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寡慾可得長壽

寡慾可得長壽

發布時間:2022-03-05 08:53:12

① 清心是祿 寡慾是壽是什麼意思

這是為官和養生之道。清心廉政,領導才當得久,才有長久的俸祿。
清心寡慾,才不會三高和腎虧,才能健康長壽

②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其中的養心是指什麼為什麼寡慾可以養心

針對人心的難以駕馭和控制,孟子還提出了「存心」、「養心」的著名說法。「存」是保存,有意識地把握、不使丟失。「存心」指有意識地保存自己的良心,不使之被人事淹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靈經常是麻木的。我們學會了太多的做人技巧和法術,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應用這些技巧。但是這些技巧不能讓我們在利益的誘惑面前氣勢如虹,在關鍵的考驗時義無反顧,做人的法術不能給我們的人格以力量、生命以底氣。因此,「存心」的「存」不能理解為封存,而是指有意識地保護和保存良心,別讓它迷失。有時候,我們只有在夜深人靜、獨自靜坐的時候,才會實實在在地感覺到自己心的存在。但是一回到現實,我們的本心立即消失得無蹤無影。所以,明代儒學大師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要求人們時時體會自己心的存在,感受良心的呼喚,聆聽良知的聲音。

「存心」之外,孟子還提出了「養心」。所謂「養心」,我的理解是,人的習慣是多年養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戒除所有毛病,需要日積月累地調整,逐漸把多年養成的壞習慣消除。因此,人心本身也需要「養」,我們要學習把自己的心當作一棵樹、一株盆景來養育(你會嗎?)。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通過減少不健康的慾望,可以達到涵養心靈的作用。如果把我們的心比作一株植物的話,那麼也可以說,清除貪心和私慾,保持凈心,發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給自己的心澆水、施肥,保證心的健全生長。孟子還強調,「養心」一定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專心致志」和「一曝十寒」這兩個今天無人不曉的成語,就是孟子針對養心專門發明出來的。雖然孟子所提出的「存心」和「養心」,都是針對「心」而發,但含義略有不同。「存心」是就具體的心理活動而言,強調抓住良心不放;「養心」則強調培養健全的心靈需要時間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存心」從短期行為著眼,「養心」從長遠效果著眼;「存心」需要毅力和決心,「養心」需要細心和體驗。故宮里有一個「養心殿」,這是帝王養心的地方。可見孟子的養心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影響很大。

但是,「存心」和「養心」的最終目標是相同的,那就是培育健全的人格,用孟子的話說就是「養其性」。「性」這個字從詞源上看由「生」與「心」兩部分構成,在先秦典籍中常常就是「生命」的意思。加上一個「心」,意在強調它是一個身心交融的生命整體。因而「性」字有兩層衍伸義:從行為方式上看它表現為人的性格,從本質上看它體現了人的本性。「養性」,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作為一個身心交融的整體來培育,通過「存心」、「養心」給生命的幼苗陽光、雨露和營養,使之健康、茁壯地成長。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意思是,用心做人,憑良心做事,養育身心,涵養性情,才是對老天最好的交待(即「事天」)。這個過程被後世儒者簡稱為「存養」。孟子並沒有把「天」當成「上帝」來崇拜,但他認為「天」是我們一切良好稟賦的源頭,並使人成為萬物之靈。孟子還指出,人高貴於禽獸的地方不在別的,在於人有良知、良心。為什麼我們在做了壞事以後心中會感到不安呢?為什麼有時會對他人有愧疚之感呢?這種天然產生的感覺,如果說是人的一種本性的話,那麼也可以說是老天賦予人的天性。從這個角度說,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自己的良心、良知,就對不起老天了,也就是不能「事天」。孟子並不是要人們去盲目崇拜天,而是強調學會尊重自己的天性。

孟子接著又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意思是說,我們一輩子只能活一個歲數,我們不可能既長壽、又短命。但是,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活多大歲數,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一定不得癌症或夭折。這些我們能力范圍之外的事,取決於天意。從這個角度說,命運是無常的,人不能自己左右,誰也無法逃脫命運的主宰。但是有一件事是人可以主宰而且應該主宰的,如果做不好,那可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了。這件事就是:存心、養心與養性,簡而言之就是修身。能修身才能「安身」。「立命」,即「立於命中」,就是指面對命運的無常,人還能夠站起來,不為它的神秘力量所打倒。如果你能在無常的命運面前堅強地站立起來,你就無懼於死亡的威脅了,你的生命由此獲得了牢不可破的根基,這就叫做「安身立命」。後世經常使用的「安身立命」一詞,源頭在此。

③ 對聯:丘處機:養生以清心寡慾為要求下聯

丘處機:養生以清心寡慾

林則徐:禁毒己任力難余

④ 一位女道士從光緒年間活到現代,118歲去世,死前留下一物是什麼

女道士李誠玉留下了長壽的四字秘訣,那就是「清心寡慾」,她靠著自己的這四字秘訣,活到了118歲。作為一名道士,追求的就是修身養性。而李誠玉也一直在修身養性。她追求清心寡慾,一生無欲無求。她看淡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從不為這些事情大動干戈。很少有人能做到像她這樣的灑脫。

盡管如此,她也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從未怨天尤人。她就算是在床上,每天也在閱讀道家藏書,追求平靜的心境。李誠玉在臨終前告訴她身邊的人,自己這一生能活這么久,主要就是「清心寡慾」,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⑤ ★清心寡慾的好處!

清:清凈;寡:少:欲:慾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凈,減少慾念。
出 處 《後漢書·任隗傳》:「隗字仲和,少好黃老,清靜寡慾。」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慾望愈高的人,愈容易自尋煩惱;奢望愈大的人,愈容易挫折纏身。物質上的清貧,可以擁有精神之樂;慾望上的的清貧,可以捨去煩惱之苦。清心寡慾,是一種境界。因為慾望不高,容易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無怨、無悔、無憂、無慮,自得其樂,自然有益身心健康。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當代作家冰心也說:「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科學家認為,知足常樂、淡泊名利的人會健康長壽。因為他們個人慾望不高,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為爭名奪利而苦惱,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機,防治了心理疾病。由於精神輕松,機體的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免疫力高,抗病力強,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會延年益壽。有一位老壽星,活到103歲還耳聰目明、口齒清楚、思維敏捷。有人問他有什麼長壽秘訣,他說:「內心清靜自然能長壽。」可見清心寡慾同健康長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清心寡慾,說的是要做到內心清靜,節制嗜欲。頭腦里沒有非分之欲、邪惡之欲、有悖於法律與道德之欲。古人講過:「寡慾者,其志潔;多欲者,其心貪也。」寡慾之人,不僅對自己生活享受要求較少,清貧樸素,而且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精神上富有。道德高尚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精神富有是心理養生的重要因素。孔夫子說得好:「大德必得其壽。」誠然,我們所說的清心寡慾,並不是說腦子什麼都不想,什麼慾望都沒有,如金錢欲、權力欲應該少些再少些,而求知慾、工作欲,還有與疾病作斗爭的求生之欲,健康長壽之欲,那是不可少的。
所謂「清心寡慾」,其目的就是要控制私慾,心要清正恬靜,不作非分的妄想。

人的慾望是無究的,如果私心雜念太多,非分之想太雜,當你求之不得時,就會產生憂愁、悲傷,為之思慮過度而傷神至病。

孟子曾經指出,不動心——寡慾——收心,最後達到「養吾浩然之氣」,不以一得為喜,不以一失為憂,以保持內心的清靜。反之,心不靜則神躁動,神不安則心氣亂,精神必然耗散,精氣亦必虧損,邪氣當乘虛而入,以使百病萌生。

清心寡慾,恬淡虛無,原是道家的養生要旨。但我們所說的恬淡虛無是與一個人渾渾噩噩、無所作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朱丹溪認為,人體「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為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從心理養生的角度來說,則應不妄貪求、寡慾恬情,以保存陰氣。也就是說,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追名逐利,不任情使性,視金錢、地位、美女於身外之物,把心思用在正常的事業和工作之上。

心境坦盪,心氣調合,工作才能有所展開,事業才能有所建樹;心情舒暢,情志通達,七情才能不受干擾,臟腑功能才能協調健康,生命才能蓬蓬勃勃,經久不衰。

在人們的精神養生中,要特別注意保養心神,因心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心主血脈,心腦相通的理論是中醫發病學的一個關鍵問題。中醫所說觸,並非解剖意義上的心臟,除心主血脈外,更重要的是心為主宰精神活動的重要器官,因此心還具有腦的功能。人的思維精神活動與心主神明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醫養生保健中,要把精神保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精神因素致病的范圍很廣,而且都與心有關,故必須高度重視。所謂淡泊寧靜,清心寡慾,就是對事物應該正確對待,避免不良的心理沖突,使心神安定,氣機不亂。象《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只有這樣,才能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⑥ 十二句長壽口訣是什麼

1、 食如蟻:

螞蟻在人們眼裡,是一種非常「卑賤」的物種,其生命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是,同樣是生命,它們對生命的堅持反倒是更「不屈」的。所謂「螻蟻尚且偷生」,意思是它們也知道趨利避害。

蟻類值得我們借鑒的一個「生活習慣」,就是它們的「飲食」,什麼都能吃,只要對它們沒有身心上的影響,也不會追求什麼冷、熱、精、細、美味,而且吃得也慢,但每天吃很多餐。

當然,學習童年,並非讓我們懵懂無知,而是指童年的那份童心。天真無邪,無憂無慮,所謂「赤子之心」,沒有任何欺損騙惡之念,有一顆快樂陽光之心,每一天都是樂觀和精神飽滿的。

學習童心、保持童心,對健康長壽很有積極意義。因為內心積極樂觀,精神上充滿溫暖和活力,也懂得更好地關愛別人,從外界獲得更多的溫暖。也不會滋生害人之心,「敬人者人恆敬之」,投桃報李,自己也就絕少煩惱、樂觀無憂。從而更利於健康長壽。

⑦ 我覺得一個人,健康長壽,清明淡泊,清心寡慾,吃齋念佛,才是最好的。真正的愛情,是能夠陪伴對方白頭到

情願得一人心 白首不分離

⑧ 清心莫過於寡慾。女人四十多就更年了,所以女人比男人壽命長,是這樣嗎

女人更年期一般在四十五到五十五之間,也有晚點的。
不管早晚,女人的更年期和長壽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但是清心寡慾是壽命長的前提條件,飲食習慣和起居等有著不開分割的條件。
壽命長短還有遺傳基因起著主要的作用。
所以說,壽命長需要清心寡慾,但不是唯一條件。

⑨ 和尚沒有性生活,為什麼都長壽呢

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里的色切不可理解成是美色或是色慾,否版則就大錯特錯了。
在佛典中,把所有有形無形的物質形態都稱為「色」,如世間的所有可見的物質,不可見的氣體。佛經中具稱之為「色」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就說明了物質與心識是一體的。凡夫被物質所轉,聖者心能轉物。 只要實證到色空一如時,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故此,出家人剛進入修持時也會有欲界人的特徵:如情慾,但因為出家眾的時時熏習教理,處處修身養性,這種清心寡慾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而非常人所想的逼迫性的。

當然這裡面的義理很深很深,如果要講清楚,會涉及到佛教方方面面的理念和教法。在權此暫略。
以上全是個人愚見,若有不當,無關佛教。

閱讀全文

與寡慾可得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2b院校可以培養老師 瀏覽:672
老年人會銷健康生活館 瀏覽:573
兩會後農村養老 瀏覽:220
新年女朋友拜年父母給多少紅包 瀏覽:633
勉縣哪裡可以做體檢 瀏覽:897
農村退伍軍人養老政策 瀏覽:640
退休補交社保怎麼入賬 瀏覽:101
孩子為什麼不孝順 瀏覽:104
重陽節詩歌朗誦指導思想 瀏覽:763
廣西人社養老保險 瀏覽:606
老年人溏便如何調理 瀏覽:79
勝利油田老年公寓 瀏覽:669
北京處級幹部退休工資多少錢 瀏覽:318
代交養老保險怎麼弄 瀏覽:790
退休人員返聘怎麼發工資嗎 瀏覽:420
退休金7000是什麼級別 瀏覽:921
出名的老年痴呆養老院 瀏覽:126
株洲市個人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135
公司只給繳納養老保險嗎 瀏覽:4
撫順2016退休漲工資 瀏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