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立春時節如何養生最健康
冬季即將來臨, 在冬季,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變緩,以盡可能地保持體力,但同時也降低了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事實的確如此,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冬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不過,人們也大可不必消極等待,通過天氣預報,可以巧妙地「破譯」疾病發生的預兆,從而採取積極的防範措施。 冬季從立冬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從自然界萬物生長規律來看,冬季是萬物閉藏的季節,自然界是陰盛陽衰,各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冬季之風為北風,其性寒。「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因此,冬季保健就顯得更為重要。 飲食調理 冬季進補有方 「冬令進補,春天打虎」,老祖宗留下的這句古訓,成了現今人們冬季保健的最大理由。於是葯補食補齊上陣,都希望能補出一個健康的體魄。中醫專家認為,進補一定要在專家指導下進行,不然盲目聽信一些傳言進補,到最後,反可能補出副作用。往年的一些例子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提醒。 猛吃羊膏湯「痘痘」上臉 小林的外婆是小有名氣的烹飪高手,每年到了冬季,都要想方設法熬些湯、燉點羹什麼的給全家老小進補。小林清楚地記得,前年外婆逼她吃桂圓蓮子羹,去年又吃什麼阿膠,那味道她還真的不大喜歡。但為了老人高興,閉閉眼還是吃下去了。今年讓她感到驚訝的是,外婆的高招竟然是「羊膏湯」。 神通廣大的外婆四處託人從蘇北弄來了一隻據說從沒吃過飼料的山羊,宰殺後把部分山羊肉紅燒吃掉,剩下的骨頭和羊腿等全都溶化進羊膏湯內了。外婆在湯里加進了紅棗、桂圓、核桃仁、冰糖等,乾脆用多年沒用過的蜂窩煤爐烹制起來,說是比煤氣用文火更方便。為讓外婆高興,小林提了兩飯盒回來放到家中冰箱里。感覺餓的時候,就盛出一碗在微波爐內轉上一分種吃下去,多的時候一口氣能吃下3碗。她想反正是滋補的東西,說不定一段時間過去,自己的皮膚會越來越好呢。 讓小林怎麼也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臉上竟然莫名其妙發出了很多「痘痘」,嘴角也開始潰瘍起來。找一位研究中醫的朋友一咨詢,方恍然大悟,羊膏湯內營養相當豐富,作為一種滋補品,每天只用空腹吃一小碗即可。想吃就吃的盲目服用方法自然會進補過量,機體難以吸收如此多的營養,當然會發到外面了。 濫服保健品肝臟鈣化 張教授退休後經常四處聽一些健康講座,並把各種要點認真記錄下來。去年冬天,他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冬令進補計劃。根據平日醫生說自己缺這個缺那個的情況,他為自己買了多種補腦補鈣補微量元素的營養保健食品,僅包裝盒摞起來就有1米多高。吃了兩個月後,感到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他因「進補」太多導致肝臟鈣化,必須住院治療。 對身體的過度關注、營養知識的缺乏和一些廣告的不正確引導是各種營養補充劑在老年群體中泛濫的主要原因。其實,營養的核心是「合理」,雖然合法生產的營養品確有其相應的功效,但這些營養老人可以從食物中獲得。老人只要不挑食,就根本不會缺這缺那。即使需要補充某些營養,也需要由醫生來確定。專家為此提醒市民,進補必須適度、合理,不能盲目亂補。 以"鞭"補"鞭"未必帶來「性」福 一到冬季,長期為子孫操勞的張大爺就忙著為剛結婚的孫子買鹿茸、甲魚等傳統補腎物品,認為他吃了海狗鞭、鹿鞭等,就可以「補腎壯陽」,這似乎已成為不少長輩關心小輩的一種方式。專家認為,隨便濫吃這些物品不僅不能助性,也許反而危害健康。 吃進去的動物「鞭」進入人體後,跟其它食物一樣,都必須經過消化道消化、吸收,然後成為蛋白、脂肪、糖及其他營養物質,再被人體利用,而不是吃什麼器官就補到什麼器官上。除此,動物的「鞭」本身也不比其它食物多什麼,更不含有什麼特殊的營養素,即使是動物「鞭」中本身含有的一些雄激素,經過加熱、消化後已被破壞,並不能多補給人雄激素,所以說,用它來壯陽是毫無意義的。對於補鹿茸的做法,專家認為,任何一種補品都有一定的適應症狀,一般青年男士沒有必要隨意服用。即便需要,也應在醫生指導下。 其實,我國最早的一部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記載了大棗、芝麻、蜂蜜、葡萄、蓮子、山葯、核桃等食物具有補腎益精助陽的功能,它們具有維持和提高男性性功能的重要作用。適當的飲食調節同樣可以改善身體。 濫用人參等於圖財害命 進補的意識不少人都有,但對於如何進補,人們並沒有深刻的認識。不少人認為只要是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東西,不論食品、營養品,還是具有保健作用的葯品,都在冬季進補范圍之內。於是濫用補品現象時有發生。如清代名醫徐大椿曾針對當時一些庸醫亂給病人服用人參的情況,一針見血地指出:濫用人參等於圖財害命。徐氏認為,人參價格昂貴,有一定補養作用,但其應用前提應該是身體虛弱、氣血不足。 若給身體強壯、內有食積及痰火之人服用人參,則不僅起不到補養作用,反而還會加重病情。這樣一來,病人既花費了金錢,又有損健康,庸醫的做法與圖財害命有什麼兩樣? 服用不當也會損健康 從去年冬至開始,張先生都在嚴格服用中醫開出的補膏。但後來因為要出差兩周,他嫌補膏攜帶不方便,認為這種東西反正是滋補的,早吃晚吃都是吃,於是提前將兩周的補膏量全部吃掉。結果腸胃一下子起了反應,渾身上下不舒服,趕緊送到醫院進行治療。盲目的吃補膏最終反害了自己的健康。 我國名中醫、上海中醫葯學會會長施杞教授告訴記者,很多人認為膏方是用來進補的,什麼時候都可以吃,這種想法實在不對。膏方是一門高深學問,是醫、葯、工等綜合的結果,其加工更是相當講究。葯材要道地,細料要分開煎,入膠時要認真掌握火候,入糖時要注意是否粘鍋或燒焦……。花費如此大力氣製作出的膏方,服用時也有嚴格的規矩,所以一定要遵醫囑 專家再三提醒,補品雖好,不可濫用。人體是否需要補養,究竟應該怎樣補養,人與人之間差別很大。一般來講,體質虛弱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不同;體質特徵,有易於上火、喜暖怕涼、腎氣虛弱、脾胃欠佳之差異……如果不加分析,盲目進補,難免犯虛虛實實之戒。舉例而言,脾胃虛弱的人,濫用膏滋等滋膩之品,可使人脾胃更虛;易於上火的人,濫服鹿茸等溫補之品,會使人火氣更大。為此,若要進補,應當在有關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滋補食品及調養葯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進補的目的。 進補之前先「底補」 冬令進補是我國人民養生保健的一項良好傳統。進補是否得法,除了取決於選擇補品是否適宜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進補之前是否做好了「底補」。 「底補」即指和胃。大凡補葯,多味甘,偏於滋膩,易壅氣,有礙胃之弊;而且,需進補的人大多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欠佳。因此,進補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調理好脾胃功能,尤其是虛不受補的人,應該在進補之前先服健脾和胃、消食理氣的葯物,使脾胃逐漸適應對補葯的吸收。 「底補」方法很多,丸散膏湯,凡有調理脾胃之功效的,均可選用。這里,特別介紹一種簡便的葯茶療法。這種葯茶療法以「和胃代茶飲」為代表,早先是清宮御醫用於病後調理的組方,後來成為清宮用葯的一大特色。我們將此法運用於進補之前的調理,改進成幾種針對不同病人的和胃茶,同樣效果顯著。 1、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人:山葯15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共置小沙鍋中,加水約300毫升,煮沸10~15分鍾後取汁。再加水約150毫升煎煮,這樣2~3次後,合並葯液,過濾,將濾液代茶頻飲。經過15~30天的和胃茶調理,食慾會增強,脾胃調和,即可開始進補。 2、經常腹脹、消化不良的人:山楂10克,陳皮10克,木香5克。共置小沙鍋中,加水約300毫升,煮沸10~15分鍾後取汁。這樣2~3次後,合並葯液,過濾,將濾液代茶頻飲。同樣,一般15~30天後,病人消化功能增強,脾胃健運,可以開始進補。 經過「底補」後的進補,不僅能避免虛不受補的情況發生,而且能使葯物最大限度地發揮補養作用。葯茶療法作用溫和、簡便有效,不失為「底補」的好辦法。
② 道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是怎樣的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③ 秋天養生,應該如何滋陰潤燥
秋天是個非常乾燥的季節,但是四季都要養生,秋天也不例外。秋季可以多吃豬肉,因為豬肉可以滋陰,陰虛體質的人吃豬肉最好不過了,還要多喝牛奶,所有的營養學家對牛奶的評價都頗高,因為牛奶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你體質如果屬於陰虛的話,每晚睡前一杯牛奶有利於你的身體健康。
秋天是適合補充營養的季節,但是補充劑不應該隨意補充。應注意不要在沒有疾病、過量或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補充,而是要適量補充。葯物不如食物好。食品補充劑主要用於滋陰潤燥,具體包括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蓮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的食物或中葯結合時更有效。
④ 艾灸養生怎麼樣
1、艾灸的歷史
灸的起源非常神奇。研究表明,原始人用火時,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便主動用火燒灼治療更多的病痛,這就是最早的灸。艾草在古時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製冰取火,以艾為引。就在這種引天火的儀式氛圍中,巫者從龜甲兆紋與人體的血脈中取得模擬想像,思索中醫的火論與氣論,進而產生了艾灸這種神奇的治療方法。
中醫所說「三分治,七分養」,是指病人在康復過程中,葯物的治療作用只佔百分之三十,而疾病的康復更多依賴於自身調節,也即自我修復過程。這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至高層次。
無論你現在受困於何種疑難雜症,只要機體的自愈力存在就可重獲健康。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發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潛質一樣,需要被激發,自愈力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棄它於不顧,一味尋醫問葯追著疾病跑,它就會越來越弱,被放逐於身體的角落……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增強和復原人體原本的自愈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明確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醫幾千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唯有艾灸這種方法具有增強、提高和復原人體自愈力的能力。
艾草是純陽之物,艾灸時通過皮膚、經絡的能量傳遞與滲透,可驅散寒氣,溫通經脈,氣血痹阻不通的各種疾病症狀得到緩解和消除。但其本質在於艾灸從內部為身體補充陽氣,滋補脾腎,健腎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體自我修復和防禦的自愈力。大量的臨床實踐也佐證了這一點。
簡而言之,艾灸的實質功用在於其激活人體原本就固有的自愈能力,是其它任何葯物和療法所不具有的作用。
如需關注更多專業辟穀知識及養生之道,
可關注公眾號:羲皇宗道;訂閱號:羲皇養生
⑤ 81歲的武則天是怎樣演繹容顏不老的神話
武則天養生第一招:禪修養生安神志
《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遺詔,命武才人出家於感業寺,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三月武才人奉詔回宮,照此算來,武則天在感業寺當了5年的尼姑。在這5年裡,她整日參禪打坐,修身養性,學到了佛家氣功「結跏趺坐」功法,這也成了她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在都市有不少女白領會自發組織去當地的寺廟里參加一日「禪修」,一方面給自己的精神減壓,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禪修」的活動中結交朋友。南京自然醫學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王城生秘書長曾經為很多白領授課,講授禪修養生。王秘書長介紹說,「禪修」養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寧神靜志的自然療法。該法在醫療實踐中主要起兩種作用:一是強壯正氣,防病保健;二是增強抗病能力,祛病除疾。中醫養生學認為「靜則深藏,躁則消亡」,一個人的神志保持安寧,就能少生疾病,健康長壽;即使患病,亦易治療,恢復健康也比較容易,這是神收藏於內的緣故。反之,躁動不安就易患病,並且得病也不易治癒。
武則天養生第二招:情志養生調身心
武則天廢親子而自稱帝的做法受到當時一些人的誹謗,朝內左肅政台御史紀先識逮捕了誹謗朝政的人,奏明於她,建議嚴懲,武則天聽後卻付之一笑,未予追究。據《唐語林》記載,唐朝才子駱賓王曾揮筆疾書作了著名的《討武曌檄》,把武則天罵得體無完膚,武則天讀了這篇檄文後竟然埋怨左右說:「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麼沒注意到這樣的人才)!」後來駱賓王死後,武則天找人尋訪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並「盛傳於世」。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她14歲那年因參與謀反險被處死,武則天因惜其才華,竟破例收她為機要秘書,並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和人格魅力最終消除了上官婉兒對自己的積怨和誤解,使其成為自己的心腹重臣!武則天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寬宏大量的一面,對尚可感化的敵手並非置於死地,反而委以重用,這種開闊的胸懷不僅是以寬容而待人的上層謀略,也是養性修身的高超境界!
武則天養生第三招:書法養生似導引
武則天寫得一手好字,由她手寫的《升仙太子碑》是我國最早的巾幗書碑,現代書法名家倪文東先生評《升仙太子碑》的書法時說:「觀其書跡,確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氣魄,真不愧是女中豪傑。」該碑至今仍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館內。
古今書法家多長壽,如久負盛名的顏、柳、歐、趙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顏真卿壽至76歲,柳公權87歲,歐陽詢84歲,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壽至89歲,清代書法家梁同書壽至92歲,現代書法家孫墨佛壽至100歲,舒同93歲,蘇局仙110歲,董壽平94歲。書法體現了形神共養的統一性。練習書法時,需要指實、掌虛、腕平。書寫中上指關節隨著筆畫順序富有節律的運動,調節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經,並帶動身體其他部位舒緩運動,很好地體現了「搖筋骨、動肢節」的導引養生術之內涵。
武則天養生第四招:中葯面膜駐紅顏
很多女性朋友喜歡做面膜,其實武則天就是一個精通面膜保養的高手!武則天不但高壽,而且即使到了80歲高齡,仍然保持著青春般的容貌,不顯衰老。《新唐書》上說她「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武則天有兩個很有名的美容秘方:一個是「益母草澤面方」,這個方子收錄在蘇敬編輯的《新修本草》中,後來王燾在《外台秘要》中也有所收錄,後世的醫書中也曾經收錄並改名為「神仙玉女粉」,到明代李時珍時,在《本草綱目》中又恢復原名收錄。益母草是婦科的良葯,既可內服,也可外用。外用敷面,有治療膚色黑、祛除面部斑點和皺紋等功效;經常使用能使皮膚滋潤有光澤。王燾在註解中說:剛開始用這個葯洗面,會覺得手開始變得潤滑,臉上也有了光澤,以後逐漸會面生血色,臉色紅潤,如果長年使用,四五十歲的婦人,看上去也會像十五六歲的女子一樣年輕。武則天八十歲的時候,還能保持秀美的容貌,看來跟她經常使用這個美容秘方不無關系。另一個美容方,是御醫張文仲給武則天開的,叫常敷面脂,收錄在王燾的《外台秘要》中。
⑥ 古代世界各地的體育特點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體育文化的特點集中到一點,可以概括為以修煉內功為主,講求身心養生,不尚外力,不尚競技.
中國體育文化特點的形成,是有多種多樣的條件和原因的,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十點.
第一,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中國是內陸型大國,北、西、南三面與外國陸路交通不便,東瀕海洋,水路更難通往外國,而國內幅員遼闊,大有發展餘地.這種自然條件使中國成為一個內向型,內省型民族.
第二,從經濟發展來看,幾千年以農立國,重農抑商,對外封閉,自然經濟占絕對統治地位,工商業難以繁榮,少有商品市場經濟的競爭.
第三,從政治體制來看,幾千年來一直盛行君主專制統治,缺少民主政治.在西周成康之治五十多年間形成的名為「禮射」的每年全國性體育運動盛會,到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因小國林立,紛爭不斷,已經廢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加強了中央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迫使大多數民眾甘當臣民、順民,這不免影響了體育的發展.
第四,從軍事斗爭來看,中國國土廣大,長期注重治軍防禦外族入侵,多與鄰國和睦相處,少有對外發動戰爭,這也制約了軍事體育和民間體育的發展.
第五,從民族文化心理來看,華夏民族在上述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代代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這種民族性格,即順應自然與社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善於吃苦耐勞,自力更生,有很強的承受能力,不求對外爭奪.
第六,從世界觀、社會觀來看,中國從《周易》起就強調世界萬物和合相雜,「和實生物」,「天人合一」.變化無窮,衍生不息,含有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隨後儒家思想更突出「和而不同」,講求「中庸」之道,不走極端,「天一合一」,人要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體育要達到身心平衡.
第七,從生命觀、養生觀來看,我國古人以元氣學說來解釋人的生命,認為人的生命是天地父母陰陽二氣和諧結合的產物,從西周起體育運動就有「導引」,後來發展為氣功,力求通過動靜結合達到陰陽二氣平衡、精氣神形四者統一,這樣才能健康長壽.起源於隋唐時期的少林寺武功和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太極拳,也很重視運氣和內功.
第八,從道德觀、倫理觀來看,我國古人西周起就重「禮」,即重禮儀,講禮讓,言行舉止要以德、仁作為道德標准,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作為倫理規范,倡導「不為人先」、「不與人爭」,告誡「爭則亂,亂則窮」,鄙視爭強好勝,止足為教,期安相養,強調家族、宗族集體榮譽和俠義柔腸.
第九,從天神論、宗教觀來看,我國古人信奉一神教,並無諸神分爭,視帝王為天子,人間諸事均由一個天神安排,祭祀供奉一個天神.漢代以後,儒、道、釋三教都是宣揚順從天命、天道、天意、安分守己,與世無爭.
第十,從教育觀、審美觀來看,中國古人把體育作為個人修身養性、強身養生之舉.沒有把德、智、體三育並列為學校教育的三個重點,漢朝以來教育文武分家,學校中通常學文者不學武,視習武為少數武人的專業訓練.
⑦ 武則天是怎樣防衰老的
《武則天秘史》熱播之後掀起話題無數。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她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四朝,享年81歲,這在當時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時代可謂是難得的高壽了。那麼武則天的養生秘密到底是什麼呢?有哪些值得女性朋友們借鑒的呢?
武則天養生第一招:
禪修養生安神志
《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遺詔,命武才人出家於感業寺,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三月武才人奉詔回宮,照此算來,武則天在感業寺當了5年的尼姑。在這5年裡,她整日參禪打坐,修身養性,學到了佛家氣功「結跏趺坐」功法,這也成了她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在都市有不少女白領會自發組織去當地的寺廟里參加一日「禪修」,一方面給自己的精神減壓,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禪修」的活動中結交朋友。南京自然醫學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王城生秘書長曾經為很多白領授課,講授禪修養生。王秘書長介紹說,「禪修」養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寧神靜志的自然療法。該法在醫療實踐中主要起兩種作用:一是強壯正氣,防病保健;二是增強抗病能力,祛病除疾。中醫養生學認為「靜則深藏,躁則消亡」,一個人的神志保持安寧,就能少生疾病,健康長壽;即使患病,亦易治療,恢復健康也比較容易,這是神收藏於內的緣故。反之,躁動不安就易患病,並且得病也不易治癒。
武則天養生第二招:
情志養生調身心
武則天廢親子而自稱帝的做法受到當時一些人的誹謗,朝內左肅政台御史紀先識逮捕了誹謗朝政的人,奏明於她,建議嚴懲,武則天聽後卻付之一笑,未予追究。據《唐語林》記載,唐朝才子駱賓王曾揮筆疾書作了著名的《討武曌檄》,把武則天罵得體無完膚,武則天讀了這篇檄文後竟然埋怨左右說:「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麼沒注意到這樣的人才)!」後來駱賓王死後,武則天找人尋訪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並「盛傳於世」。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她14歲那年因參與謀反險被處死,武則天因惜其才華,竟破例收她為機要秘書,並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和人格魅力最終消除了上官婉兒對自己的積怨和誤解,使其成為自己的心腹重臣!武則天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寬宏大量的一面,對尚可感化的敵手並非置於死地,反而委以重用,這種開闊的胸懷不僅是以寬容而待人的上層謀略,也是養性修身的高超境界!
武則天養生第三招:
書法養生似導引
武則天寫得一手好字,由她手寫的《升仙太子碑》是我國最早的巾幗書碑,現代書法名家倪文東先生評《升仙太子碑》的書法時說:「觀其書跡,確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氣魄,真不愧是女中豪傑。」該碑至今仍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館內。
古今書法家多長壽,如久負盛名的顏、柳、歐、趙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顏真卿壽至76歲,柳公權87歲,歐陽詢84歲,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壽至89歲,清代書法家梁同書壽至92歲,現代書法家孫墨佛壽至100歲,舒同93歲,蘇局仙110歲,董壽平94歲。書法體現了形神共養的統一性。練習書法時,需要指實、掌虛、腕平。書寫中上指關節隨著筆畫順序富有節律的運動,調節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經,並帶動身體其他部位舒緩運動,很好地體現了「搖筋骨、動肢節」的導引養生術之內涵。
武則天養生第四招:
中葯面膜駐紅顏
很多女性朋友喜歡做面膜,其實武則天就是一個精通面膜保養的高手!武則天不但高壽,而且即使到了80歲高齡,仍然保持著青春般的容貌,不顯衰老。《新唐書》上說她「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武則天有兩個很有名的美容秘方:一個是「益母草澤面方」,這個方子收錄在蘇敬編輯的《新修本草》中,後來王燾在《外台秘要》中也有所收錄,後世的醫書中也曾經收錄並改名為「神仙玉女粉」,到明代李時珍時,在《本草綱目》中又恢復原名收錄。益母草是婦科的良葯,既可內服,也可外用。外用敷面,有治療膚色黑、祛除面部斑點和皺紋等功效;經常使用能使皮膚滋潤有光澤。王燾在註解中說:剛開始用這個葯洗面,會覺得手開始變得潤滑,臉上也有了光澤,以後逐漸會面生血色,臉色紅潤,如果長年使用,四五十歲的婦人,看上去也會像十五六歲的女子一樣年輕。武則天八十歲的時候,還能保持秀美的容貌,看來跟她經常使用這個美容秘方不無關系。另一個美容方,是御醫張文仲給武則天開的,叫常敷面脂,收錄在王燾的《外台秘要》中。
⑧ 換季的時候,應該如何養生
換季的時候,是疾病多發的時期,養生方式也要有所調整,那麼換季如何養生呢?首先要增加1小時睡眠,多喝水是防秋燥的好方法,睡前泡泡腳可以促進睡眠等等。下面教你換季養生的17個小竅門,轉給爸媽看吧!
1、增加1小時睡眠
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時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早睡早起,通過睡眠調整身體狀態,以適應秋季特點。
⑨ 莎蔓莉莎的花朵能量補水效果怎麼樣
這款叫莎蔓莉莎的花朵能量補水效果是非常好的啊,這是新產品,這是這款效果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