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老人一起帶孩子,感覺好累,該怎麼辦
可以和老人商量一下,一三五你看孩子,二四六我看孩子,輪著來,還不累。
B. 疫情期間,和老人一起帶娃矛盾多,有哪些方式可以有效解決矛盾
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性,同時兩代人之間在生娃、帶娃方面也存在觀念上的不同。這就導致老年人和年輕人在共同帶娃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矛盾,這些矛盾如果解決不好往往會使得家庭矛盾越演越烈,嚴重影響家庭生活。所以,年輕人在和老人一起帶娃的過程中,一定要找到一些應對方法來化解這些矛盾,畢竟家庭和睦才能萬事興。
疫情期間,和老人一起帶娃矛盾多,有哪些方式可以有效解決矛盾?
1、矛盾出現時,相互之間先冷靜
老人和年輕人畢竟是從兩個不同時代成長起來的人,相互之間在帶娃這件事上肯定會出現一些分歧,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矛盾出現的時候,作為年輕人,我們不要當面立刻就指出老人的不是,而是需要冷靜,待冷靜後找個合適的機會和老人一起好好溝通,這種方式可以避免與老人產生正面沖突。
總之,老人和年輕人在帶娃的過程中肯定會存在很多矛盾地方,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兩代人之間應該找出合理的解決方式來化解這些矛盾,畢竟你們也都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出發點相同,只是做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C. 我和老人在一起帶孩子時總吵架,我該怎麼辦
和老人一起帶孩子會很難受,這與婚後和老人同居會導致婆媳關系不和是一個道理,主要呢就是雙方的觀念問題,生活習慣矛盾,老人看不慣年輕人的所作所為我,年輕人也看不慣老人的行為,這樣就導致了矛盾,怎麼辦?需要的也很簡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第一,減少雙方的接觸,比如說讓老人一個禮拜來家裡給寶寶做菜兩三次,或者你們帶孩子去老人家看望他們,減少摩擦頻率,雙方關系自然緩和。你們也不是不關心老人,是要減少摩擦,但也可以增加聯系啊,多打電話,多視頻聊天,現在科技完全支持。
第二,觀念沖突,可以在飯後餐桌上講清楚,大家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最後大家看看其實各有不對,但都是為了這個孩子好,都沒錯,可以互相理解,多多包涵。
第三,對於生活習慣的問題,這個明顯不會成為最終的導火索,因為雙方自己心裡都清楚,自己生活習慣和對方不一樣,會自己注意,如果沒感覺,那麼你提醒一下不就好了,這個相信雙方都會自己注意的,不至於那麼隨意的吵架。
第四,帶孩子這件事情,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什麼絕對正確,如果是無傷大雅的小事情那就別打計較,如果你覺得不能忍了,那就找到對方說明白,這樣擺在檯面上講,最多就是心裡不舒服一下,但是要是憋在心裡那就是雙方都難過好久了。
何必互相為難,最重要的還是孩子好不是嗎?只要最終對孩子產生積極良好的效應,那其實也就沒必要爭吵不休了,一家人終歸是一家人哇!
D. 和婆婆一起帶孩子如何相處,和婆婆兩個人在家帶娃很壓抑
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後還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父母幫著帶孩子,而老人和年輕人在帶孩子的觀念上有很多不同,婆媳之間也經常會出現矛盾,那麼和婆婆一起帶孩子如何相處,和婆婆兩個人在家帶娃很壓抑怎麼辦?
和婆婆一起帶孩子,想要相處融洽,應當做到以下幾點:1、相互尊重,婆婆幫著帶孩子,很不容易,要學會尊重婆婆,把婆婆當做最親的人對待,婆婆也要尊重兒媳,不能倚老賣老。2、相互理解,兒媳要理解婆婆的不易,對於帶孩子出現的不同觀念,不是 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要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努力。3、相互交流,兒媳和婆婆之間要善於交流溝通,將各自的觀點表達出來,要善於發現對方的優點,而不是只看到對方的缺點。
和婆婆兩個人在家帶娃很壓抑,可以採取一些緩解情緒的方法:1、出門透透氣,當心情不好時,出門散散步,換一個新鮮的環境,對於改變心情比較好點。2、做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事,比如看喜劇電影、電視機、購物等,想一些高興的事情,這樣對改善心情很有幫助。3、與朋友、閨蜜交流,當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和閨蜜、好朋友傾訴一下,將情緒發泄出去,也可以和丈夫進行溝通交流,丈夫也是最好的傾訴對象。
在對待帶孩子的問題上,婆媳之間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可能雙方之間也會出現矛盾,但是雙方要學會相互尊重和理解,包容對方,這樣家庭之間才能夠更和睦,為孩子共同構建和諧的生長環境。
E. 親媽和婆婆一起帶孩子,是怎樣一種經歷
親媽和婆婆一起帶孩子會比較糾結,由於兩人的生活經歷不同,養育孩子的方式不同,經常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都知道兩位老人都是為孩子好,因此在我們眼中,外婆和奶奶的做法,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網上曾流傳過一段話: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觀賞,爸爸回來就上網,姥爺天天菜市場。有不少網友覺得精闢。如果你情商夠高,處理好親媽和婆婆一起帶孩子的沖突,這種現象也許就不會發生。
F. 和老人一起帶孩子,感覺好累,這該怎麼辦
當年輕人在和家裡的老人一起帶孩子的時候,感覺非常的累,年輕人就應該意識到和老年人在一起帶孩子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產生分歧。年輕人如果覺得和老年人在一起帶孩子比較辛苦的時候,就應該考慮一個人帶孩子。畢竟一個人在帶孩子的時候,不管因為什麼意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所以就不用和老人在一起有發生沖突的時候。尤其是現在的一些年輕人都會想要和婆婆在一起帶孩子,但是和婆婆在一起相處的時候總是會有發生沖突的時候。
身為年輕人應該意識到,如果和婆婆在一起帶孩子的時候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分歧,首先就需要讓兩個人分開。如果年輕人不願意讓婆婆在幫忙一起帶孩子,那麼就一個人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這樣才能夠減少和婆婆之間的矛盾,畢竟兩個人在一起相處不來就只能用距離產生美。
G. 為什麼和婆婆一起帶孩子,比自己一人帶孩子更累
自己帶孩子主要是身體勞累,與婆婆一起帶孩子是身心俱疲。這主要與我們不同時代的人在 育兒 上存在不同的觀點,一起照顧寶寶就需要多溝通,互相理解包容。
我家寶寶現在五個多月,從出生一直是我與老公一起帶,因為我們不在老家工作,所以寶寶出生前,家婆和我媽都有跟我們商量把孩子給她們其中一個送回去,她們幫我們照顧,因為她們都有工作,目前來我們在的城市不太現實,我和老公很堅決的拒絕了他們,因為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是新時代的年輕人,在 育兒 上跟老一輩有很大的分歧,並不是說他們一定照顧的不好,而是現在 社會 發展很快,現在都提倡科學 育兒 ,科學生活,老一輩的一些觀念跟不上時代,比如過早讓寶寶吃鹽,嚼東西給寶寶,這些都是他們那一代覺得很正常的,但我們通過學習知道這些不利於寶寶成長。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盡好做父母的職責,不想寶寶成長缺席。這五個月來,雖然我倆經常手忙腳亂,也因為忙碌而拌嘴,但我們和寶寶之間培養了深厚的感情,我與老公也都變得比以前有耐心,更懂得如何去經營家庭,特別是老公比以前更顧家更細心,看著寶寶在我們的照顧下快樂成長,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總之,自己照顧寶寶那就要犧牲工作,犧牲所有業余時間陪這個小孩,婆婆幫忙照顧你就可以有時間工作,實現自己 社會 價值,但很多 育兒 觀念就需要多溝通,互相包容。
我帶孩子去回娘家住一段時間,有時候都覺得心累。
我媽很多時候都看不習慣我帶孩子,老是喜歡說這說那。就拿昨天來說吧,孩子感冒了身體不舒服,我抱著走路快睡著了又要說。孩子老是挑食又要說了,感冒了炒菜的時候讓不放辣椒又說吃習慣了以後一點都不碰了。孩子吃了一次感冒葯就說怎麼還不好的,還在流著鼻涕。孩子在床上蹦來蹦去又說我現在不管好,長大了又是個不聽話的等等,一系列心累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
還是一個人帶孩子吧,雖然辛苦一點,但最起碼不會心累。
和婆婆帶孩子,心累,要是和婆婆觀點不同的話,還惹的婆婆不高興。我和我婆婆在一起帶孩子,我婆婆總是一點小事都要問我,比如,孩子喝什麼水,菜怎麼炒,等等,還不如我自己干呢,我知道她每件事情總是小心翼翼的,但弄得我更累了,還因為這樣的事情跟老公吵架。
帶孩子的分歧,以前我不在孩子吃飯,滿村跑,基本上是孩子在前面玩,她在後面喂著吃,回來還很開心的說,平時吃半碗,今天吃了一碗,真的讓我很無語。我也就不說了,反正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很影響孩子,所以還是自己帶孩子吧,我是不會跟婆婆一起帶孩子打。
因為那是心累。我覺得心累比身體累要可怕,身體累可以休息一下,睡一覺就好了。而心累不能釋懷的話,會越來越累。
最近同事要從婆家搬出去住了,其他同事都說,以後飯要自己做,娃要自己帶,家務要自己做,幹嘛要搬出去。她說,快崩潰了。
媽媽在生產後身體還非常虛弱,正處於身心恢復的關鍵期,一個人帶寶寶肯定會力不從心,也會影響媽媽的 健康 。
大多數爸爸在這個時候一般還要忙工作,白天騰不出時間,頂多也只能是下班回家後搭把手。
所以很多家庭都會由丈母娘或婆婆來幫忙,但是我覺得帶娃組合還是以媽媽+丈母娘的組合為佳。
1.婆婆憑經驗帶娃容易引起兒媳不滿
很多婆婆都有自己的一套「帶孩」經驗,什麼時候餵奶、喂多少、穿多少、怎麼哄睡……
有的做法在兒媳看來是不科學、不正確的,但是因為婆婆畢竟不是親媽,說重了怕婆婆有想法,說輕了婆婆又會當耳邊風,所以兒媳總是左右為難,對婆婆不知不覺也會產生抱怨心理。
2.婆婆帶娃容易出現喧賓奪主的問題
有的婆婆有一些老觀念、舊思想,覺得孩子就是「我們老X家的種」,每天把這種話掛在嘴邊,還說孩子長得漂亮的地方是「隨爸爸」,長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媽媽的遺傳有問題,可想而知兒媳聽見後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更有一些婆婆喜歡把著孩子不放,兒媳一喂完奶就趕緊把孩子抱走,不讓孩子與媽媽親密接觸,兒媳不免會覺得婆婆是把自己當做生育工具,對婆婆更是心生怨懟。
3.婆婆指點江山讓兒媳感到身心疲憊
有些婆婆倒是不會和兒媳搶孩子,但她們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指點兒媳:你應該這樣,你這么做不對……本來新手媽媽帶孩就已經夠手忙腳亂了,婆婆還有諸多要求,就更是讓兒媳感到無所適從。
若是遇上兒媳奶水少的問題,個別婆婆的冷嘲熱諷更是會讓兒媳心情煩悶,十分影響正常的產後恢復。
正是因為上述這些原因,才會讓兒媳產生了「婆婆來了我更累」的想法。不過,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有些家庭確實沒有雇月嫂、保姆照顧產婦和孩子的能力,也有些家庭外婆實在是不得空閑來幫忙,最後正式「上崗」的還得是奶奶+媽媽組合。
1.敞開心扉,有事多做溝通
兒媳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哪怕不能把婆婆當成親媽,也得當成自家人看待,畢竟,婆婆是寶寶的親奶奶,做什麼都是從好處出發。所以兒媳覺得婆婆做得有問題的地方,不妨開誠布公地說清楚,不要把事情都藏在心裡。
當然,這樣的溝通要注意措詞和語氣,不要生硬、直白地批評婆婆這不對、那不好,而是可以婉轉地提建議,並要多強調「對寶寶有好處」,婆婆聽到這樣的建議,也願意接受,不會故意和兒媳對著干。
2.不要一味埋怨,遇事多換位思考
埋怨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 兒媳有時候不妨代入婆婆的角色,想想她為什麼會這么做,這樣也可以增進理解、消除成見。
另外,兒媳也要多想想婆婆的辛苦,在婆婆為了照顧新生兒忙得吃不好、睡不好的時候,兒媳不妨真心地對婆婆說一聲:「媽,謝謝您!」我覺得婆婆心裡肯定會覺得暖暖的很舒服。
最後,兒媳不要忘記讓自己的丈夫多發揮積極作用,多在婆媳之間做斡旋。
讓婆媳關系融洽的關鍵其實是丈夫,真正孝順母親、體貼妻子的男人,不會放著婆媳不和的問題不管,更不會兩頭煽風點火、起鬨架秧子,讓矛盾越演越烈。
男人應當學會兩邊「哄」, 要把妻子不好說的事情婉轉地傳達給母親,同時多在妻子面前說母親關心她愛護她的好話,讓矛盾逐漸化解。總之,家和萬事興,媳婦婆婆和平共處、有商有量,才能把寶寶帶好。
和婆婆兩個人帶孩子比一個人帶孩子更累,也是很正常的,這主要是基於雙方成長環境等導致的觀念的不同。而且婆媳之間的了解時間也補償,本來就容易鬧矛盾。婆媳之間關於孩子的矛盾基本上基於以下三個方面。
1、關於孩子的基本照料問題。
比如:老人普遍更喜歡用尿布,年輕人會早早准備尿不濕;老人喜歡給孩子多穿,年輕人會考慮到活動量等科學穿衣;孩子生病,很多老人要麼不喜歡去醫院,要麼去醫院就讓醫生打針;年輕人相對來講觀念比較先進。
2、孩子飲食是另外一個特別容易引起矛盾的地方。
老人崇尚不吃鹽沒有味道,吃鹽才有力氣,一般會很早就給孩子加鹽。而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孩子要在1歲之後才開始少量加入鹽類調味料,這樣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以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的教育和引導
現在基於科學 育兒 的理念,家長對孩子成長初期習慣的養成和孩子的教育是非常看重的。但是婆婆還是基於陳舊的教育理念,比如孩子摔倒了怪地面,跟小朋友打架等等。
婆婆對孩子也是更多的溺愛。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婆媳之間一定要多溝通,畢竟,你們雙方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所以,平時多與老人溝通先進的教育理念,看一些錯誤教育方式的危害等等。相信可以通過這些交流等加強彼此的了解,也互相之間多一些體諒,雙方分工合作,一定能給孩子更好的照顧。
為什麼和婆婆一起帶孩子,比自己一人帶孩子更累?很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婆婆的年代背景和家庭背景決定了她的 育兒 觀念,我婆婆是一個標準的農村人,這並不是含有諷刺意味兒;跟她一起帶孩子我也覺得更累。
首先由於婆婆比較節儉,所以一般給孩子帶的水果如果沒吃完她會繼續留著,留到明天繼續給孩子吃,看那些黑黑的半個桃子或香蕉等水果,我一律讓我老公消滅。婆婆甚至會在帶孩子的時候撿一些垃圾或別人不要的傢具或木板;我真不知道她來是為了帶孩子還是創收;出來帶孩子還要看好婆婆。
再次婆婆的 育兒 理念比較封建而且接受科學的 育兒 理念差;不願相信我的話,反而更願意相信一個小區內其他老人的話;例如,每次外出都給男孩子穿很多衣服,她總說我都感覺冷,小孩子更應該多穿;可是要知道感覺冷是因為她年紀大的原因。看著晚上外邊的小朋友穿著背心褲衩,而我家的寶寶上身長袖下身長褲,裡面還有小衫,以後我也是讓老公晚上帶孩子出去溜達;孩子已經吃飽了還要追著繼續喂飯,跟她說一些理念她總強調:你們這么 健康 啊還不是我給喂大的,經驗主義的調調十足還帶著倚老賣老的官腔;一般這種情況最好讓老公解決。
婆婆即使再有心帶孩子也有體力和精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外邊溜馬路孩子需要抱抱的時候,老人帶孩子喜歡孩子安靜、謙虛、有紀律性;因為她的精力不夠,孩子太鬧她也不願意帶,經常看到老人把孩子推到一塊坐在一起嘮嗑,而孩子就獃獃的坐在嬰兒車裡面;而寶媽們則喜歡讓孩子們進行 游戲 或互相認識;教育孩子學習很多戶外知識,認識樹木花草、辨識顏色、講解道理、教一些兒歌、互動一些玩具等等;一邊教育孩子還要誘導老人教育孩子並學習一些理念。例如:由於體力和精力的問題,婆婆也比較喜歡用命令的口吻來讓孩子做一些事兒,也不會使用「媽媽語」;如簡單粗暴的方式:把玩具撿起來!而我比較喜歡說:媽媽看到玩具掉地上了,你看能幫媽媽撿一下么?遇到類似的情況又不好意思跟婆婆計較,總感覺心累。
生活習慣及作息時間的不同,我的婆婆就是早睡早起的農村習慣,拿夏天來說早上4:30-5:00就起來了;晚上8:00-9:00就睡覺了;而我住在城市,真的早起不來;孩子早上聽見有動靜就跟婆婆起來玩;我也不得不爬起來帶娃,可我晚上9:00前是怎麼也睡不著。這么累我也受不了,於是讓老公溝通,最後解決方案就是婆婆起來後做飯,動靜要小;婆婆在另一個房間睡,孩子跟我一起睡,盡量讓孩子晚起來,對孩子身體發育也好一點。
農村醫療及衛生條件差,沒有每天洗澡的習慣,衣服不臟也不會洗,孩子的衣服總想不起來洗(因為不臟),孩子洗澡也經常想不起來(畢竟她9點前就睡了)。後來這些事就由我一個人承擔了。
總結:由於老人的時代背景和環境的不同、 育兒 理念的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導致過來幫忙帶孩子反而覺得越來越忙,為了老公的臉面也不能總提醒老人做事情,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跟老公一起想辦法,很多說教的話盡量讓老公去跟婆婆溝通,老人也要學習一些知識和科學帶來的一些變化和便利,如:學用燃氣、學用熱水器、學用溫奶器、學用一些智能的家電;接受口咬膠、紙尿褲等一些便利。而寶媽也要孝順賢惠,學會理解老人的不容易和年紀大所帶來的不便,多溝通、多交流,畢竟老人是過來幫忙的,最終達到老人開開心心帶孩子,寶媽輕輕鬆鬆壓力釋放,孩子健 健康 康成長,老公安安心心上班。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關注@曉丹 育兒 ,每日分享最實用的 育兒 知識。
首先 育兒 觀念不同,一般婆婆的思想還是在吃飽穿暖就好的基礎上,而現在是更科學的 育兒 ,就比如春捂秋凍,現在奶奶帶的孩子已經裹上厚厚的外套,身怕凍感冒,但天氣溫差變化大,中午很熱就會悶一身汗還不讓脫,其實這樣孩子的免疫力更差。稍微一吹風就很容易感冒。還比如若要小孩安,三分飢與寒,很多家庭里都是希望把寶寶喂的飽飽的,所以經常追著喂,哄著喂,用盡一切手段。而年輕的父母則認為孩子應該自主進食,不吃也不勉強,餓一頓下頓就會自覺的吃飯了。但奶奶就會心疼孫子,身怕餓壞了,就是各種零食……
總之很多時候孩子還是自己帶比較好,如果真的需要幫忙就自己做好准備,隨時迎戰。
本來婆媳關系自古以來就很復雜,在一起相處生活有很多矛盾點。
平時一些小事你謙我讓也就過去了。但是孩子的教育是件大事,大家都很重視。
婆婆是老一輩人,缺乏科學的 育兒 知識,再加上是隔代,就更加寵愛。自己不捨得教育,甚至不捨得讓媳婦教育,導致矛盾激化。
媳婦是孩子的媽媽,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實施過程中,被婆婆否定阻礙,而且跟婆婆講道理也講不通,彼此不在一個頻道上,所以讓人覺得無語很累。
自己帶孩子,把孩子丟來丟去玩都沒事,但是婆婆在就不一樣了,以前能做的事,現在不能做了,既要考慮孩子還得照顧老人的看法,能不累么?雖說是一家人,但在婆婆面前跟在自己媽面前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那些跟婆婆混的比跟親媽還親的人,請自覺飄過,不跟你們玩…………
H. 和老人一起帶孩子,感覺好累,該怎麼辦
帶娃累抄,和老人一起帶娃更累,這是許多新手父母共同的心聲。但是,因為帶娃實在太累,許多年輕夫妻還真離不開老人。在這種情況下,兩代人之間的溝通、理解和相互寬容就顯得尤為重要。
年輕人和老人因為帶娃起沖突,這是很常見的,畢竟兩代人在生活方式、對錢財的看法、育兒觀念上,會有很大的不同。關鍵是,兩代人能否找到解決沖突的辦法。如果因為帶孩子而傷害了兩代人之間的關系,那是很不值當的。能否妥善解決帶娃過程中產生的沖突,關鍵還是年輕人的態度。這里要強調的是,年輕人對老人應該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有的長輩特別喜歡干涉,不妨直接溝通,或者能躲則躲,如果是婆婆,可以讓老公去溝通。
建議和老人進行分工,讓老人只料理家務,比如做飯,打掃衛生,買菜,當然你一定是要協助老人去做,畢竟我們也要體諒老人的辛苦。你的主要任務是帶好兩個孩子。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陪伴就是教育的最好方法之一。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上班來緩解矛盾。寶媽在家每天圍著寶寶轉會都有一定程度的焦慮,如果上班可以轉移一部分焦慮。如果矛盾無法調和,考慮一下自己一個人帶,大寶三歲上幼兒園就會輕松一點。其實挺羨慕國外一個媽媽帶好幾個寶寶,完全放養,寶寶獨立性也蠻好的。
I.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娃出力頗多,和長輩一起帶娃有多困難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娃出力頗多,和長輩一起帶娃有多困難?
一、為什麼現在社會很多都是老人帶孩子?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非常的快,雖然說是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卻是用人們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所以很多的年輕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斷的努力當中,這就導致她們平時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一些年輕人在有了孩子之後,也不得不請求自己的父母幫自己帶孩子,因為他們實在是沒有時間去接送孩子,管孩子,這個艱巨的任務往往就會落到老人的頭上,很多的老人在退休之後都沒有具體的事情可以做,所以他們也很願意幫助自己的子女帶孩子,這樣子女就可以安心的去工作,而且老人們也非常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所以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的家庭都是老人在帶孩子,年輕人外出賺錢養家。
J. 日常生活中,家長與長輩怎樣才能一起帶好孩子
真正能合格承擔起孩子們教育之責的爺爺奶奶真的很少,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步,一起學習,創造出一種兩代人和諧養育孩子的新型隔代教育方式。只有父母與祖輩們相互配合才能解決隔斷隔代教育的弊端,充分發揮它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