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阿壩縣安羌敬老院怎麼樣

阿壩縣安羌敬老院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1-01-10 23:14:07

Ⅰ 抗日名將羅卓英,打出「上高大捷」與「仁安羌大捷」,後怎麼樣了

他是國軍一大名將,卻鮮為人知。他不是出身黃埔,卻是黃埔土木系重要領軍人物,他不是出身浙江,卻成為國軍重要將領,他打破了「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做官無路,淚眼汪汪」的定論。他就是抗日第一儒將——羅卓英。

蔣介石

1961年,羅卓英因糖尿病在台北去世時,蔣介石授予他忠貞為國,殊堪旌揚的旌忠狀。

Ⅱ 四川阿壩縣的海拔高度

四川阿壩縣的海拔高度3290.米。

阿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位於川甘青三省交匯處,與州內的若爾蓋縣、紅原縣、馬爾康縣、壤塘縣和甘肅省瑪曲縣、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等7縣接壤,是內地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重要的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是以牧為主、農牧林兼營的縣,屬典型的老、少、邊、窮、病地區。

縣境內地形復雜,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縣城海拔3290米,境內最高海拔5154米,最低海拔2936米,徑流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屬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無明顯四季之分,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太陽幅射強,年均氣溫4℃。

(2)阿壩縣安羌敬老院怎麼樣擴展閱讀:

阿壩縣地區歷史悠久,遠古時代,即有人類生息。

唐初在劍南道設羈鷹州168個,阿壩屬松州都督府所轄。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決定安撫吐蕃,把一個遠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佔領松州以西地區後,曾從吐蕃腹地阿里一帶移民駐軍於此,居住繁衍,游牧耕作。

《安多政教史》載:「吐善以武力攆走唐軍後;(藏族)百姓次第定居下來,所以阿壩當有古代守邊的吐警士卒血統,宗喀巴時代也有藏族部落(來阿壩)安家」。「多麥南北人民好多都是吐蕃法王派來駐防唐蕃邊境的部隊之後裔」。

明太祖洪武初年屬潘州衛,明成祖永樂年間,上中下阿壩屬松潘衛所轄,稱為三阿壩。

清康熙年間,阿壩亦納入松潘廳建制。雍正元年(1723年)授甲爾多、麥桑、安羌官寨為土千戶;麻休、恰窩、阿爾根、學玉貢、浪洛為土百戶,受松潘廳漳臘營管轄。

民國時屬松潘縣管轄並形成11個大部落、37個小部落,逐步稱為阿壩。

1951年8月和平解放。12月建立相當於縣的阿壩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1954年1月,西南行政委員會批准設縣。

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縣。

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廢除了統治人民長達數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1鎮、5 區、18鄉、2場、83個行政村。

1997年,阿壩縣面積10369.6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1個鎮、18個鄉:阿壩鎮、哇爾瑪鄉、麥昆鄉、龍藏鄉、河支鄉、各莫鄉、甲爾多鄉、四窪鄉、德格鄉、安斗鄉、求吉瑪鄉、安羌鄉、洛爾達鄉、茸安鄉、垮沙鄉、柯河鄉、麥爾瑪鄉、查理鄉、賈洛鄉。縣政府駐阿壩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達到62312人。

2004年,阿壩縣轄1個鎮、18個鄉。

全縣地貌分為東北丘狀高原、平坦高原區;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區;南部高、中山河谷林區三種不同地貌區域,並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峽谷過渡的地貌特徵。

縣境屬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春秋相連,於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濕季(5-10月)降水集中,佔全年的89.6%。年平均氣溫3.3攝氏度,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無絕對無霜期,相對無霜期33天。

阿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巴前顏喀拉山槽區,位於川西高原北隅長江、黃河支流分水嶺河源地帶,地形復雜。縣境垮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境內有麻爾曲河、阿柯河和賈曲河及其支流和溪溝以及大小海子(高原湖泊)。

Ⅲ 阿壩縣的概況

阿壩縣位於自治州西北部之之川、青三省交匯處。介於北緯 32°18'~33°37'、東經 101°18'~102°35'之間。東鄰若爾蓋縣、紅原縣;南與馬爾康縣毗連;北面和西面分別與甘肅省瑪曲縣、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和四川省壤塘縣為界。
【面積】縣境東西最長146公里,南北最寬 145公里,面積10352.4平方公里。
【人口與民族】人口 50199人,其中城鎮人7738人,農牧業人 42461人,人口出生率 20.9‰,自然增長率 11.4‰。縣內是以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區。藏族45400人,占總人口的90. 4%,羌族252人,回族1856人,漢族2657人,現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羌、回、漢及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縣城。
【政區】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1鎮、5 區、18鄉、2場、83個行政村。阿壩縣2004年轄: 1個鎮:阿壩鎮。 18個鄉:各莫、甲爾多、求吉瑪、安斗、德格、四窪 、河支、龍藏、哇爾瑪、麥昆、洛爾達、茸安、安羌、麥爾瑪、查理、賈洛、柯河、垮沙。
【地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年波也則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內最高峰5154米,終年積雪;北以鵝持下仍山為天然屏障;東南部查理鄉境內有阿依拉山;北部和東部是廣闊的高原淺丘草地;西部和中部為深丘狀草地,逐漸向南部高山峽谷林區過渡;高度由海拔5141朱遞減到2936米。
【氣候】縣境屬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春秋相連,於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濕季(5~10月)降水集中,佔全年的89.6%。年平均氣溫3.3℃,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無絕對無霜期,相對無霜期33天。阿曲、麻爾曲及交流向西南密布縣境大部地區,系大渡河上游源流;賈曲、夏客曲向北注入黃河。縣城阿壩鎮位於縣境中部阿曲河畔,海拔3290米。面積7.5平方公里,西距省會成都509公里,南距州府馬爾康 246公里。
縣名來歷
阿壩縣為藏名的譯音,走音甚大,對「阿壩」名的由來和含義說法多樣,但執以下解釋者居多。在藏族知識界、宗教界和原上層人士中認為:「阿壩」一名形成於1200年以上的時間。唐太宗貞觀年間,吐蕃王松贊干布以武力進攻松潘向唐求婚,佔領松州以西地區後,從土蕃腹地阿里一帶遷民至本地並居住下來繁衍生息。他們自稱「阿里娃」。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里娃」的簡稱「阿娃」(喻指阿里人開發的地區)被作為本地地名使用,漢譯即為「阿壩」。這種解釋符合史實,比較合理,但阿壩人作為阿里人的後裔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阿壩縣唐虞時間屬「三危」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北朝為谷渾國浸大征服管轄,唐屬松州都督府,明屬松州衛,清朝屬松潘廳,民國時期隸屬松潘縣,並置「阿壩設置局」。解放後屬茂縣專區松潘縣管轄,1954年西南行政委員會辦公廳批准阿壩設縣。1956年3月完成建縣工作。
旅遊指南
阿壩縣是宗教旅遊勝地,有著名的藏族寺廟郎依寺和格爾登寺景觀。境內丘頂平緩之汪山與谷地交頒,溪流縱橫。有藏區著名的蓮寶葉則神山聖湖野生動物保護區風景區,神奇神秘的藏傳佛教寺廟文化、安多藏區民俗風情旅遊景區,以及曼扎塘大草原黑頸鶴高原濕地生態保護區和柯河茸安高山峽谷生態風景區。
阿壩縣是青海省西寧市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也是甘肅省臨近各縣與四川、成都等地的主要通道,東接九寨黃龍大劃原景區,北接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和安多藏族風情區,構成了川甘青三省結合部大三角精品旅遊景區。
阿壩縣旅遊景點
阿壩奪登寺
位於四川省阿壩縣東北八公里處的哇爾瑪鄉政府所屬提窮大隊第四小隊的境內。
1、地處人世十美之幽靜,如仙境般之幽雅,猶如白海螺之體聚萬物吉祥於之靈地。
2、集眾僧的奪登寺又以其白帽本教之寺的吉祥之地而得名為「梅竹扎西合旋林」而之盛名。
3、奪登寺建寺於藏歷第六繞迥木牛年即公元1385年,由本教仁布欽夏甫尼瑪增大師奠基而組成僧團。大殿由80根柱頭所支撐,取名為「本來寂靜桑登林」。前後有十二代本教大師相繼維護。藏歷第十一繞迥之火馬年即公元1666年,由奪登雍仲楚臣將該寺歸屬給從後藏興達頂來的本教大師彭措旺傑而變為後藏本教的所屬之一,在彭措旺傑的大力幫助和鼎力支持下,又興建了「興藏大殿」,取名為「奪登寂靜倫珠悅色雍仲林」。之後相繼由奪登寺世襲來維護。第八代楚欽第二世楚臣登巴堅贊大師向大知虹身頂禮,將該寺的講修規范儀則,以及寺內外的規矩都嚴格進行了規范化管理。
4、奪登寺的宗論全都是以本教祖師辛繞米沃在前宏時期的理論,由頭戴銀冠的德白登吉梅日的理論進行維護而形成了新本教之寺廟。
5、該寺有三個札倉和四個康村。三個札倉分別為:講修法相札倉即聞思梅竹林;成就札倉即論珠悅色林,象雄大圓滿學院;文化札倉即大小文明的文化樂園。四個康村是:知康村、時輪康村、神醫康村、慈愛康村。
6、該寺每年大的定期法會有:八次大的法會,四次修供法會、六個大的節日。另外每月上旬都要進行定期的說戒、修供等的儀軌。
7、該寺的前常住的比丘有600餘名,現在有490名。
8、從該寺的每一世夏欽尼瑪僧開始到第12代,以及奪登共13也一直在維護著奪登寺。
9、該寺收藏有20多卷歷住堪布的經卷,大多數經卷都已刻成木刻版進行保存。
10、該寺的仲依有三個,主依為登巴曲科瑪。據傳是辛繞米沃本人托漢地的孔子代其本人進行開光的。此外還有許多供奉在大殿、各寺廟、拉章等的標準的佛像,以及從印度東西各地帶來的眾多銅器物品,從蒙古、尼泊爾、前後藏等各地邀請來的具有靈驗的佛像為身所依,語所依有三千多種寂靜和忿恕金剛像,上百種上而仕承本尊及各種傳記等。經卷有命命鳥用金汁寫成的八元主要佛經20套甘珠爾、3套丹珠爾,另外還有薩迦派、格魯派、寧仔派、落舉派、竹巴落居、覺衰派等的經卷8萬余卷,意所依有。多帕欽布的庄勝靈塔、苯來家也的八座靈塔、大小25座歷代奪登的靈塔、虎神塔扎西降魔三世界威嚴塔、和好塔扎西格威達哇等,塔像內藏有:登巴桑若的幾顆齒、桑去向森的舍利、數顆齒等。
阿壩神座
神座――是一個即有原始森林,高山牧場又有海子、河流、沼澤、野生動物與人和諧相處的原生態的自然景區!神座――是一個遠離城市喧囂,沒有絲毫污染,即有林業、牧業又有農業,寧靜安詳,特別適合人們居住和生活的原生態的"世外桃源"。
西距成都450公里,有一條美麗的河流將森林和草原分開,神座村就坐落在這條河流的西側。神座,"神仙居住之地",這樣一個美好的名字,並不是現代人推敲和構思出來的。因為這個宛若與世隔絕的村落,她從古至今就被稱為神座!就像神座村由古至今延續的善良質朴的民俗民風一樣悠久。
這座僅有57戶人家的藏族村落背靠高山草場,與綿延不絕的原始森林隔河相望。越野汽車行駛在村子附近的叢林小徑上,你的眼球會接收到接二連三的驚喜:路邊草叢會不時閃現火紅色野雞靈巧的身影、活蹦亂跳的野兔調皮地向叢林狂奔、嬌憨可愛神似小浣熊的傢伙會從馬路中央笨拙地橫行。站在村前眺望,偶有馬鹿三五成群,邁著矯健步伐正在森林中穿過......神座人與野生動物和森林草山和諧相處的如此融洽,這才是真正的原生態!
神座村藏家民居的外形猶若一座座別致土著小洋房,房屋外觀穩固而別致,內部寬大而整潔。走在村內,常見滿頭白發的老人坐在院外,手上旋轉著轉經桶,口中念念有詞地表達著自己的信仰。臉上的皺紋和頂上華發看得出她們的年歲已高,但身子骨卻依然硬朗。神座人呼吸著沒有任何污染的純凈空氣,喝著純天然礦泉水,他們的牧牛吃的是世界上營養最豐富的野草、貝母,神座人每天飲用生態牛擠出的乳汁,食用最鮮嫩的牛肉,再加上始然自得與世無爭的心態,因此長壽對神座人來說就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安多藏區自古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神座的姑娘、然木多的酸菜、蒙古的糌粑"。現在人們則總結出神座有四絕:"天然美景、野生動物、生態美食、神座姑娘"。於是便有人說:"是神座的天然原生態環境造就了'神座姑娘'這自古傳誦至今的千年品牌"。
如果有人認為神從是個純牧業村寨那就錯了。在神座村周圍有大片大片的高產青稞地,現在這個時候,正是收割青稞的季節。此時你若是走近神座村寨,村民們定會停下手中的鐮刀,向你露出憨厚的微笑並揮手致意。這里的人們大都不會講漢語,但你能從神座村發臉上的笑容和手勢中,感受得到他們那份天然的原生態的純朴和熱情。
阿壩縣各莫寺
在阿壩州阿壩縣城西北部各莫鄉唐麥村,距縣城13公里,佔地18000平方米,是一座顯密兼修的格便派別寺院。為阿壩州三大格魯派寺院之一,為黃教六大寺之拉卜楞寺的分寺這一。建於乾隆56年(1790年),由拉卜楞寺大赤巴貢卻德慶按第二世嘉木祥大活佛之意創建的。原名法相寺,至今200餘年。
阿壩縣德普寺
德普寺在今四川省阿壩縣德格鄉境內,是薩迦派的大寺院,建於公元1844年,是由第四世德普活佛創建的,歷代曾涌現了很多為人稱道的大成就者。寺廟有一座大佛殿,在殿里正面的佛龕中,有一見得解脫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大身像,周圍有薩迦五祖、薩迦二勝六庄嚴、十六尊者,八大菩薩等許多比人大的木刻佛像;有彌勒佛一見有義像、近年從尼泊爾迎請的千手千眼大悲觀自在菩薩、大白傘蓋佛的金身像等許多非常精美的銅像。還有兩套佛陀的本生故事的唐卡畫(每套九幅)為主的眾多新舊唐卡畫。 密宗續部的大殿,修建於1903年,至今未壞,一般很難見到象此殿這樣多的金銀和木雕。殿中有從甲絨綽斯甲迎請的觀自在菩薩像內天然內藏的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非常殊勝。

Ⅳ 成都市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阿壩縣分公司怎麼樣

成都市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阿壩縣分公司是2018-04-02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版阿壩縣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權分公司(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安羌鄉安羌街39號。

成都市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阿壩縣分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3231MA67QMXB64,企業法人周文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成都市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阿壩縣分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成都市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阿壩縣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行政區劃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2個縣,面積84242平方千米。阿壩州包括馬爾康市、專金屬川縣、小金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壤塘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是四川省的一個自治州,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與青海省、甘肅省交界。全自治州以高海拔山區為主,其北部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傳統上屬於康區。
幅員面積83,426平方公里,轄1市12縣(馬爾康市、九寨溝縣、小金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壤塘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行政中心駐地馬爾康市。阿壩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中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Ⅵ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郵政編碼 郵編地名624650各莫鄉查不壤村 各莫鄉雄窪村 各莫鄉俄修村 各莫鄉 624652四窪鄉納修村 四窪鄉四多村 四窪鄉 624655求吉瑪鄉索日瑪村 求吉瑪鄉夏坤瑪村 求吉瑪鄉求吉瑪村 求吉瑪鄉 624656安羌鄉塔爾么村 安羌鄉安羌村 安羌鄉納昆村 安羌鄉 624657洛爾達鄉學爾勾村 洛爾達鄉洛爾達村 洛爾達鄉阿爾君村 洛爾達鄉苛扎村 洛爾達鄉哇多村 洛爾達鄉徐藏村 洛爾達鄉 624658茸安鄉格爾登瑪村 茸安鄉夏爾尕村 茸安鄉阿斯久村 茸安鄉安壩村 茸安鄉蒙古村 茸安鄉直尕村 茸安鄉 624660查理鄉額色瑪村 查理鄉然木奪村 查理鄉塔哇村 查理鄉神座村 查理鄉奪哇村 查理鄉新民村 查理鄉 624661賈洛鄉措德洛村 賈洛鄉日阿洛村 賈洛鄉曼巴洛村 賈洛鄉合拉瑪村 賈洛鄉 624662垮沙鄉達格娘村 垮沙鄉哈木錯村 垮沙鄉沙灣村 垮沙鄉垮山村 垮沙鄉羊高村 垮沙鄉奪溝村 垮沙鄉 624663柯河鄉尼門達村 柯河鄉色日村 柯河鄉伊俄村 柯河鄉茸昆村 柯河鄉 624664哇爾瑪鄉 624665麥坤鄉 624666龍藏鄉 624667河支鄉色爾古村 河支鄉甲依村 河支鄉獨窪村 河支鄉河支村 河支鄉貢瑪村 河支鄉

Ⅶ 四川省阿壩縣想格鄉

阿壩縣沒有想格鄉。
阿壩縣轄: 1個鎮:阿壩鎮。 18個鄉:各莫、甲爾多、求吉瑪、安斗、德格、四窪 、河支、龍藏、哇爾瑪、麥昆、洛爾達、茸安、安羌、麥爾瑪、查理、賈洛、柯河、垮沙。

Ⅷ 阿壩縣的景區景點

位於四川省阿壩縣東北八公里處的哇爾瑪鄉政府所屬提窮大隊第四小隊的境內。集眾僧的奪登寺又以其白帽本教之寺的吉祥之地而得名為「梅竹扎西合旋林」而之盛名。奪登寺建寺於藏歷第六繞迥木牛年即公元1385年,由本教仁布欽夏甫尼瑪增大師奠基而組成僧團。大殿由80根柱頭所支撐,取名為「本來寂靜桑登林」。前後有十二代本教大師相繼維護。藏歷第十一繞迥之火馬年即公元1666年,由奪登雍仲楚臣將該寺歸屬給從後藏興達頂來的本教大師彭措旺傑而變為後藏本教的所屬之一,在彭措旺傑的大力幫助和鼎力支持下,又興建了「興藏大殿」,取名為「奪登寂靜倫珠悅色雍仲林」。之後相繼由奪登寺世襲來維護。第八代楚欽第二世楚臣登巴堅贊大師向大知虹身頂禮,將該寺的講修規范儀則,以及寺內外的規矩都嚴格進行了規范化管理。
該寺每年大的定期法會有:八次大的法會,四次修供法會、六個大的節日。另外每月上旬都要進行定期的說戒、修供等的儀軌。
該寺收藏有20多卷歷住堪布的經卷,大多數經卷都已刻成木刻版進行保存。 榮獲「中國的世外桃源」稱號的神座景區位於阿壩縣東部的查理鄉,包括查理鄉神座村、奪哇村、然木奪村、塔窪村和安羌鄉中安村部分地區,有603戶3330人,是農牧林兼營區,有耕地 3000餘畝,草場65萬畝,森林5萬畝,牲畜約5萬頭。
神座景區風光十分秀麗,古樸秀美的神座藏寨土房建築群炊煙繚繞,神座姑娘勤勞美麗,歌聲悠揚,一灣清澈的河水從村前吟唱而過,河上古老獨特的伸臂橋經幡飄舞,牛羊和農人們從上面悠閑走過,彷彿訴說神座姑娘的美麗傳說,寨前山坡上碧翠的倉松翠柏掩映,五彩的闊葉林和灌叢把山巒裝點得神奇清幽,樹林上猿猴攀跳,珍禽紛飛,樹下小兔、鹿麝出沒,充滿生機,寨後寬闊的高山牧場上牧人的帳篷象群星點綴,成群的牛羊在牧場上徜徉,更有藏寨前、山頂富有傳奇色彩的藏區僅有的女神山上,尕巴娜姆女山神日夜守護藏寨。環境優美的林間溪流邊一座座古老的藏傳佛教寺院是喇嘛們修煉的好去處。 生息繁衍於川、甘、青三省結合部的阿壩縣各族兒女,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並存。獨具一格的高山、草原、峽谷地貌匯聚成了美麗的阿曲河谷,這樣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民情風俗,孕育了大度包容的人文精神。使這里被賦予「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長廊」的美譽。

Ⅸ 關於長征路途的導游詞

紅軍長征三過阿壩解說詞
阿壩縣境地區歷史悠久,遠古時代即有人類生息。唐朝時期屬松州管轄,曾短時以部落置16州47縣。元朝實行土官(司)制度,沿襲至解放前夕,形成11個大部落、37個小部落,統治阿壩地區。明朝時由松潘衛管轄,清朝時受制於松潘廳,民國時屬松潘縣。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8月和平解放,年底成立相當於縣的阿壩藏族自治區,設置於賽格寺院內,1954年1月批准設縣,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縣。1958年8月——1959年2月進行民主改革,1959年4月——1960年平息叛亂。紅軍長征三過阿壩,是在整個紅軍長征中最艱難,最悲壯的一頁,是另類的悲壯紅軍長征旅遊資源。
一九三五年六月,紅一、四方面軍在懋功(今小金)會師後,黨中央軍委從當時敵我形勢和選擇根據地的有利條件出發,制定了開創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新的戰略方針。先後召開了兩河口會議、沙窩會議,中央決定將一、四方面軍混合編隊,分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
一九三五年八月,紅軍左路軍自卓克基地帶北上,向阿壩(麥桑)地區進軍,途經托巴格勒(今紅原縣龍日壩二道橋附近的黨各支曲),遇到西北「剿匪」笫一路笫五縱隊麥桑支隊司令楊俊扎西所屬藏兵的襲擊,經接觸後,楊俊扎西率部隊潰逃,紅軍在今紅原縣龍日壩分兩路前進。一路由安曲沿海子山樑子進抵阿壩麥爾瑪、格爾登寺、河支、各莫寺一帶;一路經四寨進駐阿壩查理寺、按壩(安壩)、垮沙、德格、各莫寺地帶。總指揮駐中阿壩的格爾登寺內。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旬,紅軍在阿壩縣格爾登寺召開了有十多人參加大會。會上進一步宣傳了紅軍的政治主張,動員大家回家生產等。還成立「川陝省阿壩蘇維埃政府」選出七個「川陝省阿壩蘇維埃政府」俄紐:(主席)女、十八歲,下阿壩阿爾君人。
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左路軍先遣部隊經過麥爾瑪、賈洛、箭步塘(今二牧場即甲分場)至紅原日柯,到白河邊,一部分已渡過白河。這時張國濤拒不聽中央命令,以白河漲水為由,指揮部隊南下。張國濤拒不聽朱德、劉伯承同志的勸告,執意南下,並強令已過河的部隊折返阿壩。
左路軍到達阿壩後,張國濤進行一系列的分裂活動,以朱德為首的廣大左路軍指戰員對張國濤的錯誤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一九三五年五月,黨中央和一、三軍團北上後,張國濤在阿壩格爾登寺大殿內,召開反黨的「川康省委擴大會議」即「阿壩會議」作出了「南下川康的阿壩會議決議」。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張國濤強令左路軍南下,從阿壩出發,沿阿曲河而下,經阿壩,按壩(今安壩)等地區,翻俄拉山經茸貢,按原路折回,於十月上旬到達馬爾康卓木碉(足木腳)後,宣布成立偽中央,自封主席,與黨中央、毛主席分庭對抗。雖然張國濤利用手中的權力,採取欺騙、威逼、鎮壓的卑鄙手段,使得這次分裂黨、分裂紅軍,破壞革命的行動得以暫時「實現」,但是左路軍在張國濤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指引下,踏上了一條更艱難的征途,實踐證明在張國濤的錯誤領導下,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
一九三六年七月,會合後的二、四方面軍從甘孜,行經色達後分兵兩路第二次向阿壩(麥桑)進軍。一九三六年七月下旬,一路出色達經班瑪、白玉寺,於八月初進入今上阿壩德格,第二天在阿曲河上搭便橋到安斗、甲爾多、正達、各莫寺院休整,宣傳、籌集糧草。一九三六年八月下旬,經下阿壩洛爾達、安羌、中安、神座、查理、麥爾瑪,過賈洛箭步塘(二牧場即甲本分場)至紅原縣安曲過白河,繼續北上。一路同時出色達,經壤塘縣魚托寺旁邊的魚朗溝到阿斯瑪溝,進入阿壩縣麻爾曲,柯河、羊高一帶,再過垮沙,直尕到安壩休整、宣傳、籌集糧草。一九三六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從安壩出發,經中安,沿先頭部隊做的標記經神座、查理、麥爾瑪、賈洛、甲本塘至紅原一帶,渡白河北上。
紅軍長征三過阿壩期間,先後在這里擊潰了麥桑士兵的阻擊,發生了查理寺戰斗,賽格寺戰斗,召開了「阿壩會議」決定南下川康,成立了格勒德沙共和國,進行了紅軍政策的大量宣傳。在整個阿曲河谷開展了大規模的籌糧活動,為紅軍最終北上完成舉世聞明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紅軍長征在阿壩三過雪山草地,打敗了國民黨和地方武裝的圍追堵截,特別是為堅決抵制張國濤南下,完成北上千征的創舉進行了激烈的黨內斗爭,是紅軍長征史上最為悲壯的另類紅軍長征旅遊資源,是研究紅軍長征史上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源。

閱讀全文

與阿壩縣安羌敬老院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給長壽花用營養液 瀏覽:661
有關重陽節的短語 瀏覽:866
50歲換了15個工作 瀏覽:508
煙台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怎麼辦 瀏覽:610
最長壽鵝 瀏覽:52
老年公寓入住人員護理標准 瀏覽:54
太平頤泰康養老社區哪個好 瀏覽:239
老年人再婚為什麼不找離婚女人 瀏覽:75
老輩長壽 瀏覽:93
不照顧父母犯什麼法 瀏覽:186
西藏養老金上調西藏養老金上調 瀏覽:571
50歲女人證件照 瀏覽:251
老年人的好處作文 瀏覽:436
家庭老人床什麼牌子好 瀏覽:175
長壽宮廷花怎麼養 瀏覽:379
四川養老保險領取計算 瀏覽:798
女生的長壽 瀏覽:716
在香港養老保險買什麼養老保險好 瀏覽:316
北京養生堂口苦怎麼治療 瀏覽:839
給父母買二手房離自己家近要考慮哪些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