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壽的穴位有哪些
足三里,湧泉穴,三陰交穴每天都按摩的!效果很好,但必須要堅持!
『貳』 有人說按摩足三里能養生,每天按摩足三里,堅持一個月有什麼好處
從古至今,健康長壽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古代的時候帝王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民間百姓也積極吃養生品延長壽命,如今,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渴求只增不減,所以各種養生小妙招層出不窮。其中,按摩足三里是養生界最受推崇的養生方式之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每天堅持按摩足三里會有哪些好處。
一、保胃
足三里是胃部經絡上面的穴位,經常按摩足三里,你就會發現本來胃不太舒服,按摩它之後,胃部的不適感就會減輕了。所以,堅持不懈按摩胃部,可以保護胃部,遠離胃部疾病。
二、舒緩痛經
人老了之後,身體的免疫力就會下降,身體很容易生病。經常按摩足三里,可以幫助身體提高免疫力,增加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所以,經常按摩它,可以幫助老年人延年益壽。
以上就是按摩足三里的好處,按摩足三里的好處非常多,僅僅堅持一個月是不夠的,應該長期堅持下去。
『叄』 簡述足三里穴的臨床表現
足三里穴是腿上一個重要的穴位。
也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
足三里的位置:
我們要准確找到足三里。
它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要作用:
1.
腸胃問題,胃疼,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
2.咳嗽氣喘,心悸氣短,乳癰。
3.失眠,癲狂,頭暈。
4.虛勞贏瘦,水腫。
5.膝痛,下肢痿痹,腳氣。
除了主要作用之外,長期按摩這個穴位還有好多保健養生的作用。
例如:
1可以消水腫
2長壽。強身心。
足三里穴又稱為長壽穴,自古流傳「灸足三里,得長壽」的養生秘訣,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3幫助排泄,排濕
足三里穴有利「健脾」「化濕」、增強排泄能力。
4補中益氣、增強「免疫力」。
特別是在春天濕氣重傷腎氣,人容易精神疲倦,更加要常按此穴能清理體內濕熱。
操作方法:
艾灸足三里,
經常按摩這個穴位。
艾灸後一小時內不洗澡,不能正對著吹冷氣,空調。
要多喝水。
希望答案能令你滿意,滿意的請採納,謝謝!
『肆』 經常按摩足三里這個穴位,有什麼作用
經常按摩足三里這個穴位,有什麼作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知道經常按摩足三里這個穴位,有什麼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因能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而得名,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足三里中醫術語,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對於平素進食冷食出現腹瀉、腹部怕冷、進食後易腹脹等有脾胃功能較弱的患者,可選用足三里穴。該穴位補脾胃之氣,開始進入青春的孩子,由於進入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因而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而營養物質的吸收則需要脾胃之氣的運作,因而脾胃也被稱為後天之本。
妙用針刺足三里,能夠有效的調節胃腸道的蠕動,而這種調節是雙向的,既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又可以延緩胃腸道的蠕動。所以體質虛弱的美眉就可以用她來強健身體,而略顯肥胖的美眉就可以用其來減肥。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楊痿,移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拇指指面按壓與足三里上,垂直向下用力,按壓的同時可以配合按揉。其餘四指握住小腿,協助拇指發力,是刺激能充分達到肌肉深處。按壓的深度以穴位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宜。按壓的時間約20分鍾即可,每日都可以操作。
經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伍』 日常沒事就多按按足三里穴,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好處
足三里穴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養生保健大穴,它是胃經上的一個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約4橫指), 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左右各一穴。經常拍打、按壓此穴,不僅能延年益壽,對循環、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手腳冰涼的人經常拍打足三里,可以使手指和腳趾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從而使肢端變得暖和起來。
足三里是人體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穴位。在人體的膝關節部位。足三里是一個治百病的穴位,他可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運行氣血,護胃養胃,足三里是我們人身體上重要的穴位之一,經常按一按的話有助於咱們對食物的吸收,也有助於胃的消化,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胃潰瘍胃癌炎糖尿病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延年益壽抗衰老。中醫在針灸艾灸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病都會加上這個穴位。
『陸』 艾灸足三里有什麼作用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為歷代醫家所推崇的養生保健要穴。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賴之充養,是生命的根本。
一、足三里的定位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當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如何找「足三里」呢?有兩種簡便的取穴方法:
其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腳掌放平,自然平鋪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圍住膝蓋,食指放於膝下脛骨前緣,四指並擾,當中指尖著處即是該穴。
其二,伸足取之,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拇指沿脛骨外側緣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拇指尖處即為該穴。
二、艾灸足三里的方法
灸的方法很多,但普通人用灸「足三里」的方法取養生保健之效,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艾炷灸:取極細之艾絨,做成麥粒大小的圓錐形艾炷,然後把它直立放置於穴位之上,再用線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著,使之均勻向下燃燒 。第一個艾炷燃至一半,知熱即用手指掐滅,或快速捏起;再將第二個艾炷放在原處,燃至大半,知痛即去掉或按滅;再繼續灸第三個艾炷……。灸完1個艾炷即為1壯,一般每次灸9壯,至局部發紅即可。每月初一至初八施灸。施灸時注意避風 。
艾條灸:艾條灸可以自己操作,不需要別人幫忙。一般進行溫和灸,操作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准足三里,約距0.5-1.0寸左右進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舒適感即可,一般每側穴灸15-20分鍾,至皮膚稍呈紅暈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個月十餘次左右。老年人可於每日臨睡前30分鍾左右施灸。施灸時注意避風 。
唐代王燾在其所編著的《外台秘要》中如是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則令人氣上眼暗,以三里下氣。」日本古人有「莫與不灸足三里者同行」之說。中國民間甚至流傳著「灸一次足三里等於補一隻老母雞」的說法。可見艾灸足三里的養生保健作用已深入人心。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艾灸足三里之法獲得健康長壽,關鍵的關鍵是要親身實踐,持之以恆,方能湊效。
『柒』 足三里為什麼被稱為長壽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常用的重要穴位,位置在膝下3寸,於脛骨前緣旁開1寸處,患者可取坐位屈膝垂足,或卧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足三里臨床應用廣泛,是治療胃腸及下肢膝脛疼痛的首選之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腹瀉,腿脛膝腫脹酸,傷寒瘦損,氣蠱諸股」。所以足三里有諸病皆治的說法。1 足三里能健脾、消除腹脹、助消化 足三里穴以治療胃腸疾病為主,有「肚腹三里留」之說。胃脘痛可配合內關、合谷、中脘、陽陵泉,腹脹配合脾俞、胃俞。脾胃互為表裡,為後天之本。以足三里為主穴,可配合諸多穴位治療疾病。配中脘治療肝氣郁滯,食停胃脘或因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起到疏肝理氣,溫中散寒的作用,配中脘、內關、合谷有溫胃散寒、調中降逆之效,配脾俞、公孫可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以消除泄瀉。以足三里為主穴,可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2 足三里能調氣血,活絡止痛 按摩足三里能使氣血流通,舒經通絡,祛風散寒。足陽明經,起於鼻兩旁……下至髕骨,沿著脛骨前嵴外側下行足跗,另一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進入中趾外側端。由此可以看出,足三里穴是治療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 臨床證實,足三里有健脾利濕,舒筋活血的功效,所以下肢運動系統的疾病治療離不開足三里穴。風寒濕脾及外傷所致的局部疼痛腫脹,可配膝眼、委中、陽陵泉,關節炎可配昆侖、懸鍾,踝關節疼痛可配丘墟、照海。推拿雙足三里 穴,可治療周身關節痛。 3 足三里具有防病、保健強壯的作用 足三里能起到防病、促健強壯的作用,俗話說「人老先老腿」,推拿足三里穴能使腿腳靈活,這與古代神醫華佗的五禽戲來鍛煉身體,使人達到健康防病是一致的。推拿足三里可防止衰老,預防百病,如配神門可治療失眠,配天柱、中渚可治耳鳴,配聽宮、外關治耳聾,配睛明、風池治視神經萎縮,配心俞、脾俞、內關治心脾兩虛,配心俞、腎俞、關元治心腎虧虛。素體健康的人,經常按摩足三里穴,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更健康!
『捌』 老話說:艾灸足三里,等於吃一隻老母雞。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
「艾灸足三里,等於吃一隻老母雞」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艾灸是屬於針灸療法中的一種,是用艾葉製成的材料點燃,用熱刺激穴位,以達到舒筋活血的方法。足三里是保健穴位中的重要穴位,位於膝蓋的下方,經常按摩可以預防很多疾病,除了按摩還可以艾灸、刮痧、拔罐等方法進行保養,從而達到身體健康、長壽的目的。
3、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
常艾灸足三里可以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比如:腸胃疾病、頭痛、失眠、多夢、神經衰弱、貧血等。艾灸足三里還可以增強下肢能力,使得體力十足,幹活有勁,對於慢性疾病也有作用,比如:視力下降、耳鼻口病等。
『玖』 「向足三里要長壽,」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哪幾種方法可以刺激足三里
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按摩足三里雖然可以調節我們的脾胃,但是這並不代表會長壽。影響人們壽命的因素很多,像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平常的飲食、身體的素質等等。我們可以通過按摩、針灸的方式刺激足三里,來達到調節脾胃的效果。
其實我們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常生活中多注意運動,自然就可以少生病,身體健康也算是延年益壽。
『拾』 人體的長壽穴有哪五個
湧泉穴:
是人體少陰腎經上的要穴。它位於足底中線前、中三分之一交點處,當足趾跖屈時,足底前凹陷處。
腎為「先天之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腎為陰中之陰,心為陽中之陽,只有腎水充盈,人體各系統才能得以平穩運行。中醫理論認為,腎藏經,主水,主骨,其功用是納氣,生髓,可管生殖發育。《難經·六十六難》言:「臍上腎間氣動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內經》亦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都說明,只有腎功能旺盛,才能精足,氣壯,神全,人體生命力才會長盛不衰。
湧泉穴是人體長壽大穴,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並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昏厥、頭痛、休克、中暑、偏癱、耳鳴、腎炎、陽萎、遺精、各類婦科病和生殖類病。
湧泉穴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湧泉,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水有澆灌、滋潤之能。據人體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穴位的分布結構獨特,功用玄妙。人體肩上有一「肩井」穴,與足底湧泉穴形成了一條直線,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應,從「井」上可腑視到「泉水」。有水則能生氣,湧泉如山環水抱中之源,給人體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氣場,維護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足三里:
是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要穴。它位於腿部外膝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
中醫理論認為,胃為「水谷之海」,是人體的給養加工廠。其主要功用是受納、消化、腐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所以,又稱脾胃為「後天之本」。《中藏經》說:「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也」。指出了脾胃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與健康的重要性。
足三里是個保健穴,經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壯胃,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飲食的盡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此穴主治:胃痛、腰痛、腹瀉、痢疾、便秘、頭痛眩暈,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膝脛酸痛,消化系統疾病。
命門穴:
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
督脈,中醫稱「陽脈之海」。行於背正中,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是人體諸陽經的總匯,與腎臟及腦部關系非常密切。其功用主要是督率陽氣,統攝真氣。金代名醫張潔古言:「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十二經脈中的手三陽、足三陽經均會於督脈。督脈是人體的主宰,對調節和振奮全身經脈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
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明代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認為命門的功能包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證實多屬一致。補命門火的葯物又多具有補腎陽的作用。
經常擦命門穴可強腎固體,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系,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並能治療陽萎、遺精、脊強、腰痛、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睏乏、腿部浮腫、耳部疾病等症。
會陰穴:
為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
任脈,中醫稱「陰脈之海」,它位於人體胸腹正中。任即擔任之意,能總任一身之陰經,為人體陰經脈氣的總匯。任字還有「妊養」的含義,金代名醫張潔古認為:「任者,妊也,為陰脈之妊養」。本脈與三陰經脈,陰維脈、沖脈關系密切,故能總調人身陰氣、陰血,所以,中醫又稱任脈為「婦人生養之本」。
會陰穴,為人體長壽要穴。會陰,顧名思義就是陰經脈氣交會之所。此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著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著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
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驚癇等症。
百會穴:
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它位於頭部,在兩耳廓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
頭部是人體的首腦機關和指揮部,而百會穴則是頭部的調控中心。此穴舉足輕重,是全身百脈的交會處,故名百會。百會穴居高臨下,仰可接受宇宙的信息能量,俯可溝通全身百脈氣血,下通會陰穴,是中脈的主幹線,是精氣神的通道,是連接任督二脈的重要關卡。現代氣功實踐與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百會穴是人體能量場與宇宙能量總場相交融相感應的主要通道,人體經過修煉,達到天人合一,虛空忘我的大定狀態,宇宙中的能量和真氣就會源源不斷從百會穴進入人體。所以,古代修道人又稱百會穴為天門,打開天門,成了眾多修煉者追求的目的。
百會穴即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過特殊的鍛煉,可開發人體潛能,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青春不老。並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衰弱、中風失語、陰挺等症。
神厥穴:
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時對應的肚臍中。
神厥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厥為任脈上的陰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煉者把二穴稱為水火之宮。現代氣功實踐與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神厥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它易於結丹、養胎。人們通過氣功修煉,可啟動人體的中點、極點和重心。古今氣功修煉家都認為,人體下丹田的准確位置就是神厥穴。
神厥穴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我們知道,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來呼吸的,屬先天真息狀態,嬰兒脫體後,臍帶即被切斷,先天呼吸中止,後天肺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則緊連在臍中,沒有神厥,生命將不復存在。人體一旦啟動胎息功能,就猶如給人體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應站,人體的百脈氣血就隨時得以自動調節,人體也就健康無病,青春不老。經常對神厥穴進行氣功鍛煉,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