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庭中容易產生親子沖突或矛盾的原因有哪些呢
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感知自己、他人或外部環境時,由於自身或情境的原因,經常扭曲感知結果的現象。在很多情況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沖突是由雙方的認知差異或其中一方的認知偏差造成的。例如,在玩手機方面,父母禁止孩子玩手機,因為他們認為玩手機意味著失去希望,這必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視力甚至未來的發展。
如果沒有信任,那麼溝通就是對牛彈琴。對方根本不相信你說的話,所以你表達的內容毫無意義。例如,如果一個孩子撒謊被父母發現,而他的父母對他的孩子不信任,他的父母會懷疑孩子下次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即使是真的。
Ⅱ 父母和孩子最大的矛盾可能就在於這
你不是愛孩子這個人,而是愛孩子的「功能」。
你或許沒有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過,反而覺得自己一臉無辜,為什麼我這么盡心培養孩子,反而得不到感恩?
這樣的父母通常不接納自己是普通人,更不接納孩子是個普通人,家庭存在一條隱形的鄙視鏈。誰有價值誰就有話語權,而忽略了,家是講愛的地方。 你生的是愛的結晶,不是你通往成功的工具。
反之,如果沒有了這樣一個前提,父母對孩子通常不是無條件的愛,只愛孩子的聽話和有價值。
因為聽話讓自己輕松,有安全感,價值會給他們帶來滿足需求或者慾望的滿足感,他們喜歡的是這種舒服的感受。對於孩子是普通的,不能創造財富,完全不愛。
為什麼?
因為孩子沒有創造更高的價值,會讓他們不舒服。
這個不舒服是怎麼來的呢?
三個因素:
01期待:
1)把自己無力實現是願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有價值,過上他們認為好的生活,好像自己實現了願望。
2)自己不是富二代,就希望成為富二代的爹媽。試圖通過孩子改變自己的失敗人生和不幸福。
02觀念:
只有有價值,說再直白一點,有錢,才能過的開心。
03 焦慮:
1)因為投射了期待而焦慮,有了第二點觀念問題,認為沒有價值就活不好,就像自己人生一樣,從焦慮自己未來到焦慮孩子的未來。父母希望孩子過上自己喜歡看上的生活,希望通過孩子去實現。
孩子沒有按照父母意願生活,就是破了父母的期待和希望,落空了她們投射在孩子身上的幻想。他們自然會覺得是孩子讓他們的努力前功盡棄,孩子只是他們通往夢想的工具。
前提這樣的父母並不愛孩子,他們只愛孩子的功能。當沒有這種功能時,父母就會非常生氣,甚至看哪兒都不順眼,發泄憤怒。
這種投入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幸福,要透過孩子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會更加努力的去把精力投入在他們身上。
因為他們自己做不到,改變自己很難受的不願意改變自己,他們認為塑造別人可以更容易,孩子畢竟是一個嶄新的起點,這就給了他們新的希望。
有了孩子的人已經人生走過幾十年,他們看到了她們選擇的路讓他們不滿意,或者他們看到了更想努力的方向,但是為時已晚,所以他們就希望自己可以「重新開始」。(所以會以愛之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完全忽略當事人本人的好都是從自己出發點走的道德綁架。
孩子的認知的確與大人有區別,這是一個分水嶺,這里當然排除孩子的出格行為,比如九年義務制教育都不念,或者違法犯罪有失道德的行為等。
孩子在不出格的空間裡面選擇做自己,需要被考慮。比如大學考什麼專業,是自己創業還是打工,瞬息萬變的時代,幾十年後,你也未必可以准確預估未來。
當你總是在干涉孩子決定的那一刻,請停下來思考一分鍾,你的發心到底是什麼? 你做了什麼都沒有你的發心更重要。
有些父母生活很焦慮,認為他們不幸福,孩子不努力沒價值也不會幸福,而孩子的普通會加重他們的焦慮,讓他們處於很難受的狀態里,自然會看孩子不順眼。
有人覺得,不可能,我就是單純心疼孩子,根本不是想的讓自己舒服。
那麼回過頭來你可以找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在沒有壓力和干擾的前提下一個人問問自己,當初生孩子的時候,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他願意去一個小地方生活,從小不愛學習,沒拿過獎,沒有體面工作(雖說工作不分貴賤,在很多人眼裡其實分)成為一個很普通的人,你還願意像小時候一樣愛他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的愛就不是無條件的。
而你的有條件必將換來孩子的交換條件。
在《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中,我一直很佩服阿嬤的人生態度。她滿足了怎麼開心就怎麼想,那句人生拼的是總和力,特別經典。
請我們先接納自己是個普通人,願意放下焦慮,自己的願望敢於自己去實現,我們只做孩子的榜樣和引領者,不做投射者,讓孩子成為一個功能。
願所有孩子都能在真正的無條件的愛當中健康長大。記住一句話, 只有愛才能帶來愛~
Ⅲ 家庭關系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夫妻之間的矛盾,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婆媳矛盾等等。而這些矛盾的解決辦法就是包容和理解,那樣才會和諧的相處下來。
1,夫妻矛盾。無論兩人多麼相愛,在日常相處過程中,會因為一些小摩擦產生矛盾。比如家務事情。或者是一個上班,一個全職帶娃,等等都是容易產生矛盾,遇到這種情況,若是兩人能夠換位思考,多為對方想一下那矛盾就會很少。
2.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兩代人住在一起因為生活習慣和飲食不同,而產生矛盾,比如說老年人起床比較早,嫌棄年輕人賴床或者年輕人嫌棄老年人不衛生等等都容易產生矛盾。遇到這種情況分開住,或者互相忍讓也可以解決問題。
3.兄弟姐妹之間矛盾。這種情況往往都是因為父母的偏愛或者小的時候爭搶東西造成的。所以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也是有的。不是所有的家庭孩子之間相處都很好。遇到這種情況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3.婆媳矛盾。這個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兒子的關系原本認識的陌生兩人相處到了一塊。因為一些事情而產生矛盾。這個時候,要看男人是怎麼解決,若是處理妥當,可以安穩度日。如果處理不當容易雞飛狗跳。
總之,家庭關系的主要矛盾有夫妻矛盾,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婆媳矛盾等等。而這些矛盾都是可以慢慢化解的,因為都是一家人。多一點理解和包容,生活也可以和和美美。
Ⅳ 產生親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產生親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產生親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現在很多家庭都是會有親子矛盾的,而且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下面看看產生親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親子沖突,親子沖突是指親子之間猶豫認知、情感、行為、態度等不相容而產生的心理或外縣行為的對抗狀態。親子沖突在青春期(12歲---18歲)尤為明顯。
根據我在心理咨詢中發現的情況,親子沖突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學業、家務、交友、消費、生活安排、著裝打扮、家庭成員關系和個人隱私等方方面面。
咨詢發現,青春期沖突的特點是,青春早起親子沖突開始上升,直至青春中期,晚期則開始下降。青春期的生理成熟和心理發展不同步會引起相應的社會心理效應,對親子沖突產生重要影響。
親子沖突是雙向的人際互動關系,是親子雙方對人、對事、對物表現出來的不一致,這種表達方式可能是言語也可能是非言語的不一致。一般表現在態度觀念、情緒對立、沉默、迴避、反抗等。
行為上可能表現為由消極的情緒對立發展到身體沖突,甚至離家出走、違法犯罪等。親子沖突的成因核心是青少年發展的需求,具體來說既有父母方面的因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1、青少年方面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抽象思維開始佔主導地位,獨立性、批判性明顯發展,他們開始用懷疑、審視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開始思考社會現象、人生意義等問題,並常常不滿足於答案,使問題富有逆反性和挑戰性。
隨著青少年成人感和獨立意識增強,智力水平、思維能力等不斷提高,他們會努力改變自己的地位,挑戰家長的權威性,不再表現出對家長一味地盲從,會用自己的標准對家長的形象和地位進行重新設定,對家長也有了期望標准、
如果不符合他們的標准,家長的權威就會在他們心中大打折扣。 但這種獨立需求和自我意識卻受到知識和社會閱歷的局限,往往不能真正的獨立處理事情,其思維也具有片面性,容易偏激,自以為是、
由於青少年情緒不夠穩定,不能控制自己,常常會因為小事與家長發生矛盾,引發親子沖突。 一些青少年學會了喝酒、抽煙等來證明自己的成長,而這種不良行為又會使親子間的矛盾惡化。
此外,青春期個體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心理開始封閉,有很多話寧願告訴朋友也不願意給家長講,逐漸表現出與家長溝通上的困難。
2、父母方面
青少年時期最主要的發展任務是獲得成熟和健康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在沒有人幫助下完全獨立的做出決定、控制生活事務的能力。孩子在兒童期依賴父母,父母約束並決定兒童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則需要將父母處於支配地位的親子關系轉變為雙方相對平等的關系。
但是,在許多家長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要求子女絕對的服從自己。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從幼稚到成熟,從依附到獨立,從順從到獨立的過渡階段,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而父母依然習慣於按照幼兒期、
兒童期親子關系的模式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對孩子的保護過多,干涉過多,給予獨立的空間太小,對孩子的信任、尊重不夠,對青少年渴望獨立的心理需求察覺不足。許多,家長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和人格。
他們怕給了孩子權利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父母仍然將權利控制在自己手中,父母習慣於用自己的價值標准去要求自己,甚至於強迫遵從,因此極易造成與子女的沖突。
第一,親子間意願得不到尊重與理解
孩子的意願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孩子3歲以內,他們的主體意願就是和父母在一起,隨時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溫柔的撫觸與濃濃的愛,孩子就是快樂的,安心的;在孩子幼兒園時期,他們會漸漸有自己的小生活。
小圈子、小想法,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是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講給父母聽,但是他們會漸漸發現,父母對他們想法以及做法卻不如他們想像中那般認可與理解;在孩子小學時期,他們已經認為自己是一個可以獨立的個體。
有更多自己的意願,但也得到更多的阻撓;然後就是青少年時期……越長大,越獨立,越會彼此發現似乎父母子女間是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一樣,也許這個階段會延續到孩子成長為父母!
這里理解和尊重就格外重要,不僅僅是說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的意願,其實很多育兒的觀點都指出,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但是我以為,只要是單方面的付出,任何天平都會失去平衡。所以,父母更要培養孩子早日懂得相互間的理解和尊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出現違犯了原則性問題,那麼家長一定不能妥協;但是如果這些硬性的原則是可以讓孩子提前理解的,就是親子間的雙贏。
而僅僅是依靠家長單方的堅持,最後一定會出現一段時期親子間的矛盾。至於孩子其他方面的意願,只要不涉及到原則,就果斷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好了。
另外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交友圈以及學習以外的生活圈,如果孩子願意講,就多聽少建議,即便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訴孩子錯了,也依舊要做到有智慧的交流。畢竟有些路,有些錯,只能走過,錯過才能夠真正明白與懂得。
第二,父母固步自封偏執於自我權威
雖然說是活到老學到老,但是世間聖人真的很少。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又正處在工作上的中流砥柱,生活本來就不易,空閑的時候就更願意放鬆放鬆自己。所以漸漸地,「學習」這兩個字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沒有了新的東西的融入,「經驗之談」就會自然而然浮出來。所以有時候老子教訓小子,常常會說一句話:「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可是在如今信息高速發達,社會飛速變化的時代,吃的米多又如何呢?
孩子正是朝陽時期,對新生事物好奇感強,接受能力快,學習應用起來得心應手。尤其是網路時代,更是快餐時代,每一個流行幾乎朝現夕沒;而且孩子世界還有很多他們獨特的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和父母對事物的興趣點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樣。這個時候就更需要彼此的包容或者妥協,而不是一味動輒劍拔弩張的必須按照其中某一方的意見去執行。尤其是父母方,如果缺乏時間學習新生事物,就不要有太多自負的觀點去強迫孩子認同。
孩子出於對父母的崇拜而認可,與出於對父母的淫威而妥協,也許短時間內結果是一樣的,但長此以往的效果卻一定是大相庭徑。
第三,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正確溝通
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以及相關機構在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並企圖通過相關的活動來改變或者完善親子間的關系。但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絕不僅僅依靠一次的「洗腳」互動、一回被彼此感動的痛哭流涕或者一時之間的觸景生情。家庭教育以及親子關系的融洽,將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孩子是敏銳的,他們可以准確的感知到父母對自己的感覺是真誠還是敷衍。也就是說如果家長壓著火氣和孩子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孩子是完全能夠聽出來的。
偏偏很多家長習慣於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和孩子進行無效的溝通後,卻認為自己在嘔心瀝血的付出,而孩子不聽話;最終依舊忍無可忍的露出本來面目:家長怒氣沖天,孩子滿腹委屈……
如果父母不能夠讓自己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與視線,那麼很多自認為「我是為你好」的類似溝通都將是失敗的。與其說一些「我理解你,但是你不能這樣」這樣的話。
還不如直接承認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等他來主動解釋或者說明,最後依舊無法認可的話,就坦誠自己的想法,並保留自己說話與建議的權利,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做主就好了。
坦誠以及有智慧的引導,是家長贏得孩子信任的方式;有效的溝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信任感就不會有融洽的親子關系。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有因就會有果。對待孩子絕不能敷衍,要相信自己種什麼根才會結什麼果,以身作則是打動孩子的前提。
第四,親子間關系在生活中產生隔閡
你有多久沒有擁抱過自己的孩子了?孩子有多久沒有擁抱過父母了?親子間的和諧關系首先源自於肢體上的相處。父母子女間,隨時的一個擁抱彰顯出彼此無間的親密與相互給予的力量。
也正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擁抱,在含蓄的中國人面前,如果沒有成為一種習慣或者中間一不留神斷了檔,想要再次擁抱估計就需要有一定的觸因或者一方的勇氣。
這就是無形中的隔閡,於家長來講,明明很愛孩子,卻隨著他們的成長總是不自覺去放大其缺點;在身邊就會不自覺的嘮叨與叱責,又在夜半的時候柔情滿懷或歉意滿滿。
你有多久沒有踏踏實實的打心底兒中認可過自己的孩子了?孩子有多久沒有眉飛色舞的講過自己的生活學習與朋友給父母了?親子間的和諧關系還源自於內心的感受。
孩子不管做了什麼,他心中都能夠篤定父母穩穩的站在自己的背後;而不是父母雖然站在自己的背後自己心情卻惴惴不安。父母不管對孩子施展怎樣的教育。
都能夠確定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而這一切都源自於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積累,絕不會一蹴而就。
親子間的和諧與孩子成長到多大沒有直接的證明,但是隨著孩子越長越大,親子關系要麼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勉強著持續,要麼彌足深厚、情深意濃的堅定著存在。是此還是彼,取決於家庭中的每個成員。
今天看到一段話讓我感觸很深:母子間的感情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必須遞減。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人物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母子間如此,親子間同樣如此。在漸行漸遠中彼此獨立又交織,親密感與完全的信任在家庭成員間纏繞,即便遠隔天涯海角,心也在彼此相牽相伴。願我們都擁有這世界最美好的親子情感,一生相伴!
1、兒童自我意識成長
經常有家長抱怨說:「孩子很不乖,你讓他吃飯他偏去玩,你給他選蘋果吃他偏要吃香蕉,你給他拿小汽車他非鬧著玩積木……」
這其實是因為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當幼兒能夠獨立行走後,也開始了對外界環境的探索,並不再滿足於被別人控制,而是努力的表述並執行自己要求獨立的願望,這是幼兒獨立性的表現。
2、兒童語言的的發展
由於幼兒在表達意思時不夠明確,媽媽對孩子的表達產生誤解,如果成人仍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和幼兒交流,沒有很好的把握幼兒言語發展的這種特點,就很容易引發誤解,造成沖突。
3、兒童情緒情感的需求
2-6歲由於幼兒受認識能力有限、知識經驗缺乏、言語理解能力發展不足、好奇心、求知慾特強等特點的影響,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而是從「自我」出發,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其行為主要受情境與自身情緒支配。
整個認知活動幾乎全被這幾個有限的特點所支配,並以它們為中心,沒有概念的守恆性和可逆性,不能協調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因此,幼兒的認知水平及特點決定了他們必然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與成人的不和諧,從而出現沖突。
4、父母的素質問題
父母的文化素養的高低往往和重視孩子身心發展的程度成正相關。父母的文化素養高,就會越重視幼兒身心的發展,平時也注意學習有關親子教育方面的知識,用更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教育孩子。
與孩子的溝通發現問題時,也更容易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使自身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促進了親子關系的發展。親子沖突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而文化素養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往往不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理需求,態度簡單粗暴或一味奉行自我的統治意願,忽略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因而在親子溝通上障礙連連,親子關系很容易惡化,沖突在所難免。
5、家庭環境問題
父母因為來自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等等,對孩子的照顧難免會出現左支右絀的情況,無法從容的照顧孩子。父母對幼兒的關心和照顧程度也開始降低,親子溝通也相對減少,對幼兒突然的改變就會顯得措手不及,因而容易發生親子沖突。
父母的情緒狀態將主導家庭的情緒氣氛,也直接影響到教育孩子的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圍主要受父母情緒的影響。夫妻之間和睦相處,能夠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家庭中就會充滿溫馨和親情。
孩子也就會在歡樂、關愛、民主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親子關系就會比較和諧,親子沖突發生的頻率也就會大大降低。當父母的心情焦躁、情緒狀態欠佳時,教育孩子則會採取簡單粗暴、拒絕孩子的要求或置孩子於不顧的方式。
Ⅳ 親子之間的三大矛盾
親子之間的三大矛盾
親子之間的三大矛盾,人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存在的,不管是在什麼年齡階段,都是一樣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很容易會忽視人的復雜性。以下了解親子之間的三大矛盾。
一、行為沖突
1、孩子有問題:大多數與父母無關,是孩子自己的,別如在學習上、人際關繫上或生活方面遇到了困擾;
2、父母有問題:與孩子有關,孩子有一個行為,這個行為只是讓父母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讓父母有困擾,比如影響到父母多花錢、多花時間、多花精力、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
孩子的這個行為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困擾,孩子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他的需求的獲得滿足的,比如媽媽想看書,孩子卻打開電視,他看得很開心,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可是他的行為卻影響了媽媽想靜下心來的需求,這時候,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父母有了問題。
二、需求沖突
父母和孩子的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問題是同時出現的,親子雙方都有困擾。
在行為方面,孩子的行為可能還沒有發生,比如,星期六父母想讓孩子去參加補習班,孩子想去動物園。親子雙方各有需求,想要去做什麼,還沒有去做,是在准備去做的時候,不一致就出現了,這就是需求沖突。
當然,孩子的行為也可能正在進行,比如,孩子正在電腦上查資料,這時媽媽想用電腦參加一門網上的課程學習。
「需求沖突」和「行為沖突」中的「父母有問題」的異同是:
相同點:孩子的行為干擾了父母的具體需求,讓父母不能接受。
不同點:在「需求沖突」方面,孩子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父母有問題」方面,孩子是沒有困擾的,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在解決方法上,「父母有問題」方面,可以不需要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父母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通過其他方法滿足自己的需求;「需求沖突」方面,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在孩子的配合下,父母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同時,孩子的需求也得到滿足。
孩子的行為已經出現,但並沒有影響父母的具體需求(比如,人父母多花錢、多花時間、多花精力、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父母只是看不慣、不能接受,想改變孩子。
三、價值觀沖突
1、 「價值觀沖突」和「行為沖突」中的「父母有問題」的異同點:
相同點:孩子的行為都已經出現;父母都不能接受。
不同點:「價值觀沖突」中,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影響到父母的具體需求;「父母有問題」中,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父母的具體需求。
在解決方法方面:在「價值觀沖突」中,父母需要改變自己,接納孩子;在「父母有問題」中,父母可以改變孩子,也可以改變自己(我訊息既是改變孩子的溝通方法,也是自我情緒覺察、調整的方法)。
2、「價值觀沖突」和「需求沖突」的異同點:
相同點:父母都不接受孩子的行為;父母都存在困擾之中。
不同點:在「價值觀沖突」中,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沒有困擾,他的行為沒有具體影響到父母的需求,只是父母看不慣,不能接受;問題是單方面的;在「需求沖突」中,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在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影響到了父母的需求,問題是雙方的。
在解決方法上,「價值觀沖突」方面,父母需要改變自己;在需求沖突方面,父母需要和孩子共同商量解決沖突。
親子溝通必須解決沖突,解決沖突的前提是必須分清當前所面臨的沖突是什麼類型的沖突,把沖突的類型搞清楚了,也就知道應該應用什麼方法了。
親子關系的五種矛盾——第三種,有心無力
從《易經》的角度看,親子關系有五種常見矛盾,看清本質,就能從源頭入手解決問題。第三種,叫有心無力。
這種家庭中的孩子,通常比較早熟,想法與眾不同,獨立自主能力比較強,能夠替別人考慮問題,可以體諒家長的難處,知見與智慧甚至會超過父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地完全不像個孩子,反而象個大人,很多時候,不僅能夠照顧家長的情緒,甚至會承擔許多本該由家長承擔責任。
他們往往有比較強的自主性,善於獨立思考並完成工作,不喜歡依賴別人,更不願意被別人約束。面對這種孩子,多數家長會有心無力,不知該用什麼方法去教育,自己的知見也很難給到孩子有效的引導,即使強行用父母的身份去說教,非但不會有效果,而且會讓孩子心生逆反,不願意與家長溝通。
很多家長認為這樣的孩子不聽話,不好管,總是會怪罪孩子,但恰恰忽略了問題的根源在父母自身。有心無力型的親子關系,孩子其實很操心,他們即要面對自己的成長與學習,又需要承擔不少原本屬於家長的擔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孩子不需要管,家長也很難有能力管好,錯誤的教育方式,只會事得得反,把孩子引向一下錯誤的方向。
如果想解決家長與孩子間的矛盾關系,歡迎周三周五晚八點半來直播間,我們會從《易經》的智慧,幫助家長探索解決之道。
解析親子沖突的深層原因
一、親子關系中的沖突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常常會發現,無論是面對面的交談,還是改變環境都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妨礙著父母的需求。這時不再僅是單方的`問題,父母和孩子都卷進了問題中,雙方的需要都受到了威脅,因此問題存在於親子關系之中。這就是親子關系中的沖突。
這種因為親子之間各自需要的不同而發生的沖突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只要有親子關系存在,就會有沖突。這時親子之間的沖突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實質上雙方的內在需求發生了沖突,是需求的矛盾,孩子有強列的需求,孩子在滿足自己需求的過程中卻干擾、阻礙了父母的需求,即父母試圖阻礙孩子內心的渴望;
二是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但孩子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對父母造成了具體的影響,找不到必須改變行為的充分理由,是價值觀的沖突,即孩子用抗爭的手段,阻礙父母的需求。
二、正視親子沖突
沖突是人與人相處中最真實的時刻,是對這種關系是否健康的一種檢驗。可能會造成永久的痛恨和敵意,留下心理創傷;也可能帶來更深層次的相互理解,使彼此團結得更緊密。
如何解決沖突對親子關系而言作用重大、關鍵。父母經常不能接受與孩子的沖突,甚至是痛恨的,沖突發生時他們很擔憂,也不知道如何建設性地解決、對付沖突。
實際上,人與人如果相處一段時間後沒有因為各自不同的需要發生沖突,這種情況是不現實的。因為人各有異,有不同的需求和想法,共同生活時必須要發生沖突,可以說沖突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任何一種關系中的客觀存在。
三、輸與贏是親子沖突的根源
在親子沖突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輸贏是沖突的根源。
絕大多數父母把撫養過程中對孩子的約束問題等同於強硬還是軟弱、專制還是放縱的選擇。把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看作是權利的斗爭、意志的競爭、輸贏的搏鬥。
毫不誇張地說,當今的好多父母與孩子都處於緊張戰斗狀態,彼此都在考慮輸贏,談論相互的爭斗就如談論正在開戰的兩個國家。他們只能選擇讓其中的一方妥協、讓步,以滿足另一方的需求。
四、孩子贏,父母輸
常見的解決方法是「縱容法」。即父母與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父母不管什麼原因,都選擇孩子第一,處處遷就孩子,滿足孩子,即使是孩子無理的要求,也會無條件的給予滿足。
五、父母贏,孩子輸
常見的解決方法是「權威法」,即父母利用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對孩子進行壓制、脅迫,以讓孩子屈服,達到滿自己需求的目的。
Ⅵ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容易有哪些矛盾
首先,兩代人之間有代溝,價值觀不同,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樣,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溝通起來容易產生矛盾,說不到一塊去。因此年輕人很難向這些長輩打開心扉,真實的想法不會和他們傾訴。因為說了他們也不理解,很可能還會干預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和長輩們對於孩子,總是一廂情願的,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對於感情上的事,也同樣如此。而這種揣摩往往是和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要不一致的。
也許你會說,父母也年輕過,對於孩子的感情觀,怎麼可能完全不了解呢?可事實上就是這么擰巴。很多時候,父母會覺得自己在年輕時候,在感情上走過的一些彎路,踩過的一些坑,不希望孩子掉進去。正因為自己年輕過那些錯誤的想法,要幫助孩子及時糾正,所以他很可能會按照自己當下年紀對感情的思路,覺得找一個什麼樣的人更適合婚姻,更適合生活,去硬塞給自己的子女,還希望子女完全接受自己的情感價值觀。
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熱播劇《父母愛情》里,嫁給「泥腿子」江德福的安傑,盡管自己年輕時一直覺得不甘心,對於婚姻有很多委屈,可是在給自己的大女兒江亞菲找相親對象的時候,卻依然按照自己丈夫的標准選擇。那個朴實有前途的孟天柱,自然被安傑相中,一心想要把他招攬為女婿。只可惜,江亞菲不喜歡孟天柱。她嫌棄孟天柱連普通話也講不好,常把「我」說成「餓」,給他取了一個有意思的外號為「餓主任」。
安傑沒年輕過嗎?他一個資本家的大小姐嫁給了農民出身的江德福,一開始有多少的別扭、委屈難道都忘了嗎?可是在擇婿的時候為什麼不站在女兒的角度,用自己年輕時候的浪漫、理想化去幫女兒找相親對象呢?還不是因為這場婚姻,自己是既得利益者,站在現在一個中年婦女的角度想,還是這樣的男人靠譜,今後的生活更穩定,也更容易幸福。年輕時候的那點小浪漫算得了什麼?
再有,年輕人都比較個性獨立,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這些長輩知悉,尤其是不希望父母和長輩親戚再像對待孩子一樣,對自己過分關注。尤其是對於情感這方面,很可能口是心非,向他們透露的並非是自己的真實現狀和真實想法。
比如一直單身的子女,可能是因為喜歡某一個人愛而不得,而其他人又總是無法達到心中這個理想的標准。於是虛位以待,一直為了心中所想而尋覓,或索性不願意將就,乾脆單身。可是卻對父母講,因為工作太忙,生活圈太窄,認識不到異性,所以單著。那麼父母就領略錯了方向,你沒時間找,那麼我就幫你找。這樣一來,尋覓方向難免南轅北轍。
最後,我覺得很多年輕人對於父母或長輩親戚介紹給自己的相親對象,天然就持有抵觸情緒和否定態度,認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硬塞過來的這種相親,純屬就是為了找對象而找對象,不重視自己、不尊重自己,那麼找來的也不可能是什麼合適的人。帶著這種情緒去相親,自然成功率也會大打折扣。
Ⅶ 你認為家長和孩子的矛盾點在什麼地方
家長和孩子的矛盾有很多種,比如說對於價值觀的不同,現在的小孩子接受的事物是比較新鮮的,而且也比較自我,性格比較獨立,而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有過於的嚴格,所以說產生了很多矛盾,同時,對於興趣愛好的不同,因為家長這一代人可能說年輕的時候吃過苦,而現在的小孩子很多都是在長大的,他們的壓力的接受能力不同,我們產生什麼樣的矛盾?家長和孩子還是應該用溝通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促進家庭的和諧,也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Ⅷ 親子矛盾有哪些
親子矛盾有哪些
親子矛盾有哪些,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寄託了很多希望,從而孩子壓力很大,可父母沒想過這樣的寄託變成了親子矛盾的主要源頭。那麼來看看親子矛盾有哪些吧。
親子關系中的五大沖突
一、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認知偏差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認知偏差,會導致父母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並進行不合理的控制。
「你是我生的,就得聽我的」,媽媽的不合理要求和控制導致孩子叛逆。
在被不合理對待之後,孩子要麼反抗父母要麼自我否定,自我價值感低缺乏安全感。
二、父母與孩子在相處中缺乏情緒管理能力
因為愛子心切,在面對孩子時,父母往往缺乏情緒管理能力。
父母情緒不穩定,孩子的情緒就不穩定。當相處中出現矛盾時,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會使孩子漸行漸遠。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會厭煩父母,會和父母發生爭執,進入叛逆期。或者封閉自我,不與父母交流,關閉心門。
三、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的行為問題
最常見的是,父母不肯放手,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認為孩子長不大,把孩子當做「籠中的鳥」一樣圈養。
他們不敢讓孩子自己做作業,一輔導作業又容易情緒失控,也會過多干涉和管控。於是,平時母慈子孝,一做作業就雞飛狗跳。
這樣的狀況持續久了,孩子要麼奮起反抗,要麼沉迷網路,破罐破摔,沉溺於網路世界無法自拔。
四、父母與孩子的人格不健全
父母的人格會直接影響親子關系,這種情況下,孩子受到了打擊和傷害,不敢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是會影響到孩子的。父母人格若是不健全,那孩子就沒有榜樣。
五、父母與孩子的人際關系處理不當
這是指親子關系不斷觸碰人際邊界,這種情況在單親家庭中非常常見。主要表現為父親或者母親缺位,為了照顧大人的情緒,孩子過早地承擔了家庭責任。
比如以前熱播網劇《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與他母親就屬於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因為母親把孩子看得太重了,朱朝陽其實很渴望父愛,但礙於母親的面,他不敢表達。
母親把對父親的恨,轉移到孩子身上來。孩子會看母親臉色,為了不讓母親傷心,會承擔作為男人的角色。
從這五大類親子沖突中,我們可以發現:
所有關於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如何化解親子沖突?
這就需要父母徹底轉變自己的觀念,重新與孩子建立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的重建》這本書的作者,經過20餘年的心理教學和咨詢經驗總結出一個秘訣:
要想保持長期良好的親子關系,「愛」是唯一的秘訣。但一定要愛得對,溺愛不是愛,寵愛不是愛,而是傷害。
重建親子關系的五個方法,這本書直截了當告訴你。
一、父母重塑合理的認知,不再把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減小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控制。
二、父母和孩子要學會正確的表達情感,父母情緒穩定很重要;你心平氣和了,孩子才能心平氣和。
三、培養父母和孩子的意志行為,調整已有的家庭互動模式,讓孩子跳出慣有的行為模式。
四、父母與孩子的人格要更加健全,父母要學會接納並尊重孩子的,信任孩子,敢於放手讓孩子做自己。
五、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雙贏的人際關系,父母學會親子之間相處的技巧,找到真正能夠通往孩子內心的路。
一、親子之間存在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爆發的矛盾沖突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雙方對於某事的.認知不同,或是其中的一方存在認知偏差導致的。
比如就玩手機這件事來說,父母之所以禁止孩子玩手機,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玩手機意味著玩物喪志,這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視力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而孩子堅持要玩手機是因為玩手機能夠使自己放鬆下來,學習本身就已經很辛苦了,如果連玩手機的快樂也被剝奪了,那真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體驗。同時手機上網可以看到很多學習方法的分享以及學習資料,這能夠促進自己高效學習。
更重要的是在學校里同學談論的話題都是網上的話題,如果自己不玩手機那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樣自己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社交。
如果父母和孩子堅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沒有看到自身在認知上存在的偏差,不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並進行一定的妥協,這勢必會導致引發親子之間的沖突或者矛盾。
二、信任缺失
心理學認為信任是人格特徵和人際現象,是一種定的信念,維系著社會共享價值和穩定,是個體對他人話語、承諾和聲明可信賴的整體期望。個性不同的人則信任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很容易相信別人,而有些人很難信任別人。
一般來說,對一個信任你的人施加影響或者說服一個信任你的人是很容易的,而如果對方不信任你,那麼你想要說服對方很難。這一點在家庭中也同樣適用。很多家庭教育工作者都在強調親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這其實就是在強調親子之間信任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信任,那麼溝通只是在對牛彈琴,你所說的話對方根本就不相信,因此你所表達的內容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比如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撒了謊被父母發現了,父母對孩子產生了不信任的心理,那麼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就算是真的,父母也會有所懷疑。
就像寓言故事《狼來了》里的主人公一般。信任缺失以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會變得很不順暢,溝通不順暢的結果便是矛盾的產生。
三、控制欲與反控制
控制欲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的是個體對某人或者某物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錯,也不允許對方違背自己的意思。反控制便是被控制方反對自己正在被控制或即將被控制的狀態,這是一對矛盾沖突。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是控制欲很強的一方,孩子拚命地進行反控制,勢必會爆發親子之間的矛盾。
1、青少年的「獨立意向」與父母不善於或者不願意讓他們取得與自己平等地位的矛盾
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在少年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在少年心中已經有了「我已經是大人,不再是小孩子」這樣一種觀念。他們已經把自己當做了大人,因而,他們在思考或者行動上都已讓自己站在成人的角度,這時候,他們就希望能夠擺脫父母的束縛,建立新的親子關系。
但是父母卻不願讓孩子取得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因為他們把「現實中的子女」同「心裡的子女」當做了一個,因而在他們的眼中,少年永遠都還是一個孩子,不能夠獨立自主的做主。我所遇到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特別是在中考後、分科和填高考志願的時候。
2、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與孩子實際能力的矛盾
家庭是一個凝聚力很強的特殊社會團體。在這個團體里,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極大的關心和愛護,子女對父母有極強的信任和依賴感,因而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往往成為了孩子上進的力量。
因此有的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抱有很大的希望,為了實現希望,嚴格要求孩子,不允許孩子的成長出現一點與期望所不符的跡象。結果是有的孩子也許小時候還聽從父母的話,但到了一定的年齡,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時候,他們就會思考父母的行為,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了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就可以不顧孩子的意識,一切都由他們做主,甚至是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們根本做不到的事。一旦他們胡思亂想後,就會加強他們對父母的反叛,進而加深與父母的矛盾,即加深親子關系的矛盾。
3、 解決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矛盾的方法
想要解決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的矛盾,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
父母加強心理學學習,以便更合理的處理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矛盾其產生的原因都與心理學有觀。若果父母了解了足夠的心理學知識後,他們就能夠正確的分析孩子的行為
心理,根據孩子孩子的現實情況及時給予建議,而不再是一味的嚴厲要求,這樣就可以是孩子心平氣和地與父母談話,更加了解自己,綜合自己與父母的認識,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
青少年學會站在父母的立場思考,以便更好的理解父母。青少年雖然有了一定的獨立自主的意識,但是由於生活、社會經驗不足,在思考問題上還有一些不足,因而容易沖動,做出一些不對的事情,甚至悲劇。
因此,青少年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父母的決定、行為、言語,這樣就可以是孩子能夠充分的了解父母行為的意圖、目的,從而體諒父母。也許父母的行為有不對的地方,他們也會太極端,也可以慢慢地學會去分析,想辦法去解決那些爭端。若從這兩方面出發,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一般這樣就能夠很好的解決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