。

這個『心』字在《金剛經》中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如是生清凈心』,『應生無所住心』。在《觀經》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兩經中的『心』字,即是本經經題中的『心』字。蕅益大師在《心經釋要》中說:『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三般若也』。既然我們當前一念介爾之心就是三般若,足見一切般若經典和一大藏教無非顯明當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經》正是一大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當稱為《心經》。大師又說:『實相般若……達此現前一念即實相。』『觀照般若……照此現前一念即實相。』『文字般若……顯此現前一念即實相。』『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變,故名為經。』大師開示精妙絕倫。《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當人本心與佛無別,若能了達現前之念即是實相,亦即了達當人之心即是佛心,心佛兩者毫無差別,若能了達即是實相般若。若能觀照現前一念,雖是水上生波,但全波無不是水,凡有動念何非實相,這即是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顯示本體與照用,顯明當前一念即實相。

『經』。『經』是通名,『般若波羅蜜多』是本經獨有之名,稱為別名。經的涵義是貫攝常法。貫通古今(貫),廣攝一切(攝),此理常然(常),永為法則(法)。可見經題概括很深的意思。古雲:『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意。』有智慧的人看見經題,這個經的全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四、經文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大士的兩個名號。《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正好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昨天來了一位核電站的朋友,他母親信佛很虔誠,常念觀音。他開飛機突然發生障礙,在很危險的時候就聽見有人告訴他,你應該如何操作,他完全照著做,結果平安降落。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庇護我們一切苦難中的眾生。這人的媽媽念觀世音菩薩得到觀世音大士的加被。大家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功德都不可思議。那怕平時不念佛的人,在急難之中,臨時抱佛腳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會有明顯的感應。我們這蓮華精舍有一個同學,他是留學生,從美國回國不久,結婚了。一次坐飛機,覺得今天飛機很不平穩,等一會兒就看見駕駛員從駕駛倉的門里出來了,向大家宣布:『今天飛機的機械出了故障,我沒有本事使飛機到達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們各自決定吧!願意跳傘的就跳傘,願意如何的從便,總之我是沒有辦法了。』說完了,他就回到他的駕駛艙。全艙的人先一聽很意外,思想還沒轉過來,等思想一轉過來一片哭聲,命在旦夕。這個留學生說,當時第一念是知道這事危險了,但心裡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愛人和孩子,我死了他們怎麼辦,剛結婚,孩子還小,先動了這一念,再動一念是什麼呢?他突然想到,我們中國不是有菩薩嗎?當時他的思想活動就是這樣,一聽這話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孩子很可憐,再一想中國有菩薩,就念起觀音菩薩來了。他雖然不信,可是在這種生死關頭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懇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著!念著!他就看見觀世音菩薩現身了。他就大聲喊說:『大家不要哭,你們哭沒有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說:『我已經看見觀世音菩薩了,決定是有,我們大家一塊兒念。』這時大家一想,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沒有別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以全艙就都念了,念著念著,大家不知念了多少時間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很誠,很專一,也很自然,漸漸覺得飛機平穩了,很平靜,很平靜,大家閉著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飛機的人把艙門打開來接他們了,到了!大家喜出望外,飛機已經著陸了。而駕駛艙的門不開,別人把駕駛艙打開,看見開飛機的人昏死過去了,他穿的飛行服都汗透了,當然有醫生急救了。他睜開眼第一句話,『你去問後艙的人干什麼來著?今天我是絕對沒有辦法把飛機著陸了,不知他們做什麼了。』機場人問客人:『你們在後邊干什麼哪?』他們說:『我們在念菩薩。』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說:『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很多很多證明,有許多事情甚至超過古代的《觀音靈感錄》。我知道得很多,但沒有時間去寫,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這些寫下來可以寫很厚的一本書,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輾轉道聽途說的。

本經大士名號是『觀自在』,『觀自在』表示觀照般若已經自在無礙了。再者,觀什麼呢?先師夏老說:『觀自,身體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觀真我,即是觀自性,自家的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師又說:『如不知觀自己,不知自在不在,則不能算入門。』『菩薩』全名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合起來是覺有情。把菩提薩埵簡化稱為菩薩。所以看見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了。蕅益大師說:『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遍,故名菩薩。』這是能行般若波羅蜜的人。

前面說了,在法會上釋迦牟尼佛入定,觀世音菩薩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深』就是深淺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別於小乘也能修習的通(天台宗通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能信受奉行,所以稱為深般若波羅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照』即觀照般若的照。『蘊』是蘊藏,遮蓋的意思。我們剛才說了,人人有佛性,為什麼佛性不顯呢?就是因為這五樣給遮蓋住了。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蘊是物質這方面,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覺,以及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受蘊,例如,我們現在看見了風扇,看見有一個東西,這個就是色蘊。我們一看,腦子就有所領受。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來領納樂境(樂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樂境(舍受)。想蘊就是種種思想,當內心與外境接觸時所引起的思想活動,如了解、聯想、綜合與分析。而我們這個想是念念不斷的,念念遷流就是行蘊。識蘊是我們能夠了別、認識,例如上述風扇轉動發聲。人最初只聽到聲音,隨即知道是聲音,這是耳識;同時傳達到意,能分別了知這是風扇轉動所發的聲音,這就是意識;意識是了別,這個了別的念頭相續不斷,似水長流,前浪後浪滾滾不停就叫作行蘊。所以行蘊以遷流為義。至於受蘊,當聽悅耳順心之聲就歡喜,聽到刺耳違心的聲音則煩惱,所以它以領受為義。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的,因為心、身兩方面,心上的障礙更多。所以五蘊里,四個說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個色蘊是有關物質方面的。五蘊都遮蓋我們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礙。

『照』,無心就叫作照,有心叫作想。我們也念《心經》,也能講經,法師也能說五蘊皆空,但是他並沒有度一切苦厄。因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觀世音菩薩他是照,他能照見五蘊皆空。照的意思是離開我們的妄念,像鏡子照東西一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根頭發也不會給你照錯,毫發不爽。但是鏡子沒有分別,沒有愛憎,不留痕跡。照像的底片照了一張,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痕跡,再照就照重了,就毀了;鏡子沒有這樣的事,你照一千次、一萬次,都是一點兒也不會錯的,他就是無心。你這個『像』,你東西沒來的時候,它不會來迎接你,東西走了以後,馬上就不再留一點痕跡。這就是它沒有取捨,沒有愛憎;也不是說白種人我就多照你的優點,黑種人我就不照你的優點,都沒有分別。它無心,無心所以清楚,這就叫作照。也就是觀照般若。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蕅益大師說:『五蘊無不即空假中,四句俱離,百非性絕,強名為空耳』。也就是說,五蘊沒有任何一蘊不是空諦,假諦,中諦。提出五蘊皆空,這是空諦,但有五蘊的假名,這是假諦,兩方面合起來,即空即假,便是中諦。因之它們也就離開了『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四句,既離開了四句,便自然不墮百非。現稱之為空乃勉強之說。實際應說是第一義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窮困疾厄。苦有各種各種的苦,基本的,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時候很苦,出生與剛降生的時候都很苦,這是生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談談,也就要訴苦了,美國人說,兒童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獄。這兒有病,那兒酸了,這兒疼了,吃東西也不行了,聽東西也費勁了,行走也困難了,甚至腦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時所能享受的,這時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說了,說我難受得要死,那就是說死是最難受的。佛說:如活的烏龜,你把它的殼兒扒下來;一隻活的牛,你把它的皮剝下來。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難免的,還有病苦,『病來方知健是仙』。可見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還有怨憎會苦,這個人就是跟我有意見,怎麼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塊兒,或做你的上級,或做你的朋友,做你的鄰居,甚至於成為你的眷屬。為什麼有的人離婚,這是怨憎會,與別人都很好,就是這兩個人要吵,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會。有的人一生怨憎相會,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處都有人事問題,到處很苦惱,非常苦。這是八種苦中的一種,『怨憎會』,相怨相憎,偏偏相見。有的人最好不見,偏偏天天見面,偏偏要來找毛病。這是怨憎會,人生不免,知道這個我們就心平氣和了。『愛別離』又是一苦,你最喜歡,你最愛的人偏偏要別離,所以生離死別,死別當然是最後一次,但是生離的情況大家都會遇到,相愛的人偏偏要別離。『求不得苦』,不管是誰,你總會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麼大的武功,什麼敵人都被他打敗了,他想求的事情還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找多少道士,最後給他做了個結論,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終有求不得的。一個根本的苦是『五蘊熾盛』,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東西蔭蓋了你,它很盛,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顯現,因此你有煩惱,這是苦的根本。所以稱為八苦,八苦交煎。

觀自在菩薩在修習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時,以般若妙慧觀照五蘊了達五蘊並非實有,當體即空,又不是空無,乃是第一義空。於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身心出離分段與變易兩種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眾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根據《心經釋要》)。初機聽到這話,不易信受。自度生死還易信,怎麼能令法界全體眾生同出生死呢?應知菩薩發心,便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修耳根圓通『寂滅現前』時,便得兩種殊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證入了三無差別的本心,自心與眾生無別。所以自身心出生死,眾生同出生死。般若妙用難思,這就是波羅蜜多。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譯本中: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的人應當怎麼修習呢?他提一個問。觀自在菩薩答復舍利子所提的問題,所以首先稱他的名字,舍利子。由於關鍵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首先要談五蘊和五蘊皆空。五蘊頭一個是色蘊,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五蘊之中以色蘊是空最不好領會。色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聽得到的,這樣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現在聽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個風扇在轉,可以看得見,有風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為什麼說是空?眾生顛倒就在這個地方。風扇是在這里,但當體即空。它雖在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這樣說:『物質是由於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又說:『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場。』磁有磁場,電有電場。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已經證實人體有場,人的身體能形成一個場,像磁石一樣在空間就成一個場。如要把廢鐵拿回來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廢料用電磁鐵一吸,其中鐵就吸上去了,這樣就把鐵挑出來了,為什麼能把鐵挑出來?因為有個磁場作用。愛因斯坦曾說:『宇宙間只有場和物質這兩樣東西。』底下他又補充一句:『實際只有場,物質不過是場里場強特別高(能量特別強)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類頭腦中,有物質存在的認識給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體,不過是一百多種元素,氫、氧等等,種種的化合而成了千變萬化的種種物質。一切原子不過是帶負電的電子,帶正電的質子,還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這些顆粒都帶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動性,聲音有聲波,光線有光波,無線電有無線電波。所以無線電、電視,我們為什麼能收到?就是通過電磁波。發射台把攜帶節目的電磁波輸送到我們這里,就在我們這一小間房子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節目,都是電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著,看不見,聞不著,一點物質性都沒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萬里外的足球決賽讓你看見了。另外一重是顆粒性,顆粒性就是說,能量集中的地方稱之為顆粒。那麼就沒有什麼叫物質的。現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語言,也成了科學家的語言。在高級試驗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電子小多少萬倍的東西,新的家族,許許多多種類的子,試驗當中,你把它們封起來,有時有些『子』忽然間就沒有了,就變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來。宏觀世界宇宙也證明,有的天體在崩潰,有的天體在新生。可以從空變成有,也可以從有變成空。所以我們從現代科學來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過去容易了。過去我們老認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怎麼說它是空,實際它當體就空。這些是木頭,木頭不過是元素,元素不過是電子、質子、中子。電子、質子、中子,不過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動和能量,沒有什麼叫木頭。木頭就沒有了,木頭空了。這個是金屬,金屬還是一樣,它不過是電子、質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動和能量,這個金屬的概念也沒有了。所以現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學家,他們在研究佛法,一種是想從佛法中對科研的方向找到一點啟示,再一種就是他們在試驗中觀察到的一些新的現象,他們認為不可思議,已經突破科學的領域,科學已有的規律對現在科學試驗所發生的現象解釋不了,他們想從佛經上找到一些啟發,以求得解釋。這是一個嶄新的形勢,所以我常說:這是世界文化大飛躍的前夕。同時,電腦的發明解放了人腦的勞動。過去瓦特發明了蒸氣機可以代替人的體力,起了工業革命,現在電腦可以代替人的腦力,電腦可以替你查資料,給你計算,我寫了一部書,簡體字翻成繁體字,很麻煩,通過電腦去翻就會很快,電腦代替人的腦力勞動,人就可以做別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時代。

我們還回到『色即是空』上,這個地方從科學上說,東西根本就是波動和作用。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麼都沒有,有這種動。再做個比方,這個試驗誰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裡,你把電燈都關了,你點一枝香,你把香拿來旋轉,就看見一個亮的圓圈出來了。你要是按8字形轉,就出現一個8字。從前演節目,把火棒點起來,可以出現各種花,哪裡有這些東西?可是你看到這些東西。實實在在就是一個點著了的香頭,一個點,它在動。所以佛說這一切物質如旋火輪,一個火在旋轉,成了一個輪子。實際上沒有這個輪子。所以只是一個東西的動相。現在我們全是動相,我們不要以為桌子是在靜止,桌子的每一個每一個小原子通通都在動,原子中的電子在亂動,忙亂極了在那兒動。桌子本體也在動,我們人呢?你我也在動,有句詩:『坐地日行八萬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轉,轉一圈八萬多里,你在動,桌子也動,一天轉八萬里,都在動。地球自轉一圈八萬多里,而且地球圍著太陽也在轉。太陽圍著它的中心也在轉,這個中心也要圍著它的中心在轉,到哪個中心找到頭,不知道。實際是不可窮盡的,一切都在動,本來沒有東西,只是動,動中感覺有。一根香一動就出來圈了,沒有這個圈,這是一種錯覺,認為它是個圈。這就能解釋『色即是空』。

再說,所謂這一切東西都是因緣而生,有種種條件,這些條件湊出來的,就形成這么個東西。例如水因風在吹動,水面上產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風而出現的,它沒有固定的『自性』。風停波息,波又回復成水。這個譬喻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義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從水中生出了波,說明『空即是色』,波又回歸於水,說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為什麼要重覆,有個說明:第一句是對凡夫說的。因為凡夫執著這些物質的東西是實有,所以告訴你是空。破除你這樣一個執著。小乘證了空,他就執著空,空成了你執著的東西,空也就同於色,故說『空即是色』。第三、四兩句,兩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對菩薩。菩薩本來如此。這一切本來是不二的,所以『維摩詰經』直指不二法門。我們把色跟空看成是對立的兩個東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這是形式邏輯。菩薩是圓融無礙、色空不二。

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那些了別當然也是虛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一個精簡的筆法,否則每個都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一直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亦復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說五蘊皆空,但不可以產生斷滅見。消除這些相,正是顯本相。打個比方說,如果你來參觀故宮博物館,這里許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訴你說: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金的。這句話是成立的。我又告訴你,這個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壇城,彼此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話也成立。剛才說一樣的是我,現在說不一

與老年人誦心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0幾歲的老人做透析可以活多久 瀏覽:231
給老人生日畫什麼圖案 瀏覽:8
老人臉色發黃不吃油什麼原因 瀏覽:120
與父母發生沖突如何解決英語 瀏覽:851
養老院病床 瀏覽:671
社保退休時領多少錢 瀏覽:829
大慶養老院護士工資 瀏覽:393
養生金補發沒有上卡怎麼辦 瀏覽:318
華南地區如何養生 瀏覽:581
老年人不會拼音 瀏覽:509
長壽花開到幾月 瀏覽:949
偷偷買了房子怎麼告訴父母 瀏覽:91
老人在家裡怎麼放電視 瀏覽:487
長壽村采訪 瀏覽:708
烙鐵焊接要做什麼體檢 瀏覽:62
浙江省國有企業中層幹部退休金多少 瀏覽:260
上市公司尋養老院合作 瀏覽:887
軍校提前體檢什麼 瀏覽:2
重陽節快樂英語怎麼說 瀏覽:200
老年大學柔力球計劃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