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壽面什麼時候吃,為什麼要吃長壽面
過生日來的時候吃,以下奉上長壽自面寓意;
民間有生日吃壽面的習俗,其由來可有漫長的歷史了。這個習俗源於西漢年間。
相傳,漢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後就大笑了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
眾人聞之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一下自己長壽的願望。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吃面條的習慣,稱之為吃「長壽面」。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Ⅱ 吃長壽面寓意
在我國古代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漢武帝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談到人的壽命長短。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
大臣東方朔聽後大笑,介面說:「彭祖活了800多歲,他的人中就有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眾人聽後皆大笑起來。
此說本是諷刺漢武帝的戲言,但經過長期的流傳以後,人們以為人中長,面部長的人,壽命就會長。
由於面部的「面」與面條的「面」諧音,於是,後來人們便普遍以為吃面條就會使人長壽,所以有了做壽之日吃面條的習俗,並且就這樣而形成並流傳下來。
生日主人要吃長壽面,所以親朋好友也把長壽面作為生日饋贈的常選禮品。
Ⅲ 大年初一吃長壽面的寓意
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寓意「年年長久」,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Ⅳ 壽面該什麼時候吃
過生日的當天吃,民間有生日吃壽面的習俗,其由來可有漫長的歷史了,唐明皇即位後,漸漸冷落原來患難之妻王皇後;
有一天,王皇後對唐明皇說華民:「三郎你忘了當後我脫下新做的紫色背心換了一斗面,為你做湯餅過生日的事嗎?」這故事反映了唐代人過生日是吃「湯餅」的。湯餅又叫做「水引」,也就是湯面,可見過生日吃湯面的習俗由來已久。
後代因為它是過生日祝壽用的,所以稱作「壽面」。因為中國食品中面條最為綿長,壽日吃面,表示延年益壽。祝壽時置於壽案之上。吃壽面是過生時最要緊的飲食。
面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條,蘇面少,面條挺直,厚薄均勻,表面光潔,抗彎曲能力強;烹調時煮熟快,不糊湯,不粘結,不斷條,吃起來爽口而又有韌性。
面條是中國糧食食品之一,歷史悠久,分布甚廣。面條烹調簡單,並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和地方習慣,加入不同佐料製成咸面、甜面、辣面以及牛奶、雞蛋、番茄、可可等多種花色的面條;
並可採用煮、蒸、炒、拌等多種烹調方法,因此很受消費者歡迎。地方傳統產品也很多,如福建的龍須面、棋子面,江蘇的空心面,山西的刀削麵、浙江的餛飩面等,各具特色,馳名全國。
Ⅳ 河南人過生日有什麼習俗,吃什麼
河南人的祝壽習俗:
壽日這天,兒孫們要將壽星的居室精心布置一番,堂屋張燈結綵,煥然一新。中間擺上架方桌,桌前掛紅色圍裙。桌上燃兩支紅蠟燭,點幾炷香,壽果、壽酒、壽魚等擺滿了方桌。牆上掛壽星圖、紅色壽幛和壽聯,上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樣。這天早晨,老壽星穿戴整齊,手拄龍頭拐杖,坐在堂屋上首。眾兒女侄孫輩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共祝老人多福多壽。晚輩們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又把這些食分給眾人同吃,俗說這是給老人咬災。這天的早餐,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用涼水過,老人拿在手裡,雙手對揉。這種舉動,稱為「骨碌運氣」,據說吃了滾運氣的雞蛋,人可除百病,去晦氣,交好運。
有些地方的慶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所以壽星家中要備上豐盛的的宴席招待賓客。賀壽人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凡是出嫁的姑娘,要給父母准備壽糕。城市居民購置西式蛋糕,在農村,人們大多是手工製作。民間蒸制的壽糕是用小麥面做成的桃形蒸饃,內包紅棗和紅糖。
中午祝壽前要鳴放鞭炮,然後「壽星」入座,兒女叩拜。親友依次向老人祝賀,老人頻頻點頭,向賀喜人致謝。兒女們雙手把面條遞給老人,祝老人長生不老。然後祝酒、品菜、歡聲笑語溢滿壽堂,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這天中午的飯菜非常豐盛,主食以面條為主。面條為「長壽面」,是壽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平時祝壽,都要吃長壽面,閨女要給父母送壽糕、壽桃。可父母到了六十六、七十三、八四的年齡,閨女給父母的壽禮就特殊了。
六十六,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六字,按中國的風俗習慣,象徵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對六十六歲慶壽活動都很重視。「六十六,娘吃閏女一塊肉。」此俗在河南漢族中非常流行。父
母活到六十六歲過生日那天,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必須是一塊豬肉。這塊肉,象徵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六六順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的肉,也意味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為此,對賣肉者不能計較肉的多少,更不能討價還價,必須是一刀割下來,有多少是多少,全部送給父母,以表示閏女對老人的敬意。
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豫北稱它為循頭年。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所以每當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都非常緊張。當父母活到這個年齡的時候,做兒女的,要幫助老人渡過難關。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了。鯉魚善「竄」,這一「竄」,老人就算過了難關,以後就會太平無事了。豫南有些地方,要把壽魚放在鍋里整個燉,放鹽、蔥、姜等佐料調味。燉魚時不能翻動,待魚湯煮成白色,魚肉化在湯里時,將魚湯盛出讓老人喝了,然後小心翼翼地把魚骨架放在村中的河裡順水漂走,他們認為這樣老人的災禍就可免除了。在豫北,女兒要在父母循頭年的時候,選擇農歷立春的早晨,天色還未發亮時,以滿懷祝願的心情,將親手煮的兩個熟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親或母親躲在門後吃掉。這樣,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就會像雞蛋滾麥場一樣,順利渡過循頭年。
不管是什麼祝壽方式,壽宴上都不許吃包子和餃子,意在害怕家裡平日多生氣,使老人成為「氣包」,給老人精神上造成不快。但有些家庭不大計較,壽日除吃壽面外,也吃壽餃。總之,祝壽習俗作為一種社會交往方式,聯絡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Ⅵ 立春能吃面條嗎
立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的第1個節氣,立春這一天在各個地方的忌諱也是不一樣的,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謂之「咬春」吃蘿卜在農村也叫做咬春。1、立春之日不理發。 2、立春之時不卧床。3、立春之日不搬家。4、忌諱吵架,不口出污言穢語。
5、當天不看病。6、出嫁了的閨女不回娘家。設有吃面條的忌諱,能吃面條。
Ⅶ 過生日要吃的長壽面到底要在什麼時候吃啊
一般是早上和雞蛋一起吃,晚上吃蛋糕、壽桃。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晚上過生日聚會時候吃。
Ⅷ 什麼節日吃面條
年初二吃面條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一轉轉個大元寶,骨碌碌往家跑。」,堪稱天津衛春節食俗獨具地方特色的「三部曲」,且包容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內涵。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中國一神話傳說中象徵夫妻相愛的神名叫「和合二仙」:常畫二像,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諧和好」之意。「荷」與和、合諧音;合子與圓盒之圓同形;二者其形、音、意是何等的相合!由此可見,把合子列入春節期間的食譜,大有象徵闔家團圓、家庭和睦、家人和諧、生活和順的寓意。為了使合子包得圓,周邊齊整,老人們還用碗邊修整一番;合子的餡要裝得足一些,其間包進多少團圓、美滿的良好意願。為使合子「溢美」,周邊還要捏成花邊,可視為麵食的藝術品了。正月初七吃面條
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正月十七吃面條
正月十七是吃面節,吃面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七來臨時,中國人吃面條是一種傳統習俗,為了保自己一年平平安安。
元旦節吃面條
湯餅實際是一種面片湯,將和好的面團托在手裡撕成面片,下鍋煮成。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條之類的食品。
二月二吃面條
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生日吃面條
面條的形狀最後定格為長條。到宋代,湯餅也改稱為面條(唐時叫「不託」)。面條的這種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系起來。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面。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面?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為什麼面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徵?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面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最佳食品。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於面孔長短,而面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面由此而來。
夏至日吃面條
夏至過後,進入三伏,山西民間多吃涼面開胃消暑。山西涼面,又叫伏面,古稱「冷陶」,雖非珍饈名點,卻源於上古祀日,反映時令變遷,傳承千年習俗,是一道融入文化遺韻的晉地美食。
清代時「夏至伏面」已發展成為各種花色冷麵。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
Ⅸ 長壽面什麼時候吃,為什麼要吃長壽面
長壽面寓意著長長久久,承受永遠壽比南山等等,與美好的祝福,長壽面的什麼時候吃?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我們這里一般的是晚上吃,也有,都是早上吃,也有的是中中午吃要給你各地的風俗習慣來吃
Ⅹ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立春,立秋,都吃什麼民俗特色食品
春節大年三十子時要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清明節吃清明團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臘八節喝臘八粥,立春吃春餅,立秋要貼秋膘(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