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基因論文

長壽基因論文

發布時間:2022-06-20 21:41:21

⑴ NMN,NAD+抗衰老是真的嗎

一、首先我們介紹NAD+
NMN是NAD+的前體,NAD+的全名為煙醯胺雙核苷酸,是哈登和漢斯馮奧伊勒在1904年發明的,兩人還因此獲得了192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之後,關於NAD+及其衍生產品的研究越來越多,前後有5位科學家因為研究NAD+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之間的工作完全沒有交叉和合作,這種連貫性的諾獎級別的研發和突破絕不是任何騙子能故意營造出來的。
2000~2012年的研究陸續發現,NAD+能延長各種動物的壽命。
倫納德·瓜倫特(Leonard Guarente)研究組、世界著名化學家史蒂芬 L布赫瓦爾德(Stephen L.Helfand)研究組、Haim Y.Cohen研究組分別發現NAD+能延長秀麗隱桿線蟲壽命將近50%、能延長果蠅壽命大約10%-20%、能延長雄性小鼠壽命大於10%。
2013年,發現NAD+能通過激活長壽蛋白來延長人類壽命,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生命科學院的Johan Auwerx等科學家揭示了NAD+與長壽蛋白Sirtuin在人體內延長人類壽命的作用機制,成果發布於2013年7月的《Cell》。
2016年,發現NAD+能通過修復人類DNA來延長人類壽命,美國國立抗衰老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人體補充NAD+,能最終通過線粒體和DNA修復來延長壽命,提升健康水平,成果發布於2016年10月的《Cell》。
2017年,發現NAD+能調節人類生物鍾,恢復正常的晝夜節律,美國遺傳學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發現:通過補充NAD+的前體NMN能夠調節睡眠失常的人紊亂的生物鍾,使其恢復正常的晝夜節律。他們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2017年,日本新興和發布「長期(24周)口服NMN對人體的益處」的臨床試驗中期報告,首次臨床證實人體口服NMN後長壽蛋白表達增加。
2017年,美國宇航局NASA開始將NMN用於保護宇航員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
從2013年~2017年,還有一系列的研究,驗證了NAD+及其相關前體能對於心臟、腦部、神經末端的保護作用,以及對聽力損傷的恢復作用,對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患者都有治療作用。
2018年,發現通過長期服用NMN能夠延長小鼠壽命30%。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David A. Sinclair教授在和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聯合研究項目發現:人類細胞可以被細胞重編程(reprogramming),衰老的器官也可以被重新激發而獲得新生,同時在為期2年的小鼠實驗證明,長期服用NMN可以延長小鼠30%的壽命。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細胞膜表層有一種被命名為Slc12a8(在小腸中密度高於其他器官10倍,因此有赫曼因腸溶NMN的產生)的轉運蛋白存在,Slc12a8蛋白會在鈉離子的幫助下,將NMN直接運輸到細胞中,並迅速發揮作用,用於NAD+的生產。
NAD+能夠延緩衰老,已經得到了大量科研結果的支持,類似論文大量發布在國際科學界的頂級期刊「科學」,「自然」和「細胞」上。
NAD+對人體健康發揮著根本性的影響,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NAD+在人體內的含量逐漸降低,線粒體和細胞核之間的交流受損,NAD+的減少也損害了細胞產生能量的能力,從而導致衰老和疾病,這也可能是我們變老的原因。
另外,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NAD+驟減的原因是NAD+消耗路徑中的CD38對NAD+的消耗成倍增加,也能導致NAD+在人體內的含量降低。
、那麼,人們直接服用NAD+是否就能延緩衰老了?
不能,因為NAD+的分子量太大,人體服用無法直接吸收,可以通過補充NAD+三個代謝循環的四類前體煙酸、色氨酸、煙醯胺和NMN/NR。煙酸、煙醯胺和色氨酸在攝入量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水平,煙酸(NA)和GPR109A的結合會導致患者嚴重的潮紅,而過多的攝取色氨酸、煙醯胺也會存在副作用。煙醯胺(NAM)會造成對Sirtuins的抑制從而引起肝臟中毒。NR口服後,大部分並不是轉變成NMN,而是被消化成了NAM。
相較NAD+的其他補充方式,NMN繞過了NAMPT限速酶的瓶頸,可以迅速補充體內NAD+,在一個2017年的研究中補充NMN四天後,體內的NAD+和SIRT1的活性顯著增加。
NMN在體內的吸收非常迅速,可以迅速提高體內NAD+水平:
A,通過消化系統完好無損地吸收;
B,2~3分鍾進入血液;
C,15分鍾內提升組織中的NMN含量;
D,迅速提升血液、肝臟等器官中的NAD+水平。
所以,目前認為,補充NMN是提高體內NAD+和促進NAD+吸收的有效的方式。
三、為何有些人認為NMN是騙局,是一種智商稅產品呢?
1、有些商家過度宣傳,把NMN包裝成了長生不老葯,這突破了人們的認知,人們自然認為是虛假的。
2、NMN前體繁多,包括NMN,NR,NAM,NADH,NA等都是專業術語,很多人不懂搞不清,認為都是忽悠。
3、NAD+的發現雖說已有上百年時間,但受制於科學認知,大量的科學研究實際在2000年之後進行,而NMN產生在2015年前後,價格昂貴,當初只流行於富貴階層,普通人難以接觸,也無從了解其功能。
4、NMN的很多科學實驗都是在動物上做的,產生了大量振奮人心的效果,人體的實驗數據比動物少,大多數是國外機構的研究,研究論文都以專業性很強的英文發表,國內相對報告少。
5、目前市場上的NMN產品都是國外生產,跨境進入中國的,在歐美,澳洲,日本等國,NMN都是得到合法允許生產進入市場的,很多還得到了FDA認證。因為國內目前尚未批准NMN的生產和銷售,也影響了部分人的認知。
6、一些所謂的公知,半吊子專家和網路寫手沒有完全弄清楚NMN,通過道聽途說,為了包裝自己高大上的逼格和吸粉增流量,通過網路大肆詆毀NMN,也影響了很多人的主觀判斷。
任何新事物,從產生到接受,都有一個過程,NMN的誕生只有短短幾年,還處於行業初期,被多數人認可和接受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

⑵ 人未來長生不老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肽能夠選擇性地尋找和破壞阻止組織正常更新的衰老細胞,並且證實定期注射這種肽能夠改善自然衰老的小鼠和經過基因改造快速衰老的小鼠的壽命。

這波針對我們如何抵抗衰老的研究是互補的,而不是相互競爭的。對未來的抗衰老研究而言,我觀察到的共同主線是我們能夠改善三個方面:阻止細胞損傷和衰老;通過治療安全地移除衰老細胞;一旦移除衰老細胞,激活幹細胞(不論採取什麼策略)來改善組織再生。

他們計劃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體內開展安全性臨床試驗。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侵襲性腦瘤,也表現出高水平的這些標志物,這就使得測試這種FOXO4-DRI肽是否有效治療這種腫瘤成為可能。

專注醫學SCI論文服務、醫學科研課題設計、醫學科研基金服務,如果您有任何醫學科研問題。歡迎添加微信公眾號:sciinet(長按復制粘貼),免費為你解答各種疑問。

⑶ 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壽命有望突破150歲,是怎麼一回事有可能實現嗎

21世紀初的2000年9月,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吳柏林精心撰寫的《人體革 命》發表。這本書的封面上除了赫然的「人體革 命」四字,還有一行顯眼的大字「基因科學能使您活到150歲」。那時候,不少人都覺得吳柏林是在危言聳聽博人眼球。如今20多年過去,回顧《人體革 命》一書,只覺當真如此。

(圖:Haim Cohen)

延伸閱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3545-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365-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0-00298-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pjamd201621

⑷ 如何看待人類壽命上限或為150歲,您認為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長壽的秘訣簡單來說,就是懂得養生。那麼如果你做到以下幾點,離長壽也就不遠了!

1、吃兩倍的果蔬。

近期發表在《歐洲心臟病學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顯示:每天吃8份或8份以上果蔬的人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要比只吃3份果蔬的人低1/4。這是因為額外多吃的果蔬里含有大量重要的維生素和抗氧化劑,提高了免疫系統的功能,避免人體過早衰老。

2.、避免抱怨。

根據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成果: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能多活12年。愛抱怨的人更容易患上病毒性疾病,不太願意進行必要的自我體檢(如乳腺癌和皮膚癌的篩查)。

3、多喝蘋果汁。

近期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顯示:蘋果汁有助於大腦保持年輕狀態。每天只需要喝2杯蘋果汁就能減少認知障礙症患者大腦中黏性斑塊的形成。

4、 畫出族譜圖,掌握家族病史。

對家族成員的健康史有清晰的了解,可以預測自己未來的健康狀況,因為多種疾病都與遺傳有關,特別是心臟病和癌症。

5、每晚少看1小時電視。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年過25歲之後,每看1小時的電視,就會將人的壽命縮短20分鍾。這是因為:看電視的時間越長,人體處於靜坐不動、無所事事的時間就越長;肌肉得不到鍛煉,熱量得不到燃燒,人們患病和早逝的風險也增大了。

6、確保自己不錯過每一項醫學篩查。

醫學篩查能夠在疾病仍處於可以治療的階段及早確診。無論是塗片檢查、血壓測試或是乳房X光造影檢查,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7、關注腰圍。

科學家發現腰圍比體重(或身高體重指數)更能預測心臟病,因為腰圍可以顯示內臟脂肪的存在。

8.、每天至少笑20次。

作為成年人,我們平均每天只笑5~15次,而兒童很容易就達到每天笑100次的數量。笑聲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減少壓力激素的釋放,從而起到抵禦癌症的作用。

9、戒煙。

根據芬蘭學者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吸煙不僅會讓人的壽命縮短約10年,還會降低老年階段的生活質量,因為吸煙者更容易患上讓身體感覺虛弱的疾病。

⑸ 為什麼有些地區長壽老人多

巴馬是長壽之鄉,因為當地空氣含負離子高,沒有污染,土地含硒很高,生長的各種農作物含硒很高,長期吃含硒高的糧食和蔬菜,對身體健康有好處,所以那裡的長壽老人很多。

⑹ 現代科學這么發達,多數人為什麼不能活到一百多歲呢

生活和飲食等方面的不良習慣,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各種壓力,勞損、職業病等,都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但隨著現代科學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保障,以及人們對各方面的不良影響越來越提高認知和防護,並注重養生,相信在並不太遙遠的未來人類活到100歲以上會成為普遍!

⑺ 聰明的人更長壽嗎

過去曾有研究表明智商高的人更長壽,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基因決定了智商越高的人壽命越長。

早期研究

曾有多項研究表明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更長壽。例如,2001年發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項研究稱,在智商測試中得分較高的小孩,壽命更有可能超過76歲。2007年發表在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上的一篇論文指出諾貝爾獎得主比落選者壽命更長。

通常人們認為高智商的人壽命更長,可能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高智商的人會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得更安全的工作或擁有更幸福的家庭,所有這些因素都有助於延長壽命。也有可能是,高智商的人擁有更優良的基因,是這種優良基因對他們的智商和壽命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實驗猜想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負責該研究的助理研究員Rosalind Arden 和她的同事推斷,如果選擇雙胞胎進行研究或許能解釋這一問題。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完全相同,異卵雙胞胎則只有一半的基因相同。利用雙胞胎的基因特點,他們進行了以下的推測:

首先,如果是環境因素決定了壽命的長短,那麼同卵雙胞胎中智商更高的孩子壽命也應該更長。因為在基因一致的前提下,高智商的孩子通常能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得更好的工作等,從而獲得外部環境的優勢條件。

其次,如果是基因決定壽命長短的話,那麼同卵雙胞胎中智商更高的孩子就不一定會比智商低的孩子壽命更長。相同的基因對他們壽命產生的影響也完全相同,因此兩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會有明顯差別。

最後,如果基因是決定壽命長短的主要因素,那麼異卵雙胞胎中智商更高的孩子可能壽命也更長。因為更高的智商反映出他擁有更優秀的基因,因此智商越高壽命也應該越長。

調查結果

Arden和她的同事長期跟蹤了三個雙胞胎的調查項目,並對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三個調查分別是:二戰時期美國軍隊中的377對男性雙胞胎、246對瑞典雙胞胎以及784對丹麥雙胞胎,並且每對雙胞胎中至少有一人已經去世。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同卵雙胞胎還是異卵雙胞胎,每對雙胞胎中智商更高的孩子壽命更長。但是異卵雙胞胎的壽命長短差異更大,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基因的不同。調查顯示,研究人員發現選擇的生活方式對智商與壽命間關系的影響只佔5%,基因影響佔95%。

但Arden對最新研究結果持保留態度。她認為大多數參與實驗的調查對象都是中年人,所以研究人員無法掌握青年雙胞胎的死亡數據。另外,中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對智商測試結果也會有一定影響。她說:「我們認為這是一項有趣的實驗,實驗的初步發現也非常有趣,但仍然需要更多的數據驗證。」

Arden認為,如果使用動物進行驗證將會更加有效,因為可以不用考慮動物在生活方式上的差異,這樣就不用擔心吸煙和酗酒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

Arden說:「如果孩子沒有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父母也不必擔心。因為盡管智商與壽命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但如果您想要壽命長的話,最好的方式是保證健康飲食和適當鍛煉,忌酒忌煙,而不是在基因方面較真。」

(譯審/編輯:F Cheng)

⑻ NMN為何能改善脫發,並使白發變黑發

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補充NMN可以增加毛發生長,促進頭皮毛囊細胞活力,延緩頭皮細胞的衰老速度,使黑色素生成恢復正常。美國高瑞萊(Glorylife)NMN採用全天然植物萃取技術研製成腸溶性植物膠囊,可在胃酸下穩定存在。可穿透細胞壁直接到達線粒體,修復破損細胞,促進細胞重組再生功能,可迅速刺激SIRTUINS1-7(俗稱長壽基因),減緩細胞衰老,提高身體機能,從基因層面改善身體狀況,從內而外打造年輕體態。

⑼ 人類基因工程進展如何了什麼時候實現長生不老

《北京參考》:與衰老關系密切的因素有哪些?
童坦君:環境與遺傳因素影響著衰老進程。其中遺傳控制起著關鍵作用。衰老並非單一基因決定,而是一連串"衰老基因"、"長壽基因"激活和阻滯以及通過各自產物相互作用的結果。DNA(特別是線粒體DNA)並不像原先設想的那麼穩定,包括基因在內的遺傳控制體系可受內外環境,特別是氧自由基等損傷因素的影響,會加速衰老過程。在環境還沒盡善盡美的條件下,環境是影響衰老的重要因素。譬如我國解放前平均壽命只有35歲,而現在北京市民平均壽命約76歲。還有我國的長壽地方如新疆的和田、江蘇的南通、廣西的巴馬,說明了環境很重要。老百姓延緩衰老能做到的也只有盡量改善環境。但是,同一個長壽村,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長壽呢?同時說明遺傳起著關鍵作用。在普通地域,常常有長壽家族,說明長壽基因可以通過遺傳來表達。

世界衛生組織將60歲定為老年期的開始。人的衰老猶如春夏秋冬、花開花謝一樣,是自然界的美麗現象,人雖然做不到永生,但是我們能追求健康長壽。探討長壽的奧秘,是醫學界的艱巨使命。如果做到80歲90歲甚至100歲以前不顯老,或者做到無病無痛而衰老呢?為此,筆者特意走訪了我國初步解開衰老之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童坦君教授。

人的自然壽命約120歲

《北京參考》人的壽命究竟有多長?

童坦君: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巴豐(Buffon)指出:哺乳動物的壽命約為生長期的5-7倍,通常稱之為巴豐壽命系數。人的生長期約為20-25年,一次預計人的自然壽命為100-175年。海佛里克證明人類從胚胎到成人、死亡,其纖維母細胞可進行50次左右的有絲分裂,每次細胞周期約為2.4年,推算人類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雖然不同學者解答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結論基本一致,目前一般認為人的自然壽命為120歲左右。

《北京參考》:100年以後人的壽命還是120歲嗎?

童坦君:平均壽命受環境影響很大,但是各種動物的最高壽限都相當穩定。鼠類最高壽限約為3年,猴約為28年,犬約為34年、大象約為62年,而人類約為120歲。100年以後,老鼠的最高壽命還是3年。但是100年以後人的平均壽命勢必會提高。譬如我國解放前後,平均壽命就提高了一大截。要提高人類最高壽命困難重重,需要進行基因改造,雖然目前科學家在果蠅、蠕蟲中試驗成功,對其進行某些基因導入或使一些基因突變(改造)則可達到延長其最高壽命的作用。

《北京參考》:作為個體,人的壽命能否預測?

童坦君:預測壽命有多長?是很多人都希望知道的。為迎合這種心理,國內外一些非正式醫學書刊登了壽命預測法。預測的主要依據,是將影響健康的一些列因素羅列起來,對健康有利的,根據性質或程度,分別加壽一至數年,對健康不利因素,根據危害性質或程度,分別減壽一至若干年。最後,將全部數據加起來得到總和,再與固定壽命指數或壽命基數相加減便可得出預測到的壽命年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基因在人體不同的發育階段是怎樣控制衰老演變的?不前還不清楚。因此,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公認能正確預測人類壽命的方法。

肺最容易衰老

《北京參考》:人什麼時候開始衰老?人體器官有衰老次序嗎?

童坦君:衰老分生理成分分生理衰老與病理衰老。同一物種不同個體,即使同一個體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其衰老速度也不相同。從出生到16歲前各組織器官功能增長快,從16--20歲左右開始到平穩期直到30---35歲,從35歲開始有的器官和組織功能開始減退,其衰老速度隨增齡而增加。如果以30歲人的各組織器官功能為100的話,則每增一歲其功能下降為:(休息狀態下)神經傳導速度以 o.4%下降,心輸出量以0.8%下降,腎過濾速率以1.0%下降,最大呼吸能力以1.1%下降。可以理解為肺最容易衰老。其次為腎臟的腎小球,再是心臟,而神經、腦組織衰老速度相對慢一些。各組織器官功能隨增齡呈線形進行性下降,因此老年人容易患病,這是一般規律。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衰老速度衰老的生物學指標

《北京參考》:那麼,什麼情況提示人衰老了?

童坦君:制約哺乳動物衰老研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缺少可靠、易測的評估生物學年齡的標志。我們在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發現了一些指標,可作為衰老生物學標志,但是還只是在實驗室階段,離應用到生活中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以下5個指標都和衰老有關,但單獨使用都有欠缺與不足的地方:

一、成纖維細胞的體外增殖能力。根據細胞的衰老假說,成纖維細胞體外增殖能力是可靠的估算供者衰老程度的指標。

二、DNA損傷修復能力。多種 DNA損傷,如:染色體移位、DNA單雙鏈斷裂、片段缺失都隨年齡積累。這一現象除與衰老過程中自由基生成率升高及抗氧化劑水平降低有關外,與DNA修復能力降低密切相關。作為估算DNA修復能力的指標包括非程序DNA合成、DNA聚合酶B及內切脫氧核糖核酸酶UV2DNase和AP2DNase。另外,檢測各種DNA損傷的方法亦可用於檢測該種DNA損傷的修復能力。

三、線粒體DNA片段缺失。線粒體 DNA片段缺失的檢測可以毛發為材料,應用甚為便利,是一項很好的衰老生物學標志。

四、DNA甲基化水平。DN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漸成性調節的重要機制,通過改變染色體的結構,影響DNA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抑制基因表達。

五、端粒的長度。對人體不同的組織進行端粒長度檢測,發現端粒長度與細胞的壽限相關,精子、胚胎的端粒最長,而小腸粘膜細胞的端粒最短。 Zglinicki等報道,氧化壓力造成的單鏈斷裂是端粒縮短的主要原因,過氧化氫誘導細胞出現衰老表型的同時,也加快端粒的縮短。因此,端粒長度不單是細胞分裂次數的"計數器",而是一項細胞衰老的標志。
改善環境改變衰老

《北京參考》:與衰老關系密切的因素有哪些?

童坦君:環境與遺傳因素影響著衰老進程。其中遺傳控制起著關鍵作用。衰老並非單一基因決定,而是一連串"衰老基因"、"長壽基因"激活和阻滯以及通過各自產物相互作用的結果。DNA(特別是線粒體DNA)並不像原先設想的那麼穩定,包括基因在內的遺傳控制體系可受內外環境,特別是氧自由基等損傷因素的影響,會加速衰老過程。在環境還沒盡善盡美的條件下,環境是影響衰老的重要因素。譬如我國解放前平均壽命只有35歲,而現在北京市民平均壽命約76歲。還有我國的長壽地方如新疆的和田、江蘇的南通、廣西的巴馬,說明了環境很重要。老百姓延緩衰老能做到的也只有盡量改善環境。但是,同一個長壽村,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長壽呢?同時說明遺傳起著關鍵作用。在普通地域,常常有長壽家族,說明長壽基因可以通過遺傳來表達。

端區長度隨增齡縮短 女性比男性長壽

《北京參考》:人的衰老有性別差異嗎?

童坦君: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類女性比男性長壽。從分子水平如何解釋女性壽命比男性長這一普遍的生命現象呢?這得從衰老機理說起,比較公認的如氧自由基學說,還有現代的DNA損傷修復學說、線粒體損傷學說以及端區假說等。下面將目前國際上衰老研究的熱點結合我們自身的研究工作介紹如下,人類除幹細胞外,大多數體細胞端區長度隨年齡增加而縮短,而體外培養的細胞端區長度隨傳代而縮短;端區縮短到一定程度,細胞不再分裂,即不能傳代,最終衰老直至死亡。端區是指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結構,此結構可防止兩條染色體末端的DNA鏈(又名脫氧核糖核酸,它是蘊含遺傳信息的遺傳物質)因互相交聯而造成染色體的畸變。研究中發現,相同年齡組的成年男性的端區長度長於女性,但隨增齡端區長度縮短速率卻比女性快,每年差3bp。

《北京參考》:人能夠改變衰老嗎?

童坦君:運動醫學專家研究表明,心肺功能、骨質疏鬆情況、肌肉力量、身體的耐久力、膽固醇水平、血壓等,通過長年鍛煉或參加體力勞動、保健是可以改善的。難以改善的指標,只有頭發的變白與皮膚彈性減退及萎縮變薄兩項。從分子水平講,我們在細胞衰老相關基因及信號傳遞通路的先後研究中發現抑癌基因p16通過調節1Kb蛋白活性,不通過端粒酶,就可影響端粒長度、

DNA修復能力與細胞壽命,初步闡明 p16是人類細胞衰老遺傳控製程序中的主要環節。這是我國在人類細胞衰老機理研究上取得的突破,還發現衰老相關基因p2 1可保護衰老細胞免於凋亡。至於還有哪些基因管著衰老、怎麼管著衰老的速度,都是人類將要繼續研究的課題。

《北京參考》:老百姓目前如何做到延緩衰老?

童坦君:改善內外環境--遵循平衡飲食、適當運動、心理平衡原則。對於好的環境因素,我們充分利用它;對於不好的因素,要了解它、調控它。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輕輕鬆鬆《北京參考》:童老您今年多大年紀?您看上去很精神,請介紹一下您的養生之道。

童坦君:我71歲。老年人要平平常常過日子,不要有壓力。

我覺得健康老人最重要的是雙腿靈、手腳要利落,不要老是坐著不動或躺著。如能勝任長途步行,則反映心臟功能良好。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不要一看電視就好幾個小時。對於飲食要普普通通,不要太挑剔,也不忌口,譬如說肥肉,我也吃它一口,但總量不要太多。在心理方面,平時要做高興的事,以求輕輕鬆鬆。譬如爬山時,你可以什麼事情都不想。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也可以出彩兒,但不要太累;幫著帶帶孫子,其實是最幸福的事情。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北京參考》:您當初從事衰老研究工作是怎麼想的?

童坦君:據統計,一個人一生的醫葯費用有三分之二花在老年階段,隨著老年人的增多,其醫療費用將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老年醫學越來越重要。對衰老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延長老年人的健康期、縮短帶病期而不僅僅是多活幾年。衰老研究是一個年輕的學科,過去的研究方向是整體器官研究,現在是在細胞水平方面研究,以後還要做模式動物研究,但是又不能把動物研究的直接結果用在人的身上,因此,衰老研究還要多樣化,不僅要在細胞水平做,還要在器官水平、整體水平做,這樣衰老機理研究才能跟上國際與時代。老年醫學基礎研究對老年臨床醫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老年醫學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如掉隊就很難趕上,我們應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我國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是衰老研究工作並不矛盾,在國際上應該處於先進行列。

美科學家衰老新解 人類壽命是可以改變的
2005年02月07日 09:12 新華網

美國《新聞周刊》1月17日一期刊登一篇題為《歲月的皺紋》的文章,介紹五位科學家對衰老的生物化學過程提出的新解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人類的壽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文章摘要如下:

雖然死亡與納稅一樣不可避免,但是未來人們的衰老過程會變慢,壽命也會明顯延長。五位科學家對衰老的生物化學過程提出了新的解釋,為益壽延年葯物的問世敞開了大門。雖然他們的研究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人類的壽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增強:目標基因在抗衰老方面更加活躍,幾年前,分子遺傳學家辛西婭·凱尼恩的學生拿著一盤蚯蚓問過往行人他們認為這些蚯蚓有多大。多數人說,它們只有5天那麼大。他們並不知道凱尼恩已經修補了這些蚯蚓的基因。這些蠕動的生物的健康狀況完全像剛出生5天的樣子,但實際上它們已經出生144天了 — 這是它們正常壽命的6倍。

十年來,凱尼恩堅持不懈的研究已經表明:通過改變激素水平增強約100種基因的功能,「就可以輕而易舉地使壽命大為改變」,至少蚯蚓是這樣。這些基因有的能夠產生抗氧化劑;有的能夠製造天然的殺菌劑;有的則參與將脂肪運送到整個身體;還有一些被稱作是監護人,據凱尼恩說,它們「能夠使細胞成分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一般來說,這些基因越活躍生物的壽命就可能越長。

1993年,凱尼恩關於蚯蚓基因的研究成果首次發表,持懷疑態度者預言這項成果在人類身上行不通。科學家們仍不了解人類和蚯蚓壽命長短如此懸殊的確切原因,更不知道改變蚯蚓壽命長短對人類來說可能意味著什麼。不過,蚯蚓的細胞構成很大程度上與高等哺乳動物十分相似。這項發現為生產保健營養品的長生公司打開了大門,該公司正在嘗試開發一種葯物,這種葯物能夠產生與凱尼恩的基因修改相同的效果。凱尼恩說:「我並不是說改變一些基因,人類就能夠長生不死,但是這可以使80歲的老人看上去像40歲的樣子。」對此,誰會反對呢?

壓力:長期緊張使細胞衰老得更快

如果你抱怨壓力使你又增添了新的皺紋或白發,很有可能你是對的。

《國家科學院學報》去年秋季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為你的這種看法提供了科學依據。參與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埃莉莎·埃佩爾和她的同事們發現,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或僅僅是感到了緊張,就能明顯縮短端粒的長度。端粒就是細胞內染色體端位上的著絲點,可用來衡量細胞衰老過程。端粒越短,細胞的壽命就越短,人體衰老的速度就越快。

埃佩爾對39名年紀在20歲—50歲之間的女性進行了研究,她們的孩子有的患嚴重的慢性病,比如大腦性麻痹。埃佩爾將她們與同一年齡組但孩子都很健康的另外19名母親進行了比較。母親照顧患病小孩的時間越長,她的端粒就越短,而且她所面臨的氧化壓力(釋放損害DNA的自由基的過程)就越大。與感覺壓力最小的婦女相比,兩組女性中自稱壓力最大的人,其端粒與年長她們10歲的人相當。

雖然埃佩爾承認要想證實她的發現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是她認為這個結果可能有積極意義。她說:「既然我們認為我們能夠看到壓力會造成細胞內的損傷,人們可能會更加重視精神健康。」她補充說,DNA受損可逆轉是「絕對」有希望的,「改變生活方式,學會化解壓力,就有可能改進你的生活質量、情緒和延長壽命」。

限制:嚴格控制卡路里攝取可能減緩衰老速度

1986年,當倫納德·瓜倫特第一個提出通過限制卡路里的攝取來研究生物學的衰老時,這個主意聽上去荒唐可笑。然而在過去十年中,研究人員主要了解為什麼突然降低卡路里的攝取能激發一種名為SIR2的基因的活性並能延長簡單生物體的壽命,而且取得了很大進展。

瓜倫特和一位名叫戴維·辛克萊的哈佛大學研究者都是這方面的頂尖專家,他們主要研究名為「sirtuins」的抗衰老酶,這是SIR2或哺乳動物身上的與SIR2類似的SIRT1所產生的蛋白家族。瓜倫特的實驗已經搞清楚了SIR2背後的很多基本分子過程。例如一種名為NADH的天然化學物質可以抑制「sirtuins」發揮作用;他們已經確認NADH含量較低的酵母存活的時間更長。辛克萊發現白藜蘆醇與限制卡路里攝取有關聯。研究表明,酵母在大劑量白藜蘆醇的作用下能延長壽命70%。

因為很少有人願意大幅度限制卡路里的攝取,瓜倫特就開始尋找一種有相同功效的葯劑。長生公司也開始利用瓜倫特的研究成果,這意味著有朝一日不用再提節食這個字眼,人類或許照樣能從限制卡路里攝取中獲得好處。

補給:兩種化學物質使老鼠變年輕

據《國家科學院學報》200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說,加州奧克蘭研究所兒童醫學專家布魯斯·埃姆斯和他的同事把兩種在體細胞中發現的化學物質 — 乙醯基L肉鹼和α硫辛酸 — 給老鼠吃。這不僅使老鼠在解決問題和記憶測試中表現更佳,而且行動起來也更加輕松和充滿活力。

研究人員確認,不同化學物質混合起來能夠改善線粒體和細胞器的功能,而細胞器是細胞主要的能量來源。埃姆斯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當加入過氧化鐵或過氧化氫的時候,硫辛酸能保護細胞不被氧化。

衰老:透過現象看本質

一、前言

當前,生命科學有關衰老機制的研究,正處於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的時期(Comfort, 1979; Medvedev, 1990; Hayflick, 1998; Kirkwood, 1999; Warner, 2005; Yin & Chen, 2005),然而,由於衰老過程極其復雜,影響因素千變萬化,又由於各個領域研究工作者的知識局限和專業偏見,我們實際面臨的是一個魚龍混雜,莫衷一是的混亂局面(Medvedev, 1990; Olshansky et al. 2002; de Grey et al., 2002; de Magalhaes, 2005)。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將首先簡明地回顧有關衰老機理研究的重要進展,探討在衰老過程中,遺傳基因調控與不可避免的環境因子損傷的相互作用。接著,我們強調指出,為了研究真正意義上的衰老過程,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健康狀態下的種種生理性老化改變,而不是病理性變化。例如,生物體內蛋白質的增齡性損變是一個最為普遍存在的老化現象。在詳細闡述自由基氧化和非酶糖基化生化過程,以及熵增性老年色素形成生化機理後,重點探討了羰基毒化(應激)在衰老過程中的特殊重要意義(Yin & Brunk,1995)。最後,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生化副反應損變失修性累積是生理性衰老過程的生化本質。

二、衰老理論概述和對衰老機理研究的總體評論

大量的生命現象和實驗事實提示,盡管少數低等動物的死亡顯示出有一些神秘的「生命開關」在起作用,但衰老過程,尤其是高等動物在成年後的衰老過程已被清楚地認識到是一個受環境因素影響的緩慢漸進的損傷和防禦相拮抗的過程。大量現行的重要的衰老研究成果都無可爭辯地顯示了這一點(Comfort, 1979; Medvedev, 1990; Hayflick, 1998; Yin, 2002)。為了便於分析和討論,我們首先列出數十種迄今最為重要的衰老學說:

整體水平的衰老學說主要有:磨損衰老學說(Sacher 1966)、差誤成災衰老學說(Orgel 1963)、代謝速率衰老學說、自體中毒衰老學說(Metchnikoff 1904)、自然演進衰老學說(程式控制學說)、剩餘信息學說(程式控制學說)、交聯衰老學說;

器官水平的衰老學說有:大腦衰退學說、缺血損傷衰老學說、內分泌減低衰老學說(Korencheysky, 1961)、免疫下降衰老學說(Walford 1969);

細胞水平的衰老學說有:細胞膜衰老學說(Zs.-Nagy, 1978)、體細胞突變衰老學說(Szilard, 1959)、線粒體損傷衰老學說(Miquel et al., 1980)、溶酶體(脂褐素)衰老學說(Brunk et al., 2002)、細胞分裂極限學說(程式控制學說);

分子水平的衰老學說有:端粒縮短學說(程式控制學說)、基因修飾衰老學說、DNA修復缺陷衰老學說(Vilenchik, 1970)、自由基衰老學說(Harman, 1956, 2003)、氧化衰老學說(Sohal & Allen, 1990; Yu & Yang, 1996)、非酶糖基化衰老學說(Cerami, 1985)、羰基毒化衰老學說(Yin & Brunk, 1995)和微量元素衰老學說(Eichhorn, 1979)等等。

其它重要的衰老學說還有熵增衰老學說(Sacher 1967, Bortz, 1986)、數理衰老學說和各種各樣的綜合衰老學說(Sohal, 1990; Zs.-Nagy, 1991; Kowald & Kirkwood, 1994)。從上述26種主要的衰老學說可以初略的看出絕大多數衰老學說(22種)認為,衰老是因生命過程中多種多樣的外加損傷造成的後果。簡言之,是一個被動的損傷積累的過程。

應該說明的是在4種歸類為「程式控制學說」的衰老理論中,細胞分裂極限學說和端粒縮短學說所觀察研究的所謂「細胞衰老」與動物整體的衰老有著很大的差別。就「細胞不分裂」這個概念本身而言,並不是「細胞衰老」的同義詞。解釋很簡單,終末分化的神經細胞和絕大多數肌肉細胞在生命的早期(胎兒或嬰兒)時期完成了分化以後,便不再分裂,卻仍然健康的在動物體內延用終身(Sohal, 1981; Porta, 1990)。近來Lanza等甚至用體外培養接近倍增極限的胎牛二倍體成纖維細胞作為供核細胞成功地培育出了6隻克隆牛(Lanza et al., 2000),所述的6隻克隆牛的端粒比同齡有性生殖牛還長。其實,從衰老過程的常識(或定義:衰老是生物體各種功能的普遍衰弱以及抵抗環境傷害和恢復體內平衡能力逐漸降低的過程)的角度來講:端粒縮短與細胞和整體動物的增齡性功能下降基本無關。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詳談(Wakayama et al. 2000; Cristofalo et al., 2004)。

生命科學對於遺傳因子與環境損傷各自如何影響衰老進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各自為證」的階段。經過遺傳生命科學家幾十年的辛勤探索,現已實驗確定的與衰老和長壽有關的基因已達幾十種(Finch & Tanzi 1997; Warner, 2005;),例如:age-1, Chico, clk-1, daf-2, daf-16, daf-23, eat-2, gro-1, hsf-1, hsp-16, hsp-70, Igflr+/-, indy, inR, isp-1, KLOTHO, lag-1, lac-1, MsrA, mth, αMUPA, old-1, p66sh, Pcmt, Pit-1, Prop-1, ras2p, spe-26, sag, sir2, SIRT1, sod1 基因等等(Hamet & Tremblay, 2003; Warner, 2005)。這些壽命相關基因可被大致分為四類:1)抗應激類基因(如,抗熱休克,抗氧應激類);2)能量代謝相關基因(如,胰島素/胰島素因子信號途徑,限食或線粒體相關基因);3)抗損傷和突變類基因(如,蛋白質和遺傳因子的修復更新等);4)穩定神經內分泌與哺乳動物精子產生的相關基因等。好些「壽命基因」的生物學功能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另外,研究發現的與細胞分裂和衰老相關的細胞周期調控因子有CDK1、PI3K、MAPK、IGF-1和 P16等等(Wang et al., 2001; de Magalhaes, 2005)。因此,生命科學家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確有與衰老和長壽相關的基因,但掌管壽命長短的遺傳因子不是一個或幾個,也不是一組或幾組,而是數以百計的遺傳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Holliday, 2000; Warner, 2005)。衰老過程是與生理病理相關的,在調控、防禦、修復、代謝諸多系統中的多個基因網路共同協調,抵禦種種環境損傷的總結果。總之,衰老是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已逐漸成為衰老生物學研究領域公認的科學事實。

認清了動物衰老的上述特徵,關於衰老機制的研究便可理性地聚焦在(分子層面上的)損傷積累和防禦修復的范圍之內。

三、衰老的生理性特徵和潛藏的分子殺手

為了討論真正意義上的衰老機制,有必要對衰老和老年疾病作較為明晰的界定。一般來講,學術界普遍認同:衰老不是一種疾病。衰老機制主要研究的是生物體健康狀態下的生理性老化改變。

考慮到衰老過程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漸進性的、累積性的和不可逆的生理過程,因此造成生理性衰老的原因應該是有共性的損傷因素(Strehler, 1977)。這些因素造成的積累性的,不可逆的改變才是代表著實際意義的衰老改變。

其實無論是整體水平、器官水平還是細胞水平的衰老改變歸根結底還是分子水平的改變,是分子水平的改變分別在不同層次上的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許多非疾病性衰老改變,例如增齡性血管硬化造成的血壓增高,又例如膠原交聯造成的肺纖維彈性降低和肺活量下降,還有皮膚鬆弛,視力退化,關節僵硬等等都隱含著生物大分子的內在改變(Bailey, 2001)。這些改變從整體和組織器官的角度來講不算生病,但分子結構已經「病變」了。例如,蛋白質的交聯硬化就是一個最為常見的不斷絞殺生命活力的生化「枷鎖」,即使是無疾而終的老人,體內蛋白質的基本結構與年輕人的相比也早已面目全非了。生物體內蛋白質的增齡性損變和修飾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老化現象。衰老的身體,從里到外、從上到下都可觀察到增齡性的蛋白質損變。

當然,許多學者會毫不猶豫地贊同,基因受損應該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衰老過程為體細胞突變積累』的假說卻遭到了嚴謹的科學實驗無情地反駁,例如,輻射損傷造成遺傳因子突變在單倍體和二倍體黃蜂(wasp)身上應該造成明顯的壽差,但研究結果表明,DNA結構遭受加倍輻射損傷的二倍體黃蜂的壽命與單倍體黃蜂相比沒有出現顯著性的壽命差別,否定了上述推測 (Clark & Rubin, 1961; Lamb, 1965)。另外,大量的生物醫學研究表明,衰老過程中DNA損傷和突變的增加主要導致病理性改變(Bohr, 2002; Warner, 2005),比如,造成各種各樣的線粒體DNA的疾病(Holliday, 2000; Wallace, 2003)以及癌變的產生等。考慮到衰老過程明顯的生理特徵,蛋白質的增齡性損傷和改變則顯然比遺傳物質的損傷、變構對「真正衰老」做出了更多「實際的貢獻」(Kirkwood,1999; Ryazanov & Nefsky,2002; Yin & Chen, 2005)。

另外,Orgel (1963) 提出的「差誤成災衰老學說」認為:衰老是生物體對『蛋白質合成的正確維護的逐漸退化』也遇到了科學實驗的強烈挑戰而基本被否定(Gallant & Palmer 1979; Harley CB et al., 1980)。Harley等人(1980)的研究表明:『體外培養的人體成纖維細胞在衰老過程中蛋白質的合成錯誤沒有增加』(注意,對於蛋白質來說,氧化應激幾乎為無孔不入和無時不在的生命殺手)。進而,該領域的科學家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蛋白質的表達後損變才是生命活動和衰老的最主要的表現。因為與衰老相關的蛋白質變構在衰老身體的各個部位比比皆是(如身體各器官組織的增齡性纖維化和被種種疾病所加速的纖維化),而且組織內蛋白質的衰老損變是最終的也是最普遍的衰老現象。事實上,老化蛋白質損傷幾乎在每個衰老假說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本論文的分析和討論的重點將聚焦在蛋白質的損傷和修復與衰老的相關性等范疇。

總的來說,蛋白質的合成、損變與更新貫穿於整個生命過程中。在生命成熟以後,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速度)處於動態平衡中。隨著年齡增長,這個平衡逐漸出現傾斜(Bailey, 2001; Terman, 2001)。衰老的生物體細胞內無論是結構蛋白還是功能性蛋白質的損傷和改變的報道比比皆是(Stadtman, 1992, 2003; Rattan, 1996; Ryazanov & Nef

閱讀全文

與長壽基因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參貸公積金的話上限多少 瀏覽:567
養生五行中屬於什麼行業 瀏覽:225
怎麼和男朋友父母聊天不尷尬 瀏覽:648
60歲的老年人開什麼車 瀏覽:461
吉安養生按摩有哪些 瀏覽:61
餘姚老年公寓電話 瀏覽:174
金華孝順有沒有私立小學 瀏覽:402
居家養老院哪個最好 瀏覽:278
80歲老人神經性頭疼怎麼辦 瀏覽:98
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工作 瀏覽:870
老年人骨折治療 瀏覽:730
淄博2017社保退休金 瀏覽:785
怎麼更改戶口父母 瀏覽:634
養老保險怎麼查有多少錢 瀏覽:559
體檢時弧形疤痕怎麼算長度 瀏覽:652
開除公職人員養老保險 瀏覽:730
整形師50歲的韓院長 瀏覽:177
蘇州普通工人每月最低養老金多少 瀏覽:769
為什麼六十歲農村老人還要外出打工 瀏覽:828
黨員職務退休年齡 瀏覽: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