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老年痴呆症龍應台

老年痴呆症龍應台

發布時間:2022-02-19 11:49:27

⑴ 龍應台《回家》的閱讀答案是什麼

1、兄妹四人(兄妹們)送生病的母親回大陸的故鄉。

2、用插敘的手法,交代了媽媽的病情,同時交代了我們帶媽媽回大陸故鄉的原因,照應上文三個兄弟「擺下了所有手邊的事情」陪媽媽回家或在火車站媽媽「步履細碎」等內容。

3、用動作、語言和神態描寫,表現了媽媽要回家的強烈願望以及找不到家的惶恐。

⑵ 求 我們單純的小美好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是根據作家趙乾乾同名小說改編,由華策影視「劇可愛工作室」、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青春愛情劇,由楊龍執導,胡一天、沈月、王梓薇、高至霆、孫寧、呂艷、張何昊臻等聯袂主演。

該片講述了陳小希與江辰19年間共同成長,從青梅竹馬到錯失後的再次牽手的愛情故事。

該劇於2017年11月9日在騰訊視頻播出。

⑶ 作文:《目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800字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並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雲: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裡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⑷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與母親翻臉,「父母在,不遠游」指的是什麼呢

引言:

有句老話流傳甚廣:父母在,不遠游。很多人都用這句話來教導別人:父母還在身邊的時候,盡可能多陪陪他們,不要去太遠的地方,要孝敬,要聽父母的話,別老讓父母操心。

因此,當子女面臨一些抉擇時,就會被這句話「捆綁」。例如影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有一個去北京發展的機會,而媽媽又說太遠,又說空氣不好,又說等回來不好找對象了,就是不同意。

到後來,從小飽受控制和壓迫的齊明月選擇了徹底翻臉,和媽媽對抗,爆發的場面觸動了眾多網友,很多人表示出了感同身受,其中也包括網友瀟瀟。

「遠游」or「不遠游」?

瀟瀟是個獨生女,已經上大四了,她想要考研,繼續讀書,去上自己喜歡的那所大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盡管自己成績算不上好,但是她不介意「二戰」,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做到的。

可是父母卻堅決不同意,父母一直認為,她就應該在大學里找個離家不遠的男生談戀愛,畢了業,工作穩定下來後,兩個人結婚生子,在小縣城裡這樣平平淡淡過一輩子,自己就不用操勞了。所以,瀟瀟從上大一開始就被父母各種催婚,催找對象。

瀟瀟心裡很難過,她不想這么快就讓自己的人生抬頭就看到結尾。當初高考完報志願的時候,父母就以「離家太遠」為由,拒絕讓她去外地上心儀的大學。

這樣,即便是接下來父母老了,真的需要人照顧了,你也可以請護工、顧保姆,而不是在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沒有能力照顧任何一方,也花不起錢請人幫忙,那時候才是真正的無可奈何。

⑸ 有哪些讓你感受到家的溫暖的書

每年農歷初五,是我們傳統的端午佳節。在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同時,隨處可見的粽子,也總讓遊子們想起遠在他鄉的親人。

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溫暖團圓,在這樣闔家團圓的端午佳節,精讀君打算向大家推薦6本書,讓大家一起品一品來自家的溫暖。


1
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豆瓣評分:7.6 37785人評

作者簡介 |
張愛玲,中國女作家,生於上海。1943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離開上海,1955年到美國,創作英文小說多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

內容簡介 |
《小團圓》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刻畫出張愛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歷史中過往來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現實人物,於此處實現了歷史的團圓。那余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復雜的情結。

推薦理由 |
張愛玲以詛咒的方式讓一個世代隨她一起死去。像一個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許多愛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來再來,在每朵花中尋找它自己。彷彿因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
——蔣勛

⑹ 龍應台《目送》的摘抄和點評有哪些

1.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了,你閉上眼,不認注視。
————《四千三百年》
龍應台在游覽廈門時,感受到處處都有歷史的痕跡,戰爭盪滌後的城市,令人不忍注視,即使過去了四千三百年,所有建築的背後仍然藏著深深的悲痛。

2.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
————《幸福》
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慢下來體味什麼是幸福,無論多麼的貧窮與不堪,你總會有幸福的時候。

3.時光,是停留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新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母親坐在我對面,忽隱忽現的光,落在她蒼茫的臉上。
————《五百里》
龍應台和已經病重的母親乘火車,越過五百多里路去衡陽,因為媽媽又老年痴呆所以連女兒也不認識,只是不斷叫著「要回家」,龍應台很心痛,安撫著媽媽,也安撫著自己。回憶父親在世時,母親年輕時的光景,感慨萬千。

⑺ 讀書有何用

四是可以預防老年痴呆。這個真的不是偽科學,頭腦是越用越靈活。當你退休之後,多多看書,不斷學習社會上的新知識、思考社會上的新思想,不斷鍛煉你的大腦,自然比那些不使用大腦的人要聰明很多,這樣的人怎麼會得老年痴呆呢?

讀書的好處這么多,快快讀起來吧~


如果你覺得觀點還可以,歡迎點贊,想看作者更多文章,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一路精彩世界(ID:yiluyusheng)

⑻ 目送的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800字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並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雲: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裡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⑼ 《目送》中的雨兒 批註

摘要 龍應台《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這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還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閱讀全文

與老年痴呆症龍應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向父母求紅包 瀏覽:353
光訊體檢結果怎麼看 瀏覽:655
老年人買菜折疊拉桿車 瀏覽:427
老年人高鈉血症 瀏覽:986
機務段司機退休年齡 瀏覽:904
重陽節活動軟文 瀏覽:198
處級領導退休年齡 瀏覽:523
瀘州機關養老金每月什麼時候發 瀏覽:555
大班孝敬長輩教案 瀏覽:233
婚後首付怎麼證明父母出 瀏覽:172
90後有雙方父母同時病了怎麼辦 瀏覽:461
兒子成家父母還幫什麼 瀏覽:48
有沒有種植和養殖老年大學 瀏覽:285
老年人腳心長腳墊是怎麼回事 瀏覽:20
全護理養老院上海浦東 瀏覽:968
報考警校體檢查什麼 瀏覽:667
廣東社保交15年退休拿多少錢 瀏覽:69
成都市養老機構政策 瀏覽:720
焦作體檢去哪個醫院 瀏覽:153
武昌區老年大學學費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