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年的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我們從一些古裝片和古裝電視劇當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古人並沒有像我們現在一樣的考試制度,而是採用科舉考試制度!學子需要從全國各地趕赴京城,然後參加考試,考試之後才會定級別,一般來說就是秀才,舉人,進士!那麼這些稱號到底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
當然了,在古代,要進行考試並不像現在一樣進行網上申報或者直接學完之後就可以考了。古代考試一方面來說是對於知識的儲備的考試,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對於財力的考核,相當一部分人是有知識的,但是卻並沒有如此的機會和機遇,所以只能一輩子許大戶人家做一個書童!當然啦,社會是發展的,時代是進步的,如此的考試制度進行廢除也是很正常的,也慢慢地進行演變,發展成為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嚴格和越來越公平的考試制度了...
『貳』 中國古代的科舉是終身可考,那麼,如果考生考上後年紀太大怎麼辦
雖然不可能真的給與官職,但是可以給與賞賜。
宋朝相對來說我覺得科學一點,年輕人就做官,老人年紀太大的就直接上老年榜,畢竟這個歲數當官不可能,可是榮譽什麼的是不能少的。
是不是覺得古代的科舉如果沒有腐敗其實也是很人性化的呢?我覺得對讀書人還是很寬容的,大家覺得呢?
『叄』 老年得志情難解,是什麼意思
《范進中舉》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它節選自清朝著名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文章刻畫了一個落魄秀才范進,考了一輩子的科舉,終於中了舉人,卻一時喜極瘋的人物形象。
當年上學的時候讀《范進中舉》,只覺得中個舉人,就可以讓一個50多歲的秀才欣喜得發瘋,實在是不可理喻。
老師則通過范進中舉,告訴我們古代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對下層知識分子的摧殘;文章另一方面也揭示和諷刺了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功名利祿、世態炎涼的腐朽社會風氣。
在年幼的時候,我們覺得犯賤真的是一個很可笑的,迂腐的知識分子。可現在重讀《范進中舉》,我才發現我們並沒有資格嘲笑他,相反,范進是一個值得我們敬佩的學習的榜樣。
范進中舉失心瘋
01 鬱郁不得志,無人鼓勵,常年遭受人嘲熱諷。
范進考中了秀才後,本是一件喜事。然而,他考中秀才那一年,已經54歲了。在此之前他已經考了20多次。
學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紀了?」
范進道:「童生冊上寫的是三十歲,童生實年五十四歲。」
學道道:「你考過多少回了?」
范進道:「童生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餘次。」
他的丈人胡屠戶,拎著酒肉為他道賀時,還不忘對他冷嘲熱諷一番。不僅將酒肉當作是對范進一家人的施捨,甚至還將范進能夠考中秀才,歸功於自己行善積德。
這實際上是對范進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中秀才的一種否定:你考了二十多年,都沒有考中,這一次考中一定是運氣,而這運氣,正是因為我的行善給你的帶來的福澤。
范進想去參加鄉試,苦於沒有路費,想到老丈人那裡借一點,又被老丈又罵了個狗血噴頭。沒有法子,范進只能餓著肚子去參加鄉試,考完回家,已經兩三天沒吃東西了。
范進的形象是,實則是典型的一個儒生:讀了幾十年書沒有找到出路,又不甘心於在科舉之外,找一份差事謀生。范進同其他的讀書人其實沒有什麼分別,他像其他讀書人一樣渴望能夠通過讀書、通過科舉,實現鯉魚跳龍門,脫離那個令他痛苦不堪的底層階級。
我認為范進是一個非常可憐的讀書人,他有著自己的仕途夢想,渴望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人生。這對於封建社會,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信條的讀書人來說,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然而,范進因為連續失敗了二十多年,便遭人冷嘲熱諷、輕眼相待,這對鬱郁不得志的范進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胡屠夫怒罵范進
02 為夢想而執著的人,值得我們為其喝彩。
書中的范進和現實生活中家境貧困的子弟,實際上處境是一樣的,他們除了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之外,幾乎無路可走。
《儒林外史》中,范進是一個有著真才實學的讀書人,他的文章獲得點他卷子的老師極度認可:
又取過范進卷子來看,看罷,不覺嘆息道:「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我敬佩范進的是,他為了實現自己的中舉夢,連續拼了二十多年、失敗了二十年,卻從未有過一絲放棄的念頭——哪怕是沒有飯吃,餓著肚子也要為理想一拼!
人生有多少個二十年?
范進為了他的理想不遺餘力、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正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堅持夢想、永不放棄的奮斗精神嗎?
為什麼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付出努力和奮進會成為我們的笑料?是因為他失敗了二十多年還想「賴蛤蟆吃天鵝肉」,還是因為他中舉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呢?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發出這樣感慨的時候,我們說他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范進,在五十多歲中舉,一輩子的努力終於夢想成真的時候,他因為承受不了如此遲來的付出回報、狂喜導致急火攻心,發了瘋。我們卻沒人有站在他的角度,去考量中舉,對范進是何等的重要,卻只對他的癲狂發笑。
一個人努力了一輩子,終於成功了,那種激動和喜悅,我相信沒有幾個人體會的到。因為我們堅持不了那麼久,尤其是在生活窘迫的情勢下,這種堅持更是男人可貴。
有人說,范進的可笑在於他對科舉制度的迫害而不自知,一心撲在想通過科舉實現自己的踏上仕途之路。
可是在那個時代,讀書人不就是為了考取功名,獲得試圖的踏上仕途的機會嗎?他所在的時代,具有局限性,范進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不能奢望他他跳出那樣的時代局限性,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他所處社會的價值觀。
華為老總任正非,在43歲的時候,才剛剛著手創立了華為。對一個中年人來說,白手起家,創業之艱難可想而知。可現如今,華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電信設備商之一,任正非和他的華為,也因此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姜子牙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在商朝得不到重用,雖已年過70,卻仍試圖尋找發展機遇,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這才有了「姜太公釣魚「」,沒想到竟給他釣到了周文王,最終,他還真成就了一番功業。
每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只要堅持向著自己的夢想奮發圖強,他就應該受到我們的尊敬。而不應因為他所處的時代局限性,和他的年齡以及他常年的失敗而否定他的追逐夢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堅持,更不能以「成敗輪英雄」,嘲笑他「不自量力」。
范進一個為實現夢想而執著努力的人,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失敗而氣餒退縮,也沒有因為老丈人的冷嘲熱諷和拒絕伸出援助之手,而放棄再次嘗試,他不言放棄的精神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
我們實在沒有資格嘲笑這樣一個人。
03 短暫的成功,沒有讓他失了本心。
范進,除了他喜極而瘋之外的形象不太好之外,實際上他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他在沒有中舉之前,他的老丈人對他從不正眼相看,他總是唯唯諾諾,對老丈人客客氣氣。如果你認為這是因為范進沒有功名在身,沒有底氣的緣故,那麼范進中舉之後,他對老丈人又是什麼態度呢?
張鄉紳給高中的范進送了二十兩白銀作為賀禮,范靜收下賀禮之後,轉手送了胡屠夫兩錠:
范進即將銀子交給太太打開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細絲銀子;順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給他道:「方才費老爺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爺拿了去。」屠戶把銀子置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伸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爺討來用。
一個家境一貧如洗的人,一個被老丈人整天冷嘲熱諷的人,得了勢之後沒有任何的趾高氣昂,手中有了錢之後轉手便拿出一小半,送給對自己從沒有好臉色的老丈人,這是何等的心胸?
讀過《儒林外史》的朋友都了解,范進在中了舉人之後,並沒有停下他追逐夢想腳步。他仍然繼續刻苦努力攻讀,在會試之中再次高中,並在此後的仕途當中一路平步青雲,官至四品大員!
范進,一個人窮志不短的讀書人,他用他的努力,用他的才華,為自己拼出一條路,改善了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現狀。
這不正是我們這些人現在也在努力做的事情嗎?
繼續發奮圖強
04 像范進一樣追逐夢想。
《范進中舉》這篇文章中,應該遭到大家嘲笑的人物,是范進身邊的那些趨炎附勢之人。范進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為追逐夢想而刻苦奮斗,低調謙遜的那個讀書人,他無論失敗多少次,都不曾丟掉他的初心。
如今重讀范進中舉這篇文章,給了我三點啟發:
①不要因為你不認可,就輕易否定他人的努力。
夏蟲不可語於冰。
范進因為常年遭受身邊人的冷嘲熱諷,當村民告訴他高中舉人時,他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這說明在長期失敗和他人打擊的共同作用下,范進已經失去了自信心連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夠高中。
可見,否定一個人的努力,對一個人自信心的摧殘有多麼的嚴重,哪怕他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長期遭受打擊,也會令他逐漸的失去信心。
如果我們身邊,有需要我們鼓勵的人;如果我們身邊有人為他的夢想在長久不懈的堅持著、努力著,請不要吝嗇我們的鼓勵。
請千萬不要打擊他們,他們所堅持的,可能是他們人生當中最大的期望。你的無心或者有心的打擊,,都會讓他們的希望之火漸漸熄滅,這實在不是一個善良之舉。
② 不要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屠格涅夫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人,也經歷過范進這樣的遭遇:他們想考研考博士,他們想考公務員,工作不如意,想通過考各種高難度的資質證書提升競爭力,他們選擇這條路本身就已經很難了,然而他們的身邊人,不僅沒有給他們加油鼓勁,反而給他們破冷水,勸他們放棄嘗試。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那麼遠離他吧,他們連一個鼓勵都這么吝嗇,還能指望他們能夠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幫到你嗎?完全沒有情義可言啊。
沒有任何情義可言的人,為什麼要在乎他們的說法和他們的眼光呢?
不要因為害怕被人誤解,而把自己過得很卑微!當你還能給予的時候別輕言放棄。只要你不放棄,就有無限可能。
所以,不要管別人說什麼,堅持自己的夢想,去追逐吧。
③ 任何時候開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不晚。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蘇格拉底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總會後悔,後悔自己沒有在早幾年或者更年輕的時候,沒有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自己當下想要做的時候,有會質疑自己,現在開始會不會太晚了,現在做還有意義嗎?
人生處處是起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建議你當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立刻去做吧。否則的話,十年之後你照樣還會後悔自己為什麼十年前沒有著手去做。
就如范進一樣,如果他在三十歲時,放棄了科舉考試,那麼到五十歲的時候,他一定會非常後悔,自己沒有再去試一試。
正是因為范進,一刻不停的做他想做的事情,所以他成功了。
結語:
《儒林外史》是非常優秀的一部諷刺小說,它諷刺了封建社會的官場、諷刺了封建社會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市井之徒。
但是,單就範進中舉這件事來說,我認為,范進不言放棄的精神,無論放在何時何地,都應當是我們的榜樣。
『肆』 古代的考試除了狀元榜,還有什麼特殊的榜單,為何上榜的都是老年人
這個特殊的榜單就是「老榜」,政府考慮到那麼多老考生,年年考,年年失敗,為了照顧他們這一群體,就設立這樣的榜單,讓他們榮歸故里,不要再折騰考試了,好好安心為國家辦事。
也是因為這樣,高中「老榜」之後的官途不順利,有一些就走上貪污的道路,有一些鬱郁而終。
『伍』 為什麼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呂秀才的個人素質:
呂輕侯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精通詩詞歌賦,不僅如此,呂秀才還能將當朝法律倒背如流,精通英文(這個倒是對考試沒用)。
早年家境殷實,但家人不知因何原因全部亡故,只留下年少的呂輕侯一邊經營祖上留下的客棧,一邊不停地讀書考試,終因經營不善導致負債累累而將客棧賣予佟掌櫃,從老闆淪為打工的賬房。
不過呂秀才沒事便好吟詩作對,在閉關鎖國的明代精通洋文,後來還從事過明清流行的小說創作,可見呂輕侯並非只會一味死讀書的書獃子,而是一個有才情、有趣味的文人,只不過性格軟弱,而在原則問題上又總表現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執拗」,在文人圈裡固然正常,但身處江湖,不免顯得的格格不入。
從明代科舉考試的內容看:
明代鄉試、會試共分三場:
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一道;
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
三場之中,第一場最為重要,尤其是在明代中後期,由於考生數量的增多導致閱卷工作量的增大以及其他原因,閱卷工作通常只重第一場,對第二、第三場並不經意。所以讀書人的大多精力也都集中於首場考試的內容。
南宋朱熹之後,四書地位提高並超過五經。在第一場考試中四書為必考,故而考生必修,而五經只需選考一門即可,也就是「選修」,通常《尚書》、《詩經》被考生選擇的較多。
考生們一般先要做到能熟讀四書及五經中的一經,然後十幾歲開始作文章,呂秀才七歲時不僅熟讀四書,而且還熟讀五經,雖然熟讀不代表專精,但這已經稱得上是標準的神童了。第二場中的判語大致為法律問題,呂秀才能將《大明律》倒背如流,他對並不很重要且多數考生都不攤很多精力的第二場都做足了准備,那麼第一場肯定是成竹在胸了。
由此可見呂輕侯縱使年輕,但是先天如此聰穎,後天如此努力,准備如此周詳,自然對結果的期望是如此之大,再加之家中變故,所以呂秀才對自己科場挫折的難過要強於同齡人是再正常不過了。有相似境遇的洪秀全年僅二十多歲就已經因為科場不順漸漸走上革命道路了。
從明代科舉考試通過率看:
」鄉試是科舉全程最不易登進的一級「。
由於各省鄉試情況不同,所以錄取比例有所差別,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間定為5.9%;嘉靖末年又降為3.3%,而實際錄取率又低於此。所以想要一次成功,不僅需要實力,運氣的成分也很大。
科舉考試的目的是唯一的,那就是補充官員隊伍,但由於社會長期穩定,讀書人數量在持續上升,所以總體而言國家必須對錄取比例不斷地向低調控,導致科舉難度越來越大。呂秀才年僅25歲,而科舉鄉試三年一次,所以他應該沒有參加過幾次鄉試,之所以還未中舉,未必是因為個人素質問題。
從明代科舉中試年齡看:
話說回來,科舉考試畢竟是為國選官,終歸是需要選拔出年富力強的人才來為國家辦事的,選拔上來的盡是些滿頭斑白的中老年人,縱然是滿腹經綸,那還能為國家做幾年貢獻,所以所謂的「五十少進士」只不過是誇張之說,形容科舉考試難度大而已,「范進中舉」只不過是為諷刺某些社會現象,在現實的明代社會中極少有家境不好但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五十多還沒中秀才的。(清代有鼓勵「終身考試」的政策,對連年不中但仍然對科考不離不棄的老年人授予榮譽性的功名,所以范進中舉是假託前朝以諷刺當朝)。
有人推斷劇中七俠鎮在山西運城(當然,劇中無論人、地、事都屬虛構,這里權當是運城吧),根據統計,明代山西籍舉子中進士平均年齡為31.93歲,最小的一次為宣德五年,僅26.6歲。注意這是中進士的平均年齡,而這些進士中舉年齡當然要更小了,《龍門鏢局》呂輕侯四十多才中舉,絕對是大齡考生了。
呂輕侯雖然對自己的群困潦倒很自卑,但對自己曾是神童的這一點非常得意,常掛嘴邊,可想而知呂秀才曾經一定經常幻想自己未來一帆風順的科舉與仕途,所以幾次科場失意對一般人而言可能不算什麼,但對這個家境沒落的昔日神童而言,打擊肯定不小了。
明代大齡考生的出路
「五十餘年做秀才,故鄉依舊布衣回」,社會長期穩定,讀書人自然會不斷增多,然而政府官員的數量是一定的,所以被科場拋棄的大齡考生便會不斷增多。所謂「非仕即隱,」家道殷實者自然可以「歸隱田園」,富足且體面的過一生,但像呂秀才這樣家道中落、生活窘迫的,即使不放棄讀書,那也得在讀書的同時搞些事干。
除了做私塾先生、賬房先生外,隨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儒商」和「市民文人」成為很多文人的選擇,而呂輕侯恰恰都干過。「儒商」的概念不必多說,呂輕侯年紀輕輕父母雙亡,只得一邊獨自經營家傳的尚儒客棧,一邊讀書准備考試,兼具「儒」與「商」雙重身份。「所謂市民文人」指的是因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與市民文化興起,文化與商業結合得愈加緊密,如著名的「三言二拍」都是受書商之邀而作,呂秀才也與不法書商范大娘簽訂過創作的協議。可惜呂秀才的這兩條路都走失敗了。
『陸』 范進中了舉人就瘋了,古代的舉人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呢
范進中舉是出自《儒林外史》,主人公范進,他一生都希望參加應試,他生活在貧困之中,到了54歲才中了一個秀才,本文寫的是他參加鄉試又鍾舉人的一件事情。通過他,中了舉人後發瘋,也表現出了舉人在當時的地位。
『柒』 求歷史晚年成名人物
姜子牙80歲輔佐武王定天下; 佘太君百歲掛帥出征 ;國畫大師齊白石60歲成名,90歲高壽丹青妙筆,爐火純青; 英國女作家多麗絲 萊辛88歲高齡榮獲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粱灝
粱灝82歲中狀元的事跡被寫入「三字經」,激勵了無數後人。
「若粱灝,八十二,對大庭,魁多士」
粱灝年輕時正好是五代十國中後期.戰亂的環境使自幼喜愛讀書的粱灝難以專心致志的讀書.當粱灝的兒子考中狀元後,粱灝自己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但為了實現自己年輕時的理想,他仍然刻苦學習,博覽群書,早已忘了自己的年齡.
他八十二歲高齡時又參加科舉考試,在殿試中,這位老人氣宇軒昂,面對宋太宗的提問,對答如流,博得太宗的贊賞,終於獨占鏊頭,考取狀元!
『捌』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考中難度有多大
古代的秀才、舉士、貢士、進士,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研究生還有博士,但是那個時候的科舉制度非常的嚴格,而且古代的人只有考上了公民才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提升自己本該有的級別,所以說他們的這些,比我們現在的考試要難得多。
如果成功通過了殿試,那麼就會成為進士,進士如果上任的話,最低級的待遇就是去地方當縣令,而這個位置也是舉人需要努力好久才可以到達的一個位置。並且進士就算他做的並不是很好,他在退休之前也會成為地方當知府,也就是現在的市委書記,如果有能力的話,就可以達到更高更強的位置。其實古代的這種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學歷有很大的差別,因為有許多的人在古代及時考上了舉人也可能會因為太過高興而瘋掉,因為古代就是這樣,一旦考上了就可以徹底的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這種方式改變自己原有的現狀。
『玖』 古代的考試除了狀元榜,還有一個特殊的榜單,為何獲得者大多都是老年人
宋朝皇帝在正榜外還特設了一榜功名,旨在“與微官使之沾祿而後歸”,也就是賞個小官職讓老年考生榮歸故里的意思。 通常錄取進這個榜單的都是垂暮老者,所以,年輕的考生都管這份榜單叫做“老榜”。雖說“老榜”是朝廷給予老年考生的福利,但是,想要中榜絕非易事。朝廷規定,必須得考中過四次、五次、甚至是六次舉人的老考生才有進入“老榜”的資格。
雖然“老榜”也不好高中,但是對於別人來說,“老榜”的人會收其他的歧視,因為這是國家的補貼,是朝廷的恩賜,所以中了“老榜”的人都是做一些微小,不好的職務,相對其他的職務,福利也不好,從聲望上與正榜進士根本沒法比。當然,老榜考生赴任時的官職也比正榜考生差得多 。而老榜中的其他四甲官階更低,通常只是在州縣學中當個閑官,是宋朝最低等的公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