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老人死後為什麼要蒙面

老人死後為什麼要蒙面

發布時間:2022-05-20 06:13:58

㈠ 為什麼人去世之後要用白布蒙著臉

作為站在歷史上權力巔峰的皇帝都沒有辦法和生死這件事情抗衡,更別說作為平常人的我們了。我們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一個生命的產生和一個生命的離去。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一個和死相關的禮儀吧。我國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自然各種禮儀也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但是有一項和死相關的禮儀卻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在人死後一定要把臉蓋上。

這樣做不過是有兩個原因。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根據蓋在死者身上的東西是不是有起伏或者說有沒有呼出的濕氣,來判斷這個人到底死沒死。用這樣的方法可以避免將活著的人埋葬的事情發生。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讓去世的人的家人和朋友沒有那麼的傷心。我們都知道的一件事情是,在人死之後全身的肌肉因為血液不流通就會變得非常僵硬。這樣的特徵在臉上表現的更加明顯。看上去不僅僅是非常的恐怖,還會讓家人和朋友感到非常的傷心。

㈡ 老人去世的蒙臉布是化纖的不是純棉的怎麼辦

我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算是一個問題啊,這只不過是用來蓋一下的,又和他是什麼材質有什麼關系呢?

㈢ 晉中埋葬死人的風俗

中國歷來重視喪葬禮儀,特別是長輩的喪葬禮儀。《論語·學而》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其中「慎終」,即指對父母的喪事要辦得謹慎合理。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在「 送死重於奉生」 觀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時期,喪禮已經形成一整套禮儀。從初終到大殮、殯葬、葬後,約有40餘項。以後歷代傳承,雖有簡化衍變,但主要程序卻一直相沿未改。山西晉中大體遵循著這一套程序。­
一、初終­
亡人氣絕後,都講究趁其身體未僵硬時,以最快的速度為死者換上預先特製的「壽衣」、即「送老衣」。還有些地方是在絕氣之前就提前換好了。這是因為死者身體僵硬後,替換衣服會更為困難。「壽衣」包括單衣、夾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數用單數不用偶數,忌用獸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替換下的衣服,地講究隨手撂在房頂,待安葬時燒掉或任其日曬雨淋,不再處理,以祛除不祥。­
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後,還要理發、洗滌,進行整容,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紙錢和麵粉與頭發揉成的圓球,然後用麻披把袖口和褲腿口扎住,稱之為「打麻伴」。晉中祁縣等地則在死者左手放一串與死者歲數相等的小面餅,名為「咬牙餅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條鞭子或拂塵;把死者咽氣後燒化的錫箔用紙包好,放入死者懷中;最後再給死者摟上一條麻披擰成的帶子。人死後魂歸地府,紙錢、錫箔是用作盤纏的;去地府要經過惡狗村,有面球、面餅和鞭子就能夠抵禦惡狗的撲咬。沁縣一帶把裝在死者袖子里的小面餅,就稱為「打狗餅」。­
死者絕氣後,口中還要放入一枚古銅錢,叫做「口含錢」。這一習俗由古代「含玉」的喪禮衍變而來。死者的親屬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類物品和穀物。後來一些地方直接把飯放在死者口中,則名為「 含飯」。都是認為死者口中含錢 、含飯入殮,這樣到陰間才不會挨餓。­
給死者裝束好以後,家人即將其從床榻上移置到一塊木板上。講究「男正女側」,即男性死者仰卧 ,女性死者側卧 。這叫做「停喪」 或「 停屍」。安置之後,要有一塊布蓋在死者臉上,俗稱「打善面紙」。蒙面布也好,蒙面紙也罷,古代都稱為「面衣」,據說春秋時的吳王夫差是始作俑者。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夫差不聽伍子前的勸諫,以至國破身降。臨死時覺得不好意思在陰間再見到先死去的伍子胥,讓人給他臉上蒙了一塊絹帛才咽了氣。人們沿用這一習俗,卻不是因為死者生前做了什麼虧心事,而羞於在陰間見到先死的人。有的說,是家人不忍見死者之面;有的說,是由於死者咽氣後面容不太好看。其實都是表示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安息。以上這些程序是傳統喪禮中的「小殮」。­
在為死者壽衣時,講究不能哭。認為死者正在絕氣之際,哭迷了路,死者的靈魂就無所歸宿;或者認為淚水落在死者身上,會出現走屍、僵屍等不祥事故。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安放停當後,全家男女老少這才大放悲聲,嚎啕痛哭,並燒化紙錢,俗稱「燒倒身紙」、「下炕紙」。至死者去世的傍晚燒紙,稱為「燒黃昏紙」。其意在於以金錢賄賂閻王,買通小鬼,放死者靈魂附體,重回人世。燒過紙錢以後 ,久久不見死者復生 ,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俗稱「嚎喪」。­
死者小殮之後,家人請來同族長輩和鄰里鄉親,共同商定喪葬事宜,然後親自去或請人去親友家報喪。長輩去世,兒孫要身穿孝衣,手持哭喪棍,奔赴親友家叩頭報喪「送孝」。­
死者的家門口要貼白紙黑字的訃告 ,又叫「 門狀」,寫明死者生卒年、月、日與殯葬安排等事項。晉中祁縣一帶要在街門上糊白紙,死者為一戶之長,而且年齡已進入古稀之年,街門滿糊以白紙;如不足60歲,或夫婦有一方健在者,只能糊半邊街門,一般是男左女右;死者如系小輩,雙親尚在,則只能在門額垂貼一張白紙。晉南是把紙折疊起來剪成條狀花絮,死者多大歲數,就剪幾條,然後懸掛在大門外。停屍期間,死者頭前或腳後要點油燈或蠟燭,俗稱「引魂燈」,又叫「 指路燈」、「 路燈」、「長明燈」。陰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靈要藉助於燈光才能看清道路。同時,還要不時燒化紙錢,並把紙錢灰裝在瓦罐內,留待入葬時與棺木一起埋入地下,以供死者在陰間使用。這叫做「燒倒頭紙」。死者身邊放一瓦盆,每次祭奠時都要往裡放一些酒食,也留待入葬時埋入地下,認為這樣死者在陰間就不會成為餓鬼。這叫做「倒頭飯」。­
死者咽氣的當天夜裡,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廟、城隍廟或五道廟舉行一種儀式,「 壓魂」「 告廟」,意思是向陰間報到。在鼓樂吹打下,死者的兒子用盤端一張紙,進廟磕頭拜禮後 ,把紙放在香爐內,俗稱「 納紙」。
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夜裡,介休一帶講究家人繞街行走,一邊燒化紙錢,一邊嚎啕痛哭,稱為「知死」或「尋魂」。榆次等地則在本院土地神前設香案,燒化紙錢 ,焚燒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 ,全家人痛哭盡哀,名為「點化錢」。­
停屍期間,要有人在一旁守護,嚴防貓、狗等活物跳越其上;如果是在夏季,又要防電閃雷鳴,意恐「驚屍」、「炸屍」。沁縣等地預防的辦法是在死者身上放置刀、秤等鎮物。­
入殮­
入殮用的棺材,以木棺為主。木材以木質堅硬的柏、樟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為最一般。晉中祁縣一帶講究不論何種木質,在棺前擋板上必用柏木,至少也須鑲嵌一條。板材時興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蓋、側均為整塊者稱為「獨幅」,若干塊拼合的則分別以其所拼塊數稱為「X 塊頭」。整個棺形為長方形,前高後低,前寬後窄。棺木外塗油漆,有黑、紫、紅、黃幾種顏色。不到50歲的死者,棺木塗以朱漆,稱為「紅棺」;50歲以上的多塗金黃色,稱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繪圖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質本色為底,作素色推光漆畫,顯得金碧輝煌。圖案一般為百壽圖、四季圖、二十四孝圖或「萬字不斷頭」。棺木前頭正面繪雲紋蓮台,書寫「X X 之靈樞」;小頭繪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則畫白菜。有的棺木前頭正面還寫有「福如東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語句。棺木內塗以松香或用黃麥紙裱糊,取的是「黃金入櫃」、「遺澤子孫」之意。棺木內還要貼上用金銀紙剪成的太陽、月亮、北斗圖案。雁北平魯、晉中祁縣等地,在棺木內底部另附一塊鑿有七個孔的襯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 駕鶴仙去,身入西天」。棺底 ,晉中祁縣一帶鋪以石灰、五色綢、線、五穀,再放上七枚銅錢、七塊生鐵,鋪上金箔紙剪成的錢狀物七張,然後鋪上褥子。­
入殮時,要由死者的兒子抱屍入棺。講究把死者的頭部用紅布圍上,然後由其長子抱頭,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後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陽或打傘,稱為「上不見天」。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 ,然後平放棺內 。原來死者袖口和褲腳系的麻披,這時要解掉。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饅頭;在女性死者的雙手都放上饅頭。鞭子稱為「打狗鞭」,饅頭稱為「打狗干糧」。晉中祁縣等地,死者頭部要枕一種特製的凹型空心枕,上繪日月、山川、花卉圖案,枕中實以線香、五穀等。死者身上再鋪七張銀箔,最後從頭到腳蒙紅布七尺,此布須由已嫁女兒置備,俗稱「鋪兒蓋女」。­
給死者鋪蓋停當以後,棺內還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愛之物,但絕對禁止放人毛織物和毛皮製品,如毛毯、毛氈、皮褥子、毛皮鞋之類。民間認為犯了這一忌諱,就會「著毛變畜,錯胎轉生」。
人殮完畢後,棺蓋斜蓋於棺身之上,仍留縫隙。待死者親屬最後檢視後,在夜間或陰陽先生擇定的時辰蓋棺。­
蓋棺、又稱「合棺」喻,家人、親友齊集,揭去死者臉上的蒙面布或紙,向死者告別 。死者如系女性 ,還要請其外甥或娘家人檢視穿戴、鋪蓋,看有無異議。然後正式蓋棺楔釘,家人、親友跪拜告別。晉中祁縣一帶,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蓋的紅布由腳部往下拉,露出顏面,然後順勢把紅布撕下一條,迅速合蓋落木鎖、即棺蓋與棺身之間的榫卯。釘棺一側用釘七枚,每顆釘子上把撕下的紅布條各墊一小塊。釘棺時,全家迴避不動哭聲,只有死者的兒子須立在棺旁口喊「躲釘」。參加釘棺的鄰里、朋友都要身系紅布條,並要給釘棺的人賞封,稱為「喜錢」。蓋棺以後,死者的子女還要手拍棺木數次,俗稱「叫醒」。
在入殮第二天半夜,要置備紙馬素車、香爐錫箔和紙人,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將來出殯必經的十字路口燒化,為死者送行,俗稱「送魂」。
弔唁­
弔唁死者的日子,一般都在出殯前一天,俗稱「 開悼」 或「開吊」。開悼時架設靈棚,將棺木移置靈棚之中。名為「移靈」。隆重的喪事在靈棚前還要高搭牌坊。靈棚內懸掛幔帳或竹簾,後面停棺,前面為堂,靈堂中擺有供桌,桌上供靈花,陳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懸掛死者遺像。兩側擺放各式紙扎和陪葬品 ,諸如童男童女 、金銀二斗、金銀二山、搖錢樹、聚寶盆、引路菩薩、打道鬼、方相……以及輓聯、挽幛、花圈等。開吊後,親友陸續前來吊喪 ,不論輩份大小,統統按照「 死者為大」的規矩,上香跪拜。死者的子孫披麻戴孝,手拄哭喪棍,跪在靈堂供桌西側的穀草或草墊上。
喪禮中,外來親友對死者的哀悼有吊、奠、賻(fu 付 )三種形式。講究奠用香燭、酒果;賻用錢帛、金幣;奠後再燒紙,則為吊。在吊喪活動中,還有一種「管炕」的習俗,即本家、鄰里或親友幫助喪家招待賓客的住宿和飲食。一般分三步進行,一是請炕。喪家根據賓客人數定出所需的炕數(一般每一炕家負責六至八人),然後略備水酒,請炕主前來議事,徵得同意後,炕家就算定下來了。二是管炕,頭一天祭祖結束後,就由總管分配炕員,抄出名帖交與炕家。炕家把賓客接到家中,煙酒茶飯款待。一般晚上吃面條,取親戚往來長久未斷之意。第二天,出殯後賓客要在喪家「坐老齋」、即吃完殯飯。飯後再由炕家接到家中稍事休息,下午散客,炕家的義務也就完成了。第三步是謝炕,下葬後的第二天中午,喪家要設酒席酬謝炕家。謝炕完畢,管炕這一活動也就全部結束了。管炕還有「干、濕」兩種,以上所述叫「濕炕」,即連住帶吃;
在出殯前一天,家人和親友要抱著牌位,打著引魂幡,提著燈籠,吹打著鼓樂到附近寺廟庵觀或其遺址招魂。設祭之後,家人大呼死者,一路放聲大哭回家。安放牌位後,繼而把斜蓋著的棺蓋打開,由死者的長子取凈水一碗,用新棉花球給死者擦臉,俗稱「開光」。象徵地擦拭完之後,碗里的水不倒,由兒孫、女兒及外孫分喝,以此表示對死者的孝敬,大家依次繞棺而過,瞻仰死者遺容,然後請木工重新封棺,打上「 銀綻」 表示再不開棺了。­
「送行」的習俗,在天蒙蒙亮時,由死者的長子一人出門,燒化紙車、紙馬、「家奴、院工」以及死者生前用過的枕頭,當地稱為「送烏明頭紙」。然後提一罐紅豆稀飯,在天亮前從家門一直撒到墳地。
在出殯之前,除了各種吊喪供祭外,死者仍象生前一樣享受著人間煙火食,一日三餐,頓頓必由家人親供,清晨盥洗用品也一如日常安排,連飯後的嗽口水杯也不可缺少。每次供奉時,家人必痛哭盡表。這樣,一直侍候到出殯,死者才算是離家而去。­
出殯­
入殮以後,緊跟著就要定出殯的時間。一般不「熱死熱埋」,否則便會被認為對死者不孝不敬。至於什麼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准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長者可達百餘日,均須單數。舊時還講究由陰陽先生擇吉日,定墳「空」,即所謂墳地上什麼時候能進得去。­
出殯時間確定以後,便要通告親友「送孝」。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系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晉中祁縣等地,於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掛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折疊後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這類似於前面提到的「歲數紙」,只是懸掛時間不一罷了。死者達到耄耋高齡的「歲紙」,當地人時行撕一條給孩子佩戴,據說可以延年益壽。撕回家糊在面瓮上 ,不生蟲子 。舊時有些地方還要在大門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僅寫明生卒年月、出殯日期,還要列出避忌事項。­
「 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後臨時開穴打墓的。打墓舊時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將穴定點 。然後撒五穀,在所定穴位上用銀針開「 十」字,名為「 開土」或「 破土」。「開土」之後,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須在舊葬處旁邊另開一穴。死者如入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依次類排,直到墳地無法再開穴後 ,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 ,選新地另建新墳。­
舊時出殯前,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即請人用硃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這項儀式一般只限於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凶死者不舉行。­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扎。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餚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麵食。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輓聯,以後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花圈。­
弔祭者公奠之後,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餚、食品,然後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抬出靈堂後,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杠、獨龍杠等數種形式。­
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於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杠、24杠、32杠。抬棺人手眾多,既便於做到這一點,前呼後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玩盆在地上摔破。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後,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於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後頭朝後,等於再不往後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次為儀仗、各種紙扎(興縣一帶稱為「紙文」)、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後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後是棺木,棺木後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古代一般由親友、鄰里設祭,後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
來到村外後,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然後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與至親攜紙扎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時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後,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後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墳丘堆成後,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於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扎(「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後,置於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後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於此。­

出殯次日清早,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後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後,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到新墳添土、奠紙 ,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後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穀草桿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一個人死後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滿一周年燒紙祭奠,叫「周年」或「 燒周年」,古代稱為「 小祥」。第二個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滿三周年燒紙祭奠 ,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扎。三周年過後,死者的子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周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扎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畢埋於墓前。「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於告慰亡靈,從今以後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服三」之後,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普通的上墳,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墳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個節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長的歲月中繼續保持著同死者的「聯系」,並寄託自己綿長無盡的哀思。­

㈣ 為什麼人死了之後要用白布把屍體蓋上

死後蓋白布是知道的:傳說吳王夫差沉迷於美女(西施),寵幸奸臣,聽不進伍子胥的忠言,還賜死了伍子胥,後來如伍子胥死前所言,越國大破吳國,夫差自刎,死前感嘆不該不聽伍子胥之言,認為死後無顏去見他,就用白布蒙面而後自盡,然後就傳為習俗。也象徵哀悼與傷心。
人的肌肉是有收縮特性的,就像一個人手被電到或燒到時,本能的是握緊拳頭而不是張開手一樣。
人死後如果有物體從旁邊經過,並產生振動,死人肌肉受到擾動本能的收縮,就容易坐起來,就是詐屍!好恐怖噢!
有的農村在家停屍弔唁時,一般棺材都不是直接放在地上的,而在棺材下面墊上磚頭之類的物質並要放平,就是為了防止人走動時的振動傳到棺材裡,引起~~~

㈤ 絞刑 為什麼要蒙面

因為人死前會記錄眼前最後看到的一刻 他的靈魂會留戀這一刻 蒙上眼睛是為了不讓他有此牽掛

㈥ 為什麼人剛去世時要用白布蓋著臉呢

凡見過人死情景者,都不會陌生。其中用作蓋臉的那塊白絹,俗稱面衣或蓋臉布,又稱幎目。

關於「幎目」的形制及其用處,《儀禮·士喪禮》載:「幎目,用緇,方尺二寸,〓里,著,組系。」鄭玄註:「幎目,覆面者也。幎,讀若《詩》雲『葛藟縈』之縈。〓,赤也。著,充之以絮也。組系,為可結也。」孔穎達疏:「鄭讀從『葛藟縈』之縈者,以其葛藟縈於樹木,此面衣亦縈於面目,故讀從之也。雲『組系為可結也』者,以四角有系,於後結之,故有組系也。」可見「幎目」是一塊一尺二寸見方的布帛;面黑里紅,實為兩片布縫制而成,中實絲絮之類;四角有繩,以便打結。孔穎達稱此物即後世的面衣。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戰國楚墓中,曾發現一件幎目,其形制與《儀禮》記載基本相同:人骨架頭部覆蓋著一件梯形絹巾,上至額部,下至下齶。絹巾上部有窄縫一條,露出眼睛;下部有三角形缺口,露出嘴部。絹巾的表層為深棕色,里用深黃色,夾層中間不絮絲綿,不用組帶作系(參見《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這一實物反映出結構相對復雜的幎目正在向簡便的面衣過渡。唐人寫鬼的小說中,「群鬼悉有面衣」(《太平廣記》卷三二八《陸余慶》),「獨帶面衣,……知是亡人」(同書卷三三〓《僧儀光》),可知當時給死人蓋面衣的習俗已經盛行,以至成了「鬼」的特徵。

為什麼要給死者蓋面衣呢?

蘇州一帶有個《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紅布蒙臉》的民間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擊敗越國後,終日與西施游戲取樂,不問國事。越國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重新崛起。傳說越兵打進吳國那天,夫差正在今蘇州木瀆靈岩山上館娃宮內與西施游樂。忽聞越將范蠡已率兵包圍靈岩,正殺上山來,夫差方才悔悟,羞愧難當,遂拔劍割下所穿紅袍的一角,囑手下道:待他死後,務把這紅布覆蓋在他臉上,一則不忍看見越兵殺上館娃宮,二則再無臉顏去見吳國黎民。說罷,揮劍抹頸。夫差死後,人們遵其遺囑,把紅布覆蓋在他臉上。用紅布覆蓋在死人臉上的風俗就這樣保存下來了(徐華龍、吳菊芬編《中國民間風俗傳說》,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

相似的說法,見《呂氏春秋》卷二十三:「夫差將死,曰:『死者如其有知也,吾何面目以見子胥於地下。』乃為幎以冒面而死。」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九釋「面帛」時引錄這段文字,以為「此其始也」。與民間傳說稍有不同者,一謂生前不忍看見越亡吳國,一謂死後沒臉去見曾對其直諫的伍子胥。

1960年,陝西乾陵出土了一方唐人劉浚夫婦於開元十七年(729)合葬的墓誌,其中有關於劉夫人嘉言懿行的記載:

臨絕之際,嘆曰:「古有失行者,恥見亡靈,所以用物覆面,後

人相習,莫能悟之。吾內省無違,念革斯弊。」子孫敬遵遺訓。此說與前述又有所不同:蓋面衣是因死者生前有「失行」處。設若似劉夫人這等「內省無違」者,就不必「用物覆面」了。

黃永年先生認為,這類解釋只是蓋面衣風俗形成日久之後的想像附會,並非為死者戴用面衣的本意。他認為古人向有戴面衣的習慣,如《晉書·惠帝紀》:「(帝)行次新安,寒甚,……尚書高光進面衣。」《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記高昌王麹文泰為玄奘西行贈送了許多禮物,其中「製法服三十具,此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韈等各數事」。這里的「手衣」當今日手套之類,與「手衣」並提的「面衣」當和《晉書》里的「面衣」一樣,為禦寒之物。據《太平廣記》所收死者赴「地府」見「冥官」的小說可知,古人想像中的「冥中」,均為幽晦陰冷之地,「無日月之光」,其苦寒定不亞於玄奘之往西土。《儀禮·士喪禮》所記「幎目」需「著」(即「充之以絮」),可知死人「面衣」的用途同樣是為了禦寒。倘真如劉浚夫婦墓誌所說為遮羞才「用物覆面」,這個遮羞之物又何必充絮,何以會與專供生人禦寒之物同稱「面衣」(《樹新義室筆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然而,從先秦時代的喪葬實際情況來看,給死者蒙面用的「幎目」並非都在夾層中間實以絲綿,甚至覆面之物也不一定都是可供禦寒的布帛。如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發掘了一批戰國墓葬,「常見在死人臉上用不同形式的玉片構成人面形。玉片上都帶有穿孔,因此被認為這些玉片可能是用線穿連在一起或綴附在織物上,然後覆蓋在死人臉上的」(《洛陽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5年第5期)。為此,有人根據《儀禮·士喪禮》中幎目與包頭布等配套使用的規定,參考《禮記·雜記下》「鑿巾以飯」的記載,復以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幎目下部有三角形缺口供露出嘴部的考古報告為實證,對幎目的實際作用提出一種解釋:人死,屍體會發出惡臭,惟恐前來弔唁的賓客憎穢,故在屍面覆蓋布巾。喪禮中又有「飯含」規定,即必須給死者口中含飯才能入殮。大夫以上身分的死者,照例由前來弔唁的賓客為之含飯。喪家怕賓客惡心,因此在布巾上挖孔露出嘴來,方便「飯含」之禮的進行(參見呂靜《春秋戰國時期喪葬禮俗研究》,《國風》第一卷第4期)。

至此,有關給死人覆蓋幎目或面衣的本義,已得四種解說:夫差羞見亡國(或伍子胥);失行者恥見亡靈;為御冥間陰寒;怕弔客厭惡屍臭。

哪一種解說才是正確的,請讀者判斷。

㈦ 人死後,為什麼會有白布遮臉之說法

官方有高人,當看到死者白紗蒙面,不懂的人會問緣由,白叟則會說,身後好看,怕嚇著你,以是蓋上。以上說法不一,各人又是甚麼設法?

看累了吧,來一段笑話讓你開心樂一下:

反彈

那種聊天時候能接住你每一個梗並且機智反彈,永不冷場的人,這一輩子你也不會遇見太多,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啊,人生最難就是有這么一個人,你願意跟他呈現你的有趣,他也願意跟你呈現他的有趣,而且你們一直有說不完的話。

㈧ 有人知道漢族喪葬習俗的具體過程嗎

喪葬,是人的最後一項儀式。所謂喪葬禮俗就是處理死者時殮殯奠饌的禮節與習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禮俗有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死者屍體腐爛而加以掩埋的活動,也不只是活著的人對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禮節習俗,儒家通過喪葬儀式宣揚並實行「慎終追遠」的孝道,統治者通過喪葬制度強調並維系社會等級,達到調控社會的目的。所以,中國的喪葬制度有著極為豐富的內蘊。隨著時代的流逝,繁瑣的喪葬制度也日趨簡化。我們這里介紹的主要是近代江蘇各地的喪葬制度。
1.領路經。病人或老人將死,預先請尼姑至床前念領路經。從寢室到大門一路插上蠟燭。人在臨死前須將其床上蚊帳取起,否則以為人死後將會落入「網屍城」。將小塊銀子放在死者口中,稱為「含口銀」,據說是怕在陰間因為飲孟婆湯而迷了心。要將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屍床上,頭南腳北面朝天,大開家中的門,以利死者靈魂離去。親生兒女在老人斷氣前後燒錫箔壽紙,叫「引路錢」。門口燒紙轎、草鞋,庭中燒錠庫以及死者生時衣服數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則死者來世將變成犬馬)。
2.在吳地,人死後以水抹身,富者以綢綾十三件,貧者以布衣七件給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無紐。在蘇北地區如高郵,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壽衣,又叫老衣。壽衣講究「五領三腰」。「五領」為五件上衣,即襯褂、棉襖、棉袍、罩衫、馬褂;「三腰」為三條褲子,即襯褲、棉褲、罩褲。女喪改棉袍、馬褂為大棉襖、夾襖,改罩褲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頭前供一碗生米飯,叫做「倒頭飯」。頭前足下各點一盞油燈,叫「引路燈」(在吳文化區域如崑山等地,死者腳邊點燃的燈稱為「長明燈」或「幽明燈」)。死者臉上蓋張黃紙,叫蒙臉紙。至夜請僧尼禮懺,稱為「轉斂」。
3.喪服。上輩或平輩人死要戴孝,下輩人死不戴孝。兒子披麻戴孝:頭戴麻布帽(有的帽後垂麻絲),帽子左右兩角掛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條反搓成的稻草繩子。女兒和兒媳披發扎麻,穿白布衫裙,腳蹬麻布蒙面布鞋。孫輩帽上縫一小塊紅布。死者同宗每人發孝帽一隻,女發孝巾一條,名曰「散孝」。家有喪事要「變白」,服飾及傢具物件凡是紅色的,一律搬開或用白紙蒙上。門上貼兩張寬十厘米左右的白紙條作訃告。
4.「吃倒頭飯」。孝子招待親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頭飯」(吳地稱為「吃豆腐飯」)。死者年齡大,且生前吃葷,在喪事辦完後,最後一頓用酒招待,叫做「謝紅」。
5.引路焰口。喪事須按風水先生的安排辦事。家人要請和尚超度亡靈,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請道士做道場,驅邪捉怪。
6.大小殮。大殮和小殮無大區別,只是小殮不釘尾,不合棺縫。棺木要由族長和孝子的母舅殮收,得其同意後方可入殮。入殮要按風水先生確定的時刻,禁忌屬相的人在入殮時必須迴避。大殮在死後二三日,預先小殮。棺內放石灰墊襯。屍將入棺時,先檢屍衣之珠玉,然後由孝子捧頭納入,用水抹屍面,並灑酒屍口。屍體用紅線正位人棺,身下墊以銅錢 (有的用紙錢),伴以死者生前心愛之物作陪葬晶。入殮後,子女親友繞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後一眼。接著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頭」。在蘇北,蓋棺時,棺釘用子孫兒媳頭發纏繞,隨釘釘入棺內,叫做「挽釘」。「封釘」,男喪由族長執斧,女喪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給執柄者以彩帛或封釘禮金。
7.做七。死後每七日,請僧侶道士禮懺誦經,共七次,稱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稱接眚,又稱撇青,在死後十餘日內進行。這天,先將寢室中鋪設恢復當日死 者氣絕時之原狀,然後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齊,幻為人形。屋內要懸掛尖嘴雞爪、形狀可怖的眚神於其側,設三牲祀之。
9.出殯。殯葬有三種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後殯葬,二是擱置「六七」即死後第四十二天殯葬,三是入殮後隨即殯葬。一般入殮後三天內安葬。殯葬時間、地點由風水先生確定。親友子女隨棺送葬。子女手執「哭喪棒」(尺許長的柳樹棍)。送葬路上一路丟「買路錢」。挖長方形坑,坑內燃燒稻草,叫「暖坑」;再將銅錢或紙錢放在坑內四角和中央,然後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孫兒媳們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羅裙兜土」;接著揮鍬填土,做成圓錐體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將手中的哭喪棒栽在墳前,子、孫、重孫各栽一排。不久,柳樁做的哭喪棒會發芽吐枝,若枝繁葉茂,則象徵子孫繁盛,家業興旺。這些樹後代不得砍伐。殯葬後,在墓前後左右燒些紙錢給野鬼,名為「和鄰紙」;再為死者燒「安位紙」,最後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許回頭望,忌走回頭路。到家門口,送葬人從點燃的紙錢上一躍而過。
10.燒七。歿後每隔七日舉祭一次,稱「燒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時,全家團聚靈前,設食供奉,或請僧道誦經。「六七」時,親朋好友前來追悼,孝子請僧尼做佛事,或請道士齋醮,焚紙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兒辦飯菜供奉亡靈,名為「換飯」。七期之翌日逢農歷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則此日為「犯七」,家人以為死者靈魂回歸,預將湯罐水缸空壇之口全部蓋好,恐其墜入;又將枕簟被褥鋪好供其服用,謂之「閉殃」。欲辦喜事之家需抓緊在「六七」之內完婚,叫「七內招」,否則必須三年之後才能辦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後一百天舉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後一年舉行祭奠叫「做頭周年」,此後每年紀念日叫「燒周年」。喪者之家春聯第一年為白紙,第二年為綠紙,第三年為黃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並支配民間喪葬習俗的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靈魂不滅和祖先崇拜的觀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陰間和來世想像對喪葬中的許多習俗有深刻影響;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觀念,這種中國特有的儒家倫理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縟的喪葬禮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㈨ 為什麼弔死的人要蒙面

因為死相太難看了吧,據說舌頭都會伸在外面,面部猙獰

㈩ 為什麼漢人死後蒙面

此習俗自清朝始。
由於滿洲貴族在社會發展階段上的落後以及人數上的巨大劣勢,清朝入關後施行了倒行逆施的落後民族政策,執行了剃發易服,於是中國人的形象都變成了馬褂,鼠尾。
但這個政策允許有幾不從,即例外情況。所謂男從女不從,俗從僧不從,還有就是生從死不從。即人死之後允許穿華服(漢服)入殮。所以中國人在下葬時,大都穿的祖宗的衣服即華服(漢服),並布蒙面以示愧對先人。
在滿清中國,是中國文明發展的停滯期和變異期。其後遺影響至今。

閱讀全文

與老人死後為什麼要蒙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哪些人不領還要退回 瀏覽:457
為國解憂永不退休不領社保 瀏覽:839
重陽節宣言 瀏覽:991
80歲老人肺氣腫吸氧設備 瀏覽:861
什麼是脫離父母的管教 瀏覽:994
敬老院助殘日活動 瀏覽:622
老年大學品牌打造 瀏覽:864
農民社保卡土地養老金怎麼查詢 瀏覽:424
遼寧農民養老金是多少錢 瀏覽:344
孝敬父母的八個字成語有哪些 瀏覽:57
陸豐市哪裡有老人乘車卡 瀏覽:748
久月初九重陽節小作文 瀏覽:463
老年公寓安全協議 瀏覽: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瀏覽:357
高齡老年人適合喝什麼牛奶 瀏覽:450
重陽節爬山活動橫幅 瀏覽:353
老年人脊背燒 瀏覽:578
武警選拔體檢檢查什麼部位 瀏覽:328
金絲峽老人多少歲免門票 瀏覽:509
體檢多少天前要吃素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