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門宦制度
門宦(al—Tariqah),伊斯蘭教蘇非教團[1]分支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通稱。最初,這些蘇非教團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語名稱,或以贊念的特徵命名,或沿用原蘇非教團名稱。亞非伊斯蘭學者稱之為「托勒格」,西方學者稱之為「教團」。 「門宦」一詞的淵源,其說不一,主要有: (1)源於漢族的「宦門」、「門閥」等名稱。 (2)源於河湟地區群眾所說的「七門八宦」。 (3)源於穆斯林所說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門(即真主的召喚)等詞。
「門宦」一詞始自清中葉,據傳甘肅臨洮北鄉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馬顯忠(1736~1795),由清朝地方當局委派為「統領」,命其統管河州各教派,群眾稱其所管為「七門八宦」,但這只是口頭傳說。光緒二十三年(1897)三月,在河州知州楊增新《呈請裁革回教門宦》一文中始有記載。其他種種有關其來源的說法,在阿拉伯文、漢文文獻中尚未發現。門宦一名的出現和被甘肅、寧夏、青海蘇菲主義者及一般穆斯林所承認,表明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為一種具有宗教世襲制度和特殊地位的「高門世家」。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權力集中、轄區較大並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組織形式,存在於回、東鄉、撒拉、保安等各民族中。
各門宦教義上信奉遜尼派,在教法上信守哈乃斐學派的主張並以蘇菲著作《米爾薩德》、《麥克圖巴特》等經典為認主和必修的課本外,還有以下共同特徵: (1)崇敬教主,以教主為「老人家」,認為他們是引領教眾走上正道的「赫海」,甚至認為教主是能夠創造和顯示各種「凱拉瑪特」(即奇跡)的「吾里」(即真人)。教眾對教主唯命是從,凡事必須聽教主的「口喚」。從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的影響。教主管轄許多教坊,並委派「熱依斯」和阿訇管理清真寺教務。 (2)為門宦創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員、門生修建墓冢——拱北。各門宦創始人如大拱北的祁靜一、穆夫提的馬守貞、華寺的馬來遲、庫布林耶的穆哈伊丁等逝世後,教眾在其墓地都修建有拱北,有的建有類似衣冠冢的墓地,也尊之為拱北。有的給各代掌教人建拱北,有的給掌教人的家族成員或其得意門弟子也建立拱北,甚至給與本門宦有關的阿拉伯或中亞傳教士也修建拱北。拱北已成為門宦的宗教象徵,一般都在人去世後才修建。現在甘肅省玉門市的吾艾斯拱北,是當地穆斯林為紀念七世紀來華傳教的宜教師吾艾斯修建的墓地,與門宦拱北無關。 (3)有嚴密而又系統的道統繼承製。為了門宦的繼承和發展,各門宦都建立有自己的傳承世系,稱為「道統」。這種道統既上承某個蘇菲教團的創始人和其思想主張,又代代相沿相續,脈絡分明。其方式有子孫世襲、家族世襲和傳賢繼承3種形式。華寺、穆夫提、北庄等門宦都是子孫世襲。哲赫林耶在第三輩教主以後,也演變為子孫世襲制。戛迪林耶則以傳賢方式繼承教主。大拱北、洪門、丁門、韭菜坪、靈明堂等門宦都堅持這一傳統。家族繼承則以保安族的高趙家門宦為典型,其創建人馬葉哈雅之後的3代教主,無論男女都在家族內相傳。各門宦都非常重視其道統,都有神秘的口頭歷史傳說;有的還有正式的書面記載,如《哲罕耶道統史傳》等。 (4)重視道乘修持。道乘修持即宗教修煉,各門宦都非常重視。其修煉道路和階段,一般分為3個品級:教乘(即六大信仰和五大天命功課)、道乘(即各種蘇菲神秘主義的功修)和真乘(即通過明心盡性等修煉步驟,達到出世及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道乘修煉中,各門宦既根據各個蘇菲家的不同修煉方式與儀規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國儒、釋、道3家的思想因素,表現出不同的要求,如虎非耶主張「道(乘)教(乘)並重」,戛迪林耶主張「道(乘)中有教(乘)」,庫布林耶主張「道(乘)教(乘)並舉」,哲赫林耶主張「先教(乘)而後道(乘)」。所有門宦都非常重視和醉心贊念「迪克爾」,不同的門宦有不同的贊念方式,且都頗具神秘色彩。
❷ 保安族服飾有什麼功能,保安族服飾的作用是什麼
保安族的服飾主要是實用,保安族以前是靠近蒙古族的,也就是塞北的地方,必然是要注意到保暖的,這個很重要的實用價值。所以男人的服裝一般是皮襖,尤其是冬天的時候,那就是長皮襖袍,這樣很是保暖,這樣的服飾是不是很實用呢?夏天的時候,就是短衫,這個也是兼顧到實用。
保安族的服飾不僅是展示了自己的美麗,還有保暖和實用的價值,要是你到保安族那裡去旅遊的話,你就會看到很多穿著民族服裝的人們在那裡歡迎你這位遠方來的客人,給你一個有好的擁抱,請你到家裡去做客,晚上也是可以跟你一起載歌載舞的,你願意參與其中嗎?你喜歡他們嗎?你寓意到那裡去旅遊嗎?
❸ 各個民族風俗習慣 包括節日名稱 多答的加分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lǐ)僳(sù)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早印占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mù)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42、畲(shē)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3、水族
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46、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47、仡佬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48、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
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起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 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55、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56、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部。
可以么?
❹ 我國有多少民族跟多少族
中國目前有56個已識別民族。主體民族為漢族,其餘55個為少數民族。另外還有若干未識別民族。
中國共有5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和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個民族
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的中國國民,其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會填上人群(未識別民族)的名稱。中國政府認定的民族名稱,本人有不同意見,經做思想工作仍堅持填寫自稱的,可在民族名稱後加註。如「納西族(摩梭)」、「苗族(革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認定為少數民族,但尚未明確是單一少數民族或為某一少數民族成員的,可填寫「XX人」,如「僜人」。已定漢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見的,二代身份證可以註明:「穿青」、「穿青人」。
對於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稱與中國已認定的某一民族名稱相同就填寫某一民族,如「朝鮮族」;如沒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麼民族就填寫什麼民族,但應在民族後加註「入籍」二字,如「烏克蘭(入籍)」。
1.艾努人 :歸為維吾爾族 ,大約10000人 , 說艾努語(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
2.克里雅人: 歸為維吾爾族 ,大約1300人 ,克里雅人據說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另有一說是離群索居在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裡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稱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3.托茂人 :歸為回族 ,大約500人 ,分布在青海、新疆,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使用托茂語(一種混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的蒙古語)。
4.古格人 : 歸為回族、藏族 ,大約5000人 ,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古格人在文化上通過協調與調適,兼容並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時儼然保留回族文化特質,形成一支獨自一格的民族。
5.康家人 : 歸為回族 , 約500-600人 , 康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康家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生活方式混雜了回族、土族,因此現在康家人認為自己是一獨立民族,和周圍的民族不太一樣。
6.曼咪人 : 歸為布朗族 , 約1000人 , 曼咪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而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劃分成布朗族,現在曼咪人希望能成為一獨立民族。
7.昆格人 : 歸為布朗族 , 共338戶1656人 , 昆格人的習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獨特的特日有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歷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8八甲人 : 未識別民族 , 約1500人 , 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阿鎮。
9阿卡人: 歸為哈尼族 , 約6000人 , 阿克人分布在雲南省景洪市的景洪鎮、勐罕鎮、勐龍鎮,勐海縣的布朗山鄉,勐臘縣的勐侖鎮,共21個村。阿克人自稱「過克」,阿克是傣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奴隸」)。
10.老品人 : 未識別民族 , 52戶233人 , 老品人自稱「老品」,也稱「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語言,如吃飯為「唐扎」,房屋為「擁」,能講流利的傣語。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獨特的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11.老緬人 : 歸為拉祜族 , 約4000人 , 老緬人和緬族無關,老緬人作為一個跨境族群, 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寮國四國的邊界區域。中國境內主要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老緬大寨和勐海縣勐遮鄉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
12.畢蘇人 : 瀾滄縣等地畢蘇人歸入拉祜族;勐海畢蘇人未識別 6000人
13.木佬人 : 歸為仫佬族 , 約3萬人 , 其語言木佬語屬於仡央語族,接近仡佬語,僅因他稱接近便被劃入仫佬族。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黔南兩州北部的麻江、凱里、黃平、都勻、甕安、福泉等縣市。
14.菜族人 : 未識別民族 , 計32戶170人 , 自稱菜族人。
15.穿青人 : 歸為漢族 , 60多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6.蔡家人 : 未識別民族 , 約4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7.龍家人 : 歸為漢族、白族、布依族 , 約50多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8.僜人 : 未識別民族 , 大約2000人 , 僜人現多住在西藏自治區南部近麥克馬洪線邊界附近。他們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重新識別,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政策以及該人群人數過少,計劃最終告敗。
19.里民人 : 歸為黎族 , 10萬人 , 這可能是中國民族認定史上最大的紕漏,貴州里民人被識別成黎族,但實際上和海南黎族並無實際關系。他們其實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20.誒人 : 歸為壯族 5000人 誒話是一種混合語。
21.標族人 : 歸為漢族 , 約8萬人 , 標話原本認定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由中原遷來的人講的語言,但後來認定是屬於壯侗語系侗水語支,和漢語無關。
22..茶洞人 : 大部份歸為漢族,有一部份歸為壯族 , 約2萬人 , 茶洞人分布在廣西臨桂縣茶洞鄉絕大部分村寨及相鄰的兩江鎮和永福縣龍江鄉部分村寨,茶洞話屬於侗水語支,現在民族問題含糊。
23..臨高人: 歸為漢族 , 約80萬人 , 使用臨高話,臨高話為壯侗語系一支,但官方把臨高人視為漢族,使民族問題含糊。
24.哥隆人 : 歸為漢族 , 約6萬人 ,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海南島東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個鎮,哥隆話(村話??)是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的特殊語言,其風俗也與眾不同。
25.革家人 : 歸為苗族,黃平縣稱之為未識別民族 , 約6萬人 , 人群民族問題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26.東家人 : 歸為畲族 , 約5萬人 , 雖在1996年部份人劃成畲族,但是民族問題仍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27.西家人 : 歸為苗族 , 約1萬人 ,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凱里、都勻、麻江等縣市。
28.繞家人 : 歸為瑤族 , 約1萬人 ,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麻江、都勻兩縣。
29.布努人 : 歸為瑤族 , 約40萬人 , 布努語是自稱「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的民族所說的語言,目前民族劃分中的瑤族語言里除了勉語以外最大的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不屬於瑤語支。有39萬人說這種語言,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區。布努語可能和苗語川黔滇方言最接近。
30.阿儂人 : 歸為怒族 , 約500人 , 阿儂人的生活方式、語言(阿儂語)混合了怒族和獨龍族,並自成一格。
31.包瑙人 : 歸為瑤族 , 約3萬人 , 包瑙人說得包瑙話不屬於瑤語支。
32.格魯人 : 歸為藏族 , 約12萬人 , 說嘉絨語,分布在四川阿壩州的馬爾康、黑水、理縣、汶川、金、川、小金等縣,雅安地區的寶興縣,甘孜州的丹巴縣。使用嘉絨語的人口約11.69萬人。
33.顧羌人 : 歸為藏族 , 約6千人 , 說貴瓊語,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縣的舍聯、時濟、前溪、麥笨、三合等鄉,瀘定縣的長征、烹壩、瀘橋鄉以及雅安地區寶興縣磽磧鄉的部分村寨。
34.茂族人 : 歸為藏族 , 約8千人 , 說扎壩語。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的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的瓦多鄉、木絨鄉。
35..木雅人 : 歸為藏族 , 約1萬人 , 說木雅語,分布在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的朋布(phur bu)、沙德(gsar sde)、宜代(vjig rten)、六巴(klu pa)四個鄉和九龍縣的唐古鄉(thang gu)。由於木雅語的藏文名與西夏的名稱一樣,所以很多學者懷疑講木雅語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後代。
36.白馬人(氐族人) : 歸為藏族 ,約1萬人 , 說白馬語,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河流域的木座、白馬等鄉村,和阿壩九寨溝縣下塘地區的屋角、馬家等鄉村松潘縣小河地區,以及甘肅省武都地區文縣的白馬峪河等地,有民族學家認為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
37..爾蘇人 : 歸為藏族 , 約2萬人 , 說爾蘇語,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寧等縣,有自己的語言和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僅存的兩種圖畫文字之一;所用語言屬於羌語支(而不是藏語支),這語種與曾建立過西夏王國的黨項人同源。
38.納木依人 : 歸為藏族 , 約6千人 , 說納木依語,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不同於藏語的納木依語。一般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
39.爾龔人 : 歸為藏族 , 約4萬人 , 說爾龔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爐霍、色達,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縣。
40.卻域人 : 歸為藏族 , 約2萬人 , 說卻域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道孚、新龍、理塘等縣。
41.克木人 : 歸為布朗族 , 約2千人 , 居住在雲南省。
42.苦聰人 : 歸為拉祜族 , 苦聰語和拉祜語接近,同屬彝語支
43.拉基人 : 歸為彝族 , 約2千人 ,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拉基語和仡佬語接近,同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44.土生葡人 : 歸為葡萄牙後裔居民(《澳門基本法》第42條) , 約4千人 , 是一個由多種族群混合而成的群體,難以分類。土生葡人在中國澳門特區通常為葡萄牙人或其人於東南亞各地的後裔與澳門當地的漢人結婚後生下來的人群。現時大多數人只在澳門及東南亞生活。中國澳門特區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確定為澳門少數族群,享有法律認證的政治權利;中國大陸把土生葡人定為未識別民族。土生葡人主要說葡萄牙語,一些人說中文;他們曾經創造過土生葡文,作為自己的語言。
45.莽人 : 歸為布朗族 , 1985年統計有82戶568人 , 居住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縣。
46.摩梭人 : 雲南歸納為納西族,四川歸納為蒙古族 , 約數萬人 , 中國唯一一個母系社會為主的人群,民族識別問題未明。部分摩梭人實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經被「強迫」一夫一妻。
47.普標人 : 歸為彝族 , 300 人 , 越南政府把普標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普標語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48.撣族人 : 部分人被歸納為布依族或壯族,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與壯族及布依族同源,語言可互相溝通[可疑 – 討論]。人群分布在中緬邊境附近,通用緬甸語。緬甸的撣族為獨立民族。
49.載瓦人 : 被歸納為景頗族 , 約8萬人 , 使用載瓦語,緬甸政府把載瓦族劃分成單獨的民族,和景頗族做為區隔。
50.夏爾巴人 : 未確定族系 , 大約2千人 , 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境內,部分散居在中國西藏喜馬拉雅山山上,民族問題未明(一說是黨項後人)。通常以登山向導為生。
51.圖瓦人 : 歸為蒙古族 , 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阿勒泰喀納斯湖附近。圖瓦人現被歸為蒙古族的分支。
52.布里亞特人 : 歸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和內蒙古附近。布里亞特人定為蒙古族。雖然他們認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們的文化與一般蒙古文化極為不同。
53.回輝人 : 歸為回族 , 約5000人 , 主要居住在海南三亞附近,原為東南亞穆斯林;語言為回輝話,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
54.盧人 : 歸為滿族,部份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 約8000餘人 , 分布在黔西、金沙、大方三縣交界處。
55..羿人 : 大部份仍申報為漢族,一些歸為仡佬族一支,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約300餘人 分布在貴州畢節普宜和陰底,四川古藺蠟盤溝等地。
56.土生猶太人 : 有部份被劃為回族,有部份被劃為未識別民族 傳統上被稱為「藍帽回回」,所以被劃為回族的一部份;但實際上,其民族組成與回族無關,盡管猶太人跟回族的組成部份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中國的猶太人散居於中國大陸各處,尤其是在黑龍江省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連接的中俄邊境附近。
57.者來寨人 : 歸為漢族 , 400餘人 , 又名驪軒人,部分人長相偏向於歐洲人,居住在甘肅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
58.阿爾巴津人 : 北京、天津歸為滿族,黑龍江歸為漢族 約500餘人 為斯拉夫人、布里亞特人、卡爾梅克人、鄂溫克人、達斡爾人、滿人、蒙古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東正教。現已使用漢語。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蒙古語、滿語。主要居住在北京、天津、哈爾濱、海拉爾等地。
59.富裕柯爾克孜人(哈卡斯人) : 歸為柯爾克孜族 , 約1500人 , 官方定為柯爾克孜族,實際上是哈卡斯人。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柯爾克孜族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使用黑龍江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衛拉特蒙古語。信奉薩滿教或藏傳佛教。
60.瓦鄉人 : 歸為苗族、漢族、土家族 , 約40萬餘人 ,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區。有人認為宋祖英實際上也屬於這個民族。瓦鄉人有著不同於苗族人、漢族人和土家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瓦鄉人的語言獨特,瓦鄉話與苗語並不接近,更加不屬於苗語。瓦鄉話也不屬於漢語的任何一個方言系統,既不屬湘語,也不屬湘西一帶流行的「客話」(西南官話的一種),語言學家至今仍把瓦鄉話單列。
61.遺華日僑(大和民族) : 可能歸為漢族 , 約4000人以上 , 於二戰後被日本軍隊遺棄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的日本人,以婦女和兒童人數最多,大部份都融入東北當地的漢人家庭內。
❺ 保安族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是什麼詳細的!!
這就是網路上的內容,我覺得挺好的,就拿來了,不好意思
保安族(the Baoan nationality)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
飲食食用的牛羊和家禽,須由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屠宰,忌吃一切動物血和自死之物,忌吃一切凶禽猛獸之肉。舀水、舀飯不能用反手。忌在水源頭洗澡、洗衣服。其它習慣與當地回族相似。
居住保安族一般是整村連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多是土木結構的土平房;有出檐和翹檐之分。出檐房比翹檐房多一道檁柱,比較寬敞。正房座北向南,一門兩窗。喜睡熱炕,炕上多鋪毛氈。炕牆周圍多裝圍板,掛炕圍。炕的貼牆安放炕櫃或板箱,裝衣著雜物;被褥疊放在上面,家家備有炕桌,有的家還有高、低八仙桌,供吃飯、喝茶、待客用。房內多貼字畫,以阿文對聯和「克爾白圖」最為講究。院內多植果樹、花木,並種有蔬菜。牲畜圈棚、雞舍、草房、廁所多在側後院,勤於打掃。 婚姻保安族男女青年雙方同意作親時,即由男方准備好茯茶、四色禮和衣料,送到女家定親,叫做「送定茶」,送過定茶的姑娘不再相親,達到結婚年齡,由女方家長和媒人商定彩禮,通知男方,按商定數額逐一辦理。送禮時男方派5至8人,攜帶彩禮、衣料、成雙的胭脂、粉盒、手鐲、耳墜等,由媒人領著送往女家。女方的親房產族要「叫客」。女方家炸油香、饊子、宰羊擺宴席;席上還有核桃、瓜子、冰糖、桂元、葡萄乾、水果糖等,盛情待客。婚禮大都造在「主麻日」舉行。當日由男方親朋組成迎親隊(其中要有兩名女性)和新郎一道牽著披紅掛彩的馬前往迎親,首先向女家說「賽倆目」,請阿訇念「尼卡」,接著進行結婚祝福儀式,撒核桃、棗等,以示新婚夫婦生活幸福和早生貴子。女方的親朋和村上的年輕人向新郎索要「奴古目哈錢」,並將迎新來的人拉到院中,用鍋底灰抹花臉,以示喜慶。如果男女雙方是同村的,女方的一些青年還跟迎親的人返男方家,又給新郎父親臉上抹鍋底灰祝賀。同時,還在新郎父親抬到女家,俗稱「抬公公」。此時,新娘的父親迎出,和親家見面互致問候。這時,新娘才由自己的送親隊送往男家。新娘離家時,向行進中的後方拋撒五色糧(一般是麥、豆、玉米、青稞、小米等),表示把吉祥和幸福留給娘家。新娘到達男方家門時,男方青年設障攔擋。女方送親隊奮力開路,保護新娘和親屬沖進大門並送入新房。新婚之夜,村裡的青年人聚集院內唱「宴席曲」,進行風趣熱鬧的賀喜。新娘過門的3天內由女家送飯,以示父母的關懷。
喪葬保安族按伊斯蘭教風俗用白布裹屍實行土葬,葬禮簡單樸素。
風尚愛好清潔,講究衛生。無論男女老少都經常沐浴。沐浴用水是流動的潔凈水,一般家庭都沒有簡易水房或吊桶。家中用水,解放前,由成群結隊的青年婦女、姑娘們在早上和下午定時用木製背桶背水,其技巧堪稱一絕。保安民族感情濃厚,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對於貧窮人家盡力周濟,熱心幫助。對老年人、長輩、阿訇和有知識的人十分尊重,諸事請教。
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忌諱跨越斧子、鐮刀、繩等生產工具。家人從外面回來,不能直接進入有小孩有病人的房子;婦女到河邊擔水,必須逆水而舀,不能順水舀或反手舀;不許坐在門檻上;客人不能進廚房,不能進女人的寢室。
❻ 撒拉族人經商是怎樣捏手指討價還價的
撒拉族是一個善於經商的民族,在長期的經商活動中,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經商習俗,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他們都非常喜歡做「阿日」(漢語稱牙行,意為中間人),給別人介紹生意,促成交易。撒拉族在做買賣時,有時並不把交易物品的價格明文標出,他們看好貨物後,由「阿日」向買賣雙方詢問出價和要價,但不用語言談,而在袖筒里用捏手指的方式進行,以免讓其他人知道價錢。作為賣主,在要價時往往要的較高,而作為買主則出價較低,若二者之間相差不大,中間人就可順利地促成交易,但實際上二者間的差價往往較大,這時就靠中間人充分發揮其才智了,他不僅要說服賣方降點價,買方出點價,更主要的是要充分揣摩買賣雙方的心思,要對進行交易的貨物有個准確的估價,在自己心中有底的前提下,既不讓買主吃虧,也不讓賣主受太大損失,並能促使生意成交,這才是一個成熟、正直「阿日」的表現。
在袖筒中捏價時,捏住食指表示一、十、一百、一千、一萬,食指和中指二指表示二、二十、二百、兩千、兩萬,加上無名指表示三、三十、三百、三千、三萬,再加上小姆指表示四、四十、四百、四萬,捏住五個指頭表示五、五十、五百、五千、五萬,捏住大姆指與小姆指表示六、六十、六百、六千、六萬,大姆指、食指與中指表示七、七十、七百、七千、七萬,大姆指與食指伸展表示八、八十、八百、八千、八萬,食指捏彎成鉤形表示九、九十、九百、九千、九萬。在討價還價時,一邊在袖筒里捏手指,一邊在嘴裡說要這個價或出這個價。如果交易貨物的價位在千或萬以上,人們都知道大致價格,為了使討價還價趨於簡單,他們提前在袖筒中捏好這個首位數價格,並說這個價格誰都知道,以後不再捏價了,然後主要捏其它位數的價格。
撒拉族為什麼要在袖筒中捏價呢?這是因為過去撒拉族服飾大都為寬大型,為了不讓外人掌握他們之間的生意情況,他們就伸出衣袖,兩人衣袖中談價錢。如今,隨著撒拉族生活水平的提高,撒拉族的服飾越來越大眾化,除了老人外,人們較少穿寬大的衣服,因而不宜在袖筒中捏價,他們就在衣襟、毛巾等下面捏價。
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因此當他們與外族人做交易時,為了避免讓對方知道自己內部的價錢商定情況,他們採用本族語言來談價,如撒拉語中「大思兒」表示元,「奧恩」表示十,「玉子」表示百,「命」表示千。撒拉語中沒有萬的單位,他們就用「贊子」(意為碗)來諧音表示「萬」。
❼ 中國的伊斯蘭教是什麼派別的
伊斯蘭教是7世紀初由穆罕默德於阿拉伯半島創立的神教。「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為「順服」。伊斯蘭教在我國漢語里曾經有「回教」、「 清真教」、「天方教」等稱呼、伊斯蘭教信徒通稱「穆斯林」,音譯自阿拉伯語Muslim,原意為「馴服者」。即順服安拉旨意的人伊斯蘭教是科學的宗教,它 鼓勵人們通過真科學對宇宙、世界進行認識和思考,從而使信仰更加堅固。穆聖(算爛拉胡而來習我散來埋)說:「學者的墨汁濃於烈士的鮮血。」就是讓穆斯林們 要努力學習知識,不盲從、不迷信。因為伊斯蘭是光明的、從真主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學的、充滿真理的,盲從和迷信不會認識它,只會損害它(請參閱伊斯蘭教的 信仰)。
伊斯蘭教主張和平,主張對人應有慈愛之心。真主說:「你當以善待人,象真主以善待你一樣;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真主確是不愛搬弄是非者。」 (古蘭經28章77節,馬堅譯本)按教法規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應該向窮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伊斯蘭教法嚴格,對於一個穆斯林,他口中吐了臟字兒就應該向主做懺悔,在背後談論別人就是干罪,不力行五功、飲酒既是大罪了,更不要提無故傷人、殺人了。真正的穆斯林都是敬畏真主、遵紀守法的人。
伊斯蘭教分為遜尼和什葉兩大派系。遜尼派為主流派別,又被稱為正統派,分布在大多數伊斯蘭國家,我國也是遜尼派;什葉派的大國為伊朗,還存在於其 它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伊拉克等國。兩派的分別主要在於對於穆聖(算爛拉胡而來習我散來埋)繼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認上。按什葉派的觀點,只有阿里巴巴及其直 系後裔才是合法的繼承人,而遜尼派承認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前3任哈里發的合法性。不管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們都信仰同一部 《古蘭經》、遵聖訓、都是誠信真主獨一、承認穆聖(算爛拉胡而來習我散來埋)是真主派給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並認同真主的全知、全能、無求、永活、無形 似、無方位、無如何、無朝向、無體等德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