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做學問的名人名言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孔丘(春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禮記。學記》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劉向(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引自〈說苑〉
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
——桓寬 引自《鹽鐵論。制議》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不成。
——張載(北宋哲學家)引自《經學理窟。義理篇》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學家)引自《紅樓夢》第5回
好問,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隨口問,即能得到正確答復,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學問二字,「問」放在「學」的下面。
——謝覺哉(現代革命家)引自《不惑集》
做學問的功夫,是細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飯一樣,要嚼得爛,方好消化,才會對人體有益。
——陶鑄 引自《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惜時、專心、苦讀是做學問的一個好方法。
——蔡尚思(現代史學家)轉引自《青年文摘》1983年第11期
學習要抓住基本知識:即不好高騖遠,而忽略基本的東西。喜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為它是建立在喜馬拉雅山之上,
盤基廣大高原之上的一個高峰;假如把喜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難以存在的,猶如無源之水易於枯竭的。
——徐特立(現代教育家、革命家)引自《徐特立教育文集》
學習外語並不難,學習外語就像交朋友一樣,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見面,朋友之間就親密無間了。
——高士其 轉引自1980年12月31日《解放軍報》
學習和鑽研,要注意兩個不連良,一個是「營養不良」,沒有一定的文史基礎,沒有科學理論上的准備,沒有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搞出來的東西,不是面黃肌瘦,就是畸形發展;二是「消化不良」,對於書本知識,無論古人今人或某個權威的學說,要深入鑽研,過細咀嚼,獨立思考,切忌囫圇吞棗,人雲亦雲,隨波逐流,粗枝大葉,淺嘗輒止。
——馬寅初(現代學者、教育家)轉引自1981年6月22日《北京晚報》
要循序漸進!我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
——華羅庚(現代數學家)轉引自1980年6月20日《北京晚報》
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知識就是機積累起來的,經驗也是積累起來的。我們對什麼事情都不應該像「過眼雲煙」。
——鄧拓(現代新聞工作者、學者)轉引自1979年2月27日《憶鄧拓》
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毛澤東引自《做革命的促進派》
情況是在不斷的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
——毛澤東 引自《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現代革命家、政治家)引自《周恩來選集》上卷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鑽。
——雷鋒(當代優秀戰士、烈士)引自《雷鋒日記》
⑵ 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的成語
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的 詞語是:大儒。
大儒: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
⑶ 民國時期的學者有哪些
顧頡剛,馮友蘭,陳寅恪等等。
顧誦坤(1893.5.8-1980.12.25),字銘堅,號頡剛;小名雙慶,筆名有餘毅、銘堅等。
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顧頡剛畢業於北京大學,後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雲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⑷ 中國當代國學學問最高的學者是誰
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生於山東清平(今並入臨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兩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游。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發明。"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復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 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准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准》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人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余種、8OO余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80年代後期以來,季羨林對文化、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重要問題,在文章和演講中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和論斷,在國內外引起普遍關注。
饒宗頤
饒宗頤 ,1917年生,字固庵,號選堂,廣東潮州人。幼耽文藝,18歲續成其父所著《潮州藝文志》,刊於《嶺南學報》。以後歷任無錫國專、廣東文理學院、華南大學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學,並先後從事研究於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任職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饒教授於1962年獲法國漢學儒蓮獎,1982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後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1993年為上海復旦大學顧問教授。饒教授學術范圍廣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東古史、藝術史、音樂、詞學等,均有專著,出版書40種,學術論文過三百篇。藝術方面於繪畫、書法造詣尤深。繪畫方面,擅山水畫,寫生及於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於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影響頗大。書法方面,植根於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錄書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長,自成一格。(摘自《饒宗頤書畫》之簡歷)
饒宗頤,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號選堂。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安。父親饒鍔,為潮州大學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學,未冠整理其父遺著「潮州藝文志」,於一九三七年刊登「嶺南學報」,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協助葉恭綽編「全清詞鈔」。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無錫國專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總編纂。
饒教授於一九四九年遷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及教授職。一九六二年獲法國法蘭西學院頒發「漢學儒蓮獎」。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作學術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應新加坡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於一九七四年,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
一九七八年退休後,又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國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期間於一九八二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復獲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銜。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擔任澳門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復旦大學聘為顧問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華文化學術研究院院長。
饒教授有關東南亞華僑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馬華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記」兩種及發表了多篇論文:「新加坡古地名辯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蘇門答臘北部發現漢錢古物」「蒲甘國史零拾」「論述中緬文化關系」「論述中越文化關系」等,為華僑史研究增添了珍貴的資料,又曾於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稱的檢討-蒲羅中問題商議」與許雲樵教授,陳育崧先生展開了為期九個月的論戰,引起學術界的密切關注。
饒教授是學富五車,著作等身的學者。他知識淵博,精通多種外語。六十多年來,孜孜不倦,在文學,語言學,古文字學,敦煌學,宗教學及華僑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專著六十多種外,尚有發表在世界各大學術期刊及各大書刊上的論文,短文和雜文約有四百篇。饒教授為國際漢學界及海內海外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南懷瑾
時至今日,在海峽兩岸,在日本、韓國,在東南亞,在北美、歐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南懷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頗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且名播遐邇,聲譽日隆……。
早在四十餘年前,作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先生即在台灣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從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了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燦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後,先生又奔走於美國、香港、歐洲等地,雖偶於經貿領域度化,然其根本心願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宏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數十年來,南先生雖旅居海外,然心懷故土鄉梓,深切關懷著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晚年尤甚,諄諄教導海外眾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先進科技,支持國家經濟建設,並率先在大陸投資一千二百八十六萬美元修建金溫鐵路。籌集巨額資金在大陸南北十餘所高等院校設立「光華教育獎學金」,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愛心……凡此種種,令人感佩。
⑸ 《沉澱自己的心靈》語文練習冊答案
13、我們要沉澱自己的心靈。
14.舉例論證。列舉著名學者王叔岷做學問的例子,具體論證了「沉澱自己的心靈,對於整個人生是多麼必要」的觀點。
15.(1)美國歌後休斯頓做不到沉澱自己的心靈,不知如何沉澱自己的心靈,放縱自己,貪圖享樂,以致最終斷送了自己的事業。
(2)這則材料可以作為事實論據,從反面來論證「我們要沉澱自己的心靈」的論點是正確的。
⑹ 請列舉幾個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陶湘,字蘭泉,號涉園,江蘇武進人。生於清同冶十年(1871年),卒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享年七十歲。陶氏出身於官宦之家,早年也想走科舉仕途之路,然而屢次鄉試都鎩羽而歸。科場失意,使他只好另謀生路。辛亥以前,他先後在地方和軍隊擔任一般職務。入民國後,陶湘躋身於實業界和金融界,歷任上海、天津、山東等地紗廠經理,又任職中國銀行,為駐滬監理官及重慶、天津分行經理,交通銀行北京分行經理等。
豐厚的收入,為他日後藏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陶湘三十歲左右開始收書,由於他銳意搜求,藏書事業進展神速,不數年,即得書三十萬卷。劍民國十八年(1929年)他五十八歲時,被聘為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專門委員,這時他已是一位收藏頗富,享有盛譽的藏書家了。
陶湘藏書,不同於一般傳統的藏書家,而有著他自己鮮明的個人特色。首先,他藏書不專重宋元古本,而是以明本及清代精刻本為搜求的日標。涉園藏書多達三十萬卷,完全無愧於藏書大家之列,但他卻能另闢蹊徑,以明本為大宗,數十年間,共收得明本一千餘部。早年傅增湘與陶湘曾經有約,如果陶湘能收得明嘉靖善本一百部,傅增湘甘願為之題「百嘉齋」匾額相贈。出人意料的是,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陶氏所收明嘉靖善本竟然超過了二百部。「百嘉齋」應改題為「皕嘉齋」才是了。
⑺ 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是:在科學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沒有權威,只有學問。
子曰「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隨欲,不逾矩」,大約是在50歲才明白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吧。愚以為,達到了上述境界,就可以做一個大寫的人了,是開啟大智慧了,簡稱「開智」。
⑻ 顧炎武手不釋卷的作品鑒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許多人對顧炎武的最初認識,恐怕就源於這句充滿愛國激情的名言。這位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對待讀書做學問老老實實,認認真真。《顧炎武手不釋卷》一文,用非常精簡的語言,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好學不倦的顧炎武。凡顧炎武所到之處,書始終伴隨左右,「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坐在馬背上背誦經書,「偶有遺忘」,還要找書認真復習。可貴的是顧炎武並不是讀死書,一旦發現與平日所聞不合,還要打開書進行核對校正。正是有這一精神,顧炎武根據實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獻資料與實地歷史考察相結合的著作《天下郡書》。
⑼ 曹操和余秋雨哪個是更著名的學者
兩個是不同時代的人,其影響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一般把曹操看成一個政治家、詩人,而不是作為學者,而余秋雨主要是被做為學者看待的
⑽ 你認為黃侃是真正的國學大師嗎
眾所周知,民國是一個軍閥割據、政局混亂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文豪崛起、大師輩出的時代。在眾多民國學者當中,有三個公認的「瘋子」,巧的是,這三人同時也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一個是被黃興稱之為「章瘋子」的章太炎,一個是劉師培,他們二位不用多說,都是鼎鼎大名的著名學者,可這第三個人,不僅外界對他充滿了爭議,就連他本身也是個矛盾的載體,他就是辛亥革命先驅、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黃侃。
黃侃雖然桀驁不馴、不拘小節,但對於讀書卻不敢有半點不恭。黃侃讀書尤其精心,有始有終,見人讀書半途而廢,便會露出不悅之色,責備對方「殺書頭」。最絕的是,臨終之際,《唐文粹續編》尚有一卷沒有讀完,他吐著血,嘆息道:「我平生罵人殺書頭,毋令人罵我也。」
黃侃還經常教育學生:「中國學問猶如仰山鑄銅,煮海為鹽,終無止境。」意在教導學生作為學者要日日精進,切不可有所小成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因此黃侃有一句經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書。」他認為,做學問不能欺人,要為後世負責,所以在自身沒有相應的學術積淀時,是萬萬不能著書以惑世人。
遺憾的是,黃侃後來由於飲酒過度,胃血管破裂,搶救無效,不到50歲就謝世了,雖未出版任何著作,但他仍是海內外公認的國學大師。狂狷,孤傲,瘋子,名士,好游歷,好讀書,好罵人,桀驁不馴,不拘小節,性情乖張,特立獨行……黃侃留給後人一串關鍵詞和趣聞軼事。
讓我們不禁聯想到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中的阮籍,他用近乎癲狂的行為,為一個世紀的學者們作出不媚俗、不媚奴、不阿貴、不阿眾、是所是、非所非、愛所愛、憎所憎的典型中國文人的崇高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