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經變故事
經變故事是以內容以本生經變相、佛傳故事居多。
為描繪描繪佛經典籍所記述情景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經變的取材多與當時流傳的佛教思想有關,如南北朝時代的經變多采自小乘經典,宣揚自我犧牲的精神,呈現樸拙的風格。
隋唐以後,大乘思想盛行,諸師更創新義、立新派,以致其內容富於變化。
「經變」全稱「佛經變相」。即變相。敦煌莫高窟壁畫內容之一,唐代流行稱作轉變的說唱藝術,與圖畫相配合,那些畫被稱為變相,說唱的文本稱作變文,依據佛經故事所作的繪畫作品就叫做經變,用以宣傳教義,把善男信女引入佛門。
(1)重慶長壽菩提寺擴展閱讀:
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其取材多與當時流傳的佛教思想有關,如南北朝時代的經變多采自小乘經典,宣揚自我犧牲的精神,呈現樸拙的風格,內容以本生經變相、佛傳故事居多;
隋唐以後,大乘思想盛行,諸師更創新義、立新派,以致其內容富變化,有維摩詰經變、本行經變、金剛經變、金光明經變等類,為中國美術史上相當特殊的創作。
一般而言,經變多以壁畫表現,此風至唐代尤盛。另外,亦有表現在立體雕塑者。兩宋以後,則多繪於緙絲、綉像、絹畫上。至於文獻方面,則以《歷代名畫記》所存有關經變之記事最豐,其他除散見於諸書外,尚有若干遺品現存。
『貳』 長壽菩提寺開放了嗎
有寺廟的,你有沒有開放的?這個是妙到底有沒有開放?他直接打開那些成語旅遊就可以定位這個景點了。
『叄』 作文:菩提山導游詞400字左右!!!
菩提山海拔598米,位於長壽北部新城中心,此山巍峨壯麗。山頂中凹,似一盂仰置。山版上築寨權,寨中有廟。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相傳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雲游於此,傳揚禪宗佛法。自達摩卓錫,距今已有1500年禪脈。北宋初葉,寺廟初創,至今已逾1000年
菩 提 聖 燈
歷史上由明僧大智鑄鐵柱1根,長16米有餘,高插峰頂,燃燈於上,夜間燈光四射,遠近可見。「菩提山上燈一盞」的詩句,迄今縣人老少皆知。其燈柱雖已早廢,但燈桿堡的地名猶存。復建一新的菩提聖燈,是世界上唯一的塔式佛教聖燈。七層佛塔,通高37.530
米,塔頂由蓮花寶座、寶瓶、牟尼珠構成,配以七彩激光射燈,華光四射,是傳統建築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菩 提 寺
復建的菩提寺坐西朝東,五重大殿全為實木結構;寺內一百餘座菩薩造像全部用名貴木材精工雕塑而成。其中,菩提達摩造像高5.9米,用整塊金絲楠陰沉木雕塑而成,國內罕見;千手觀音造像,用檀香木雕成,亦為稀世珍寶。菩提寺周的摩崖石刻,講述達摩生平經典故事,依勢賦形,精美絕倫。
『肆』 長壽菩提寺佔地是多少畝
你好長壽菩提寺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桃花新城旁,佔地約15平方公里,約合22500畝,核心區約5平方公里,約合7500畝。這是我的答案。請採納。
『伍』 長壽菩提山多少步梯子
菩提山名字的由來
菩提山名字的由來據《長壽縣志》記載:因菩提達摩至此,故名。
萬壽天梯
萬壽天梯,全稱「長壽菩提山萬壽天梯」。
整個萬壽天梯,共有3梯。從菩提山大牌坊外公路,到菩提寺祖師殿,共有1789級台階。從萬壽天梯起點到菩提聖,共有1567級台階。
萬壽天梯,鐫刻了19999個形態各異的壽字因此稱:萬壽天梯
『陸』 菩提代表什麼含義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菩提代表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佛之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
(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迴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
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凈菩提兩種。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
(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又作清凈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凈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凈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凈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凈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凈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
『柒』 長壽的菩提山垂直距離有沒有兩百米
長壽的菩提山垂直距離超過百米。
重慶長壽菩提山海拔598米,位於長壽北部新城中心,此山巍峨壯麗。山頂中凹,似一盂仰置。山上築寨,寨中有廟。
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相傳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雲游於此,傳揚禪宗佛法。自達摩卓錫,距今已有1500年禪脈。北宋初葉,寺廟初創,至今已逾1000年。
重慶長壽菩提山景點介紹:
1、菩提寺。
復建的菩提寺坐西朝東,五重大殿全為實木結構;寺內一百餘座菩薩造像全部用名貴木材精工雕塑而成。
其中,菩提達摩造像高5.9米,用整塊金絲楠陰沉木雕塑而成,國內罕見;千手觀音造像,用檀香木雕成,亦為稀世珍寶。菩提寺周的摩崖石刻,講述達摩生平經典故事,依勢賦形,精美絕倫。
2、菩提聖燈。
歷史上由明僧大智鑄鐵柱1根,長16米有餘,高插峰頂,燃燈於上,夜間燈光四射,遠近可見。「菩提山上燈一盞」的詩句,迄今縣人老少皆知。其燈柱雖已早廢,但燈桿堡的地名猶存。
復建一新的菩提聖燈,是世界上唯一的塔式佛教聖燈。七層佛塔,通高37.530米,塔頂由蓮花寶座、寶瓶、牟尼珠構成,配以七彩激光射燈,華光四射,是傳統建築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據悉,這是長壽繼長壽湖旅遊文化景區、長壽菩提古鎮之後傾力打造的最大旅遊文化景區之一。與長壽湖旅遊文化景區、長壽菩提古鎮形成三足並立、互相依襯的局面,為長壽旅遊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石。同時,長壽菩提山文化旅遊景區的盛裝開放,也為重慶近郊旅遊增添了一個新的去處。
『捌』 長壽菩提寺上溫度是多少
今天應該不怎麼熱吧
『玖』 誰知道中國的菩提山在哪裡啊
菩提山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渡舟鎮境內,處於長壽城市發展區的中心區域,陸路距重慶主城區63公里。
菩提山 是長壽老八景之一,歷史上由 明僧大智鑄鐵柱1根,長16米有餘,高插峰頂,燃燈於上,夜間燈光四射,遠近可見。「菩提山上燈一盞」的詩句,迄今縣人老少皆知。
菩提山的地理位置
菩提山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渡舟鎮境內,處於長壽城市發展區的中心區域,陸路距重慶主城區63公里。其山由西山之望軍山蜿蜒至八顆鎮分水嶺,過麻柳沖岩向東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鎮境內,距縣城5公里。其山由西山之望軍山蜿蜒至八顆鎮分水嶺,過麻柳沖岩向東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合並598米,名菩提山。此山巍峨壯麗。山頂中凹,似一盂仰置。山上築寨,寨中有廟。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
菩提山長壽文化城的地理位置
菩提山長壽文化城范圍包括以菩提山為中心的周邊山林谷地,總面積約14平方公里,南鄰渝宜高速公路和319國道,北靠渝巫(山)路和渝利鐵路、渝萬城際鐵路,南距長江僅約2公里,東面和南面緊鄰長壽城市發展區,西面和晏家工業園區隔山相望。
菩提山的交通
長壽區陸路距重慶主城區63公里。渝宜(昌)高速、渝萬(州)高速公路在長壽城區交匯,渝懷(化)鐵路、渝利(川)鐵路(滬蓉高速鐵路之一段)和渝萬(州)城際鐵路(待建)從城市規劃區通過。交通四通八達,基礎設施完善,是重慶主城到三峽庫區和渝東地區的必經之地,是重慶通往上海、成都和福州的交通樞紐。長壽至重慶江北機場、梁平機場的高速公路里程分別為50、100公里;渝(重慶)懷(湖南懷化)鐵路穿境而過,在境內設有客、貨及編組站;長江黃金水道長壽段長20.9公里。正在建設中的長壽港有5個港區公用碼頭,主港面有18個3000噸級的泊位,年吞吐能力可達1000萬噸。3000噸船舶可終年直達長壽。
菩提山的文化
長壽文化長壽區是全國2862個區縣中唯一以「長壽」為地名的區,長壽區地名得益於該地一個從明代流傳至今的美好傳說:「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這個地名和傳說反應了遠古時期長壽區曾是一個山清水秀、壽星眾多的福地,當地的長壽文化的歷史淵源十分久遠漫長。 《長壽縣志》和《蜀中廣記》等史料稱「縣有長壽山,居其下者,人多壽考,故以名縣」。而民間對長壽名縣,則有「文星拜壽星」和「常飲何石井泉水」兩則傳說,只是這些舊貌遺址已不存在,傳說與現實處於相對脫節的狀態,無法充分展示長壽輝煌的歷史。
民間老人們有個傳說,菩提老祖挑著擔子路過此地,時值正午,於是放下擔子,在黃葛樹下搖扇歇息,留戀此地景色,決定長居此地,然後雙手一揮,結果那付擔子變成了三座山;扁擔就變成了黃草山,兩個籮篼就分別變成了菩提山和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