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年痴呆症有什麼具體症狀表現我家是重慶梁平的,老年痴呆症有什麼嚴重後果嗎生活中應注意些什麼
痴呆早期記憶障礙表現很突出,病人容易忘事,丟三拉四,初期表現為對近事的遺忘,如對幾小時前剛吃過菜的已不能回憶。隨著病情加重,遠事記憶也受影響,如不能回憶過去的經歷。有的病人表現為情感障礙,早期有情緒不穩定,感情脆弱易流淚,遇事抑鬱愁悶,為小事焦躁不安,害怕恐懼等。一些病人有認知障礙,開始可有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分散、說話重復,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與以往的精明強干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些病人有心理障礙,由於記憶力減退,不知道東西放在何處,總懷疑有人偷他的東西。有的病人感到軀體不適到處求醫檢查,雖未查出異常,但仍感到痛苦。患者性功能低下,常懷疑配偶有外遇,為此家庭常吵鬧不和。少數病人有行為障礙,一反常態變得過分節儉,到處收集廢品,一些病人把自己畫的簡單草圖比作為名家所畫,備所珍藏。有些病人到了新環境經常走錯家門。預防早期加強鍛煉,多接近人,找人多的地方談心交往,可以預防老年痴呆症!危害多大我不是很清楚,還是要到醫院去檢查一下好些。好像記得那個觀音橋那邊的博愛什麼醫院的,治療這個病還不錯,聽說採用的是中醫三位一體平衡療法,至於其它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了。
Ⅱ 70歲老人脾氣暴躁
老人到了一定年齡,可能脾氣都會暴躁,我們作為晚輩應該諒解,因為我們以後也會老,所以說老人脾氣暴躁,多理解,多包涵。
Ⅲ 老年人神經官能症與老年痴呆是同一回事嗎
不是,
可以治療,請將患者的情況說清楚,100以內的加減算術會嗎
Ⅳ 家裡的老人總是擔心自己患老年痴呆症,怎麼克服這種心理恐懼
當老年人患上痴呆症之後,生活就不能自理,所以作為家人一定要做好精心的護理,除了日常生活護理之外也要注意心理的狀態,因為有一部分老年痴呆症患者會出現精神上的抑鬱
Ⅳ 老人痴呆有什麼樣的前兆
一、老年痴呆症早期表現
老年痴呆症發病常很隱匿,不為人們所注意,因此,正確認識痴呆早期症狀,使病人得到及時治療,延緩進展,就顯得非常重要。
痴呆早期記憶障礙表現很突出,病人容易忘事,丟三拉四,初期表現為對近事的遺忘,如對幾小時前剛吃過菜的已不能回憶。隨著病情加重,遠事記憶也受影響,如不能回憶過去的經歷。有的病人表現為情感障礙,早期有情緒不穩定,感情脆弱易流淚,遇事抑鬱愁悶,為小事焦躁不安,害怕恐懼等。一些病人有認知障礙,開始可有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分散、說話重復,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與以往的精明強干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些病人有心理障礙,由於記憶力減退,不知道東西放在何處,總懷疑有人偷他的東西。有的病人感到軀體不適到處求醫檢查,雖未查出異常,但仍感到痛苦。患者性功能低下,常懷疑配偶有外遇,為此家庭常吵鬧不和。少數病人有行為障礙,一反常態變得過分節儉,到處收集廢品,一些病人把自己畫的簡單草圖比作為名家所畫,備所珍藏。有些病人到了新環境經常走錯家門。
上述早期症狀,非同時出現,一旦有類似症狀發生,應立即到專科醫院進行心理咨詢,進行必要的心理測試和神經系統檢查,以利於早期診斷。
二、預防老年痴呆症的方法
老年性痴呆的預防要從中年開始做起,因為老年性痴呆能如在痴呆前期或痴呆初期被發現,並在生活上採取相應措施,持之以恆地做下去,是完全可以控制其發展的,並且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向好的方向轉化。從近年研究的結果看,預防老年痴呆發生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幾個方面:
避免腦動脈硬化及腦血栓等疾病的發生,以防止因腦供血不足而導致老年痴呆 動脈硬化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敵人」。調節膳食,少吃食鹽,並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有助於防止動脈硬化。
注意智力訓練,勤於動腦,以延緩大腦老化 研究顯示,常做用腦且有趣的事情,可保持人的頭腦靈敏,鍛練腦細胞反應敏捷,而整日無所事事,則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較高。老年人應保持活力,多用腦,如多看書、多學習新鮮事物;培養業余愛好,可活躍腦細胞,防止大腦老化;應注意廣泛接觸各方面的人,如和朋友聊天、打麻將、下棋等,都可刺激神經細胞活力。
加強精神調養 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注意保持樂觀情緒,也就是說,要寧靜無懼,恬淡虛無,與世無爭,知足常樂,清心寡慾。做到外不受物慾的誘惑,內不存情感的激擾,這樣才能有助於健康不衰。
注意維持人際關系,避免長期陷入憂郁狀態 因為憂郁是老年人患痴呆症的危險因素,因此要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腦組織功能的損害;另外,維持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能增強抗病能力。
加強體育鍛煉 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可降低中風幾率,其實,運動還可促進神經生長素的產生,可預防大腦退化。除整體性全身活動外,應盡量多活動手指。
起居飲食規律 一般應早睡早起,定時進食,定時排便,保持大便的通暢對於預防老年痴呆的發生有積極的意義。在膳食上,強調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兩戒」,「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三高」即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高維生素;「三低」即低脂肪、低熱量、低鹽;「兩戒」即戒煙、戒酒。老年人應多補充有益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缺乏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鋅等),可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血管病變。適當補充維生素E,可以增強記憶力,也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症。另外,老年人要多吃魚。荷蘭科學家對5000名5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的研究顯示,經常吃魚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幾率只是不吃魚的老年人的0.4倍。
Ⅵ 常見的老年痴呆與退休綜合征有哪些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老人說:「我的記憶真差,東西放到哪裡一轉眼就忘了。」老年記憶障礙通常是自然衰老的現象。老人對陳年往事能記憶猶新,而對新近接觸的事物或學習的知識都忘得快,尤其人名、地名、數字等沒有特殊含義或難以引起聯想的東西。
生活中,不但有許多失去記憶的老人,還有許多表現人、舉止都顯得傻乎乎的老人,他們就是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小鵬的爺爺今年高齡77,以前他在縣里的政府機構上班,現在已退休十幾年了。但不管是單位的同志,還是家裡的左鄰右舍與親朋好友,都知道他是一位通情達理,和葛可親的老人。
可是,這兩年一場大病過後,卻變得不再搭理人,不管是誰一概不理會,還特別的愛佔小便宜,不管是左鄰右舍,還是親戚或是自己兒女家的東西,只要看見就一概的拿到他的房間去,並秘密地藏起來。這樣還不算,每到吃飯時,他卻不知道吃,可人家一吃完,他就大嚷著要吃東西,有時甚至一整天都不吃飯,有時卻不知一天要吃多少次。
小鵬不解地問爸爸說「爺爺以前那麼好,怎麼一生病就變得傻乎乎的呢?」
年幼的小鵬卻不知道,爺爺是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老年性痴呆的病因與表現
老年性痴呆又稱老年性精神症,大多在老年後期發病,是由腦的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一種心理障礙。
首先,表現在人格的改變上:患者變得主動性差、孤僻、活動減少、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環境興趣減少,對人缺乏熱情,難以完成原已習慣的工作,不能適應新環境;對親人亦漠不關心,情緒不穩,易激惹、暴怒、爭吵,無故打罵人;病情嚴重者,甚至不修邊幅,不講衛生,常收藏雜物,缺乏道德感和羞恥感,當眾裸體,性慾亢進,甚至出現有逆道德和違法的行為。
其次,還表現為痴呆綜合征的症狀,出現記憶力障礙,對近事記憶表現為「健忘」,病情加重後對遠記憶也發生障礙,從而出現虛構及抽象思維障礙,思考問題易偏激,不分主次,固執己見;判斷力出現障礙,多疑、妄想。
再次,睡眠障礙也是此病的一常見症狀。病情嚴重時,病人會變得呆滯,完全喪失與人交往的能力,連洗澡、洗衣服、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老年性痴呆的發病原因和機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多針對興奮、抑鬱、妄想、意識障礙等症狀對症治療。
失眠患者可選用安定、利眠寧、硝基安定等作用緩慢而較易耐受者;興奮及妄想患者可選用抗抑鬱劑,但應嚴密觀察;還可根據中醫的辯證,來醫治的原則採用中葯治療。此外,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有困難時應精心護理。
對於老性痴呆症,目前在醫學與心理學上都還沒有較好的抑制與治療方法。葯物治療也不會有較明顯的成效,因此病人的家屬對患者,一定要精心照顧,嚴加看護,以防患者會做出什麼意外的舉動來。
老年記憶障礙
據統計,70歲健康老人的腦細胞數量要比20歲健康年輕人減少15%,腦的重量也減輕8%~9%;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10%,視力下降,視力超過0.6的只有51.4%。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記憶力。這些自然衰退,使老年人,一方面要為回憶某人、某事、某日期比過去耗費更多的注意力和時間,另一方面使他們要記住重要事情的能力大大下降,所以老年人總是表現得那麼「健忘」。
老年人記憶的改善
為改善記憶力,老年人一方面要多用腦,勤用腦,使大腦處於一種積極功能狀態。
經過不少科學家大量研究證明,通過食物療法可增強記憶。
卵磷脂是大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智慧之花」。吸收後可釋放膽鹼,膽鹼在血液中轉換成乙醯膽鹼,能增強人的感覺和記憶功能;它還能控制腦細胞死亡和促使大腦「返老還童」及降低血脂。卵磷脂多含在蛋黃、豆製品、動物肝臟中,但由於膽固醇含量也多,故不宜進食過多。雞蛋、魚、肉等可以提供乙醯膽鹼的食物也較好,老人每天吃1—2個雞蛋,可改善記憶力。
豆腐等豆類食品及芹菜、蓮藕、茄子、黃瓜、牛奶等能使血液呈弱鹼性;菠菜、白菜、捲心菜、蘿卜類、香蕉、葡萄、蘋果等也能使血液呈鹼性。多吃這些食品,使身體經常自律地調節成弱鹼性,對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的開發都是有益的。
供給含鎂的食品。核糖核酸是維護大腦記憶的重要角色,而鎂這種微量元素能使核糖核酸注入腦內。含鎂豐富的食物有麥芽、全麥製品、蕎麥、豆類及堅果等。此外,蛋白質對健康也很重要,多吃雞、黃豆、沙丁魚等有好處。
老年退休綜合征
退休綜合征是一種老年期典型的心理社會適應不良的心理疾病,是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後對環境適應不良而引起的多種心理障礙和身心功能失調的綜合病症。退休綜合征的心理特徵是:孤獨、空虛和憂郁。原本樂觀的人這時候都可能變得情緒消沉。與此同時,身上的毛病也突然增多起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退休綜合征的表現及原因
退休綜合征常見的表現是孤獨、空虛和嚴重失落感,體力和精力減退明顯,自卑心理嚴重,同時伴有情緒憂郁,焦慮緊張,心神不定,喜怒多變,難以自控的症狀。患者對事物毫無情趣和活力,懶散乏力,不愛活動,反應慢,嚴重時達到麻木遲鈍的狀態,看到老朋友、老同學、至親好友或病或死,相繼離去便有同病相憐之感。心理上老化現象加快,自感腦力和體力不支,悲觀失望,從而促發多種身心疾病。
導致退休綜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退休後,生活模式的改變引起了心理上的不適應。退休以後由於職業生活和個人興趣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長期緊張而規律的職業生活,突然轉到悠閑的退休生活;難以適應而產生焦慮、無所適從,使人有一種失落感;有的人認為自己精力充沛、壯志未酬,完全能勝任原工作,現在讓退下來就會產生失落感;還可能伴有輕度抑鬱,認為自己被遺棄,無精打采,悲觀,失眠。
特別是沉湎於輝煌的過去,為消逝的美好時光而遺憾,即產生抑鬱。退休後體力和腦力活動減少,社交活動減少,生活單調,易產生心理老化的感受,並加速生理衰老進程,容易使人產生憂郁、焦慮、死亡來臨的驚恐、疑病心理等問題。
一般而言,事業心強、好勝而善爭辯、嚴謹而偏激、固執的人發病率較高;無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且症狀偏重;平時活動范圍大而愛好廣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較男性適應快,較少出現退休綜合征。
警惕「空巢」現象
人類千百年來一直過著群居生活,是不喜歡孤獨的,尤其是老年人,對於孤獨可能達到恐懼或害怕的程度。有專家曾對13963名城市老人調查,發現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1993年上海市曾對1446位老人進行調查,發現42.2%的老人平時僅在家門口活動,66.7%的老人則全年足不出戶。子女遠走高飛,年輕人離開家庭踏上社會,老年人告別社會重返家庭後,尤顯得「孤苦伶仃」。
他們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獨,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統往往趨於脆弱。若老年患病者,更易對自身的價值表示懷疑、消極悲觀,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認為自己上了年紀就只能一步步邁向墳墓,重者還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痴呆的行列。
退休後抑鬱傷感是導致退休綜合征的主要原因,如果老年人產生了以下這些情緒,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患了退休綜合征:
首先是失落感。由於社交圈的縮小、人際關系的改變、無所事事的清閑、一些願望的落空和遺憾等,干擾情緒而影響心理平衡,而產生失落感。
其次是懷舊感。退休後的空閑易沉湎於往事的回憶,及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但終因似箭光陰的流逝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久而久之,則心情抑鬱,性格孤僻。
最後是戀友感。退休後遠離同事,朋友、熟人相繼作古,老來失伴,常常會感到凄涼悲切,憂郁孤獨。
退休綜合征的自我調節
作為即將退休的老年人,最重要的是心理上要及早作好退休前的准備工作,計劃好退休後生活安排、充實退休內容等。一般提前一至兩年就要著手進行准備。要克服心理的老化感和不愛活動習慣,有條件的老年人可以盡量繼續發揮余熱,參加一些適合自己體力和專業的社會活動,要做到「退而不休」,感到自己仍能對社會作出貢獻。
平時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富有生氣和活力。老年人在可能條件下也應為兒孫分憂解愁,使雙方關系更親密、融洽。有明顯心理病症的時候應及時接受心理咨詢與葯物治療。
其實,老年人只要心智尚在,是可戰勝「空巢」孤獨感的。首先,應看到社會的進步,新時代重任應由一代一代年輕人去擔當,「尊老愛幼」改為「尊幼愛老」也無妨;其次,探尋家門內外各種消閑自娛之道,養花逗鳥、走親訪友等,優哉游哉、身心怡然。
當然,社會對退休老年人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家庭要關心和尊重退休的老年人的生活權益,要使他們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暢。
Ⅶ 老人也有社交恐懼症嗎
因各人的性格不同,各人必然會岀現不同的社交活動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