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類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一個樂觀的心態,有健康的飲食,這些都是能夠保證我們長壽的前提。那麼人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長壽吃什麼食物好呢?今天三九養生堂的小編就來向你介紹老中醫是如何說長壽的秘密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和揉腹、推背一樣,擦胸也是我國的傳統養生方法之一。
每天適時的擦胸,不僅能夠調節人體內的胸腺素,而且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的,特別是對於老年人效果更佳。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中心李躍華教授說,擦胸的方法比較簡單,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均可。
在溫暖的室內,身穿單衣或赤膊,不要穿著胸前有扣飾的衣物,雙手互相摩擦稍熱後,用左手掌輕輕按在左乳左側上方,手指斜向下,適度用力推擦至右下腹,然後再用右手掌從右乳上方,斜推擦至左下腹,如此左右交叉進行。
一上一下是一次,然後一共要推擦30次左右就可以了,在每天早晨起床之後和晚上睡覺之前各做1次,當然,咋子吃過午飯之後也可以加做一次。
另外,保持信仰或友誼讓生活更充實。和好朋友在一起分享快樂,能夠獲得集體感和歸屬感。隨時享受生活的樂趣,是關鍵的長壽秘訣。
② 長壽村的探索長壽的秘訣
廣西巴馬長壽與地理、氣候、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更與和諧的社會環境,長壽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結構有關。石市長壽老人的膳食結構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鹽、低糖、低脂肪、低動物蛋白、高纖維。他們吃的是自己種的無污染蔬菜和粗糧,主食是玉米、大米,並配以野菜、紅薯等,只吃少量肉。
長壽的環境:
1、空氣:在巴馬,空氣的負氧離子很高,著名的水晶宮、百魔洞和百鳥岩等旅遊景點,每立方厘米的負氧離子竟高達2萬到5萬個。盤陽河兩岸達3000個以上,縣城城區的負氧離子也高達2000個以上。
負氧離子被稱為「空氣中的維生素」和「長壽素」。①它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增加肺活量,起到止咳、平喘、袪痰的作用;②它能夠改善和調節神經系統和大腦的功能狀態,調節抑制興奮過程,起鎮定安眠、穩定情緒的作用;③它能夠促進人體的生物氧化和新陳代謝,能改善心肌功能;④適量的負離子對許多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巴馬的瀑布並不多,但森林覆蓋率卻高達57%,再加上巴馬地區的大氣受紫外線、宇宙射線、放射物質、雷雨、風暴、土壤和空氣等因素的影響,產生電離而釋放出的電子,很快又和空氣中的中性分子結合而形成負氧離子。又由於巴馬地區磁場高,是雷擊的重擊區,最易產生負氧離子。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中老年朋友,每天都到巴馬的百魔洞里來「吸氧」,在山泉中沐浴,絡繹不絕。
2、可滋泉水:水在五行中對應是水。巴馬的水,多是地下水和富含礦物質的山泉水,又稱小分子水。可以說,水是巴馬的最突出亮點。在巴馬,我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巴馬的山泉水。當地人告訴記者,巴馬的山泉水,你從山洞裡打出來,放上一年,水也不會變質。
巴馬的可滋泉水有以下四個顯著特點:(1)天然弱鹼性水(酸鹼度)PH值一般在7.2-8.5之間。(2)富含豐富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氧化還源電位低;(3)很細,極易進入人體細胞膜被人體吸收;①具有養膚生肌袪除胃炎之功效;②化解腎膽結石;③參加和改善生化作用,增強酶的活性:降血脂、降血壓,使心腦動脈粥樣硬化症減輕和消失。④空腹飲用極易吸收,進入血液後,能很快使凝聚成團的紅細胞分散開,降低血黏度,促進微循環,減輕或消除心悶、心痛、腿軟、氣短乏力、頭痛、頭脹、頭暈、失眠、四肢發涼、肢體麻木、耳鳴、視物模糊等症狀。用巴馬的水泡茶,可以真正泡出茶味來。不少妙齡少女把巴馬水作為柔膚水,肌膚有光澤。糖尿病患者在巴馬,每天喝四升水,堅持三個月,血糖恢復正常,這就是小分子水的作用。
3、地磁:地磁對應金,是五行之首,萬物之源。為什麼巴馬地磁比其他地方高呢?這是因為巴馬有一條斷裂帶,直接切過地球地幔層。這條斷裂帶就在盤陽河地下,斷裂帶把巴馬一分為二(即西山、鳳凰、東山三個鄉為石山地區,其餘七個鄉鎮是土坡丘陵地區)地球的一般地區地磁約在0.25高斯,而巴馬的地磁高達0.58高斯,是一般地區的一倍多。有科學考證:人們生活在恰當的地磁場環境中,身體發育好,血清清潔且循環好,心腦血管發病率低,身體免疫力高,能協調腦電磁波,提高人的睡眠質量。外地來巴馬旅居的朋友,會感覺到在巴馬睡眠很好,這就是高地磁作用的原因。
4、陽光: 陽光在五行中對應是火。陽光就是太陽光線。到達地球表面的光線分為紫外線、可視光線、遠紅外線。紫外線對人體最有影響,最有害,它簡稱UV。在五行中,金與火相剋,在高磁場(金)的反作用下,把有害的紫外線(火)反射回去,保留了遠紅外線。巴馬在高磁場的作用下,不僅日照時間平均5小時,而且80%以上是被譽為「生命之光」的4至14微米波長的遠紅外線。在烈日下,也不會感覺毒辣。遠紅外線不僅能激活水,更能不斷地激活人體組織細胞,增強人體新陳代謝,改善微循環,提高人體免疫力。
5、食物:食物在五行中對應是土。巴馬的土壤有豐富優質的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專家公認,全世界最純正、最原始的乳酸菌在巴馬。九十年代日本專家到巴馬,從百歲老人的腸胃液里提取了乳酸桿菌,回國後進行培養用於乳酸奶。另外,巴馬的土壤中含錳和鋅很高,是其他地區的幾十倍。在巴馬百歲老人頭發中,發現錳的含量是其他地區老人的10倍。世界衛生組織認為:①錳對於血管有保護作用;②是人體多種酶的激活劑;③對血糖血脂血壓均有影響,同時錳有助於提高SOD(抗衰老),消除自由基的功能,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鋅被譽為「生命之火花」,它與人體80多種酶的活性有關,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所必須的元素。巴馬土壤中含錳和鋅都很高,農作物通過吸收土壤里的錳的鋅,儲藏在莖葉或果實里,人又通過食物吸收而進入人體。因此,巴馬的百歲老人無心臟病和腦血栓,絕大多數都是無疾而終。
③ 古今中外尋求長生不老的人有誰
(一)帝王長壽者少,宗教,氣功界長壽者多。
長生不老,壽比南山不老松,一直是千百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從古至今人們對長壽問題進行了許多的探索和嘗試,古代的帝王為了追求長壽幾乎達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古代的帝王在擁有世間最寶貴的東西,如至高無上的權利,能決斷別人的生死,光輝燦爛的宮殿,用不完的金銀財寶,美女如雲,等等之後,更想擁有壽命,並想與天同壽,以永遠享樂人間。
從我國古代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開始,就千方百計地尋求長生不老之法,他廣征靈葯,遍采仙方,。他聽說渤海上有三座神山,山上住有仙人,並有不死之葯,於是他不惜耗費巨資派徐福帶童男童女數千人渡海東行,去尋找那虛無飄渺的神山仙人,長生不死之葯,結果終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徐福不知去向,秦始皇只活了四十九歲就死了。
英雄一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戰場上金戈鐵馬,叱吒風雲,到了晚年也追求起長生不老之葯,他吞服了西域僧人煉的金丹,服後水銀中毒,消化器官腐爛而死。終年僅53歲。
自前漢時期起,漢武帝劉徹遵方士之言,祭示灶神,說把丹砂煉成「黃金」,可以長生不老。從漢代起到唐代煉丹之術相沿不衰,一些人認為「金性不楸」所以濫服金丹以求長生,結果適得其反,從唐代宮庭來說憲宗,穆宗,敬宗,宣宗等都是因吞服金丹中毒而死的。後來我國的傳統的宗教道教總結了以前的失敗的教訓,得出結論,說「丹」不在人體外部,人的自身體內就有「丹」,所以道教的主要的功法就是修煉人體內的「金丹」,以求長生不老。這也是從失敗中總結教訓。
到了近,現代國內外的許多的科學家對長壽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提出了許多有關長壽方面的理論。其中有神精內分泌學說,自身免疫學說,細胞分裂學說,生物鍾學說,誤差學說等等,同時也研究出人類壽命的極限。
前蘇聯也有有一個研究長生不老的計劃,一名叫域陀夫的蘇聯男子已144歲了,但看上去外貌尤如65歲,這完全是由於他在過去的42年之中接收了蘇聯科學家長生不老的葯物實驗,才使他白發變黑,牙齒重新長出,身體日益強壯。這種葯物還在實驗階段,最後的結果還不知道。
從古至今許多人對人類的壽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有不少,那麼宗教和氣功在長壽方面的作用和理論又如何呢?國內許多人在學煉氣功,並將長壽的希望寄託在此,那麼氣功能否是人類真正地打開長壽大門的一把鑰匙呢?我國傳統的道家功法在長壽方面有沒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呢?筆者認為無論是氣功,還是傳統的中醫理論經驗,還是道家的功法在長壽方面從理論到實踐都有許多的成功之處,值得深入的研究。
當今的科學家認為人的最高的壽命應當是相當於性成熟的8---10倍。人類`的性成熟在14----15歲,則人類的最高的壽命應當是110----150歲之間;或者人類的最高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7倍,人類的生長期約為20----25歲,所以人類的最高壽命應當在`100----175歲。
在我國一些宗教和氣功修煉有素的人士他們當中確有一些長壽的人,其壽命也超過了現代科學家推算的人類的最高的壽限,即超過了100-----175歲,或是達到了科學家予期的壽命。
道家的鼻祖老子就活了二百左右歲。老子,姓李,名耳,傳說是楚國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史(掌管國家檔案的史官)。據【史記。老莊中韓列傳】中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最著名的文章「道德經」,是我國哲學史上和氣功史上的名著,裡面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這句名言高度總結了宇宙萬物發生發展的規律,老子是我國春秋後期的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道教的開山人和氣功大師。老子也具有特異功能,曾培養出許多有特異功能的學生,這也有史料記載。同時老子也是我國的高壽者之一。
晉代的孫遜,他所開創的道派為凈明派,,精通道家的「天元丹法」和「地元丹法」,同時他又是一位博學者,兼通法術,神方,天文,地理,等。傳說他能「點瓦礫而成金,」濟世救民。他的主要著作有「靈劍子」,「石函記」等。他的壽命為136歲(公元239----374年)。
興於唐宋的道家內丹的另一門派,為文始派,創始人為陳撰。他擅長內外丹法,睡功及僻谷等,對易學有較深的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宋代及其以後影響很深遠,宋代理學的開山人周敦頤的「太極圖」來源於陳撰,紹康節得陳撰之傳而著「皇極經世書」等。陳在丹道,養生,易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壽命也很長,為118歲(公元872----989年)。
我國道教的內丹派的北宗是以王重陽為首的七人,號稱「北宗七真,」平均壽命為65.3歲,其壽命不算太高;但「南宋五祖,」的五個人其壽命都在百歲以上,
元代的氣功大師張三豐活了160----218歲;被稱之為神仙的呂洞賓活了200多歲;在近代我國的李慶遠活兩256歲(1679----1935),他既擅長武術又擅長氣功。有人說我國唐代的惠昭和尚是世界的長壽冠軍,他活了290歲。他的壽命超過了曾被世界認為最長壽者之一的英國的費姆。卡恩,他活了207歲,和日本的滿平,他活了242歲。據[歷代高僧生卒年表]中記載:「惠昭,男,526年生,816年卒,終年290歲。」在[中國名人大辭典]中也有對他的記載:「惠昭自言姓劉,為唐幡陽王之曾孫,年紀290歲。廣求為弟子,遁去,不知所終。」他是不是就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呢?
相傳我國古代的彭祖活了八百餘歲,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個傳說,在我國的一些史料中對的彭祖其人有記載,,我國古書[世本]中對彭祖就有記載,說他活了八百餘歲。`晉代學者葛洪在他撰寫的[神仙傳]中,特別為彭祖立傳,該傳見[太平廣記]第二卷中,葛洪在他寫的{彭祖傳}中說,彭祖在殷末時已有767歲,曾引起殷王的極大的興趣,特派人去向他請教長壽之道,於是彭祖就發表了一大通議論。大談他對長壽的看法。彭祖頗擅長氣功和養生之道,在氣功方面有著作,即有名的彭祖長壽功法,彭祖服氣法。正因為彭祖擅長氣功和長壽之道,,所以壽命高達八百歲,堪稱千古奇人。那麼彭祖是不是就是古今中外最長壽的人呢?
據我國的一些文件資料等記載,比彭祖長壽的人還有,在我國的[佛祖統記]和[五燈會元]中記載,說寶掌和尚活了1072歲,這是有卒年可記的世界最高的壽星。
現在一提到壽命超長的人,人們往往不相信,有的人將其視為怪異,或當作傳說看待。以上所列舉的長壽者都有古代的文獻記載,不能只當作傳說看待。在佛,道教的氣功修煉有術的人當中長壽的人確實較多,年過百歲者不足為奇,二百歲以上者也大有人在。現在的科學家予測一般人的最高的壽命在125---175歲之間,它為人的成熟期的5----7倍,但李慶遠和惠昭活了二百多歲,遠遠地突破了科學家所說的人的最高的壽限。這也說明氣功在人的壽命方面確實有相當的突破。有許多的寶貴的經驗值得人去探索,研究。
筆者認為宗教(主要是佛道教)和氣功在人的長壽方面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氣功修煉者和佛道教人士十分強調要有道得修養,主張行善積德,不能損人利己,實際上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世界觀與人的壽命也有極密切的關系。古`人早認識到道德與壽命的關系,我國古代的大聖人孔子早就提出「仁者壽」的觀點。大意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往往健康長壽。而我國和世界上的高壽著者往往也都具有許多`的優秀的品格,如品德高尚,不計較名利,生活上知足常樂,心胸開闊,大公無私,與人相處的和諧等等。宗教和氣功的修煉人士把一個人的道德的修養放在第一位,認為德高功才能高。道德包括的范圍很廣,小到為人`處事,的准責,大到對宇宙萬物規律的認識,一個人世界觀正確,做事才能符合自然的規律,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也才能長生下去。(一
④ 古代中西方壽命文獻
西方千年長壽研究
自古以來,有無數先人探索長壽之路,破解衰老之謎,並給出相應的方案與解說。本文按歷史的常規,將西方文明對衰老和長壽的研究羅列為八個歷史時期分述如下。
1 古代
人類的思維演變先後經歷過三個階段,神學階段、形而上階段、科學實證階段。在人類歷史文明的先端,遠古人的思想都處於神學階段。他們對眾多現象,都用超自然的神來解釋。他們認為神控制著人的健康與壽命。這一思想影響深遠,許多現代人還殘留著這些思想。古代的神話、傳說、原始宗教很明顯滲透這些思想。
在西方文學的長河中,有許多文學記載人們想長壽的夢想,其中在神話《黃金世紀(The Age of Gold)》中描述的天堂般生活景象是:那裡住著一群幸福的人們,生活富裕和平,且永遠年輕,當他們死去的時候,毫無痛苦就像睡覺一樣安然離開人世。這呈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長壽的渴求。但絕大部分的神話與傳說都向人們展示上帝控制著人類的壽命和健康。例如在古巴比倫王國璀璨的Gilgamesh史詩中,述說了Gilgamesh追求長壽沒能成功的故事。這個故事暗示了人們要成功克服死亡的第一步就是要控制睡眠。
世界第一暢銷書《聖經》,無疑對西方人早期的思想最有發言權了。它的內容涉及很廣,時間跨度大,前後幾乎包括2000年的歷史。在《聖經》里,傳說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在天堂中,受蛇的引誘,偷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子,被神逐出天堂,給人類帶來了原罪和死亡。故事向人們展示了上帝控制著人類的健康與壽命。《聖經》中記載了許多長壽者,其中人類的始祖亞當活了930歲,在大洪水滅世後人類的新始祖挪亞活了950歲,在《舊約全書》中記載的瑪士撒拉活了960歲。現在瑪士撒拉已成為長壽者的雅稱。《舊約》和《新約》里都表達長壽是正直品質的一種獎賞,但上帝掌握壽命。
公元前1900年,漢謨拉比法典(Hammurabi)由巴比侖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含有很進步的法律觀念和懲罰觀念,表明古代巴比倫的醫生是遵循一定法律行醫[1]。法典中記述了一些祝壽的詞語,「埃及這位偉大的神君對命運的決定勝過其他人的決定,他是神中之聖,領導一切,使我長壽。」
2 希臘--羅馬時期
希臘羅馬學派的出現使得原始的醫學開始了根本性的轉變:從神性走向了科學。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了自身,長壽與衰老的原因不再被迷信地認為被超自然的神所控制,而是用體液學說來解釋。這一時期,希臘羅馬人才輩出,群星閃耀,造就了醫學的鼎盛時期。
公元前5世紀,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 BC460-377)提出了「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體液組成,它們分別具有熱、冷、乾和濕特性[2] 。他認為這四種體液的流動維系著人的生命,它們相互調和,平衡。如果平衡破壞,人就會生病。他還將人生分成四個階段。童年是熱和濕的,青年是熱和乾的,成年是冷和乾的,老年是冷和濕的。他有很多經典醫學名言,他曾說人間最好的醫生乃是陽光、空氣和運動。
被但丁稱作「智者中的大師」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是希臘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是一位網路全書式的天才。他認為老年的死亡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他的宇宙學說認為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由這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是註定要死亡的,而天體則由以太組成,是永恆的和不消亡的。受希波克拉底的影響,他認為老年是不正常的冷和干,他還把老年人不斷減少的「先天之熱」比作易吹滅的微弱火焰。他在《論青年與老年·生命與死亡·呼吸(On Youth and Old Age, On Life and Death and on Respiration)》一書中詳細論述了衰老與死亡的理論,認為保持熱量對於維持衰老時不斷下降的生命活力是必要的。他提出的「凡是動物生長發育期長的,其壽命也長」觀點,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3]。
西塞羅(Cicero,BC100-43)是羅馬僧侶統治集團中最著名的議員。在他的《De Senectute》一書中,這位偉大的共和主義者用對白的形式宣傳他的觀點:「穩定的老年時代根基於穩定的青年時代;老年人由於其令人不快的習性而不能與青年人合群,這正是他們的缺點所在。」 西塞羅對老年人消極的方面所作的論述是極其精闢的。他的書籍被認為是代表文明的經典論著。
塞爾薩斯(Celsus,約BC100-100之間),羅馬醫葯網路學家。西方醫學界把他與希波克拉底和後來的蓋倫並稱齊名。他的書目前只有醫學部分僅存,名為《論醫學》,共8冊,大約寫於公元25至35年,該書記述了古希臘至羅馬的醫學經驗。他提倡多種養生方法,推重適量運動、旅遊、鄉居、節制性生活、注重氣候,環境的變化、水浴、水土養生法和情志調養等來保持健康和長壽。
蓋倫(Galen,129-199)是古羅馬時期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醫學大師,僅次於希波克拉底,被譽為「內科醫學的王子」,他造就了古希臘羅馬的醫學繁榮。他總結了希波克拉底以來的成就,創立了自成體系的醫學理論。他認為人生來有一定的內濕,然後不斷幹掉,當內濕耗完時,人就會死亡。內濕幹掉的過程,也就是衰老的過程[4]。他認為生物在胚胎時期已開始衰老。他認為在乾的過程中,組織和器官開始形成,同時身體生長和發展,到成年後,平衡發生了轉移,乾的過程由有益變成了有害。於是內濕就幹掉,因此身體就變得越來越冷。蓋倫的衰老理論隱含了如果一個人能保持內濕,那麼他就能長生不死。
3 猶太—阿拉伯時期
這一時期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思想,尤其是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醫學思想。
阿拉伯時期著名的煉金術大師是賈比爾·伊本·哈揚(721-815),他所開創的煉金術傳統拋棄傳統煉金術的神秘主義成分,是近代化學的先驅[5]。另一位煉金術大師是阿爾拉茲(約850-925年)他繼承了賈比爾的煉金術傳統,注重化學實驗,少談神秘之術。阿拉伯煉金術是化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是後來的化學的基礎[5]。
阿維森鈉(Aviceman,980-1037)是阿拉伯醫學之父,他的衰老解說是以蓋倫為基礎。他認為乾的過程開始於胚胎時期,到生長發展未端(大約30歲)都是有益的,到後期是有害的。他認為內濕是身體的油,就像燈油,可以產生火焰。如果內濕燃燒完,內熱就會消失,因此衰老的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冷和干。內熱的丟失是衰老的原因[2]。像蓋倫一樣,阿維森鈉對用醫葯來阻止衰老的進程持悲觀態度,但他指出長壽是一個合理的醫學目標。
Moses ben Maimon又稱為Maimonides(1135-1204),他的思想方法是亞里士多德式的。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和聖經評論家,他繼承蓋倫的衰老理論。他善於獨立思考,並勇於指蓋倫的顯而易見的錯誤。他建議老年人生活節制,避免操之過急,要定時就醫,講究衛生[6]。
Arnals de Villa Nova(1235-1311),是一位頭腦敏銳,善於觀察,勇於實踐的外交家和醫生。他的《保持青春,推遲衰老(The Conservation of Youth, the Retardation of Aging)》一書寫於1290年。Drummond於1544年翻譯這部書時寫道:「凡有幸通讀這本書者必受益非淺。」[6]他信奉了蓋倫的醫學思想,認為衰老是因為冷干體液增加所致,同時也可用內濕來延緩衰老。
4 中世紀
這一時期,涌現了很多大學和醫學學校,這為醫學的大眾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人文主義逐漸取代教條主義而步入主流。
羅格·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是近代實驗科學的思想先驅,他主張靠實驗來弄懂自然科學、醫學、煉金術和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羅格·培根對衰老的解說和阿維森鈉是一樣的[7]。兩者的不同就是培根認為內濕的丟失是可以中止,甚至可以逆轉。這兩個的武器就是養生學和葯理學。培根的養生法並沒有偏離傳統手段,例如控制飲食、體操運動、呼吸、排泄、性生活、休息和情緒等方面。為了補充內濕,培根把希望寄託在葯理學上,像中國道家的葛洪一樣,培根列出了許多具有神奇效果的抗衰老的葯物,例如珍珠、珊瑚、迷迭香、蘆薈、毒蛇肉、鯨魚、黃金和成年雄鹿肝。現在的實驗證明其中一些物質確實有延防衰老的效果。
13世紀,英國學者勞倫斯(Lauyens)提出了「油燈衰老學說」,即將人類的生命比作油燈的火焰一般,人到暮年後,一旦油盡了也即老化與死亡。
Zerbi G(1455-1505)於1489年在羅馬出版了《Getontocomia》,在書中他總結了蓋倫的觀點,回顧並評述了阿拉伯人的貢獻,並列出了老年人300種常見病,是第一本關於老年病理的書籍。他的觀察非常精細,有57章專門討論了推遲衰老的方法,其中包括臨床處方。有關長壽的討論、占星學的影響、老年人療養所的位置、保持健康的飲食療法等,並列出了一些經驗方劑[8]。他寫到:「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壽限則不確定。」他認為只有對老年人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遲衰老。
5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運動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觀念和思想的解放,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復興加快了醫學的發展,人們對衰老的研究也日漸深入。自此,以歐洲國家為代表的西方文明進入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嶄新時代。
偉大的藝術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的自我畫像的復製品已有500年歷史,它是老年人的象徵[9]。畫中的達芬奇,灰白色的須發平滑流暢,目光犀利,透人肺腑。某些油畫家常把老年人畫得呆滯刻板,但這幅畫則以他本人的畫法勾出了老年人的一般特徵,使人類衰老的外表被他的神來之筆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目瞭然。
Granach創作的油畫「青春的源泉」,對文藝復興時期的高傲自大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老年人問題是它抨擊的主要對象。畫面展現出各種運輸工具載著枯朽無用的老年人去尋求仙水治病,而後變得年青、快樂並穿著得體的衣服。返老還童的治療見效如此神速,性機能亦馬上得到了恢復。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們誇口返老還童的魔力將使衰老現象永遠消失。Cranach以畫家批判性的目光看待這些,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畫面,這對歪麴生物學法則的人是一個辛辣的諷刺。
M.Ficinus(1433-1499)通過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溝通了阿拉伯時代與現代的聯系。他寫了論長壽的《De Triplici Vita》一書,其中列舉的養生措施雖歷經過數個世紀亦無何變動[4]。在書中他謹慎的補充道:「人們應當每7年找占星學家商量一次,因為根據占星學的理論,人體的結構在此時期會有規律的發生變化。」
1534年,T. Elyot先生出版了《The Castel of Healthet》一書,提倡謹慎進食。告誡人們:「要牢記老年人應少食多餐,他們進食的情況就像點燃的油燈,當油燈將耗竭時添油不可過多,速度亦不能太快,只能適當才能維持油燈長燃不熄。」 這部傑出的著作比衰老研究的倡導者L.Cornaro所寫的有影響的論文和書信早25年。
Luigi Cornaro(1467-1565年)的長壽理論是假定每個人生來就有一定量的內濕,然後隨著人的各種活動慢慢的消失。他提出長壽養生法,認為每個人只要在生活習慣改善,就會長壽。長壽之路的主要絆腳石是疾病,因為它能加快內濕的消失。他長壽理念是有節制的生活。他認為有節制的生活是保持四種體液平衡,從而阻止任何疾病,從而高壽。他認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葯物是有節制的生活[10]。
德國最著名的文藝復興改革者帕拉塞薩斯(Paracelsus,1493-1541),是一位有非常個性,才華橫溢的又頗具爭議的人物。他認為生命是一個化學過程。他認為疾病是由於「生基」發生了機能錯誤,死亡則是由於失去全部的「生基」,他告訴人們可以像分析化學葯品那樣來分析人的疾病。他在葯理學發展和把生理學作為化學過程來研究上作了很有價值的貢獻。
著名的Sanctorius(1561-1636)是Paa的醫學教授。他的著作出版於1614年,對整個歐洲有很大的影響。他是研究機體代謝活動的先驅。他推論機體「精氣」的衰敗和「普遍的纖維性硬化」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原因。這一思想與20世紀的細胞內容物的變化引起細胞病理和死亡的理論很相近。
法國Montpellier大學的名譽校長Fancois Ranchin在他的《醫學手冊 (Opuscula Medica) 》一書中詳述了自己對於衰老問題做出的卓越觀察。其中有一章他用拉丁文專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達138頁之多。他描寫了在破舊的溫室中對衰老植物生長情況所做的觀察。
這一時期在老年醫學方面的最重要人物是John Floyer(1649-1734)先生。英國著名的內科醫生,在牛津大學研究醫學。1686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他編寫的《老年保健學(Medicina Gerocomica)》是第一本關於衰老的英文著作。他信仰蓋倫和培根,他很多養生法都來自培根,他勸誡人們凡事需要節制。他最得意的長壽秘方就是按照老年人的體質來進行適當的熱水浴或冷水浴。有些人,如Charcot認為他的這本書是老年病學方面的第一部現代教科書。
6 17世紀
17世紀是一個天才輩出的世紀。布魯諾等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思想的自由。人們遵循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和解剖學家所賦予的前所未有的發展精神,醫學知識的積累為人類對生命地認識逐步深入到更高的層次做了准備。同時,人類在認識大自然的客觀規律的哲學思想上的進步,加速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是英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馬克思把他稱作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的長壽和衰老理論大部分來源於亞里士多德和蓋倫,他對衰老的解釋是活力論和體液論,他置換了內熱和內濕,而用了精氣,相當於中國的元氣一樣[11]。這種精氣是身體必需的,它能逃逸到空氣中去,很可能耗干液體和燃燒完身體的油。為了延緩身體動力的消失,培根給了很多建議。(1)精氣必需保存,一些葯物,例如鴉片和硝酸鈉能阻止精氣消失。(2)一些草葯能滋養並加強一些重要器官,適當的養生法(飲食、鍛煉)可以促進營養的消化和吸收。(3)引起衰老乾燥的過程能被一些按摩和特殊水浴法阻止,周期性地吃草葯和瀉葯可以吸收新的生命力和排泄舊的生命力。培根的長壽實踐創新是就是置換重要器官(腎、肺等)來治療疾病。在如今已是普遍的現實,譬如人工呼吸機、人工腎等等。
笛卡爾(Descartes,1596-1650年)是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生理學家。他與培根一樣都致力於知識的實用性,都相信科學能改善人類的環境。他強烈意識到人生是短暫的,藝術是持久的。因此他非常渴望長壽,他想活過100歲。他認為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他嘗試過Cornaro的養生法,甚至更細膩,有點像道家的飲食法。他的偉大創新是將人的身體比作機器,所有的功能都可以用機器來解釋。他滿懷希望地認為有一種葯能冶衰老。他的《論人類》是生理學的一個里程碑。他強力地推動了現代生理學實驗的發展[12]。
Richard Lower是英國內科醫生和生理學家。他在1650年用狗做了第一個成功的動物換血實驗。Jean Denis是法國的內科醫生,他首創探索了人和動物的換血實驗,想通過年輕的血液來讓衰老的器官返老還童,但沒能成功,而因此受到訴訟,被禁止做類似的實驗研究[6]。人類輸血的實踐直到19世紀初才有進一步的發展。
7 18世紀
法國啟蒙運動再次加快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長壽被視為一個在將來很快實現的目標,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長壽樂觀派。
以雨天用風箏采雷電聞名於世,而被譽為「現代普羅米修士」的十八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年)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所有的疾病將會得到預防和冶療,連衰老也不例外。他預期人的壽命將會超過史前的記錄甚而達到1000歲[13]。富蘭克林非常渴望自己活得足夠長,以期望奇跡的發生。他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想看看100年後的美國。他從淹死的蒼蠅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復活,想到自己的生命再生。他願意以任何可行的方法「死去」,然後浸在馬德拉白葡萄酒中,度過很長一段時間,然後被來自祖國溫暖的陽光喚醒。他設計的冰凍實驗計劃將人冰凍在寒冷的地帶,然後解凍復甦,使人能活任意長的時期。
富蘭克林的朋友兼醫生Fothergill於1792年出版了《人生保健守則(Rules for Preserving Health at All Ages)》一書。他告訴人們性情要溫和,應當與年青人作伴,注意消除老年人容易出現的沉重心思。
Benjamin Rusu是另一位頗具天才、興趣廣泛的美國人,曾對老年病做過細致的觀察。按照Buffon 的傳統觀點,他承認人的壽限。在《醫學探索與觀察(Medical Inguiries and Observation)》一書中,根據對老年病的觀察和治療,他用一整章的篇幅專門論述了老年人機體和精神狀態變化的特點。他受當時技術的限制,強調遺傳、性情、精神活動等是影響長壽的因素。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觀察到所有老年人的死亡都與疾病有關,幾乎沒有誰真正「老死」。他的著作反映出他的見解和臨床觀察的深度明顯地局限於病因學方面。
葛德文(Godwin,1756-1836年)是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葛德文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的力量和真理的萬能能永恆地促進知識的發展,這些知識能夠用來改善人種,他推想人通過精神影響物質來延長壽命。他認為人的不斷完善能克服死亡。他認為道德敗壞、精神和情緒不佳都能引起衰老。他認為好的情緒能冶療身體的不適,不快樂的情緒能導致器官的疾病。他提倡心理冶療。這種心理冶療不同於現在的心理冶療是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潛意識為主。他還認為正確的思考和良好的生活起居能長壽,不死的秘訣是歡樂、清醒的頭腦和仁慈。他相信只要有長壽的信念和樂天的脾性就能延年益壽[14]。
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是現代社會學創始人之一。他相信發展,認為歷史是進步的,此時的世界才剛剛昌盛,並有偉大的前景。他是長壽的樂觀派。他長壽的三個理論基礎是:(1)改善環境(2)獲得性遺傳(3)醫葯科學的迅猛發展。像19世紀的保健學家一樣,他認為疾病主要原因是不純的空氣、工作過量、不明智的飲食和暴力情緒[15]。他認為隨著理性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調整,人的壽命將會延長。知識和道德能夠代代相傳,因此能完善人種。他把長壽的希望寄託在醫葯的發展上。他認為內科醫學能使身體處在永久的健康狀態,這就像製造鍾表的技師通過他的技能使鍾表處在完美狀態。孔多塞的這種樂觀長壽很快影響了他的那個時代。拿破崙也在1817年宣稱科學的發展將會無限地延長人的壽命。
8 19世紀
19世紀,人們逐漸認識到衰老與疾病的關系,並深入研究衰老的真正的原因,為20世紀全面研究衰老進一步奠定了基礎,破解衰老之謎的大船高高地揚起了遠航的風帆。
1804年,愛丁堡的John Sinclair(1754-1835)先生出版了他的4卷大部頭傑作,其中扼要地論述了在他以前探索衰老問題的著作的主要思想,並包括了1800年出版物的文獻目錄。他對於經典著作的翻譯、統計學的評述、同英國知名人士的通信,以及對衰老研究的整個知識掌握的程度都是超群的[6]。
1817年英國著名的外科醫生和解剖學家Anthony Carlisle(1768-1840)先生出版了他的《論老年疾病(Essay on the Disordes of Old Age)》一書,作為獻給倫敦皇家外科醫學院的禮物。他建議年青人應採用良好的養生法以延年益壽,他描述了導致衰老的一些常見病,認為60歲是衰老的起始點。他對於老年外科問題所做的評論被編入第一套專科論文集中。他指出:「高齡者不宜做危險性很大的手術」,因為他們老年人體質的平衡能力和活力已下降[8]。
英國學者伽爾頓(Galton,1822-1911)經過觀察指出不同年齡的老人具有不同體格狀況。溫德特(Wundt,1822-1920)研究了高齡動物許多方面的特點並與幼齡動物作了對比。
1839年,德國Carl Canstatt (1807-1850)出版了論老年病學的著作。此書被贊譽為這一領域前所未有的傑出論著。與衰老理論有關的事實,只要符合邏輯他就完成贊同。他認為個體細胞的死亡意味著不可替代的普遍的分子死亡。四年後,Jean Martin Charcot(1825-1893)在巴黎La Salpetriere開始講授老年疾病。他是一位遠見卓識的老年病醫師,發現某些老年性疾病潛伏期很長,最後才發展成為病理改變[8]。1867年,他出版了享有盛名的《論老年人疾病的臨床教程》。他在書中寫道:「今天我能開設的一般特徵,並提醒大家注意最常見的老年疾病。」
1869年,法國內分泌學創始人布朗塞卡(C.E. Brown Sequard,1817-1894)指出,用男性生殖腺(睾丸)浸出液注入人體內可抗衰老,並最先在自己身上進行了實驗,宣稱該方法確實使自己感到返老還童,精力充沛。這方法曾轟動一時, 廣為流傳。
1899年,俄國學者鮑特金(1832-1889)對2240名老人作健康檢查分析後宣布,疾病不是引起衰老的真正原因,他認為人由於衰老才易患老年病,這一論斷,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衰老與疾病的關系,從而使得人們研究方向的研究方向發生轉變,更加註重老化原因和機制的研究。
總之:從遠古到20世紀初,西方文明對長壽的實踐和衰老之謎的解說主要走過了兩個階段,即神學階段和形而上階段,在這漫長而曲折的探索中,有許多閃光的思想和理念,值得當今衰老研究和抗衰老生物醫學研究合理地繼承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