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老年大學心理

老年大學心理

發布時間:2024-07-25 11:22:09

1. 老年心理學小常識

1. 老年人身心健康知識有哪些
老年人應客觀地意識到歲月不饒人,要正確地對待身體的變化,要定期體檢,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不要抱僥幸心理,麻痹大意,延誤治療;也不要被疾病嚇倒,要坦然面對死亡,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不僅應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要與自然、社會和人多接觸,這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悅心情,又可以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

生活規律、適度腦體勞動:老年人要學會安排規律的生活與合理的作息時敬和燃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有選擇性、有規律地進行運動。跑步、打球、爬山、太極拳等體力運動,下棋、打牌等腦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緩記憶力的減退,思維能力和精力等高級心理功能的減退。

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老年人常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家人的關心、愛護和照顧,因此子女應經常與老人溝通,遇事與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喪偶的老人獨自生活,會感到寂寞,因此子女應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為,滿足老年人的願望。

多出去,多接觸,多溝通,多交流.夕陽紅照樣美!
2. 老年人身體健康知識有哪些
老年人身體健康知識:健康標准第一條:大病沒有,小病穩定「大病沒有」是指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因年齡增加有所退化,但並未導致功能異常,沒有得過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等。

「小病穩定」是指一些相關的高危因素能控制在與年齡相適應的達標范圍內,比如雖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但經過吃葯和改變生活方式,能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沒有引起心臟、腎臟等並發症。老年人相關高危因素指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標准》中對這些危險因素的控制目標給出了具體數據:1.血壓。

無高血壓者<140/90毫米汞柱,其中高齡老年人(≥80歲者)≥120/60毫米汞柱;高血壓者(除年齡外無其他危險因素和病史)<150/90毫米汞柱,高齡老人≥130/60毫米汞柱。2.糖化血紅蛋白。

無糖尿病棚純者:5.0%~6.5%;糖尿病無並發症者:6.0%~7.0%。3.血脂。

血總膽固醇為3.1~6.2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8~3.9毫摩爾/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毫摩爾/升,甘油三酯0.8~2.3毫摩爾/升。第二條:智力正常認知變化在老年人的健康中非常重要,自我滿意或自我評價良好是國際上較新的老年人健康概念。

老年人可在家人協助下應用《老年人簡易智能量表》(MMSE)進行簡單評估,每題1分,滿分30分。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老年人≥27分為正常,高齡老年人≥25分為正常。

具體問題如下:1.今年亮虛的年份?2.現在是什麼季節?3.今天幾號?4.今天星期幾?5.現在幾月份?6.你現在在哪一個國家?7.哪一個省(市)?8.具體地址?9.你現在住哪層樓?10.這里是什麼地方?11.復述:手錶。12.復述:鋼筆。

13.復述:眼鏡。14.100減7是多少?15.93減7是多少?16.86減7是多少?17.79減7是多少?18.72減7是多少?19~21.回憶剛才復述過的3個物體。

22.給老人看帽子,讓其說出物體名稱。23.給老人看毛巾,讓其說出物體名稱。

24.復述:如果、並且、但是。25.在卡片上寫上「閉上眼睛」,讓老人讀出來。

26.讓老人用右手拿紙。27.讓老人將紙對折。

28.讓老人將紙放在左腿上。29.寫一個完整的句子。

30.按樣畫圖,見下圖。注意事項:問題11~13,老人要連續說出3種東西;問題26~28,需要連續做出3個動作指令,對於偏癱患者,指令可以是健側手;問題29,句子的主謂賓語齊全才能得分;問題30,患者所畫出的圖形有正確的空間關系,即兩個五邊形交叉,中間形成一個四邊形才能得分。

第三條:心態健康老年人要充分意識到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自身體力、精神狀態及社會參與的潛力。即使是高齡老年人,也能發揮對家庭、社會及國家的貢獻,增加幸福感和歸屬感。

像做飯、打掃衛生等,都是對家庭做出了貢獻,是心態健康的表現。老年人心理狀態可通過《老年抑鬱量表》(GDS)進行評估。

共有15道題,總分15分,<5分為正常。具體題目:1.你對你的生活基本滿意嗎?(答否得1分);2.你失去了很多活動或者興趣了嗎?(答是得1分);3.你覺得生活空虛嗎?(答是得1分);4.你經常覺得無聊嗎?(答是得1分);5.大部分時間你的精力充沛嗎?(答否得1分);6.你害怕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嗎?(答是得1分);7.大部分時間你覺得快樂嗎?(答否得1分);8.你經常覺得無助嗎?(答是得1分);9.你是否更願意待在家裡,而不是出去做一些新鮮的事情?(答是得1分);10.你覺得有比較突出的記憶力問題嗎?(答是得1分);11.你認為目前活得很精彩嗎?(答否得1分);12.你認為你目前的生活方式毫無價值嗎?(答是得1分);13.你精力充沛嗎?(答否得1分);14.你是否認為你的處境毫無希望?(答是得1分);15.你認為大部分人比你強嗎?(答是得1分)。

第四條:生活能自理老人的活動能力評估非常重要,是否能維持基本生活,可應用《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進行評估,見左側表1。一般老人達到100分為正常,高齡老人達95分為正常。

第五條:生活方式良好良好規律的生活方式是老年人健康的基礎,應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情緒平和,戒煙慎酒。主要從5個方面衡量。

1.食療。每天要保證攝取1斤半蔬果,1個雞蛋,不少於1200毫升的水,2兩以內的油,不超過6克的食鹽(相當於1啤酒瓶蓋)。

2.戒煙。研究表明,戒煙3個月後,肺臟功能開始改善,1年後,心臟病發作危險降低50%。

3.運動。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快步走、游泳、跳舞和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

每周3~5次,運動量要達到心率在120次/分鍾,身體微微出汗的標准。4.慎酒。

適度飲酒才有益健康,具體標準是酒精≤25克/日,約等於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高濃度白酒≤50毫升。高血壓患者最好戒酒。

5.心理健康。健康老人應該做到:努力學習,了解時尚;多做家務,心靈手巧;朋友聚會,多多參加;遇到困難,主動求助;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如果以上五大標准你都能做到,那麼恭喜你,你就是健康老年人。如果你還未步入老年,那麼就從現在做起,立下目標,爭取日後成為健康老人。

老年人身體健康知識:不良表現一、走路的樣子變怪有沒有發現父母最近走路速度變得很慢,或者不容易走直線。
3. 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是什麼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心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一般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會出現很大程度的降低,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情緒反應更為激烈,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更為明顯。那麼,老年人心理有什麼特點呢?(1)健忘。

有的因為本人的自信心不足,自慚形穢,自認為智力減退,而實際上並非如想像的那麼嚴重。 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漸下降,一般認為18歲時智力達到最高水平,以後逐漸下降的,50歲時僅相當於15歲的智力年齡,80歲以後下降更明顯,85歲時相當於兒童5歲10個月的智力水平,由於個體的差異,所以可有10%-25%的人並不顯示智力減退。

由於老年人的記憶力下降,這也是健忘的主要因素。 (2)焦慮。

抑鬱隨著衰老、精神情感變化日益明顯,表現為內心空虛,易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反應,常伴有自責。往往有杞人憂天之感,時有大難臨頭的緊張感,或是抑鬱苦悶,遇到問題時缺少進取態度。

在經濟條件拮據的老年人門診病人中有48%具有抑鬱情緒,而身體健康、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具有抑鬱症狀者也有44%,有不少人每月發作1次,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之久,表現為意志消沉、煩惱、抑鬱焦慮等,並對往事回憶多有自責感。 (3)情緒多變。

當腦組織老化或伴有某些腦部疾病時,常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往往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難以平靜下來,其情緒激動程度和所遭遇不順心的事情之程度並不相對應。有時為周圍環境及影視中有關人物的命運而悲傷或不平,迅速出現情緒高漲、低落、激動等不同程度的情緒變化,時而天真單純,時而激動萬分等情緒多變的特徵。

(4)疑病。60歲以上老年人,有半數的人可出現疑病症狀,這是由於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已從對外界事物的關心轉向自己的軀體所致,加上這些關心可因某些主觀感覺而加強,並因頑固、執拗的個性,更易出現疑病症狀,常出現頭部不適、耳鳴、胃腸道功能異常以及失眠等。

即使稍有不適,也要向周圍人去訴說。有時會過分注意報刊書籍上的一些醫學常識而對照自己的不適感,常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醫就診。

(5)猜疑和嫉妒。一般認為,人進人老年期後,對周圍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強,常計較別人的言談舉止,嚴重者認為別人居心叵測,常為之而猜疑重重。

由於生理功能減退, *** 下降,易懷疑自己配偶的行為,常因之而爭吵。並且由於判斷力和理解力減退,常使這些想法變得更為頑固,甚至發展成為妄想。

每當目睹年輕人活潑好動等性格時,常因之而嫉妒和自責。
4. 中老年人的性心理是怎樣的
光陰荏苒,人生的腳步匆匆,經過了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後,人們不可避免地要跨人中年期和老年期。

人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到了人生 的後半階段,這些特點的變化更加明顯,在性問題上表現 得更為突出。「年齡大了,不行啦」,這是許多中老年人的 一句口頭語,果真是這樣的嗎? 在中老年期到來的時候,人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 都比較明顯,性功能逐漸減退。

如果把人一生生理和心 理的變化過程在坐標上畫成山峰狀的一段曲線,那麼青 年期是向上的一段「斜坡」,而由中年期到老年期,則是逐 漸由「平坦」到向下的一段「斜坡」。 在中老年期,人的生理面臨一個逐漸衰老的過程,人 的心理也面臨一個逐漸衰老的過程。

心理衰老和生理衰 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同時,退休、子女離家獨立 生活等環境變化,對心理衰 老也有很大的影響。

心理 變化和人的性格、理想、人 生觀等因素也有很大關系。 心理衰老被認為是心理失調的前兆,因此有人把它看做是走向死亡的「催化劑」。

老年人心理衰老的主要表現有感覺、知覺衰退,記憶 力、想像力衰退,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衰退,情感變得不穩 定,意志衰退,反應能力下降,興趣愛好減少,性格變得有些異常的固執、過敏、急躁、怪癖等,而且產生衰老感和死 亡感。和性有關的心理變化突出地表現在性角色的變 化,性格差異的縮小,性生活的心理障礙增多等方面。

人到老年,家庭生活往往會發生重要變化。子女多 數已經成年,他們或者將要結婚,或是組織家庭獨立生 活,家庭從穩定期(從有子女至子女成年以前)轉人了離 巢期。

這對父親的影響相對來說小一些,而對那些習慣 於擔任母親角色,並且把子女看得比自己還重要的慈母 來說,心理上的打擊較大,一下子變得孤獨了,彷徨了,產 生了強烈的失落感。 社會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猶太人 的家庭觀念較重,猶太女性最不能忍受家庭中母親角色 的喪失。

我國女性也有類似的情況。歐洲各國女性的家 庭觀念較為淡漠,特別是和子女的心理聯結不如猶太人, 她們比較想得開,所以到了老年這類感情上的風波也少 一些。

到了老年期,妻子和丈夫的關系也有些變化。由於 老年女性的身體往往比老年男子健康,因此她們對丈夫 的照顧比過去更多了。
5. 【熱愛生命,善待生命心理小知識(50字)】
愛生命,要學會善待自己,學會放飛自己,讓自己更貼近自然.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事,生命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去嘗試著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踢踢球、上上網,與朋友去郊遊,去大海里游泳,去小溪邊釣魚,去看看喜劇片,去爬喜歡的山,去看看飛瀑,去聽聽濤聲……那麼多的事等著我們去做,那麼多的開心需要我們參與.我們奔跑,我們跳躍,我們歡笑,我們歌唱,這一份美好,皆因有了生命.珍愛生命,要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價值.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為了人生的充實,為了生命的完美,你沒有理由不努力,讓生命因奮斗而精彩.珍愛生命,還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平靜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要相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6. 老年人心理
老年化過程中心理變化和心理健康問題

在心理學上,人生過程被稱為「生命發展周期」,家庭的存在被稱為「家庭發展周期」。意思是人生過程是分階段的,這是一個發展和喪失同時進行的過程。人生的晚年也是人的一個發展階段。我們每個人不管多大年齡,毫無疑問都在逐漸地成為老人,這個說明人的存在過程就是一個逐漸老年化的過程,而不可能是一個年輕化的趨勢,這個誰也避免不了的,上帝和自然是這樣安排的,也很公平。每個人都希望:就是在這個老年化過程中,盡可能生活的舒服、自然、沒病沒災,盡其天年。但從四、五十歲開始中年期開始,成人的五官功能就開始衰退,到老年期就更明顯,因此,進入老年,人們最先要注意的是:預知身體上哪部分、哪方面可能先出現問題,然後有所預防和適應。

1.感知覺變化:視力變化:眼睛對冷色調顏色如藍、綠及紫色不易區別,而對暖色調系統如紅、黃、橘色還比較敏感;視網膜視敏度下降,對明暗光線的變化也不太適應,因此老人居住的房屋,要布置的色彩鮮明,燈光足夠。聽力變化:容易產生耳鳴、幻聽、聽力下降(聽不好高調音,對低調音聽的還可以)、使用助聽器的問題;味覺衰退:味覺細胞退化,對甜、苦、酸的味覺減退(不太敏感),影響胃口,飲食習慣有改變,牙齒脫落影響咀嚼功能。皮膚與頭發:皮膚老化原因:皮膚的微小血管減少、萎縮,皮膚的血液循環流量減少,皮下脂肪減少,汗腺、皮脂腺萎縮,皮膚色素細胞功能降低。頭發老化。骨骼與關節:骨刺帶來的問題、骨質疏鬆導致駝背和骨折;注意保持直立姿勢,不要搬運重物;注意家庭和公共設施方便老年人的設計。

2.智力功能變化

老年化過程中智力減退並不是全面性的,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效果仍處於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過中青年人。一系列研究發現,老年人的智力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老年期智力與多方面因素相關包括生理健康、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因素。因此,堅持用腦有利於在老年期保持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會功能,而且活動鍛練對智力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老年人智力發展的這一特點,對於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意義十分重大。優化教育產業結構,構造終身學習體系,建立老年教育網路;發展老年大學、老年電視大學、老年網上學校等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 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滿足老年人口的學習教育需求,都可以極大程度地開發老年人的智力,使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並且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老年社團與獨特的老年亞文化,提高生活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另一方面,開發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力資源,不僅能增加社會收入,減輕社會負擔和國家財政壓力,緩解我國人才資源結構性短缺,這對於滿足這部分老年人的經濟和心理需要,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記憶力

年紀大了,會遺忘生活瑣事,如記不得剛才把眼鏡和鑰匙放在什麼地方了,把重要的文件和錢款放在什麼地方了,甚至有時候連親友的名字一時記不起來了,忘記自己家門牌號等。老年人主要是還是能回憶過去的事情,但對眼前的事情反而記憶較差。所以出去拜訪朋友,做什麼車、什麼路線最好先記在小本子上。

4.感情與情緒

老年人在感情上變得比較脆弱,不喜歡聽壞的或悲慘的事情。在生活中不願談生病、長癌這類話題,不願被別人說自己老了、快死了之類的話。

對事情比較小心、膽怯,容易擔心,唯恐有不好的事發生。也容易患上焦慮抑鬱心情。不喜歡聽打打殺殺、恐怖、血腥的事情,看電視也是喜歡輕松歡樂的節目。甚至有返老還童的現象,有的甚至象小孩一樣變的有點幼稚、天真,喜歡小動物,喜歡和小孩子玩等。

5.性格與心理的變化

老年人有時候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缺少對別人的關懷。談話比較愛談自己的事,容易向別人訴苦,有體訴的傾向,有疑病的傾向。有時候性格變得警戒、懷疑,或者固執保守。生活變得孤單、寂寞和憂郁。對身體的殘缺、功能的衰退焦躁不能適應。對死亡的恐懼等等。

小結

健康老齡化是21世紀老年人保健的重點內容,它是指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大多數老年人都能保持較好的心身健康,並擁有較好的智力、心理、社會和經濟的功能與狀態。正確認識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有效地保持和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有必要圍繞「老有所養,生活保障,健康長壽;老有所醫;老有所為,再作貢獻;老有所學,不斷進取;老有所樂,生活多彩」等「五個老有」的目標,來解決我國健康老齡化的問題。
7. 老年人的性心理變化有哪些
老年是指從60或65歲起到生命結束為止的這一段時期。

這段時間是生理和心理明顯老化和衰退的時期。那麼,老年人在這一時期有哪些性心理變化呢?性角色的變化人到老年,家庭生活通常會發生重要變化。

子女多數成年、成家,家庭從穩定期轉入空巢期,老年人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此外,由於老年婦女的身體通常比老年男性更健康一些,男女的受保護角色發生改變——男性成為被保護者,家庭角色的改變同時會影響性生活,從而導致雙方的性角色發生變化。

性能乃的改變步入老年,由於生理機能發生明顯的變化,老年人的性能力也會隨之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於是,無論男女,都開始擔心自己生理上的衰老。

同時,老年人的性生活滿足度降低,對自己性能力的擔心和憂慮也逐漸明顯。

2. 鍙傚姞鑰佸勾澶у︽湁浠涔堝ソ澶

鍙傚姞鑰佸勾澶у︽湁浠ヤ笅濂藉勶細
1.鍦嗘ⅵ錛氳稿氳佸勾浜哄勾杞繪椂鍙鑳藉洜涓哄悇縐嶅師鍥犳湭鑳藉疄鐜拌嚜宸辯殑姊︽兂錛岃佸勾澶у︿負浠栦滑鎻愪緵浜嗕竴涓鍦嗘ⅵ鐨勬満浼氾紝璁╀粬浠鍙浠ラ噸鏂拌拷奼傝嚜宸辨劅鍏磋叮鐨勯嗗煙銆
2.綺劇炲瘎鎵橈細閫浼戝悗錛岀敓媧誨彲鑳戒細鍙樺緱鍗曡皟涔忓懗錛屽弬鍔犺佸勾澶у﹀彲浠ヨ╄佸勾浜虹殑綺劇炴湁鎵瀵勬墭錛屽厖瀹炵敓媧伙紝闄嶄綆鎶戦儊鍜岀劍鉶戠殑鎯呯華銆
3.瀛︿範鏂扮煡璇嗭細鑰佸勾澶у︽彁渚涗簡鍚勭嶅悇鏍風殑璇劇▼錛屽傜編鏈銆佷功娉曘佹憚褰便侀煶涔愩佽垶韞堛佹垙鏇層佸櫒涔愩佺數鑴戙佷繚鍋ャ佸吇鐢熺瓑錛岃佸勾浜哄彲浠ユ牴鎹鑷宸辯殑鍏磋叮閫夋嫨璇劇▼錛屽︿範鏂扮煡璇嗭紝鎻愰珮鑷宸辯殑緇煎悎緔犺川銆
4.緇撲氦鏂版湅鍙嬶細鑰佸勾澶у︽槸涓涓紺句氦騫沖彴錛岃佸勾浜哄彲浠ュ湪閭i噷緇撲氦蹇楀悓閬撳悎鐨勬湅鍙嬶紝澧炲姞浜洪檯浜ゅ線錛屼赴瀵岃嚜宸辯殑紺句氦鐢熸椿銆
5.淇冭繘韜蹇冨仴搴鳳細瀛︿範鏂扮煡璇嗐佸弬鍔犲悇縐嶆椿鍔ㄥ彲浠ュ府鍔╄佸勾浜轟繚鎸佸ぇ鑴戞椿璺冿紝棰勯槻鑰佸勾鐥村憜錛屽悓鏃訛紝鍙傚姞闆嗕綋媧誨姩鍙浠ユ彁楂樿佸勾浜虹殑蹇冪悊鍋ュ悍錛屽府鍔╀粬浠鏇村ソ鍦伴傚簲閫浼戠敓媧匯
6.鍙戞尌浣欑儹錛氳佸勾澶у﹂紦鍔辮佸勾浜哄彂鎸ヨ嚜宸辯殑鐗歸暱鍜屼綑鐑錛屼負紺句細鍋氬嚭璐$尞錛屼緥濡傚弬涓庣ぞ鍖烘椿鍔ㄣ佸織鎰挎湇鍔$瓑錛屽疄鐜拌佹湁鎵涓恆
鎬諱箣錛屽弬鍔犺佸勾澶у﹀彲浠ヨ╄佸勾浜鴻繃涓婃洿鍏呭疄銆佹洿鏈夋剰涔夌殑鐢熸椿錛屾湁鍒╀簬韜蹇冨仴搴鳳紝涔熸湁鍔╀簬鎻愰珮鑰佸勾浜哄湪紺句細涓鐨勫湴浣嶅拰褰卞搷鍔涖

3. 心理學專業去老年大學可以講什麼課

老年心理學。在老年大學中人群受眾是老年人,《老年健康心理學》的課程意在開發老年人的潛能、升華老年人的人生經驗、陶冶老年人的情操、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

4. 老年大學有心理學課程嗎

也有一可以學到一部分的心理學課程,但是。你要想學。專科的話。那就要靠你自己了。

5. 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老人心理健康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年心理學及研究內容

老年心理學,又稱為老人心理學和衰老心理學。是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動的變化、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老年人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延緩衰老,首先要認識和掌握本身生理上、心理上的特點,進行自我調節,提高生活質量。幫助老年朋友們做到這一點,也正是我們老年大學開設老年心理保健知識課的目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走過人生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飽經滄桑的老人既獲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也得到了深刻的失敗教訓,這些就形成了他們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特徵。根據心理專家觀察研究發現,一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腦功能下降,記憶力衰退。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表現為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感到苦惱;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動。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退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軀體疲勞。如煩惱、緊張,甚至苦悶、壓抑,休息不好,看書就打呵欠,腦子里雜亂無章,昏沉沉的;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思維缺乏創造性,但是對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影響較小。

(2)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經常被負面情緒控制。易激怒,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或易哭泣,經常產生抑鬱、焦慮、孤獨感、自閉和對死亡和恐懼等心理。(案例略)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易被環境激發熱情,還經常出現消極言行。

(3)趨向保守,固執已見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會實踐中,養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風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作風習慣不斷受到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處理事物時,往往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沉湎於舊事,悔恨無法挽回的美好的過去。稍有成就者則變得高傲自大,拒聽逆耳良言。還有部分人變成「老頑童」,言語、行為幼稚。但大多數老年人還是通情達理的,只要經過認真研究、討論,他們也會放棄己見,服從真理。(案例略)

(4)感覺敏銳,判斷准確

大部分老年人都感覺敏銳,他們能夠運用一生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指導後來的實踐,經過周密考慮,更深刻地認識當前事物,准確判斷,避免失誤,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5)喜安靜、懼孤獨,不耐寂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多數老年人由於神經抑制高於興奮,故不喜歡嘈雜、喧鬧的環境,願意在安靜、清閑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些老年人當離開他們為之奮斗一生的工作崗位時,往往若有所失,產生孤獨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既願 意享受兒孫繞膝之樂,又對持續喧鬧的環境,感到心煩意亂。(案例略)

(6)希望健康長壽

能夠看到自己從事過的事業蓬勃發展,看到社會的進步與兒孫們的茁壯成長,是老年人的共同心願。因些他們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旦生了病則希望盡快痊癒,不留後遺症,不給後輩增加負擔,盡可能達到延年益壽,能夠看到自己願望的實現。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大致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即角色轉換階段、適應階段、重新計劃人生階段和穩定階段。老年人在經歷這四個階段過程中,由於生理和心理的難以適應和逐漸老化,便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首先,社會角色的轉變導致心理的不適。老年人退休後一般需要四個階段才能穩定下來。

第一個階段是期待期(也就是退休前期,大概半年的時間)。自願退休或是急切盼望退休的老人常常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等待退休,他們大多已經在工作中充分獲得了滿足,實現了自我價值或是厭倦了工作因而他們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退休;而對那些不願意退休者的心理則十分矛盾了,他們往往擔心因喪失工作導致社會地位的改變而失去現有的一切。(案例略)

第二個階段是退休期。(也就是正式退休那一天)。有的老人想到退休後的生活十分可怕,「天天無所事事,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啊」;有的老人卻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想著「終於可以出門轉轉了,是先去雲南還是先去內蒙?」開始籌劃旅遊線路,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第三個階段是適應期。(大概一年左右)。從一個熟悉的工作環境中退到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裡,生活內容和生活的節律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有很大的不同。這時,老年人就會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產生了煩躁、焦慮、抑鬱等情緒。適應期的時間也是因人而異,有人容易調整,有人難以調整,對於那些事業心強,興趣愛好比較窄,退休後又整天待在家裡,很少和人溝通聯系的人,適應性就差些。對那些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愛活動坐不住的人就很容易適應了,所以在適應期這一階段,主要是要接受現實,敢於面對,敢於承認,平穩地「軟著陸」,要適當地降低期望值,要走出去,多交朋友,了解社會,把注意力放在社會層面上。總之,快樂和開心沒有人送給你,只能靠自己去找。

第四個階段是穩定期。「即退之,則安之」,老人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痛苦心理掙扎後,認識到了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目前的狀況已不可能改變了,於是漸漸習慣下來把注意力移到家庭圈子裡,或是尋找人生的第二個別樣的春天。

其次,家庭和家庭關系導致的心理不適。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後的主要生活場所。老年人的生活及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的結構、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系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影響。

一是夫妻關系。老年人夫婦間的恩愛程度如何、喪偶老人能否再婚及再婚後的夫妻關系是否融洽等都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二是與子女間的關系。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老年人與其子女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值得關注。很多老年人為子女操心勞神,直至心疲力竭;晚年喪子或子女患病,或是子女為爭財產而不顧骨肉手足之情等都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還有就是子女不孝或是婆媳關系緊張都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是與孫輩人之間的關系。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希望寄託在孫輩身上,但由於社會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異,在思想觀念上很容易與孫輩們發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慣孫輩們的嬌生慣養,看不慣孫輩們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往往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第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應

首先,衰老與老年人的心理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下降、聽覺遲鈍、動作反應緩慢、與社會接觸減少。所有這些衰老變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緒上的焦慮、抑鬱和孤獨感。

二是,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有的疾病能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機能。如患腦動脈硬化症,由於腦組織供血不足,能引起老年人記憶力減退,嚴重的甚至造成痴呆。有些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常出現心情急躁不安。有些老人由於長期患病,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覺得成為家人的累贅,感覺到前途無望、心情焦慮、抑鬱等。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變化

年齡增長,體質衰弱,老年人的心理也隨之出現一些變化,據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生衰老感。

我們經常聽見一些老年朋友發這樣的感慨:「我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啊!」這是老年人主觀上產生的衰老感,即自己意識到自己老了。老年人產生衰老感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知能力下降。如,頭發由青絲變成花白,健步如飛變成步履蹣跚,精神飽滿變成氣力衰弱等。

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賦閑,與子女分居,親人朋友的離世等。

還有就是周圍的人把自己奉為老人,處處被當作老人看待,衰老感便在他人的「老同志」、「 老師傅」、「老先生」的叫聲中產生。

衰老感的產生是一個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積極性的開始。因為衰老感無形中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緒消沉,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現新的疾病。

(2)孤獨寂寞。

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案例略)

(3)空虛無聊。

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准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以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撞撞,他們經常感到時間過得很慢,度日如年。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長期持續下去,不但會加速衰老,有時還可能使老人產生自殺的念頭,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案例略)

(4)情緒多變。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事物,懷念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的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5)人老健忘。

老年人健忘通常是老年人自然衰老的表現。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障礙,也叫近事遺忘。也就是說老年人遺忘的主要是近期發生的事情,新接觸的事物或是學習的知識,特別是人名、地名、數字等沒有特殊定義或是難以引起聯想的東西都忘得特別快。但是,對於那些陳年舊事卻往往記憶猶新,說起來繪聲繪色,活靈活現。而對這些遠事記憶的影響只有在發生大腦器質性疾病時,才會發生,即出現遠事遺忘。這是老年人健忘的一個規律。

(6)人老話多。

人到了一定歲數之後,就會變得喜歡嘮叨,總愛懷舊,而且還更加「立場堅定」。老年人由於精力有限,對許多事情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他們只好藉助語言來表達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求得心理的平衡,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聽他人之言;老人們歲數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子女很少在身邊,為了排除寂寞,也只能藉助於嘮叨;老年人總是喜歡談論陳年舊事,炫耀以往的輝煌,也是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填補現實生活的空虛;還有就是老年人雖然都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但他們還是在不停地嘮叨以向死神證明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老年人的這種嘮叨、言語混亂是其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混亂的表現。作為老年人應盡量控制自己,當然年輕人更應該予以諒解。

(7)睡眠不調。

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徵兆。我們經常聽到老年朋友們說:「我總是夜裡兩點就起床看書」、「我一晚上得醒好幾次,不能有一點動靜」、「我晚上總是失眠,白天睡也睡不著」、「睡眠不好乾什麼都沒精神」、「年輕的時候就沒覺得困過,現在可好,一天睡十幾個小時,還是發困」……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睡眠不調的狀況:睡眠少,睡眠淺,易驚醒,晚上不能入睡,白天沒精神,或者是黑白顛倒,晚上不睡,白天又嗜睡等,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徵兆。當然老年人睡眠不調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系。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標准:

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徵。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像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范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現如今,老年人一半以上是處於空巢的生活狀態。孤獨、無助、無望、自卑、自責,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具體有哪些呢?下面來看一下。

1、老年抑鬱症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很多80後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無盡的寵愛,甚至成人、工作後還享受著父母的照料。不少父母都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養老積蓄「奉獻」出來,為孩子買房、買車,然而,對孩子如此的關愛,換來的卻是「獨守空房」,老人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在生病或出意外時,由於得不到子女的照顧,會因此產生被遺棄的心理,或感到孤苦伶仃而自悲、自憐等。

「家裡靜悄悄,沒有一點生氣,空巢老人有心裡話沒處訴說,有時間沒事可打發。這樣的老人很容易出現抑鬱症狀:感到孤獨、精神寂寞、覺得生活沒意思、經常回想往事、悲觀厭世。有的老人甚至會產生自殺行為。」朱建忠提醒,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就是老年抑鬱症。

2、患病率增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機體各項生理功能逐漸減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這些疾病一旦形成,則很難治癒,且常伴有不可逆的並發症,需要終生治療及護理,既損害了老年人的軀體健康,又影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3、空巢綜合症

空巢綜合症不是單一的焦慮、抑鬱強迫、疑病,而是焦慮、抑鬱、孤獨、寂寞、行為退縮等多組症狀。空巢綜合症的核心原因是缺乏愛。愛是生命質量的組成部分。缺乏愛,使空巢老人心身健康受到了影響,生命質量低下 。空巢綜合征表現出抑鬱、惆悵、及行為退縮,對自己的存在價值表示懷疑,陷入無欲、無望、無助、無趣的狀態,嚴重的會出現自傷自殺行為,甚至會引發老年痴呆。

二、關注老年抑鬱症的危險「信號」

老年抑鬱症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煩躁、焦慮不安、精神不振、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總覺得睡眠不夠、反應遲緩、敏感多疑、老覺得身體不舒服等等。

由於老年抑鬱症表現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從而錯失了治療時機。要想發現老年抑鬱症的「蛛絲馬跡」,就要留意以下「危險信號」。

1、性情突變、常常自責

如果一個平常性格開朗的老人,突然變得迴避人群、懶言少語,並且常常獨自哭泣,甚至說自己犯了大罪,對不起眾人。如果他所說的「大罪」其實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陳年舊事,那麼家人就要對此引起注意,及時帶老人到專科醫院就診。

2、老覺得身體這里或那裡不舒服

老覺得身體有不適感,如胃腸道系統不適:腹脹腹瀉,厭食惡心;心血管系統不適:心慌、憋氣、胸悶、壓迫、難受感等;運動系統不適:腰背痛、頭頸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經系統不適:全身忽冷忽熱、出汗等。而經過各種檢查,往往查不出有什麼大問題。

3、煩躁、焦慮不安、緊張擔心

莫名其妙地煩躁、焦慮不安、緊張擔心,例如擔心自己的錢不夠花、子女不能照顧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務、家人會出意外等。這些在旁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事,患者卻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飯不思,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傾向。

4、覺得自己腦力減退、精力下降

患者會覺得記憶力減退、智能下降,感覺腦子變慢了,什麼都記不住。與老年痴呆症不同的是,抑鬱症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記憶力、智能方面的問題,而且隨著抑鬱症症狀的緩解,他們的記憶力、智能能夠逐漸恢復。

除了感覺腦力減退外,患者常常還會覺得精力不足、疲乏無力,嚴重者終日卧床不起,事事都要人服侍。他們不僅將自身的情況想像得嚴重化,還會出現旁人無法理解的荒謬想法,例如認為自己的腸子腐爛了,已經病入膏肓了,或者自己變成了窮光蛋等。

其實,空巢老人最渴望的就是子女的關心和陪伴,我建議,不妨多抽空回家陪陪自己的老父母親,沒有父母親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1、獨居老人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1.1、較重的失落感

從而干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戶。

1.2、孤獨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壓抑的心理,老年人獨居「空巢」,極易產生孤獨、被遺棄的心理。

1.3、「懷舊心理」

他們往往沉湎於對往事的回憶,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繼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生抑鬱情緒。

1.4、變得孤僻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怪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

1.5、多疑和敏感

多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種則認為自己的病情比醫生說的更嚴重。此狀態多在疾病發作緩解後出現,別人低聲說話,會認為在議論自己或隱瞞自己的病情等。這種情況約佔30%。

1.6、心理行為偏離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性格隨和的發展成任性粗野等。

2、獨居老人心理問題易引發哪些疾病

2.1、引發慢性疾病

獨居中老年群體缺乏與人甚至是與子女的溝通,易與他人或者子女產生矛盾,進而導致生理機能喪失,更讓老人覺得無助、無力,容易產生對自己和生活厭倦的情緒,不能及時調節排解,就容易導致抑鬱,進入惡性循環。

2.2、行為退化或角色過度

往往由於疾病發作、病情危重、生死難測,患者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缺乏主見和信心,要求更多的關心和同情,並且事事都依賴別人去做。約佔60%。

2.3、諱疾忌醫

老年人心理、身體健康問題被忽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老人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也排斥「看病」。我國老年人中70%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嚴重疾病。慢性疾病伴有不可逆的並發症,需要終生治療及護理。

3、如何調節獨居老人心理問題

3.11、培養新的愛好

豐富的退休生活能讓老人增壽7.5年。老人不妨重拾以前的愛好,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身體狀況,培養新的愛好。健康的愛好能延緩智力衰退,增強人際交往。

3.2、養小動物

獨居老人可以養寵物,可愛的小花貓、通人性的小狗,一舉一動,使人喚起生機,寵物的陪伴讓人不感到寂寞。但應注意寵物的衛生,要防「貓抓熱」「狂犬病」等傳染病。

3.3、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

人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不順心的事,就看你怎樣對待。有些事只要想得開,就能放得下,不要鑽牛角尖,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豁達大度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獨居老人怎樣預防心理疾病

1、獨居老人要多結交朋友

社會角色在退休後逐漸隱退,朋友和親人對老人至關重要。老人在退休前就要多交朋友,讓人際關系存摺滿滿的。平時多跟鄰居交流,參加社區活動,笑一笑或簡單的問候都能拉近關系。

2、獨居老人要學會情感轉向

兒女在外老年人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溫過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給自己制定任務,使自己得到寄託。

3、獨居老人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衣食住行,愛好習慣,人們雖各有不同,但過健康、文明的生活則是一致的目的。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過多地嗜好煙酒,鏖戰玩牌,不講究衛生,生活無序等等必須克服。

子女怎樣照顧獨居老人

1、做子女的應多盡贍養義務

「常回家看看」就是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與老人進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讓其感到孤獨和無依無靠;一旦老人身體某一部位有不適,應盡早動員其到正規醫院檢查。有些老人會通過干預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支配的需要是人本能和固有的慾望。因此,一旦父母有類似情況,子女首先要多忍讓,找機會跟父母聊聊。

2、子女盡孝首先做到順

孝順」的落腳點是「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誰聽了順心話都會高興。起沖突要趕緊說好話,化解矛盾。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放寬心,記住「兒孫自有兒孫福」。非原則性的小事不妨由他們去吧。

3、子女要理解支持和照料獨居老年人

作為子女應盡孝道,贍養與尊重老人;作為老人不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或大擺長輩尊嚴,應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協商,切不可自尋煩惱和傷感。如果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是單身的,子女一方面要拋棄害怕家產外流等狹隘的顧慮,和老人認真談談,並幫著介紹。另一方面要陪陪父母,因為相伴也要子女盡一份心。

;
閱讀全文

與老年大學心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結婚了生了孩子男方父母給什麼 瀏覽:704
201年退休年齡規定 瀏覽:32
嵊州有沒有老年大學 瀏覽:680
福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細則 瀏覽:793
紅牛老年人怎麼喝 瀏覽:225
老年痴呆可以艾灸好嗎 瀏覽:844
寧夏長壽棗 瀏覽:207
養生館技師怎麼挑選 瀏覽:81
試述老年人用葯的原則 瀏覽:80
交養老保險知乎 瀏覽:34
體檢腫瘤二項是什麼 瀏覽:901
山西養老院政策 瀏覽:997
老年人綉花棉襖 瀏覽:519
東莞養老保險繳費 瀏覽:312
花園路附近有沒有老年大學 瀏覽:413
葯流多久做染色體檢查 瀏覽:58
省幹部養老院 瀏覽:194
武漢公務中人退休工資 瀏覽:453
老人助殘卡哪裡發 瀏覽:764
包河養老的有哪些 瀏覽: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