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沒有一點自己愛好的老人會過得怎麼樣
如果沒有一個熱衷的愛好,老年以後往往會感到孤獨,心情壓抑的時候不能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會以一種對外界事物很激憤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平時可交流的人也不多,往往會導致抑鬱,對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⑵ 喪偶後如何擺脫孤獨
喪偶後必然會感到孤獨無助,怎樣才能走出這樣的困境呢?
本人根據回所見所聞認為,有幾種辦法可答借鑒:
其一,喪偶一年以後,悲傷的心情也平靜了一些,可找婚姻介紹所或通過朋友介紹,結識對象,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組建新家庭,抱團取暖,勝過孤獨寂寞!據說這樣心情好,還可長壽。
其二,與兒女住在一起,生活上互相幫助,若有孫輩還可享受天倫之樂。孤獨無助的感覺也會減輕。
其三,到老年之家打打牌、下下棋、唱唱歌、跳跳舞。或去上老年大學,增加新知識、新樂趣,結識新朋友。這樣樂以忘憂,孤獨無助的感覺也會煙消雲散。
其四,參加旅遊團,出門散散心。
其五,養點小寵物,小貓小狗也可讓人忘記煩惱憂愁,讓人不覺得孤獨無助。
其六,有條件的話,也可住養老院。
總之,心態最重要,就看自己怎麼想,就看自己怎麼做。我認為只要有自信,只要心態好,就會走出喪偶後的孤獨無助的困境。但願天下喪偶的人沒有孤獨無助的困境。
⑶ 1、增進人際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老年人要做情緒的主人,調整自己的認識,讓自己適應一切,不要有調整一切來適應自己的願望。客觀環境並不能決定我們快樂還是悲傷,而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與態度才能決定我們的情緒,黃樹則教授一首詩可以說明這一問題。「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應常在。你要是心境開朗,眼前就會一片明亮。你要經常知足,就會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你要是一心關注國家大事,就不會糾纏身邊的細小問題。」
如果仔細觀察和分析一下,快樂人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接受並適應那些無法避免的困境,能夠解脫,善於從苦中求樂,老人們要擺脫孤寂的困擾。就要調整自己的認識,能夠適應孤寂的環境。
把孤寂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有的老人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感到寂寞,因為他們知道孤寂是不可避免的。自己設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有看不完的書和做不完的事,他們處在寂靜的環境中學習、思想、構思、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寂寞就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作家在寂寞中提起筆來寫下人生的光彩,畫家也會在寂靜中創造一些人生的色彩,他們不怕寂寞,也不感到寂寞。
善於面對寂寞,在寂寞湧上心裡時,不讓寂寞糾纏心頭,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10年動亂中,有一位老幹部已是花甲之家,但被遣送原籍——一個偏僻的山莊,寂寞居住了10年,他以自己獨有的閱歷和學識編寫了《孫子兵法探析》,於1986年出版發行,在軍事學術領域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說:《孫子兵法探析》是逆境和寂寞中的產兒,寂寞的靈魂是富於創造的,這就需要有堅強的意志,有樂觀的精神,有獨有的智慧才能做到。
2、改變孤寂的封閉的心理狀態有那些途徑?參與社會所謂參與社會是指老人退休後,根據社會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過不同的途徑,選擇適當而又有意義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
在社會活動中,廣泛地接觸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為提高工作效率,還必須了解工作內容、性質和涉及的方方面面,既可增長知識,加強人際交往,結交新朋友,又可以消除孤獨與寂寞,增添了生活樂趣。
按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快樂是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產生,是在獲得成績、增強信心得到自我滿足的時候產生,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認、接受、肯定的時候產生的,科學發明的獲獎,除了本身的社會價值外,還為成功者帶來真正的快樂。
人們在玩笑中和娛樂中也有快樂感。節日晚會、朋友聚會或家人團聚,可以給人提供生活的享樂,能使人緊張之餘得到放鬆,可以調劑生活,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這些快樂都不能代替作為社會化的人的真正快樂。
快樂還在同他人處於良好關系中產生,是在人與人相互依賴和信任中得到的。自己能滿足他人的需要,自己在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從而產生對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人也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心理上給人以溫暖,是愛的源泉。老人要在人際交往中消除寂寞、得到慰藉,尋求真正快樂。
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給老年人帶來快樂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做的事。他說:「為了使老年人快樂,必須使心理上獲得滿足。老年人要被人所需,要在社會中有所作為,要有一個令人尊敬的地位,要能做一些自己覺得有趣,有意義的事。」上老年大學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
我國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作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樂園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老年大學的學員除上課外,還組織游園,參觀、舉辦舞會、節日聯歡等活動,據有學者設想,老年大學的學員們對老年大學有很強烈的依戀之情,96.3%的人表示完成學業後,還要繼續學習其他專業。這是因為他們在老年大學集中精力學習,排除了過去「愁病」「怕老」「無用」「白活」等的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老年大學既是一所傳授知識的學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場所。
做力所能及的活動
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於社會和家人的活動,使生活更有色彩、富有朝氣,輕輕鬆鬆,愉愉快快地過好晚年生活。
有位老教授說:「我退休後每天繼續從事我的業務工作,但不像過去那樣累,我生活得很瀟灑。」有一老作家說:"我雖年過古稀,但每天仍然抓緊時間工作,看不完的材料,寫不完的書,真是忙中有樂。"有許多老人喜歡鍛煉,他們說:「每天早起鍛煉,增強了體質。跳舞還使我們忘了自己的年齡,都說我們年輕了,一跳一扭真是其樂無窮。」有一位喜歡家務勞動的老人說:「我每天清早起來買菜,回家後再根據食譜做菜。孩子們回來看到擺在桌上的菜飯,高興地拿起筷子連聲說好吃,好吃,我能為孩子們服務,日子過得真有意義。」
老人最願意接觸的是鄰居,因為他們具有人際吸引主要因素之一——鄰近性。和鄰居和睦相處使老人不會感到孤獨。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只有對共同生活在周圍的人懷著友好而健康的情感,與之互諒、互愛、互助,就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⑷ 老人怎樣排解寂寞和孤獨
老人應參與社會,上老年大學或做力所能及的事來排解寂寞和孤獨。
因為,參與社會
所謂參與社會是指老人退休後,根據社會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過不同的途徑,選擇適當而又有意義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
在社會活動中,廣泛地接觸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為提高工作效率,還必須了解工作內容、性質和涉及的方方面面,既可增長知識,加強人際交往,結交新朋友,又可以消除孤獨與寂寞,增添了生活樂趣。
按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快樂是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產生,是在獲得成績、增強信心得到自我滿足的時候產生,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認、接受、肯定的時候產生的,科學發明的獲獎,除了本身的社會價值外,還為成功者帶來真正的快樂。
人們在玩笑中和娛樂中也有快樂感。節日晚會、朋友聚會或家人團聚,可以給人提供生活的享樂,能使人緊張之餘得到放鬆,可以調劑生活,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這些快樂都不能代替作為社會化的人的真正快樂。
快樂還在同他人處於良好關系中產生,是在人與人相互依賴和信任中得到的。自己能滿足他人的需要,自己在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從而產生對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人也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心理上給人以溫暖,是愛的源泉。老人要在人際交往中消除寂寞、得到慰藉,尋求真正快樂。
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給老年人帶來快樂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做的事。他說:「為了使老年人快樂,必須使心理上獲得滿足。老年人要被人所需,要在社會中有所作為,要有一個令人尊敬的地位,要能做一些自己覺得有趣,有意義的事。」
上老年大學
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
我國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作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樂園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老年大學的學員除上課外,還組織游園,參觀、舉辦舞會、節日聯歡等活動,據有學者設想,老年大學的學員們對老年大學有很強烈的依戀之情,96.3%的人表示完成學業後,還要繼續學習其他專業。這是因為他們在老年大學集中精力學習,排除了過去「愁病」「怕老」「無用」「白活」等的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老年大學既是一所傳授知識的學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場所。
做力所能及的活動
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於社會和家人的活動,使生活更有色彩、富有朝氣,輕輕鬆鬆,愉愉快快地過好晚年生活。
有位老教授說:「我退休後每天繼續從事我的業務工作,但不像過去那樣累,我生活得很瀟灑。」有一老作家說:"我雖年過古稀,但每天仍然抓緊時間工作,看不完的材料,寫不完的書,真是忙中有樂。"有許多老人喜歡鍛煉,他們說:「每天早起鍛煉,增強了體質。跳舞還使我們忘了自己的年齡,都說我們年輕了,一跳一扭真是其樂無窮。」有一位喜歡家務勞動的老人說:「我每天清早起來買菜,回家後再根據食譜做菜。孩子們回來看到擺在桌上的菜飯,高興地拿起筷子連聲說好吃,好吃,我能為孩子們服務,日子過得真有意義。」
老人最願意接觸的是鄰居,因為他們具有人際吸引主要因素之一——鄰近性。和鄰居和睦相處使老人不會感到孤獨。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只有對共同生活在周圍的人懷著友好而健康的情感,與之互諒、互愛、互助,就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⑸ 未來智能養老真的可信嗎
1月20日,在位於文一社區的「12349」老年大學里,草根曲劇社的學員們正在學習、排練新的曲目。上學也能做公益,上學也能獻愛心,現如今到「12349」老年大學上課,不僅不交學費還贈送積分,每上一節課都能「賺取」愛心積分,拿著愛心積分就能在「12349」服務平台上兌換一大批服務。
我市探索建立的「12349」智慧養老服務平台,以養老愛心積分為紐帶,構建起一個養老服務業聯盟,旨在使困難老年人群在精神上受到關愛和慰藉,在物質生活方面得到照顧和便利,同時促進全市的老年人參與到公益愛心積分中,推動我市公益養老由「輸血」變「造血」。
「這是真心實意給咱老年人辦實事哩!」當天,草根曲劇社負責人陳明生喜笑顏開地說,「『12349』社區學校開設了曲藝課、書畫課、棋牌課和運動健康課等四大類課程,老年人在這兒不僅能夠學習新技能,結識新朋友,還能掙公益愛心積分。我們這些教課老師,每教授一節課也能獲得相應的公益愛心積分獎勵,拿著公益愛心積分能免費旅遊、免費理發,還能兌換一些生活日用品。」
不光是上老年大學,存款也能獲取愛心積分,為防範針對老年人的電信詐騙、傳銷違法犯罪活動,「12349」養老服務中心正在探索與銀行實行一整套存款掙公益愛心積分的辦法:在全市「12349」合作銀行網點,老人只要辦理10000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享受銀行正常利率的同時,還能獲得相應的愛心積分,子女存款也可以將愛心積分記在父母名下或贈送給需要幫助的老人。
做社區愛心義工,也能掙到愛心積分。在黃北社區,退休兩年的張大姐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到78歲的張大爺、尚大娘家進行探望和幫助,她的這種行為也為自己掙到了不少愛心積分。據了解,每月月末,「12349」服務中心會回訪結對幫扶對象,對所有參與社區愛心服務的義工志願者進行愛心積分獎勵,並鼓勵更多的社區居民和退休老年人參與到社區公益服務中來。
「我們有一個想法,就是讓『60後』幫助『50後』,『70後』幫助『60後』,老年人幫助老年人,老年人教育老年人,老年人服務老年人,讓老年人積極參與到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可持續公益行動中來,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12349」智慧養老服務平台的經理夏雪楓介紹說。
掙了愛心積分怎麼用呢?據了解,現在「12349」養老服務中心已與旅遊公司、理發店、口腔醫院等多家公益愛心企業達成協議,用愛心積分可免費理發、免費短途旅遊、免費體檢、免費兌換生活日用品。同時,在與「12349」養老服務合作的異業聯盟商家,如醫院、家政服務中心等單位,愛心積分還能按比例抵扣部分現金使用。
「『12349』養老服務中心希望讓老年人在享受福利的同時,使整個愛心產業活起來。」夏雪楓說。
「幫助老年人發現並參與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中,並獲得一項新技能,這讓我也極具成就感!」提起公益助老,三門峽「12349」愛心游泳教練團教練馬慶華欣喜地說。
馬慶華今年49歲,作為專業游泳教練的他也加入了「12349」服務中心,免費為退休人員教授游泳體驗課程。
據了解,公益助老是養老愛心積分模式中重要的一部分。對積極參與「12349」公益活動的市民及義工活動者,每次可獲得相應的公益愛心積分,不僅能在「12349」平台享受服務,也可把公益愛心積分贈送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公益助老服務愛心積分制可為志願者「儲備」養老服務,從而激發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到敬老助老的志願服務中來。
「通過愛心積分來撬動社會上為老年人服務的各項資源,把資源串起來,讓聯盟單位找到利益共通點,養老產業才有『造血』功能,才能實現愛心養老可持續性發展。」夏雪楓信心滿滿地說。
社村通智慧養老服務系統對養老機構實現免費使用平台所有功能,這個系統包括有老人檔案管理、派單呼叫平台、健康監測、定位管理、居家安防、時間銀行、服務預訂管理等各種智慧養老所必備功能。
⑹ 老年人有哪些排解孤獨有辦法
1、怎樣看待孤獨與寂寞
如何看待孤獨與寂寞,每個人的認識不同、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在孤寂的環境中感到空虛,有的人則把孤寂變為提高自己的源泉,從中獲得樂趣。
老年人要做情緒的主人,調整自己的認識,讓自己適應一切,不要有調整一切來適應自己的願望。客觀環境並不能決定我們快樂還是悲傷,而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與態度才能決定我們的情緒,黃樹則教授一首詩可以說明這一問題。「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應常在。你要是心境開朗,眼前就會一片明亮。你要經常知足,就會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你要是一心關注國家大事,就不會糾纏身邊的細小問題。」
如果仔細觀察和分析一下,快樂人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接受並適應那些無法避免的困境,能夠解脫,善於從苦中求樂,老人們要擺脫孤寂的困擾。就要調整自己的認識,能夠適應孤寂的環境。
把孤寂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有的老人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感到寂寞,因為他們知道孤寂是不可避免的。自己設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有看不完的書和做不完的事,他們處在寂靜的環境中學習、思想、構思、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寂寞就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作家在寂寞中提起筆來寫下人生的光彩,畫家也會在寂靜中創造一些人生的色彩,他們不怕寂寞,也不感到寂寞。
善於面對寂寞,在寂寞湧上心裡時,不讓寂寞糾纏心頭,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10年動亂中,有一位老幹部已是花甲之家,但被遣送原籍——一個偏僻的山莊,寂寞居住了10年,他以自己獨有的閱歷和學識編寫了《孫子兵法探析》,於1986年出版發行,在軍事學術領域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說:《孫子兵法探析》是逆境和寂寞中的產兒,寂寞的靈魂是富於創造的,這就需要有堅強的意志,有樂觀的精神,有獨有的智慧才能做到。
2、改變孤寂的封閉的心理狀態有那些途徑?
參與社會
所謂參與社會是指老人退休後,根據社會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過不同的途徑,選擇適當而又有意義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
在社會活動中,廣泛地接觸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為提高工作效率,還必須了解工作內容、性質和涉及的方方面面,既可增長知識,加強人際交往,結交新朋友,又可以消除孤獨與寂寞,增添了生活樂趣。
按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快樂是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產生,是在獲得成績、增強信心得到自我滿足的時候產生,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認、接受、肯定的時候產生的,科學發明的獲獎,除了本身的社會價值外,還為成功者帶來真正的快樂。
人們在玩笑中和娛樂中也有快樂感。節日晚會、朋友聚會或家人團聚,可以給人提供生活的享樂,能使人緊張之餘得到放鬆,可以調劑生活,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這些快樂都不能代替作為社會化的人的真正快樂。
快樂還在同他人處於良好關系中產生,是在人與人相互依賴和信任中得到的。自己能滿足他人的需要,自己在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從而產生對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人也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心理上給人以溫暖,是愛的源泉。老人要在人際交往中消除寂寞、得到慰藉,尋求真正快樂。
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給老年人帶來快樂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做的事。他說:「為了使老年人快樂,必須使心理上獲得滿足。老年人要被人所需,要在社會中有所作為,要有一個令人尊敬的地位,要能做一些自己覺得有趣,有意義的事。」
上老年大學
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
我國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作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樂園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老年大學的學員除上課外,還組織游園,參觀、舉辦舞會、節日聯歡等活動,據有學者設想,老年大學的學員們對老年大學有很強烈的依戀之情,96.3%的人表示完成學業後,還要繼續學習其他專業。這是因為他們在老年大學集中精力學習,排除了過去「愁病」「怕老」「無用」「白活」等的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老年大學既是一所傳授知識的學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場所。
做力所能及的活動
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於社會和家人的活動,使生活更有色彩、富有朝氣,輕輕鬆鬆,愉愉快快地過好晚年生活。
有位老教授說:「我退休後每天繼續從事我的業務工作,但不像過去那樣累,我生活得很瀟灑。」有一老作家說:"我雖年過古稀,但每天仍然抓緊時間工作,看不完的材料,寫不完的書,真是忙中有樂。"有許多老人喜歡鍛煉,他們說:「每天早起鍛煉,增強了體質。跳舞還使我們忘了自己的年齡,都說我們年輕了,一跳一扭真是其樂無窮。」有一位喜歡家務勞動的老人說:「我每天清早起來買菜,回家後再根據食譜做菜。孩子們回來看到擺在桌上的菜飯,高興地拿起筷子連聲說好吃,好吃,我能為孩子們服務,日子過得真有意義。」
老人最願意接觸的是鄰居,因為他們具有人際吸引主要因素之一——鄰近性。和鄰居和睦相處使老人不會感到孤獨。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只有對共同生活在周圍的人懷著友好而健康的情感,與之互諒、互愛、互助,就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⑺ 消除老年人孤獨感的方法是什麼
老年人的孤獨是可以擺脫的,而且是應該擺脫的。有一項調查,88名百歲老年人孤獨憂郁的只有4名,佔4.5%。而大部分的長壽老年人都能夠調整心態,擺脫孤獨。所以我們老年人要想長壽,要想有一個幸福、充實的晚年,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走出封閉自己的圈子,盡快擺脫孤獨。
(1)正確對待現實
老年人都喜歡懷舊,總拿過去的幸福生活與現在的衰老做比較,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難免令人產生傷感、孤獨情緒。
此時,我們老年人要面對現實生活,要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坦然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子女成家後,關心老年人的時間少了,也應諒解,不要對子要求過高。只有以坦然的心面對身邊的各種變化,才能坦然面對孤獨。
(2)參與社會工作
所謂參與社會是指老年人退休後,根據社會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過不同的途徑,選擇適當而又有意義的工作為社會作貢獻。
凡是有一定精力的老年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選擇一種或幾種老有所為的形式和內容。老有所為的形式和內容很多,可以因人而異。老農民領上兒女,發展庭院經濟,培植山林,是一種為;老工人傳授技術,為興辦鄉鎮企業服務是一種為;老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用其所長而反聘是一種為;老廠長、經理當現任企業領導人參謀的是一種為;離退休學者著書立說是一種為;萬千老年人為兒孫們管好家務,支持中青年在各自崗位上拼搏,也是一種有意義的為。
有理論、有文化、有經驗的老年人可以老有所為,需要老有所為。沒有一技之長,文化很低的家庭老年人也一樣可以有所為,也需要有所為。社會發展、家庭料理,需要老年人們有所為,而且老年人自身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有所作為。
按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快樂是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產生,是在獲得成績、增強信心得到自我滿足的時候產生,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認、接受、肯定的時候產生的,科學發明的獲獎,除了本身的社會價值外,還為成功者帶來真正的快樂。
在老有所為中,我們廣泛地接觸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為提高工作效率,還必須了解工作內容、性質和涉及的方方面面,既可增長知識,加強人際交往,結交新朋友,又可以消除孤獨與寂寞,增添了生活樂趣。
(3)廣交朋友
人們的快樂在他人處於良好關系中產生,是在人與人相互依賴和信任中得到的,老年人也不例外。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自己能滿足他人的需要,自己在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從而產生對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人也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心理上給人以溫暖,是愛的源泉。老年人要在人際交往中消除寂寞、得到慰藉,尋求真正快樂。
同時,人們在玩笑中和娛樂中也有快樂感。因為有很多朋友,節日晚會、朋友聚會或家人團聚,可以給人提供生活的享樂,能使人緊張之餘得到放鬆,可以調劑生活,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4)上老年大學
老年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
現實生活中,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做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樂園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老年大學的學員除上課外,還組織游園,參觀、舉辦舞會、節日聯歡等活動。
老年大學幫助老年人,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所以,老年大學既是一所傳授知識的學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場所。
(5)多與別人談心
現實生活中,老年人整日在家,活動范圍小,又年老、體弱多病,加上對子女的牽掛和對往日好友的思念,內心常常不平靜。精神上的這些苦惱、煩悶、憂慮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訴說。因此,多談心無疑對我們老年人消除孤獨非常有用。
為此,平時我們可以與家裡的子女們聊聊天;約請一些老年朋友來家裡坐坐,談談心;給親人、朋友打電話,談談心等。
(6)探尋自娛之道
老年人是得天獨厚的「悠閑族」,有人稱離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此時,沒有子女相隨,卸了撫育重擔,正可自尋樂趣。
為了克服孤獨感,老年人可多培養體育鍛煉、書畫、養花等興趣愛好,充實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託。此時,我們老年人可以選擇魚蟲花鳥、走親訪友,身心怡然。甚至有點癖好也無妨,幽默閑適大師林語堂稱:「名、利、色、權,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見有了這種消閑自娛、仰賴健全、樂觀的心態,就會感覺到越活越有味,孤獨也就不見了蹤影。
(7)和諧鄰里關系
老年人最願意接觸的是鄰居,因為他們具有人際吸引主要因素之—鄰近性。和鄰居和睦相處使老年人不會感到孤獨。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只有對共同生活在周圍的人懷著友好而健康的情感,與之互諒、互愛、互助,就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8)成功利用孤獨
作家在寂寞中提起筆來寫下人生的光彩,畫家也會在寂靜中創造一些人生的色彩,他們不怕寂寞,也不感到寂寞。
⑻ 她說在她在孤獨的時候沒有陪伴她,總讓她一個人。說我沒有上進心。可
他應該有一點點小公主病吧,他應該是在乎你的所以才會渴望你能夠留在他的身邊。多一點和她相處吧。
⑼ 為啥人到老年會那麼孤獨
1、怎樣看待孤獨與寂寞
如何看待孤獨與寂寞,每個人的認識不同、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在孤寂的環境中感到空虛,有的人則把孤寂變為提高自己的源泉,從中獲得樂趣。
老年人要做情緒的主人,調整自己的認識,讓自己適應一切,不要有調整一切來適應自己的願望。客觀環境並不能決定我們快樂還是悲傷,而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與態度才能決定我們的情緒,黃樹則教授一首詩可以說明這一問題。「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應常在。你要是心境開朗,眼前就會一片明亮。你要經常知足,就會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你要是一心關注國家大事,就不會糾纏身邊的細小問題。」
如果仔細觀察和一下,快樂人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接受並適應那些無法避免的困境,能夠解脫,善於從苦中求樂,老人們要擺脫孤寂的困擾。就要調整自己的認識,能夠適應孤寂的環境。
把孤寂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有的老人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感到寂寞,因為他們知道孤寂是不可避免的。自己設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有看不完的書和做不完的事,他們處在寂靜的環境中學習、思想、構思、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寂寞就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作家在寂寞中提起筆來寫下人生的光彩,畫家也會在寂靜中創造一些人生的色彩,他們不怕寂寞,也不感到寂寞。
善於面對寂寞,在寂寞湧上心裡時,不讓寂寞糾纏心頭,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10年中,有一位老幹部已是花甲之家,但被遣送原籍——一個偏僻的山莊,寂寞居住了10年,他以自己獨有的閱歷和學識編寫了《孫子兵法探析》,於年出版發行,在軍事學術領域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說:《孫子兵法探析》是逆境和寂寞中的產兒,寂寞的靈魂是富於創造的,這就需要有堅強的意志,有樂觀的精神,有獨有的智慧才能做到。
2、改變孤寂的封閉的心理狀態有那些途徑?
參與社會
所謂參與社會是指老人退休後,根據社會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過不同的途徑,選擇適當而又有意義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
在社會活動中,廣泛地接觸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為提高工作效率,還必須了解工作內容、性質和涉及的方方面面,既可增長知識,加強人際交往,結交新朋友,又可以消除孤獨與寂寞,增添了生活樂趣。
按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快樂是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產生,是在獲得成績、增強信心得到自我滿足的時候產生,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認、接受、肯定的時候產生的,科學發明的獲獎,除了本身的社會價值外,還為成功者帶來真正的快樂。
人們在玩笑中和娛樂中也有快樂感。節日晚會、朋友聚會或家人團聚,可以給人提供生活的享樂,能使人緊張之餘得到放鬆,可以調劑生活,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這些快樂都不能代替作為社會化的人的真正快樂。
快樂還在同他人處於良好關系中產生,是在人與人相互依賴和信任中得到的。自己能滿足他人的需要,自己在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從而產生對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人也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心理上給人以溫暖,是愛的源泉。老人要在人際交往中消除寂寞、得到慰藉,尋求真正快樂。
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給老年人帶來快樂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做的事。他說:「為了使老年人快樂,必須使心理上獲得滿足。老年人要被人所需,要在社會中有所作為,要有一個令人尊敬的地位,要能做一些自己覺得有趣,有意義的事。」
上老年大學
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
我國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作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樂園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老年大學的學員除上課外,還組織游園,參觀、舉辦舞會、節日聯歡等活動,據有學者設想,老年大學的學員們對老年大學有很強烈的依戀之情,96.3%的人表示完成學業後,還要繼續學習其他專業。這是因為他們在老年大學集中精力學習,排除了過去「愁病」「怕老」「無用」「白活」等的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老年大學既是一所傳授知識的學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場所。
做力所能及的活動
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於社會和家人的活動,使生活更有色彩、富有朝氣,輕輕鬆鬆,愉愉快快地過好晚年生活。
有位老教授說:「我退休後每天繼續從事我的業務工作,但不像過去那樣累,我生活得很瀟灑。」有一老作家說:&uot;我雖年過古稀,但每天仍然抓緊時間工作,看不完的材料,寫不完的書,真是忙中有樂。&uot;有許多老人喜歡鍛煉,他們說:「每天早起鍛煉,增強了體質。跳舞還使我們忘了自己的年齡,都說我們年輕了,一跳一扭真是其樂無窮。」有一位喜歡家務勞動的老人說:「我每天清早起來菜,回家後再根據食譜做菜。孩子們回來看到擺在桌上的菜飯,高興地拿起筷子連聲說好吃,好吃,我能為孩子們服務,日子過得真有意義。」
老人最願意接觸的是鄰居,因為他們具有人際吸引主要因素之一——鄰近性。和鄰居和睦相處使老人不會感到孤獨。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只有對共同生活在周圍的人懷著友好而健康的情感,與之互諒、互愛、互助,就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⑽ 中山市老年大學有那些專業
中山市老年大學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