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百度知道積分等級問題
2009年9月,鄭老在家中向年輕人傳授鍛煉秘訣 快報記者 趙傑 攝
今年5月,大家幫鄭集慶祝他111歲(虛歲)生日。
昨天晚上6點20分,110周歲的南京最長壽老人、世界上最長壽的教授——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鄭集因肺部重症感染,醫治無效,永遠地走了。醫生說,由於最後一個星期基本都是插管、依靠呼吸機,老人沒有留下一句話……老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一生精彩的傳奇,他自己總結的養生之道將繼續為更多的人服務。
□ 快報記者 劉峻 黃艷
老人走得很安詳
昨天晚上8點,記者在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重症監護室看到,老人已經仙去,安詳地躺在6號病床上,表情很淡然,整個房間很安靜,各項監護儀器「滴滴」運轉,卻再也無法留住這個傳奇的老人。病房門口聚集了不少別的患者家屬,說起來這個老人,大家都說真是不容易。一名李先生告訴記者,在他們老家,90歲的老人已經算是壽星了,鄭集已經到110歲了,讓人感覺生命真是謎。
重症監護室主任周蘇明告訴記者,老人很不容易,本身有基礎疾病,腸道里甚至還有個腫瘤,但是一直頑強地和病魔搏鬥,由於身體欠佳,因此一直住在省人民醫院醫學科。上個星期六,老教授的肺部突然出現了重症感染,從拍攝的片子來看,整個肺部已經是「白色」了,正常人拍攝的片子應該是呈黑色,這說明肺部炎症很嚴重,情況已經相當危急,進入到重症監護室前,老人已是昏迷狀態,不省人事,整個重症監護室集中了優勢力量全力搶救,並實行氣管插管,利用呼吸機幫老人正常呼吸。但是由於病情太過嚴重,現代的醫療手段已經回天無力了,在搶救了近一個星期後,老人最終還是永遠地走了。
老人在來到重症監護室之前,精神狀態還是很不錯的,偶爾說幾句話,也能聽懂別人說的話,聽陪護的醫護人員介紹,說的話很有邏輯。不過,入住重症監護室後,已經沒有辦法說一句話,因此也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周蘇明告訴記者,110歲的老人,已經算是一個生命的奇跡。
最後心願是世界和諧
就在今年6月底,鄭集教授還和南師附中畢業生朱皓康發起了一個名為「130計劃」的倡議,這也表達了老人最後的心願:希望世界和諧。當時已過了110周歲生日的鄭集教授虛歲111歲高齡,他和19歲的朱皓康年齡相加正好是130歲。他們寫了倡議信,信中寫道:堅信2008年北京奧運會口號「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的我們希望人類共享同一個和諧的世界,共慶同一個美好的未來。因此,我們向您,世界各個領域的130位領袖中的一位,發出倡議:希望您堅持和諧與健康的理想並不斷地持之以恆地努力!
兩人計劃向世界上的130位領袖寫信,呼籲:同一個世界,杭州軟體公司,同一個夢想!和諧世界,和諧夢想!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夢想!
在7月1日,其中的一封信就交給了前來看望鄭集教授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校長戈登?吉。
學生回憶
敬業:
儉朴:無私:
100歲後還堅持工作
72歲的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朱長生教授是鄭集教授的學生。「他是我國營養學的創始人,生物化學界的前輩,衰老與抗衰老研究的奠基人。」朱教授記得,鄭集從來就沒有什麼休息天。「100歲之前天天上班,暑假裡太熱,就拿張行軍床放在學校里住,老伴送飯過來。」100歲以後,由於身體不允許,他每天在家也要工作4-5個小時。「最近幾年確實身體不太能動了,才停止工作」。
儉朴:
連燈都捨不得多開
鄭老去世前的退休金是5000多元,加上院里的補貼1000元,一共6000多元。他一直不捨得買衣服,不捨得吃新上市的菜,家裡的傢具都是舊的。
在鄭集教授的家裡,只有一台21英寸電視是最高級的電器。即使天色很暗,小樓的一層都不開燈。樓下的客廳只有一張很小的方桌,還有舊得看不出顏色的櫃子。鄭集老人的房間里也只有簡單的單人床、舊櫥和書桌。多年來,老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10元錢,從不吃任何的補品。
無私:
「賣」別墅資助貧困生
92歲時,老人「賣」掉了他居住的南秀村的小樓,並將房款捐了出來。房子是「賣」給女兒的,這裡面還有個故事:鄭老想把房子贈給在美國工作的大女兒,同時要求她回贈3萬美金,實現他的捐獻心願,並允許他和老伴在這套房內度過晚年。女兒相當為難,她本來積蓄就不多,也用不上這套房。但她了解父親的心願後,還是想辦法籌了這筆錢。
鄭老將這3萬美金分成了三份:為讓窮困而有為的青年科學工作者能參加學術會議及刊稿的版面費,分別給《生物化學雜志》《營養學報》各1萬美元作為基金;另1萬美元為南京大學生科院設立鄭集清寒學生助學基金,現已資助了數百位貧寒學子。「每年選擇約10人資助。」朱長生教授說,鄭老過100歲生日時,學生們資助了一部分資金充實到基金中,現有40多萬元。「鄭老雖然離開了,但資助還會繼續!」鄭集教授還向四川老家的教育部門捐款,希望幫助到更多人。「鄭老不僅僅幫助學校里的年輕人,他的保姆也在他的培養下成了大學生。」
最後日子
4月13日
5月21日
催出版社快出書
2010年4月13日,記者在江蘇省人民醫院的病房裡見到了鄭集教授。當時他穿著西裝,精神地坐在病床上,兩手拿一根棕色的長布帶在身上四處按摩。因為便血3月份就住進醫院的老人經過治療後病情好轉。看到有年輕人來看他,他表示喜歡跟年輕人聊天,但年輕人不能太?嗦。
當天,鄭集老人收到一份驚喜的禮物。他發明的「茶授帶」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並有廠家購買將投入生產。「這個很好,可以強健身體,還可以賺錢!」他告訴記者,「我存了一些錢,想把錢捐出去幫助窮學生和窮苦的老人。」
當時他還向出版社的編輯催書,因為出版社答應在他生日前把「最好的醫生是養生」系列出齊。
老人當時告訴記者,他的生日願望就是就是健康地活著,希望抗衰老科學為更多人做貢獻。
5月21日
生日與子女團圓
因為三個子女分別在美國、澳大利亞、北京,鄭老也是位「空巢」老人。鄭老曾經說過,很羨慕胡家芝老人,因為她可以和兒子住在一起。
今年5月21日,鄭老過110周歲(111虛歲)生日,終於如願與子女團圓了。當時,老人還特別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學術報告廳內與來看他的南大師生們見面,對大家表示感謝。
當天,除了大女兒因身體不適未能前來,女裝加盟,鄭集教授的兒子和小女兒分別從北京和澳大利亞趕來祝壽。
7月1日
母校校長來看望
7月1日上午,全美十大名校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校長戈登?吉特別到省人民醫院看望鄭集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正是鄭集教授讀碩士研究生的母校。1931年,他就是在這所大學取得了碩士學位。校長專門寫了一封信給鄭集,代表母校對這位在世的最年長校友的肯定,他還特別頒發「校長勛章」給鄭集,這是州立大學的最高榮譽之一。
但此時鄭集老人已經十分虛弱,幾乎不能言語,他只能一邊輸液,一邊抬手向大家打招呼。
昨天,鄭集教授在各地的家人已經接到消息,將趕到南京來處理老人的後事。
鄭集生平
1928年 中央大學理學士
1931年 俄亥俄州立大學碩士
1934年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Sigma Xi Society 的會員,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5年 中央大學聘鄭集為醫學院生化科教授兼主任
1949年 中央大學教授委員會主席
1950年 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生化科兼任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生化科教授、生化科主任
1956年 西安第四軍醫大學評鄭集為一級教授
1963年 中央教育部聘鄭集為高校生物學教材編審委員兼生化教材組組長
2004年 21世紀世界最有成就獎得主
2008年 出版《鑒證長壽:百歲教授的養生經》
2009年 獲建國60年江蘇十大科普人物獎
2009年 在台灣出版《不老的技術》
2010年 出版《最好的醫生是養生》三本書和掛圖系列;茶授帶獲專利
相關新聞
一年走了三位
百歲老壽星
今年,除了鄭集老人外,還有兩位百歲以上的傳奇老壽星,在這之前也十分遺憾地離開了我們。今年2月22日,享有很高知名度,參加過張藝謀北京申奧片拍攝的郭彩如老人去世,享年110歲。3月23日2點50分左右,江蘇年齡最大的「老壽星」,有剪紙界「金母泰斗」稱號的胡家芝老人,因器官衰竭搶救無效去世,享年114歲。醫生說,一年內走了三位超級壽星,確實是非常大的遺憾,每一個老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和傳奇。從三位老人的經歷來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心態都很年輕,極少生氣,心態平和,飲食簡單。人人都說越老越寂寞,但是這些老人都交了很多的好朋友,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質量。這三位老人更多的精彩是在百歲之後,生命不止,運動不息,活到老,學到老,比如郭彩如老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床上練習著太極拳的架勢。專家說,他們雖然走了,但是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十分寶貴,每個人都會老,而通過這些老人,你可以汲取到很多很多。
快報記者 劉峻 黃艷
南京百歲老人
有220多位
快報訊(記者 項鳳華)南京的人瑞有多少呢?記者昨天從南京市老齡辦獲悉,2010年的最新數據尚未統計出來,目前的數據還是2009年底統計的,有224名百歲老人,其中鼓樓區就有28名百歲老人。今年鼓樓區的兩名老人,即南京的女壽星胡家芝和男壽星鄭集相繼去世後,目前該區最長壽的是梅建新、黃翠蛾等3名老人,都是1904年出生的。
從總體趨勢看,南京的老人近年來越來越長壽。1985年,南京市百歲老人只有4名,而最近幾年,全市百歲老人基本在200名左右。百歲老人的男女比例也基本呈現「一邊倒」,男性的人數占不到兩成。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分析認為,被列為長壽人群的女性,絕大多數沒念過什麼書,成家後在家裡一直擔當著家庭婦女的角色,適度的壓力及體力勞動、豁達的胸懷、常在鄰里間交流想法等被認為是長壽的主要原因,而同時期的男性則主要承擔著全家人的支出,要麼從事重體力勞作,要麼從事過度的腦力勞動。不少男性年紀大了,人也變得很倔強、很孤僻,甚至很少活動,一旦生病,也總是挺著,實在挺不過去了,才會去看病。而女性則不一樣,朝花夕拾,不少女性年紀越大,和家人的關系越融洽,有點小毛小病的,也願意說出來,這樣就得到了及時的治療。
『貳』 爺爺在重症監護室,估計救不活了,醫療費用昂貴,怎麼辦,我爸決定弄回家讓他等死,好傷心,我奶奶也是死
聽從大夫意見,你們也要堅強一點,等待奇跡發生,也要互相照應照顧看護老人平安,即使知道醫院花費醫葯高昂,和大夫溝通並得到同意理解後,尊重你們的選擇!
『叄』 我奶奶今天2009年3月17日被查心肌梗塞,進入了重症監護室,快不行了,我現在很難受
我所了解的我國重症監護室就是「非人道」的最完美體現:病人被推進去後,就只能靠所謂護理人員,家屬根本就不允許陪護,說是避免交叉感染,可是一間病房3、4個呼吸系統病人,難道就不交叉感染了么?要知道,病情越重,病人的護理越關鍵,光靠2個不熟悉的人護理3、4個病人,實在是讓人不放心。事實果真如此,我母親晚上被推進重症監護室之前體溫還37度,當晚就升至38度。
第二天我去探望,只見她嘴唇乾裂,一問才知,護理人員很少喂水,而且還給病人喂涼水!(重症病人連溫水都喝不上),晚上護理人員還大聲說笑!事實上,自進入所謂重症監護室後,我母親的狀況每況愈下,幾天以後,她老人家就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之下一命嗚呼了。
家屬一天只有一小時探望時間,在病人彌留之際也是如此,醫生根本不通知家屬病人的現狀,根據幾天來我觀察到的和我母親的慘痛經歷來看,病人眼看就不行了,重症監護室才通知家人,親屬根本不能在親人彌留之際守候在病人身旁。
進入重症監護室的病人,命大的能夠出來,危險的十有八九就與親人永訣。試想在彌留之際,沒有親人在身旁,這是多麼凄涼啊!
我悔不該輕易同意母親轉入這地獄般的重症監護室。至今我耳畔還時常回想起母親的央求:「我不在這兒,我要出去!」這是哪個冷血動物制定的所謂「制度」?我們的非人道在重症監護室展現得真是淋漓盡致了!
一句話,重症監護室最好不要進去,進去後就只有聽天由命了!
這還是首都北京的一個號稱三甲的醫院,我們國家的醫療現狀竟然如此不可信!
試問:道貌岸然的醫護人員,你們的良知在哪兒?你們麻木的心裡難道沒有一絲悲哀么?
請千萬不要相信重症監護室!
『肆』 七旬老人住進ICU,獨子被困西安無法照顧,老人到底患上了什麼疾病
陝西咸陽,一位70多歲的老人因突發性腦出血被送往醫院治療,情況嚴重,後來被安排到重症監護病房。這位老人只有一個兒子,目前正在西安被隔離。老人的兒子嚴先生說,他的父親在重症監護病房。由於疫情相關政策,他不能在父親面前去咸陽孝順。在防疫期間,醫院不允許他回去探視,父親的手術由醫生打電話錄音簽字。
老已經轉危為安了,這無疑是老人獨生子最大的安慰。這種流行病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我相信應該有很多類似的無助感。剩下的我就不多說了。我只是希望疫情能盡快結束,讓每個人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我也希望家裡有老人的朋友。我們必須盡可能的孝順,不要給我們的餘生留下太多的遺憾。
『伍』 您好 想問一下我爸現在的病情 現在還在重症監護室 臘月29做的微創手術 腦出血 今年72歲 左腦
你好,首先您腦出血多久了,手術做了多久了,是不是已經過了腦水腫期呢,顱內的情況已經穩定了嗎,肺部感染是腦出血病人面臨的一個重要的關口,嚴重者可能要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必要時還要機械通氣,有好轉的可能,不過要看看治療的效果怎麼樣,有沒有合並其他的問題。
『陸』 病人住到重症監護室家屬應該做什麼
你好,根據目前的情況,首先不能讓家屬再次受刺激,要及時安撫他們的心理狀況,要確保他們得到充足的休息,還要確保給予營養的飲食,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在這種情況盡量讓年齡大的人去探視病人的次數處於適當的狀態,要及時觀察他們的心理情況,切記勿刺激他們,祝你全家健康快樂每一天!
『柒』 爺爺在重症監護室,病重,決定拿回家等死,粗拔掉呼吸機,在救護車,看著爺爺一點一點死去,,好難過啊,
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要正確對待,傷心難過是自然的,畢竟是你爺爺帶大了你,感情自然也是很深的,但是,這個社會是殘酷的,有些事也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順其自然吧,節哀順便!
『捌』 我家老公還在重症監護室,怎麼辦
沒事的,你可買點香燭冥幣水果糕點祭拜一下先前,一定要最親的已故之人,跟他說說,讓他保佑你們即可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