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官渡區老年大學小板橋分校怎麼樣

官渡區老年大學小板橋分校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10-11 20:07:17

① 誰能告訴我一些小知識

"陽歷是跟著太陽走 , 陰歷是跟著月亮的 "這說法不準確,無論是什麼歷法都脫離不了太陽,陽歷是根據太陽和地球的黃赤交界角的運動規律推得的,地球也隨著黃赤交界角變化而季節變更;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也叫農歷,與傳統的農業社會息息相關,古時編制日歷用太陽最大直射角和月相准確計算得到,兩者都與太陽有關,但農歷的誤差稍大於陽歷,如二十四節氣的到來一般以陽歷測量校準。陰歷最大特色是潮汐與月亮的引力有較大關聯(與節氣變化有關)、十五的月亮就要圓···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日暈三更雨」白天太陽熾熱無比,但仍然產生日暈,說明水汽已相當濕潤,到來晚上(三更氣溫最低),就必然會產生雨水;

「月暈午時風」與日暈相反,晚上氣溫相對較低,雖然有月暈,但水汽未必充分,到了中午前,就會受熱膨脹,形成涼爽的風。

樓主這些諺語很受用

老年人修身養性:該撒手時就撒手

老年人修身養性:該撒手時就撒手

【老人六題】

一、有人說:60歲以後官大官小一個樣,70歲以後錢多錢少一個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話不無道理。因此,作為一個明智的老者,無須在什麼名分上過於計較;什麼司局級、縣處級、教授級等等,都早已成了過目煙雲。當下最為重要的,不在於你是什麼,而在於你做什麼。不背過去的包袱,不以老資格自居,放下架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方能活得灑脫、輕松而又自由自在。

、年輕時所做的一切,不論是功績還是過錯,老了以後都會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你的過去別人很少提及,自己也不必放在心上、掛在嘴上。不論你對過去的功勞沾沾自喜,還是對往昔的過錯惴惴不安,都是多餘的、毫無意義的。

三、老人處世,相對簡單,因為無須拼搏,無須競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糾葛自然少了許多。如若說還有什麼糾葛和麻煩的話,問題多是出在自己身上。

老人應當懂得,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應該的,但同時也要尊重別人。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要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就要謹記三條:一是待人誠懇,二是做事規矩,三是態度謙和。只要做到這三條,別人就會歡迎你、善待你。

四、人在漸漸變老的過程中,會失去許許多多。體力、精力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感情不再受到別人的重視,容易陷入落寞的境地。所以,老年人要有自知之明,切莫想教訓別人、改造別人。如果你還想有所作為,那就請多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學會抑制和剋制,努力改造自己,以適應當下的環境。當你真的將自己改造好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周圍的人都變了,都變得友善起來。

五、經歷過挫折和痛苦,而老來又有了無憂無慮的生活條件,這樣的老人應當是寬容的、大度的、有覺悟的。人老了,不必再為生存而奔波,說話、做事再也不用看別人的眼色了。

六、步人晚年以後,應該主動地糊塗一點;對外界的人、別人的事,要少看一點、少聽一點,把心思用到尋找快樂上,方是成熟、智慧的表現。如果晚年心情不愉快,就會看天天是灰的,看地地是暗的,覺得一輩子不幸福,甚至會喪失生活的信心。如果心情好,就會看天天是藍的,看地地是綠的,看人人是美的,感到這一生是幸福的。年輕受苦不算苦,貴在瓜兒苦後甜。人生能有一個平靜、安詳的晚年,就是最值得慶幸的。

【該撒手時就撒手】

在一本筆記體小說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盲人走在橋上,不慎踏空掉下橋去。就在這一瞬間,他牢牢地抓住了橋邊上的一根木棍,身體懸在半空中,不停地大喊救命。路人告訴他說:橋下沒有水,你的兩只腳離地面很近,不用害怕,撒開手就是沙灘,不會有任何危險。可誰知那位盲人依然怕得要命,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直到力氣耗盡,兩手實在抓不住了,才不得不松開了雙手,踏踏實實地落在了地上。結果他安然無恙,啥事沒有。

有位醫學家說,嬰兒剛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時,兩只小手握得緊緊的;而老人臨終離開這個世界時,手都是松開的,所以才有撒手人寰之說。人的這一緊一松,便是生命的一個輪回。人生的軌跡如此簡單,可惜許多人總是悟不開、參不透,老是痴迷在庸庸碌碌、蠅營狗苟之中。

我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也無意散布虛無主義思想。我只是想說,人的兩手不應是始終緊握著的,尤其是老年人,該撒手時一定要撒手。不然,你的生活難以得到寧靜,靈魂總是不安,甚至連神經也是緊綳的。何苦呢!想得開,撒開手,不僅天不會塌下來,而且海闊天空更美好,於人於己都自由。

老年人修身養性:學會精神享受


老年人修身養性:學會精神享受

【學會精神享受】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句至理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強調的就是高潔精神的可貴。不追名逐利,把金錢物質看得淡一些,頭腦清醒了,自然就能領略人生的真諦。能夠守住心中的寧靜,讓心境平靜如水,自然就能有豁達的胸襟,也不會被眼前的區區小利遮蔽了視野。倘能修煉到明志致遠了,大抵就算升華到了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了。當然,這絕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退一步,再看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他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雖然失去了榮華富貴,過著簞瓢屢空的清貧日子,但他的心再也不用被束縛在那錯綜復雜的人事糾葛之中,回歸到了平靜與自由中。能在山野放歌,在園林小憩,在茅舍中獨斟,在悠閑中尋樂,這是何等的精神享受,何等清純的人生啊!

精神享受無須多高的代價和成本,只要願意寧靜,守住寧靜,讓自己的心靈潔凈一些,就可以獲得長久而又真正的快樂。

或許有人說,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環境早已變成了一個物慾橫流、充滿誘惑的商品社會。人們聚在一起,不是談論錢多錢少,就是議論房子、車子,心靈怎麼能得到寧靜呢,哪裡還談得上精神享受呢!誠然如此,但那畢竟是年輕人的事。對七老八十的人來說,還有什麼能誘惑得了呢!

即使達不到諸葛亮、陶淵明所說的那種境界,抽點時間讀讀書,與睿智之人靜靜地交流一番,用他們的思想光芒照耀一下心田,同樣可以獲得極大的精神享受。到遠處名勝去旅遊,到近處山林散散步,將自己融人大自然之中,不同樣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嗎?

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明月冬有雪。精神盛宴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在於能不能自己解放自己,讓自己的心純凈明徹起來。

【放的智慧】

國家致力於改革開放,領導號召人們解放思想,教練讓運動員放下包袱放,這個放字的確很重要。有些放對老年人似乎關系不大了,但有些放恰恰就是老年人的事。

一、放開胸懷。人老了,社會的事、單位的事乃至家庭的事,都無須自己事必躬親,既不必要為名利而爭吵,也不用為日常瑣事而絮叨,如果還不能放開胸懷,更待何時?

放開胸懷,就是不要對一些小事牽腸掛肚,不要過分操心費力,不要總以為離開自己就不行了。你放開了、放下了,太陽照樣是從東邊出來西邊落。

、放下架子。某些大大小小的領導者,本來似乎是在人生的制高點上,待人接物居高臨下習慣了,退休後感到自己變矮了、失落了,覺得很不適應。

你真懂得也好,假懂得也好,反正登山不能老在山的峰頂上,人生不可能永遠如日中天;退休了,無職無權了,世態炎的高潮已過去,涼的一面顯現出來了,這是正常現象,是規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台上能叱吒風雲,下台後能欣賞春花秋月,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應有的人生。

三、放棄名利。人生天地間,往往不是為名所累,就是為利所牽,大都如此,能外之者少之又少。鄭板橋在一首《竹枝詞》中說:名利竟如何?歲月蹉跎,幾番風雨幾晴和,愁水愁風愁不盡,總是南柯。

人老了,完全可以放棄那些牽累,放棄那些愁。再說,即使執念,不想放棄,又竟如何?大概也只能是一場南柯。

四、放開手腳。人到晚年,想吃點什麼,玩點什麼,只要條件允許,就不必優柔寡斷,就不要刻意難為自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該出手時就出手,悔之晚矣多可惜!

放開手腳的另一層含義是,務實做事,加強運動。多動手,多走走,適當鍛煉,健身怡情,於人於己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

在老年人生活中,還有許多需要放的東西,如放鬆情緒,放寬視野,放飛思想,放下顧慮放鬆了就能心情愉悅,放寬了就能處事豁達,放飛了就能心曠神怡,放下了就能使生活瀟灑起來。

【需求小議】

凡是活著的人,無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需求。需求的內容和層次自然是不一樣的。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理論學創始人馬斯洛,對人的需求有一套完備的理論和闡述。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三是愛與歸屬的需求;四是尊重需求;五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我國的一些老年人來說,當下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是前兩條。當然,並不是說其他的需求就是多餘的。

生理需求是指食物、住房、空氣、陽光、水等須臾不可少的東西。在這方面,除極個別的人以外,大部分老人是能夠得到滿足的。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穩定、免遭威脅和疾病的折磨等。這一條,大部分內容可以得到保障,只是在求醫問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少。說白了,就是錢太少,缺乏經濟支撐。

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後,就會有另外的需求冒出來。如友誼、愛情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等,這就是更高層次上的需求了。

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對一個普通老人來說,只要能滿足基本需求,就應當知足。俗話說得好,吃飯穿衣量家當,不顧客觀條件,不著邊際的非分之想,必須加以力避和克服。如果苛求、抱怨,那就是自尋煩惱。

【強不可恃】

在我們單位的二百多名退休人員中,有名的兩個壯漢,年齡剛過六十花甲,體健力大,無與倫比。遺憾的是,二人退休不幾年就相繼去世,真是令人唏噓不已!正如韓愈在《祭十二朗文》中所言: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確實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令人倍感惋惜!

明代著名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曾論述道: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並失其強矣;先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所謂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氣,慎酒色可以保肝腎,慎勞倦飲食可以保脾胃。這就是說,一個人先天的優勢,素有的強壯,不一定完全靠得住;光靠吃老本而不加以保養和鍛煉,原有的強健是會喪失的。原來身體孱弱不要緊,只要處處慎重,注意保養和鍛煉,就能彌補固有的不足,使自己的身體健康起來,這就叫人能勝天。

要慎重什麼呢?從精神到物質,張介賓都一一做了全面的提示,即要慎情志、慎寒暑、慎酒色、慎勞倦和飲食等。

強者不可恃,弱者不可懼。對於人的身體是如此,在對待其他事情上,這句話同樣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樣,這也可以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

老年人修身養性:老人佳話


老年人修身養性:老人佳話

【老人佳話】

人老了,經多見廣。當他們聚在一起聊天時,常常不經意地就能道出一些頗有見地的人生哲理。我想,這大抵就是他們的財富,他們的價值所在,也就是他們的可貴可愛之處。現將我所采錄的幾個段子羅列如下,以供閑時玩賞品味:一、播什麼種,出什麼苗;心裡埋下快樂的種子,就不會長出苦惱來;把快樂放大些,痛苦自然就會縮小些,直至消失。

、知足與常樂為伴,貪心與煩惱為伍。知足的人最富有,貪婪的人永遠是貧窮的起碼在精神上是這樣的。

三、聰明的人想方設法過好今天的日子,糊塗的人把希望寄託於明天;聰明的人懂得分享奉獻,糊塗的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和獨享;聰明的人知道感恩,糊塗的人只會抱怨。

四、陽光樂觀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過得豐富多彩,把沉重的生活變得輕松愉快;悲觀厭世的人,則能把好好的日子過得陰暗凄涼,把饒有情趣的生活變得死氣沉沉。

五、相對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事、交往過的人,令人感到後悔的往往是那些能走而沒有走的路,能做而沒有做的事,可交往而未能與之交往的人。人人都會有遺憾,但不要長存悔恨。

六、私心太重,結果是眾叛親離;大方開朗,結果是人緣親善。享樂太多,會使人的壽命縮短;勤勞清凈,會使人健康長壽

七、紛紜復雜的社會,豐富多樣的人生,只能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認真明辨,方能看清它的真實面目,參透它的本質。

如果只聽別人說,只從各種媒體上看,是永遠不會認清這個世界的。

八、棄欲令人從容,隨緣令人灑脫,感恩令人幸福,慈悲幫人積善,忍讓讓人輕松。所以,老人的生活應當棄欲、隨緣、感恩、慈悲、忍讓;是為別人,也是為自己。

【以信而立】

在我國儒家學說中,信誠信,可以說是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向來就有民無信不立的古訓。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沒有誠信,就站不住腳,就幾乎沒有為人處世的資格。

弘一法師也曾說:識不足則多慮,信不足則多虛。一個人如果見識不廣,知識不足,遇事就容易顧慮重重,前怕狼,後怕虎,患得患失,猶豫不決。如果缺乏信用、誠信,他就是一個虛假的人、空虛的人;見人遇事他就會多言多語,說過來道過去,甚至說得天花亂墜,其實這是心虛的表現。所以,人應當以信而立,說話做事均應以信為本。

守信用、講誠信沒有年齡的限制,沒有時空的區別。只要你是一個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應當嚴守信用和誠信。只有這樣,為人處世方有和諧可言。

【心智與心量】

所謂心智,可以直解為心裡的智慧,亦即將智慧、聰明藏在心裡而不顯露,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心有城府。有心智的人,其內心是坦盪的、明澈的。《菜根譚》里說得好: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意思是說: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的心如青天白日一樣光明,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而他的才華和能力應該像珠玉一樣深藏不露,從不輕易地炫耀於人。此可謂真聰明、大聰明,而不是易顯擺、招搖過市的小聰明、偽聰明。

有些老者之所以經常沉浸在惆悵、抑鬱、苦悶和煩惱之中,有的悲觀厭世,甚至有活夠了的想法,其原因大都在於自身,受困於自己的心智。如果心靈被禁錮,心裡充滿陰霾,不夠陽光,自然就沒法接收幸福的信號,無緣與快樂結伴同行。

缺乏心智的人,往往被內心潛藏的願望和要求所支配,從而形成連自己都認識不到的固定觀念:總以為別人該你的,別人對自己關照不夠,自己的種種需求應當得到滿足卻無人提供。如此想來想去,便憤懣不已,怒火燒身,鬧得傷人害己,問題還得不到解決。這種心胸狹隘的現象,說明不僅小智不夠,而且心量也小得可憐。心智與心量是密不可分的。

人老了,心智相對應當高些,心量應當大些。這樣,你的苦惱就會得到淡化,快樂就會油然而生。

佛家有個故事說,弟子問師父:我的苦惱實在太多了,您說這是何原因?師父讓他取來一湯匙鹽,放人一杯水之中,令弟子嘗其味。弟子嘗了嘗之後,感到鹹味太濃。師父又令其將一湯匙鹽放人一盆水之中,弟子嘗了嘗之後,感到鹹味大減。師父又令其將同樣的一湯匙鹽放人湖中,再令其品嘗,鹹味完全沒有了。這是為什麼?量不同使然,故有海斗量禍福之喻。人的心量放大了,對一切得與失統統都能容而納之,那還有什麼憤懣和苦惱呢!

【尋找自己的房間】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個人的房間》一文中說:若依書而論,每本書都會變成你自己的房間,給你一個庇護,讓你安靜下來。老年人很需要安靜,很需要適當地讀書,在有益的圖書中尋找自己的房間。

讀書時需要安靜,讀過書之後你會更安靜。有些人無時無刻不在忙碌:忙應酬,忙家務,忙著出去參加各種活動這些也許是必要的、必需的,但當你拿出一定的時間,找本適合自己的書讀一讀,那種恬適安靜的感覺就不一樣了!讀書是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與智者的交談,是心靈的升華。當你能在自己的房間里靜下來的時候,那就不再是被瑣事纏身、被煩惱困惑的你了。西方哲學家叔本華有句名言,大意是:有的人的災難就在於回到家裡依然安靜不下來。只要你能安靜下來,災難自然就會像冰霜一樣消融。

大家知道,陳寅恪是我國現代少有的史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早年留學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瑞士等國,時間長達13年,精通22種語言文字。1922年回國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等學府。他不管走到哪裡,什麼都可以沒有,但就是不能沒有書。他幾乎終生安靜地生活在自己的房間里,成了我國學界的一位奇人。1942年他避難香港,全家無任何收入,生活陷入困頓之中。是年春節來臨,駐港日本憲兵得知陳寅恪是世界聞名的大學者,就極力拉攏他。屢試未遂後,便想動用暴力,一群日本兵強行來到他家。當時這棟樓上住了很多人,就跑出來想為他說話,但語言不通。這時,陳先生突然站了出來,用一口流利的日語與日本人抗爭,可在這之前,誰也不知道他會日語,就連他的家人也感到愕然。這就是涵養,這就是多年安靜的集中體現。

我們常人雖然達不到陳寅恪的高度,但能不能安靜下來卻全在自己;只要能安靜下來,就會找到自己的房間,在自己的房間里方能獲得美好的精神享受。

【淡泊】

慾望、追求是人的天性。人們所受的教育,不管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也多是關於如何進取、拼搏、追求的內容和方法。所以,生活就是追求,追求幾乎成了人的生活的全部。年輕時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追求成了習慣。年老了,退休了,能力不行了,但慾望追求的慣性依然不減。當慾望和能力出現了巨大的反差,二者不相適應,對於追求的目標可望而不可即的時候,苦悶、煩惱和憂傷便油然而生。處於這種境況下的老者,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金錢和物質,不是親友的陪伴,而最最需要的是淡泊。所以,古人說得好:非淡泊無以明志。

淡泊不是說說就能做得到的,也不是強制而成的。因為它是心靈深處的氣質,是精神層面的一種境界。何以才能做到淡泊呢?要淡泊,必須要有好心境、好靈魂,故養心至關重要。

何以養心?竊以為養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書、讀好書。鄭成功曾有言: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讀書與交友一樣,必須有選擇,有取捨。讀太激進的書容易上火,讀太悲涼的書容易低沉,讀太深奧的書容易勞神,讀太淺顯的書容易幼稚,最可讀的書當是那些樸素而又富有哲理、文理通達而又給人以享受的詩文。莎士比亞說得好: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潛下心來讀讀書,生活里就會有陽光,智慧里就會有翅膀,心境自然也就淡泊了。

老年人修身養性:老有所夢


老年人修身養性:老有所夢

【老有所夢】

在人生的每一個環節上,人都必須有堅強的信念和意志,都必須有自己的夢。如果心灰意冷,喪失了信心,那將是最大的悲哀。

人不能沒有夢。夢既可以成全年輕人的理想和事業,也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得有意義、有追求。一個忠實於夢想的人,不知什麼是老之將至。夢想是對歲月的較量,只要還有夢想,就能征服歲月,贏得快樂。

前不久的《老年報》上登有這樣一則消息:日本一位老嫗,在其九十歲的生日時出版了她的首部詩集,並成了全國的暢銷書,連續加印了八次,仍然供不應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開始時,是兒子怕她孤獨,希望她寫點東西聊以自慰。恰好她平時喜歡看詩讀詩,於是就拿起了筆,寫著寫著竟結成了詩集。她在一首詩中說:就算是九十歲,也要有戀愛呀!看似像在做夢,我的心已經飛上了雲端。你瞧,她雖然已是九十多歲的老嫗,但仍有青春少女的情愫,依然拒絕歲月流逝的滄桑。這就是老當益壯的精神,這就是夢的力量,這就是心不死的體現。

老年人好比正跑在馬拉松後半程的競技者。路雖然已經過去了大半,但剩下的一段更艱難、更吃力,必須全力以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許多賽跑者的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的幾步。跑過應該跑的路已經不容易,跑到盡頭當然更困難。越是困難越需要毅力,越需要有超越的夢想,越需要有一顆堅強而又活躍的心。

【喜莫大於還有明天】

大家都知道,哀莫大於心死是莊子的名言。我作為一個年逾八十的山野老頭,嘗試把它演繹為喜莫大於還有明天。

老年人重在關注當下,過好今天,對明天不必過於費心思,但心裡不能沒有明天。有首名日《明天》的英文歌曲,其中有段歌詞是:明天,必定有太陽!我只要想著明天,連心中的蜘蛛網也會一掃而空!一切憂傷都不見了。明天啊,明天!我愛你!明天,而你只有一天的距離!

對於人生,明天就是希望,明天就是憧憬,明天就是前進的動力。從今天到明天雖然只有一天的距離,但它給我們的卻始終是無限的遐想。

因為還有明天,所以心不死,還要積蓄力量做許多事情。

即使今天很艱難,有些不順,有些不盡如人意,也可暫且忍耐。因為還有明天,況且今天到明天只有一步之遙!縱使明天沒有令人歡欣的事情發生,它也總能令人有所期待。在安頓與期待的過程中,就可以用好每一餐,睡好每一夜。等明天到來時,依然可以笑談,可以高唱:啊,明天!啊,明天!

【想得開】

老中醫、養生學家樊正倫在北京衛視舉辦的《養生堂》節目中說:嬰兒降生到這個世界時,兩只小手都是緊握著的;老人去世時兩只手都是撒開的,故稱撒手人寰。握緊拳頭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奮斗的,撒開手是為了將一切都留在人間。

演員小沈陽在名為《不缺錢》的小品中說:一閉眼一睜眼就是一天,一閉眼不睜眼就是一輩子。這話竟然成了名言。

就在這看似簡單的一生中,有些人,尤其是有些老年人,不知為什麼還那麼執著,還那麼貪婪,還那麼慳吝。說到底,就是對人生還沒有看得開,還未能徹悟人生的本質。

台灣省的佛光山及其大量的產業,是星雲大師於1967年開創的,他一手經營了30餘年,為之做出了巨大貢獻。1998年他退位時,許多人為他惋惜,他自己卻十分坦然。他說:佛光山如果要說是屬於我的,就是屬於我的。因為大自然的一切,小如草木清風,大到山河大地,如果你認為是你的,它們就是你的了。同時他又說:如果要說不是屬於我的,就不是屬於我的。因為不要說佛光山這么大的園林,不能為個人所有,即使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自己所擁有的。其含義的確深刻,蘊藏著巨大的智慧。

人可以欣賞一切,包涵一切,有廣闊的胸懷;但同時人生又是渺小的、短暫的、微不足道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又不能不重新認識。這是我的房子、我的財產、我的存款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你可曾想過,人已年老體衰,即使你有豪宅千幢、家財萬貫,你能享用得了嗎?佔有過多的財富看似風光,但也未必全是好事。佔有的越多,心理負擔越重,越不自在,有的人甚至為之提心吊膽。最後兩手一撒,結果什麼也攥不住。

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這是鐵律。凡事想得開,在精神上多佔有一些,而不貪占過多的金錢和物質,當是一個老者的睿智。

有人說,作為一個不曾佔有大量財富的人,沒有資格讓人不要佔有過多的財富、放棄過多的財富。照此說來,我是不該說以上這些話的。但沒有辦法,那些佔有大量財富、有資格說上述這些話的人,都忙著掙錢,忙著保護自己的錢,權當作是我替他們說的。

【換位思考很重要】

有些事情,在自己看來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別人並不那麼認為。反之,人家認為是正確的,應當那麼說、那麼做,你卻覺得不可接受。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觀察、處理事物的立足點、角度不同。所以,有人提出了換位思考,遇事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的確,這是解決矛盾、擺脫糾紛和苦惱的一個好方法。

傳說有位整天處在苦惱中的人,為了尋找快樂,他四處巡遊探訪,以求得到擺脫苦惱的錦囊妙計。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送給他兩句話:一要把自己當別人對待,二要把別人當自己對待。只要你照此做了,今後你就會遠離苦惱。

在日後的生活中,這位苦惱的人真的按照智者說的做了,他果然從中獲得了快樂。

把自己當別人對待,就能認識自己,看清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當遇到挫折和屈辱時,你就能跳出個人的小圈子,將挫折和屈辱置之度外,超脫自如;當有成就、站在聚光燈下時,你就不會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把別人當自己對待,在與人交往時便能做到將心比心,富有同情心。這樣,你自然就會既能主動地幫助別人,也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做事順了,人際關系和諧了,苦惱肯定就會遠離,快樂定然就會降臨。

【無題】

不論是紙質媒體還是網路媒體,每天都有許許多多或大或小的新聞刺激著我們的視聽器官;還有親朋、好友甚至是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給你帶來形形色色的信息。這其中,有震撼世界的重大要聞,有事關國家興衰的大事,有令人興奮的喜訊,也有慘不忍睹、不忍卒聽的悲哀這些事情無論多麼重大,對老人來說,它們也沒有我們自己應該做的那些瑣碎之事重要。

作為普通的老年人,我們管不了那麼多大事要事。所以,我的觀點是,對外界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也可以加以品評,但不能過於操心,不可過於動情。而應當時時刻刻注意的卻是自己的飲食起居。如什麼時候讀書看報,什麼時候做健身活動,什麼時候會友等生活內容,均應有合理的安排。做到有張有弛,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把節奏控製得恰如其分,使自己始終生活在愉悅之中。

③ 國防大學是怎麼樣的

防大學(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位於首都北京市,校園分3處。校部在海淀區,研究生院在復興路,外國留學生系在北京昌平區,緊鄰著名的十三陵風景區。國防大學是全國最高軍事學府。負責培養我軍陸、海、空軍軍以上軍事、政治、後勤指揮幹部,高級參謀人員,高級理論研究人員和省以上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幹部。學校師資和科研力量雄厚,學科門類齊全,尤以高層次軍事、政治、後勤理論見長。國防大學是1985年12月成立的,以培養政治上合格的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和未來戰爭要求的高級人才為目標,堅持培養「通才」;堅持「高、新、寬、深」的教學內容;實行研究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學校設訓練部、政治部、科研部、校務部和校辦公室;有13個教研室和3個研究所、2個編研室;5個學員系、班和研究生院。在學科建設上,逐步形成了軍事
、政治理論、工程技術、科學技術4大類,156個課題專業,在研究生教學中,已開設了13個專業。

國防大學,不屬於「普通類全日制高等院校」,也不屬於「成人高等院校」、業余函授、老年大學......。其學員來源不需經過「全國高考」,所以說:「北京的大學沒有北京國防大學的名字」!

閱讀全文

與官渡區老年大學小板橋分校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志紅孝順父親 瀏覽:617
當兵體檢過後沒有通知是什麼情況 瀏覽:540
幫老人代辦銀行卡需要什麼 瀏覽:137
體檢建議追查什麼意思 瀏覽:998
老年人愛咬人是怎麼回事 瀏覽:100
閬中市養老保險處 瀏覽:853
退休工人長不長工資嗎 瀏覽:797
長壽少吃什麼東西 瀏覽:204
不能動老人養老院價格每月多少 瀏覽:293
三周歲寶寶凝血值70 瀏覽:756
2歲90公分長大多高 瀏覽:635
父母納入黑名單子女有什麼影響 瀏覽:596
養老金轉移單怎麼算 瀏覽:12
四川退休人員漲工資2014 瀏覽:574
父母不同意異地戀怎麼辦 瀏覽:643
判緩刑期間能繳養老金嗎 瀏覽:468
社會實踐活動計劃關於敬老院 瀏覽:709
社保退休一定要本人嗎 瀏覽:613
哪個專家說有宅基地就能養老 瀏覽:620
體現協調的政策養老金 瀏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