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有哪些孝順的皇帝
孔聖人倡導「仁孝治國」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中國的「孝道」一直是評價一個人品性的重要基石。特別是對於皇帝來說,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管理大旗。但這其中很多帝皇作秀的比較多,真正能從內心靜守孝道的少之又少,今天盤點五位真正孝順的好皇帝。
第五位:宋孝宗趙昚
趙昚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他在位27年。最重要的是為岳飛平反了冤案,恢復岳飛民族英雄的名譽。在軍事上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在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在農生上重視農民生產,在他治理的天下中,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他的一系列功績,史稱「乾淳之治」。
劉恆的母親是薄姬,他能登上皇位,母親對他的教養的關系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對母親是非常孝順的。
薄姬卧病在床三年,劉恆完全不顧自己的帝王身份,親自侍奉,就連母親所服用的湯葯,他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按理說他只要一聲令下,不知有多少宮女太監搶著去伺候,可他不,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出他孝的是真心。
漢文帝的孝,並非只針對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名皇帝,他對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時頒布的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他皇帝沒啥兩樣,可他隨後頒布的一道聖旨卻是很多皇帝都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規定「定振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
具體則表現為:「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縣令的屬官,職權僅次於縣令)或者縣尉(僅次於縣丞)送達;其他的則由嗇夫(鄉的官吏)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漢文帝可以說是首開先河。
漢文帝本身就是大孝之人,所以對其他孝順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當時一名棄官行醫的讀書人,因治病時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被判「肉刑」割去鼻子,或者砍去手足。在被押解進往京城中,他的女兒一路尾隨而且跟官府人說:願意做奴婢來贖父親的罪過,好讓他能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被這勇敢小姑娘的孝道感動了,隨後就廢除了殘忍的肉刑。
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劉恆是唯一一個以皇帝身份入選的,由此就能看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Ⅱ 梁武帝是怎樣的一個皇帝
梁武帝(464—549),名蕭衍,字叔達,漢族。南蘭陵中都里(今常州萬綏)人。梁武帝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可以說是堪稱翹楚,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少年英才
在血緣上來看,蕭衍和齊關系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臘陵困等高官。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勛,並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七個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包括歷史上有名的沈約、謝眺、范雲等。沈約後來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眺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八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卻是其他七個人無法相比的。 在隋朝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度之前,中國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襲加推薦兩種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注重門第觀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難的。蕭衍因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剛做官時就是在衛將軍王儉手下,陞官的機會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儉見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很出眾,於是就提拔他做了戶曹屬官。因為他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系融洽,不久又提升為隨王的參軍。後來因為父親去世,他回去守喪三年,然後復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在封建時期,官吏遇到父親去世,必須回家奔喪守孝三年,否則要受到法律處罰。當時的法律制度和倫理道德是結合在一起的,叫做「禮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禮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職有和父親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報告有關部門,進行調整。做官的當地的地名也不能觸犯父親的名諱。
謀略出眾
公元493年,齊武帝病重時,當時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後立自己喜歡汪含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權。後來事情敗露,輪念王融被入獄賜死。對於王融的如意算盤和悲慘結局,蕭衍原來就已經推算出來了,他的好友范雲由此對他異常敬佩。 齊武帝去世後,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樂,根本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掌權的大臣蕭鸞很生氣,打算把他廢掉,另立皇帝。 在和蕭衍他們商議時,蕭衍表示反對,他說:「廢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輕率從事,現在廢立難免會遭到眾王爺的反對。」蕭鸞則說:「現在的眾王爺沒什麼才能,只有隨王蕭子隆文武兼備,而且占據荊州。如果把他召回來,就萬事大吉了。但怎麼才能讓他回來呢?」 蕭衍說:「這個隨王其實徒有虛名,並無什麼真才幹。他的屬下也沒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賴武陵太守卞白龍和另外一個,這兩個也是無能之輩,貪圖金錢富貴,到時候只要一封書信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把他們輕易地召回來。沒有了左膀右臂,那個隨王到時候也會跟著回來的。」 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於是照他們商議的執行。先是廢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三個月之後,這個蕭鸞又乾脆自己做了皇帝,這就是齊明帝。蕭鸞做皇帝之後,沒有忘記蕭衍的謀劃之功,把他提拔為中書侍郎,後來又升為黃門侍郎。蕭衍的地位開始顯赫起來。
建梁滅齊
蕭衍雖然大權在握,也想廢和帝自己做皇帝,但他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靜待時機。原來的好友沈約知道他的心事,於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次事,第一次時蕭衍裝糊塗,推辭過去了。第二次提起時,蕭衍猶豫片刻,說了句"讓我想想再說吧"。後來就答應了。 沈約又告知了范雲,兩人都同意擁立蕭衍做皇帝,蕭衍知道後,很高興。在他們謀劃的過程中,蕭衍竟然貪戀起原來宮中的兩個美女來,把頭等大事忘到了腦後。范雲知道後很著急,又找到蕭衍,說明利害,這才使蕭衍下決心滅掉齊,免得夜長夢多。 范雲和沈約寫信給和帝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和帝禪讓帝位給蕭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等和帝的禪讓詔書送到後,蕭衍又假裝謙讓。於是,范雲帶領眾臣117人,再次上書稱臣,請求蕭衍早日登極稱帝。太史令也陳述天文符讖,證明他稱帝合乎天意,蕭衍這才裝著勉強接受眾人的請求,在公元502年的農歷四月,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壇接受百官跪拜朝賀。 然後,蕭衍派人給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盡。和帝死後,蕭衍說他暴病而死,追認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將他葬在安陵。
顯著政績
蕭衍做皇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而且不分冬夏春秋,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為了廣泛地納諫,聽取眾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未能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沒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里投書。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以皇帝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了。 蕭衍很重視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為國為民之道,清正廉明。為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詔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里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執行起來後,梁的官治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猜疑心重
和封建社會很多的皇帝一樣,蕭衍也是猜疑心很重,害怕開國功臣們要奪他的皇位。在功臣當中,應該是范雲和沈約的功勞最大,謀劃、輔佐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但蕭衍並沒有重用他們。建國開始時范雲就病逝了,蕭衍也沒有重用沈約,而是讓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過來,蕭衍還經常斥責沈約,後來,沈約也病死了。 蕭衍對功臣吝嗇,但是對於自己的皇室親屬卻是另外照顧,照顧得有些徇私護短。但他的照顧沒有給他帶來好處,反而讓他備受刺激,這是他以後當和尚的主要原因。 一個是他的六弟蕭宏,一個是他的次子蕭綜。 蕭宏在窩藏殺人兇手時,蕭衍也不加懲罰反而加封官職,妄加縱容。蕭宏也不知恩,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最後,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通姦,兩個人還謀劃著要篡奪蕭衍的皇位,結果派人刺殺蕭衍時,事情敗露,刺客被抓,最後處死。蕭衍的女兒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沒臉再見父親,於是自盡。蕭宏也因為極度恐懼,得病而死。 蕭綜是蕭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東昏侯的妃子,跟了蕭衍後,僅七個月就生下了蕭綜,可能是東昏侯的兒子。蕭綜並沒有受歧視,蕭衍封他為王,還做將軍。但吳淑媛自己失寵之後,由於對蕭衍的怨恨,就把七個月生蕭綜的事告訴了蕭綜。從此,蕭綜就覺得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和蕭衍疏遠了。 後來,梁和北魏在邊境發生沖突,蕭衍讓蕭綜領兵,督率各軍作戰。但蕭綜卻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興,授予高官厚祿。蕭綜還改名為蕭纘(音鑽),並表示為東昏侯服喪服(即斬衰,一種生麻布做成的簡單衣服)三年。蕭衍聽說後,非常生氣,不但撤消了給他的封號,還把吳淑媛廢成庶人。後來,蕭衍聽說蕭綜有回來的意思,就讓吳淑媛給他送去小時候的衣服。但蕭綜卻不願意回來。不久,吳淑媛病逝,蕭衍又起了惻隱之心,又下詔恢復蕭綜的封號,給吳淑媛加了謚號為"敬"。 這兩次打擊對於蕭衍來說是很大的。建國開始的時候,蕭衍重視儒家思想,還自己親自寫《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直接倡導了好的學習風氣。但老年後,特別是上邊這兩個事後,蕭衍看破了紅塵,從儒家轉向了佛家,還幾次入寺廟做了和尚,當住持,講解經書。
和尚皇帝
在公元527年,蕭衍親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還下令改年號為大通。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總是和年輕時、壯年時不一樣。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後來,蕭衍又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勸諫,導致後期的政績下降。
侯景歸順
侯景原來是被鮮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歡(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齊)關系很好,在懷朔六鎮起義失敗後,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後來有投奔了高歡,高歡很欣賞他,委以重任。 侯景為人首鼠兩端,在高歡死後,他和高歡的兒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奪他的兵權。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對他有戒心,於是侯景又請求蕭衍接受他歸順。蕭衍很高興,封王,封大將軍,派軍隊接應。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為人,一句話成了讖語:"亂事就要來了。" 後來,歸順的侯景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借口,發動叛亂,最後,圍困都城,本來侯景已經元氣大傷,但守城的將領也沒了鬥志,開城把侯景放了進來。侯景帶著五百甲士去見蕭衍,發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對話: 蕭衍見侯景來,不慌不忙地問道:"你是哪裡的人,竟敢作亂,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侯景這時害怕得汗流滿面,竟不知道怎麼回答。旁邊的部下替他說:"臣景的妻子和兒女都被高氏殺了,現在只有一人歸順陛下。"蕭衍問道:"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道:"千人。"蕭衍問:"攻城時多少?""十萬。""現在呢?""率土之內,莫非己有。"最後,蕭衍安慰他說:"你有忠心於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侯景答應了。 見過蕭衍後,侯景對身邊的親信王僧貴說:"我多年征戰疆場,從沒有膽怯過。這次見蕭衍竟然有點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嗎?"其實,侯景一是作亂心虛,二是蕭衍本來也是戰場勇將,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當時迷信思想嚴重,認為天子都是神靈下凡。還有蕭衍信佛後,看清權勢,也看輕權勢,他的鎮靜無疑更讓侯景心虛。 但是,這個侯景畢竟是作亂打進都城的,他的軍隊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權,他的衛兵進出皇宮很隨便,還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什麼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也很生氣,於是派人監視蕭衍,限制他的供應。結果蕭衍很快病了,後來不能起床,最後連餓帶病加生氣,閉眼西去。終年85歲。他的謚號是武帝,廟號是高祖。
文學貢獻
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製成吉、凶、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他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凈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484——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眺、沈約、任眆、范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梁武帝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梁武帝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佔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樂府是古代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周代便設有樂官,稱為大司樂,以樂府為音樂官署的名稱,則始於秦。到了漢代,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職。漢武帝時,樂府的性質和規模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時,樂府除製作樂章、訓練樂工之外,還廣泛採集民間歌謠配樂演唱。凡由樂府機構製作和採集的歌辭,以及文人以樂府題寫作的詩,後世皆稱為「樂府詩」或「樂府」。其中,民歌是樂府詩中最有生氣的部分。 魏晉時,樂府停止了採集民歌的工作,當時的樂府詩也出現了日趨雅化的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異風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通過樂府機構的採集、演唱,對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於江南民歌言情的題材、內容,及其纖弱綺麗的風格特點,適應了當時統治階級對聲色的愛好,因而被廣泛模擬創作。 蕭衍任雍州刺史駐居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他的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南朝樂府民歌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部分。前者產生於建康周圍,此地相襲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後者產生於江、漢流域的荊、郢、樊、鄧幾個主要地區,是南朝西部軍事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艷可愛」。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
Ⅲ 清朝皇帝中為什麼乾隆最長壽
乾隆皇帝長壽秘決
1928年,遜帝溥儀派來重殮屍骨的陳毅在他的《東陵紀事詩》中寫道:高宗聖壽七十以後,自稱「古稀天子」,又自稱「十全老人」,乃賓天百三十年,竟嬰此奇慘,凡有血氣,孰不感傷!
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死後100多年後,自己的屍骨竟然落了一個不全,而與其他後妃屍骨放在了一起,直至今天也還是與4個後妃共同睡在一個棺槨里,令人感到悲嘆不已。
乾隆皇帝生前先後兩次平定準噶爾叛亂,一次回部叛亂,大小金川叛亂兩次,鎮壓了一次林爽文領導的台灣人民起義,與廓爾喀(今尼泊爾)作戰兩次,與緬甸、安南(今越南)作戰各一次,結果都以交戰鄰國上表納貢而結束。乾隆帝因此志驕意滿,誇耀「十全武功」,並自稱「十全老人」,「十全」,意思是完美無缺。然而乾隆最得意的一個美稱則是「古稀天子」,以致「古稀天子」之印是乾隆晚年最得意的御寶。因為乾隆認為大清帝國「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皆為自己之功績。
「古稀天子」這一稱號是怎樣來的呢?原來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壽時,工部尚書彭元瑞做了一篇題為《古稀之九頌》的奏摺,阿諛奉承乾隆,其中引用了唐朝大詩人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贊頌乾隆皇帝為「古稀天子」。乾隆帝十分欣賞,認為「用意新而遣詞雅」,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幾位年過七旬的皇帝,但他們的業績卻無法與自己相比。他為此做了一篇《古稀說》:
余以今年登七秩,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三代以上弗論點,三代以下,為天子而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見之近作矣。至夫得國之正,護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雖非大當,可謂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彷彿者。即所謂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禮樂政刑有未遑焉。其餘四帝,予所不足為法,而其時其政,亦豈有若今日哉?是誠古稀而已矣……
對於乾隆皇帝來說,的確政績顯著,功勛赫赫,但從乾隆後期來看,政治開始腐敗下去了,這與乾隆的好大喜功、南巡北獵、連年用兵等有直接的關系,國力日漸衰弱,到嘉慶皇帝即位時,已是國庫空虛、民窮財盡了。但就乾隆的長壽來說,「古稀」二字是當之無愧的。在中國歷史上的230多個皇帝中,短命的多,長壽的少,而活到89歲高齡的卻只有乾隆皇帝一人,他經歷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倫之樂。
乾隆皇帝為什麼能獨享高壽呢?有關專家研究發現,乾隆皇帝有一套養生秘訣。原來在乾隆當皇子時,他最敬仰的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歲登極,當了61年的皇帝,活了69歲,是清代一位較長壽的皇帝。
康熙把養生之道分為養身和養心(或稱為養神、養性)兩方面。養身是指節飲食、慎起居、戒煙、戒酒、戒貪得、適當活動、勤身力行、重節斂、生活淡泊。養心是指文藝、道德、思想、品性等精神生活。
康熙皇帝對於養身的精闢見解為:「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節飲食」,「身體微有不豫,即當節減飲食」,並「視其病由,從容調理,量進飲食,使血氣增長」。並舉例說,有的老人「苟於飲食禁之太過,惟任諸凡補葯,鮮能資補氣血而令人充足」,因而是不足取的。「所好之物,不可多食,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慎起居」,就是講衛生,夏天不貪涼,冬天先增衣。「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濁氣所染,而清明之氣漸為所蒙蔽矣」。「朕於夏月盛暑,不開窗、不納風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此正古人所謂但能心靜,即身涼也。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在)深秋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若尋常居家,偶爾出行,忽感寒氣者有之,宜常防範」,「未(至)寒冷,即增衣服」,「朕冬月衣服過於厚,卻不用火爐。所以然者,蓋為近火(爐)則衣必薄,出行外走必致感寒。與其感寒而加服,何如未寒而先進衣乎?」「戒酒戒煙」,「朕自幼不喜飲酒,然能飲而不飲」,「是為誠不飲者」,「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疾病,實非有益於人之物」,「好飲酒,樂酒無厭,心恆狂亂,遂至形骸顛倒,禮法喪失,其為敗德,何可勝言?」「戒貪得,重節斂」,孔子說「老年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亦當以聖人之言為戒,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以養福,則可以致壽」,「君子勤修不敢惰,致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康熙又說,「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荀子曰,身勞而心安為之。朕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既不能堪也』」。
養心則是指「學六藝,多讀書」等。「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與我國之耆舊,善於書法者俱壽考而身強健。復有能畫漢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絕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朕自幼好書,今年老雖極匆忙時,必書幾行字,一日亦未間斷,是以猶未至荒廢」。「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心(生)妄念也」。康熙皇帝還酷愛手工藝品。康熙養心得所涉及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立意高尚,對於後世的乾隆有著深刻的影響,以致後來乾隆先後26次至康熙帝景陵時,留下大量緬懷性詩句,表達了乾隆皇帝對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稱的祖父康熙大帝的終身懷念與孺慕。其中,嘉慶元年(1796年)85歲的太上皇乾隆在《恭謁景陵》詩中寫道:
昨叩六旬年,今攜子位傳。
未能定猶我,深感賜由天。
祖有福超訓,新殷冰與淵。
明樓九拜畢,悲憶鑒忻然。
乾隆皇帝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對祖父康熙皇帝長壽的經驗加以改進,從而總結出符合自己的:「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十六個字的養生真言。「吐納肺腑,活動筋骨」是指:經常做一些深呼吸,做一些有益的大強度身體鍛煉。80歲的乾隆還去行圍打獵,騎馬射箭。一生中六下江南,三上五台山。「十常」為:齒常叩、津常咽、耳常撣、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這與現代不少的人所做的皮膚護理、按摩保健具有同等或超出的道理。「四勿」為: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適時進補」即是根據時令、身體的細微變化添減補品。以葯膳為主,其中常用的有:山葯鴨羹、烘鹿肉、鹿尾燒鹿肉、鹿肉丸子燉豆腐、鹿筋拆肉、八寶鴨子、八珍糕等。
乾隆好讀書,善詩文。他一生通曉滿、漢、蒙、藏、維吉安多(四川西部的藏語方言)五種文字。並著有大量的文賦,編成《御制文集》3集,共達1350餘篇;《御制詩余集》434卷,及《樂善堂全集》等,收錄約4萬余首詩。他的生活飲食很有規律。每天大約6時起床,洗漱後用早膳,上午處理朝政,與大臣議事,午後游覽休息。晚飯後看書習字,作文賦詩,然後就寢。他的膳食以新鮮蔬菜為主,少吃肉類,並且從不過飽,不吸煙,但喜飲茶。
另外,經史學專家對於乾隆身世的考證,乾隆除了後天保健得法外,先天稟賦也好,他的先天稟賦得自於他的母親,其母活到86歲才崩逝。
總之,由於乾隆養生有法,因此他身體健壯,年近90歲還神志清醒,活動自如。乾隆五十三年(1793年)英國特使參加了乾隆皇帝83歲生日時,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皇帝是這樣的:動作敏捷,風度翩翩,臉上沒有一點老年的痕跡,總是笑眯眯的,看上去不超過60歲。
徐鑫 摘選《點擊乾隆陵地宮》
Ⅳ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十全老人的是那位皇帝
歷史上的「十全老人」是指清朝的乾隆皇帝。但究竟是哪「十全」,也有不同說法。
一種是,「十全」乃「十全十美」之意祥伏。乾隆有17個兒子和10個女兒;當他73歲時,就已有了玄孫。「五世玄孫,一堂衍慶」,是歷代帝王不曾有過的大喜事。乾隆覺得自己慶幸,便在雍和宮、景福殿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等處,寫了幾塊「五代五福堂」的匾額,並自封為「十全老人」。
另一種說法是,「十全老人」的名稱,來自於乾隆的《御制十全記》。乾隆自負文治武功為古今第一人。乾隆82歲時曾經親撰《十全記》,記述執政以來的「十全武功」,諭令軍機大臣將此文繕寫成4種(滿、漢、蒙、藏)文字,勒石樹碑於布達拉宮前,「以昭武功而垂久遠」。後來則自詡為「十全老人」。
據《十全碑》記載,所謂「十全」者,是說他在位期間的10場大勝仗:兩次平定準葛爾部,一次征服回部,兩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征服緬甸,一次征討安南,兩次降服廓兒喀。這些戰役,都是乾隆最為自豪的。每逢將士出征絕敬,乾隆都要舉行盛大的歡送儀式;戰役結束後,都要祭告宗廟,論功行賞。他還在承德興建普樂寺、普寧寺、安遠寺(屬「外八廟」之列)等建築,以紀念這些歷謹宏攜史性事件。不得不說,乾隆是故意渲染這些戰事,以留名於後世。
Ⅳ 文言文對老人家尊稱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禮,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妾身(女) 吾(男) 文言文中其他場合稱呼自己 我: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後、太後:哀家 老頭:老朽、老夫 老婦:老身 出家人:灑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區區、奴、奴婢 讀書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
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
「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輸》——我知道你用什麼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
「余」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
「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
代替「仲由」,譯為「你」。 10、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僱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麼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
相當於「你」。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
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而」便是代詞「你」。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藉助您的手把他殺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字也同上一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這里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
「人」字旁稱「人家」。至於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一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微薄的力量,還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樣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兩座大山怎樣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來尊稱愚公的,相當於「您」。 21、子何恃而往?《為學》——您憑什麼去呢?「子」便是對對方的敬稱,相當於「您」。
22、公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況嗎? 23、卿言多務,孰若孤?《孫權勸學》——您說你事務多,誰像我呢? 24、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公輸盤說:「您老人家有什麼見教呢?」 25、足下事皆成。《陳涉世家》——您的事業都會成功。
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
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
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
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
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
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
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
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 (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
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
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
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
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
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 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
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
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
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
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
因為你提了這個問題,我也學習了,特摘抄並整理他人的答案給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問題歡迎追問
第一人稱:
男:我,於,余,吾,臣(對君王),朕(皇帝自稱),在下,區區,末晉(對前輩),小生(男子對女子),其(很少見,一般都是第三人稱),學生(對老師)
女:妾,妾身,賤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對君王)
第二人稱(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爾,爾等(復數),先生(對老師),陛下(對君王),老爺(對主人),卿,愛卿(君王對臣子)
第三人稱:
先生,老爺,彼,之,其等代詞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
父親:家父,家君,家嚴
母親:家母,家慈
兒子:犬子,小兒
女兒:小女
對別人稱呼他的:
父親:令尊,令嚴
母親:令堂,令慈
兒子:令郎,令公子
女兒:令嬡,令愛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仆,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仆,曰小價。
(附說)
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中國古代在相互稱呼時很有禮貌。
常用的對稱詞有「 爾」、「 而」、「 若」、「汝」、「乃」等幾個詞,表示你、你們的意思。常用的敬稱詞古漢語中主要是「子」,親昵的對稱詞有「吾子」,還有夫子、夫君、夫公等表示對男子的尊稱。
在稱呼自己的親屬時,常用「家」、「舍」、「先」、「亡」這幾個字。 家、舍有謙恭平常之意,而先、亡含有懷念哀痛之情。
在稱呼對方親屬時,常用「令」、「尊」、「賢」三字。令含有善與美之意;「尊」相當於今天的「您」,用在尊稱長者;「賢」相當於公或君,用在稱呼對方叔父以下者。
在用對方職務相稱時,我國封建社會里有嚴格的規范,如對帝王尊稱君、人君、人主、天子、君王、皇上等;對宰相敬稱君侯、丞相、相公、中堂等;對將帥敬稱主帥、主將等。 古代尊稱 父: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子:古代尊稱,男女皆可稱之。 學生對老師也稱「子」。
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古代尊稱。
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閣下: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
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也是由於親屬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 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 「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尊稱。
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帝王的尊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 令尊: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
令有善、美之意,故用為敬詞。 尊公:亦稱「尊大人」、「尊大君」。
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尊與卑相對,指地位或輩分高,故用敬詞,如「尊翁」、「尊駕」。
令堂: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令郎: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原稱「令郎君」。 令嗣: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令子: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令愛:並作「令嬡」。
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令正: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令兄: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令弟: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令坦:舊時稱對方大婿的敬詞。 仁兄: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
常用於書信。 賢兄: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賢指德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弟:舊時對同輩中青年者的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德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 。
Ⅵ 乾隆皇帝為什麼被稱為「十全老人」
乾隆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建立了"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十全武功分別指的是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