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春天到底應該怎樣養生
翻開所有的科普,我們不難找到各種春季養生信息,但由於內容繁雜,難以理出頭緒。站在醫生的角度,幫助大家梳理一下。 春天是一個萬物生發的季節,我們人體儲存了一冬的能量該向外發泄了,自然我們的機體想動,特別面對著春光明媚,樹呀,草呀,開始返青,憋屈了一冬的人們,開始活躍起來,急不可待地脫下厚厚的棉衣,跑出戶外,領略美好的山水風光。原本說,這是一件好事,符合自然規律。但大家發現一旦我們這樣做了,但得到的結果,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好,而是很多疾病正在悄悄地向我們發起新一輪的進攻。面對著沙塵天氣,面對著缺水的春天,醫生也開始茫然,到底我們應該怎樣做? 首先,我認為大家還是要記住老人的話「春捂秋凍」。中醫理論認為春天陰消陽長,自然界陽氣開始生長,陰氣減少。「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天為陽,地為陰,陰陽氣都生發起來了,萬物都開始發育生長。人體與自然界相應,生理功能開始活躍,新陳代謝日漸旺盛。春天,人的活動量開始增加,陽氣開始生發,氣血漸漸運行活躍,人的皮膚腠理變得疏鬆,毛孔開合。這時,人體的陰陽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是很不穩定的,一旦調節不當,人就很容易生病。盡管,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一點絲絲春暖之意,但倒春寒會讓很多人患上感冒,特別是兒童和老人要格外小心,不易過早地脫下棉衣。否則,正在緩緩張開的皮毛,很容易受到寒氣的襲擊,患上感冒。 第二,注意養肝。按照祖國傳統的中醫的理論:春季屬木,木遇春而旺,人在其中,肝屬木,自然養肝在春天是頭等大事。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其意思是說,肝應春天,春季養生主要養肝。 養肝更多的是食養。春天順應天氣的變化,調整我們的飲食結構。我們吃的食物要講究,最好多使用一些綠色蔬菜和水果,如:螺旋藻、菠菜、芹菜、西蘭花、茼蒿、油菜、生菜、薺菜、青椒、黃瓜、苦瓜、絲瓜、佛手瓜、獼猴桃、綠茶、絞股藍茶、綠豆等等,大都是肝臟最喜歡的食物。這些食物中大都含有豐富的葉綠素、胡蘿卜素、維生素C、鎂、鋅、鐵等,能夠促進肝細胞再生,保持消化道暢通,平衡酸鹼,解毒排毒。同時,吃一些味道酸的食物,如食醋、山楂、酸棗、西紅柿等。它們能夠幫助肝臟解毒排毒,製造分泌膽汁,促進消化吸收。另外,其他營養物質也不可缺少,特別是蛋白質。保證攝入足量蛋白質,是使肝臟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之一。營養不良的人,身體內的蛋白質常處於「赤字」狀態,平時應注意補充蛋、奶、豆製品、魚類及瘦牛肉、瘦豬肉等食品。想要防癌保肝,應多吃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玉米,葵花子、油菜子、馬鈴薯、黃豆等。總之,肝是人體的「大將軍」,在春天進行健肝,是人體保健與免疫力之源。 第三,兼顧補腎。在養護肝臟的同時,不要忘記肝臟的母親——「腎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從肝腎二者,無論在相互關系、生理功能上看都是母子關系。腎藏精,肝藏血,肝血必須依賴於腎精的滋養;只有腎精充足,肝臟藏血和疏泄功能才正常;反之,若腎精虧損,可導致肝血不足,疏泄功能失常。腎屬水,肝屬木,肝木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腎水的澆灌;只有腎水充足,肝木才能茂盛。另外,腎臟還是清除肝臟內毒素的機器,停留在血液中的「毒物」必須經過腎臟來幫助篩選、排除。所以,我們在養肝的同時,還必須注意養腎。有人說「腎為生命之根,肝為生命之花。如果沒有根,哪裡來的花?更談不上果啦!」 日常我們在選擇食物上要注意多選擇一些黑色的食物,這些黑色的食物含有豐富的鋅、鐵、鈣等礦物質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蘑菇類、紫菜、桑椹、蕎麥、海參、何首烏等都是腎臟最喜歡的好食物。另外,控制飲食不要過咸,盡管腎臟喜歡咸,能幫助身體留住水分,但對於有腎臟疾病,高血壓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常人每天一般需要6克食鹽,倘若鹽吃多了也不好,容易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水為萬物之母,水是人類的命脈。水約占成人體重的三分之二,它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與生命息息相關。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需要補充2500毫升水,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第四,注意鍛煉與休息。在前面更多的是談論春天應該吃的東西。其實更不能忘記在春鍛煉身體和合理的休息。「早卧早起」,「廣步於庭」要做到清晨早起,松解衣扣,放鬆形體,信步漫行。在草長鶯飛的院落里或公園或山腳下,慢慢地走,讓氣慢慢地進入自己的機體。也可選擇輕柔舒緩的活動項目,或做體操,或慢跑,或打太極拳,以活動關節、舒展肢體,使郁滯宣行,氣血疏利,陽氣生發。請記住:,無論肝臟還是腎臟,需要更多的氧氣,氧氣能幫助機體運送營養、分解垃圾,是腎和心、肝的好朋友。所以,適度的運動鍛煉,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另外,大家都有體會,春天到了人很容易犯困,人稱「春困」。有關專家指出,其實春困並不是病,也不是睡眠缺乏,而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著自然氣候變化而發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是季節變化的結果春天,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皮膚毛孔舒展,血液供應增多,但供應大腦的氧氣卻相應減少,於是出現了懶洋洋、軟綿綿、無精打采、昏沉欲睡,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春困現象。特別是到了午飯以後,這種現象更加突出,工作效率不高。這時候,我們應該盡量給自己安排午睡,對大腦心機再次注入活力,使精神調攝的更加抖擻和舒展暢達。 第五,注意修身養性。在情志中,怒傷肝。所以,養護肝,調節情志很重要。通過修身,提高品德修養。通過養性,學會調節自我情感,控制自我情緒。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選擇適合自己的娛樂活動。如讀書、畫畫、種花、聽曲、遊山玩水等。一旦有不快樂,學會發泄情緒,如找自己家人和朋友聊天,以疏泄自己的不安、不滿情緒。另外,在中醫理論中,肝主目,所以閑暇的時候注意閉目安神,調節自己的氣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春天情志調節的好,還可以預防乳腺增生呢。 第六,注意保護皮膚。特別是女同志,春天要注意「面子工程」的加強與保護。因為春天是一個多風,並且乾燥的季節,特別是北方的春季,風沙比較頻繁。乾燥的春風減少了空氣中的濕度,雖然陽光不強烈,但日照的時間開始明顯加長,使皮膚水分很容易流失,加上春天紫外線開始逐漸變得強烈,以及花粉、蟲蟎的出現,皮膚病容易高發。所以,補水、防曬、抗過敏是春天護膚的重要工程。 我們可以根據情況改用油性較輕、水分多的奶液類化妝品。每天可用溫水洗臉2-3次,每周敷面膜1次,以疏通毛孔。外塗隔離霜,尤其是面部有雀斑、黃梅斑的皮膚,更要注意防止陽光過度的照射,可提前使用防曬霜或戴遮陽帽。尤其是長期暴露在外的面部,更是容易受到過敏的滋擾,出現皮癢不適。目前對各種過敏症還沒有根治的辦法,只能是對症治療:有過敏體質的人,應避免去鮮花大片盛開的地方,一旦發生花粉過敏要及時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過敏的葯物。對敏感性皮膚來說,春季應盡量避免外出春遊。必要時,外出可用面紗或口罩,避免接觸花粉。 總之,我們不要錯過一年的最佳養生時節,一年之計在於春,相信各位朋友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記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⑵ 春季如何養生
1、早睡早起,以養肝氣。
春天陽氣開始生發、白日漸長,萬物開始復甦。「肝屬木,應於春季」,肝氣通達,身體才會輕松、精力充沛;肝氣受損,人很容易出現疲勞睏倦、眼乾目澀等不適。因此,春季首先要讓肝「休息」好。「人卧則血歸於肝」,在此時提倡早睡早起,規律起居,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時前上床。早上起床後伸個大大的懶腰,在日出後到戶外散散步,身體動起來,陽氣也就被鼓動了起來。
2、少酸加辛,助陽養肝。
中醫認為,酸性收斂,入肝經,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因此,立春飲食應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發散之品。如洋蔥、姜、蒜、芹菜這些味道辛香走竄的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防病,最適宜立春節氣食用。
在飲食葯膳方面,針對立春的時節特點,可食用一些養肝柔肝、疏肝理氣的葯材和食品,如白芍、枸杞、花生、紅棗等均是不錯的選擇。此外,春季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因此,不妨適當攝入些甘味食物以滋補脾胃,可選擇大棗、山葯等味甘養脾之品,做成大棗粥、山葯粥食用。
3、春捂護陽,防寒保暖。
諺語雲:「春不減衣,秋不戴帽」,這是指早春季節不要急著把棉衣脫掉。立春後,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人體的毛孔也正處於從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宣發,以致產生「陽氣郁」的現象。所以,防寒保暖仍是養生的重點。
(2)春天如何養生工作擴展閱讀: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上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用酸收之味。所以在飲食上選擇柔肝養肝、疏肝理氣之品。
比如多吃些大蔥、生薑、韭菜、洋蔥,有助於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少吃羊肉及辛辣食物。
至於睡眠,春天人體氣血需要疏通條達,要夜卧早起,就是說可以比冬天睡得稍微晚一些,但早上要早點起來,舒展肢體,多去室外活動,走出冬眠狀態,有助於身心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⑶ 春季應該如何養生
呵呵...老師說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以在春季要多吃養陽的食品。1 起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自然萬物陽氣升發,因此人體陽氣也需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春回大地之時,天氣漸暖,空氣濕潤,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於是中樞神經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俗稱「春困」[1],所以起居方面應該晚睡覺,早起床,起床後到寬廣的庭院中散步,或者是融入大自然中,去踏青登山賞花,且應該散開束發,寬松衣帶,不讓身體受到束縛。特別是老年人因為年事已高,多有一些慢性疾病,因此更應堅持這種養生之法。如元朝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說到的「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氣所攻,則精神昏倦……四肢倦怠,腰腳無力」。春季陽氣初生而未盛,陰氣初減而未衰,天氣乍寒乍暖變化很大,《攝生消息論》認為春季「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所以春季應注意保暖防寒,顧護陽氣,根據天氣的寒暖添減衣物,不可因為冬季過去了就驟減衣物,以至於受到寒涼的突然襲擊,正確的做法是逐漸減少穿著厚重衣物。這也是老百姓常說的「春捂秋凍」中春季宜捂的原因。 2 運動春季萬物欣欣向榮,空氣新鮮,是踏青春遊的好時節。現代人工作強度增加,工作壓力非常大,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定的時間參加戶外活動,藉助適當的郊遊踏青活動以更多地接觸陽光和新鮮的空氣,不僅能鍛煉呼吸、循環系統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血脈通暢,還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提高思維能力,更能夠通過這些活動廣交朋友,培養發現新的興趣愛好,動形怡神以保持心曠神怡、精神煥發,以幫助在今後的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躍的思維。 3 情志在精神修養方面,要心存生而不殺、給予而不奪取、賞賜而不處罰的寬厚平和的意念,保持情緒開朗,積極樂觀向上。因春季肝木當令,保持精神情志的舒暢,則能促進肝氣的疏泄條達,也有助於肝氣升發與春季陽氣升發相統一,從而增強機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1]。如《攝生消息論》說:「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他郁」。 4 飲食與葯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又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為什麼違背春季的養生規律就會損傷肝臟之氣呢?春季肝木當令,肝旺於春,食酸則酸味入肝,酸性收斂,不利陽氣升發和肝氣疏泄,過食酸味飲食,則使肝木過旺而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當春之時,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攝生消息論》中也提出「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所以在春季,應該根據這個季節的特點,在飲食中注意不宜食酸性食物過多,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因為辛甘發散為陽,可助春陽之升發,溫食有助於維護人體陽氣。但不宜食大辛大熱之物,以防肝陽升發太過而乘克脾土,不利於機體健康[2]。根據我國地域分布的不同,在初春尚偏寒冷的北方可選用桂圓、豬肝、羊肝類食用,而初春多雨潮濕的南方則宜多進食健脾利濕之品,如鯽魚、紅豆湯,豆漿等。《攝生消息》中還指出:「飯酒不可過多,人家自造米面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飢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致生不測」。平日可食用茯苓、山葯、蓮子、苡仁、胡蘿卜、波菜、芹菜、小白菜等。總之,春季養生要注意適應自然,生活起居、運動、情志、飲食等方面要與春天生長升發陽氣相一致,顧護陽氣,使陽氣充盛,即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⑷ 春天應該如何養生
初春養生三要點:春捂、養胃、護肝
中醫養生保健學中講究「春捂秋凍」,即早春的時候不要急著脫掉冬裝換春裝,預防倒春寒。早春時常有寒冷氣候的反復,穿著宜偏暖些。對調節能力較差的孩子、老人或體質較弱者來說,應根據氣候寒熱變化,隨時添減衣服。
醫生介紹稱,老年人體內產熱本領較低,且循環系統已不像年輕人那樣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立春以後,老年人仍要盡量減少出門次數,外出戴上帽子減少頭部血管受到冷空氣的刺激,高血壓病人要注意正規持續用葯。
另外醫生還提醒,一些年輕姑娘由於愛美,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子和靴子,這樣對身體不利。一般來說,婦女膝關節對冷空氣的襲擊較為敏感,易發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狀,久之會引起風濕性關節炎。
少點酸的來點甜的
醫學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故春季飲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較為合適。比如山葯、百合、木耳等。其中,粥類飲食最養脾胃。
對於平時感覺胃脘隱痛,食慾不太好,而且容易口乾咽燥,甚至會形體消瘦、舌紅少苔的市民,多屬於胃陰不足者,不妨吃些山葯百合大棗粥。先將山葯、百合、大棗、薏苡仁及大米適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達到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對於工作壓力比較大,或者心情不太好而引發胃部不適,則建議吃些木耳炒肉片。具體做法是將黑木耳干品15克用溫水發好、洗凈,豬瘦肉60克切片放入油鍋中炒兩分鍾後,加入發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分鍾即可服食。每周3次,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金塔國男子養生館建議朋友少喝酒少生氣
中醫理論認為肝臟與「木」相對應,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臟在春季時功能也更活躍。因此,初春養生以養肝護肝為先。
養肝護肝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多喝水以防止毒素損害肝臟;少飲酒以利於肝臟陽氣升發。肝臟代謝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飲會傷肝。比如你的體重如果有60公斤,每天只能代謝60克酒精,若超過限量,就會影響肝臟健康,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
此外,還應保持好心情,防止肝鬱氣滯,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要想肝臟強健,首先要學會制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鍾,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
⑸ 春季如何養生最好
葡萄乾。葡萄乾有益氣、補血的作用,可養肝血,適合易貧血、常頭暈目眩的人吃。春天易頭暈的人,通常氣血較不足,而且葡萄乾富含鐵質,對女性來說是造血所需,不過因糖分較高,所以怕胖、糖尿病患者、容易拉肚子的人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龍眼。龍眼乾安神 肝血不足、氣血循環不佳者,易在春天睡不好、沒精神。而龍眼乾可入脾養血,脾胃養足了,肝血、肝氣也較足,晚上睡不好、易頭暈的人可多吃。不過常口乾舌燥、易上火、體質較燥熱的人則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糯米。糯米糕補體力 糯米有補中益氣、補充營養的作用,寒涼的早春天氣吃糯米,可溫補脾胃、養血安神,適合脾胃氣虛、常腹瀉的人,也就是適合天冷時容易肚痛腹瀉或肚子冰涼的人吃,但糯米不易消化,若是易消化不良的人,1天吃約半個手掌的量即可。
山葯。山葯味甘性平、健脾益氣,經常食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及時「消滅」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而平時容易出現多汗、反復感冒的氣虛患者在春季更應該格外注意適度增加山葯的攝入量。
山楂。山楂,是最好的幫助消化的良友食品,就像清道夫一樣,它可以高速地將攝入的各種食物,變成最容易讓我們吸收的營養物質,並把不利因素屏蔽掉。不光對肉類有效,對辣椒也不例外。山楂的收斂特性,可以極大程度地減緩辣味,對身體陰陽平衡的干擾。
蘿卜。蘿卜,具有很好的清理腸道的功能,能夠第一時間,把腸道內停留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沒了這些容易讓我們產生火氣的不良物質,上火很快會消除。
菠蘿。菠蘿,有養陰生津的作用,能滋潤腸胃,產生足夠的陰液,相當於下了場及時雨。木柴都被淋濕了,火也就燒不起來了,從而消除飲食帶來的火氣。
紅棗。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 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
⑹ 春季是特別需要做好養生工作的季節,如何健康養生才能保證少得病呢
改變早睡晚起的"冬藏」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規自然。飲食則側重甜而清淡的"以肝補肝"方式,以及多食用芽菜和應季蔬菜。這些耐過寒冬的季節菜,經過漫長的生長周期,自然營養豐富。飲食養生助春陽減酸宜甘多菜蔬,就是說多吃甜的少吃酸的,在春季提倡多食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和新鮮蔬菜,如胡蘿卜、菜花、圓白菜、柿子椒等,寒涼油膩之品易損脾陽,應少食。
赤小豆薏米芡實粥。泡水喝茶,煮飯熬粥,不用管用量和比例,一樣一把,水放的多一點,熬好後,撈干喝粥,米湯代茶。 注意一點吧,千萬不要加大米熬,會影響祛濕的效果的!
⑺ 春季怎樣才能有效養生
春天是萬木爭榮的季節,人亦應隨春生之勢而動。人們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運動鍛煉,讓肌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散步春季的日出之後、日落之時是散步的大好時光,散步地點以選擇河邊湖旁、公園之中、林蔭道或鄉村小路為好,散步時衣服要寬松舒適,鞋要輕便,散步時可配合擦雙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動作,以利於疏通氣血,生發陽氣。散步不拘形式,宜以個人體力而定速度快慢,時間的長短也要順其自然,應以勞而不倦,見微汗為度。 2、慢跑慢跑是一種簡便而實用的運動項目,它對於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體代謝能力和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慢跑前做3-5分鍾的准備活動,如伸展肢體及徒手操等。速度掌握在每分鍾100-120米為宜,每次鍛煉時間以10分鍾左右為好。慢跑的正確姿勢為兩手握拳,兩臂自然下垂擺動,腿不宜抬得過高,身體重心要穩,步伐均勻有節奏、注意用前腳掌著地而不能用足跟著地。鍛煉時間以早晚為宜,宜選擇空氣新鮮、道路平坦的地方進行。 3、放風箏春天放風箏是一種集休閑、娛樂和鍛煉為一體的活動。放風箏時,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對神情抑鬱、視力減退、失眠健忘、肌肉疲勞等症均有祛病養生的作用,較適合於青少年。中老年人在放風箏時要注意保護頸部,頭頸不要長時間後仰,而應後仰與平視交替,以平視為主。 在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中還有保健操、太極拳、氣功、五禽戲、八段錦等,也是春季很好的鍛煉項目。另外日常生活中釣魚、爬樓、騎車、甩手、仰卧起坐、退步行走等都是可以選擇的項目。 春煉不要選擇高強度的運動,以免由於過度活動和損耗反而造成對人體養陽和生長的不利影響。中老年人春煉時也要注意自我保護,運動前要做准備活動,運動後要做整理運動。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病患者鍛煉時要帶好必備的葯物;頸椎病患者不要做頭部劇烈運動;冠心病、哮喘病、高血壓病患者不宜選擇劇烈運動。適度的鍛煉會使人精神愉快,情緒飽滿,食慾旺盛,睡眠良好。
⑻ 春天如何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僅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天的三個月,可以稱之為是承上啟下吐故納新的時節,此時天地自然的生發之氣都已經萌生,萬物可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個時候就應該天黑入夜則睡,日出而早起。不僅如此,還要解開緊束的頭發,寬衣松帶以便讓自己的身體得到舒展,精神也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而得到滋養,此時,只可順著春日陽氣的生發而讓自己胸懷舒暢,切忌不可殺生;相反,要多施予少斂奪,多行賞而少責罰,從而達到一種內外和順的狀況,這就是順應春季時令進行養生的道理。不順反逆的話,則會使肝臟受到損傷,而且還會因為不能供給夏長之氣的不足而在夏季引發身體的寒性病變。
春季身體的調養重在一個「生」字,具體該怎麼樣「生」呢?《黃帝內經》說得很清楚:「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而「以使志生」。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說人們在春天要順應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順應大自然的生機勃發之機,讓自己的意志、情趣得到生發,讓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心情更加豁達樂觀。
夏之疾在於春之患,就像上面說的,春天不能供給夏長之氣疾病就會在夏天被引發。同樣的道理,如果在春天得了疾病,那麼,疾患多源於在冬天未能做好「精」的固守,未能在冬天儲藏以供給春天生發所需要的身體能量,在了解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養生之道後,大家就不難發現,這些養生的道理就像一個「救生圈」一樣,對於生命的護衛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的,組成了生命賴以循環往復的通道。
隨著冬與春的季節更替,陰陽之氣也就近似太極圖一樣,冬寒極而至春暖,陰滿而至陽長。此時,人體的陽氣就在經過冬天後開始「蘇醒」過來了,形成一種向上向外的噴發,那些處於半休眠狀態的身體機能也開始變得活躍,陽氣向外宣發。冬天因為氣溫低身體相對的僵直,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規勸那些活躍分子的時候常說要「冷靜」的原因,因為冷而靜。
春天是個被很多詩人歌頌的季節,小時候學孟浩然的詩句就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也有杜甫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更有白居易對春天看似低調的盛贊「人間四月芳菲盡」。是呀,四月芳菲盡,那不說的就是芳菲盡在春三月嗎?春天包含三月六個節氣,在盡享那些「好雨知時節」的喜悅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卻忘記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對我們健康的輕柔提醒,甚至還忘卻了「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警醒。剪刀不僅是剪出了柳條和細葉,也可能剪卻健康。
春季是一個多風的季節,風是一把健康的雙刃劍,幫助我們促進散熱,促進空氣的流通,讓我們總能在空氣的流動中享受到「流水不腐」般的清新;但另一方面,春季的氣候多變,氣溫高,人感到暖和的時候,氣血趨於體表,而當風速大、人感覺寒冷的時候,又像是逃避轟炸一般流回內臟。在這種來回的「奔波」中,氣血流動的波動性自然加大。這也是很多人納悶的地方,總是感覺寒冷的冬天都扛過來了,春天自然不在話下,只等「瀟灑走一回」,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地球表面的凹凸不平,自然受熱就不均衡,所以來去匆匆的風就形成了。可以說,風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有兩張「臉譜」,或者是綠葉的「信使」,或者是落葉「屠戶」。而後者就是我們很多時候在說的「賊風」。為什麼將之稱為是「賊風」呢?到底竊了什麼,又偷了什麼呢?簡單地說,趁虛而入謂之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這也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道理。所以,對於來犯的邪風最好有一種「惹不起躲得起」的迴避策略。
2010-2-28 09:46 回復
易之期貨
1位粉絲
2樓
邪風可以單獨成為致病的因子,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就是口乾唇裂了,鼻子缺少水分變得乾燥,由於大量水汽的席捲和濕度的減弱,很多的病菌就開始趁虛而入,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許多疾病的流行,都是因為有風充當「幫凶」,所以又有「風者,百病之始也」的說法。具體說來,春風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打你健康的主意。
一是傷肺,最為常見的莫過於「傷風感冒」了,因為「傷風」,人體的健康可謂是遭受了一場「掃盪」,從上往下看,頭要痛,鼻子或塞或流鼻涕,咽喉要痛。當然,這些並非是排隊對你進行攻擊,而是分兵合擊同時進攻。從《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來看,頭痛多源於肺部受到了侵襲,風邪在表的原因,當然如果是賊風避之不及,或者汗出當風的話,風邪則會趁虛而入,導致肺氣不宣、衛氣不固、營衛不和等。
二是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風勝則動」的說法,此時,身體多會有一種肢體運動的異常,比如痙攣、抽搐、顫抖等症,最為典型的就是面部神經癱瘓所致的口眼歪斜和抽搐。
春季養生,養心在樂
春為四時之首,既是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的時令,也同樣可以看作是養生的開始,此時,人應該本著「人與大地相應」的基本出發點,順其自然向上向外疏發人體之陽氣。所以,春季養生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由弱到強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而且還要積極地去倡導一種雅緻舒心的生活。那麼,人們應如何養生,才能使身體更健康呢?
(1) 養神
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的調攝也應該是順應自然而疏泄通達,心緒豁達,或踏青問柳,或遊山玩水,不僅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有一種融合於大自然的和諧感。除此之外,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開朗的性格也很重要,一項有關長壽秘訣的調查顯示,結果發現其中96%的壽星都是性格開朗的。可以想像,在大自然鳥鳴、泉水叮咚、和煦暖風中的奏鳴下,人融入其中,自然氣血通暢而精神旺盛。
日常生活要安排得豐富多彩。《壽親養老新書》里載有十樂: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清代畫家高桐軒也有「十樂」,即耕耘之樂,把帚之樂,教子之樂,知足之樂,安居之樂,暢談之樂,漫步之樂,沐浴之樂,高卧之樂,曝背之樂。可見,在生活中結合自己的情趣愛好,不僅是生活的豐富,還是一種生命的頤養。
(2) 人緣
好人緣,在很多時候被現代的人作為了人力資源來看,這本身沒有什麼不對的,但那樣做往往對應於自己的理想、目標。換句話說,就使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變成了為了一定目的的利用,自然,人際關系的培養也就成為了一種策略,偏離了協調好周圍的人際關系,從而引起愉快情緒、產生安全感、舒適感和被認同感,也就脫離了健康養生的正道。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女子傷春,男子悲秋。」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因為冬天屬陰,春天屬陽,春從冬來,春天是從陰到陽逐漸生發的階段,這個時候不管性別如何,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心情也都會開始「發動」,所以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傷春」。在古代甚至有一個節日——上巳節,即在「三月三」這一天,男女被認為是可以合法私奔的,男女聚會,談情說愛以免「傷春」。後來演變成「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實際上也是順應一種心情的放飛,是一種治療春三月產生情緒變化的良方。
(3) 知足
人,面對失敗是無可奈何的事,但重視過程,輕視結果卻是可以控制的。對於追求的目標在過程之中盡可能以一種平常心去盡力,在結果的問題上抱著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試想,那些所謂的成功不都是過眼雲煙嗎?那些歷史上的英雄豪傑不都在演繹著「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人生的悲喜劇嗎?當我們在關注《孫子兵法》,關注《卡耐基的成功之道》的時候,是否也該看看古人對於我們「知足常樂」的提醒呢?如《黃帝內經》里所倡導的「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即不論社會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傾慕,無論吃什麼都感到很滿足,穿什麼也不挑剔,不管社會風氣如何,都能夠處得好。這里不擇、不挑就是一種「大順」的倡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祝福很多人「六六大順」的時候,往往被誤解成了做事要順,其實最大的順在心中,是要「心順」。
2010-2-28 09:46 回復
易之期貨
1位粉絲
3樓
春季養生,養肝在睡
春季養肝重在晚睡而早起,為什麼不是早睡早起呢?
春天屬木,肝屬木。春季養生要注意養肝自是情理之中。那麼,春天養肝應該遵從「夜卧早起」之道,而不是人們常說的早睡早起。說來還是一個「順」字。順的就是春季的生發之氣。因為春天充滿了生發之氣,晝夜的時長發生了變化,白天長而晚上短,所以可以將在白天工作的時間適度延長,而將晚上睡覺的時間適度縮短。聽來或許有點糊塗了,要養生,還要延長工作時間,事實上就是如此。打個比方說吧,水在半罐的時候,搖晃起來對於罐壁的碰撞會產生很大的力量,而在水滿罐的時候,不僅沒有半罐時候的響叮當,而且對於罐壁的碰撞力也會減弱很多,甚至將雞蛋放置其中也不會有什麼破損。
春季萬物生發,我們在對待自己身體的時候,也要像對待新生的事物一樣,扶助其生長而不要傷害它。對於工作時間的適度延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給身體「加滿水」,是一種防止受到春天氣息震盪的一種方法,所以適度的工作時間的延長實際上就變成了一種保養,是給了身體一個生發的機會。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就會傷害到肝臟、肝氣,到了夏天,就會發生寒性的病變,就會使得人們適應夏季盛長的能量不足。這也可以用五行相生的原理來解釋,春天屬木,夏天屬火,木能生火。現在木沒有養好,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火,火一旦弱了,就會引起寒性的病變。所以,如果前一個季節沒有養好身體,那麼,淤積的病氣就會在下一個季節表現出來。這就是順應春天生發的養「生」之道,因此要早起而晚睡。
當然,我們強調春季養生要順勢而為,以防止體內的陽氣被抑制,氣機不暢,各種邪氣乘虛而入,形成我們熟悉的「上火」,但並非就是沒有一個限度,甚至走上極端,晚上堅持越晚越好,早上越早越好。對於睡眠,要有一個時間上的充分的保證和睡眠規律的基本的遵從。除了適度之外,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即使在愛美的女孩那裡,早起的時候建議你也不要做形與容上的精心打扮,甚至不需要緊束頭發,就像印象中的「懶大嫂」一樣,可穿著防止著涼的拖鞋「披頭散發」地在庭院散步,只要不嚇著人,只盡管舒緩自己的身體就好,要知道,身體好了自己收益,活在美的贊許中,更要活在屬於自己的健康中。
春季養生,養身在動
動,即運動,如果說運動還很專業,涉及到的范圍很狹小的話,那麼,理解為活動或許更有實用性,因為盡管我們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在專門的場所進行專業的運動,但活動卻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而且活動是必需的,所謂的「人挪活」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春季多做戶外活動,如可以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釣魚、賞花、郊遊等,還可以聞聞花香,聽聽鳥叫,看看野鴨嬉水等。大自然中富含負離子的空氣,同樣對於骨骼的生長發育能起到直接的營養供給的作用。
當然,這並非完全說春季你的鍛煉可以無所顧忌,比如春季霧多,風沙也大,所以鍛煉時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以防受潮寒誘發關節疼痛;在鍛煉中或鍛煉後,不要在草地上隨處躺卧,否則容易引起風濕性腰痛或關節炎;也不要起得太早,或者在塵土隨風飄飛的地方鍛煉,太早外出鍛煉易受「風邪」的侵害,塵沙過重則容易嗆風。《黃帝內經》里說「風者,百病之長也」,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常與風邪有關。受「風邪」的侵害較輕者易患傷風感冒,重者可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發作,甚至能使人凍歪嘴,患面神經麻痹、心絞痛等病。所以,一般來說,適宜選擇在太陽將出來時起床鍛煉較好,地點最好是一些較為開闊的樹林和草地等處,有流水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