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社工,家裡老人可以不進養老院嗎
你有社工證書,跟你家裡老人是否可以不去養老院沒有關系。因為老人是否去養老院由老人自己專決定。如果屬老人沒有人護理,那麼自己家裡人一起來商議,不僅僅是有沒有護理能力和技能,還要看有沒有時間,經濟上是否有保障,因為你畢竟還要工作,你也需要養活自己,你不可能大部分時間照顧外婆。
所以比你的問題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安排照顧外婆,你能安排多少時間,家裡在經濟上如何安排。
2. 作為一名社工你的老年價值觀是什麼樣子的
作為一名社工,我的老年價值觀是熱心幫助他人,從幫助他人的事情上獲得自身的內心愉悅。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說得這是這個道理吧。
3. 社會工作者如何開展農村社區老人服務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蔓延打亂了全國人民的正常生活,停工、停學、停活動,疫情一直牽動著全國人們的心,雖然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蔓延趨勢有所好轉,但我們還不能鬆懈。疫情給很多人生活帶來了不便,特別是給老年人的生活影響更大,從國家發布的數據顯示,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感染者和重症治療失敗病例均以中老年人為主。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這場戰役還未完全勝利,社區老年人就早早的四處溜達,喜歡到人多的地方聚集,社區里隨處可見老年人不戴口罩扎堆閑聊、打牌,完全恢復了以前的放鬆狀態,那麼作為社會工作者如何開展農村社區老人服務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4. 社工可為老年人開展什麼小組
根據需求,一般是興趣小組、學習小組等
5. 社會工作者如何對老人進行同感技巧
社會工作了如何的老人幸福感技巧這個需要培養也需要那個觀而不一下思想。
6. 社會工作價值觀如何運用到老年人身上
現在的社會工作價值觀講究的我認為還得是素質。
7. 社工要開展怎樣形式的活動才能吸引老人
1.性格活潑點的老人可以唱唱歌,跳哈壩壩舞,等文藝類的活動。 2.可以開展老年人學英語,學烹飪,學書法等特長培訓。 3.舉行一些才藝比拼,比如:書法,繪畫,唱歌,舞蹈,京劇,棋藝,競技等。 4.可以打太極,練拳(舒緩一點點的,不然他們吃不消的)。 5定期舉行一些出遊,比如:春遊踏青,野炊等,條件好一點的可以去旅遊。 6經常關心老人的內心世界,多聊天,聽他們說說他們過去的故事。
8. 社會工作者怎樣為獨居老年人提供服務
事先統計下所在社區的獨居老人的數量和情況,定期的上門走訪看下老人的需求,然後還需要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下以防老人需要幫忙。
9. 社工怎樣解決老年人心理問題
在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前提下,由於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首要問題。對當今各種生活方式病,預防勝過治療,促進老上人心理健康,就成為預防各種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老年人對自身心理健康關注意識並不強,研究發現,老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黃昏心理: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3、無價值感: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交流,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礙: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規律的生活,又很少參加群體活動,或是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不和,生活沒有愉悅感,就可能誘發各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症、抑鬱症、疑病症、恐懼症、強迫症、癔症等。總的看來,老年期的精神障礙發病率略高於其他年齡里。
6、老年性精神病:近年來,老年性精神病發病率也有增加趨勢,常見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於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腦衰退和心理變態等。
臨床上心理醫生接觸過無數老年人,在面對子女離家、喪偶、退休等生活狀況的改變時,他們缺少必要的心理調試知識,從而引發各種心理疾患。時下,老年人保健主要是葯物、健身,很少有人考慮心理健康問題。但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由於長期缺乏與人溝通,易產生孤獨、自尊感不強和老而無用的感覺,牢騷越多越影響心理健康,也不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同時,專家們也指出,老年人不能僅依賴子女或社會改變自己的現狀,懂得心理調整的方法,提高自身適應能力,自我調整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這里舉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如果我們突然問一個人:「你那兒疼痛?」那個人從頭到腳自己檢查,很可能發現有的地方在痛。如果老年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無關緊要的小病痛,那麼就可以使病痛逐步加重,甚至釀成大病。老年人定期檢查身體是保證心理衛生的重要措施。定期檢查身體,不僅可以早期發現隱疾,早期治療,而且避免老年人對健康無謂的操心,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二、心理保健的方法
隨著老年人口的劇增,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由於大環境和小環境的種種原因,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並不愉快,部分老人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著孤獨、苦悶、壓抑的折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除了社會、環境因素外,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隨著年齡增大,適應外界的能力也會逐漸減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家庭關系的緊張或淡漠,親情的減少或缺乏,老人很容易出現如孤獨感、恐懼感以及不安、抑鬱、暴躁等,嚴重的甚至出現絕望的念頭。由於這些不良心理的困擾,他們可能會變得相當敏感,如果再遇上不良的環境和各種刺激,便很容易誘發各種心理疾病。現實已經存在,也不能隨我們的意願而改變,我們不會因為不喜歡這樣的心情就不出現這樣的心情,也不會因為我們不希望老,時間就會倒退。那麼老年人應該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呢?其實說起來也很容易,首先應培養一種有益健康的嗜好。適應老年人興趣愛好的活動很多,如練習書法、釣魚、養花、打太極拳等。其次應與社會保持密切聯系,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不要以為老之將至,便自動地從社會舞台上「隱退」。事實證明,堅持參加社會活動的老人,往往精神和身體都是健康的,其衰老過程也會延遲。還要養成看書學習的習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保持大腦中樞神經的健全,往往會促進健康和延緩衰老。因此,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是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多與年輕人交朋友也大有裨益,老年人可以從年輕人身上感受青春的朝氣和活力,從中得到奮發向上的精神,也可讓自己的事業或追求在他們身上延續,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那麼,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概述於後,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1、「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心理系曾作過一個實驗,讓學生看一部婦女在印度幫助病人與貧苦人的影片,看完電影就對學生的唾液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學生機體的A種免疫球蛋白顯著增加。專家們為此得出結論,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爭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網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前幾年我在《關於現代家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負面影響及調適對策》一文中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葯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曾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打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應當效法學習。
以上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四個字,也可以歸納為「動者壽,仁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十二個字的內涵非常寬泛豐富,因為篇幅所限,不再展開論述。另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同時又是相得益彰的。
三、老年化問題
老化情緒是老年人對各種事物變化的一種特殊的精神神經反應,這種反應因人而異,表現復雜多變,嚴重干擾和損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防病能力,影響神經、免疫、內分泌及其他各系統的功能,從而加速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當代老年醫學研究證實,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個方面。
衰老和疾病 人到60歲以後,體力和記憶力都會逐步下降,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變化。這種正常的衰老變化使老年人難免有「力不從心」的感受,並且帶來一些身體不適和痛苦。尤其是高齡老人(指80歲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擔心「死亡將至」而胡亂求醫用葯。在衰老的基礎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會產生憂愁、恐懼心理。當然,不同心理狀態的老年人,對待衰老和疾病的態度迥然不同。
精神創傷 有調查表明,精神創傷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療效有重要的影響,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傷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將有損健康。
環境變化 最多見的是周圍環境的突然變化,以及社會和家庭人際關系的影響,老年人對此往往不易適應,從而加速了衰老過程。
此外,文化程度、過度疲勞、營養缺乏、經濟欠佳、孤獨空虛、死亡臨近等引起的老化情緒,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
那麼,怎樣才能讓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呢?
第一,心明豁達,知足常樂。我們在長期的老年醫學考察中發展,長壽老人往往都能做到胸懷開朗,處事熱情,善解人意,他們與世無爭,不易動態,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實、滿足。情緒是一個人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體現,是心理活動的動力。長期以來,我國就有「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等民間諺語,說明保持積極的情緒有助於健康長壽。
第二,面對現實,走出誤區。老年人應積極而適量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書法、音樂、戲劇、繪畫、養花、集郵等),以陶冶情操,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包括家庭成員、親朋好友等),做到與眾同樂,喜當「頑童」。
第三.結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異性朋友),經常談心。老年人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洩郁悶,互相安慰,交流懷古,有助於心情舒暢,對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10. 老年人社會工作論文怎麼寫啊
學社工的嗎?
老年社會工作的研究范圍很廣的。
老年人社會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題目太大,不好寫,針對某一問題下手比較好,理清思路,網上資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