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活到多少歲算長壽是超過100歲才算嗎
不知大家看過斯蒂芬·金的《綠里奇跡》沒有。記得我剛看時,是深深的被震驚的。一個人擁有這么神奇的能力,獲得他人艷羨的長壽,可是卻寧可選擇沉冤不分辨,而選擇赴死解脫。長壽不是大家都嚮往的嗎,古代帝王為了獲得長壽,煉丹求仙,做下多少荒唐事,可是竟然還有人嫌自己活得太長。
隨著年齡增長,我也慢慢領悟了影片的深意。生老病死是人人都需要必經的人生歷程,只有全部走過,人生才是完整的。如果一個人擁有別人沒有的長壽,看著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鄰居一個個慢慢從自己生活中消失,也是很痛苦,孤獨的吧,此時活著也許是種痛苦而不是幸福。
以上就是中國人長壽的標准以及如何實現長壽的做法,大家別太貪心,以平穩的心態對待人的壽命,同時多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一定會越活越健康,也就越來越長壽。
B. 人的壽命有多少歲是正常的,活到多少歲才算合適
我們的一切社會行為都是為了活著,生命是一直在運動的,從古到今,壽命一直是我們所探討的話題。古代的人們一直在探索著是否有長生不老的神丹妙葯可以讓生命無止境,到現今我們還是在做著更延長壽命的舉動。生老病死是生命運動的軌跡,這也是自然規律,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對於人的壽命來說還是相對於醫療落後的年代要長,如果排除外界疾病等干擾,根據細胞分化能活到120歲,但是因為疾病、環境的干擾,人的壽命一般在70-90歲之間是正常的,活到70歲左右屬於比較合適了。
人類的衰老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不用過分擔憂自己年老了怎麼辦,活在當下,我們就要盡量讓自己的生活健康有規律,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多參加運動,增強體質,這有利於我們身體的壽命更加長。
C. 現代活到80歲算長壽,古代活到什麼歲數叫長壽
古人將壽命的長短分為上、中、下三等,但具體年齡說法不一。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雲:「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唐·孔穎達等《正義》雲:「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
《養生經》雲:「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
《莊子·盜跖》雲:「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太平經·解承負訣》雲:「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呂氏春秋·孟冬紀第十》雲:「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目前看來,將60歲作為長壽的年齡,下限太低,絕大多數不一定認同;而過百歲者雖有之,但終屬少見;80歲作為長壽的最低年齡,多能理解和認同與接受。
D. 人壽命的極限是多少
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科學家們在不斷預測人類的壽命極限:120、150……甚至有美國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我們能活到200歲。這些預測,讓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人類能活多久?怎樣才能長壽?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內外的科學家及研究機構,對世界長壽研究的最新進展做了初步了解。
到底什麼叫長壽
活到多少歲才算長壽?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遺傳室主任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90歲以上為長壽,80歲叫高齡,65歲以上算老年。目前來看,我國人口的長壽比例是十萬分之二,而位於我國的兩大世界長壽鄉廣西巴馬和新疆和田,長壽比例分別為十萬分之三十五和十萬分之六十七。
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一般認為,人類的自然壽命在100歲以上是確切無疑的。人的壽命,主要通過內外兩大因素實現。內因是基因,外因是環境和生活習慣。
內因:基因研究逐漸明朗
「長壽研究近百年來才開始科學化;近10年來,長壽研究逐步取得突破。」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記者,德國科學家用15年的時間,調查了576名百歲老人,結果發現,他們的父母死亡時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多9—10歲。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長壽的遺傳因素非常重要。他說,目前,長壽研究已成為一個跨領域、發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歐洲科學家看來,衰老是一種多基因的復合調控過程,表現為染色體端粒長度改變、DNA損傷、DNA甲基化和細胞氧化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了壽命的長短。當前,科學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尋找「長壽基因」。在采訪中,專家們主要談到了兩個研究方向。一是「4號染色體」。歐洲科學家認為,「4號染色體」上有長壽基因,如果能發明出刺激長壽基因的葯物,就能減緩人類衰老的速度。在國內,科學家們也在做同樣的研究。楊澤教授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他們在對廣西巴馬的長壽老人進行研究時發現,這些老人的4號染色體上可能存在長壽遺傳基因。接下來,他們計劃用2—3年的時間找到這些基因,並且研究它們的具體生理功能。「如果成功的話,對整個中國人群都有借鑒意義。」楊澤教授說。
二是載脂蛋白E。這種基因分為2、3、4三種亞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遲發病年齡,降低發病率,促進壽命增長。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主要是載脂蛋白E2基因在對人的壽命起延長作用;在我國,楊澤教授等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長壽老人體內的載脂蛋白E3比較多,佔到了80%—90%的比例,這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遺傳標志。如何刺激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將是科學家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發現,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增殖能力,延長細胞壽命;有的研究則顯示,給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讓人恢復青春活力。
2.抑制「減壽基因」。說到這一點,人們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老年醫學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評價室主任胡剛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基本認定,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是導致人類壽命變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會導致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會破壞酶和DNA,使細胞逐漸「衰老」。
聽到這里,記者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都打出「消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口號,它們到底有多大作用?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黎健教授告訴記者,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自由基從哪裡來。目前,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NADPH氧化酶,這種酶廣泛存在於血管和血液細胞中,會導致自由基的產生。國外很多大公司都在研究怎麼能抑制這種酶的表達,從而阻止自由基的產生。「不過,這種酶也只是眾多導致自由基產生的物質之一,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於市場上的「消除自由基」產品,黎健教授指出,它們大部分是一條腿走路,只消除自由基,但不能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因此作用不大。美國人曾經做過一個幾萬人的大型試驗,發現只服用能夠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劑,並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率,也就起不到延長壽命的作用。
除了自由基,前面提到的載脂蛋白E的4型,會促使老年痴呆症的發作,損害壽命。如何抑制它的表達,也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
外因:生活習慣的影響得到確認
「內因」很關鍵,「外因」也不可忽視。在迪特·普羅格教授看來,環境和生活習慣在長壽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達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學家們提出,以下4點內容非常重要:
一是飲食。歐洲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少吃可以延緩衰老。德國海德堡素食研究會認為,素食者的壽命要長於沒有飲食忌諱的人。楊澤教授在研究中也發現,巴馬長壽老人每日人均攝入熱量比國際長壽協會推薦的1500大卡還低,只有1400大卡。
二是心理。英國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旅遊度假能夠延長人的壽命。比起那些從不旅遊度假的人來說,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來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對壽命的影響也很大。」黎健教授說,他在瑞士時,看到很多老人的獨立性都特別強,有的還在大街上當義工,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對長壽無疑是有好處的。
三是生活習慣。楊澤教授認為,人到30歲以後就應該注意保持生活規律,為以後的生活多積累一些能量。他說,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消耗的過程,熬夜、酗酒、過度運動等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度。而身體可供消耗的就那麼多,用一點少一點。記者在翻看普羅格教授提供的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資料時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頭號原因。在歐洲,70%—80%的人死於「生活方式病」———心臟病、腦卒中、高血壓。德國富爾達大學健康學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認為懶人更長壽,理由是活躍的身體會產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過程。
四是生存環境。在廣西巴馬,長壽老人有一些共同特點:性生活開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綠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里也沒有什麼現代化裝修材料。楊澤教授說:「有了這樣的生存環境,對長壽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很多身體不好的人都會變得健康。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社會要發展,但是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真的不能丟。他希望,將來能把一些好的傳統生活方式寫進長壽指南中,供人們參考。
先健康,再長壽
在采訪中,普羅格教授向本報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要認真體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兩個口號「給生命以時間,給時間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夠通過基因調控而無限延長,但仍要追求生命質量,要活得有意義。
在總結長壽問題時,黎健教授告訴記者,現代人雖然壽命上去了,但很多人過了四五十歲就與疾病為伍,真正健康的「年齡」,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齡差不多,後面的生命完全靠現代醫學技術維持。這樣的「長壽」,能有多大意義?因此,長壽必須引入健康概念。一個思維清晰、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沒有大病的高齡老人,才能稱為真正的長壽者。這樣的長壽,才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同時也不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太多的負擔。
E. 多少歲算長壽
人活到82歲不算長壽老人,屬於高齡老人。 我國人口學上將老年人不同年齡階段分為:45~59歲為老年前期(中老年人),60~79歲為老年期(老年人),80歲以上為高齡期(高齡老人),90歲以上為長壽期(長壽老人),100歲以上為百歲老人。因此,82歲老人不屬於長壽期,而是屬於高齡期。
一般說到「長壽」,大家很容易先想到的都是日本,認為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
日本確實是出了名的「長壽國」,他們國內的調查也顯示,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一直在增長,2014年的統計顯示,日本女性平均壽命86.8歲,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日本男性平均壽命80.5歲,居世界第三。而我國當時的平均壽命則是75歲,雖然也不低,但也不是那麼名列前茅。
長壽只有建立在健康基礎上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身體反復受到病痛折磨,就像是癌症一類的疾病,即便是可以有葯物維持活著,但每天卻都會受到癌痛折磨,花費巨額的治療金錢,想必你也不禁會產生疑問:生和死,到底哪一種才是解脫?
所以,一味追求長壽並不是一件好事和好的想法,只有建立在健康基礎上長壽,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而且,長壽也不是就要活到100歲,只要是晚年生活一直都健康、沒有反復的病痛折磨,超過76歲以上就已經算是長壽行列了。
而想要身體健康,那就離不開老生常談的內容:飲食規律、睡眠規律、遠離煙酒、科學鍛煉!
F. 人類壽命的極限是幾歲
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科學家們在不斷預測人類的壽命極限:120、150……甚至有美國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我們能活到200歲。這些預測,讓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人類能活多久?怎樣才能長壽?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內外的科學家及研究機構,對世界長壽研究的最新進展做了初步了解。到底什麼叫長壽活到多少歲才算長壽?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遺傳室主任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90歲以上為長壽,80歲叫高齡,65歲以上算老年。目前來看,我國人口的長壽比例是十萬分之二,而位於我國的兩大世界長壽鄉廣西巴馬和新疆和田,長壽比例分別為十萬分之三十五和十萬分之六十七。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一般認為,人類的自然壽命在100歲以上是確切無疑的。人的壽命,主要通過內外兩大因素實現。內因是基因,外因是環境和生活習慣。內因:基因研究逐漸明朗「長壽研究近百年來才開始科學化;近10年來,長壽研究逐步取得突破。」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記者,德國科學家用15年的時間,調查了576名百歲老人,結果發現,他們的父母死亡時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多9—10歲。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長壽的遺傳因素非常重要。他說,目前,長壽研究已成為一個跨領域、發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歐洲科學家看來,衰老是一種多基因的復合調控過程,表現為染色體端粒長度改變、DNA損傷、DNA甲基化和細胞氧化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了壽命的長短。當前,科學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尋找「長壽基因」。在采訪中,專家們主要談到了兩個研究方向。一是「4號染色體」。歐洲科學家認為,「4號染色體」上有長壽基因,如果能發明出刺激長壽基因的葯物,就能減緩人類衰老的速度。在國內,科學家們也在做同樣的研究。楊澤教授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他們在對廣西巴馬的長壽老人進行研究時發現,這些老人的4號染色體上可能存在長壽遺傳基因。接下來,他們計劃用2—3年的時間找到這些基因,並且研究它們的具體生理功能。「如果成功的話,對整個中國人群都有借鑒意義。」楊澤教授說。二是載脂蛋白E。這種基因分為2、3、4三種亞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遲發病年齡,降低發病率,促進壽命增長。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主要是載脂蛋白E2基因在對人的壽命起延長作用;在我國,楊澤教授等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長壽老人體內的載脂蛋白E3比較多,佔到了80%—90%的比例,這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遺傳標志。如何刺激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將是科學家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除此之外,還有研究發現,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增殖能力,延長細胞壽命;有的研究則顯示,給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讓人恢復青春活力。2.抑制「減壽基因」。說到這一點,人們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老年醫學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評價室主任胡剛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基本認定,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是導致人類壽命變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會導致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會破壞酶和DNA,使細胞逐漸「衰老」。聽到這里,記者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都打出「消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口號,它們到底有多大作用?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黎健教授告訴記者,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自由基從哪裡來。
外因:生活習慣的影響得到確認「內因」很關鍵,「外因」也不可忽視。在迪特·普羅格教授看來,環境和生活習慣在長壽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達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學家們提出,以下4點內容非常重要:一是飲食。歐洲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少吃可以延緩衰老。德國海德堡素食研究會認為,素食者的壽命要長於沒有飲食忌諱的人。楊澤教授在研究中也發現,巴馬長壽老人每日人均攝入熱量比國際長壽協會推薦的1500大卡還低,只有1400大卡。二是心理。英國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旅遊度假能夠延長人的壽命。比起那些從不旅遊度假的人來說,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來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對壽命的影響也很大。」黎健教授說,他在瑞士時,看到很多老人的獨立性都特別強,有的還在大街上當義工,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對長壽無疑是有好處的。三是生活習慣。楊澤教授認為,人到30歲以後就應該注意保持生活規律,為以後的生活多積累一些能量。他說,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消耗的過程,熬夜、酗酒、過度運動等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度。而身體可供消耗的就那麼多,用一點少一點。記者在翻看普羅格教授提供的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資料時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頭號原因。在歐洲,70%—80%的人死於「生活方式病」———心臟病、腦卒中、高血壓。德國富爾達大學健康學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認為懶人更長壽,理由是活躍的身體會產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過程。四是生存環境。在廣西巴馬,長壽老人有一些共同特點:性生活開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綠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里也沒有什麼現代化裝修材料。楊澤教授說:「有了這樣的生存環境,對長壽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很多身體不好的人都會變得健康。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社會要發展,但是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真的不能丟。他希望,將來能把一些好的傳統生活方式寫進長壽指南中,供人們參考。先健康,再長壽在采訪中,普羅格教授向本報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要認真體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兩個口號「給生命以時間,給時間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夠通過基因調控而無限延長,但仍要追求生命質量,要活得有意義。在總結長壽問題時,黎健教授告訴記者,現代人雖然壽命上去了,但很多人過了四五十歲就與疾病為伍,真正健康的「年齡」,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齡差不多,後面的生命完全靠現代醫學技術維持。這樣的「長壽」,能有多大意義?因此,長壽必須引入健康概念。一個思維清晰、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沒有大病的高齡老人,才能稱為真正的長壽者。這樣的長壽,才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同時也不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太多的負擔。
記得採納啊,O(∩_∩)O謝謝!
G. 人類的壽命極限是多少
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科學家們在不斷預測人類的壽命極限:120、150……甚至有美國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我們能活到200歲。這些預測,讓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人類能活多久?怎樣才能長壽?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內外的科學家及研究機構,對世界長壽研究的最新進展做了初步了解。到底什麼叫長壽活到多少歲才算長壽?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遺傳室主任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90歲以上為長壽,80歲叫高齡,65歲以上算老年。目前來看,我國人口的長壽比例是十萬分之二,而位於我國的兩大世界長壽鄉廣西巴馬和新疆和田,長壽比例分別為十萬分之三十五和十萬分之六十七。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一般認為,人類的自然壽命在100歲以上是確切無疑的。人的壽命,主要通過內外兩大因素實現。內因是基因,外因是環境和生活習慣。內因:基因研究逐漸明朗「長壽研究近百年來才開始科學化;近10年來,長壽研究逐步取得突破。」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記者,德國科學家用15年的時間,調查了576名百歲老人,結果發現,他們的父母死亡時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多9—10歲。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長壽的遺傳因素非常重要。他說,目前,長壽研究已成為一個跨領域、發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歐洲科學家看來,衰老是一種多基因的復合調控過程,表現為染色體端粒長度改變、DNA損傷、DNA甲基化和細胞氧化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了壽命的長短。當前,科學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尋找「長壽基因」。在采訪中,專家們主要談到了兩個研究方向。一是「4號染色體」。歐洲科學家認為,「4號染色體」上有長壽基因,如果能發明出刺激長壽基因的葯物,就能減緩人類衰老的速度。在國內,科學家們也在做同樣的研究。楊澤教授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他們在對廣西巴馬的長壽老人進行研究時發現,這些老人的4號染色體上可能存在長壽遺傳基因。接下來,他們計劃用2—3年的時間找到這些基因,並且研究它們的具體生理功能。「如果成功的話,對整個中國人群都有借鑒意義。」楊澤教授說。二是載脂蛋白E。這種基因分為2、3、4三種亞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遲發病年齡,降低發病率,促進壽命增長。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主要是載脂蛋白E2基因在對人的壽命起延長作用;在我國,楊澤教授等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長壽老人體內的載脂蛋白E3比較多,佔到了80%—90%的比例,這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遺傳標志。如何刺激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將是科學家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除此之外,還有研究發現,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增殖能力,延長細胞壽命;有的研究則顯示,給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讓人恢復青春活力。2.抑制「減壽基因」。說到這一點,人們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老年醫學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評價室主任胡剛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基本認定,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是導致人類壽命變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會導致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會破壞酶和DNA,使細胞逐漸「衰老」。聽到這里,記者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都打出「消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口號,它們到底有多大作用?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黎健教授告訴記者,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自由基從哪裡來。目前,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NADPH氧化酶,這種酶廣泛存在於血管和血液細胞中,會導致自由基的產生。國外很多大公司都在研究怎麼能抑制這種酶的表達,從而阻止自由基的產生。「不過,這種酶也只是眾多導致自由基產生的物質之一,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於市場上的「消除自由基」產品,黎健教授指出,它們大部分是一條腿走路,只消除自由基,但不能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因此作用不大。美國人曾經做過一個幾萬人的大型試驗,發現只服用能夠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劑,並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率,也就起不到延長壽命的作用。除了自由基,前面提到的載脂蛋白E的4型,會促使老年痴呆症的發作,損害壽命。如何抑制它的表達,也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外因:生活習慣的影響得到確認「內因」很關鍵,「外因」也不可忽視。在迪特·普羅格教授看來,環境和生活習慣在長壽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達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學家們提出,以下4點內容非常重要:一是飲食。歐洲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少吃可以延緩衰老。德國海德堡素食研究會認為,素食者的壽命要長於沒有飲食忌諱的人。楊澤教授在研究中也發現,巴馬長壽老人每日人均攝入熱量比國際長壽協會推薦的1500大卡還低,只有1400大卡。二是心理。英國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旅遊度假能夠延長人的壽命。比起那些從不旅遊度假的人來說,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來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對壽命的影響也很大。」黎健教授說,他在瑞士時,看到很多老人的獨立性都特別強,有的還在大街上當義工,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對長壽無疑是有好處的。三是生活習慣。楊澤教授認為,人到30歲以後就應該注意保持生活規律,為以後的生活多積累一些能量。他說,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消耗的過程,熬夜、酗酒、過度運動等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度。而身體可供消耗的就那麼多,用一點少一點。記者在翻看普羅格教授提供的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資料時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頭號原因。在歐洲,70%—80%的人死於「生活方式病」———心臟病、腦卒中、高血壓。德國富爾達大學健康學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認為懶人更長壽,理由是活躍的身體會產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過程。四是生存環境。在廣西巴馬,長壽老人有一些共同特點:性生活開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綠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里也沒有什麼現代化裝修材料。楊澤教授說:「有了這樣的生存環境,對長壽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很多身體不好的人都會變得健康。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社會要發展,但是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真的不能丟。他希望,將來能把一些好的傳統生活方式寫進長壽指南中,供人們參考。先健康,再長壽在采訪中,普羅格教授向本報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要認真體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兩個口號「給生命以時間,給時間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夠通過基因調控而無限延長,但仍要追求生命質量,要活得有意義。在總結長壽問題時,黎健教授告訴記者,現代人雖然壽命上去了,但很多人過了四五十歲就與疾病為伍,真正健康的「年齡」,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齡差不多,後面的生命完全靠現代醫學技術維持。這樣的「長壽」,能有多大意義?因此,長壽必須引入健康概念。一個思維清晰、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沒有大病的高齡老人,才能稱為真正的長壽者。這樣的長壽,才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同時也不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太多的負擔。
記得採納啊
H. 古人一般能活到多少歲才算高壽
①長壽。古人把高壽大體分為五個年齡段:老,指50-70歲;耆,指70歲以上;耋;指70-80歲;耄,指80-90歲;期頤,指百歲高齡。②敬辭。用於問候老人的年紀。
一般九十歲以上算高壽,嚴格說,不達九十而逝是不算高壽的,有人以為八十以上就是高壽了,因為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傳統上說壽是有標準的。人不足一個甲子六十歲而逝,是不可以稱壽的,上六十方稱壽,滿六十為初壽、有壽,不滿不可稱壽。如五十八過生日,嚴格說不能說做壽,只能說過生日,滿六十後做生日,就可以說做壽,祝壽了。
六十為初壽,八十為中壽,一百為上壽。八十中壽是達不到高壽標準的,九十後就可稱高壽,長壽了。如是自稱,九十也不說高壽,因為人多自謙,要是別人捧贊,那麼七十也會言高壽。七八九十是耄耋之年,百歲是期頤。八十八是米壽,九十九是白壽,一百零八是茶壽。人都希望有壽,更想高壽,健康長壽。過去是人生七十古來稀,有壽,高壽,長壽的不多,現在不同了,我國平均壽命就已七十多,我市是長壽之鄉,八九十歲的人,閃身就遇著,百歲長壽的也不少了。
俗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古時,從心所欲之年(70歲)就是高壽。如今,盛世和諧,安居樂業,七老八十的人隨處可見,故耄耋之年(80一90歲)才是高壽。今後,只要切實環境保護,注重個人養生,遵循世衛組織的倡議:合理膳食,心態平衡,戒煙限酒,適當運動,吃飯七分飽,睡覺十分足,要不了多少年,期頤之年(100歲)作為高壽標准,絕不是危言聳聽。
I. 人活到多少歲為長壽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從2017年的76.7歲提高到了2018年的77歲。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壽命能夠達到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話,就已經算長壽了,一味貪多也並不是一件好事,比起長壽,活得健康更為重要。
J. 現代人活到多少歲算高壽
80歲以上。高齡老人是老年特徵最突出的人口。特點是:
1、一般經濟不能自立,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
2、體弱多病,有的甚至卧床不起和神智不清,患痴呆症比重較大;
3、大多數高齡老人需要家庭和社會向他們提供經濟幫助、醫療服務和生活照顧,繼續為社會服務的人很少;
4、高齡老人中大部分已喪偶;
5、女性多於男性。
現階段,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壽命長,高齡老人在老年人口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中地區或落後地區低齡老人比重較大,而高齡老人比重較低。
(10)人口達到多少才能算是長壽擴展閱讀
長壽秘訣:全人類上到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研究長壽幾千年,一直沒有取得重大進展,各種長壽原因幾乎都近似於「哥德巴赫「式猜想。經過幾十年研究發現,人類長壽主要原因是膳食平衡,其次是運動。
百歲壽星只是巧合的科學食療,完全是運氣。把這種運氣變成科學就可以實現長壽夢想。通過個性化科學食療調整膳食平衡是長壽的最佳方法,當然還要適宜的運動、避免不良生活習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