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去世子女有什麼忌諱
首先第一點: 你和你母親的糾紛只是生活上的.並沒涉及到法律.所謂的分家.只是你們口中的說法.法律上並不承認. 第二點: 第二章 法定繼承 第九條 繼承權男女平等。 第十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上面是網路的繼承法.具有法律效應的法律條文. 從第十條我們不難看出: 你的父親死亡後.繼承遺產的第一順序是: 配偶. 也就是你的母親. 然後才到子女. 綜合上面兩點可以得出結論. 說句忌諱的話: 除非你的母親死亡,否則你將無權繼承你父親的任何遺產. (先說句對不起了). 或者你的父親生前有遺囑已經說明留下的遺產一部分分給你, 一部分給你母親的話.那就按遺囑來分. 通過在網路查詢: 分家. 這只是風俗問題,並不涉及到法律.既然牽涉不到法律的話,就談不上繼承. 如果真的要分家的話,只能請你們家族中的長輩來主持,並簽定協議,雙方簽名不得反悔. 從你所說的情況,你母親肯定能分的到房子.起碼居住權利是要留給老人的,這是必然. 如果你暫時沒有住房的話,那隻能是自己解決.錢財方面,如果你母親沒有工作的話.當然是分的比較多.你自己有獨立生存能力的話只能十萬只能分到三萬到四萬左右.
Ⅱ 家裡父親去世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忌諱去世時候身邊無親人
舊時人們很重視傳宗接代,認為老人去世的時候,必須有後輩兒孫在場,以便老人走得時候有人送,不孤單;老人在陰間也不用總是牽掛,靈魂可得安寧。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親人在場的情況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認為老人死在兒孫懷里,是兒孫在報答養育之恩,俗稱「接氣」。
二、忌諱讓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講究,在死者斷氣前就要穿好殮衣,不能讓死者光著身子而去。所以舊時,老人們在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兒孫們往往就要在閏月年為其准備壽衣,讓老人們看著放心。
壽衣的件數、質地是很有講究的。件數要單數,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雙數,怕凶禍再次降臨;材質上則忌用緞子,因「緞子」和「斷子」諧音,而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後代多子多孫;壽衣還不能用皮毛製作,怕來世轉為獸類。
三、入殮時候的忌諱
1、入殮的時候忌諱淚灑屍身。在入殮的時候,親人們要暫時忍住悲傷,控制住眼淚,以免淚灑屍身。
2、入殮前後忌諱貓、狗接近屍體,認為會引起死者驟然挺立或成僵屍。
3、棺材忌諱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為佳,禁用柳木。因為松柏象徵長壽,柳樹不結籽,恐會絕後。
四、報喪的禁忌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白布、白紙,讓人們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確定了葬禮的日期後,孝子要去親戚家報喪。報喪時講究孝子未進屋,先跪在室外行禮,向親戚報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禮的時間。
五、葬禮日期、墓地的選擇
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是不會一下子走遠的,死亡會涉及很多事項,所以古人尤其重視葬禮日期的選擇,以免引發系列的不幸。
而墓地的選擇自古以來都十分講究。俗以為墓地好壞直接關系後代的貧富吉凶。舊時,關於墓地的選擇禁忌,民間有十不葬歌謠:一不葬粗頑塊石,二不葬急水灘頭,三不葬溝源絕境,四不葬孤獨山頭,五不葬神前廟後,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岡撩亂,八不葬風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龍虎尖頭。因此,要請專業人士選擇葬禮的日期、好風水的墓地。
六、下葬後的禁忌
逝者下葬之後,送葬的人要繞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則忌回頭觀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隨活人回家。
七、服喪期間忌諱走親訪友
子女服孝期間不走親戚,不訪友,不集會,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幸。俗語有「身穿熱孝,不登鄰宅。」
八、守孝期間,子女忌穿色彩鮮艷衣服
父母去世後,子女要為父母守孝,古時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現代時間縮短,但也不宜少於一年。守孝期間,子女忌諱穿色彩鮮艷的衣服,濃妝艷抹,飲酒作樂。
Ⅲ 父親去世子女有何禁忌
父親去世做子女的不能參加太熱鬧的場合,不能穿太鮮艷的衣服過去,子女是要為父親守孝一年的,現在雖然沒有這樣的說法了,但也應該低調一些。
Ⅳ 父親去世子女怎麼守孝
按各地的風俗習慣就好了。入鄉隨俗。可以問問當地的年紀較大的人,還可以問問當地的紅白理事會。一般當地都有人管這個事的。但是你要通知他們。
Ⅳ 家中父母一方去世後,子女三年內應注意什麼
以後都應該多陪陪 老人 不太需要你做什麼 你在跟前 替他排除孤獨就行
Ⅵ 父親去世子女怎麼守孝
三年內不辦嫁娶喜事。直系子孫,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彌留期間,匆匆把事情辦了,還有個說法叫「沖喜」,辦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災沖走。還有的因各種原因等三年有困難,就在老人入土後立即辦喜事,不貼「喜」字,不放鞭炮不聽響(喇叭)。如果是後來要辦喜事,也可以遷就著掛三個年頭計算。
三年內正月十五不蒸燈。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燈的習俗,面燈上分別捏出一到十二個褶子,對應著一年的十二個月,掀鍋後,從燈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斷月份的旱澇,預測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間,沒有蒸燈的權利,但可以點燈。鄉鄰們用籠布包三個五個面燈送去,說給孩子點個燈吧。主人答謝。不在於幾個面燈的價值,在於人家能想到自己,與自己共同懷念老人。人緣好的能收到數十上百盞面燈。
三年春節不貼門對子(春聯)。過春節時,不貼門對子不聽響。從門前過路的人一見便知這家有變故,也會為之嘆惋,念一聲: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個春節可以貼黃色或藍色門對子。親屬的門對子也有講究,哥哥嫂子死,弟為幼,為長者執禮,大爺大娘死,其父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當執父母禮。弟弟弟妹死,兄為長,叔叔嬸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為長,均可貼紅色門對子。有時堂兄弟之間處理不當,也會反目。
三年沒有好時運。說父母去世三年內做事不順利,凡事要格外謹慎,不冒險,不經營大生意,不與人斗惡。這大概是因為心情極度悲傷,情緒不穩,做事易出差錯。有時孝子與人斗惡,人們便用「三年沒有好時運」相勸,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惡的對方也會謙讓。
這些習俗,都是用來勸人恭敬父母,身教子孫,引導父慈子孝,使人倫有序,社會和諧,承載的是傳統美德。雖然今天已是百無禁忌,而這些習俗依然在人們心中莊重地保留著,三年守孝的儀式雖然難以做到,而世人心中皆有三年之約。
Ⅶ 父親去世子女有何禁忌
老人逝後,孝子要守孝三年。
《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這段文字記錄了孔子與宰我的對話,大意是:宰我問孔子:「守孝三年的時間太長了,一年就夠長的了。君子在三年中間不行禮,禮一定要廢棄;三年不奏樂,樂一定要毀掉。舊糧已經用完了,新糧已經收成了,鑽木取火也到了改換木料的時候了,一年也可以了。」孔子說:「吃著稻米,穿上綢緞衣裳,你於心安嗎?」宰我說:「安呀。」 孔子說:「你於心安就做吧!君子在居喪期間,吃美好的食物也不覺得甜,聽美好的音樂也不覺得快樂,日常起居都不安適,所以是不肯那樣做的。現在,你於心安,就做吧。」宰我出去以後,孔子說:「宰我是不仁的人啊,兒子出世,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那三年的喪服,是天下共同的喪期。宰我呀,在他父母那裡也得到三年的愛撫了吧?」
父母亡故,守孝三年,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綿延至今不絕。宰我不仁,早已被人唾棄。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守孝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三年之約仍然在人們心中,被世人視為大禮。淮北一帶對孝子守孝有許多講究,給「三年喪期」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孝子穿三年白鞋。舊時孝子的白鞋是父母亡故之日臨時縫制的,鞋底鞋面鞋口全白,沒有二色。如今孝子已不再縫制白鞋,都是直接從商店裡買來白色宗酸鞋或運動鞋、皮鞋。解放後,穿白鞋的時間逐漸縮短。如今時興西裝,與運動鞋不搭配,生活節奏快,忙於生產工作,出入公共場合,不再苛求穿白鞋,農村尚能穿仨月倆月,城市裡穿十天半月,意思到就行,「五期」內的祭奠儀式上多以黑紗戴孝了。
三年內不辦嫁娶喜事。直系子孫,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彌留期間,匆匆把事情辦了,還有個說法叫「沖喜」,辦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災沖走。還有的因各種原因等三年有困難,就在老人入土後立即辦喜事,不貼「喜」字,不放鞭炮不聽響(喇叭)。如果是後來要辦喜事,也可以遷就著掛三個年頭計算。
三年內正月十五不蒸燈。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燈的習俗,面燈上分別捏出一到十二個褶子,對應著一年的十二個月,掀鍋後,從燈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斷月份的旱澇,預測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間,沒有蒸燈的權利,但可以點燈。鄉鄰們用籠布包三個五個面燈送去,說給孩子點個燈吧。主人答謝。不在於幾個面燈的價值,在於人家能想到自己,與自己共同懷念老人。人緣好的能收到數十上百盞面燈。
三年春節不貼門對子(春聯)。過春節時,不貼門對子不聽響。從門前過路的人一見便知這家有變故,也會為之嘆惋,念一聲: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個春節可以貼黃色或藍色門對子。親屬的門對子也有講究,哥哥嫂子死,弟為幼,為長者執禮,大爺大娘死,其父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當執父母禮。弟弟弟妹死,兄為長,叔叔嬸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為長,均可貼紅色門對子。有時堂兄弟之間處理不當,也會反目。
三年沒有好時運。說父母去世三年內做事不順利,凡事要格外謹慎,不冒險,不經營大生意,不與人斗惡。這大概是因為心情極度悲傷,情緒不穩,做事易出差錯。有時孝子與人斗惡,人們便用「三年沒有好時運」相勸,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惡的對方也會謙讓。
這些習俗,都是用來勸人恭敬父母,身教子孫,引導父慈子孝,使人倫有序,社會和諧,承載的是傳統美德。雖然今天已是百無禁忌,而這些習俗依然在人們心中莊重地保留著,三年守孝的儀式雖然難以做到,而世人心中皆有三年之約。
Ⅷ 父母去世後有什麼禁忌
1、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
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2、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戴綠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
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戴綠。
3、守孝期間,子女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父母去世後,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
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尋歡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