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於出家當和尚:打一成語求迷底
無法無天
wú fǎ wú tiān
【解釋】舊指不顧國法和天理,任意干壞事。現多形容違法亂紀,不受管束。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三回:「你在家不讀書也罷了,怎麼又做出這無法無天的事來。」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近義詞】胡作非為、為非作歹
【反義詞】安分守己、循規蹈矩
【辨析】~和「胡作非為」都指肆無忌憚地做壞事;有時可以通用。但「胡作非為」程度略輕一些;只形容肆無忌憚的干壞事。
【例句】
(1)這伙攔路搶劫殺人的犯罪分子猖狂至極;簡直~。
(2)我聽阿英談起過;朱老虎這個喝人血的禽獸;簡直是~。
Ⅱ 魯達當和尚(打一成語)
魯達當和尚(打一成語)
謎底:半路出家。
釋謎:魯達是在躲避追捕的途中出家當和尚的,繼而得底:半路出家。
拓展資料:
【成語】: 半路出家。
【拼音】: bàn lù chū jiā。
【解釋】: 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舉例造句】: 他不理會內行的嗤笑,寫啊改啊,改啊寫啊,終於寫出了好作品,成了一個頗有希望的。
Ⅲ 瘋狂猜成語路上坐個和尚是什麼成語
【成語】半路出家
【拼音】bàn lù chū jiā
【釋義】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用法】作賓語、定語;形容中途開始干某事。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謎語】閣;魯達當和尚
【歇後語】楊五郎削發;臨老當和尚
【英文】adopt aprofession (trade) rather latein one's life
【日語】中年から出家する。〈喻〉中途からその道に蕑る,中途で鞍替(くらが)えする
【相近詞】半道出家
【反義詞】科班出身、訓練有素
【押韻詞】入海算沙、累土聚沙、步步生蓮花、滿舌生花、一筆抹煞、噼噼啪啪、筆底生花、天崩地塌、仁者不殺、坎井之鼃
Ⅳ 一個女人變成一個和尚猜一個成語
半路出家bànlùchūjiā
[釋義]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後;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學著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語出] 《亨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改行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一般;買賣行中本不是你等伎倆;又把本錢消折去了。」
[正音] 家;不能讀作「jià」。
[辨形] 家;不能寫作「嫁」。
[反義] 科班出身 訓練有素
[用法] 多含貶義。多用於口頭語;表示不是從開始就從事某項工作;而是中途才學習或改行的;用在自己身上為自謙之語。一般作賓語、定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Ⅳ 形容"和尚"的成語是什麼
形容"和尚"的成語:
弄性尚氣、 口尚乳臭、 白衣尚書、 一息尚在、 尚方寶劍、 兼權尚計、 注玄尚白、 移風易尚、 禮尚往來、 好奇尚異、 尚堪一行、 一息尚存
Ⅵ 李逵當和尚打一成語
和衣而卧
發音 hé yī ér wò
釋義 和:連著;卧:躺下。穿著衣服躺下睡覺。
示例 老程師爺是喝得當面退席,和衣而卧。(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
Ⅶ 和尚打什麼成語
【圖解】這幅圖中看見半路上有個和尚,就可以聯想到成語半路出家
【成語】半路出家
【拼音】bàn lù chū jiā
【釋義】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
【用法】作賓語、定語;形容中途開始干某事。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謎語】閣;魯達當和尚
【歇後語】楊五郎削發;臨老當和尚
【英文】adopt aprofession (trade) rather latein one's life
【日語】中年から出家する。〈喻〉中途からその道に蕑る,中途で鞍替(くらが)えする
【相近詞】半道出家
【反義詞】科班出身、訓練有素
【押韻詞】入海算沙、累土聚沙、步步生蓮花、滿舌生花、一筆抹煞、噼噼啪啪、筆底生花、天崩地塌、仁者不殺、坎井之鼃
【出處】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3]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故事】宋朝皇帝在昊天寺上香敬佛遇遼兵圍困,楊令公率七個兒子前來救駕,其中三個兒子戰亡,一個下落不明。後在伐遼戰爭中遭元帥潘仁美陷害,楊家只有楊六郎倖存,在歸途中,楊五郎因當年戰敗出家當和尚挺身而出救了楊六郎。
【示例】
1、他不理會內行的嗤笑,寫啊改啊,改啊寫啊,終於寫出了好作品,成了一個頗有希望的半路出家的作家。公今度《長短錄》
2、陳靈犀先生早年從事新聞編輯工作,評彈創作雖屬半路出家,但他虛心向傳統學習,向藝人學習,向生活學習,謹勤敬業,默默耕耘,為豐富上海評彈團的上演曲目,為評彈演員才華的展示、流派的形成和日臻完美,為評彈創作與評彈藝術、曲藝創作與曲藝藝術的進步、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從七十年代開始,半路出家的君島便開始步入世界名師的行列,一直到去世,他在世界上的排名,從未列出20名之外。
4、每次毛弟一聽到這種話就非常生氣,嚷嚷道,誰受窩囊氣了!誰受窩囊氣了!我就說,你畢竟是半路出家,跟人家從小接受專業訓練的人沒法比!要承認這個現實。
5、不對,我可是半路出家的呀。
6、他們很快擠走了本地的這些半路出家的中間人,甚至不需要他們介紹畫源。
7、我過去也並不是粗製濫造,也不是粗心大意,而是因為我是半路出家,自修的原因。
8、對她這樣一個半路出家之人,那時要發表點東西真難。[5]
9、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二回:「這和尚是半路出家的。」[1]
tag標簽:瘋狂猜成語 答案 一個和尚 敲著木魚 在三岔路上
Ⅷ 魯達當和尚(打一成語)
半路出家。
謎語解析:「魯達」綽號花和尚魯智深,《水滸傳》中重要人物,梁山好漢之一。性格火烈,好打抱不平,因三拳打死鎮關西,為避禍出走,在五台山文殊寺出家為僧。謎語答案: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讀音 bàn lù chū ji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
成語出處:《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8)50歲當和尚是什麼成語擴展閱讀:
魯達當和尚的過程:
魯達一路東去,半個月後抵達代州雁門縣。當時,渭州府已發下海捕文書,並懸賞一千貫,畫影圖形,要各處州府捕捉魯達。雁門縣也有張掛榜文。
魯達去看榜文時,恰巧遇到已定居當地的金老,被金老拉走。他這才知道金翠蓮已成為當地富戶趙員外的外室,便隨金老來到金翠蓮家中,並結識了金翠蓮的丈夫趙員外。趙員外又將魯達請到自己的庄中,熱情款待。
魯達在趙員外庄中住了七八日,得知官府緝捕甚緊,便打算離去。趙員外早先在附近五台山文殊院買有一道五花度牒,便趁機建議魯達到文殊院出家,以躲避官府的緝捕。
魯達自思無處可去,遂同意出家,與趙員外一同前往五台山。趙員外出資重修文殊院,請求住持智真長老為自己的「表弟」魯達剃度。他瞞下了魯達殺人之事,只稱其是「因見塵世艱辛,情願棄俗出家」。
文殊院的首座、維那等職事僧因魯達「形容丑惡,貌相凶頑」,認為他不像個出家人模樣,擔心日後會累及山門,紛紛建議智真長老不要收留魯達。
智真長老卻認為魯達心地剛直,稱其「雖然時下凶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凈,正果非凡」。他力排眾議,堅持為魯達剃度,並賜其法名「智深」。從此,魯達便在文殊院做了和尚,改叫魯智深。
Ⅸ 魯達當和尚 打一成語
為您解答如下:
半路出家
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記得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
Ⅹ 關於和尚的成語
半路出家 半路:半途,中途,指成年以後;出家:離家當和尚或尼姑。指成年後才去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業,不是科班出身
不僧不俗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念念有詞 念念:連續不斷地念叨;有詞:有像歌訣一樣的詞語。舊指和尚念經,現指低聲自語或含糊不清地說個不停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開山祖師 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後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
口頭禪 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現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老僧入定 和尚靜坐,使心定於一處,不起雜念,叫入定。形容人靜靜地端坐著。
面壁功深 面壁:佛家語,指面對牆壁默坐靜修。和尚面壁靜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詣很深。
僧多粥少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夠分配。
天花亂墜 傳說梁武帝時有個和尚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紛紛落下花來。形容說話有聲有色,極其動聽(多指誇張而不符合實際)。
沿門托缽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當和尚,清心寡慾,在家修行。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於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後還是無法脫身。同「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半路修行 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