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哨子長壽面

哨子長壽面

發布時間:2022-08-14 00:49:44

Ⅰ 河南人過生日有什麼習俗,吃什麼

河南人的祝壽習俗:
壽日這天,兒孫們要將壽星的居室精心布置一番,堂屋張燈結綵,煥然一新。中間擺上架方桌,桌前掛紅色圍裙。桌上燃兩支紅蠟燭,點幾炷香,壽果、壽酒、壽魚等擺滿了方桌。牆上掛壽星圖、紅色壽幛和壽聯,上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樣。這天早晨,老壽星穿戴整齊,手拄龍頭拐杖,坐在堂屋上首。眾兒女侄孫輩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共祝老人多福多壽。晚輩們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又把這些食分給眾人同吃,俗說這是給老人咬災。這天的早餐,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用涼水過,老人拿在手裡,雙手對揉。這種舉動,稱為「骨碌運氣」,據說吃了滾運氣的雞蛋,人可除百病,去晦氣,交好運。

有些地方的慶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所以壽星家中要備上豐盛的的宴席招待賓客。賀壽人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凡是出嫁的姑娘,要給父母准備壽糕。城市居民購置西式蛋糕,在農村,人們大多是手工製作。民間蒸制的壽糕是用小麥面做成的桃形蒸饃,內包紅棗和紅糖。

中午祝壽前要鳴放鞭炮,然後「壽星」入座,兒女叩拜。親友依次向老人祝賀,老人頻頻點頭,向賀喜人致謝。兒女們雙手把面條遞給老人,祝老人長生不老。然後祝酒、品菜、歡聲笑語溢滿壽堂,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這天中午的飯菜非常豐盛,主食以面條為主。面條為「長壽面」,是壽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平時祝壽,都要吃長壽面,閨女要給父母送壽糕、壽桃。可父母到了六十六、七十三、八四的年齡,閨女給父母的壽禮就特殊了。

六十六,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六字,按中國的風俗習慣,象徵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對六十六歲慶壽活動都很重視。「六十六,娘吃閏女一塊肉。」此俗在河南漢族中非常流行。父

母活到六十六歲過生日那天,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必須是一塊豬肉。這塊肉,象徵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六六順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的肉,也意味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為此,對賣肉者不能計較肉的多少,更不能討價還價,必須是一刀割下來,有多少是多少,全部送給父母,以表示閏女對老人的敬意。

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豫北稱它為循頭年。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所以每當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都非常緊張。當父母活到這個年齡的時候,做兒女的,要幫助老人渡過難關。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了。鯉魚善「竄」,這一「竄」,老人就算過了難關,以後就會太平無事了。豫南有些地方,要把壽魚放在鍋里整個燉,放鹽、蔥、姜等佐料調味。燉魚時不能翻動,待魚湯煮成白色,魚肉化在湯里時,將魚湯盛出讓老人喝了,然後小心翼翼地把魚骨架放在村中的河裡順水漂走,他們認為這樣老人的災禍就可免除了。在豫北,女兒要在父母循頭年的時候,選擇農歷立春的早晨,天色還未發亮時,以滿懷祝願的心情,將親手煮的兩個熟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親或母親躲在門後吃掉。這樣,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就會像雞蛋滾麥場一樣,順利渡過循頭年。

不管是什麼祝壽方式,壽宴上都不許吃包子和餃子,意在害怕家裡平日多生氣,使老人成為「氣包」,給老人精神上造成不快。但有些家庭不大計較,壽日除吃壽面外,也吃壽餃。總之,祝壽習俗作為一種社會交往方式,聯絡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Ⅱ 哨子面為什麼要叫哨子面是像哨子面一樣能吹響嗎

哨子面,顧名思義應該是那種可以用來吹的,或者至少應該是名聲很響的食品。不過,想來大多數人還是不知道哨子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食品,而西北人聽到這個名字,大都會會心地一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碗自己的難忘的哨子面。

如果說歲月是一個篩子,它篩去許多往事,也留下許多往事。如果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篩子的話,我想我的那個篩子應該是個很奇怪的篩子,它的網眼大小分布極不均勻。有的地方網眼誇張地大,一次事關重大的考試、一個暗戀過的男生、第一次離家出走……許多那時候曾覺得大過天的事情,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漏掉了,在記憶里仔細地搜尋也還是覺得面目模糊。有的地方網眼細膩密實,似乎過去了多少年,總有些東西永遠都不會被漏走。事情可能很小,只是一個眼神,一個瞬間,甚至一種難忘的滋味,比如就是秋冬季節的一碗熱騰騰的哨子面。

哨子面之所以吹不響,那是因為它原本就不是哨子面,西北人說話辦事大大咧咧,說話發音也就難免如此了,准確地說哨子面其實應該叫「臊子面」,西北人習慣性地把「s」發音成了「sh」?就造成了許多誤會,這個倒也還算是可愛。

臊子面,顧名思義由臊子、面條和湯三部分組成。臊子是臊子面的精華,臊子的製作可繁可簡,講究的臊子有肉丁、蘿卜丁、蘑菇丁、筍丁、胡蘿卜丁等十餘種原料翻炒而成,簡單單是蘿卜丁、肉丁即可,媽媽說他們還吃過只有蘿卜丁的臊子面,也是一樣的美味。生活就是如此,不管你經歷的多少,你的富裕與否,只要那時的你是快樂的,那麼就一切都是快樂的。

面條,就無所謂講究不講究了,既是吃哨子面,就一定得是仔仔細細的手擀麵,不怕花功夫,哨子面的靈魂就在筋道的面條上,只有手擀的才筋道,才滑溜,才值得一吃,掛面就是被不屑一顧的。至於那湯,一定得是前一天就開始熬制的牛骨湯,湯色淳厚,遠遠地就飄來一股子的香氣。媽媽說清湯寡水的哨子面他們也吃過,只是都已經忘了滋味。

一切都備齊了,把臊子放入牛骨湯中再煨它一時半刻,彼此入了味就好了。面條煮好了,盛入碗中,澆上臊子湯,面少湯多。面吃完了續面,湯喝完了續湯,如此的隨性以致於常常會吃個肚歪。但那時的青春是無敵的,怎麼吃也吃不胖,連脂肪都能戰勝。現在吃什麼都容易胖了,但往往好幾年都沒機會再吃一碗媽媽做的臊子面。

Ⅲ 哨子面名字的由來 新聞

一、題目有誤,應該是臊子面,關於臊子面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分別解釋如下:
說法一
特色好吃臊子面照片
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寶雞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面集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面集體食之。後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1]
說法二
岐山文化館李辛儒先生還專門寫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叫《神來之食歧山臊子面》。據他考證,臊子面源於周代屍祭制度的"竣余"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這種遺俗在岐山長期存在,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一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2]
說法三
來源於唐的「長壽面」。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是皇親國戚慶祝壽辰的壽面,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雲:"余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面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面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贊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據史實,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臊子面",還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里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
臊子面在陝西地區身價頗高。除沿襲唐代"長命面"的有關習俗,如在生日做壽時必食外,每遇婚喪喜事,或逢年過節,都要以它來款待客人。舊時,陝西農村還有這樣的習俗:新媳婦過門的第二天,要在婆家舉行一個隆重的擀麵儀式,新媳婦當著客人的面上案擀麵,以測試其技藝的高低。技術高超嫻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勻,切條細長,下到鍋里不會斷裂,這樣的新媳婦,才能贏得大家的贊譽。
二、補充解釋臊子面:
臊(sào)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漢族傳統麵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流行。臊子面歷史悠久。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在《水滸傳》第三回:「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這里的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

Ⅳ 親身經歷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故事.神速啊

回憶里飄過一絲熟悉的味道,暖暖的,有如愛的味道,喚起我記憶深處的感動,嘴饞的我吃慣了大姨做的飯。
從我記事起,我就整天跟在大姨後面。大姨總說我不聽話,因為我吃東西挑三揀四。我喜歡聽大姨用沙啞的嗓音數落我之後撲哧的笑聲,大姨捨不得罵我呀。我便借著大姨的疼愛放肆地成長著。
許多年來,最喜歡的還是大姨做的飯。喜歡在無人問津的生日時,吃大姨做的可以把我脖子纏好幾圈的長壽面;喜歡在挑剔早餐後,喝大姨親自為我做的合我口味的八寶粥……沒有鮮艷的顏色,沒有豐富的營養,沒有誘人的香味,沒有鮮美的味道,卻總發現裡面的味道怪怪的,又難以忘懷。最愛的是那藍蛋黃的雞蛋。
小學時,我在大姨家寄住,大姨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好像媽媽。「快吃!這是好東西!」每天早上大姨都因為雞蛋數落我,可我偏偏和雞蛋不對眼。後來,我故意的為難大姨,我壞壞的笑著說:「我只吃藍蛋黃的雞蛋。」大姨真犯了難。從蒸雞蛋到煮雞蛋,從炸雞蛋到煎雞蛋,每天的餐桌上變換著不同的吃法。大姨總是心急地先剝開看看是不是藍蛋黃,每次總是同樣的結果,我笑著避過一難,而大姨卻是喃喃自語,想著究竟什麼是藍蛋黃的。
後來,當我漸漸淡忘這藍蛋黃的雞蛋時,浸泡了好久的茶葉蛋終於好了,大姨那雙有明顯被茶色浸泡的手端上一盤藍蛋黃的雞蛋,大姨像個孩子似的滿足地笑了。嚼著藍蛋黃的雞蛋,我笑著流淚。
以後的日子,餐桌上不再有變換的菜式,我也離開了大姨,可是我卻愛上了那每一道菜的味道,因為那裡傾注了對我的關心、包容和最深沉的愛,那就是那種最獨特的味道,令我永遠記惦的味道。跨過十四歲的檻,我終於明白,那愛的味道是我一輩子無力償還的。我想親情的形容應該還包括平凡吧,它並不都是轟轟烈烈,有時就隱藏在某一細微處,需要你用一生去品讀,用一生來求證;它平凡的不會被你輕易地發現,就像洋蔥,一層層剝下,就會淚流滿面。

Ⅳ 岐山哨子面怎麼做

岐山臊子面介紹:
岐山臊子面,又名澆湯面,還叫涎(哈)水面,是與龍涎香可以比美的香味型湯面。這是一種將手工擀制至薄,切離成絲的上等細面,與北方酸辣香味型的香湯,烹調結合起來的一種地方麵食種類。這也是一種將長壽面與節慶文化氛圍相融洽的傳統飲食習俗。它盛行於關中西部,在全省和全國也享有盛名。
岐山臊子面,逢年過節,招待親友客人,常常要請高明的廚師來掌勺製做。特別是在農歷正月初七這一天,作為人日古節,吃長壽面,食拉魂面,更是如此。各家競相以食用臊子面來相互祝壽。一家老少,歡聚一堂,以放腹而食為樂,認為多食者可以多壽。而每一家主婦的操作水平和特色,在這一天,表現得淋漓盡致。一般來說由新媳婦表演擀麵切面技巧,老主婦負責掌勺做湯的執事。臊子面,成了西府家庭文明情況和飲食技術高低的重要尺度。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民俗村的建設,岐山臊子面,已成為西府飲食文化和旅遊項目的一項重要內容。。
岐山臊子面,發源於西岐大地,成熟於周文化的中心地域,代表了臊子面的水平和樣板。所以,被稱為正宗臊子面。對於它的來歷,也是眾說紛紜。一說是周文王射蛟龍,得龍涎香和鮮龍肉,以巨釜做汁加湯,與部族共食,故名蛟(澆)湯面。一說是因臊子肉丁和佐料丁,湯味奇香無比,以香湯面而得名。還有一說是,家嫂為小叔子應舉趕考,而特意製作而成,故名「嫂子面」。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吸食時,能拉出帶哨子的響聲,得名哨子面。凡此種種,各有根據。
岐山臊子面,據有人考證,是從古代的湯餅飲食發展變化而來的。是由古代的熟餅切絲澆湯法,發展到擀成生面,再下鍋煮熟澆湯法的。這種飲食品類的流行范圍,奇妙地與古代周部族居住或遷徙的領域范圍,大抵吻合。
周人起根發苗於有邰-----武功。在那裡,產生了後稷這樣的一代偉大人物。公劉遷彬以後,又在彬地發展壯大。到了古公檀父時代,率部遷岐,定居在岐山腳下。在這些地方,就留下了周人從彬到岐的經歷,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遺存和飲食習俗文化。周人不忘祖居之地,來往於彬岐古道,追往兩地的同祖和親戚關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禮的特殊現象。周人不忘祖居之地,來往於彬岐古道,追往兩地的同祖和親戚關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禮的特殊現象。臊子面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臊子面文化圈,它的四至邊界,十分清楚。它以岐山,扶風兩縣為中心。其西界,大體以岐山,鳳翔縣分界的橫水鄉和橫水河為界。橫水鄉以西,不吃這種臊子面,而是以專碗專湯,一次凈為特色。其東界,大體以武功,乾縣和漆水河為界,河東除個別地方向東延伸之外,其它地方吃面,不常採用此法。其南界,大體以渭河為界。寶雞縣,岐山縣還有跨過渭河,在河南數鄉,依然流行。其北界,大體以古彬州地域為流行區域。。主要包括現在屬於咸陽地區管轄的北五縣。即今天的長武,彬縣,永壽,旬邑,淳化,禮泉,乾縣一帶。甚至向北延伸至甘肅慶陽一帶,這是周人最初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他們長征和定居的地方。不過,各地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新的風格和品牌。在具體湯型和味型上,劃分為油香味和酸辣味兩個大的類型。所以,岐山臊子面和扶風「一口香」,就具有兩種不同的風格。
岐山臊子面做法:
岐山臊子面,具有嚴格的原輔料要求和加工烹調技術標准。它的九字真訣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這真訣中的每一個字訣,都有極為精確的內容所指,都有嚴格的具體技術規定。其中,薄筋光是對面條加工的要求;煎稀汪是對烹調操作,配料比例的要求;酸辣香是對基本味型的要求。
薄------指用上好的精細小麥麵粉,通過手工和制,並經過反復揉擀,成為薄如透紙的面張。然後,使用手工廚刀或專用鍘刀,切製成細如絲,長如線的面條。並分成若干小把小單元,准備分把下鍋。
筋-----指在和面團時,由於加入了微量的食用鹼水,經過反復揉擀,成為結合緊密,質地均勻,厚薄如一的面張。面條下到鍋里,不爛條,不斷線。人們形容說;「下到鍋里團團轉,撈(盛)到碗里蓮花綻」。象一朵蓮花,開放在香湯之中。挑在筷子上,長達一二尺。吃到口裡,咀嚼起來,有筋絲,有勁頭。不同於一般的寬片面,韭葉面和機制掛面。
光------指面張擀製成型之後,不撒面敷,不粘擀杖。表面光潔白亮,猶如鏡面一般。下鍋撈碗盛湯後,挑上筷子,不纏不卷。吃到口中,口感光滑舒適。善食者,常常能一口氣,吸入幾條長面。面條一頭在碗里,中間在筷子上,另一頭已經吸入口內,面頭已經到了腹中。《西遊記》中,孫悟空爬上梯子吃長面的情況,就是這種誇張。
煎------指香湯的烹煮火候和溫度。一般是先放足特製的肉丁臊子, 經過添加菜籽油,香醋和專用湯汁之後,就要以武火狀態,加熱到煎滾的程度。然後,用文火狀態保持恆溫煎煮。這樣,就能把經過涼水盆中冷卻了的長面條,撈入碗中,澆上

Ⅵ 想學著做拉麵和歧山哨子面

岐山臊子面,又名澆湯面,還叫涎(哈)水面,是與龍涎香可以比美的香味型湯面。這是一種將手工擀制至薄,切離成絲的上等細面,與北方酸辣香味型的香湯,烹調結合起來的一種地方麵食種類。這也是一種將長壽面與節慶文化氛圍相融洽的傳統飲食習俗。它盛行於關中西部,在全省和全國也享有盛名。
岐山臊子面,具有嚴格的原輔料要求和加工烹調技術標准。它的九字真訣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這真訣中的每一個字訣,都有極為精確的內容所指,都有嚴格的具體技術規定。其中,薄筋光是對面條加工的要求;煎稀汪是對烹調操作,配料比例的要求;酸辣香是對基本味型的要求。
薄------指用上好的精細小麥麵粉,通過手工和制,並經過反復揉擀,成為薄如透紙的面張。然後,使用手工廚刀或專用鍘刀,切製成細如絲,長如線的面條。並分成若干小把小單元,准備分把下鍋。
筋-----指在和面團時,由於加入了微量的食用鹼水,經過反復揉擀,成為結合緊密,質地均勻,厚薄如一的面張。面條下到鍋里,不爛條,不斷線。人們形容說;「下到鍋里團團轉,撈(盛)到碗里蓮花綻」。象一朵蓮花,開放在香湯之中。挑在筷子上,長達一二尺。吃到口裡,咀嚼起來,有筋絲,有勁頭。不同於一般的寬片面,韭葉面和機制掛面。
光------指面張擀製成型之後,不撒面敷,不粘擀杖。表面光潔白亮,猶如鏡面一般。下鍋撈碗盛湯後,挑上筷子,不纏不卷。吃到口中,口感光滑舒適。善食者,常常能一口氣,吸入幾條長面。面條一頭在碗里,中間在筷子上,另一頭已經吸入口內,面頭已經到了腹中。《西遊記》中,孫悟空爬上梯子吃長面的情況,就是這種誇張。
煎------指香湯的烹煮火候和溫度。一般是先放足特製的肉丁臊子, 經過添加菜籽油,香醋和專用湯汁之後,就要以武火狀態,加熱到煎滾的程度。然後,用文火狀態保持恆溫煎煮。這樣,就能把經過涼水盆中冷卻了的長面條,撈入碗中,澆上滾湯,再升溫至所要求的熱度。煎湯的溫度,可以通過掌勺人的口唇品嘗,或者以食客食用之後的感覺而加以確定。總之,以不燙唇,不烙碗為最佳適度。
稀------指撈入碗中的面條的數量,要與盛入碗中的香湯的數量,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來說,,香湯應佔七成,面條應佔三成。達到湯清面亮的適中比例。撈入碗中的面條數量,始終要保持這個比例。過多或者過少,都不是技術最佳,或者對客人尊敬的表現。一般是,一碗臊子面,兩筷子撈盡吃光,為最佳數量。年輕人,吃得多者,一頓飯能吃數十碗,方才罷手。
汪------指在香湯中,調入各種香料粉末後,還要不斷地放入適量的具有岐山特色的臊子——肉丁,香醋香計,及時添加金針絲段,木耳塊,蔥花絲段以及薑末等輔佐料。還要向湯中滴入清新的菜籽油或香油,使其漂浮於香湯鍋內。客人端起碗來,滿碗生香。人稱 「一口吹不透」。陝西人把浮油和作料豐富稱為「汪」。
酸——指用農家專制的香醋作為熗湯佐料,並且不斷地在食用時加入香醋,調正味覺,使香湯始終保持著「醋味出頭」的良好味道。
辣——指用上等辣椒面,用密羅篩過,經過熟油潑制後的辣油製品。在臊子中和香湯中,作為一個重要的輔助味道,加以變化,產生無窮回味。也有根據使用者的習慣,以清新的菜油,代替紅辣味型的做法。不過,陝西人在食用臊子面之後,總喜歡用白凈的筵席手帕,揩摸嘴唇,從手帕上留下的辣子紅程度,可見辣子油的輕重程度。
香——指在香湯鍋中,放置一個包有五香大料的紗布包。使作料經過長期煮沸,始終保持香味揚溢不退。香的來源,一是在固體香料和輔料中,一在液體香汁之中。總之,只要有一家人食用臊子面,就會芳香之氣,飄上院落,飄遍全村。所以有「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譽詞,並不是過分的誇張。
岐山臊子面,逢年過節,招待親友客人,常常要請高明的廚師來掌勺製做。特別是在農歷正月初七這一天,作為人日古節,吃長壽面,食拉魂面,更是如此。各家競相以食用臊子面來相互祝壽。一家老少,歡聚一堂,以放腹而食為樂,認為多食者可以多壽。而每一家主婦的操作水平和特色,在這一天,表現得淋漓盡致。一般來說由新媳婦表演擀麵切面技巧,老主婦負責掌勺做湯的執事。臊子面,成了西府家庭文明情況和飲食技術高低的重要尺度。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民俗村的建設,岐山臊子面,已成為西府飲食文化和旅遊項目的一項重要內容。。

岐山臊子面,發源於西岐大地,成熟於周文化的中心地域,代表了臊子面的水平和樣板。所以,被稱為正宗臊子面。對於它的來歷,也是眾說紛紜。一說是周文王射蛟龍,得龍涎香和鮮龍肉,以巨釜做汁加湯,與部族共食,故名蛟(澆)湯面。一說是因臊子肉丁和佐料丁,湯味奇香無比,以香湯面而得名。還有一說是,家嫂為小叔子應舉趕考,而特意製作而成,故名「嫂子面」。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吸食時,能拉出帶哨子的響聲,得名哨子面。凡此種種,各有根據。
岐山臊子面,據有人考證,是從古代的湯餅飲食發展變化而來的。是由古代的熟餅切絲澆湯法,發展到擀成生面,再下鍋煮熟澆湯法的。這種飲食品類的流行范圍,奇妙地與古代周部族居住或遷徙的領域范圍,大抵吻合。
周人起根發苗於有邰-----武功。在那裡,產生了後稷這樣的一代偉大人物。公劉遷彬以後,又在彬地發展壯大。到了古公檀父時代,率部遷岐,定居在岐山腳下。在這些地方,就留下了周人從彬到岐的經歷,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遺存和飲食習俗文化。周人不忘祖居之地,來往於彬岐古道,追往兩地的同祖和親戚關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禮的特殊現象。周人不忘祖居之地,來往於彬岐古道,追往兩地的同祖和親戚關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禮的特殊現象。臊子面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臊子面文化圈,它的四至邊界,十分清楚。它以岐山,扶風兩縣為中心。其西界,大體以岐山,鳳翔縣分界的橫水鄉和橫水河為界。橫水鄉以西,不吃這種臊子面,而是以專碗專湯,一次凈為特色。其東界,大體以武功,乾縣和漆水河為界,河東除個別地方向東延伸之外,其它地方吃面,不常採用此法。其南界,大體以渭河為界。寶雞縣,岐山縣還有跨過渭河,在河南數鄉,依然流行。其北界,大體以古彬州地域為流行區域。。主要包括現在屬於咸陽地區管轄的北五縣。即今天的長武,彬縣,永壽,旬邑,淳化,禮泉,乾縣一帶。甚至向北延伸至甘肅慶陽一帶,這是周人最初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他們長征和定居的地方。不過,各地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新的風格和品牌。在具體湯型和味型上,劃分為油香味和酸辣味兩個大的類型。所以,岐山臊子面和扶風「一口香」,就具有兩種不同的風格。

Ⅶ 過生日為什麼要吃雞蛋和哨子面

哨子面稱長壽面。
吃雞蛋的人本不是過生日的人,而是過生日的人的母親,但是因為母愛的原因而改變了。只要是有人過生日的時候,過生日的那人就要到母親的那裡跪拜的,感謝母親把自己降生來世上,而且要拿最好的東西去孝敬母親.在當時就只有雞蛋是算最好的東西了。所以,過生日要吃雞蛋就這樣成為了習俗(對於那些母親已經過世就的到墓地拿雞蛋祭奠),但是過去窮,連飯都吃不飽的窮人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餓的厲害就偷偷的把雞蛋給了孩子吃,而雞蛋是有營養,又便宜的食物,而且有很多好的含義,作滾運、雞蛋是圓的,剝開後蛋青白白嫩嫩很是干凈,蛋黃也是圓的,孩子過生日吃一個代表著這一年象雞蛋一樣無暇,並且最重要的是這一年象雞蛋一樣「骨碌」就過了,無病無災,順順利利。
以後就傳開了.後來的母親們都被她感動了,都一一效仿著她.因此,傳了下來。

Ⅷ 樂清的禮語和俗語

各地的過年風俗

江蘇省

吳地春節風尚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無錫過年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山東省

嶗山春節習俗
春節期間,嶗山村村鎮鎮扭秧歌、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熱鬧非凡。元宵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燈節。嶗山沿海的漁村裡,鞭炮齊鳴,漁民在船老大的帶領下來到各自的漁船上送燈,預祝新的一年漁業豐收。

農歷清明節到穀雨期間,是嶗山漁民祭海的時節。祭海時,漁民們在海灘上擺設豬、雞、魚三牲供品,大面饃和糖果,點燃香燭鞭炮,舉行傳統的祭海儀式。祭海的日子裡,純朴豪爽的漁家人用好酒好菜熱情地招待前來觀看祭海的親朋好友,大家一起開懷暢飲。
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

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樣的粥是供內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臘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綵帶。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裡,上面寫有「長命百歲」的字樣,放在小孩子的枕邊,每人准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聖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鬍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鬍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天地樓」旁,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裡的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後拜廟、拜祠堂、接受僕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地「龍燈會」的獅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慶祝新年。

浙江省

溫州春節民俗28種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餘斤的大蠟燭還願。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凈身"(即除夕夜要戒色)並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污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裡,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麵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後,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發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後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台敲響的新年鍾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徵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松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後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卜)給合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盪一帶,則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說,吃粽子有兩義,一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初一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春節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財的彩頭。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如相遇於途,長揖道賀(今點頭握手問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稱"拜年"。到各家登門互賀新喜,亦叫"拜年"、"拜歲"。先是下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後平輩回拜,則稱"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後輩到喪事人家拜年稱"拜新年"。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蒼南,叫"探正月",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農產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每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婚的第一個春節,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搗膩,揉成米塊,然後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麵)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舊時,如帶來滿周歲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擇三、六、九之日,謂之"三六九無忌"。出門時,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畫上朱紅或黑墨,意避"小鬼"沖犯。正月初四,民間大都不出行,不幹活,因與"死"諧音,說閩南話的人,對正月初九有忌。因"九"與"狗"諧音。

在樂清,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著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松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和荔枝、魁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長輩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則可遣兒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要攜帶紅封紙包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或設宴款待,否則,習俗都認為是失禮。在平陽,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犢的。

在洞頭,同樣是女兒回娘家,則要提"紅桶"給父母親,以示孝敬。所謂"紅桶",是指雕花或紅漆的小木桶,裡面裝著熟食,還有用大魚大肉為佐料製成的麵食或糯米飯,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語雲:"生兒魂幡竿,生女紅桶寶"。意思是說,生下兒子,死後有人披麻戴孝,送喪時舉魂幡;生下女兒,正月有"紅桶"孝敬。70年代以後,提紅桶的習俗基本消失,"紙蓬包"也絕跡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頭等食品。

春節期間,對來拜年的親友,主家大多要留飲擺酒款待,俗稱"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專門設酒宴邀請親友歡飲的。一般酒菜都比較豐盛。如果親友帶著16歲(虛齡)以下的兒女來,那麼,就要給這些孩子壓歲錢,稱為"壓肚兜"。親友離去時,都要有回禮,一般是糖果、糕點、荸薺等。舊俗,若拜年不去,是斷親的表示,所以有些老親(上代親戚)下輩要輪流去拜年,四季八節沒有往來的老親,惟春節時一定要去拜拜年。

廳房布置:元旦日,有錢人家在中堂上,高掛赤金壽屏(家有長壽老人才可)或大幅書畫,屏前有長條桌,左端萬年青,綴以紅花,右端置一個精細雕刻的插屏,中間或擺時鍾,或擺大元寶。左右有一對大錫台(有的重百餘斤,高與人齊),插上大蠟燭。長條桌前排列兩張方桌,兩邊除同樣陳列大錫台、大蠟燭外,還有一對明角燈(俗稱"堂燈"),兩桌中間又有個大元寶(用一斗糯米和紅糖製成),插銀花,纏彩紅,上放幾個橫柑,象徵財源進門。另外則陳列若干江西窯的花盆,上植各種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類,在花盆上貼著寫有"吉利"兩字的紅紙條,在長條桌和方桌前面,掛著刺綉的大紅緞桌圍,左右兩角配置雕刻精細的金漆欄干,中堂兩旁掛滿書畫。兩邊排列大坐椅和茶幾,披上大紅緞綉的椅披,幾上放置幾碟茶點。如客來,分賓主就坐,除供茶點外,有以漆繪木盤托江西茶盞進茶或蓮子、桂圓等點心,也有湯圓、紅棗。這日,連房間里的床帷、床額、被褥之類,都洗滌換新,連梳妝台及鏡子,都披上綢緞綉花的鏡蓋,所有的樑上、檐上了階沿上面,都掛起美麗的宮燈,只有前樑上掛著兩對紅紗燈,以示隆重。

新春開筆: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後,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製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於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櫃、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

穿新衣: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舊時,富紳、富戶呢毛綢緞穿戴一新;貧戶所穿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於平日,以應新春吉日。兒童穿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小兒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今天卻是例外,有在紅衣外罩網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兒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禦邪惡"的意思。現在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樣式、質料更為鮮艷多彩,並向高水平發展。但穿新衣迎新年這一點是不變的。

出行:正月初一出門,要選方向。先在灶神前燒香,然後拿一空鍋,中放一勺,用力旋轉,根據最後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後聽見和記住遇見第一人所講之話,以剪裁之(虛擬動作),意即取其一半,歸來占卜,這叫"香卜",俗叫"卜剪聽"。

喜口彩:每逢過年,溫州一帶民間喜討口彩,只准講吉利話,忌講不吉利話。"親戚酬酢,吉語生馨,即歲時送禮亦必加太平錢、萬年青柏等事,否則指為一祥。"(清孫同元《永嘉聞見錄》)

送元寶:初一日,有人把紅糖元寶用紅繩縛在萬年青的樹枝上,沿門挨戶送吉利話,由一人打著竹板,現編俚語,一人搖春柴(樟樹枝葉)專門應"好",這叫"送元寶"或"喊元寶"。溫州有俗語:"正月初一送元寶,句句講好。"講完,每戶給點年糕或零錢。永嘉送元寶之歌雲:"元寶進門台,好!金銀大發財,好!積德積善前世修,好!元寶扭一扭,好!養豬大如牛,好!元寶顯一顯,好!赤腳蓬頭劉海仙,好!劉海仙戲金蟾,好!金錢銀錢送上府來,好!福祿壽禧萬萬年,好!"

賣技:在蒼南、平陽一帶,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賣技隊提著燈籠,上人家門口高聲頌吉祥詞,俗稱"賣技"或"賣奇"。所到人家則送些年糕、香煙或紅包,三宵乃止。有些喜事人家(如結婚、賀壽、建房、生子等)還提前預約,開門迎入堂屋,以香煙、酒席款待,稱"扮新屋"或"扮新娘"。

新年鼓:元旦期間,民間還有文化娛樂活動,如新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兒結隊成群,攜有鑼鼓,沿街敲打,此往彼來,絡繹不絕,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則集合鄰友,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舞龍燈:春節民間有舞龍習俗。在平陽,十餘人手擎彩龍,至廟宇和大戶門前舞龍,主家酬以紅包、年糕、糖果。又有白龍,龍用白色薴布製成,內可點燈,也稱"龍燈",由10多個小青年擎著,一般都到廟宇住宿,設香爐、鑼鼓,由唱書先生唱故事或頌詞,叫"參龍"。廟宇頭家要酬給錢物,安排住宿。活動以一個月為限。

迎年:在平陽等地,元日午夜人們設香燭於室,並在神前放爆竹,謂之"迎年"。

點歲燈:從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寢室中燃燈,直到天明,名曰"歲燈"。
迎灶神:在平陽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習俗。謂"灶神於臘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歸,故祈此迎之"(《平陽縣志》)。在永嘉楠溪江兩岸,則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俗稱灶神爺十二月廿四夜上天,正月初一早晨,從天上回來。每戶人家把新的灶神爺像貼在神龕里,再點上香燭,泡一盞茶,祭拜神像。

收珍:正月初五日,每戶人家把除夕擺在中堂上的祖先畫像及各種珍品和字畫等物收攏藏放起來,這叫"收珍"。收珍時,家中人要祭拜,下輩外親也有來祭拜。在平陽,"五日而撤,或有懸至半月者",在文成,叫"初五花開",人家收起祖宗圖,意為春節告一段落,一切禁忌及特定儀式活動解除,恢復正常生活秩序。舊時,在城鎮,各商店除一部分在初三、初四陸續開市外,大都在初五、初六日開店營業。開市時,各店要鳴放鞭炮,也有景燈掛彩,表示慶祝。

新年禁忌:舊時,正月初一不煮飯(除夕多留飯於新年吃,取"吃剩有餘"之意)、不擔水、不串門、不縫針線。一般不掃地,倘非掃地不可,則須由外向內施帚,禁忌向外掃地,俗謂財富會流失。晚飯早吃,不點燈,放過爆竹(謂"關門炮"),早早入睡。新年期間還有不吵嘴,不動刀斧,不殺生,以及禁討債等禁忌。據說,吵嘴會落彩頭;刀斧是凶器,動了不吉利等;還有不能說不吉利話,不能打罵人等。永嘉茹溪一帶有人在新年打了一下孩子,說是被"開年"了,一年就不順利。在平陽,五日內不挑糞,不倒馬桶,不得敲擊地盤,即如"桶"之類。現在這些習俗已基本消失。過去農村還有"正月慢"的習俗,農民到初七、初八才下田,一般商店到初五才營業。現在風氣轉變,近幾年,打破這一傳統習俗,有的地區,在正月初二就結隊(有的還全家出動)下田揮鋤整地和送肥到田頭了。一些商店也打破慣例,初二、初三就開門。

團拜:建國後,因為夏歷新年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國政府規定為"春節"。在溫州,每年春節時間,黨委和人民政府在元旦要舉行"團拜",也就是集體拜年。這樣既可節約時間,不要一家一戶去賀年,而且人也多,面也廣。黨政軍民和各界人士歡聚一堂,吃些茶點,演點余興的節目,座談慶賀一年來豐碩成果,並計劃座談今年如何獲得更大豐收。大家心情舒暢,感情融洽,充滿歡樂氣氛。

電話拜年:拜年,是祝賀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更好,事業更旺,人更健康。現在拜年更方便,無論國際、國內,路遠路近,不用登門見面,一個電話一二分鍾就夠了,這叫電話拜年。時間從初一一直到初十均可。據說有的人一個上午就接到五十多個拜年電話。

擁軍優屬和擁軍愛民:現在春節期間,還舉行擁軍優屬、擁軍愛民座談會和聯歡會,以增強軍民團結。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除保留和發揚優良的傳統習俗如舞龍、舞獅、猜春謎等活動外,還舉行各種文藝晚會、電影晚會、游園會和展覽會等。
紹興過年習俗

在紹興,一跨入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准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准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祝福後便祭祖(俗稱「請回堂羹飯」)。祝福時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紋橫擺的,祭祖時則改為直擺;祝福時祭掃者朝外行禮,祭祖時則朝內跪拜。祭祖後,便用煮福禮的汁湯燒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賜之「福」放給了一家人。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除夕吃喝,尤已穿著」,這是過年的高潮。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里,人們就是這么忙碌著的。然而,在吃人的舊社會里,對勞動人民來說,過年如過關,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麼「福」的。像管四老爺家裡那種闊綽的祝福排場,令人只有在電影《祥林嫂》里,作為歷史的陳跡而重現。
開封過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鍾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Ⅸ 新版《封神演義》里常介紹姜子牙的臊子面,這種地方特色美食歷史上如何而來

俗話說得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今天「吃貨」小編就要化身「美廚娘」,教大家製作馬氏面館招牌麵食——臊子面!這臊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的特色傳統麵食,寶雞岐山地區的做法最為正宗。咱們要麼不學,要學就學最經典的。學會以後,就不用特意點外賣了,自己就能露一手!

蔥花面——好吃不貴。成本低,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最關鍵的是它非常容易製作,蔥花、雞蛋、面條、調料,煮熟後稍微混合一下,立馬可以開動,完全是懶人福音呀!

炸醬面——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老北京炸醬面」。一般是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做成菜碼(拌在面里吃的菜),然後將肉丁、蔥姜、黃豆醬做成炸醬,接著將面條煮熟後撈出,最後菜碼、炸醬、面條,三者合一,任性開拌!醬香味濃,炎熱的夏天來一碗最合適不過了!

Ⅹ 紅白喜事為啥要拿哨子面來招待

岐山臊子面
岐山的臊子面歷史悠久,清代已經很馳名。以薄、
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聞名,用精白麵粉、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料和多種調味品製成。其基本製作工藝是:面條要
用手擀成,並達到面薄條細、
筋韌光滑、軟硬適度的標准。做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入熱油鍋烹炒,同時加入生薑、食鹽、調料面、辣面和陳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黃花菜、木耳
炒好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時先將面條煮熟撈入碗內,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
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面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種高碳水化合
物、高飽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麵食。
臊子面的傳說
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雲:"余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面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面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贊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關於"長命面"所以會改稱"臊子面"的事,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戶人家娶了一個美貌、聰明、勤快、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全家做了一餐面條,一家人食後無不稱贊面條滑爽鮮美。後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後都贊不絕口。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為這種"嫂子面"上必須加臊子為澆頭。所以人們也把它稱作"臊子面"。據史實,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臊子面",還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里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
臊子面在陝西地區身價頗高。除沿襲唐代"長命面"的有關習俗,如在生日做壽時必食外,每遇婚喪喜事,或逢年過節,都要以它來款待客人。舊時,陝西農村還有這樣的習俗:新媳婦過門的第二天,要在婆家舉行一個隆重的擀麵儀式,新媳婦當著客人的面上案擀麵,以測試其技藝的高低。技術高超嫻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勻,切條細長,下到鍋里不會斷裂,這樣的新媳婦,才能贏得大家的贊譽。
臊子面的來歷
岐山縣位於寶雞市東郊,素以盛產小麥著稱,麵食中最有名的要數臊子面。臊子面的面條,要求揉的筋,擀得薄,切得寬細自便。臊子的做法是:用帶皮的豬肉切成小丁在油鍋內煸炒,加上薑末等調料去腥味,再加醬油和少量糖添水燉煮,然後放豆腐丁、胡蘿卜丁等鮮萊,講究的還放黃花、木耳等。面煮熟後撈到碗里,澆上臊子吃。臊子麵筋,湯鮮,味香,再加些辣椒面、醋等,給人以熱、辣或酸的口味。
岐山大小飯店都供應正宗的臊子面,還有楹聯寫道:
喝幾杯西鳳酒來此小坐
吃兩碗臊子面不虛此行
臊子面始於周原故里岐山,傳遍陝西及西北各地。
關於臊子面的來歷,岐山文化館李辛儒先生還專門寫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叫《神來之食歧山臊子面》。據他考證,臊子面源於周代屍祭制度的"竣余"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這種遺俗在岐山長期存在,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現在敬神靈和祖靈,吃回鍋湯的習俗已經改變。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一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

閱讀全文

與哨子長壽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哈爾濱市退休金計算 瀏覽:832
老年人痛風的症狀是什麼 瀏覽:207
兒時不知老人坐門口看什麼 瀏覽:873
全國老年人每年跌倒受傷有多少 瀏覽:639
養老院綠化申請報告 瀏覽:593
贛州養老保險要交多少錢一年 瀏覽:624
中老年人上台階膝蓋疼怎麼辦 瀏覽:820
四川縣城退休工資 瀏覽:698
廣州個人養老保險 瀏覽:677
養老退休後是怎麼領取的 瀏覽:408
康樂福老年公寓 瀏覽:710
老年人左腎區痛 瀏覽:271
德國歐萊雅50歲至70歲適用面霜 瀏覽:496
80歲肺部腫瘤反復發燒 瀏覽:627
富士康尿檢體檢標準是什麼 瀏覽:85
幼兒園講解重陽節 瀏覽:885
重陽節介紹英文五十字 瀏覽:339
天鎮養老金怎麼交 瀏覽:511
爺爺有點老年痴呆 瀏覽:636
天津市父母住院護理假多少天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