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56歲埋80歲老人

56歲埋80歲老人

發布時間:2022-05-03 14:37:28

A. 根據各地的風俗不同,棺材的顏色有紅色和黑色,這兩種顏色的選用有什麼講究嗎

古代棺材主要有五種顏色,即黑色、原木色(黃色)、白色、紅色和金色。黑色棺材主要用於埋葬戰死、早逝或自殺的人;木色(黃色)棺材主要用於埋葬普通人;白色棺材主要用於埋葬早逝的男性和未婚女性;紅色棺材主要用於埋葬80多歲的老人;金色棺材主要用於埋葬80多歲的老人用來埋葬皇帝,將軍和有錢人家。

大多數白棺材在國外用於葬禮,但在中國很少使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人只適用於婚前死亡的女性,也適用於早年的男性,如果你生下來的孩子會死在天上,你就不用棺材了。今天,白棺材基本上沒用了。

大多數都是用木頭製成的,五色棺材已成為一種文化,此外,由於文化地區不同,可能還會有許多其他顏色不明的棺材,許多人在生活中可能看不到其他顏色的棺材。

B. 超過80歲喪葬費是多少1

標准
上海喪葬費標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七條「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死者的法定繼承人或者承擔喪葬義務的人有權要求獲得喪葬費。過去,以死者家屬為安葬死者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為限。不少省市的喪葬賠償標准按照國務院關於殯葬管理暫行規定和交通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原則辦理,以死者生前6個月的收入總額為限。大約3000-4000元。一般包括運屍費、火化費。購買骨灰盒費,一期骨灰存放費,以及雇請人員所支付的勞務費和必要的交通費等合理費用。但超過上述標準的,經法院審查確屬必要,可以按照喪葬費的實際損失計算,予以賠償。死者家屬無正當理由拒不執行有關部門限期殯葬決定的費用不予賠償。
司法解釋規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這個標准最簡明,也最方便。
立法規定
1、《德國民法典》第844條第1款規定:「在殺害的情形,賠償義務人應向擔負埋葬費的人賠償埋葬費。」
2、《瑞士債務法》第45條第1項規定:「傷害致人死亡的,支付的賠償金應當包括所支出的費用和喪葬費。」
3、《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1094條第1款規定:「對受害人死亡負有責任的人,應向支付喪葬費的人賠償必要的喪葬費。」

C. 人到了60歲就被活埋,中國歷史上真的有這種「棄老」習俗嗎

歷史上確實有這種60歲就被丟棄的說法,有的老人到了60歲就會把他們拉到很遠的山上,讓他們自身自滅,有很多老人都是沒有辦法生存餓死的,還有從山上摔死的。

應該說,不管歷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如此對待老人,都是極其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即使是在不得溫飽的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這種做法都是不能容忍的,而任何朝廷也不會做出如此毫無人性的荒唐事情來的。人總會有老的一天,做兒女的不管如何困難,都要孝敬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因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照現在的情況來看,人的平均壽命都是近80歲了,開句玩笑,60歲還很年輕哩。願孝行天下,願天下所有老人晚年幸福安康!

D.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4)56歲埋80歲老人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E. 死了人為什麼也叫喜事,是白喜事

白喜事與中國民間的死亡觀
陶俊

摘 要:「白喜事」是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句俗語,是中國民間大眾對人自然死亡的稱謂。透過這句貌似與重禮尚孝,哭祭哀悼祖先的民族傳統相背的俗語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民間人們對死亡,對生命地理解。體現了中國人順天盡命,樂生正死的人生精神和視死如視生的死亡觀念。
關鍵詞:白喜事 死亡觀 順天 盡命 樂觀

由於「白喜事」是一句俗語,只是在民間代代口頭相傳,很難考證出它最初源於何人之口。傳世的各種文本資料對它沒有記載,現行的各種俗語詞典也未能將其收錄。但我們仔細分析各種有關喪葬禮節的史料,風俗習慣,還是可以窺見其產生的概貌,並分析出中國民間的死亡觀。
一、白喜事源流略考
首先「白喜事」中的「白」應是在喪葬中普遍採用白色作為主色調有關。在中國人觀念里,長期以來就形成了「紅,綠」等鮮艷的顏色象徵著喜慶,而「黑,白」等素淡的顏色代表著悲傷。這應是源於古老的中華民族觀天文,察地理,順四時而勞作的農耕文明特徵。長期在自然環境中勞作的人們,很自然的會師法自然,他們從自然界春生冬藏中得到認識:春天紅花綠葉生機昂然,預示著收獲的希望;冬天白雪蕭殺,黑木枯葉,表示著生產的結束。且人們把這種生產活動中的啟示帶到人們的社會活動中,如在婚慶嫁娶中穿紅戴綠,以烘托喜氣洋洋的氣氛,為人們後來把婚嫁稱為「紅喜事」積累了生活基礎;相對的在人們的喪葬活動中人們披麻帶孝,穿上素淡顏色的衣服以襯托悲傷哀悼的心情,也為人們後來把喪葬活動稱為「白喜事」累積了生活基礎。
但是真正把「白色」規定為喪葬中專門使用的顏色,還與儒家禮制文化特別是其喪禮形成有直接的關系。盡管有史料顯示,早在先秦時儒家喪葬禮制沒形成前就有使用白色作為喪葬活動的顏色,「夏後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牲用白。周人尚赤……」○1但這只是自發的偶然的,且沒成一以貫之的明文定製。是儒家學派以其禮制思想為藍圖,在總集前人在喪葬活動已有的習俗,加以提煉整理,把「喪事尚白」正式寫進他們的禮制思想中,並向漸次向人們貫徹下去的。因為喪葬活動中最能體現其主色調的是人們穿的喪服,而喪服的出現則是較晚的事,這也是儒家學派的貢獻。「喪服是指悼念死者而穿戴的特殊服飾……它產生的時間並不很早,直到夏商仍不見記載。西周時期,古代文獻雖偶有涉及,但沒形成完整禮制,春秋時記載漸多……最後儒家學派以恢復宗法制度下的親疏,尊卑貴賤秩序,參考周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五等喪服制度。」○2更主要的是儒家提倡的喪服是尚素白色的,儒家經典中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中就規定居喪期間要穿素白衣。「父母之喪……期而小樣……又期而大樣……居履寢……素縞麻衣。」○3有關專家更是詳細的論證道:「……喪服色彩則崇尚原始,故各等喪服均不染色,保持麻之原始本色(本白色)。這也是喪服與吉服的區別。」○4素白色喪服制度的形成,又經歷經採用儒家禮制理論治國的政府的推廣提倡,穿白色喪服辦喪事已在人們心中形成定勢,時至今日仍為中國人所遵守奉行。這是白喜事中「白」的來源且據此我們可以知道「白喜事」這句俗語的產生應是春秋時期以後的事。
其次白喜事的產生還與「輓歌」進入喪葬活動中有關,其中的「喜」來源於人們在喪葬活動中採用「歌樂」的方式悼念死者。雖然在人類的童年,人類對死亡的認識與對其它人類自身活動及自然界的認識一樣懵懵懂懂,「其親死,委之於壑」。但是在與親人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相濡以沫」和親親互愛的親情,及自然界固有「羊跪乳,雅反哺」的現象,無不激發人們對親人的「言笑等一切生理活動終止」等現象產生,驚、懼、哀傷的情緒。所以在早期的喪葬活動中人們自然是採用「哀哭」渲瀉自己面臨親人去世的情感的。儒家思想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把「哭喪」寫進了喪禮中。「既正屍……有司庶士哭於堂下……外命婦率外宗哭於堂上……凡哭於屍於室者,主人二手承衾而哭。」○5「居倚廬……哭晝夜無時……既虞……朝一哭,夕一哭而已。既練……哭無時。」○6甚至基於這種悲傷的「理智」要求,從飲食到起居到言談規定了諸多一整套的喪禮制度。此是後話暫且不提,只是「哭喪」成為人們普遍認可喪禮要求,以哭喪表示孝道。
但是對生活,生命有著獨特感悟體認的民間大眾並沒完全止於這種悲傷的慟哭中不能自拔。隨著他們對「死亡現象」認識的深入,他們慢慢明白人生命的枯萎同自然界萬物的生滅一樣都是必然。人們開始選擇用別的方式宣洩對親人過世的情感。而歌聲是最可以超越人們面臨諸如喪親之類的痛苦的感情的,長歌當哭。民間的喪葬活動中很早就有輓歌出現。例如在現今草原上仍可聽到的喪歌「埋、埋、埋……;我們葬下自己的親人。埋、埋、埋……;我們葬下的人回歸上天;埋、埋、埋……待到它年我歸誰來埋……」歌聲雖盪氣回腸,凄涼之極。但其中已有悲中生力,超已於悲的力量。雖然最早的民間輓歌起源缺乏文獻資料可考,但有的研究者認為《詩經》中的《那》這首詩歌,即是見諸文字的較早的輓歌:

「猗與那與(好偉大啊!又矩麗啊!),
置我鞀鼓(擺起我們的大鼓和小鼓)。
奏鼓簡簡(鼓的聲音和美又洪亮),
鐦我烈祖(娛樂我們壯烈的祖先)。
………… 」○7

後隨著輓歌的在民間喪葬活動中逐漸普及,輓歌被正式列入喪制。「東漢時,輓歌被列入喪制。《後漢書·禮儀志》:『(登遐)中黃門、虎賁各二十人執紼。司空擇土造穿。太史卜日……候司馬丞為行首,皆銜枚。羽林孤兒,《巴俞》擢歌者六十人,為六列。鐸司馬八人,執鐸先。』當時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送死時普遍的使用輓歌。」○8
人們穿著白色的孝服,載歌載舞為壽終正寢的人送死。這種情形不正象辦一場喜慶的事嗎?這些現象為俗語「白喜事」的產生提供了生活經驗的土壤及外在的形式。而且我們據此可以推論,「白喜事」這句俗語的形成應是東漢時把輓歌正式列入儒家喪禮後的事情。
二、白喜事的廣泛流傳與中國民間死亡觀念的分析
我曾在江西和湖北兩省,數個縣市見各地喪葬活動中一些細節不盡相同。如一些地方是白色的長孝(通常是一塊長的白布,可以披戴在背上。供較親的親人穿戴。)和白色的短孝(通常是一小塊白布,可以圍在胳膊上。供與逝者關系較疏遠的親人穿戴。)或白色的長孝輔黑色的短孝。在親人的遺象上或覆以黑色的綾綢或覆上白色的綾綢。但人們都把自己親人壽終正寢喪葬稱為「白喜事」。
另據一些資料記載:

「許多民族的喪葬風俗中,將歡歌狂舞當作喪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土家族有『跳喪鼓』、苗族和水族有『吹蘆笙舞』、彝族有『跳腳』、傣族要『娛死』、佤族要跳『舂臼舞』、景頗族要跳『布滾戈』,最有趣的是哈尼族的『莫搓搓』葬俗,全村男女老少和外村來賓都身著華麗端莊的服飾,連騎的馬也打扮得花花綠綠,男男女女成雙成對,邊吆喝邊跳『莫搓搓』舞,上炮聲聲,鎖吶齊鳴,敲鑼擊鼓,彩旗飄飄,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挑選對象,真是哭的哭,笑的笑,鬧的鬧,跳的跳,叫人弄不清楚究竟是在辦喪事還是在辦喜事」○9
這些民間的樂喪形式,比起大哲人壯子的「鼓盆而歌」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

俗語的形成基於一定的生活習慣。它的廣泛流傳,跨越地域,方言障礙就需要更長期的廣泛相同的生活基礎。「白喜事」被中國民間大眾普遍用來稱謂老年人的自然死亡,就基於人們普遍以「樂喪」的這種方式習悼念死者的喪葬習俗。不僅是有自己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把喪事當作白喜事來辦,一些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也通過對自己民族傳統習慣的耳聞目染傳承了祖先辦「白喜事」的風俗。從上面的文字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有的甚至在喪禮形式上已完全突破儒家喪葬禮制的要求。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喪葬習俗起源於「靈魂不滅」的觀念。但這「不滅的靈魂」並不能減少人們對死亡的本能的恐懼和喪親之痛的悲傷。從儒家喪禮所歸定的程序中我們能很好的看出這一心理。據《禮記•喪大禮》記載,喪禮中要經過這樣一些程序:首先要舉行「屬纊」儀式,是以一根很細的蠶絲或棉絮放在死者的口鼻前,判斷其是否斷氣,這是判斷死亡的物理方法,然後再進行第二步程序中舉行「復」的儀式。「復」即招魂,由死者的親屬或侍者拿著死者的上由死者的親屬或侍者拿著死者的上衣(如外服,官服,睡衣等)登上屋頂,左執執領,右執腰,面向北,一面揮舞著死者的衣服,一面長聲呼喊著死者的名字(男人稱名,女人稱字),連喊三次,再把死者的上衣捲起來,投到屋下,由人接著,覆蓋到死者的身上。這是判斷「死亡」的精神方法。雖然這是一種臆想,但是,足以顯示生者對死者的不忍之心,希望死者的「靈魂」回到屍體上,使死者復醒更生。○10「復,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11進行這雙重判斷後,才正式確定死者長已也。隨即「易服」,凡與喪事有關的人,親屬或幫忙辦喪事的人全換上「白布青縑」後,在「奉體魄精神」,即對屍體作一番「美容」整治,開始「哭祭」……
人們用眼淚表達了對死者的哀思以及對自身未來的擔憂和恐懼。然而,人們在千百次的「復」和「卒哭」後,終於明白不能挽留住死者,更不可能讓死者復活,死是人生的必然。「人死如燈滅」這句俗語很好的說明了人們對死亡的理性認識。「如燈滅」就沒有佛家的往生之念,也沒道教的肉身飛升成仙之想,與儒家「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和道家的順應自然卻有幾分相似和暗合。這就決定了他們重視現實世界中的「此生」,自求多福的生活態度。另據晉代的崔豹在《古今注·音樂》中分析,先秦早期的兩首輓歌《薤露》和《蒿里》說「言人命如薤上露,易睎滅也……言人壽命長短定分,不可妄求也。」「易睎滅」就必然引起人們對生命的珍視,進而引發人們對人生特別是此生意義的追尋和探討,造就他們積極入世的情懷。「不妄求」恰好反映了人們盡人力而順天道的生命觀。這些都為喪禮中輓歌的流行和普及打下了心理基礎。
喪禮中「哭聲」到「歌聲」的轉變,貌似悖禮違孝道人情,但卻是反映了民間大眾「死亡觀」的重大變革,對人生命理解的進步。我曾問過幾位鄉間的鄉親,問他們為何把老年人的自然死亡稱為「白喜事」。他們答道:「一是壽命到了,二是看到自己兒孫滿堂沒有無憾了。」「壽命到了」是他們對人自身生死壽夭的認識,是對天道對自然規律的遵從。也是他們樂天知命人生精神的反映。「看到自己兒孫滿堂沒有遺憾」則源於中華民族長期形成佑護子孫的自我犧牲精神。對於生者,能侍奉父母盡享天年此為一喜;對於逝者,能撫育後生成家立業,能為自己養老送終看到自己後繼有人此也為一喜。這是「白喜事」形成的心理基礎,也是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文化屬於樂感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
死者長已也,但生者的生活還得繼續,長久的悲痛欲絕對生者與死者均無益。我們雖然不能永生,但子子孫孫還能繁衍。最可告慰死者的莫過於讓祖先看到他的後代在幸福的生活著,在樂,在笑。這是普通人都應會具備的心理底蘊。如此人們可以接受選擇歌聲來宣洩對死者的感情,表達對死亡的超脫。或許他們大多數人不可能像莊子等哲人一樣從理性上「參透」死亡,但他們至少從感情上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死」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生也被動,死也被動,唯有生活的過程可以掌握主動。如此,我們為何總要停留在對死者的無限哀思和對死的恐懼上呢?我們的生命還可以通過子子孫孫延續,這一點不正是「死者」的「復生」嗎?我們的生活可以由我們自己快快樂樂的把握,我們可以把壽終納入樂生之中,順天道而盡人事。這不也是一種可喜之事嗎?白喜事為中國民間大眾所獨創獨有,它表達了中國民間大眾直面死亡,重視今生,視死如視生的死亡觀念。
三 簡單的結語
生死事大。無論人的社會地位的卑賤、財富的多寡、知識的淵博或膚淺,對於死亡來說都是等量齊觀的。所以只要有正常感知能力的人都不得不面臨死亡這個人生的大限作出反思。作為世間普通的芸芸眾生,他們不大可能從純宗教或哲學或科學的高度去理解死亡。但他們卻能從相互關愛的人倫親情及順天命應自然生滅之道這一些普通的常識去理解死亡,詼諧的把它稱為「白喜事」。寫到這里自然就會讓人想起,民間把婚慶稱為「紅喜事」,甚至人們乾脆把二者合稱「紅白喜事」。結婚孕育著新的生命的開始,死亡標志生命的結束。但在中國民間大眾的眼裡,生是一喜事,自然死亡也是一喜事。這與一些宗教文明中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的宗教中,如基督教認為人有「原罪」,人生在世就是來贖罪。東方的宗教如產生於印度的佛教,人一出生便入「生死輪回、苦集滅道之苦海」。而缺發宗教信仰,是學界對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民間大眾的普遍評論,這似乎也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道教,也不把人生視為苦途。且從上面對「白喜事」產生的心理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在中國民間大眾的心中「侍老盡天年,撫幼成家業」的人生路途是喜樂之途,何悲何苦之有?在一些農家裡,還可以看到這樣一習俗,在正堂的櫃子上(常把它稱為「神櫃」)常年燃起三柱高香,一曰:敬日月普照之恩;二曰:敬天地精華之恩;三曰:敬父母養育之恩。這可以說明中國民間大眾最樸素的人生觀念,也是他們不太會把人生的精神託付給宗教的原因。樂生樂死貫穿他們人生的整個過程當中。
誠然,在中國民間大眾把喪事當作喜事辦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形式上的誤區。比如,過於鋪張甚至攀比的厚葬;「陰宅」越修越豪華,佔用大量土地造成「死人」和活人爭地;新興文明的喪葬形式難以開展,一些民眾千方百計的拒絕火葬等。這主要與中國目前較落後的殯葬教育有關,目前出湖南省某高校設有殯儀系外,其它省份的高校在這方面還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說向民間介紹「花園葬」,「樹葬」等一些更文明喪葬方式。但是由於民間有視送自然之死為喜事的心理基礎,如加以適當的宣傳和引導,民間送死的「白喜事」則更可成為人文明生活中的一件喜事。

參考書籍:○1《禮記 ·檀弓》嶽麓書社298頁1997年版
○2《中國喪葬史》張捷夫著 文津出版社(台灣) 46頁1998年版
○3《禮記·間傳》嶽麓書社522頁1997年版
○4《中國喪服制度史》丁凌華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7頁2000年版
○5《禮記·喪大記》嶽麓書社453頁1997年版
○6《儀禮·喪服傳》嶽麓書社218頁1997年版
○7《詩經》中國戲劇出版社 193頁 2002年版
○8○9○10《中國全史》(簡編本)《喪葬史》陳秉忠編 經濟日報出版社 119頁,210頁 1999年版;
○11《禮記•檀弓下》嶽麓書社315頁1997年版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2004級倫理專業
http://www.yajt.com.cn/yts/book/%B0%D7%CF%B2%CA%C2%D3%EB%D6%D0%B9%FA%C3%F1%BC%E4%B5%C4%CB%C0%CD%F6%B9%DB(%CC%D5%BF%A1).doc

F. 關於60歲老人活埋 典故

話說宋遼檀淵復之盟後,戰制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面對大量老人帶來的困境該怎麼辦?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一時間,整個宋王朝人心惶惶,那些五十九歲多的老人,今天還在田間耕作,明天就進了地獄,想來煞是悲慘。

G. 中國以前的60歲活埋是真的假的請說具體點

這只是個傳說,真實性待定:
版本一:六十歲不死活埋的傳說1

中國人幾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這個故事的由來,但傳說和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一)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話說某年夏季,咸陽被洪水淹了,幾天後才消退下去,這時在城門附近,發現了一隻如牛大的怪獸,樣子有點像老鼠,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版本二:

相傳在大宋年間,人活到60歲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經濟不發達,物質貧乏,不夠用。皇帝認為人活到60歲後,年歲大了,失去了勞動能力,不能再創造財富了,(不知皇帝是不是60歲也活埋)只是消費。包公的父親快到60歲了,按規定也要活埋,可包公是個孝子,不忍心將父親活埋,但又不能讓別人看見,包公想了一個辦法,在他家花園里挖了一個地窖,並且進行整理,准備讓她父親在地窖里邊生活。他父親快到60的時候,包公讓他父親假死,並大辦喪事,別人都以為他父親死了,連家裡人都不知道,包公偷偷地把父親放到了地窖中,每天由包公親自送飯,包公在這里呆的時間不能很長,送完飯後馬上去干其它的事。一天包公給他父親送完飯後沒有馬上走,而是看著他父親吃飯,一邊看,一邊落淚。他父親就問包公為什麼哭,包公說:「我不能盡孝了,明天皇帝要殺我,我不能給您送飯了,您一定會餓死,我越想越傷心,所以我才哭」,他父親問他:「皇帝為什麼要殺你」。
包公把發生的事如實向老父親說了一遍。原來,有隻支成了精的老鼠大鬧東京,這幾只老鼠白天變成一些大臣模樣到皇帝的金殿上,盡讒言,陷害大臣。晚上傷害良家婦女。一連幾天,多家的姑娘受到傷害,皇帝限期讓大臣破案,超一天打,超三天殺頭,已經殺了多名大臣,可案件不但沒有破,反而越來越多,每個大臣都膽戰心驚,都怕皇帝讓自己去破這個案子,這哪裡是破案,就等於宣布死型一樣。這幾支老鼠開始還比較小心,後來發現在朝中沒有人能破案,都不是它們的對手,膽子越來越大,有時故意現原形向人們挑戰,人們都知道是老鼠做的案,但就是沒有辦法。這天又殺了一名大臣後,皇帝非常生氣,問眾大臣誰能破這個案子,連問多遍沒有人答應,也沒有人敢答應。最後皇帝的眼光落在了包公的身上,限包公三天破案。三天破不了案,就殺頭。包公沒有辦法,硬著頭皮,強答應了下來,轉眼三天就到了,一點線索都沒有,明上朝就要殺頭了。
聽完後,包公的父親說,不就是幾只老鼠嗎?還讓你發愁,我有辦法,包公一聽就來了精神,忙問是什麼辦法,他父親說在一個海島上有一戶人家養了兩只貓,不管多大的老鼠,都怕貓,是貓就避鼠,你去那裡把貓借來用一用。
第二天包公請求皇帝再延長兩天期限,皇帝本來不想寬限,但想到殺了包公其它人更破不了案了,也就同意了。
包公找到小島,來到主人家,向主人借貓,主人聽了包公的來意,就說:「不行呀,要除去成了精的老鼠,貓必須要六斤半以上才行,我家的一隻貓重六斤,一隻還不到六斤」。其實主人不想借。主人讓包公等貓長到六斤半時再來,包公聽後也沒有了辦法,皇帝只給兩天時間,也是急中生智包公趁主人不在時,給貓餵了一條半斤重的魚,看著貓把魚吃干靜了。包公就找到主人說,
你是不是稱錯了,從新稱一下,主人為了讓包公死心,就重新稱,一稱整好是六斤半,心裡還納悶呢,早上稱,還不到呢,現在就到了,但沒有辦法,對包公說,除掉老鼠後,一定要把貓還回來,包公一口答應:「用完後馬上就還」。
包公回來後就把貓放在了袖子里,過去的人衣服肥大。放在袖子里誰也看不到。來到金殿上,這時正是早朝,包公剛走到金殿上,袖子里的貓就竄了出來,直奔那個由老鼠變的大臣,幾個由老鼠變的大臣一看,現了原形,嚇得都跑不動了,貓很快就追上去,一個一個地把老鼠咬死了。包公把貓又放到了袖

H. 「瓦罐墳」這一活埋老人的喪葬習俗,真的存在嗎

「瓦罐墳」古代民間傳說的喪葬習俗之一,這種習俗又稱「花甲葬」,其殘忍程度令人毛骨悚然。此喪葬習俗是將60歲以上的老人拋棄在類似瓦罐狀的墳墓中餓死,類似於活埋,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版本,包括日本也有類似的傳說。

電視劇《皇帝二大爺》將這一習俗的細節演繹的淋漓盡致,劇中講述:子女將60歲的老母,送入類似於瓦罐的墳中,每天為老母送一頓飯,然後在墳口砌一塊磚,日復一日,直到墳口被全部堵死為止。墳口被堵死後,老人會在墳中餓死,這種喪葬習俗,殘忍程度類似於活埋。很多人質疑,我泱泱大中華自古都是百善孝為先的禮儀之邦,怎麼會出現如此違背倫理,違背綱常的事情呢?


但在胡先生看來,在沒有任何文獻記載,沒有確切的考古證據,老胡還是更願意相信「瓦罐墳」只是後人杜撰,僅是個傳說,畢竟尊老愛幼自古都是我大中華的傳統美德。

I. 在古時候,為什麼老人到了六十歲就得被活埋呢

孟子曾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不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做人資格。孝順之心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做人最根本的是要懂的孝順父母。

都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更有漢時以孝治天下,所以,從古至今,“孝”之一字都是至關重要的。可是,歷史上卻有老人活到60歲就要活埋的說法,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只要是人,終究會有變老的那一天,作為兒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應該孝敬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為年邁的父母養老送終是每個子女該盡的義務。

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人的平均壽命已經接近了80歲,這就使得60歲成為了一個相當年輕的年紀。由此,希望普天之下的子女都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讓父母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畢竟,父母之恩大於天,沒有父母哪有我們呢,父母是我們的避風港,沒了避風港,生活還會美好嗎?

J. 聽說古代有些朝代60歲以上的老人。就要被活埋。而活埋的方式是每送一頓飯就砌一快磚,宋朝也有是真的嗎

原文:越之東有輒沐之國,其長子生,則鮮而食之,謂之宜弟。其大父死,負其大母而棄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處。(資料是列子湯問中間的一段)
大概說的就是在越國的東邊有一個叫「折木」同音。的國家,我查了下資料,有的說是古代中國的叫法,有的說是海島的意思,綜其意見,應該是類似日本的一個海島國,或者類似海南島的一個海島。這個地方的人們,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活生生的開膛破肚並且趁新鮮的時候分食。這么做的理由是當地人相信這么做了後以後會多多生男孩,很多的弟弟。還有一個風俗是,如果父親死了,要把母親背起來 走到很遠很遠的山上活生生的移棄掉。因為不可以和鬼的妻子一同居住在一起。
對於提問,因為這里提到的輒沐之國 有概率是中國的某個地方,所以算是針對提問做了個回答。但是具體是哪裡還需要學者給出一個權威的答案。
還有這里的陋習在印度,日本都有過。主要就是勞動力短缺,那時候的糧食產量很低,勞動底層的人,在不好的年月真的有餓死的。所以日本人會把自己的老父親老母親背到山上,美其名曰說是祭山神。其實就是為了讓家裡的勞動力能活著。有的朋友應該看過一本顛覆三觀的數「自私的基因」這本書是一個英國人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成書的。用書中的理論就可以解釋得通這種做法。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
古代有過

閱讀全文

與56歲埋80歲老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民失地養老保險怎麼領取 瀏覽:326
外國人退休金多少 瀏覽:917
私企教養老金有哪些好的政策 瀏覽:67
養老院的床是什麼材質的 瀏覽:280
擴展老年活動中心的答復 瀏覽:549
70歲老人消化功能減退吃什麼葯好 瀏覽:677
新型城鎮化農村養老 瀏覽:151
老年大學南開招生 瀏覽:794
社區開展老年人中秋節活動 瀏覽:980
退休工資扣大額醫療嗎 瀏覽:882
80歲能坐飛機 瀏覽:493
濱海縣養老金 瀏覽:422
送老師80歲生日禮物 瀏覽:436
老年人新增體檢b超項目包括什麼 瀏覽:753
龍港老人公交卡哪裡換 瀏覽:266
老年人游園活動計劃書 瀏覽:434
退休單位沒交社保 瀏覽:115
小孩裝到老人了怎麼辦 瀏覽:23
怎麼改善父母臟的問題 瀏覽:359
中老年人胃脹是怎麼回事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