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漫長的告別:阿爾茲海默症
01
最近在看《急診科醫生》,第一次聽說有人把阿爾茲海默症稱為「最漫長的告別」,這是我聽過所有疾病名稱中最好聽的一個。
阿爾茲海默症,也就是現在常見的老年性痴呆。早期的症狀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判斷能力下降,不能像常人一樣進行獨立的思考、分析和判斷。中期則為視覺空間能力下降,不能獨自在戶外活動,容易變得急躁不安,後期的時候,病人嚴重記憶力喪失,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肢體僵硬。
我對於阿爾茲海默症也算是有相當的了解了,因為我舅舅是在63歲的時候患上了老年痴呆。這足以讓我開始重視這方面的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舅舅出生於1950年,由於姥姥年輕的時候家裡太窮,所以逃難逃到現在的家庭。姥爺去世的早,姥姥獨自一人撐起了整個家。舅舅是家裡的老大,當時到了結婚的年齡,卻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差給耽擱了。就這樣,等到我媽結婚之後,舅舅依然是那句話,不著急......
直到最後,他始終是一個人。
02
最陌生的至親,最漫長的告別。
2013年到2016年這期間,他度過了對於他來說最漫長的三年。
中間有一次走丟了,當時只知道他出去的時候說走一圈就回來,我們也沒太在意。因為這是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圍繞著附近的莊稼地走上一圈。而且出門的時候是清醒的。一直到午飯的時候都沒有回來。我們就開始急急忙忙的尋找,想盡了一切辦法,到了晚上還是沒找到。他一個人不認識路,從來沒離開過家,而且神志也不太清醒,這可怎麼辦。
等到第二天下午,我們接到當地派出所的通知,說找到了舅舅。我們趕到派出所看到他的時候,那種心情真的是又高興又心疼,高興的是總算找到了,心疼的是看到他蹲在牆角那種畏懼周圍的眼神,心裡瞬間難受了起來。那一刻舅舅是清醒的,哭著對我媽說了句:你們怎麼不找我?我去地里轉了一圈,看見那誰給我打招呼我就跟著他走了......,我媽也跟著舅舅哭了。
事後得知,是鄰鄉的村民看到了他,並把他送到了當地的派出所。
03
因為家裡忙,媽媽沒時間的時候,是我和妹妹去照顧舅舅,當我給他洗腳的時候,我問道,舅舅你知道我是誰嗎?他看了看我笑著說:咦,我咋會不知道,你是我妹妹啊。
他把我當成了媽媽,每次問他,他都說是我媽。其他人卻一個也想不起來。
直到去年11月份,我沒能見他最後一面。雙十一買給他的帽子和手套卻一直在路上......
也許他把所有人都忘記了,但從他的眼神可以看出,親人之間的感情卻一直存在。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不僅對自身有著折磨性的痛苦,同時還考驗了家屬。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他。關愛老年痴呆症患者,正確認識這個病,不歧視,不孤立老年痴呆症患者,讓他們的晚年不孤獨,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周圍人溫暖的關愛。
② 家屬的風險與困擾 - 新聞報道「老年痴呆症老人將別人打傷」的觀察(2)
浙江省某養老機構內「養老院八旬痴呆老人毆打同院老人,並致其殘疾」事件最終走上了法庭。法院判定熊姓老人和養老院都有責任,雙方按照比例承擔賠償。養老院覺得自己很冤枉,打人的是熊姓老人,為什麼養老院要擔責任?楊姓老人一家更委屈,好好的住個養老院,落下了十級殘疾。打人的熊姓老人自己反倒是很快忘記了這件事,反而是他的家屬,非但要承擔賠償責任,更因為養老院和被打老人家的強烈反對,他們不得不從新尋找可以接納老人的養老機構。
他家的遭遇並不是個案,從行業調查和媒體報道來看,在各類養護機構里生活的過程中,頻發的各類傷害事件,不停的將已恢復了正常生活秩序的家庭和家人拖進現實。今天我們就主要談談住在養護機構中的老年痴呆症老人,主要會從哪些方面帶給家庭和親人的沖擊和困擾。
一、法律風險
如熊姓老人的情況,當老年痴呆症老人在養護機構中因為帶給他人和環境造成傷害後果時,由於老人沒有民事行為能力,他的法定監護人,也就是老人的子女親屬,就要為其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了。從責任的承擔程度上說,相對於沒有老年痴呆症,具有或部分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老人所造成的傷害賠償後果,從一定程度上還受制於老人本身的賠償支付能力來說,老年痴呆症老人所造成的後果,則和小朋友一樣,由其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家屬全部承擔。這往往讓家屬和親人們猝不及防,甚至無力承擔。
2018年,交流過程中了解到華東某市一家養護機構發生的事:一位路易體氏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因為幻覺問題,導致其將同屋居住的一位老人從床上拖拽了下來,令其頭部著地腦部受傷,成了植物人。巨額的治療與賠償,令家屬和養老機構都陷入的困境。傷人奶奶的家屬家境一般,實在無力支付,而養老機構也屬於老舊、低收費機構,支付能力也有限。所以這件事「鬧」了三年多,伴隨著傷人奶奶唯一的兒子因為心肌梗塞猝然離世,暫時告一段落。雖然傷人的奶奶並不是主觀要傷害人,但客觀上,腔如這三年來受害人、受害人的家庭、養護機構,包括傷人奶奶的兒子,都經歷了巨大的壓力、折磨,乃至於心力交瘁。
二、生活困擾
筆者在2021年的夏天遇到這樣一件事:一位老先生和我們約好到愛卜圓粗知介護中山項目去咨詢入住事宜。原本上午見面,但到了傍晚,老先生依然沒有到。筆者以為是不是今天不來了,正准備下班的時候,老先生到了。一聊才知道,老先生的母親在珠海的一家養護機構住了半年多了。最近一個時期以來,養老院幾乎天天打電話給他,一會說影響別人休息了,一會說拿人東西,還掐其他老人了。總之老先生和養護機構都接近崩潰了。
老奶奶是阿爾茨海默型老年痴呆症的晚期,晨昏顛倒完全不認識人,白天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就到處找人、喊人。身邊的人都不認識了,看誰都是陌生人,總覺得別人要害她。
老先生說這段時間天天提心吊膽,看到養老院的電話心裡就發毛,這半個月已經開始失眠,整天人都是懵的,今天遲到也是因為昏頭昏腦的胰島素打多了,結果剛開車出小區,就低血糖了,開著車沖上了公交站台,所幸沒有傷到人。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家屬與養護機構之間,往往有較多不滿、不理解,這多數是因為老人在機構當中頻發的異常行為得不到有效的避免和正確的處理,使得養護機構和家屬之間消磨互信、累積不滿所導致的。而這一切,最終又會加到家屬的頭上,繼而導致家屬雖然把老人送去了養護機構,但實際上並不省心,也不省力,生活依然是混亂無序。
三、家庭重壓
2019年,東莞型鎮的一位額顳葉型老年痴呆症的爺爺,在入住養護機構不到十天的時候,因為騷擾護理人員,以及在公共場合出格的表現性行為,令到養護機構堅持要將老人退回其家中。老人的兒子和家人商量,實在不行就先接回來,沒想到家庭之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老人兒媳婦反對最強烈。這位女士跟我們說:家公性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多少年來,一家人吃著飯,自己就能掏出來,搞三搞四的。家公因為是額顳葉型的老年痴呆症,有性亢進的問題。一家人吃著飯,自己就能掏出來,搞三搞四的。全家人一開始的尷尬和驚慌用她的話說就像掉到糞坑裡一樣,她作為兒媳婦又是最尷尬的,也不好怎麼說,畢竟也要照顧她丈夫的感受,她說最讓我惡心的是,老人折騰完了,弄的衣服褲子的亂七八糟,還要他來收拾。原想著好不容易送出去了,這才剛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正常日子,現在又要從新回到暗無天日的世界裡。她說:「我都五十幾歲的人了,好不好意思,丟人不丟人真的沒所謂了。但我就是不能面對這件事了。
我們對此深度理解,很多的家庭的感受和這位兒媳婦是一樣的,在經年累月的照料老人,與之朝夕相處的時候,並不會有太多什麼特別的感覺。但一旦老人離開,家裡人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之後,面對再次重新再回到從前,他們才真的覺得正常的日子多麼珍貴,也真正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無法接受過去的生活了。
所以,我們走訪和了解的情況是,當老年痴呆症老人在養護機構因為「搞事情」,面臨被退回時,很少有家庭會欣然接受老人再次回到家中,並且面臨老人有可能回到家中這件事的事情後,家屬和親人的不理解、不接納、不面對,家庭內的矛盾和壓力,都會增加很多。
老年痴呆症(腦萎縮、認知症、失智症、腦退化症、老年抑鬱症、老年精神病、認知障礙、帕金森、額顳葉型、血管型、路易體型、阿爾茨海默型、亨廷頓型、阿爾茲海默型)老人被送到了養護機構,家庭和家屬依然得不到放鬆,甚至風險更大、更困擾。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下一篇文章帶大家來了解。
③ 老年痴呆、精神障礙的媽媽,讓我無所適從
我媽有偏執型人格障礙,還沒到精神病的級別,但也十分鬧心。
我對:「我真的回憶不出,除了生了我,她還哪裡愛我,哪裡為我著想。」深有體會!!!!
我爸說我媽在家搞「精神暴力」,我覺得也很貼切!
我還是建議你把它交給醫療機構,因為如果病態的話,你依靠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她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我媽媽的狀況已經多次證明,想感化她,那絕對是個妄想!她的思維方式就是扭曲的,你對她好,她也會誤會成其它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惡毒原因。
我咨詢過心理醫生,醫生說,這種病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和正常人不一樣,你不能按照正常人的價值觀去說服他,你只要一提出跟她價值觀有沖突的觀點,就算是一種刺激,刺激積累到一定水平就是一次「發作」,發作一次之後大概3-5天才能完全平息。因此,控制「發作」是很重要的,控制發作的途徑就是避免任何沖突,不要跟她掰哧任何細節問題。她說什麼就是什麼,說煤球是白的也別理她,就讓她說去唄。
我真覺得除了送醫療機構,沒有更好的方法。我特理解你希望老人過的好,但人過得高不高興,是心理問題不是物質問題,她這種心理狀況,你讓她住故宮、吃神仙餐,她也照樣不念你好、不領情、不覺得舒服。
交給醫療機構的話,至少她人身安全有保證,能接受正規的治療,你也能免受精神折磨。
④ 癱瘓老人拖垮一家人我是真實案例母親癱瘓在床經濟只有支出不能上班還要付勞力或金錢小孩上大學嗊哪個幸酸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說明自古對這種事情大家就比較沒有辦法,比較無奈!
我一個朋友的母親北關區50多歲的李阿姨,每到周五下班,就要趕往殷都區安鋼東路的父母家中,這是她「值班」照顧母親的日子。李阿姨有6個兄弟姐妹,她排行第五,最大的大哥也已經60多歲了。
李阿姨的母親今年87歲,前年的一次骨折,讓她卧床在家,去年突發腦梗,成為了失能老人,生活無法自理,幾個子女輪流照看,一人一天排班。雖然請了保姆,但是老人壞情緒反復發作,保姆也不願意一天天徹夜照顧老人,所以只能兄弟姐妹幾個來照顧了。
老母親去年出院時,醫生叮囑了在家一是需要按時使用主管醫生交代的葯物,防止頭部病情復發,二是需要多注意患者個人衛生如洗頭、洗腳、及時清理大小便等,還需要勤翻身,防止褥瘡的出現,三是多讓患者坐起來,跟患者勤溝通,避免長時間平躺造成抑鬱,畢竟癱瘓病人的心理非常脆弱,四是如果有條件需要到醫院康復科或康復中心,做針灸,推拿及現代康復功能訓練治療。
時間一長,幾個兒女有些支撐不住了,為了方便在家照顧母親,李阿姨的二哥讓兒子從網上買了一張護理床,用起來確實比較方便,但是買回來沒用幾天不是這個地方壞了就是那個地方壞了,還不夠來回折騰,後來也乾脆不用了。他們都是年過五旬的人,平時還有工作要做,晚上為了照顧母親,隔兩個小時就要起來一次,根本休息不好,尤其是李阿姨二哥,還要回家照顧小孫子,身體確實吃不消。家裡請的保姆也不是24小時全職護理,每天8個小時,工資待遇不輸白領,白天在家只負責看好老人即可,就這樣時間久了保姆也受不了,逢年過節還需要額外送紅包,在這種情況下,兄妹幾個還生怕給保姆提供的待遇不夠好,留不住人家,現在為失能老人找一個保姆太難了.......保姆如果在走了,兄妹幾個肯定也要累倒一大片;
向這種家庭現狀又有多少家庭面臨同樣的問題呢?
那目前我國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按照國際通行標准分析,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
中國尚未廣泛開展失能鑒定與評估工作,到底有多少失能人口也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廣泛被引用的是全國老齡辦在2016年第四次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報告中提到的數據:2016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萬人,占老人人口的18.3%;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這句話正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現實,具體來看,具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長期照護病床一床難求。
去養老院,這是大多數失能家庭的第一想法,但現實中卻很難實現。
從2017年統計結果來看,我國至少有1000萬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照護床位,最保守估計繼續的服務床位數是565萬張,但目前還不到130萬張。
第二,護理人員一人難求。
沒有送失能老人去養老院,就只能請護理人員,但這一條卻更難實現。
央廣網消息,按國際慣例,每3位老人就需要1名護理人員,以我國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測算,護理人員需求約1000萬人,當前,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匱乏,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的不到10%;在現實中,撇開普通家庭難找護理人員的問題,連專業機構也難找護理人員!據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對上海民辦養老機構調查顯示,有92%的民辦養老院遭遇招工難題。
作為養老問題中的艱難部分,失能老人護理問題已經成為了關乎人性、財力、能力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復雜問題了,隨著平均年齡的延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概念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國古話說「養兒防老」,但當一個近七十歲的兒子,要長期日夜照顧一個九十歲的失能老人時,也不禁會讓人為之捏一把汗:照顧者也已到老年,實屬難矣。
要解決養老問題中的最大痛點,首先離不開的還是「政策」二字!
⑤ 奶奶可能患了老年痴呆,因為行動略不方便。給她請了24小時阿姨。可她每天都罵阿姨,說胡話。怎麼辦
我爸爸也一樣,以前脾氣超好,現在經常感覺沒有一件事是隨他心意的,不管做什麼,總是感覺我媽是錯的。
我找我一個朋友了解過,美國每年投在每個老年痴呆患者身上超100萬美金,但是沒有顯著效果。
所以,你奶奶的病沒有更多辦法可以醫治,只能靠你跟家人的耐心、講道理、有事事先知會她知道並且取得她的理解。當然,對她無理取鬧的行為,有時候需要說不。不過,要是你拿她當病人,就不會對她的過分言行太過在意了,也不會再因此不開心。
試著跟保姆也聊下這事吧,讓她別往心裡去。
下邊附上老年痴呆的症狀,供參考。
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狀
記憶障礙近期記憶減退,不能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以後對往事也發生遺忘,嚴重時連家屬姓名、自己年齡均不知道,甚至出現胡言亂語。
思維和判斷困難思維貧乏,缺乏創造性,綜合分析能力減退,分不清主次,甚至不能理解基本常識。日常生活能力減退,不能勝任原來熟悉的工作。
語言障礙在自發言語中,明顯的找詞困難是首先表現的語言障礙。隨後對常用物品名稱和朋友的名字也出現命名不能,或與此同時出現錯語。
定向障礙對時間、地點的定向力發生障礙,不知道今天是幾號,自己現在何處,外出經常迷路。
人格和行為異常性格改變表現為變得自私、狹隘、對人冷酷無情;情感淡漠、行為退縮、興趣缺乏、意志衰退,無主動性和進取性,注意力渙散或變得急躁、多疑、頑固、易怒和沖動。
行為異常表現為整天呆坐,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或無目的外出,流落街頭,夜間無故吵鬧而影響家人休息。
老年痴呆症的症狀和體征可能因人而異,其病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記憶力下降,工作能力下降,丟三落四,剛剛走過的路就記不住,情緒不穩,易發怒,攻擊性增強,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但還是保持著獨立生活的能力。
中期記憶力下降嚴重,無法勝任工作,近期發生的事情幾乎記不住,剛剛吃過的飯都會忘記,連年月日都不記得,甚至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回憶不起來,判斷力、理解力、計算力都明顯下降,嚴重時不認識朋友,甚至不認識親人,或無目的東走西逛或撿拾廢物,肢體活動不靈活。病人除吃飯、穿衣及大小便還可以自理外,其餘生活均靠別人幫助。頭顱CT檢查可發現腦萎縮,腦電圖可見慢波增多。
晚期極度明顯的痴呆狀態,表情呆滯、淡漠,多卧床,無法進行正常談話,語言支離破碎,有的走路不穩,東倒西歪或肢體攣縮。病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頭顱CT檢查廣泛腦萎縮,腦電圖可見全面的慢波。
⑥ 老年痴呆跟情緒有關嗎
經過歲月的洗禮,步入老年後,往往會少了幾分青壯時期的辛辣和犀利,多了幾分寬容與平和,人會變得溫和而慈祥。然而,我們也會發現,有一些老年人原本性情溫和,但近年卻一反常態,小心眼、脾氣大,甚至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暴跳如雷。神經內科專家指出,老年人的情緒、性格突然發生較大變化,這很有可能是阿爾海默茨病(俗稱老年痴呆)的最早期的症狀!
情緒大變,鬧得全家不得安寧
家裡如果有一位老人患了阿爾海默茨病,那麼全家人都不得安寧。
劉女士的母親今年67歲。一年半以前,劉女士發現母親出現記憶衰退的跡象,說完一句話,轉身就忘了。後來還變得話很少,表情較為淡漠,與以前判若兩人。全家人都以為是因為父親的離世,母親在精神上受打擊過大,才出現這些症狀,也就沒往疾病上考慮。
但後來母親一些「奇怪」舉動越來越明顯,比如以前喜歡看電視、做一點家務,現在坐不住,回到家一會兒又要出去,不讓她出門,就會大發脾氣。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情而不依不饒,比如菜里放少了油,就能對兒媳婦罵上兩個鍾。更讓家裡人擔心的,由於記憶力下降,她已經無法從照片上准確辨認出親戚的名字。經過醫生測評,診斷其為「阿爾海默茨病」(老年痴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周伯榮指出,老年痴呆有很多表現,比如記憶力下降、邏輯混亂、情緒抑鬱、暴躁以及方向定位等能力喪失。不過,這些都是依靠臨床症狀和神經科量表進行測評,常常帶有主觀判斷,大多數量表對輕度病情患者的敏感度較差,會遺漏大部分輕度病人。
現在國際上有一種新的方法確診阿爾海默茨病,即抽取腦脊液進行活檢,檢測tau蛋白以及β澱粉樣蛋白。通過這些蛋白的檢查,能夠在患者還沒有出現明顯記憶下降的現象時,或剛開始出現情緒變化就能確診,從而把阿爾海默茨病的診斷時間大大提前。
並非只是智力下降,還會致殘
有人以為,患上了「老年痴呆」後,也沒什麼危害,頂多就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多一個人照顧病人而已。而周伯榮卻指出,這是對老年痴呆的誤解。實際上,老年痴呆的後果是嚴重的,已成為現代社會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是導致老年人殘疾和不能獨立生活的主要原因。
老年痴呆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疾病一定會緩慢進展,一開始只是情緒、性格等發生變化,接著記憶力下降、認知功能降低,說白了就是智力水平越來越低,嚴重的只相當於3-5歲孩子的智力。
病人如果不接受治療,3-5年病情會變得較為嚴重,病人變得呆滯、長期卧床(蜷縮狀)、生活不能自理,最後常因褥瘡、肺炎、骨折、泌尿系統感染、營養不良等而死亡。因而,專家稱,老年痴呆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後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
及早治療,盡量延緩病情進展
在我國,阿爾海默茨病患者超過700萬人。嚴重的智力衰退和語言能力障礙等導致患者交流困難、生活不能自理,還因精神行為異常而「無情地」折磨親人和照料者。
周主任認為,對輕度的患者,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痴呆症狀或延緩痴呆進展。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至關重要。若在老年人剛剛出現情緒變化的時候,就能及早發現確診,並且及早治療,可以很大程度上推遲進入疾病的嚴重期,比如70歲發病,及時治療,患者80歲才進入嚴重期。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子女不同父母住,因而有時候忽略了老年人的情緒、性格的變化,直到出現明顯的痴呆狀態,表情呆滯、淡漠,無法進行正常談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時候才到醫院就診。
目前,治療阿爾海默茨病的葯物有很多種,積極治療老年人輕度的認知損害,這是守住阿爾海默茨病的第二道防線。
tips
痴呆病有很多種
在臨床上,痴呆病有很多種,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是最主要的痴呆類型,占痴呆病的50%左右。剩下的還有血管性痴呆、路易體痴呆、帕金森痴呆、酒精性痴呆、梅毒感染所致的麻痹性痴呆。而有些痴呆病是可逆的,通過治療完全能夠治癒。因而,在老年人開始出現記憶力大幅度下降,且有行為異常和思維異常的表現時,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就是老年痴呆,而應該到醫院確診。
擴展閱讀:
一、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病)的飲食
自由基是痴呆症的禍根。現代科學證明,消滅自由基的有效物質,主要有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及硒。含維生素C較多的食品集中在新鮮的水果蔬菜中。
含維生素E較多的食物有:腐竹、黃豆粉、豆腐乾、素雞、黃豆、腐乳等豆類製品,以及杏仁、生麥芽、葵花籽油等食品。含β-胡蘿卜素較多的食品有:胡蘿卜、甘薯等;雞肝、鵝肝、豬肝中維生素A的含量每百克均超過4900毫克。
維生素B12和葉酸的攝入有利於避免常見的早發性痴呆。富含B12的食物有:香菇、大豆、雞蛋等;葉酸豐富的食物是:綠葉蔬菜、西紅柿、牛肉等。
降低飲食熱量,可能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因為低熱量飲食可誘發一種保護腦部不受這種疾病侵害的蛋白質生成。
微量元素的攝入也可以有效預防老年痴呆
膽鹼缺乏是痴呆症的主要原因。卵磷脂是大腦內轉化為乙醯膽鹼的原料,補充卵磷脂可使乙醯膽鹼增加。含有卵磷脂豐富的食物有大豆及其製品、魚腦、蛋黃、魚籽、豬肝、芝麻、山葯、蘑菇、花生等。
必需脂肪酸是大腦維持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核桃、魚油、紅花油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較多,在膳食中可適量增加。
注意給予低糖飲食。因為過多的食糖,特別是精製糖攝入過多,易使腦功能出現神經過敏或神經衰弱等障礙。另外,烹調菜餚時,不要放過多的味精。
⑦ 老年痴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老年痴呆真的是一種很可憐的病,而且無葯可治。我的奶奶就是一位老年痴呆患者,我能明白得了老年痴呆的人以及身邊的親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每次看到奶奶什麼事都不記得,不知道該做什麼,不知道吃飯睡覺還到處亂跑真的是非常的揪心,覺得奶奶真的很可憐,但是我們卻沒有辦法,又讓我們覺得很無奈。在奶奶跑出去的時候,我們又要滿世界的開始找她,說實話,有些時候覺得真的很累。
老年痴呆真的很可憐,如果可以,沒有老年痴呆該多好,那麼那些老年人便不會那麼傷心可憐了。
⑧ 家裡有人得了老年痴呆是怎樣一種體驗
家裡有人得了老年痴呆,准確的來說,是真的不好,因為還需要有人抽出時間來照顧他,確保他的安全。對於普通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
其實我的家裡也有這樣一個人,怎麼說呢,十幾年沒聯系的叔叔突然聯系,並且告訴我們,它得了腦溢血,雖然老年痴呆跟腦溢血不一樣,但腦溢血後的人有的時候,還不如老年痴呆。
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我們潰不成軍,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我的父親把那個叔叔送去了醫院,並且媽媽也辭職去照顧他,他什麼都沒有,對於我們家來說,是個大負擔。需要經濟的付出,來治療他,需要人力的付出來照顧他,總體來說,給一個家庭帶來的負擔不少。
雖然說老年痴呆不同於腦溢血,但在術後,有些情況還是類似的,他們都不會自己吃飯,都口齒不清。
腦溢血,有的人術後就直接癱瘓,也有的人是好了,可是說話做事都不能像個正常人。
而老年痴呆就是,做事不知所雲,說話沒有條理,整個人渾渾噩噩的,就那樣活在回憶里,或者小孩的世界裡,老年痴呆的人智力會下降,有時候倒了,痴呆後期,甚至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所以,它更腦溢血差不多,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對於這個人本身也是一個傷害,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
所以,現在的老人應該注重這些方面,不要給自己和家人帶來麻煩。多著重身體素質的培養,以及注重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