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慶老年大學上班怎麼樣
在重慶老年大學上班很好。工資待遇佳,氛圍好。重慶市老年大學1986年建校,屬市委老乾局主管,參公事業單位,財政全額撥款。
② 臨汾老年大學裡面工作崗位怎麼樣
臨汾老年大學裡面工作崗位很輕松。臨汾老年大學是一個助老性質的單位,具有社保和福利性質。老年大學的教員的好處是壓力不大,競爭不大,教學安排較為寬松,學員社會能力較強。到老年大學當老師,還可以作為一份工作賺取一定的費用,其實也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③ 老年大學怎麼樣
老年人如果沒有什麼比較正當的追求和愛好,可能會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去老年大學學習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可以去學一些對自己有益的知識,也可以有圈子可以交流交往。個人覺得還是挺不錯的。
④ 在老年大學當教員怎麼樣待遇環境各個方面
老年大學是一個助老性質的單位,具有社保和福利性質。所以老年大學內的教員的好處是壓力容不大,競爭不大,教學安排較為寬松,學員社會能力較強。同樣的,老年大學的教員就不可能和在編大學的教員那樣獲得豐厚的報酬了(雖然大學教職員工們仍然認為自己的收入低,因為他們的眼鏡都盯著李嘉誠)。關鍵因為不是教育系統的正規軍,所以福利方便就比較隨性了,關鍵看具體的地方(尤其是主辦方)的經濟實力了。
⑤ 六安老年大學工作怎麼樣
好。
1、六安老年大學始建於1988年,現坐落於梅山北路。200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老年大學」。2011年被評為「安徽省首批示範校」。2016年申報了全國示範老年大學。
2、六安老年大學聘用人員工作期間,公示期滿,對沒有異議或者反映問題不影響聘用的擬聘人員,擬聘用人員與用人單位簽訂為期1年的合同。聘任期間工作生活補助標准為每月2000元(含個人和單位應繳納的社會保險,以及統一購買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工作輕松,工作環境好。
⑥ 國家開放大學老年大學工作怎麼樣
國家開放大學始建於2012年6月21日,是國家重點大學,世界一流高等學院。目前共有在校生405萬人,其中本科生102萬,專科生303萬。這所新型的高等公立大學,建校至今才7年的時間,該校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辦好中國特色的開放大學,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加靈活譽配畢便捷公平開放的學習方式和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服務,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作賣桐出積極貢獻。國家開放大學的組建成立,標志著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踏上了新的征途。能進入到裡面工作肯定是很不錯的。
老慶芹年大學負責老年人的教育教學工作,日常工作不算太忙。
⑦ 淮北市老年大學代課老師一天多少錢
南京市調整金陵老年大學學費標准
南京市物價局、財政局以寧價費〔2000〕232號文通知金內陵老年大學:容
你校《關於調整老年大學學費標準的報告》(寧老學〔2000〕5號)收悉。鑒於你校辦學規模 不斷擴大,在校學習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教學收支缺口增大的實際情況,經研究,同意對你 校學費標准作如下調整:
一、每周上一次課,每次課為兩小時的班級,學費標准為100元/學期;每次課為三小時 的班級,學費標准為110元/學期。
二、每周上兩次課,每次課為兩小時的班級,學費標准為130元/學期。
三、在文史系文學、歷史班級內,每周聽兩門課、每門每周聽一次課、每次課為兩小時 的學生學費標准為130元/學期。
四、電腦班的收費標准(含上機費)為150元/學期。
五、學費中單位報銷標准仍為50元,其餘部分個人負擔。
請你校於收文後二十日內,到我局辦理《收費許可證》變更事宜,並在收費場所醒目位置張 貼《價目表》,自覺規范收費行為,接受社會監督
⑧ 南熙老年大學怎麼樣
不錯。南熙老年咐悉大學是一所專門為中老年人衡簡乎提供繼續教育和文化娛樂活動的高等教育機構,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和資源,並且為學員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和活動,如文學、咐嘩語言、音樂、體育等。學校還組織各種興趣小組和社團,為學員提供廣泛的社交和交流機會。總之,南熙老年大學在中老年教育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廣大中老年人的歡迎和喜愛。
⑨ 天津新時代老年大學怎麼樣
好。
1、天津新時代老年大學位於天津市和平區西康路,在這里上學不同於退休後每日在家幫襯子女、照顧孫子,日復一日地過著枯燥的日子,學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極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生活幸福感,從而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
2、該老年大學作為一所學校,最主要的功能自然還是為大家傳遞知識,通過在老年大學的學習,大家可以收獲很多的知識、技能。受社會因素或家庭因素影響,很多老人在本應上學的年紀,卻沒有機會可以去學校,給很多人帶來了遺憾,而老年大學就可以讓各位老人在晚年進入學校,做回學生,彌補遺憾。
⑩ 如何看待農村中六七十歲的老民辦代課教師,怎樣才能使他們老有所養
我們鄉有40多位六七十歲的民辦代課教師,要不是我統計這件事情,我真不知道這些人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做過教師,這些清退或者自己主動不幹了的民辦教師在當地與農民沒有什麼兩樣,在我們這里,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的家裡人,尤其是孫子輩不知道自己的爺爺想當年還是老師。
1、這是特定 歷史 條件下產生的:
現在農村六七十歲的代課老師,大都是文革前後擔任民辦教師的,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鄉村學校里不可能分派師范或者大學畢業的學生,當時在農村能認識幾個字的就是當地的「文化人」,農村建立了學校,老師的活就非他們莫屬。我問過我們村的許多老人,當時有村學,還要教農民識字,許多識字的人還不願意當老師。但有一批民辦教師是農業社時候產生的,當時的情況是全大隊的社員一起勞動,然後每天記工分,民辦教師在學校上課教學生識字,也記一個工分,但是那時候大隊的會計,記賬員都是最好的差事,搶著當,與老師相比,輕松的多。
2、他們是值得 歷史 銘記的公僕:
這些六七十歲的老民辦教師,有些已經離開了人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農村的教育真正是他們一心一意撐起來的。他們當時的「工資」就是記一個工分,到後來是一月5元錢,10多元錢這樣的工資漲起來的。我們這里1980年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些老師更加辛苦了,當時的工資由大隊給,每月20多元,許多人這時候辭去了民辦教師的職務,因為無法養家糊口,而在職的,在學校就是老師,下課後就是農民,不種地一家子人沒有辦法養活。所以說這些民辦教師是 歷史 值得銘記的,為廣大農村孩子教會了知識,卻沒有多少工資。
3、部分轉為公辦教師,也有一部分還在堅守山村:
那時候有很多一部分民辦教師,上級教育管理部門通過多種渠道轉成了公辦教師,終於修成了正果。但還一部分沒有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轉正,但還在鄉村堅守,退休後在家。上世紀90年代我讀小學的時候,全校7個老師都是民辦教師出身,後來通過考試只有兩個轉為公派教師,其他的5個一個月80元,一直在等機會轉正,一直到2000年前後全部轉為正式老師,功成名就就是他們一直堅守的理由,但是轉正後他們大都到了退休年齡了。
1、通過多種渠道,轉為正式在編教師:
現在廣大的農村還是存在著許多代課民辦教師,他們沒有多少工資,待遇不好,但沒有怨言,一直在農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甘肅省許多地方都通過多種渠道解決民辦教師的後顧之憂。給他們特別的招考條件,特殊的考試方式,專用名額,盡可能的讓他們的付出有個好的結局。
2、已經退休的,想辦法給予生活補助費用:
六七十歲已經「告老還鄉」的民辦教師,招考轉正已經沒有希望和機會了。許多地方為了彌補這些民辦教師,也出台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盡量多的給他們補償。我們縣這項政策已經實行了6年了,是專門針對民辦教師的,只要是曾經做個教師,就可享受這種補助。我們學區民辦教師有40多名,他們在檔案局調出自己從教的檔案,根據從教年限,給予不同的補助,教齡長的最多一月也有幾百元的補助。這多少也讓他們的心理有一點安慰。
3、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民辦教師養老制度:
曾經一段時間,民辦教師是被 歷史 遺忘的,老了退休了有些有幾百元的工資,有些屬於社請民辦教師,退休後一分錢的工資都沒有,辛辛苦苦一生,為農村培養了許多合格的學生,但老了沒有補償。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國家還是要想辦法給這些老師建立專門的養老制度。
我就來自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當時小學有十二個老師,除校長是公辦老師外,其餘十一人均是代課老師,聶老師就是其中一員,他一生勤勤懇懇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學生中有巨賈、有博導,有造航母的國之棟梁……
有種感動叫風雨無阻。從我們村莊到學校的路上要經過一條較寬的水渠,上面搭建了一座木頭橋,每逢刮風下雨,聶老師就成為我們的守護神,將我們一個一個背過小橋,二十多年風雨無阻。
有種欣慰叫桃李滿天下。從我們村莊走出去的學生,幾乎都受到過聶老師的諄諄教誨。每當我們中誰評上了教授、碩導、博導,聶老師就會高興好幾天,逢人就誇自己的學生,比買彩票中大獎都高興。
有種無奈叫老無所依。聶老師只有一個智障孩子,被清退時在學校教了近三十年書,沒有退休金,鎮上看他家困難每個月補助六百元,但不知道能否堅持到他百年之後。聶老師的境況是我國特殊時期幾十萬民辦教師的縮影,希望能引起全 社會 的關注,讓這些幾乎一輩子奮斗在教育戰線的民辦教師老有所依!
我也曾經是明白老師,民辦教師確實不容易,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當名單教師的,延時和公辦教師一樣,早晨五點半起床,六點上課。早晨上一個半個小時的早自習,上午8點10分上課,上到九點。下午兩點上課,上到六點。一天十幾個小時,還要上晚自習,真的很辛苦。
那個時候,除了上課判作業,就是備課、刻片子。當然,這些工作呢?都是晚上乾的。
那時候的待遇很低,一天十個工分,還有一個月六塊錢的補助。到了秋天,麥天放農忙假的時候,還要到生產隊參加勞動,基本上沒有休息的時間。
後來,農村實行了承包責任制,一直漲到了六十一百多塊錢,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什麼待遇了。
現在,那批民辦教師,都已經60多歲了,因為沒有人給交養老保險,所以不能退休,還需要繼續干。
雖然他們的待遇不高,但是他們的干勁十足,在雲班教室教學的班裡,考出去的學生不在少數。
現在他們老了,干不動了,沒法掙錢了,怎麼擺脫他們的生活困境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國家給他們一定的養老幫助。
我們河北省的做法是這樣的,每個老師每一年工作量,國家每月給發放20元的養老金,也就是說,你當了20年的民辦教師,到退休的時候就可以領到400元錢。
這對於你們老師來說,也是可以的了。雖然不多,在農村來說,基本上也是夠生活費的。
如何看待農村中六七十歲的老民辦(代課)教師( 注:兩者有本質區別,不能相提並論 )?
說件真實的例子:我縣在1984年年初,縣委縣政府與縣教育局達成共識,將在高考落榜生中招收80名民辦教師,因師資和校舍緊張而分兩批在縣「紅專學校」培訓。第一批結業上崗是84年9月,第二批結業上崗是85年3月。都是同時招收,只是培訓先後的問題。誰知任教四年後,也就是1989年,甘肅省有了「年限界定」,即1984年12月31日前是「計劃內民辦教師」。那麼第二批培訓,85年3月上崗任教的就是所謂「計劃外民辦教師」。不用說成了最終被教育部「清退政策」的清退對象。
民辦教師並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一般都是群眾推薦,大隊考查,公社及縣教育局通過出身審查,文化考試、課堂聽課,一步步選拔,並獲得了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 民辦教師任用證『。教書一二十年,只是所謂的「界定年限」,是他們等待多年,最後還是被清退。
既然有這個『界定年限『,那麼就不應該在這個『界定年限『後繼續招用民辦教師;既然『突破』這個年限招用了,就應該將他們全部轉為公辦教師,而不應該是清退。
民辦教師是中國農村教育的主力軍,正是他的無私的奉獻和辛勤的工作,才是九年義務教育穩步推進,「四率」達到驗收的標准;農村掃盲工作扎實進行,大幅度減少了農村文盲;造就了農村經濟的帶頭人和技術型的農村;也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各種各樣的人才。民辦教師是農村教育的功臣,他們的付出和貢獻 歷史 不能忘記,也不該忘記!
怎樣才能是民辦教師老有所養? 民辦教師「老有所養」的問題,是擺在每一個有過民辦教師經歷的現實問題。只是對於民辦教師養老問題,全國絕大多數省執行的是以教齡補助的形式發放養老金。即60歲以後每月能領到每一年教齡的或8元、或10元、或20元的「養老金」。說是「養老金」卻沒有按相關養老政策有一點增長,說是生活費卻不分教齡段,按不同的標准發放生活費。
按教齡發補助合理現在補助太低應在一年教齡"一百五到二百元合理
原民辦教師現大都已花甲之年,希望政府部門對他們過去用辛勤和汗水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 科技 人力資源提高老齡補嘗代遇!
六七十歲的老民辦代課教師,他們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參加民辦教師或者代課教師的。由於某種原因沒有轉正,成了原民辦代課教師。這么大年紀的原民代教師,並非一個,而是一個很大的群體。
上個世紀70年代,國家很貧窮,農村更貧窮。為了國家富強,農村振興,黨和人民政府大力興辦鄉村教育。國家給了「民辦公助」的政策,提出「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的口號,於是村辦學校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
有學校必須得有老師,這么多學校,國家沒有那麼多老師。怎麼辦?窮則思變。從各村招一部分有知識的青年,經過考核,到學校任教,這就是民辦教師。
70年代的民辦教師沒有工資,只有每月三、四塊錢的補助,領取生產隊的工分,他們一邊在學校教學,還要一邊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生活艱難,身心疲憊。那個時候公辦老師很少,有的學校只有一個了,有的學校一個也沒有。學校的教學任務差不多由民辦教師支撐。
到了80年代90年代,農村的土地政策變了,實現了土地責任制,但是民辦教師依然堅守在三尺講台上。他們一邊種地,一邊教學。學校里的教學工作,絕大多數都是民辦教師做,那是也有公辦老師,但是公立老師依然少。80年代,90年代,他們只有五六十元錢的工資,與公辦教師相比,懸殊很大。那時,我是我們學校的會計,一個學校12個老師,11個民辦教師,一個公辦教師。我們學校一個月的工資是415元。11個民辦教師的工資總計275元(國補),一個公辦教師的工資是140元。從這個數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民辦教師工作量大,待遇極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動力。
他們工作卑微,待遇低下,但他們的精神可照日月, 他們的貢獻永不能磨滅。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成為拿國家工資的公辦教師......
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40多年的時間里。是這群民辦教師,頂起了中國基礎教育的藍天。他們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在泥房子里,在簡陋的校園里,書寫著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為鄉村的基礎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群體中,為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有人倒在了三尺講台上,有人倒在了遍地黃花的鄉間小路上。他們或者她們,燃燒了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用什麼樣的贊美語言來贊美他們都不為過!
在改革的大潮中,農村許多人都奔向了城市。這群民辦教師,當時正是風華正茂,到城市裡肯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為了鄉村的教育,為了那些渴求知識的孩子, 他們還是毅然決然的留在了鄉村,留在了他們熟悉的而又依依不捨的講台上。他們只有一個願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取得好的教學成績,最後能成為國家正式教師。但是有很多人的願望未能實現,成了原民辦教師。
當他們離開講台那一刻,他們心如刀絞,他們眼含熱淚,畢竟他們為自己的理想願望奮鬥了這么多年,最終卻揮淚而去。其情其景到現在想起來還令人心酸。
原民辦教師都老了,六七十歲了,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他們的生活很艱難,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他們幹了大半輩子民辦教師,本來都窮。現在回到鄉村裡,他們更加的窮困。幹了幾十年老師, 最終未能修成正果,街坊鄰居瞧不起,甚至連自己的兒女都瞧不起。 他們經受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摺磨,生活壓力大,精神壓力也大。
我們這里的幾位原民辦教師,身體大多都不好,吃葯看病,用錢。 沒有錢給兒女們要,兒女們心裡也不好受,臉色難看。這幾位原民辦教師整天唉聲嘆氣。他們發牢騷說,為國家為人民幹了大半輩子,到最後連個光棍兒漢,貧困戶都不如。
增加原民辦教師的補助,勢在必行。有的地方已經著手增加原民辦教師的待遇,今年能讓他們看到曙光嗎?
原民辦教師也有補助,但太少了,教齡長的二三百元,教齡短的只有幾十元。在我們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 社會 ,這點兒錢肯定不行,所以國家應該給他們增加補貼,各省各地方也應該盡快落實,讓原民辦教師晚年生活幸福。
我們 社會 上的每一個人都要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以前,他們畢竟是我們的老師。 社會 上的所有人應該伸出友愛之手, 溫暖之手,給他們幫助,不能再讓他們窮下去了,因為他們已經窮了半輩子了。
如何看待原民辦教師,並怎樣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人們十幾年了。至今仍在困擾著人們,尤其是曾經擔任過民辦教師的人們。
不錯,他們的身份是農民。但又不同於一般的農民。我認為,應該同以前的義務兵一樣對待,一樣定位。將他們稱之為有特殊貢獻的農民,這樣比較合理,也深得人心。
民辦教師,這一群體的出現,應當追溯於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解放初期, 社會 趨於穩定。我國人口激增,到了六十年代左右,各地學校生員已達到飽和狀態。而教師資源卻無明顯增加,致使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教師極度匱乏。
二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十年動亂期間,各高校,尤其是師范學校從未招生,更加加劇了學校師資的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民辦教師應運而生了。
他們擔負起了農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學任務。當年,他們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他們的辛苦是不可言喻的。他們的收入也是微乎其微的。
在 歷史 發展的長河中,有一大部分民辦教師,經過培訓考試而轉變成公辦教師,繼續教書育人。
而還有一部分教師卻沒有那麼幸運。他們或者因違反計劃生育政策,或者因以支援農業為名,或者因土地承包下放,而政策未能及時跟進,當然也有學業水平低下等原因,被逼無奈而離開了教育戰線。
這樣,這一部分民辦教師,就給自己頭上加上了一個「原」字。
鑒於上述原因,我將他們定位於「有特殊貢獻的農民」,是名副其實,理所當然的。一點兒也不過分。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他們大部分已年過花甲,甚至年齡更大。由於農村的特殊條件,致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生活極度困難。更有一部分有病者愈甚。
由於他們的特殊貢獻,我個人認為,應該給他們特殊照顧,不能等同於其他村民。
雖說,前幾年也給了他們一點困難補助,但杯水車薪,於事無補。每月8至10元的教齡補貼,確實有點羞於提及。
所以,我建議,將他們的困難補助款改為特殊貢獻補助款,按教齡100元--200元的標准進行發放。
此建議純屬個人意願,請考慮執行。
謝閱!謝評!
一代老民辦教師既辛苦又命苦,他們青春年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可是老無所養。期盼黨和政府合情合理的解決
如今年過花甲的老民辦教師還有不少,他們仍然生活在廣大農村地區,過著與農民無異的生活,可以說他們的老年生活並沒有得到如同退休公辦教師那樣的待遇,而且這種差距仍然很大,也是目前難以徹底解決的教育領域重要問題。
從老民辦代課教師所做出的貢獻來講,他們理應得到應有的待遇。雖然部分民辦教師在前期通過各種方式,將身份轉成了公辦教師,但仍然有部分民辦教師沒有得到轉正的機會,而且他們要麼繼續當代課教師,要麼被辭退回家,得到轉正機會的民辦教師如今的老年生活已然有了保障,但是被辭退或者成為代課教師的老民辦教師待遇卻無法擁有保障,他們的老年生活質量顯然無法與轉為公辦教師的原民辦教師相提並論。
近年來,各地在解決被辭退原民辦教師的問題上也推出了具體的政策,比如:將原民辦教師納入 社會 養老保險體系、提供教齡補貼、實行教齡與待遇掛鉤的分區退休待遇等,從總體水平上來看,各地還是以教齡補貼為主要解決方式,而且教齡補貼的標准普遍較低,難以滿足被辭退原民辦教師的老年物質生活需要。
在筆者看來,為原民辦教師提供比較完善的養老體系建設必須提上日程,畢竟留給被辭退原民辦教師的等待時日已經不多,他們多數人已經達到六七十歲。其實,原民辦教師的訴求並不多,只要能為他們提供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待遇(比如廣東省的待遇解決方式),相信他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不需要非得與公辦教師享受同等的退休待遇,同時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醫療保障,讓他們不再為老年生活和醫療再擔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