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蘇州西山國宏養老院

蘇州西山國宏養老院

發布時間:2021-11-06 15:14:55

① 一部早期中國地質調查的宏論

吳鳳鳴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一、李希霍芬及其人

斐迪南·保爾·威爾赫姆·弗萊郝爾·馮·李希霍芬 ( Fe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von Richthofen,1833 ~ 1905) 是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1833 年 5 月 5 日生於普魯士 ( 上西里西亞) 巴登符騰堡的卡爾斯魯赫 ( 今屬波蘭) 。1856 年畢業於柏林大學,早期曾考察和研究過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地質現象; 成功地建立南蒂羅爾的三疊系層序; 1860 年應邀隨同德國經濟使團訪問過錫蘭 ( 今斯里蘭卡) 、日本、中國台灣、菲律賓、曼谷,以及緬甸的毛淡棉等地; 1863 ~1868 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進行地質考察並曾發現金礦; 同時還從事過花崗岩、火山岩、白雲岩,以及珊瑚成因的研究。

1860 年和 1868 年,李希霍芬先後兩次來中國進行地理、地質考察,1872 年返德後名聲大振,受聘於柏林大學、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等大學擔任教授,擔任過柏林大學校長,連任過柏林地理學會主席,當選為國際地理學會主席,以及德國、法國科學院院士,成為著名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1905 年 10 月 6 日逝世。

1877 ~ 1912 年,出版了書名為 《中國》 的五卷集地質考察報告,成為我國早期重要的地質文獻。

二、兩次來華進行地理 - 地質考察的 7 條路線

1860 ~ 1862 年,李希霍芬隨同普魯士 「遠征團」 赴亞洲東部進行地質考察,於 1861年到達中國上海,但當時由於他受到清朝政府的限制,僅困居於上海,實際上未能進行任何考察活動。

1868 年,李希霍芬獲得加利福尼亞銀行的資助,再次來華,進行實地地質考察。後來,他又獲得上海外商會的資助,精心設計了 7 條考察路線,以上海作為基地,從 1868年到 1872 年 4 年間,足跡遍及中國 18 個省 ( 區) ,進行地理的、地質的考察,其考察范圍北抵遼寧沈陽,西到四川成都,南到廣州 ( 包括中國香港) ,東到舟山群島,時間之長、地點之多,均非他人所能及。

從上海外商會獲得資助的條件是,對考察地區獲取的地理和地質資料,包括物產、人口、交通、風土人情以及社會經濟概況,及時向商會作專題報告。從而,也充分顯出李氏來華進行考察的目的背景。

李氏考察的 7 條路線大致情況如下:

第一條路線: 1868 年 11 ~ 12 月間,主要地區是杭州、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等地,尤以對舟山群島考察最詳。

第二條路線: 從 1869 年 1 月起,再次赴南京、鎮江,轉入湖北 ( 武昌及漢口) 。

第三條路線: 從 1869 年 3 月開始,相繼有半年時間,主要考察山東郯城、臨沂、泰安、濟南、章丘、博山、濰坊、芝罘。1877 年,他曾專門提交報告 《山東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文中強調青島之優越的地理位置,並渲染膠州灣良港之說。後渡海到達遼東半島,去過瓦房店、蓋平、熊岳; 後進入大孤山,到達本溪、沈陽; 經山海關,又考察開平、灤縣、豐潤、玉田及一些煤田; 經通州再度進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進行地質調查與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層命名為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後,返回上海。

第四條路線: 從 1869 年 9 月開始,主要是在江西 ( 九江、景德鎮附近) ,轉到安徽屯溪,後乘船經新安江、錢塘江到杭州返回上海。

第五條路線: 從 1869 年末到 1870 年初,從上海直達中國香港,進入廣州經北江到湖南宜章、郴州,乘船經湘江、洞庭湖入長江到漢口轉入河南洛陽、經山西晉城到山西太原、陽泉,再經河北正定到達北京,從天津返回上海,重點考察了山西、陝西煤礦資源。在這次考察中,大約在 1870 年,李氏從北京發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國! 」「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幾千年的消費! 」並繪制了中國第一張 《中國煤炭分布圖》。

第六條路線: 1871 年 6 ~8 月間,先從上海到寧波,進天台山到金華、桐廬等縣,經兮水縣進入天目山,越過千秋關,到安徽的寧國、涇縣,到達蕪湖,乘船再到鎮江,往返南京、鎮江多次,進行較細致的地質考察和測量。

第七條路線: 從 1871 年 9 月至 1872 年 5 月,是他 7 條路線考察中時間最長的一次。從上海乘海輪至天津到北京,再次對西山齋堂等地進行考察,經雞鳴山、宣化到張家口,轉至大同、五台山考察,發現 「五台綠泥片岩」。到太原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關,入陝西經西安到寶雞。據有關文獻記載: 河西走廊南緣山脈,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即今祁連山脈之一部分。李希霍芬在 《四川記》中盛贊成都是中國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麗雅緻的城市,還感嘆都江堰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無與倫比。隨後,他轉入嘉定 ( 樂山) ,經岷江,轉長江返抵上海,途中對三峽地區考察甚詳,「收獲」最大。

李希霍芬在 7 條路線的考察中,記錄大量野外地質資料,搜集和採集大量的化石、岩礦標本; 繪制了考察地區的地形圖、素描圖、地質圖和地層剖面圖等。考察的間隙時間,及時撰成報告,把所觀測到的景象,按承諾向外商會報告。外商會在 1903 年將李氏的「報告」匯集成兩大卷冊,取名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報告書》。

1872 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國,深受威廉二世的嘉獎和賞識,學術和社會地位都青雲直上,一時名躍全球。

三、五卷集宏著 《中國》編成出版

在普魯士政府支持下,李希霍芬集中精力整理和撰寫他在中國的地理 - 地質考察專著。從 1877 ~1912 年,歷時 35 年,完成了宏著 《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簡稱 《中國》) 。全書共五卷,另有地理和地質圖冊兩集。

第一卷: 於 1877 年出版,由他自己執筆撰成,主要論及中亞及中國區域地理概貌,其中有關中國歷史地理內容,尤為豐富而珍貴。

第二卷: 於 1882 年出版,由他自己主編而成,主要包括考察區域的自然、地質礦產資源,以及社會和經濟內容,涉及遼寧、山東、山西、甘肅、陝西、河南等地。

本卷涉及內容最為豐富:

( 1) 1872 年在五台山發現的五台綠泥片岩,為建立我國古老地層系統———寒武系之五台系 ( 上) 和滹沱系 ( 下) 奠定了基礎;

( 2) 1871 年提出 「震旦」一詞,把早古生代至元古宙一大群碳酸鹽為主的地層,命名為震旦系,並以北京南口出露的地層為標准;

( 3) 在河西走廊南緣調查了今祁連山山脈,有的並以自己的姓命名,同時還指出羅布泊的地理位置及樓蘭遺址;

( 4) 把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古道稱之為 「絲綢之路」;

( 5) 在華北、西北調查中,提出黃土成因的 「風成說」等;

( 6) 在考察中發現許多褶曲和斷層,在秦嶺發現了逆掩構造。本卷還附有一張中國北方構造圖,圖上畫了一條 「興安線」的推測斷層構造線,從興安嶺經太行山,一直到宜昌附近,還提出北方有一個古老的 「震旦塊」,是一個具時間關系的地質構造單元。

第三卷: 於 1912 年出版,是五卷中最後出版的一卷,由他的學生迪森主編,這時李希霍芬已經逝世 7 年。此卷內容包括李氏在四川、湖北、湖南、廣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考察筆錄、考察資料等,本卷對各地火成岩做了描述,諸如遼東古老高麗花崗岩,秦嶺天台山志留紀花崗岩、南京花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其中也選入了李氏未曾考察過的地區,如貴州和西藏,是藉助他人的資料編入的。

第四卷: 於 1883 年出版,主要是匯集考察中採集的古生物化石,邀請各門類著名古生物學家鑒定、描述和分類等,其中有: F. 富勒希 ( Frech) ,E. 凱薩 ( Kayser) ,G. 林斯特雷姆 ( Lindstrom) ,C. 施瓦格爾 ( Schwager) ,A. 欣克 ( Schenk) 等,是考察中最為珍貴的資料和圖片。

第五卷: 於 1911 年出版,也是由迪森主編的。

兩本圖集: 第一冊於 1884 年由李氏自己主編,於 1885 年出版,內容包括中國北部地區地質、地理圖12 幅; 第二冊於1912 年由 M . 哥羅爾 ( Groll) 博士主編,收入了考察中屬於中國南方地區的地理、地質圖 15 幅。在編選中,也參考了他人的文獻資料和圖譜,屬於官方發表的材料就有 160 種,反映出當時對中國地理、地質所能達到的認識高度。

四、宏著 《中國》最主要的內容及意義

李氏的巨著充分反映他歷時 4 年、遍及中國 18 個省 ( 區) 考察中國自然地理、地質礦產和人文地理,包括風土人情、社會和經濟結構等的成果,是當時中國人自己了解自己,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文獻和資料。尤其是在中華大地處於地質調查完全空白的情況下,他的考察及其成果更顯其影響深遠。

從地質角度來看,學術上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探討:

其一,在礦產資源方面: 李希霍芬在考察中,非常看重中國礦產資源及其地理分布,尤以煤礦資源描述甚詳,有專家統計他在書中對中國煤礦的記述多達 150 余次,才有上述誇大之謬論,認為山西煤炭資源儲量佔世界首位,但他認為山西煤儲量豐富,為便於開采,關鍵是要解決交通問題。

其二,地層古生物方面: 4 年考察中,李希霍芬採集了大量珍貴的古生物化石,經幾位古生物學家分門別類進行鑒定與研究,因此, 《中國》也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古生物專著,為中國地層古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李希霍芬在五台山發現強烈變質岩類,認定是中國地層最古老層系,稱之為 「五台綠泥片岩」,遂後提出 「震旦」一詞又在龐培利提出的 「震旦構造線」基礎上,把 「震旦」一詞引入地層系統,建立 「震旦系」,又提出 「南口系」,對中國古老地層研究,有開創性和奠基性作用。值得提出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王曰倫、高振西教授都做過一些更正和補充。

1916 年,在章鴻釗、翁文灝主編的 《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 中,討論了李氏的劃分地層方案,認為李氏把太古宇分為古老片麻岩和新片麻岩尚值得討論,舉出遼寧、山東的片麻岩和花崗片麻岩為古老岩系,而河北、山西的角閃岩片麻岩、綠泥片麻岩以及昆侖片麻岩均為較新的岩系,補充和更正了李氏的劃分方案。

其三,中國黃土的風成假說,李氏對中國西北及華北廣泛分布的巨厚黃土,做過調查與研究,較早提出了風成假說及其概念,在當時曾風靡一時,有相當影響。

中國黃土成因,學術界爭論了近一個世紀,19 世紀末葉以來,黃土風成說占據主導地位,20 世紀 50 年代,一些中國學者提出了不同見解,包括河流沖積作用成因,洪積成因,造壤作用結果等。經過地磁和熱釋光等方法測定,認為是多種地質營力作用堆積,並在相似氣候條件下,經黃土化作用而形成的。

中國黃土及其成因的研究,劉東生院士及張宗祜院士的著作中有科學而系統的論述,代表了中國黃土研究最高水平,並榮獲過中國科學大獎。

此外,有的文獻資料、傳記,援引他的提法,把公元前 114 年到公元年間,中國與河東 ( 中亞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帶) ,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交通線,稱之為絲綢之路,實際上,正如後來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李氏缺乏考古資料的論證和中華文化底蘊,考察時間短,涉及面積窄,其所謂的 「絲綢之路」,是指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古道。後經赫爾曼在 《中國敘利亞的古代絲綢之路》及其得意門生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 「絲綢之路」作補充,才有如今人們對於絲綢之路的一般認識 ( 巫新華先生之 「玉石之路」則另有一說) 。

與此同時,特別值得提及的是,李氏的調查與研究,特別是宏著 《中國》的問世,對中國的地質事業的開創和影響,主要表現在,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在學習和進行地質調查、研究及教學活動中,幾乎都將 《中國》作為必讀書目和重要文獻使用,對該書有較高的評價。我國地質事業創建者之一翁文灝博士,於 1933 年在紀念李希霍芬誕生 100 周年時發表文章 《李希霍芬氏與中國地質工作》指出:

「李希霍芬關於中國地質的宏著實有待於吾人之詳細補充,且其對中國地質歷史之基本觀念,亦有須加以修正者。孔子曰: 『觀過斯知仁矣』。茲試將睹,而當驚佩其發現之早; 蓋李氏距吾人始業之際,尚在五十年之前也。吾中國地質學者無不嘆服李氏於數年之間而造成中國地質學之主要綱領,因李氏之成就,而節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時間」( 見 《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33 年,第 3 期) 。

隨著中國地質事業的迅猛發展,中國地質學家在長期的地質實踐中,發現不少李氏宏著中的誤差和錯誤,補充和糾正大量不足的地質事實,如翁文灝先生在總結中國東部、華北地區區域構造特徵和構造運動時代時,糾正過李氏許多錯誤認識和論述。

五、關於李希霍芬其人及其宏著 《中國》一書的評述

李希霍芬其人及其來華考察的背景和目的,在歷史長河中,一直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中國地質學發展史的討論中,他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

1903 年,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在 《浙江潮》 第八期中發表了 《中國地質略論》,對外國人來華進行地質考察進行過強烈抨擊和警示,他明確指出: 「必須掌握自己的礦藏命脈,興業自強! 」對外國人來華測地造圖,深表不安,對列強以各種借口派地質學家來華調查我國地質礦產更感警覺! 對李希霍芬等一針見血地警示: 「毋曰一文弱之地質學家,而眼光足並間,實涵有無量剛勁善戰之軍隊」…… 「蓋自李氏游歷以來,膠州早已非我有矣」。

1872 年,李希霍芬返德後,四處講演和游說,曾渲染膠州灣為中國三大良港之一,且逼近礦區,尤為良港。1897 年 ( 光緒二十三年) 11 月 14 日,德國軍隊佔領青島,次年強迫清政府簽約出租給德國膠州灣 ( 1898) 。這讓我們不能不想起 1903 年魯迅的警示。

我國地質事業創建者之一———章鴻釗先生早在20 世紀30 年代撰寫的 《中國地質發展小史》一書中也曾指責說: 「李希霍芬氏於調查地質之外,對中國礦產險要以及海洋形勢無不悉心考察……」

1980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 《近代地理學創建人》 一書,筆者曾對李希霍芬來華進行地理、地質考察作過簡要述評。1895 年,他曾發表文章,公然稱 《馬關條約》是政治地理學的傑作。可謂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完全暴露了他殖民學者的險惡面目。

盡管他不時鼓吹 「中德兩國應有密切關系」,但對發展中國地質事業卻發現惡意中傷,他說: 「中國知識分子是遲鈍的,對快速發展的社會是持續的阻礙,……步行在他們的眼裡是低賤的,地質學家的工作更是放棄了所有人類的尊嚴。」 ( 筆者注釋: 這段文字在國內有多種譯法,以上引錄劉東生院士 1993 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桃李滿天下》一書之中)

我國地質事業的創建者之一丁文江先生對這些誹謗言論十分憤慨,針鋒相對地給自己定下一條准則: 「登山必至峰頂,移動必須步行」。1919 年,當中國地質調查所主編的《地質匯報》創刊時,在英文序言里,丁文江特將李氏原文照登,以示對中國地質工作者為戒,激發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

事實上,中國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迅猛發展和宏偉的成就,一切誹謗之詞,早已不攻自破,顯示出中華民族豪邁之魂。

總之,李希霍芬其人及其宏著 《中國》給中國帶來了近代地學思想和方法,在中國地學界確有相當的聲望和歷史影響,畢竟在我國地質事業萌芽時,曾給予了啟蒙、開創性和奠基性作用,這是其不容抹殺的歷史貢獻。但是,對他來華進行地質考察的背景、目的,以及他渲染的不實之詞,至少為其政府掠奪中國資源和主權大造輿論,起過的負面作用,也應有辯證的認識。

② 蘇州采子齋的特色和小吃

采芝齋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設攤起,至解放前的四代相傳,在實踐中創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蘇州地方特色的名牌產品。其特色是選料講究、加工精細、營養豐富、甜香可口,既有中國傳統糖果的特色,又吸取西式糖果的長處,自成一格。

總部地點:江蘇省蘇州市觀前街

黃天源

黃天源創設於道光元年(1821年),初由浙江慈溪人黃啟庭在東中市都亭橋境設一粽子攤。粽子質量好,生意不錯。經幾年經營,即在都亭橋賃一小屋,開設黃天源糕團鋪,現在是家響當當的糕團老字型大小了。

它的桂花白(黃)糖年糕,還有蘇式蔥油麻團、四色豬油年糕、各色時令糕點、速凍系列糕團食品及大型藝術糕團,形態各異,口感軟糯香甜。突出了蘇州糕點的傳統、風味、特色。

地址:觀前街86號

稻香村

稻香村坐落在觀前街東側,創始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稻香村為名,是目前蘇州生產經銷蘇式糕點歷史悠久最為著名的專業店,也是較全面繼承和發展蘇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

它的清水玫瑰月餅、芝麻酥糖、松子棗泥麻餅、葷酒釀餅、透味熏魚、蝦子鯗魚等傳統食品,除了具有一般蘇式糕點的特色外,還有自己獨具的特點,就是應時新鮮,味形並重。

地址:觀前街72號

萬福興

創建於清宣統三年正月(1911年),存放在店堂里的三隻斗糕模具,是開店之初所用工具,至今已有九十五年歷史。據考證,此三隻斗糕模具,是蘇州蘇式糕團僅存於世的「孤品」,現萬福興視作鎮店之寶。

萬福興的糕點「肥潤香軟、甜松糯韌、色彩純朴、造型美觀」,老少都很喜歡。

地址:東中市12號

乾生元

蘇州乾生元食品有限公司始創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原店名為「費萃泰」,以生產松子棗泥麻餅而蜚聲海內外,被列為宮廷御膳點心,清光緒七年(1881年)更名為「乾生元」,以乾坤八卦為首稱。

乾生元麻餅以形如滿月、色澤金黃、入口香甜、甜而不膩、香而不焦、油而不溢、鬆脆可口而著稱。

地址:觀前街123號

義昌福

義昌福位於蘇州吳中區水香六村站(台後)的一家小吃店,創建於清光緒九年是專營蘇幫菜點的百年老字型大小。

義昌福推出的鮮肉大包風靡蘇城,日平均銷售包子3、4千隻,店門口的包子「長龍」,成為石路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的場景。

③ 誰能告訴我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④ 蘇州休閑卡可以去哪些地方具體說說怎麼樣

1、新湖廣場,定位為南蘇州甄享生活Shopping Mall,是由室內商場、室外24小時活力外街及一座酒店式公寓塔樓共同組成的一體化商城。

4、古運河遊船(胥門碼頭),沿岸絢麗的燈光倒映在盪漾的水波里,搖曳的柳枝上,與蘇州古城建築相得益彰,渾然一體,令人陶醉,可充分領略千年古城蘇州的柔美和精緻。

5、震澤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西南部,與浙江省毗鄰,古稱"吳頭越尾",是吳江的"西大門"。震澤鎮是一個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名鎮,也是我國著名的蠶絲之鄉。震澤位於絲綢之鄉盛澤的西南。

⑤ 頤和園歷史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

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

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游賞建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游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大約220公頃)。

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為代表性建築。古樹名木1600餘株。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

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修復。頤和園盡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

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系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檐改為單檐,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毀後再也沒有恢復。由於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

(5)蘇州西山國宏養老院擴展閱讀:

清漪園營建之前,其前身西湖瓮山一帶是京城西北郊一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尤其瓮山泊(西湖)美妙天成的自然景象,不但成為京城百姓遊玩賞景的佳處,也吸引著統治者和達官貴人徜徉其間。在西湖周圍,稻田、寺廟、村莊星羅棋布,與山湖共同組成一幅宛如江南的優美畫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頤和園

⑥ 我國還有許多風景名勝也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如什麼

萬里長城
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山海關,嘉峪關,虎山長 長城
城,九門口長城等。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昌平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里是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這里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內,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共有敵台22座。這里自然風景優美,綠樹成蔭,四季景色怡人。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密雲縣內,由戚繼光督建,是中國唯一一處保留明代原貌的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原始長城」。共有敵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山海關:位於秦皇島的山海關是長城東端起點,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城高14米,厚7米,防禦體系相當完整。登上城樓,可以看到碧波萬頃的大海和蜿蜒的長城,景色雄偉。 嘉峪關: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則是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由黃土夯築而成,外麵包以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在這里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桂林山水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享有 桂林山水
山水甲天下之美譽。她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東經 109°45''-104°40'',北緯24°18''-25°41''。 市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十二縣,行政區域總面積 27809 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 565 平方公里。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被世人美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堯山、獨秀峰、七星岩、蘆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們所說的灕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則在陽朔境內,桂林其他縣區也有數不勝數的美景等著我們前去瀏覽,龍脊梯田、興安靈渠、資江漂流都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驚喜。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思想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另外,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贊美。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城,眾多的愛國作家、藝術家會集在這里,譜寫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歷史,為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 千百年來,桂林一直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寶地。現在,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周圍12個縣的風景區已經形成。這里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壯、瑤、苗、侗、仫佬、毛難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客以及國家元首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最佳旅遊時間 桂林的緯度比較低,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總體上來說,桂林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9.3℃,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到桂林旅遊,最佳季節是在每年4-10月份,在這個期間會有「五一」和「十一」兩個黃金周,也是旅遊的高峰期,氣候適宜的桂林會有很多的遊客,房間的預訂和交通也進入高潮,價格比平時有所上漲,所以最好避開這個時間,選擇一個淡季出遊,細細體味這天下美景。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 杭州西湖
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淺處不到1米,最濘處有5米多。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原為古海灣,錢塘江泥沙淤阻後形成。 西湖多數水域處於富營養狀態,小南湖和三潭內湖已接近富營養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過正常值6~4倍;年平均水溫17.6℃,最高10月 28.6℃,最低3月4.0℃,無湖冰;80年代初魚類有51種,分屬10目16科43屬,魚類來源有:(1)固有野雜魚;(2)錢塘江帶入魚類;(3) 人工引進馴化的養殖魚種,養殖魚類成為優勢西湖最主要的放養魚種是鰱和鱅,兩者占總放養量的75%~80%;其次是鯽、河內鯽,其他養殖魚類還有團頭魴、細鱗鯝、圓吻鯝、以及鰻鱺等,為保護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養草魚和青魚,西湖還有少量。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個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古跡遍布,山水秀麗,景色宜人。 西湖處處有勝景,歷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為中心的60平方公里的園林風景區內,分布著主在風景名勝40多處,重點文物古跡30多處。概括起來西湖風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園、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為勝。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 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經過杭州市民及各地群眾積極參與評選,並由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斟酌後確定的。 ○ 玉皇飛雲 ○ 吳山天風 ○ 阮墩環碧 ○ 滿隴桂雨 ○ 龍井問茶 ○ 九溪煙樹 ○ 黃龍吐翠 ○ 虎跑夢泉 ○ 寶石流霞 ○ 雲棲竹徑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 北京故宮
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世界之最。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興,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心殿,其後即為姘妃居住的東西六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出於防禦的需要,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故 宮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檯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故 宮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故 宮 保和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里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歷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故 宮 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後欞柩停在此殿。 故 宮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後,是明清時為皇後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鍾;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 故 宮 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後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重修。 故宮 儲秀宮 儲秀宮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曾在這里居住。咸豐六年三月升為懿嬪的慈禧,在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長春宮的慈禧太後,為慶祝五十歲生日,移居此宮,並重修宮室,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 故宮 養心殿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前檐檐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9間。 故 宮 御花園 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今俗稱御花園,佔地一萬二千平方米,有建築二十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築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後在此登高。
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 蘇州園林
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安徽黃山

黃山風景區(Huangshan Mountain)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7米。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客兩游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蜚聲中外,令世人難忘。古今有很多黃山詩詞流傳於世。2007年5月8日,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目前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天地之中」少林寺等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台灣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灣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為全省最大的 台灣日月潭
天然湖泊,也是全國少數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閑」;陳書游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承德市。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距離北京230公里。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 承德避暑山莊
廟群所組成。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89年建成。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
秦陵兵馬俑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 秦陵兵馬俑
陵園東側1千米處。這就是震動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陵兵馬俑。
編輯本段中國其它名勝古跡
廬山 嶗山 陶然亭 愛晚亭 湖心亭 東岳泰山 南嶽衡山 西嶽華山 北嶽恆山 中嶽嵩山 阿里山 雁盪山 雙龍洞 天山等
編輯本段中外名勝古跡大略總覽
八仙桌子山 巴顏喀拉山
中國的名勝古跡風景(20張)大明湖 北戴河 北固山 神山聖湖」 青島八大關 趵突泉公園 本溪水洞 筆架山 避暑山莊 冰峪風景區 布達拉宮採石磯 藏北草原 長白山 長島長江三峽---瞿塘峽 長江三峽---巫峽 長江三峽---西陵峽
中國的美景(15張)長江三峽---小三峽 常州天寧寺 巢湖成吉思汗陵 承德外八廟 大悲院 大孤山大觀園 大連聖亞海洋世界 濟南五龍潭公園 大昭寺 稻城 澱山湖風景區東方明珠電視塔 東麗湖溫泉度假區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都江堰獨樂寺 杜甫草堂 峨眉山 鳳凰山福陵(東陵) 古格王朝遺址故 宮 海寶塔海螺溝風景區 寒山 賀蘭山 虎丘黃龍寺 黃浦江黃山 雞公山寄暢園 薊縣白塔 劍門蜀道 金石灘景陽崗 凈月潭 鏡泊湖 九華山九鄉風景區 九寨溝 句容寶華山 臘山國家森林公園 琅琊山 嶗山 樂山大佛 梁山 靈山 濟南靈岩寺 劉家峽六和塔 龍池風景區 龍華寺 龍門石窟 龍首山 龍潭山 瀘沽湖 路南石林風景區旅順口 蒙山米亞羅風景區 明孝陵 莫干山 漠河內蒙古草原 南京長江大橋南通狼山風景區 南溫泉 怒江大峽谷 盤山蓬萊閣 普陀山棲霞山 齊雲山千佛山 青城山青島棧橋 青海湖秋霞圃 曲阜三孔人民廣場 三門峽沙坡頭旅遊區 少林寺沈陽故宮 十里秦淮 石窟寺佛像 蜀南竹海四姑娘山 松花湖松花江 松花江霧凇島 嵩山 塔爾寺太平湖 太陽島泰山 騰沖火山地熱風景區 天 壇 天池 天平山 天柱山桐城文廟 外灘 望江樓 微山湖偽皇宮及八大部 卧龍自然保護區 烏蘇里江 無錫蠡園 無錫梅園 無錫吟園 無錫黿頭渚 五大連池 武侯祠 西湖 西山 西雙版納西夏王陵風景區 錫惠公園 逍遙津 興城海濱 興凱湖 玄武湖 鴨綠江 雅魯河橋罨畫池 雁盪山 燕子磯 揚州個園揚州瘦西湖 楊村「小世界」 野象谷 醫巫閭山 頤和園 陰山古剎 迎江寺 玉佛寺玉龍雪山 豫園扎龍自然保護區 扎什倫布寺札蘭屯 昭君墓 昭陵(北陵) 趙州橋 鎮江金山 鎮江南郊風景區 中國萬里長城 中山陵 周口店遺址 周庄 朱家角鎮珠穆朗瑪峰 本溪水洞筆架山 避暑山莊 冰峪風景區 布達拉宮 採石磯 藏北草原長白山 長島 長江三峽---瞿塘峽 長江三峽---巫峽 長江三峽---西陵峽 長江三峽---小三峽 常州天寧寺 巢湖 成吉思汗陵 承德外八廟大悲院 大孤山 大觀園中國長江上游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簡稱三峽。西起四川 長江三峽
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長204公里。自白帝城至黛溪稱瞿塘峽,巫山至巴東官渡口稱巫峽,秭歸的香溪至南津關稱西陵峽。兩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緊束,最窄處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險灘,舟行峽中,有「石出疑無路,雲升別有天」的境界。三峽江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有修築高壩的地質地貌條件。峽谷東口建有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⑦ 求蘇州最好玩的景點排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江蘇旅遊景點排名:蘇州園林(蘇州古典園林) 、周庄古鎮、拙政園 、揚州瘦西湖、留園、蘇州虎丘 、環球恐龍城、狼山風景名勝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常熟虞山公園。都值得去看看。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

作為蘇州的一個重要旅遊窗口,虎丘屢獲殊榮,先後評為全國首批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佔地僅三百餘畝,山高僅三十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岩聳壑,氣象萬千,並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

閱讀全文

與蘇州西山國宏養老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 瀏覽:710
花市場剛買來長壽花移植後怎麼養 瀏覽:342
養老院星級劃分 瀏覽:922
養老保險記錄怎麼查找 瀏覽:463
百歲老人如何補血 瀏覽:966
養老院用文明禮貌用語 瀏覽:774
初次異地辦養老保險需要什麼 瀏覽:444
海底撈給父母寄錢叫什麼名字 瀏覽:673
關愛孝敬老人的黑板報 瀏覽:502
如何贊美老人寫的詩詞 瀏覽:543
沒退休的如果拘留了還有養老金嗎 瀏覽:981
河南60歲老人換駕駛證 瀏覽:953
農村60歲老人戶口遷移 瀏覽:920
唐山市養老保險 瀏覽:617
最易老年痴呆的血型 瀏覽:293
一般打工體檢費120元去哪個科 瀏覽:486
45歲開始交養老保險多少錢一年 瀏覽:798
南寧老年痴呆康復中心 瀏覽:592
老年人一直沒有精神怎麼回事 瀏覽:16
如何緩解老年痴呆症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