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常回家看看老人為話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議論文。
老人的期盼
「人老怕孤,樹老怕枯」。當步入人生的秋季時,很多無奈,孤寂便會悄悄爬上老年人的心頭,此時精神上的慰藉則成了他們最大的期盼。
何謂精神慰藉?就是說讓老年人在精神上有寄託,生活上有樂趣,心理上有安慰,行動上有關照。老人們含辛菇苦窩養大一巢「小鳥」,孩子們翅膀硬了都飛走了,或者忙於自己的事業,根本就沒時間來陪陪你,問候你,所以老人就象守著空巢的老鳥,寂寞那是自然的事了。
於是老人們開始尋求自身的快樂,上老年大學,去老年活動中心,找幾個老伙計聊聊天……他們以各種方法來打發孤獨的時光。那麼作為兒女的我們,是否想過用我們的方法來慰藉我們的老父老母呢?有這樣一首歌《常回家看看》,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按照歌詞內容進行一定的擴展,何不再加幾個常回家「乾乾」、回家「樂樂」、回家「勸勸」、回家「玩玩」?你回家了,老父老母自然欣喜若狂,忙著買菜做飯,如果此刻的你能解下他們的圍裙系在自己身上,親自給他們做上一頓飯菜,我想即使水平再爛,也會別有一番滋味的。回家多「乾乾」,給他們洗洗衣服被褥,刷刷碗筷碟子,擦擦地板桌子,分擔一點老人的家務,那老人心裡是多麼的安慰。回家多「樂樂」,帶上愛人孩子,讓孩子奶聲奶氣的叫喚聲溶化老人的孤寂,讓一家人樂融融的氣氛陶醉老人多日的煩悶。回家多「勸勸」,特別是老人在患病,喪偶或者其他悲傷憂慮時期,更要常回家與老人談心,勸慰,切不可讓老人一個人承受痛苦。回家多「玩玩」,陪老人下下棋,打打牌,或者乾脆在節假日與你的老父老母出去遊玩。把他們當作老小孩,想方設法逗他們開心,這是治療老年人孤寂的最好解葯。
可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的年輕人要麼忙於自己的事業,要麼婚後沉湎於自己的小家庭,根本就忽略了對老人的精神贍養,總以為老人夠吃夠穿就沒什麼問題,可就是不知道老人真正期盼卻是親情的問候,心靈的慰藉。
你家有年邁的老人嗎?如果有,請你平時多給他們一些安慰吧!人間的親情、真情是用金錢都買不來的。如果你已經有好幾天沒有看望他們,就請你拿起身邊的電話,給他們一個最深情的問候吧!
2. 老年人社會工作論文怎麼寫啊
學社工的嗎?
老年社會工作的研究范圍很廣的。
老年人社會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題目太大,不好寫,針對某一問題下手比較好,理清思路,網上資料很多。
3. 淺析老年人旅遊市場論文框架怎麼寫
深夜還在苦趕「老年人旅遊市場開發策略」論文。。。網路搜出來這個問題 ,我也是哭了
4. 城市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論文需要寫6000字
三級提綱,這份有
5. 老年人乘公交車要限制議論文
看到一些網友站在所謂的尊重老人的大義名分的制高點上噴樓主,貌似義正詞嚴,實則荒謬。樓主本意只是建議限制老年卡在上下班的高峰點的使用以達到緩解公共交通壓力的目的,並不是要取消老年卡。也就是說尊重歸尊重,但是老年人既然不用按點上班,是能在享受免費的社會公共福利的同時替正在支撐社會正常運轉,創造社會財富的中青年考慮些呢?這些人要工作,要贍養老人、支撐家庭、撫養孩子,本身壓力就很大了,上班遲到可能還要扣錢,而老年人早高峰擠車多數只是為了溜個彎、買個菜,很多時候並沒有多要緊的事,是否可以早一點或者稍微遲一點,錯開時間,大家都方便,何樂而不為呢?
6. 以老人強行讓別人讓座為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城市化很多農村老人里的村霸進城了,他們搶座,走路不靠邊,搶紅燈。。。。記住,城市老人不會那樣的。
7. 老年人生活中存在問題.(出行.飲食.用品.娛樂活動)列舉一些
1、老年人由於不需要上班了,可以將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用來休閑,但是城市能夠提供給老年人活動的場所、項目稀缺。歌廳、網吧等城市中的文化場所基本是針對年輕人而設計的,一些小區雖然有老年活動中心,但設施簡陋、項目稀缺,最多提供一些棋牌道具供老年人活動。
2、老人在出行方面不如年輕人方便,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增大。例如行人過馬路的時間不夠,才半分鍾,老人過馬路的時候,還沒走到路對面,交通信號燈就變了。
3、老人身體不如年輕人,服葯是家常便飯。《法制日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老人對葯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功能減退,所以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是青年人的2到3倍。
4、老年人收入水平總體不高,貧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數量依然較多。
5、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務嚴重不足,農村老年人精神孤獨問題尤為突出,空巢老年人(老年夫婦戶、獨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為51.3%,其中農村為51.7%。
重視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不少老年人,缺少陪伴,生活難自理,就醫不方便,精神世界匱乏,可謂「空巢」又「空心」。但長期以來,老年人期盼幸福晚年生活期待分享更多發展成果的願望並沒有得到重視。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喜劇表演藝術家嚴順開先生有一部小品叫《假話真情》,看後令人動容:一位獨居老人的三個兒女工作忙很少回家,老人在生日當天,假裝生病把兒女們「騙」了回來。
在外打拚的子女也應盡量抽點時間,常回家看看,畢竟兒孫繞膝、闔家團圓的心靈慰藉是任何機構或葯品都無法替代的。
8. 綜合實踐走進老年人論文800字
1.關鍵詞規范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片語,通常以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型大小編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選3~8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按詞條的外延(概念范圍)層次從大到小排列。
關鍵詞一般是名詞性的詞或片語,個別情況下也有動詞性的詞或片語。
應標注與中文關鍵詞對應的英文關鍵詞。編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後。中文關鍵詞前以「關鍵詞:」或「[關鍵詞]」作為標識;英文關鍵詞前以「Key words:」作為標識。
關鍵詞應盡量從國家標准《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和地區、人物、文獻等名稱,也可作為關鍵詞標注。關鍵詞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
2.選擇關鍵詞的方法
關鍵詞的一般選擇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論文寫作後,從其題名、層次標題和正文(出現頻率較高且比較關鍵的詞)中選出來。
論文正文
要點
⑴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小邏輯段,一個小邏輯段可包含一個或幾個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層次。論文的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五級。
9. 關於幫助老人做家務的論文
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講究和諧有著深厚道德文化底蘊的國家。孝敬老人、長幼有序、兄弟友愛等傳統倫理美德中無不折射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的社會哲理。「禮」作為社會的規范,也是整個中國人的一切習俗行為准則。從國家典制到人們的服飾、建築、行為方式等等,無不貫穿著禮的精神。禮是架構和穩定社會次序的基礎,更是和諧社會的文化核心之一。而「孝」作為「禮」文化核心理念之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在我國古代,素有「幸為蓖之本」之說,盡管幾千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但以孝敬父母為核心來處理人際關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始終沒有變。
春節期間,中國22億人次的人流涌動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集體遷徙。春節,如同一根綿長的紐帶綰結著普天之下華夏兒女的心。每年的這個時刻,遍布在全國各地,甚至是遠在天涯海角的中華兒女用蘊蓄已久的渴望和歷經「磨難」的行程,趕赴一次溫暖的團聚。是什麼樣的力量和信念驅使著他們,這樣的義無返顧、心甘情願?是家。因為家中有老人,家中有溫暖,家中有凝聚力。
盡管世事變遷,現代文明的浪潮並未消弭傳統文化的印記,春節這個負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情感聚合的特殊時刻讓我們確信,我們共同的文化傳統和日益寬容的社會胸懷,成為支撐我們走向「和諧」的支點。老人的存在,是我們行動的一種力量。無論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無論在這個迅疾發展的時代我們的選擇有多大的差異,無論我們的活法有多大的不同,老人的存在,終究使我們依然存在可以共同奔赴的方向,終究存在彼此認同的「家」。
俗話說,老人安,則家庭安;家庭安,則社會安。老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以老人為核心的傳統大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存在的緊密的依賴關系和強烈的歸屬感是強大的向心力,它是一種牢固的家庭關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安定祥和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家庭和睦的社會,其中,老人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弘揚敬老、愛老、助老、養老的優良傳統,積極構建和睦、幸福、文明的現代新家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國家富裕進步的基礎性工程。
怎麼沒人答啊 ......
10. 要寫老年人養老問題的論文!求城市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的文獻資料!!
一、引言
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老齡化人口最多的國家,社會保障和醫療保健壓力巨大。根據國際通用解釋,若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超過總人口的7%,就是老齡化的社會;超過14%,就是老齡社會。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屬於老齡化的社會,如法國、美國、英國、日本等等。據統計,從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超過總人口的7%上升到14%,法國用了114年,美國用了65年,英國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而我國只用了20年,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齡化人口將會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齡化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兩個:一為壽命延長,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國的人均壽命由1949年的35歲達到現在的75歲,翻了一番還多,反映出祖國的社會變遷,這是國富民強的象徵;二為非均衡生育,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中國「一家多胎」現象嚴重,自1983年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減緩了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
如何解決中國老齡化問題,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提出不同的對策。壽命延長導致的老齡化問題不可避免,由此帶來的後果通常為養老金不足和養老保障措施不配套,只能通過延遲退休和加強養老保障措施來解決;非均衡生育帶來的老齡化問題,只能通過均衡生育來應對,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人口增加了7000多萬,但是生育率卻低於1.5,即每個負率平均生了不到1.5個小孩,遠遠低於2.1的更替生育率,這就意味著中國的下一代人會比上一代人的數量少30%,不遠的將來,中國人口將進入負增長的時期,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更加突出。
二、城市老人生活現狀
(一)家庭基本狀況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30年來,第一二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已經進入結婚和生育的年齡,在這種背景下,「四二一」家庭模式逐漸普遍起來,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四個老人需要兩個獨生子女贍養,同時還要撫養一個孩子,加上獨生子女本身存在的嚴重依賴性,在社會飛速發展、競爭壓力劇增的今天,往往力不從心,照料不及。
另外,「空巢家庭」和鰥寡孤獨家庭逐漸增加,其原因多種多樣:(1)老年人希望獨立生活,不願離開久居的環境;(2)老人希望與子女住在一起,但由於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不同,為避免沖突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3)子女工作忙、住房緊張,客觀條件不允許;(4)因子女婚嫁離開父母異地成家;(5)不願贍養父母等。
(二)經濟狀況
與農村老年人相比,城市老年人退休後基本上都有退休金,加上普遍存在的儲蓄習慣,因此經濟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據統計,城市中85%的老人退休後的主要來源為退休金,13%的老人依靠子女的資助。由此可見,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為退休金。但是,不同單位的退休人員在退休金待遇上有明顯差距,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待遇較企業離退休人員高很多。
(三)健康狀況與醫療需求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但是,壽命的延長不代表健康狀況的延長。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堪憂,只有1/3的老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其餘2/3的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所患疾病多以慢性病為主,其中較常見的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一半的城市老人還同時患有多種以上疾病,城市老年群體的生活自理能力、身體健康狀況都不如人意。
老年人的醫療需求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經濟因素,其次是手續繁瑣,再有是行動和交通不便。除了上述因素,不同地區的老人還有不同的困難,在城區的老人還經常面臨報銷不便,掛號難、住院難等,而郊區的老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周圍沒有好醫院,常常無法及時就醫。調查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危害城市老人健康的最大殺手,但是有三分之一的患病老人沒有去治療,而且有四分之一的患病老人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就診。因此,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呈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點。
三、養老模式探析
(一)家庭養老模式
目前最適合中國國情且經濟成本最低的養老模式為家庭養老。現階段很多老人都由子女贍養,與子女吃住在一起,身體健康的老人通常還會幫襯帶帶孩子,甚至買菜、煮飯。但是還存在一部分身患疾病的老人,需要子女照顧,特別是患有半身不遂、癱瘓在床的老人,身邊不能沒有人照料,這對普通公民的經濟和生活狀況無疑是雪上加霜。
為了改善家庭養老模式的現狀,我們提出一種專業化家庭養老模式:中國城市中有40%的人群屬於低收入群體,對於這類人群,可以給予選擇提前退休去照顧自己家的老人,由政府撥出專項資金發放社會工資。這些回家照顧老人的勞動者,需要參加各種專業培訓並與社區簽訂協議,通過社區的社會工作機構定期對勞動者的家庭照料做出評估,從而給予報酬。這樣,不僅使老人得到悉心的照料,還解決了低收入群體的工作問題,一舉兩得。
(二)社區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模式是以老人的子女、親戚、朋友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專業化的服務隊伍為依靠,為城市中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醫療保健以及法律援助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的特點是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得到子女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士提供上門服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同時還彌補了因各種原因子女無法照顧老人的缺憾,並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建設養老院的資金。 社區養老模式不同於家庭養老模式,它的實質是社區中的家庭養老模式;與機構養老模式相比,將社會機構中的養老服務引入了社區,吸收了家庭養老模式和機構養老模式的優點,是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面對老齡化問題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模式中主要服務群體為社工,目前我國社工的發展狀況不盡人意,原因包括:(1)我國對社工這個職業的認識不到位,沒有專門的機構對社工進行培訓,內地大多數大學都沒有社會工作會專業,而在香港和國外這個專業已經發展成熟;(2)政府對社工服務的投入不夠,導致社會工作者沒有良好的工資薪酬和福利制度,社會地位不高;(3)中國人傳統觀念嚴重,存在「家醜不可外揚」的思想,通常不願僱傭社工來解決家庭問題。
(三)機構養老模式
機構養老模式的主體是養老院、福利院、醫院以及各種康復中心,老年人通過入住養老院、福利院等養老機構,進行集中供養和居住,由專人負責照料日常生活。這種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子女的負擔,同時避免了因為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問題引起的生活沖突。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家庭的養老風險,實現了養老資源的共濟和共享。
社區養老模式的成本很高,同時無法滿足老年人對親情交流的渴望,無法提供精神慰籍。我國的養老院大部分都是早期建立,其服務設施和專業服務水平很難跟得上社會的發展和需要,養老機構的設備條件普遍很差,專業服務人員水平不高,管理模式滯後,無法滿足標准化、規范化的管理。
四、對養老問題的一些想法
在生活方面,政府可否對老年人方法生活補助費,每月300元,獨立於養老保險之外。截止到2013年,中國有大約2億的老齡化人口,2×12×300=7200億,而我國的2013年GDP預計將達到10萬億美元,不會對我國財政造成很大負擔。
在醫療方面,政府可否對老年人開放免費醫療。雖然全民醫療到現在還不現實,但只是針對老年人的免費醫療並非不可行。
在精神需求方面,政府文化部門應經常組織針對老年人的文化活動,組織老人觀看電影、戲劇等活動,同時建設老年大學和老年娛樂活動設施。
五、結束語
在現階段,筆者認為應加強對養老問題的政府投入,以家庭養老模式和社區養老模式為主,機構養老模式為輔,使養老醫療服務專業化,資源配置合理化、社區規模體系化、管理標准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更好的滿足我國對養老問題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