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子從守廟者那知道了答案為什麼還要叫子路來試一下從孔子的行為中你學到了什
因為從中我們學到了為人要謙虛謹慎,要對人及物,要有一個空心用大的行為,與人為善的行為
『貳』 為什麼老年人都喜歡去寺廟做義工
不但老年人喜歡去,年輕人也喜歡去。
『叄』 可以守廟為生的人是不是上世也是守廟人
不見得,人真的會有上世下世嗎,如果有的話今世為人來世還為人么?
『肆』 「孔子問守廟者曰......」是什麼意思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
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
覆。'孔子顧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
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注》:「宥與右同。言
人君可置於坐右以為戒也。」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中去參觀,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問看守廟宇的
人:「這是什麼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用來給寬待赦免的人坐的器
具。」孔子說:「我聽說寬待赦免的坐具,空著時會傾斜,裝了一半水就會
正,裝滿水了就會翻倒。」孔子回頭對學生說:「往裡面灌水吧。」他的學生
提水來灌,倒了一半水時欹器就端正了,裝滿了水後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
它又傾斜了。孔子感慨地說:「唉,怎麼會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呢?」子路說:
「請問有保持滿的方法嗎?」孔子說:「聰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
勞大過天下的,就用退讓的辦法;用勇力震撫世間的,就用膽怯的辦法;富裕
遍布四海的,就用謙恭的辦法。這就是所謂不斷裝滿又不斷損耗的方法。
欹器,用來放在"座右",就是以此來警覺自己。所謂"座右銘",就是放在座右
來使自己警覺的銘文(格言等)。"欹器"並不叫人無所作為,因為空了就會傾
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滿,因為,灌滿水之後就翻倒,所謂"滿招損,謙受
益。"
此文發表於2007年8月16日的《大河報茶坊》上
在瑞典的東方博物館保存有一批中國仰韶時期的彩陶。其中有一件頗類葫蘆
的、上部圓鼓形、下部圓錐形的陶壺,下腹部靠圓錐的最粗處,有兩耳左右對
稱,作栓繩子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稱之為打水的容器,並盛贊六、七千年前
的中國古人就能巧用浮力,可是,中國的專家卻說這是一件欹器的雛形。
據《孔子家語·之恕》和《荀子·宥坐》,孔子曾在魯桓公廟里看到過欹器。
他問廟里的看守,這是什麼東西,看守告訴他說: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宥坐之
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沒有水就傾斜,灌滿了水就翻過去,灌一半的
水卻能垂直正立(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是這樣的嗎?看守回答說是。
孔子就讓子路取來水試了試,果不其然。此時,孔子不由得長嘆一聲說:「哪
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啊!」在古代「宥」與「右」、「坐」與「座」同義,「宥
坐」就(把某物)指放置於座位右邊以為勸戒,這也是後世座右銘的來歷。可
惜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欹器在漢朝末年的戰亂中失傳了。
由瑞典東方博物館保存的欹器雛形來看,在座位右邊放置欹器,歷史十分久
遠。不僅三皇五帝之時,就有名叫「侑卮」的勸戒之器,甚至遠在仰韶文化時
期的部落酋長們也很可能有類似的舉措。此後的數千年裡,盡管時續時斷,但
總體上還是延續了下來。據記載,西晉時,大將軍杜預曾為晉武帝造過欹器,
南北朝時,祖沖之也為蕭子良造過,還有隨朝的耿詢等也造過。現在,故宮博
物院里就陳設有一對銅質鎦金的欹器。它是1895年「光緒御制」的。器高45.5
厘米,長18.7厘米,寬14厘米。樣子很像個插屏,底座上有一個框架,框架的
中央吊掛著一個直徑12厘米、高147厘米的筒狀容器。筒兩邊的乳釘形軸與框架
內側的針狀軸銜接,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轉動。這種裝置巧妙地利用了物
理學中的力矩原理,能夠根據水量的多少擺出欹(傾)或正的姿勢,起到警示
作用。
在吐魯番以東42公里的戈壁灘上,有一限斯塔那古墓群。其中一個墓室中有6幅
壁畫,第一幅畫的就是一個欹器。這個墓主人看來非常謙虛,不但生前時時告
誡自己「戒盈、戒滿」,就是死後還要提醒自己不要過分。
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澴,在兒子被抱走坐上大清王朝的寶座後,趕緊在自
己家裡擺上了欹器,並在旁邊寫下了一段話,提醒自己不要不知足。這段話
是: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兒孫錢多膽也大,
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自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兒孫禍也小,些許
財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盡管光緒皇帝父子都在自己的座右放置了欹器,但大清朝依然沒有逃脫滅亡的
命運。可見欹器的勸戒作用非常有限,它不過就是一個形式。不過對這種形式
也不能一概否定,畢竟它把「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道理直觀地演示了
出來,聰明的人、有理智的人不應該不有所震動。但由於貪婪是人的本性,特
別是那些有能力的官員,大都是進取心較強的人,對於名利的追逐比一般人更
強烈(也許此說有些片面?),故而對他們就更別想用個簡單的比喻就能使之
淡泊下來。所以,反腐敗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制度。我想,如果在加強警示教育
的同時,在制度設計上再多些制衡,重特大腐敗多發的勢頭就會有所遏制。
*欹(音〔欹qi」)器,是一種灌溉用的汲水罐器,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
民在生產實踐中的創造。欹器有一種奇妙的本領:未裝水時略向前傾,待灌入
少量水後,罐身就豎起來一些,而一旦灌滿水時,罐子就會一下子傾覆過來,
把水倒凈,爾後又自動復原,等待再次灌水。
『伍』 孔子問於守廟者曰翻譯
「孔子問於守廟者曰」翻譯:孔子問守廟的人說。語句出自《荀子·宥坐篇》,是戰國時期荀子創作的文章。宥,同「右」。宥坐,置於座位的右邊,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於座位的右邊,作為借鑒。本篇記錄的是孔子的事跡,其中包括孔子觀魯桓公之廟而論欹器、殺少正卯、困於陳蔡等內容。
作品原文: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翻譯:孔子參觀魯桓公的廟,看到那裡有一隻傾斜的器皿。孔子問守廟人:「這是什麼器皿?」守廟人說:「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這種器皿,不注水的時候就會傾斜,倒入一半水時就會端正,注滿水後就會翻倒。」
作者簡介:荀子,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
『陸』 "孔子問於守廟者曰"和"誨女知之乎"的意思
第一個是:孔子問守廟的人說
第二個是:(我來)教你什麼是求知吧。
滿意請給好評,謝謝
『柒』 如果守廟人邋遢,神仙還會去住嗎
既然你說的是寺廟,真就不知道寺廟里住的是出家僧人,而不是什麼守廟人。寺廟里供的是佛菩薩、阿羅漢、龍天護法,而不是什麼神仙、妖魔鬼怪。
你說的是什麼廟啊?不是像是寺廟。
『捌』 二賢庄旅遊的問題
在山西的歷史英雄人物里,單雄信是很特殊的一個。狐偃、先軫、衛青、霍去病、關羽、徐晃、尉遲恭、薛仁貴、郭子儀、狄青……這些人在勇武過人之外,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忠」,忠於當時的王朝,各自的主子。但單雄信不是。他反對完隋朝接著反對唐朝,在昔日義軍紛紛轉變性質的時候,他似乎有一種割捨不下的草莽英雄情結,面對所謂「大勢」決心不予合作,慷慨赴死。這樣一個在舉世滔滔中保持了個人尊嚴的人,是值得後人去追懷的。6月中旬,在一個風狂雨暴的下午,我就去拜訪了盛傳多年的英雄故鄉———長治市西郊二賢庄。
單雄信生活和廝殺的年代,是在距今1400年左右的隋朝開皇、大業、唐初武德年間,悠悠千餘年過去,自然剝蝕,戰火兵災,人為誣妄矯飾再加上某個偉大年代的人工毀壞,地上文物(如果確曾存在的話)還能存留多少,本身就是一個令人生疑的話題。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到這里也就沒抱太大的希望,如果能親手撫摸一下前代遺下的古木故土、斷瓦殘磚,親耳聽一聽當地父老口耳相傳的一些前朝軼事,也就於願足矣。
但是在6月20日我來的這個下午卻不湊巧,兩個多小時的踏訪、察看工作還沒有做完,庄寨上空就突然風起雲涌,大雨如注,我只好鑽進廂房內躲雨,坐看狂風「啪啪」地拍打殿門,默默感受這千年高崗上的風雨威力。
那天下午的考察是在尚進才的陪同下進行的。尚進才,長治日報社老記者,多年致力搜集、疏理單雄信事跡,有研究性文章在當地文史刊物上發表。尚進才即是二賢庄當地人,自信為單家後人(當地有「單尚不分」之說,傳雄信反唐累及家人,為避政府追殺多有改姓「尚」者)。有他的陪同當然是最好的了。
二賢庄,在文學作品中和當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賢庄」的叫法,此叫法據尚進才講,是因為二賢庄位於古潞州府治西門外八里(隋制,1里約等於今0.5華里)的地方。而這個距離,和今天的上黨門距二賢庄的距離(約4華里)也是一致的。二賢庄並不是一個村子,它是一個獨立的,地勢明顯高出周圍村寨的封閉性庄園。盡管缺乏正史和地方誌的記載,這種地勢作為一種反體制的地方豪強勢力的據點,作為一種軍事或半軍事建築的依託在事實上是很適宜的。而據次日的當地五六位老年人的回憶,這個地方僅僅就在民國時期,還是比現在大大高出許多的。現在,站在進庄的路上就能看見那片新修的仿古庄園,而在六七十年前,莊子右面是一條深溝,人稱柳荒溝,人們一般避免行走;庄後和庄左是一條不大不小的河,從河灘仰望庄園更是崖壁百丈;莊子前面有一條黃土路可通莊園,從路上往莊上看,除了滿眼土崖和酸棗圪針樹,什麼也看不見。老人們更回憶,在那時,二賢庄前還有一座腐朽不堪的老吊橋,吊橋下的溝里沒有水,人和牲口可以行走。根據這種記憶描述,二賢庄分明是一個帶軍事性質的建築,即便不是單雄信生活年代的形制,也可能有後世的類似人物經營過。然而請到的老人們記憶這個地方最多的卻是二賢庄庄前重修過一次的舞台和它作為「二仙廟」的香火繁盛之狀,———清末至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民間社團最活躍的時代,這一點與現在民間力量的式微大為不同———那麼二賢庄或二賢寨是什麼時候、怎麼樣演變為「二仙廟」的?它經歷的是一條真實人物在漫長歷史中被神道化、庸俗化的道路?還是一條人們為躲避政治迫害以另一種方式隱晦地紀念前賢的道路?我們已經無從考證。
在庄園內,尚進才提示,在新的磚牆外,還保留著一段古老的夯土牆,———這正是我想看到的東西。在現有庄園右側牆外,我們撥開叢生的灌木,便發現了一段兩三米高的舊牆,夯土每層厚約13-14公分,然由於夯土建築在歷史上延續年代過長,我們無法據此斷定什麼。倒是老人們介紹的另一件往事更有些價值。據步馬村的老支書講,上世紀70年代大修大寨田,村民們在平整二賢庄右面二三百米遠的那塊地時,鋤頭斫不下去,人們細看發現那是一段綿延很長的夯土。由於莊稼覆蓋,我無法見到這段夯土遺跡,但如果此事確鑿,至少表明,在歷史上的某個時候,二賢庄不僅比今天高,而且規模還要大出很多。
二賢庄庄內的原有建築,現在人們能記起的是「二仙廟」和據稱是「秦瓊養病樓」的一幢磚木結構二層樓。按說,依此樓的建築材料和風格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出建築時間,但它已在1951年被當時的地方政府拆毀,所有材料全部運走蓋了長治市大禮堂或烈士陵園。
二賢庄門前右側原有一株四個成人才能合抱的古槐,一直流傳是秦瓊曾拴馬的樹,此樹也在1951年被砍倒,運去修大禮堂。樹後來用在禮堂的哪些部位,二賢莊周圍村莊的人據說還有人記著。</P>
<P style="TEXT-INDENT: 2em">庄園院內靠後部位有一個洞穴,解放前的守廟和尚老興有進去過,說能容二百來人。上世紀80年代新修庄園時洞口被填埋,現在只能看到微凹處和荒草。
我看到的二賢庄,姑不論它是否曾住過單氏豪傑,是否曾是五路天下英雄的總調度部,從其規制看總該是一個經過精心經營的軍事性庄園,地勢險要,風景優美。然看它的歷史,卻是一部自然傾圮史和人為篡改、無知破壞史。現在,庄園里保存的最有價值的文物是幾十塊「五指磚」,磚呈方形,一個五指手印清晰地印在磚上,是為特色;專家鑒定確為隋唐時古磚。但這塊磚也只能證明此庄為隋唐舊地,由於其它建築盪然無存,無法傳達更多的信息。
二賢庄的東南西三面是蔣村、湛上、步馬三個村子,莊子最後的主人何時離開已不得而知,二賢庄就由三村輪流代為經管。莊上原來住著和尚守廟,廟會由三村輪流主辦,直至1949年以後這種集民間集會、物資貿易、祈福敬神為一體的活動被當作「封建迷信」禁止。
關於單氏世系、單李恩怨、單雄信之死和單家後人的現有線索
二賢庄之所以得名,之所以牽動後人追尋憑吊,是因為曾居住過著名的綠林好漢、瓦崗義軍將領單雄忠和單雄信兩兄弟。特別是單雄信,武藝出眾,仗義疏財,深孚眾望,性格倔強,不屈不撓,慷慨赴難,是一個讓人「服氣」的歷史人物。那麼單雄信身世如何?他是怎麼到二賢庄的?關於他的那些小說、評書故事真實性如何?根據正史和尚進才搜集到的家譜資料、碑刻資料,現有的線索是這樣的:
新舊唐書對單雄信均有記述,稱他是山東曹州人。山東東明縣一位叫單本立的人提供的《單氏族譜總序》和《景字輩總序》也支持了這個說法,並勾勒出單氏家族東遷潞州的概況。
單雄信(581-621)祖籍曹州,祖父名登,曾助北周宇文氏統一北方,戰功卓著,拜護國將軍,守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公元579年雄信之父禹襲父職仍守東昌。隋開皇元年(581年),隋將李淵率部攻周,圍東昌,單禹與之血戰七晝夜,城破後被俘不屈被李淵所殺。單李積怨當由此始。單氏一家由家將保護出逃,不敢在山東久留,輾轉來到潞州。很可能當時因單家官宦之家,出逃時攜有金銀,所以能在潞州蓋庄園、置田地,定居下來。而觀現在的二賢庄地形,孤居高崗,不與周圍村落接近,也正是隱居避禍之所在。
單氏兄弟二十歲左右,已個個武藝精通,更兼他們豪爽仗義,扶危濟困,當地人敬稱他們為「二賢」,所居之地後來也就成了「二賢庄」。
二十多歲的單雄信已名噪綠林,成為「九省五路綠林英雄都頭領」。現在當地父老猶能指稱一些英雄的姓名,如稱王伯當是單雄信的親密助手,好多事務都由他們倆共同決定,稱北面的好漢是王君可、史大耐,南面的好漢是黃河上的魯明星、魯明月兄弟,西面的好漢是少華山上的齊國遠,李如(王圭)等。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37歲的單雄信同王伯當、徐世責力等一起加入瓦崗軍,成為這支反隋義軍的重要將領,單雄信被任命為左武侯大將軍。隋朝舊將李淵從太原起兵後,迅速發展壯大。他們既和義軍一同反隋,又與李密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河南的王世充等互相攻擊。在瓦崗散將,瓦崗舊部紛紛投唐之際,單雄信率部投靠了反抗唐朝的王世充。公元621年,唐鄭交兵,王世充向李世民稱臣,單雄信單騎突圍,血戰被擒,誓不投降,被李世民斬於洛陽渚上,時年41歲。
『玖』 佛經里的守廟人是什麼意思
守廟人是看護廟門及殿堂的人,他是俗人不是出家人,其中有的有信仰,有的無信仰,負責管理打掃、接待香客等事,由廟主付給相應的生活費用。這種寺廟一般不住有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