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1、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
40年來,高等教育累計培養9900萬名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業學校累計培養2億多名技術技能人才,極大滿足了國家戰略需求。
同時,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超過45%,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5%
科技體制改革一直走在各方面改革前列。40年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2018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一批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技術發展令世人矚目。
我國科學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在諾貝爾獎等國際重大科技獎項上實現零的突破。
3、人均預期壽命超76.7歲 深化醫改成效顯著
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6.7歲,健康水平已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形成,所有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葯品加成政策。織起覆蓋城鄉、多層次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跨省異地就醫費用逐步實現直接結算。
實施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基本實現兒童葯、短缺葯持續穩定供應。落實抗癌葯「零關稅」配套措施,切實減輕群眾負擔。
4、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
40年來,我國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日趨完善。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
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以來連續14年上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都隨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相應提高。
5、農村面貌日新月異 創造人類減貧史奇跡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我國糧食產量已由1978年的6000多億斤增長到2017年的12358億斤。目前,我國稻穀、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完全可以自給,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2017年接待遊客25億多人次。
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1)安徽省鳳陽縣老年大學怎麼樣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改革開放不斷對黨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賦予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新的時代內涵。
在領導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通過自我革命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必將在改革開放中將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前,「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科技落後、人民貧困,中國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毅然決然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引發了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由此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並正在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_改革開放
人民網_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⑵ 合肥老年大學65個專業分別是什麼
新學員報名繳費時間及辦法:身體健康,由本人持身份證或復印件報名入學,謝絕代報。80歲以上者須親屬同意並陪同報名。 3月1日(周二)3月2日(周三)兩天 上午8:30——11:00,下午2:30——5:00。
學校被授予「安徽省老年教育先進單位」、「安徽省首批老年大學示範校」、「全國老年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先進老年大學」光榮稱號。
一、招生對象:凡居住合肥地區的女45歲、男50歲以上的社會各界人士均可報名入學;從事與老年人相關工作者和提前離崗者,年齡可適當放寬。
二、在讀學員報名繳費時間及辦法:凡本校在讀學員一律於本學期末(12月7日—12月18日)在本班辦理下學期的繳費手續。
三、新學員報名繳費時間及辦法:身體健康,由本人持身份證或復印件報名入學,謝絕代報。80歲以上者須親屬同意並陪同報名。 3月1日(周二)3月2日(周三)兩天 上午8:30——11:00,下午2:30——5:00。
四、新生報名地點:合肥老年大學百花校區(阜陽路百花井車站附近操兵巷11號)。
五、新學期開學及教學時間: 本學期教學時間:3月7日(周一)至6月17日(周五)。每學期共授課15周,法定節假日放假,每周每班一次課,每次2.5小時。
⑶ 安徽省在合肥市的老年大學的地址和電話號碼
合肥老年大學經中共合肥市委批准,創建於一九八四年。學校現有杏花、百花兩個校區。版教學權用房5500平方米。經過二十多年來艱苦創業、精心辦學、不斷發展,目前有文史、音樂、書法、美術、戲劇、舞蹈、體育、家政8個系,45個專業,148個班,7058名學員,各科任課教師80多名。是全省市級老年大學在校學員最多的學校。學校辦學成果累累,學員經常在全國和省市報刊上發表詩詞、散文、論文,學員參加全國及省、市各種書法、繪畫、攝影、工藝美術展及文藝演出、歌詠、體育競賽,獲得各種大獎近百項,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老年學員贊譽。學校分別獲得合肥市老年教育先進單位、安徽省老年教育先進單位稱號;先後被評估授予首屆「安徽省老年大學示範校」和「全國先進老年大學」稱號。
杏花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蒙城路87號
校長室電話:0551—2848570 辦公室電話:0551—2813049 教務處電話:0551—2826525
百花校區:安徽省合肥市操兵巷11號
校長室電話:0551—2697607 教務處電話:0551—2673626
郵編:230061 郵箱:[email protected]
⑷ 合肥市蜀山區老年大學微信公眾號
⑸ 腰鼓舞的流傳
「金色的太陽照淮河,敲起花鼓唱新歌」。在鳳陽鼓樓舉行的「鳳陽是個好地方」回的推介會答上,一位手敲花鼓翩翩起舞,一位和著舞蹈唱起花鼓歌。敲起花鼓唱新歌咚隆隆咚嗆。精彩的表演引起來自省內外30多家新聞記者的熱烈掌聲。不知情的以為這是專業表演,其實這是參加會議的工作人員應記者們的要求,在做即興表演。敲花鼓,唱花鼓歌,不許要彩妝,不需要樂器,那「說鳳陽道鳳陽」的熟悉旋律,那「咚隆隆咚嗆」的花鼓鼓點,已早已滲透鳳陽人的骨子裡,成為鳳陽人六百年來的主打曲目。表演者邊舞蹈,邊擊鼓,表達群從喜慶的心情,以示祝福與吉祥。腰鼓舞是中國流傳較為廣泛的群眾娛樂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此舞蹈也傳入潮汕。老年大學辦成豐富多彩的大課堂、大舞台,讓老年人煥。老年朋友的文化健身活動招招出彩,值得學習和借鑒。
⑹ 南京新起點老年大學怎麼樣
新起點老年大學宗旨是「助退休更精彩,讓人生更完美」。推崇幸福理念是「與合得來的人做喜歡做的事」。任務是「開發智慧、激發潛能、提升境界、豐富生活、促進健康、服務社會」。課程有三類:一是精品課程,即退休第1課,包括幸福規劃課、健康百歲課、財富管理課;二是特色課程,即第3起點慢病實證康復課,包括癌症、糖尿病、疼痛、減肥實證康復課;三是普通課程,即文化休閑課,包括唱歌、舞蹈、攝影、書法、繪畫等。
開辦一年半來以來,參加文化休閑課程學習的學員有400多人,退休第一課(幸福規劃課和健康百歲課)受眾有1千多人,慢病實證康復課程(癌症實證康復高級研修班)今年5月將正式開課。2018年3月17日,在安徽省蕪湖市建立了新起點老年大學實訓基地,南京50多位學員前去參加掛牌儀式。近期,還將在安徽省石台縣建立腫瘤實證康復班實訓基地。新起點老年大學將努力打造面向全國的無圍牆的老年大學。
⑺ 稷山縣太陽鄉老年大學有書法班嗎一
回來了回復通過
⑻ 米易太陽谷的馬上要推出的那個青春學院是什麼情況啊好像有點像老年大學的感覺啊
「青春學院」是金杯集團推出的特有的老年社群組織,在七里坪已經開展很長一段時間了,他們有很多有趣的課程,像是國畫品鑒、茶藝、聲樂、攝影等等,而這些在米易太陽谷都將陸續實現。通過這個社群,不僅開發老年人的興趣,學習新東西,還可以讓他們交到志趣相投的新朋友,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⑼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生活變化,也進入了現在對服裝審美觀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人穿的衣服幾乎是統一的兩種顏色,蘭色和灰色,人們因當時的經濟條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蘭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時買布還需要布票。
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穿衣,突破了單一的顏色,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時髦化、製作強調精彩化、布料達到高檔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裝都變為了年輕化。
俗話說: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論是什麼朝代,吃飯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然而不同年代的飯桌子和菜籃子卻不一樣。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種田自主,農戶很快致富,
2015年回福田寺鎮柳關蘇區老家,目睹柳關街道的市場繁榮,熱鬧非凡,每天早晨趕街買菜的城鄉居民,蜂湧而至,擠得水泄水通,買菜的男女,十分瀟灑,展現著盛世風彩。
農村的大集體生產走了幾十年,這條路線越走越穹,農民不分日夜出工勤勞,年終決算,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戶超支,每個標工的勞動報酬,值不到一合煙錢,一年到頭,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福田寺鎮灘垸村有一位農民柳會勤捉了幾斤鱔魚、上街去賣、這事被村委會知道後,說他是搞小生產,是資本主義尾巴,挨了一次批鬥,住了三天學習班,賣鱔魚的錢交隊里充公了。想起當年往事,真令人啼笑皆非。
農業的根本出路,主要是「大鍋」變成了「小灶」,「小灶」變得人心喜氣洋,張三精耕責任田,李四進城務工忙,王五開車跑運輸,陳六下海從經商,各顯神通比智力,再也不怕帽子揚。
40多年前,農民在路上見到一張汽車,感到很稀少,而自行車只有當地鄉政府的書記和鄉長,為了方便工作下鄉,才能有自行車安排。70年代憑票購買自行車,老百姓要想買張自行車,簡直有登天之難。
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改革開放時間: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