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考熱點作文素材:老年人與廣場舞,讓座和扶不扶
這在中國是一個普遍認可的既成事實的道德價值觀,幾千年來我們一直沿襲著這樣一種價值體系,並把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觀念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但是面臨社會形態的商業化,類似這樣被我們稱之為優良美德的精神品質越來越被邊緣化,在社會上,確實存在出於好心幫人卻吃虧的現象,因而總會暴露出一些負面輿論,所以可能這類高貴的東西在某些人看來越來越不值錢。但即使是這樣,學校就能因此找借口討論說老人摔倒了就不用扶了?討論的結果又是什麼呢?如果要扶一把那還有討論的必要性嗎? 我們要知道助人為樂這是我們倡導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每個人從小學開始就接受了這種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既成事實的道理,作為學校而言教給學生的,傳播給學生的當然是我們國家幾千來優良的思想觀念,教育給孩子的當然是積極向上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書育人固然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難道今天在社會存在這么一種負面現象就不需要傳播學習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之類的優良傳統?按照這樣邏輯是不是還要討論一下我們該不該接受那種思想道德教育?我不容否認,當今的社會內確實存在這么一種現象,但也只是少部分的個案,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個案就不接受那些好的思想,就不去幫助別人,否認我們優良的道德價值觀,老人摔倒扶不扶只不過是被社會化了,但學校不應該被這種社會化而影響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所以這樣的話題只適合在社會中討論,在大學討論就是一個悖論。 如果連「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樣的基本常識性問題還能在大學去大做文章搞討論的話,那麼難道「坐公交車要不要給老人讓座」也要辨論?在公共場所該不該亂扔垃圾也要辨論?在公共場所該不該隨地吐痰也要辨論?同學之間該不該講臟話也要辯論?……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那在大學討論的東西太多了,那麼以前所學的思想品德觀念有多大意義呢?這種對於「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討論本身就是對我們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一種蔑視和顛覆,實質上就是在懷疑我們社會主義道德觀是否出了問題,就算別人扶了老人最後自己賠償損失,雖然於私心理是很不平衡的,但他幫助老人的初衷是好的,並沒有違背我們的道德價值觀,還是能散發出人性的真善美,相反我們還更能認清社會的復雜性,以及更進一步的去了解社會,因此這就是社會的真實性,但不能因此否認這種幫助的意義,更不能認為這種幫助是錯誤的,可能在目前這種很不成熟的社會階段里,這只能說明我們國人的綜合素養相比國外還是有所差距的,不容否認這種現象在當下的社會階段可能還會反應出來,因為國民素質水平還不是很高,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也很正常,但我相信隨著這種思想教育的深刻認識,人們的思想覺悟會不斷提高,以後可能也就不會存在類似於「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樣的討論了。按照理論上來講,這樣的話題是沒有必要討論的,但在社會當中吃啞巴虧的問題頻繁發生,越發突出,就變成了一種社會病態,以至於讓現在的大學也感冒,並且走火入魔失去了自己基本的事實判別能力和認知能力,一下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可見這種病毒具有非常強的滲透力和傳播力的。 說起「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個話題突然讓我起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可能我們同學在學校經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假如你在一個同學後面排隊打開水,當時就你們兩個人,前面那個同學在打開水的過程中突然內急中途離開,但杯子仍然放在那水管下接水,他也沒有跟你說,也有可能他忘記說了;但是你看到他杯子就快要裝滿了,這時候你是會眼睜睜看到他杯子的水溢出來視而不見還是幫他把杯子移走? 正常人的回答都是把杯子移走,這時候把杯子移走就是沒有理由的,雖然沒有人告訴你需要幫助,但是杯子里的水對你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暗示需要你的幫助,這種暗示不需要聲音,不需要語言,只需要大腦的潛意識行為,因為我們知道水溢出來會浪費更多的水資源,所以把杯子移走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是理所當然的,每個同學遇到這樣情況基本上都會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做的。所以,這樣的問題也就沒有必要當作公眾話題來辯論來討論了,那樣在外人看來只是一種笑話,成為別人的一個笑柄。
㈡ 孝和中國如何指揮
人人盡人的本分就好了,運動式推一推,搞評選,上頭條,都沒用。古代孝敬父母是王法,不孝不僅不能為官,嚴重的要掉腦殼的。
㈢ 我想上老年大學,怎麼辦理想學廣場舞
要想上老年大學你可以,攜帶身份證到自己所在地的老年大學去報名。
㈣ 老年大學火了,廣場舞還會熱嗎
廣場舞會繼續火下去的,老人跳廣場舞可以健身又可以認識朋友和打發時間,廣場舞只會起來越火。DJ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