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區搞一個兒童和中老年人一起剪紙的活動叫什麼好
《大家一起剪起來》
「剪紙藝術,產生於勞動者實踐之中的,也是屬專於他們自己的藝術,是勞動屬群眾在生產勞動,社會活動之餘,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己創造,並在他們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樸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是以人類創造的各種藝術形式形態來確定的。
㈡ 老年學剪紙有什好處對身體健康有影響嗎
沒啥好處,老年人應該學學太極,書法……鍛煉身體
㈢ 老年人在電腦里如何學畫畫,我想用於剪紙中
找一個老年人的畫畫班慢慢學習,不為別的,培養愛好重要的事還可以和別人交流。
㈣ cctv好像有一則公益廣告是剪紙的,到最後好像是應該小女孩,一個大人和一個老人舉著剪紙,請問是什麼
不是吧,好像是成語大會的宣傳廣告啊。
㈤ 剪紙藝術代表著什麼為何現在年輕人重拾了老一輩手藝
剪紙是我國民間非常古老的一種手上藝術,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淵源。剪紙在我國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類民間藝術,它那打造的那些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深受老一輩人的喜愛。剪紙是我國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10年08月16日申報成功,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前是很多老人都會剪紙這一門手藝,不管是結婚還是新年,在玻璃窗或者門上都會看到它們的身影,它象徵著喜慶於人們美好的祝願。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重拾了老一輩的手藝,按理說這么枯燥的東西怎麼會被年輕人重拾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年輕人的優勢。
年輕人對比老年人的腦袋與手腳協調能力會更強。這個需要動手,動腦的剪紙藝術更容易被年輕人創作出來。先天條件就比老一輩的人要好的多。
四、剪紙行業的磅礴發展。
現在有非常多的人都認可剪紙這個傳統藝術,但是會的人比較少,有需要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發展。因為這個剪紙的特殊寓意,一些鍾愛剪紙而又不會剪紙的人,會在他們兒女結婚的婚房貼上,給他們最好的祝福。
㈥ 老人去世了怎麼剪紙人
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你最好是問下當地的老人
㈦ 為什麼大多數老年人了解剪紙
剪紙,就是用剪刀來將源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老一輩的人都是學過的,自然了解!
㈧ 庫淑蘭老人的剪紙技法屬於哪一種
庫淑蘭(1920年農歷10月12日--2004年),陝西旬邑縣赤道鄉王村富村屯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被譽為「剪花娘子」。1996年,她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傑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4歲時,由長輩安排,訂下「娃娃親。
9歲開始纏小腳,母親晚上給她纏,她白天偷著拆,母親氣的在她胳膊上咬了一口,留下終生咬痕。
11歲穿蘭士林布學生裝上學,15歲輟學,在家學女紅,為自己准備嫁妝。
17歲嫁旬邑縣川道下游孫家檯子村孫保印。此後共生13個孩子,僅存3個成家。
1980年,旬邑縣文化館民間剪紙普查中發現庫淑蘭的剪紙才能,並引導她多次進縣城剪紙班創作,提供材料在家堅持不斷剪紙。
1985年,不慎摔落家前黃土山溝,昏迷40多日後神奇康復,從此自認為剪花娘子化身,格外狂熱於剪紙創作。
1986至1988年,其剪紙先後隨旬邑縣民間剪紙展覽在西安美術家畫廊和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並爭相收藏。其剪紙在《中國婦女》[英文版和《漢聲》19期上發表與介紹。
1989年庫淑蘭用自己的創作贏來了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有關專家學者,民間藝術工作者前來考察、學習。
庫淑蘭1992年,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中她的剪紙獲特別獎。
1994年,作品獲「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金獎。
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庫淑蘭剪紙個展應邀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展出。
1997年,《剪花娘子庫淑蘭》上、下冊由台灣漢聲出版社編輯出版。同時,在台灣舉辦「庫淑蘭剪紙展覽」。
1997年11月,庫淑蘭應邀赴香港參加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節做剪紙表演和相關學術講座活動。
2000年10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勝中配合日本執導前來旬邑探訪庫淑蘭歷時3天,共同合作營造了一所剪紙藝術小紅人裝制的招魂堂。
庫淑蘭早期的作品(1980——1989年)簡潔明朗色彩絢麗,描繪著一幅幅生活百態圖,牛羊豬狗、花草樹木、房舍農具無一不活靈活現,動態自然。她的每一幅作品都配有或歡快酣暢;或辛酸譏諷;或風趣詼諧的歌謠。這些歌謠有的頌揚人生善惡;有的表現生活哲理;有的述說文化感悟。晚年後(1989——2000年)80多歲的她重復的表現著一個神秘主題「剪花娘子」的創作。這個女神雍容華貴儀態萬方。她既是庫淑蘭的心理偶像又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構圖。這個藝術構圖充分的標志著當地人樸素的審美觀,也即「大臉盤高鼻樑,膚色白皙眼睛大眼黑多口型小」的人是為美人。
庫淑蘭的作品,仍然保持了民間美術不追隨模擬自然形象,而以觀念造型的方式,形象稚拙而又鮮明,構圖繁實而又單純明快,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協調適度。她善於用各種形象拼貼組合起來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整體感,節律感很強,使人透過這些浪漫的,樂觀的,虛構的畫面,便可看到作者純真善良的心靈和驚人的藝術心智。庫淑蘭作品
庫淑蘭的剪紙作品曾多次在省美術家畫廊、西安美院、中央美院、中國美術館等地、院校展覽過。曾獲中國民間藝術展大獎、金獎,1997年,在台灣、香港地區相繼舉辦過庫淑蘭作品展,在台灣舉辦過藝術研討會,代表作品被法國、美國、德國、東南亞等國家收藏。
文為群先生編撰的兩部著作《剪花娘子--庫淑蘭》、(台灣.漢聲版),《剪花娘子庫淑蘭傳奇》(湖南美術版)中主要介紹了庫淑蘭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生子種地、一年推著一年走的陝北農民當中,剪紙確實曾經是件很高雅、很藝術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情。可如今不行了,傳統剪紙被冷落了,很難再吸引人們的目光了。對於這一點,庫淑蘭就怎麼也弄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面對生人,她隨口編一套詞就唱開了:「剪花大娘在外面,北京、上海都去遍,有我這剪花子大娘,有我這剪花子姑娘現。一把小剪子散出去,童子我剪花現。童子剪花實好看,剪下鳳凰戲牡丹,剪下了魚兒鬧蓮現,琴棋書畫、八寶如意現。庫淑蘭這大娘現,剪花子實心實意剪現。」「剪花娘子是誰嗎,剪花娘子是我。沒有剪花娘子,沒有這么大識事(場面)。今天花子剪好些,就是高興些。今天花子剪不好,氣得三天兩天不吃飯。花子剪好些,吃了饃,喝涼水,心裡都是高興些。黑了這花子就剪不好,黑了就睡她床邊現。總是起來幾探現,趴著窗戶往外看,月亮落了心就煩。我問這剪花大娘說,看她明天到底剪啥花現。剪花大娘說,我把我的人物讓給你庫淑蘭,你的名譽太了。」
看著這當年風光不再、人也衰老了的庫淑蘭,如此這般沉浸在自編自造的剪紙神話里難以自拔,聽著她那夢囈似的念詞,讓人不得不為傳統剪紙藝術的衰落而辛酸,而感慨萬千。庫淑蘭反復提到、念念不忘的那個所謂「剪花娘子」,實際上是她為自己建立的一個虛幻的神話偶像。庫淑蘭
1937年一個春意融融的日子,黃土高原上廣袤而死寂的黃色里正長出幾點綠意,庫淑蘭嫁到了富村。黃土地上的富村其實並不富裕,貧困就象影子一樣跟著她。為打發時日,庫淑蘭開始學剪紙。幾十年間,她和村上其他姑娘婆姨一樣,紙剪了幾大車,就是少為人知。十年前的一天,他不慎失足,掉在十幾米深的崖下昏了過去,幾天幾夜不省人事。家人開始為她准備後事。不想她一日醒來,精神蠼爍,口稱自己就是「剪花娘子」。
從那以後,庫淑蘭的剪紙有如神助,一改過去風格,用光、用色精彩絕倫,剪花娘子的造型也屢屢出現在她的文案中。庫淑蘭的名聲也很快大噪起來。這段神話般的往事近乎荒誕,但卻幾乎被所有認識庫淑蘭的人證實了。這荒誕故事的合理內核只能理解為庫淑蘭已把剪紙當作自己靈魂深處的神靈,當年因神靈有助而成功,如今也因神靈受世人冷落而傷心。這一年初夏, 庫淑蘭剪紙在台灣出版了。看著自己的作品,庫淑蘭又夢囈般地唱開了:「青枝綠葉配牡丹,家裡我就這么實可干。拾下金蓮子叫喳喳, 青枝綠葉紅,姑娘愛我石榴情。姑娘把我叫到小房中,她一下臉紅了。」她說出了書,自己心裡喜得就象雞毛翎子掃的一樣。的確,和剪紙相比,出本印有剪紙的書在這村子裡才像件大事情。庫淑蘭說,來看書的人,有不少是曾經數落過她剪紙的人,但出了書,她自然就什麼過錯也不會有了。看著書,庫淑蘭又想起了自己住過的窯洞,窯洞里貼滿了剪紙,貼滿了剪花娘子,貼滿了她自己心中的神。她回到了十幾年前住過的窯洞,一種昔日神明已去、今日剪紙無望、情傷於中、神傷於中的感覺充滿心頭。《流年》片尾響起了黃土地那古老、蒼涼、粗放、原始的歌聲,讓人彷彿置身黃土高原,眼前莽莽蒼蒼,眼空無物,氣盪腸回、思緒凝沉;又彷彿陡然回到了歷史的深處,感受到一種蒼涼,一種感傷,一種看著傳統文化從彌留到死去時的那種揪心的感傷。
㈨ 蘇州本地老人去世後,門口上方貼了一個人臉剪紙是什麼意思
蘇州本地老人去世後,門口上方貼了一個人臉剪紙是什麼意思?
這位知友,蘇州本地老人去世後,門口上方貼了一個人臉剪紙的意思一是說明這家有老人去世了,通告周知;二是告訴左鄰右舍說明去世的老人的性別。就像北方有老人去世門前掛挑錢紙一樣,而且是男左女右懸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