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血沉

老年人血沉

發布時間:2020-11-28 17:04:19

㈠ 人到中老年後血液系統會有哪些改變

血沉:若用顯微鏡觀察手指甲的毛細血管較小的血管內流動的血液,當血流緩慢地流動時,許多紅細胞成凹面相貼,重疊在一起,稱為紅細包疊連,這是由物理聚集性能所形成的。血流緩慢時,紅細胞容易疊連亦即聚集在一起,像緡線一樣。血流增快時,則紅細胞疊連散開。醫學上利用紅細胞疊連現象來測定紅細胞沉降速率(簡稱血沉)。健康人血沉很慢,說明紅細胞能穩定地懸浮於血漿之中。如紅細胞在血漿中懸浮性差一些,紅細胞就疊連起來,其單位體積重量增加,與血漿接觸總面積減少,於是血沉加快。血漿中一些成分亦能影響血沉。如血漿中有一種對凝血功能有影響的球蛋白—纖維蛋白原,能促進紅細胞疊連,使血沉增快,在急性感染如肺炎、肺結核進展期的血沉都會加速。因此醫務人員有時根據血沉快慢來推導病情變化情況。紅細胞表面帶有負電荷,根據電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道理,在正常狀態下,紅細胞之間相互排斥,所以彼此間保持懸浮與分散狀態混懸在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和球蛋白增加,能降低紅細胞表面的負電荷,能使紅細胞形成像銅線用繩串在一起,在醫學上稱「緡線狀」或成串狀的聚集。老年人由於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會形成血沉升高。老年人血沉增高是屬於生理性改變,但是一些感染、動脈炎、膠原疾病,某些未能診斷出的隱性疾病,也能使血沉增高,所以老年人血沉增高應注意觀察。

紅細胞壓積(又稱血球壓積):測定一定容積血液中紅細胞所佔百分比稱為紅細胞壓積。人類血球壓積變化規律是:剛出生嬰兒血球壓積較高,一歲以後開始下降,成年後上升,60歲後開始下降。男性血球壓積比女性高,主要原因是雄性激素能促進紅細胞增生,雌性激素抑制紅細胞產生,所以男性紅細胞壓積高於女性。青壯年紅細胞壓積高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紅細胞壓積逐漸下降。血液和水都是液體,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但是在相同壓力作用下,水容易流動,血液不易流動。因為血液內含有大量血細胞、蛋白質、電解質、脂質等,起著阻抗液體流動的內摩擦力的作用,這種內摩擦力稱為粘度。

血液流變學是研究血液的流動性、凝固性和變形性的科學。現代醫學認為:血液流變學對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紅細胞增多、肺原性心臟病等的發病都有關系。因此有人發現腦中風時全血粘度、血漿粘度、血球壓積會發生一定變化,建議可利用這些變化規律預報中風,減少中風發病。當然這還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作出正確預報。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身臟器結構和功能都會發生不同程度衰變,血液系統亦有同樣的變化。中老年人由於心臟「泵」的作用不足,使心排血量減少,血流緩慢,血管彈性減退,血液流動性變差,從而使血液粘度增高,特別在急性心肌梗塞,血液粘度增高更為明顯。

纖維蛋白原增多:纖維蛋白原是一種分子量較大的長鏈狀分子。人體纖維蛋白原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纖維蛋白原的增加分子間互相牽引的作用,使血漿變成網狀一樣的結構,對液體的流動產生較大阻力。因此纖維蛋白原增加,能使血漿粘度增高,還能使懸浮在血漿中的紅細胞聚集成緡線或串狀。紅細胞相互聚集在一起就增加血沉速度。纖維蛋白原在一些老年人疾病中如惡性腫瘤、腦血管意外、冠心病、感染、糖尿病以及血栓形成階段都會增加。

在老年人血漿成分中,除纖維蛋白原增高外,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增高也會影響血液粘度。

紅細胞變形性改變:正常人體成熟紅細胞是沒有細胞核、形狀圓而扁的,平均為7.5微米。紅細胞可因血流速度,血管口徑大小不同而暫時改變自身形態,當紅細胞要通過比自身周徑更窄的毛細血管時,就進行變形,通過毛細血管,供應人體組織氧氣。這種變形在醫學上稱為紅細胞變形性。老年人與青年人變形能力有明顯差別,青年人變形能力較好,年齡愈高,變形能力愈差。由於紅細胞變形能力衰退,會引起許多老年病,如老年性耳聾、糖尿病、冠心病、老年人智力改變等。

㈡ 全身骨頭痛是怎麼回事

1、寒氣:外界環境寒冷、潮濕時,若准備活動不充分,突然參加劇烈體育活動,易發生腓腸肌痙攣,在水溫低游泳時,也會發生腓腸肌痙攣,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容易發生溺水,此時應立即離水上岸。冬季夜間入睡後,腓腸痙攣更為多見。 2、過度疲勞:在超重運動時,肌肉會有過度疲勞,此時若在使小腿突然用力,可引起腓腸肌痙攣。足球比賽到下半場時,經常會看到有的運動員倒地,牽拉小腿,這就是發生小腿肌肉痙攣。 3、全身脫水失鹽:身體出汗或排尿過多,使血中的鹽類濃度降低,血的電解質紊亂,會引起小腿肌肉痙攣。舉重運動員為降低體重,進行桑拿浴,導致身體大量失水,失鹽,當比賽時身突然用力,則會發生肌肉痙攣。馬拉松運動員在氣溫高的環境參加訓練或比賽,全身大量出汗,若沒能及時補充含鹽飲料,也會發生小腿肌肉痙攣。 4、精神緊張:比賽前運動員過度精神緊張,賽前熱身活動又不充分,在劇烈比賽中會發生小腿肌肉痙攣,多見比賽經驗不足的新運動員。 5、缺鈣:老年人患骨質疏鬆症,幼兒患佝僂病,其血中含量低於正常值,使肌肉應激性增高,老年人冬天夜間易出現小腿肌肉痙攣。 小腿肌肉痙攣的症狀:小腿後側的肌肉突然劇烈抽痛,不能站立,夜間出現肌肉痙攣立即痛醒,觸摸小腿肌肉緊張,變為硬塊伴有壓痛,也會有足底肌肉痙攣,小腿靜止不動,幾分鍾後,不經任何治療疼痛能自行緩解,肌肉也隨之變軟,肌肉強力痙攣消退後回遺留小腿肌肉疼痛持續一兩天。治療:由於發病急,症狀明顯應立即治療 1、 指壓委中穴、承山穴 2、 雙手掌用較快頻率的擦法,使小腿肌肉發熱。 3、 術者在小腿後側由近端向遠端用捉拿法或按揉法,是痙攣肌肉鬆弛。對僵硬的肌肉切忌用施力的手法,防止損傷肌肉。 4、 牽拉法:患者伸膝,術者用力背伸踝部,牽拉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是攣縮的肌肉被拉開。在足球比賽時,常見運動員用此法消除小腿肌肉痙攣。 5、 輕擊法:肌肉痙攣緩解後,在小腿後側用手掌或握空拳緩慢輕擊,能消除肌肉疲勞,也能減輕遺留的肌肉酸痛。 預防: 1、 運動前要做充分准備活動,天熱又大運動量活動中應在運動前或運動中及時補充含鹽類的鹼性飲料。 2、 在低水溫游泳前,做好熱身活動,尤其下肢的肌肉牽拉活動,一旦在水中有小腿肌肉痙攣應立即停止練習。 3、 反復發生小腿肌肉痙攣者,應查出病因,去除致病因素。如老年人患骨質疏鬆症,應補充鈣質或用激素療法。身體過度疲勞者,應適當休息,減少運動量。天寒地凍的季節注意下肢保暖。有時候感冒發燒也會的。####流鼻血可能的原因有鼻炎,鼻腔疾病(鼻中隔偏區,鼻中隔粘膜糜爛等),高熱,高血壓,出血性疾病和維生素流失,常見的是由於天氣乾燥而引起鼻腔缺水,干澀,流血,對於這種情況,可以在平時用棉花團蘸凈水擦拭鼻腔,使鼻腔保持濕潤,嚴重的可以塗抹紅黴素軟膏,少吃油膩的食物,多吃水果,不要常挖鼻孔等,如果流血比較嚴重,比較的頻繁,則應該做血常規檢查,以確定是否為血液病。 出血的時候不要緊張,一般情況下,鼻出血沒有生命危險。可以壓迫出血側鼻腔的鼻翼,往中隔方向施壓。然後就近就醫 中醫認為流鼻血是由於人的氣血上逆導致的。鼻屬於肺竅,鼻子出現病症,一般來說,與肺和肝等部位出現異常有著很大的關系。當人的氣血上升,特別是肺氣較熱時,人就會流鼻血。肺氣過熱時,人的眼底也會帶血或出血。上火和流鼻血的原因是一樣的,都是氣血上逆導致的結果,但上火不是導致鼻子出血的原因。 當鼻腔過於乾燥時,裡面的毛細血管就會破裂,導致流血。從臨床上來看,90%的流鼻血現象都屬於血管破裂導致的血管性流血。對此,患者不用太緊張,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自行處理,及時止血即可。 鼻子出血時,可以用衛生棉球將鼻子堵住,頭部可以採取後仰的方式,以便盡快止血。與此同時,還可以用涼毛巾敷在額頭或鼻部,降低頭部和鼻子的溫度,以減輕出血症狀。如果鼻腔內流血過多,很難止住,就應該及時去看醫生了。 年輕人流鼻血還與勞累、運動等有關。特別是年輕人愛運動,經常是在運動時,鼻子突然就流起血來。一般情況下,這些出血症狀,患者自行止血即可。但是,毫無徵兆,突然流鼻血者最好去醫院做一下檢查,及早排除鼻腔腫瘤之類的病變。 一般情況下,鼻腔血管破裂性流血並不需要特別治療。楊力教授說,既然鼻子出血與肺熱有關系,人就應該在飲食,生活上盡量避免導致肺熱的情形發生。要少喝酒,少吃辛辣的食物,少吃一切可能生熱的食物。相反,可以多吃一些如苦瓜、綠豆湯、西瓜、冷飲等清熱降火的食物。取冬桑葉3克,加上白茅根和麥冬,再適當加一些甘草,用來泡水喝,可以達到清熱降火的目的。

㈢ 老年人長期高熱伴有血像升高及血沉增快是什麼疾病

病情分析:老年人長期高熱伴有血像升高及血沉增快,這種情況考慮敗血症。建議做血液細菌培養家葯物敏感試驗。

㈣ 扶他林葯膏 強直性脊柱炎 長期服用扶他林會導致血壓升高嗎此血壓是否可逆

什麼是滑膜炎?應該怎樣治療? 在門診與病房的日常工作中,可以見到很多滑膜炎的病人。大部分病人都知道這個病,但並不清楚它的具體內容。滑膜是關節內襯的一薄層組織,含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能分泌少量滑液,以潤滑關節面和滋養關節軟骨。滑膜發炎時會產生大量關節液,導致關節腫脹、疼痛。但滑膜炎是無菌性炎症,不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不需要服用抗生素。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郭秦煒滑膜炎主要分為兩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非特異性滑膜炎在臨床上更多見。最常見的是外傷引起的創傷性滑膜炎(多見於年青人),關節退變同時活動過量引起的滑膜炎(中老年人較多)。這類滑膜炎經過休息、口服扶他林類的消炎葯(不是老百姓理解的抗生素)、外用葯等,通常1-3周就緩解了。當然,其中也有一小部分不能徹底緩解,需要關節鏡手術治療。特異性滑膜炎是指有某種特殊的而且明確的病因造成的滑膜炎,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這一類滑膜炎經過休息、口服扶他林類的消炎葯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但難以徹底治癒,往往需要進一步的治療。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服用抗類風濕葯物(葯效較扶他林更強,副作用也較大)、甚至手術治療;而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需要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需要切除全部病變滑膜,並在術後做局部的放射治療。如果大家發現自己的關節長時間腫脹、疼痛,就應該到醫院就診,明確滑膜炎的類型及病因。如果是非特異性滑膜炎,根據醫囑服用葯物即可。如果懷疑是類風濕或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需要進一步檢查:例如X線、核磁共振,抽血化驗等。遇到一些疑難復雜病例,醫生也會進行關節抽液,將抽出的關節液做進一步化驗以明確病因,但關節抽液主要作為一種檢查手段,而不應常規作為治療手段。 查看原帖>>

㈤ 為什麼吃氨基酸可以抗疲勞

氨基酸的生理功能
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起來成為肽與蛋白質。氨基酸、肽與蛋白質均是有機生命體組織細胞的基本組成成分,對生命活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某些氨基酸除可形成蛋白質外,還參與一些特殊的代謝反應,表現出某些重要特性。
(1) 賴氨酸
賴氨酸為鹼性必需氨基酸。由於穀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缺乏,故稱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賴氨酸可以調節人體代謝平衡。賴氨酸為合成肉鹼提供結構組分,而肉鹼會促使細胞中脂肪酸的合成。往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賴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與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效,起到增進食慾、促進幼兒生長與發育的作用。賴氨酸還能提高鈣的吸收及其在體內的積累,加速骨骼生長。如缺乏賴氨酸,會造成胃液分沁不足而出現厭食、營養性貧血,致使中樞神經受阻、發育不良。
賴氨酸在醫葯上還可作為利尿劑的輔助葯物,治療因血中氯化物減少而引起的鉛中毒現象,還可與酸性葯物(如水楊酸等)生成鹽來減輕不良反應,與蛋氨酸合用則可抑制重症高血壓病。
單純性皰疹病毒是引起唇皰疹、熱病性皰疹與生殖器皰疹的原因,而其近屬帶狀皰疹病毒是水痘、帶狀皰疹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症的致病者。印第安波波利斯Lilly研究室在1979年發表的研究表明,補充賴氨酸能加速皰疹感染的康復並抑制其復發。
長期服用賴氨酸可拮抗另一個氨基酸――精氨酸,而精氨酸能促進皰疹病毒的生長。
(2) 蛋氨酸
蛋氨酸是含硫必需氨基酸,與生物體內各種含硫化合物的代謝密切相關。當缺乏蛋氨酸時,會引起食慾減退、生長減緩或不增加體重、腎臟腫大和肝臟鐵堆積等現象,最後導致肝壞死或纖維化。
蛋氨酸還可利用其所帶的甲基,對有毒物或葯物進行甲基化而起到解毒的作用。因此,蛋氨酸可用於防治慢性或急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疾病,也可用於緩解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吡啶和喹啉等有害物質的毒性反應。
(3) 色氨酸
色氨酸可轉化生成人體大腦中的一種重要神經傳遞物質――5–羥色胺,而5–羥色胺有中和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並可改善睡眠的持續時間。當動物大腦中的5–羥色胺含量降低時,表現出異常的行為,出現神經錯亂的幻覺以及失眠等。此外,5–羥色胺有很強的血管收縮作用,可存在於許多組織,包括血小板和腸粘膜細胞中,受傷後的機體會通過釋放5–羥色胺來止血。醫葯上常將色氨酸用作抗悶劑、抗痙攣劑、胃分泌調節劑、胃粘膜保護劑和強抗昏迷劑等。
(4) 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蘇氨酸
纈氨酸、亮氨酸與異亮氨酸均屬支鏈氨基酸,同時都是必需氨基酸。當纈氨酸不足時,大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會發生紊亂,共濟失調而出現四肢震顫。通過解剖切片腦組織,發現有紅核細胞變性現象,晚期肝硬化病人因肝功能損害,易形成高胰島素血症,致使血中支鏈氨基酸減少,支鏈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由正常人的3.0~3.5降至1.0~1.5,故常用纈氨酸等支鏈氨基酸的注射液治療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此外,它也可作為加快創傷癒合的治療劑。
亮氨酸可用於診斷和治療小兒的突發性高血糖症,也可用作頭暈治療劑及營養滋補劑。異亮氨酸能治療神經障礙、食慾減退和貧血,在肌肉蛋白質代謝中也極為重要。
蘇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之一,參與脂肪代謝,缺乏蘇氨酸時出現肝脂肪病變。
(5) 天冬氨酸、天冬醯胺
天冬氨酸通過脫氨生成草醯乙酸而促進三羧酸循環,故是三羧酸循環中的重要成分。天冬氨酸也與鳥氨酸循環密切相關,擔負著使血液中的氨轉變為尿素排泄出去的部分工作。同時,天冬氨酸還是合成乳清酸等核酸前體物質的原料。
通常將天冬氨酸製成鈣、鎂、鉀或鐵等的鹽類後使用。因為這些金屬在與天冬氨酸結合後,能通過主動運輸途徑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發揮作用。天冬氨酸鉀鹽與鎂鹽的混合物,主要用於消除疲勞,臨床上用來治療心臟病、肝病、糖尿病等疾病。天冬氨酸鉀鹽可用於治療低鉀症,鐵鹽可治療貧血。
不同癌細胞的增殖需要消耗大量某種特定的氨基酸。尋找這種氨基酸的類似物――代謝拮抗劑,被認為是治療癌症的一種有效手段。天冬醯胺酶能阻止需要天冬醯胺的癌細胞(白血病)的增殖。天冬醯胺的類似物S–氨甲醯基–半胱氨酸經動物試驗對抗白血病有明顯的效果。目前已試制的氨基酸類抗癌物有10多種,如N–乙醯–L–苯丙氨酸、N–乙醯–L–纈氨酸等,其中有的對癌細胞的抑制率可高達95%以上。
(6) 胱氨酸、半胱氨酸
胱氨酸及半胱氨酸是含硫的非必需氨基酸,可降低人體對蛋氨酸的需要量。胱氨酸是形成皮膚不可缺少的物質,能加速燒傷傷口的康復及放射性損傷的化學保護,刺激紅、白細胞的增加。
半胱氨酸所帶的巰基(-SH)具有許多生理作用,可緩解有毒物或有毒葯物(酚、苯、萘、氰離子)的中毒程度,對放射線也有防治效果。半胱氨酸的衍生物N–乙醯–L–半胱氨酸,由於巰基的作用,具有降低粘度的效果,可作為粘液溶解劑,用於防治支氣管炎等咳痰的排出困難。此外,半胱氨酸能促進毛發的生長,可用於治療禿發症。其他衍生物,如L–半胱氨酸甲酯鹽酸鹽可用於治療支氣管炎、鼻粘膜滲出性發炎等。
(7) 甘氨酸
甘氨酸是最簡單的氨基酸,它可由絲氨酸失去一個碳而生成。甘氨酸參與嘌呤類、卟啉類、肌酸和乙醛酸的合成,乙醛酸因其氧化產生草酸而促使遺傳病草酸尿的發生。此外,甘氨酸可與種類繁多的物質結合,使之由膽汁或尿中排出。此外,甘氨酸可提供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改進氨基酸注射液在體內的耐受性。將甘氨酸與谷氨酸、丙氨酸一起使用,對防治前列腺肥大並發症、排尿障礙、頻尿、殘尿等症狀頗有效果。
(8) 組氨酸
組氨酸對成人為非必需氨酸,但對幼兒卻為必需氨基酸。在慢性尿毒症患者的膳食中添加少量的組氨酸,氨基酸結合進入血紅蛋白的速度增加,腎原性貧血減輕,所以組氨酸也是尿毒症患者的必需氨基酸。
組氨酸的咪唑基能與Fe2+或其他金屬離子形成配位化合物,促進鐵的吸收,因而可用於防治貧血。組氨酸能降低胃液酸度,緩和胃腸手術的疼痛,減輕妊娠期嘔吐及胃部灼熱感,抑制由植物神經緊張而引起的消化道潰爛,對過敏性疾病,如哮喘等也有功效。此外,組氨酸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臨床上用於心絞痛、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中組氨酸含量顯著減少,使用組氨酸後發現其握力、走路與血沉等指標均有好轉。
在組氨酸脫羧酶的作用下,組氨酸脫羧形成組胺。組胺具有很強的血管舒張作用,並與多種變態反應及發炎有關。此外,組胺會刺激胃蛋白酶與胃酸。
(9) 谷氨酸
谷氨酸、天冬氨酸具有興奮性遞質作用,它們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其興奮作用僅限於中樞。當谷氨酸含量達9%時,只要增加10–15mol的谷氨酸就可對皮層神經元產生興奮性影響。因此,谷氨酸對改進和維持腦功能必不可少。
谷氨酸經谷氨酸脫羧酶的脫羧作用而形成γ–氨基丁酸,後者是存在於腦組織中的一種具有抑制中樞神經興奮作用的物質,當γ–氨基丁酸含量降低時,會影響細胞代謝與細胞功能。
谷氨酸的多種衍生物,如二甲基氨乙醇乙醯谷氨酸,臨床上用於治療因大腦血管障礙而引起的運動障礙、記憶障礙和腦炎等。γ–氨基丁酸對記憶障礙、言語障礙、麻痹和高血壓等有效,γ–氨基β–羥基丁酸對局部麻痹、記憶障礙、言語障礙、本能性腎性高血壓、羊癲瘋和精神發育遲緩等有效。
谷氨酸與天冬氨酸一樣,也與三羧酸循環有密切的關系,可用於治療肝昏迷等症。谷氨酸的醯胺衍生物――谷氨醯胺,對胃潰瘍有明顯的效果,其原因是谷氨醯胺的氨基轉移到葡萄糖上,生成消化器粘膜上皮組織粘蛋白的組成成分葡萄糖胺。
(10) 絲氨酸、丙氨酸與脯氨酸
絲氨酸是合成嘌呤、胸腺嘧淀與膽鹼的前體,丙氨酸對體內蛋白質合成過程起重要作用,它在體內代謝時通過脫氨生成酮酸,按照葡萄糖代謝途徑生成糖。脯氨酸分子中吡咯環在結構上與血紅蛋白密切相關。羥脯氨酸是膠原的組成成分之一。體內脯氨酸、羥脯氨酸濃度不平衡會造成牙齒、骨骼中的軟骨及韌帶組織的韌性減弱。脯氨酸衍生物和利尿劑配合,具有抗高血壓作用。
牛 磺 酸
牛磺酸是牛黃的組成成分。
牛磺酸普遍存在於動物乳汁、腦與心臟中,在肌肉中含量最高,以游離形式存在,不參與蛋白質代謝。植物中僅存在藻類,高等植物中尚未發現。體內牛磺酸是由半胱氨酸代謝而來的。
牛磺酸的缺乏會影響到生長、視力、心臟與腦的正常生長。
被細菌感染的病人,由於細菌的大量繁殖消耗了體內的牛磺酸,也會形成牛磺酸缺乏,發生眼底視網膜電流圖的變化,而補充牛磺酸後會使眼底的病變好轉由於人類只能有限地合成牛磺酸,因此膳食中的牛磺酸就顯得非常重要。
奶製品中牛磺酸的含量很低。禽類中,黑色禽肉的牛磺酸含量要比白色肉的高。海產品與禽、畜類比較,以海產品中的牛磺酸含量最高,如牡蠣、蛤蜊與淡菜中牛磺酸可高達400mg/100g以上,同時加熱烹調對其牛磺酸的含量沒有什麼影響。日常的各種食物,包括穀物、水果和蔬菜等,都不含牛磺酸。
精 氨 酸
(一) 精氨酸是鳥氨酸循環中的一個組成成分,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多吃精氨酸,可以增加肝臟中精氨酸酶的活性,有助於將血液中的氨轉變為尿素而排泄出去。所以,精氨酸對高氨血症、肝臟機能障礙等疾病頗有效果。
精氨酸是一種雙基氨基酸,對成人來說雖然不是必需氨基酸,但在有些情況如機體發育不成熟或在嚴重應激條件下,如果缺乏精氨酸,機體便不能維持正氮平衡與正常的生理功能。病人若缺乏精氨酸會導致血氨過高,甚至昏迷。嬰兒若先天性缺乏尿素循環的某些酶,精氨酸對其也是必需的,否則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長與發育。
精氨酸的重要代謝功能是促進傷口的癒合作用,它可促進膠原組織的合成,故能修復傷口。在傷口分泌液中可觀察到精氨酸酶活性的升高,這也表明傷口附近的精氨酸需要量大增。精氨酸能促進傷口周圍的微循環而促使傷口早日痊癒。
精氨酸的免疫調節功能,可防止胸腺的退化(尤其是受傷後的退化),補充精氨酸能增加胸腺的重量,促進胸腺中淋巴細胞的生長。
補充精氨酸還能減少患腫瘤動物的體積,降低腫瘤的轉移率,提高動物的活存時間與存活率。
在免疫系統中,除淋巴細胞外,吞噬細胞的活力也與精氨酸有關。加入精氨酸後,可活化其酶系統,使之更能殺死腫瘤細胞或細菌等靶細胞。
鄭建仙博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氨基酸與人類健康
氨基酸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並同生命活動有關的最基本的物質,是在生物體內構成蛋白質分子的基本單位,與生物的生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在抗體內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物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之一。
一、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1.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之一
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有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水和食物纖維等。
作為構成蛋白質分子的基本單位的氨基酸,無疑是構成人體內最基本物質之一。
構成人體的氨基酸有20多種,它們是:色氨酸、蛋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賴氨酸、組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甘氨酸、絲氨酸、酪氨酸、3.5.二碘酪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脯氨酸、羥脯氨酸、精氨酸、瓜氨酸、烏氨酸等。這些氨基酸存在於自然界中,在植物體內都能合成,而人體不能全部合成。其中8種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由食物中提供,叫做「必需氨基酸」。這8種必需氨基酸是:色氨酸、蘇氨酸、蛋氨酸、纈氨酸、賴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其他則是「非必需氨基酸」。組氨酸能在人體內合成,但其合成速度不能滿足身體需要,有人也把它列為「必需氨基酸」。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絲氨酸和甘氨酸長期缺乏可能引起生理功能障礙,而列為「半必需氨基酸」,因為它們在體內雖能合成,但其合成原料是必需氨基酸,而且胱氨酸可取代80%~90%的蛋氨酸,酪氨酸可替代70%~75%的苯丙氨酸,起到必需氨基酸的作用,上述把氨基酸分為「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3類,是按其營養功能來劃分的;如按其在體內代謝途徑可分為「成酮氨基酸」和「成糖氨基酸」;按其化學性質又可分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鹼性氨基酸,大多數氨基酸屬於中性。
2.生命代謝的物質基礎
生命的產生、存在和消亡,無一不與蛋白質有關,正如恩格斯所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如果人體內缺少蛋白質,輕者體質下降,發育遲緩,抵抗力減弱,貧血乏力,重者形成水腫,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失去了蛋白質,生命也就不復存在,故有人稱蛋白質為「生命的載體」。可以說,它是生命的第一要素。
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如果人體缺乏任何一種必需氨基酸,就可導致生理功能異常,影響抗體代謝的正常進行,最後導致疾病。同樣,如果人體內缺乏某些非必需氨基酸,會產生抗體代謝障礙。精氨酸和瓜氨酸對形成尿素十分重要;胱氨酸攝入不足就會引起胰島素減少,血糖升高。又如創傷後胱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大增,如缺乏,即使熱能充足仍不能順利合成蛋白質。總之,氨基酸在人體內通過代謝可以發揮下列一些作用:①合成組織蛋白質;②變成酸、激素、抗體、肌酸等含氨物質;③轉變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④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產生能量。因此,氨基酸在人體中的存在,不僅提供了合成蛋白質的重要原料,而且對於促進生長,進行正常代謝、維持生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如果人體缺乏或減少其中某一種,人體的正常生命代謝就會受到障礙,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或生命活動終止。由此可見,氨基酸在人體生命活動中顯得多麼需要。
二、在食物營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類為了生存必需攝取食物,以維持抗體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機能,以及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促進抗體生長發育、益智健體、抗衰防病、延年益壽的綜合過程稱為營養。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稱為營養素。
作為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的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即礦物質,含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維生素、水和食物纖維,也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它們在機體內具有各自獨特的營養功能,但在代謝過程中又密切聯系,共同參加、推動和調節生命活動。機體通過食物與外界聯系,保持內在環境的相對恆定,並完成內外環境的統一與平衡。
氨基酸在這些營養素中起什麼作用呢?
1.蛋白質在機體內的消化和吸收是通過氨基酸來完成的
作為機體內第一營養要素的蛋白質,它在食物營養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在人體內並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通過變成氨基酸小分子後被利用的。即它在人體的胃腸道內並不直接被人體所吸收,而是在胃腸道中經過多種消化酶的作用,將高分子蛋白質分解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後,在小腸內被吸收,沿著肝門靜脈進入肝臟。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臟內進行分解或合成蛋白質;另一部分氨基酸繼續隨血液分布到各個組織器官,任其選用,合成各種特異性的組織蛋白質。在正常情況下,氨基酸進入血液中與其輸出速度幾乎相等,所以正常人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相當恆定。如以氨基氮計,每百毫升血漿中含量為4~6毫克,每百毫升血球中含量為6.5~9.6毫克。飽餐蛋白質後,大量氨基酸被吸收,血中氨基酸水平暫時升高,經過6~7小時後,含量又恢復正常。說明體內氨基酸代謝處於動態平衡,以血液氨基酸為其平衡樞紐,肝臟是血液氨基酸的重要調節器。因此,食物蛋白質經消化分解為氨基酸後被人體所吸收,抗體利用這些氨基酸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質。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實際上是對氨基酸的需要。
2.起氮平衡作用
當每日膳食中蛋白質的質和量適宜時,攝入的氮量由糞、尿和皮膚排出的氮量相等,稱之為氮的總平衡。實際上是蛋白質和氨基酸之間不斷合成與分解之間的平衡。正常人每日食進的蛋白質應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突然增減食入量時,機體尚能調節蛋白質的代謝量維持氮平衡。食入過量蛋白質,超出機體調節能力,平衡機制就會被破壞。完全不吃蛋白質,體內組織蛋白依然分解,持續出現負氮平衡,如不及時採取措施糾正,終將導致抗體死亡。
3.轉變為糖或脂肪
氨基酸分解代謝所產生的a-酮酸,隨著不同特性,循糖或脂的代謝途徑進行代謝。a-酮酸可再合成新的氨基酸,或轉變為糖或脂肪,或進入三羧循環氧化分解成CO2和H2O,並放出能量。
4.參與構成酶、激素、部分維生素
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氨基酸分子構成),如澱粉酶、胃蛋白酶、膽鹼脂酶、碳酸酐酶、轉氨酶等。含氮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質或其衍生物,如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胰島素、促腸液激素等。有的維生素是由氨基酸轉變或與蛋白質結合存在。酶、激素、維生素在調節生理機能、催化代謝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人體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約為蛋白質需要量的20%,——37%。
三、在醫療中的應用
氨基酸在醫葯上主要用來制備復方氨基酸輸液,也用作治療葯物和用於合成多肽葯物。目前用作葯物的氨基酸有一百幾十種,其中包括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和構成非蛋白質的氨基酸有100多種。
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復方制劑在現代靜脈營養輸液以及「要素飲食」療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維持危重病人的營養,搶救患者生命起積極作用,成為現代醫療中不可少的醫葯品種之一。
谷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胱氨酸、L-多巴等氨基酸單獨作用治療一些疾病,主要用於治療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腦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於提高肌肉活力、兒科營養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療上出現了希望。
四、與衰老的關系
老年人如果體內缺乏蛋白質分解較多而合成減慢。因此一般來說,老年人比青壯年需要蛋白質數量多,而且對蛋氨酸、賴氨酸的需求量也高於青壯年。60歲以上老人每天應攝入70克左右的蛋白質, 而且要求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且配比適當的,這樣優質蛋白,延年益壽。
余傳隆(中國醫葯科技出版)

氨基酸與老年健康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把世界上年齡最大的宇航員(77歲)格倫送入太空。這天對老年人來說,稱為最偉大的一天,最引人矚目。暮年再征太空的格倫,他要幫助醫學進行科學實驗。老人蛋白質分解、人體氨基酸的生物學試驗就是一項重要的研究。氨基酸與老人健康,不僅在地球上要研究,在太空的也要研究。因為氨基酸與老年人的壽命、衰老相關太重要了。為什麼重要,下面的分述便可知道。 1.老年的生理變化與氨基酸
一般認為人們進入60歲以上是進入了老年。老年的生理與營養狀態隨著老年的進程而改變。蛋白質在老年人體的變化歸納起來有二:一是合成,合成組織蛋白質及各種活性物質;二是分解,組織蛋白質的分解、產生能量、產生廢物。對於生長發育期的嬰兒及青少年合成大於分解,因而身體逐漸成長;對於一般成年人是合成等於分解,因而體重相對穩定。對於老年來說,人體衰老的過程中蛋白質代謝以分解為主,合成代謝逐漸緩慢,身體內的蛋白質逐漸被消耗,往往呈負氮平衡。如血紅蛋白質合成減少,因此貧血為常患的老年性疾病;由於酶的作用及小腸功能衰退,蛋白質吸收過程中分解不充分,體內肽類增多,游離氨基酸減少。因老年人腎功能低下而影響氨基酸再吸收,因肝功能下降,對肽的利用也減少。近年研究報告,老年人與中青年人給予相同營養條件,但老年人其血漿氨基酸(纈、亮、酪、賴、蛋、絲、丙氨酸)含量減低,特別支鏈氨基酸(纈、亮、異亮氨酸)顯示不足。有人認為,高濃度支鏈氨基酸有提供合成的作用,當補給支鏈氨基酸時,能通過產生三磷酸腺苷(ATP)供能源,降低蛋白質分解作用,並通過促進胰島素分泌量加強蛋白質的合成。現國外已將支鏈氨基酸用於臨床維持氮平衡,促進蛋白質合成。國內已有用於肝病、腎病及兒童的特殊氨基酸。
由於氨基酸的吸收或利用。因老年化而影響到免疫功能,免疫活性的變化也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如感染、癌症、免疫復合病、自身免疫病、澱粉狀蛋白變性的發病率在老年均增高,易致衰老病死。
2.氨基酸與長壽
為了促進老年人的健康,如抗衰老、提高身體抵抗力、促進免疫機制的功能,需要食品富含微量元素或糖類。但免疫的物質基礎是蛋白質,人體免疫物質沒有一樣不是由蛋白質組成。如免疫球蛋白、抗體、抗原、補體等,即使白細胞、淋巴細胞與吞噬細胞等細胞內蛋白質的含量也在90%以上。因此人體若不缺乏蛋白質或氨基酸,上述的微量元素與多糖會起作用。如果缺乏,則無論用多少都不起作用。隨著營養學與生物化學的進展,新的研究表明補給某種非必需氨基酸雖然人體能夠合成,但在嚴重應激的狀態(包括精神緊張、焦慮、思想負擔)或某些疾病的情況下容易發生缺乏。如果缺乏,則對人體會發生有害的影響,這些氨基酸稱之為條件性必需氨基酸。如牛磺酸、精氨酸和谷氨醯胺。
在正常條件下缺乏必需氨基酸可以減低體液的免疫反應。例如色氨酸缺乏的大鼠,其IgG及IgM受體抑制,而當重新加入色氨酸能維持正常的抗體生成;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均缺乏,可以抑制大鼠的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作出反應;蛋氨酸與胱氨酸的缺乏,還可引起抗體的合成障礙。已證明,氨基酸的平衡也有這種不利作用。因此必需氨基酸在免疫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延長老年人壽命,必須提高免疫力,重視必需氨基酸的供給。當前與壽命相關的正是熱門研究的必需氨基酸有:
牛磺酸:人體牛磺酸的來源一是自身合成,二是從膳食中攝取。牛磺酸的生物合成由蛋氨酸經硫化作用轉化成胱氨酸,並由胱氨酸合成,其中經過一系列的酶促反應,許多高等動物包括人已失去了合成足夠牛磺酸以維持體內牛磺酸整體水平的能力,需從膳食中攝取牛磺酸以滿足機體的需要。有報道,牛磺酸在中樞神經系統衰老中的作用;老年期神經系統退行性變化是全身各系統最復雜而深奧的過程之一,中樞神經系統衰老在形態上或生化水平上都有明顯的改變,單胺類和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合成、釋放、重吸收及運輸機制方面出現增年性變化。脂褐質是衰老過程中具有特徵性物質,大腦脂褐質增加是神經衰老變化標志之一,當神經元胞漿蓄積較大量的脂褐質時,細胞核、細胞質受壓變形,影響神經元的正常代謝功能。衰老時,組織中脂褐質含量明顯增高,而牛磺酸可使下降、且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並且能抑制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對低密度脂質蛋白(LDL)的修飾。同時牛磺酸與葡萄糖的反應產物表現出較強抗氧化作用,能夠阻止蛋黃卵磷脂氧化成脂質過氧化物,因而有顯著抗衰老的作用。
精氨酸:精氨酸雖然不是必需氨基酸,但在嚴重應激情況下(如發生疾病或受傷)、或當缺乏了精氨酸便不能維持氮平衡與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它又是條件性必需氨基酸。最新提出的理論,精氨酸是一氧化氮(NO)與瓜氨酸反應的酶系統代謝途徑中的必要物質。NO或內皮細胞衍生的鬆弛因子的主要生化作用是刺激機體提高吞噬細胞中環鳥苷酸的水平,並能刺激白介素的產生來調節巨噬細胞的吞噬細菌作用。與精氨酸有關的NO酶系統,也在血管的內皮細胞、腦組織與肝臟的枯否(kupffer)細胞中發現,它能導致這些器官與組織的激素分泌、從而起到免疫功能的作用。為了提高老年人的免疫也可用氨基酸注射液。
谷氨醯胺:在正常情況下,它是一非必需氨基酸.

㈥ 如何診斷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症為主的全身疾病。好發20歲左右,男女約為5:1。本病特點是椎間盤纖維化和纖維環附近結締組織骨化。骶髂關節幾乎全部受累,常導致脊柱韌帶廣泛骨化而致骨性強直,脊柱強直,駝背畸形。90%的病例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組織學檢査可見骨膜增生並有淋巴樣細胞和漿細胞聚集,有淋巴濾泡和含IgA,IgG及IgM以的漿細胞。臨床症狀
下背痛和逬行性脊柱僵硬,部分患者有髖痛、坐骨神經痛、腰椎、骶骼關節痛、脊柱完全強直。下腰痛、不適為本病最常見症狀。晚期脊柱強直、駝背以及髖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強直。活動期骶髂關節、脊椎棘 突、髂嵴、大轉子、坐骨結節等處疼痛及壓痛。影像學表現X線表現
(1)骶髂關節常為最早受累的關節,並且幾乎100%被累及,雙側對稱性發病為其特徵,是診斷的主要依據。骶髂關節初期關節邊緣模糊,主要在髂骨側。間隙從增寬、變窄、消失至骨性強直。
(2)脊柱改變椎體呈方椎改變,關節突間小關節有糜爛和軟骨下硬化,晚期脊柱呈竹節狀改變。晚期骨突關節囊、黃韌帶、棘間和棘上韌帶均可骨化。廣泛的骨化使脊柱強直,但其強度下降,輕微外傷即可導致骨折。骨折不易癒合而形成假關節。
(3)髖關節是最常受累的周圍關節,多雙側對稱,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侵蝕、關節面下囊變、反應性骨硬化、髖臼和股骨頭關節面外緣骨贅及骨性強直。CT表現
觀察骶髂關節能顯示平片難以發現的早期軟骨下囊性變等細節,可早期顯示骶髂關節面侵蝕、破壞、硬化,關節間隙狹窄和強直。MRI表現
骶髂關節有典型滑膜關節炎的MRI表現。關節血管翳為長T1長T2信號,明顯強化,與侵蝕灶相延續。MRI發現強直後脊柱骨折比平片敏感,並能顯示出脊髓受壓情況等。鑒別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
女性多見,主要累及四肢小關節或頸椎,且呈雙側對稱性,骶髂關節一般不受累,且無椎旁韌帶鈣化,有類風濕皮下結節。血清RF常陽性,HLA-B27抗原常陰性。
結核性脊柱炎
X線檢查可資鑒別。結核性脊柱炎時,脊椎邊緣模糊不清、椎間隙變窄、前楔形變、無韌帶鈣化,有時有脊椎旁結核膿 腫存在,骶髂關節為單側受累。骨關節炎常發生於老年人,特徵為骨骼及軟骨退變、滑膜增厚,以負重的脊柱和膝關節較常見。本病不發生關節強直及肌肉萎縮,無全身症狀,X線表現為骨贅生成和椎間隙變窄。
老年性關節強直性骨肥厚
脊柱發生連續性骨贅,類似強直性脊柱炎的竹節樣變,但骶髂關節正常,椎間小關節不受侵犯。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血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電影孝順的兒媳 瀏覽:224
40高血壓如何養生 瀏覽:372
老年人查白帶棉簽上有血是什麼病 瀏覽:428
北京老年痴呆亂發錢 瀏覽:924
台灣長壽村電解制水機 瀏覽:882
投資敬老院國家有補貼 瀏覽:204
敬老院老人和員工掃雪怎麼寫 瀏覽:133
榮縣養老保險查詢電話是多少 瀏覽:394
為什麼現在的老人很少說話 瀏覽:920
孝敬父母太好 瀏覽:908
怎麼見女朋友的父母 瀏覽:591
養老保險去世了 瀏覽:955
下井多少歲退休年齡 瀏覽:241
教師退休工資一直領到什麼時候 瀏覽:917
長壽湖的名字的來源是什麼 瀏覽:761
對父母寒了心怎麼辦 瀏覽:687
中年女性體檢什麼時間最好 瀏覽:594
什麼情況叫不善待父母 瀏覽:55
九江2016退休金調整 瀏覽:222
敬老院分享會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