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傅氏最長壽人

傅氏最長壽人

發布時間:2022-01-16 19:05:48

❶ 三國人物中,誰最長壽

NO.1:張臶 字:子明 終年:105歲
歷史介紹:巨鹿人,隱士,少游太學,學兼內外,後歸鄉里。終身不仕,因此不算文武,文武中第一長壽者就是下面的來敏了

NO.2:來敏 字:敬達 終年:97歲
歷史介紹:義陽新野人,漢末大亂,敏隨姊奔荊州,姊夫黃琬是劉璋祖母之侄,故益州牧劉璋遣迎琬妻,敏遂俱與姊入蜀,常為璋賓客。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學校尉,及立太子,以為家令。後主踐阼,為虎賁中郎將。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坐事去職。亮卒後,還成都為大長秋,又免,後累遷為光祿大夫,復坐過黜。前後數貶削,皆以語言不節,舉動違常也。與孟光俱以其耆宿學士見禮於世。敏荊楚名族,東宮舊臣,特加優待,是故廢而復起。後以敏為執慎將軍,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

NO.3:呂岱 字:定公 終年:96歲
歷史介紹:廣陵海陵人,吳將。孫權時任上大將軍,孫亮時,任大司馬。

NO.4:司馬孚 字:叔達 終年:93歲
歷史介紹:河內溫縣人,司馬懿之弟,歷仕魏國五代皇帝,遷至太傅。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封為太宰,晉帝司馬炎對他十分尊寵,但他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

NO.5:士燮 字:威彥 終年:90歲
歷史介紹:蒼梧廣信人,東漢末交址太守,孫權派步騭至交州任職,士燮迎接了步騭。在其幫助下,步騭成功斬殺了蒼梧太守吳巨,於是東吳在名義上佔有了交州,士燮也被加封為左將軍。士燮又修書給益州的雍闓等人,要求他們派人來投靠孫權。士燮因此又被加封為衛將軍,他的弟弟士壹、兒子士徽、族子士匡也都封了侯位。226年,士燮病逝,終年九十歲。

❷ 世界上最老的人是誰

陳俊,我國福建省永泰縣人,生於公元881年,卒於公元1324年,活了443歲,是歷史記載中最長壽的中國人。

當年,陳俊行醫到永泰,看見湯泉村(今稱永泰縣梧桐鄉湯埕村)山青水秀,溫泉遍布,好山好水,就留下。陳俊為人正直,樂為鄉里做好事,受到鄉人的敬重。到了晚年,他無法自食其力,「子孫無有存者,鄉人輪流供養」。後來,老人年歲不斷增高,肌體逐漸萎縮,身軀變得愈來愈小,「形如小孩」。陳俊活到四百多歲的時候,整個體重,只剩下不到十斤(五公斤)。行動十分不便,於是眾鄉鄰就用麻竹編制了一個特大的菜籃子裝著老人,由供養人輪流抬著進出家門,因此鄉鄰們都稱他為「菜籃公」。湯泉村人看到陳俊老人這樣高壽,感到非常稀奇,都把他當成世間寶貝來供養,甚至是當成神明附體來看待。平時,鄉親們連到田間勞動,怕老人孤單,都喜歡把老人帶到田邊地頭,一邊勞動,一邊與之聊天,餓時喂以人乳,彼此之間關系非常密切。

陳俊去世後,鄉鄰們將他的遺骨塑像安放在湯泉廟作為紀念,並譽稱為「小彭祖」(傳說彭祖活了800多歲)。陳俊生平事跡被刻在一塊木牌上,從元朝一直保留到清代。「菜籃公」的名字和傳說至今仍在永泰縣一帶廣為流傳。當然,陳俊活到443歲只是縣志中的記載,至於科學性如何,現在就不得而知了。

拓展內容:

長壽就是指壽命長。人可以無窮進階,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很強。

人活多大年齡為長壽?據古籍記載,人的自然壽命(天年)當在百歲以上。明·張介賓《類經·卷一·攝生類一》註:「百歲者,天年之概。」俗語有「百年以後」,即指死亡。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壽稱鮮為人知。喜壽:七十七歲,因「喜」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稱。米壽:八十八歲,因「米」字拆開來剛好是數字「八十八」故稱。白壽:九十九歲,因「白」字乃「百」字缺「一」,故稱。茶壽:一百零八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

中醫經典著作《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書法家王靖先生作品《長壽》

書法家王靖先生作品《長壽》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靈樞·天年》雲:「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尚書·洪範》篇雲:「五福:一曰壽。」漢·孔安國《傳》(《注》)雲:「百二十年。」唐·孔穎達等《正義》(《疏》)雲:「人之大期,百年為限。世有長壽雲『百二十年』者,故《傳》以最長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又,古人將壽命的長短分為上、中、下三等,但具體年齡說法不一。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雲:「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唐·孔穎達等《正義》雲:「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養生經》雲:「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莊子·盜跖》雲:「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太平經·解承負訣》雲:「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呂氏春秋·孟冬紀第十》雲:「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看來,將60歲作為長壽的年齡,下限太低,絕大多數不一定認同。而過百歲者雖有之,但終屬少見。80歲作為長壽的最低年齡,多能認同與接受。

祝福長壽、吉祥健康的中國畫作品很多,有齊白石《長壽圖》,吳昌碩《松鶴》,朱宣咸《人長壽》、《壽桃》,婁師白《長壽圖》等。



❸ 誰知道「傅」、「付」、「賴」三姓的關系啊

看看這篇文章就知道傅姓與付姓與賴姓的關系了。

傅氏始祖―――傅說傅姓起源有四:一出自殷商名相傅後裔,也就是商王武丁發現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傳說,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以後,商朝只興盛了很短的一段時間,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要振興朝綱,但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朝政的大臣。後來武丁在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名字叫說的聖人,此人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拴著繩索,像個囚徒。神人對武丁說:「這就是你要尋找的聖人。」武丁醒後,讓人按照夢境中的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之間一個叫做傅岩的地方(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南)找到了一個叫說(音yue)的奴隸,就將說帶到朝中。說向武丁提了不少的建議,武丁便任命他為宰相,說因居於傅岩,所以人們叫他傅說。傅說的子孫以地為姓,稱傅姓。二出自姬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黃帝裔孫大由封傅邑,故其子孫便以此為氏,稱傅姓。三出自賴姓改傅姓。《賴氏族譜》記載,賴氏族人也有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姓的,以其毗鄰,兼有姻戚關系,所以有賴、羅、傅聯宗之說。四清代部分滿州貴州改姓傅。如傅恆,滿州鑲黃旗人,本姓富察氏;傅開,滿州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臘塔,滿州鑲黃旗人,本姓伊爾根覺羅氏。傅姓郡望有:北地郡,戰國秦始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西漢移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相當於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山水河以東以及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清河郡,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於今河弱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傅姓以「清河」為其堂號。我國傅姓最早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傅姓最早的繁衍地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東部,寧夏等省,史稱「北地」。《中國名人大辭典》上說:「漢晉之世,北地靈州,傅姓最盛。」北地成為傅姓家族史上第一個繁衍基地。漢時,傅姓已開始由「北地」大舉東遷至河北、河南、山東等省。這一時期,北地傅氏成了許多分支:遷河內溫(今河南溫縣),為河內傅氏,是西漢大司馬傅嘉之族所在;遷浦江(今屬浙江),為浦江傅氏,是西漢傅柔之族所在;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為扶風傅氏,是東漢人傅毅之族所在。稱盛於「清河」一帶的傅氏,後來成為我國東部地區傅姓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多是由「清河」播遷繁衍而雲的。傅姓南遷開始於漢代,如遷入貴州的傅姓,後來形成這一帶大姓。三國時有傅姓人口遷入四川。傅姓大舉南遷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的遷居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有的遷居上虞(今屬浙江)。唐朝末年,御史傅實為了避難遷居福建,是傅姓入閩始祖。南宋末年,清河傅氏又有一支遷入福建上杭之蛟萍鄉,不久就成為當地望族。後來廣東興寧的傅氏就是由蛟萍分支雲的。宋代以後,傅姓人口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 郝氏始祖―――帝乙郝姓起源有三:一為出自子姓,其遠祖為契,得姓始祖為帝乙。相傳契為商的始祖,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用為司徒,掌管教化,居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之地。又傳說契是其母因吞食玄鳥(燕)之卵而生的,所以被賜姓子。商族後來不斷強大,終於在契的十四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朝的統治,建立了商朝。殷商在其二十七代天子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在今山西太原市),其後子孫便以封地為氏,稱為郝氏。另一來源出自太昊(伏羲氏)時期,太昊有佐臣郝省氏,輔助太昊治理部落,後世郝姓中可能就有來源於郝省氏這一支的。郝姓的第三個來源為少數民族姓氏,如烏桓族便有郝姓,烏桓也作烏丸,為東胡族的一支。又據《舊唐書》所載,唐時土蠻即有郝、楊、劉三姓。另外,西夏人、元人以及清滿州人中均有郝姓。郝姓的郡望較為單一,為太原郡,這與其作為起源地有密切聯系。太原郡是戰國時庄襄王於公元前246年所設,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漢時其范圍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何氏始祖―――何庶何姓來源有三: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始祖為何庶。相傳黃帝之後,傳至玄囂,承襲姬姓,後再傳帝嚳,生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稷傳十五世孫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史稱西周。公元前230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被秦所滅,避難逃亡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逃至江淮一帶。因當地人口音「韓、何」不分,後將韓誤寫為何,為何姓正宗,是安徽、江蘇一代何氏。二是唐代的「昭武九姓」中有何姓,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漢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三出自冒姓或賜姓。據《漢書五行志》所載,漢時有叫何苗的,本姓朱,冒姓何,其後繁衍形成何氏一支。另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代北(今山西、河北以北地帶)復姓賀拔氏改單姓何氏。據《五代史》所載,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分布於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另外《蘭州府志》記載,元末吐番宣慰使鎖南,其子銘為河州衛指揮同知,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氏的。何姓郡望主要有廬江郡、東海郡、陳郡、郫縣、扶風郡等。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東海郡,秦設置,治所在郯(今山東郯縣北)。陳郡,秦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獻帝時改為陳郡。郫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縣,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河武。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右扶風,三國魏改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此支何氏始祖為汝陰(今安徽阜陽)何氏六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漢吏何並。何姓堂號有「廬江」等。何姓發源為江蘇、安徽兩地,早期主要分布於江淮流域及以北的廣大區域,漢至魏晉南北朝時,何姓已從此地遷入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何姓南遷始於晉代,南遷遠至福建。隋唐之時,何姓在我國南北都有了很大發展,尤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五代及元朝時,在我國西北地區(主要指甘肅、青海兩地)和河北省境由於他族冒姓或賜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龐大起來。何姓大舉南遷福建始於唐朝,遷入廣東省境內則要稍晚一些。明清之際,何姓已遍及全國各地,並且已有少數何姓人移居海外。 胡氏始祖―――胡公滿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媯姓,以謚號為氏,為帝舜之後裔,得姓始祖為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荷澤縣東北)而以姚為姓,後又因曾住在媯?河(今山西永濟南,西流入黃河),後代中有以媯為姓的。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陽、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時的兩個胡國。一個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諸侯國;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媯姓胡氏融合;另一為歸姓國,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495年被楚滅,戰國時為楚邑。春秋時被楚滅掉後,其國君子孫中有稱胡氏的。三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時所立之國楚有胡廣,本姓黃,後改胡姓;北魏時改代北紇骨氏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數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陽郡、吉州等。安定郡為漢設置,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東漢時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此支胡氏,開基始祖為漢武帝時守軍正丞胡建。新蔡郡,晉惠帝分汝陰置郡,治所在新蔡,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縣地。北齊改為廣寧郡。此支胡氏為安定胡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晉尚書左僕射胡奮。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置淮陽國、惠帝後改為郡。轄地相當於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吉州為隋開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相當今江西新干、泰和間的贛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縣地。胡姓堂號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發源地以今河南淮陽一帶和今安徽阜陽一帶為中心,漢代時開始向西遷入陝西、甘肅,向北遷入山西,向東遷入山東,後南遷入湖北、江西。其中,遷去甘肅省境內的胡建一族,後漢時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成為後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來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帶繁衍發展形成望族。其後裔胡奮在曹魏入晉以後,他的獨女被選為晉武帝貴人,使其家族更加顯盛,後來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為當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時,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東部)德善鄉遷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其後裔以江西為中心,向西向南不斷遷徙發展,進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後胡氏由福建遷入廣東等地。 賈氏始祖―――賈公明賈姓來源有二:一出自姬姓,為賈伯之後。西周時,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將唐封分給他的弟弟唐叔虞,不久,周成王的兒子康王繼位時,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當天子的堂兄封於賈(今山西襄汾西南)。名義上是唐國的一個附庸,號為賈伯。春秋時,賈國被晉國所滅,賈伯公明的後裔以國為氏,稱賈氏,是為山西賈氏。二出自狐偃之後。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滅賈國後,晉襄公便把賈地賞給輔佐晉文公完成霸業的狐偃(晉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稱賈季、賈他。襄公去世後,在立襄公的哪個弟弟為君之事上發生了爭斗,賈季因避禍便逃往翟國,他的子孫便以賈為姓氏,稱賈氏,是為山西賈氏。賈氏雖出自不同的祖先,但均是以曾食邑於賈為氏,其發源地為一處,即賈地,為今天的山西襄汾縣西南一帶。秦統一以前,賈姓主要還是以今山西省為其繁衍基地。秦漢之際,賈氏便播及河南、陝西、甘肅、山東、河北等省境。其中一支在向西發展,經河南、陝西一路播遷到今甘肅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一帶,至漢代已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故賈姓便以「武威」為其郡、堂號。賈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際,但因賈氏族人多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大舉繁衍,故南遷氣勢不大。唐宋以後,才有了改觀。但總的分布趨勢是,賈姓歷來多以長江以北地區為其主要分布區域,可見,歷史上賈姓是我國一個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江氏始祖―――江元仲江姓起源有二:一出自嬴姓,是顓頊裔孫伯益的後代。傳說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子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到十幾代,經夏、商到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成立江國。春秋時江國被楚國所滅,江國子孫以國名江為姓,遂有江姓。二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在今浙江定海縣東,一說在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代以邑名「翁」為姓。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龔、汪六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也姓江。兄弟六人同列進士,被譽為「六桂聯芳」。江姓的郡望、堂號主要有:濟陽郡,西漢置濟陽縣,治所在河南蘭考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被廢。這支江姓的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九國之一,建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惠帝以後,有時為郡,有時為國。成帝時相當於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朝和唐朝又改陳州為淮陽郡。六桂,六桂乃「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時的泉州。泉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豐州始置州,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於今天福建全省,後改為閩州。唐景雲二年,改武榮州置州,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市)。江姓以「濟陽」、「淮陽」、「六桂」為堂號。江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公元前623年江國被楚國滅後,其國人以國名「江」為姓,有的北上到淮陽(今屬河南),再往北遷到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於鎮),以後又遷到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有的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陵陽(今安徽石棣縣東北)以及鄖陽。還有一支江姓族人,大約在西漢時在江貞的率領下遷往今山東濟水之南,以「濟陽」為郡號。晉時有陳留人江瓊,為馮翊(今屬陝西關中一帶)太守,「永嘉之亂」時,棄官逃奔,其子孫因居涼土(今屬甘肅),世傳家業。唐朝時,江姓已遍布北方地區。江姓南遷開始於唐朝初年,「安史之亂」後,江姓大舉南,到宋初,南方江姓人口發展壯大,出現了「六桂」堂號。南宋時濟陽郡江姓的確率領族人遷入江西都昌,傳到江曄(八郎),為閩、粵、贛江姓始祖。江曄生有三子:江萬里、江萬載、江萬頃。江萬里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國。他的弟弟和子孫再由江西遷入福建寧化石壁村。明清以後,江姓遍布全國。 蔣氏始祖―――蔣伯齡蔣氏姓源較為單一,主要出自姬姓,始祖為蔣伯齡。據《元和姓纂》等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雲逝,成王繼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攝政。其弟兄們不服,聯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師東征,平定了叛亂。此後,周公確立宗法制,創立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諸侯,其中將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伯齡封於蔣地(今河南固始縣),建立諸侯國。春秋時(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蔣氏。蔣姓郡望主要是樂安郡。樂安郡為東漢永元七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縣高苑鎮西北),相當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等縣地,三國魏改郡,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西南)。蔣 姓堂號主要有「樂安」等。蔣姓發源地為河南,自被楚滅國後,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遷居陝西境內,又一支於東漢末遷往山東東萊郡(相當於今山東膠萊河以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地區),另一支於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縣)。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漢哀帝時,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南)人蔣翊波封為兗丹刺史,傳至十世孫休,自樂安遷至義陽羨縣,其子孫還有渡江散居湖(今江蘇境)、源江奉化之三嶺。又據史料記載,東漢建武年間,大將蔣橫因遭讒言,其九個兒子避難四方,散居我國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蘇等地,後九子皆隨地封侯,並成為開基當地的始祖。唐初,已有蔣氏入閩。宋以後,福建、廣東蔣氏已盛。總之,蔣氏初期仍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至秦漢之際,向西移至陝西關中一帶,向東遷入山東省境,並在此繁衍最為旺盛,在今博興縣、壽光縣一帶成為一大望族。蔣氏南遷始於漢代,東漢時已在今江蘇省境繁衍的非常昌盛,故東漢以後,蔣氏名人也多出於此地。其後蔣姓也主要以浙江、江蘇、福建、安徽、廣東等為其繁衍地。 金氏始祖―――金日磾 金姓來源較為復雜,但主要有以下三支:一為少昊金天氏之後。相傳少昊為古代東夷首領,又為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巳姓子孫,作為黃帝的繼承人,曾在位八十四年,建都在今山東曲阜一帶。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後裔就有以「金」為姓,稱金氏。這一支源自黃帝血統的金氏,史稱金氏正宗,發源於今山東境內,後逐漸向南繁衍。另一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西漢時,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磾歸順漢室,漢武帝對他甚為器重,後來與霍光、桑弘羊等一起受遺詔輔政,是功在漢室的輔國大臣。由於他曾鑄銅人像(又稱金人)以祭天,漢武帝因而賜姓「金」氏,稱金日磾,從此他的子孫後代就以金為氏。金氏的第三個起源為少數民族金氏或各種原因的改姓金氏。如十六國時,前秦羌族首領有金氏。據《舊唐書》載,唐時新羅國王姓金。新羅為朝鮮古國名,與高句麗、百濟並立,7世紀中葉統一朝鮮半島大部,與唐朝有著密切關系。又如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王錢鏐,因鏐與劉同音,國內劉姓人為避諱,皆去劉字的卯頭刀旁,改為金氏。再如金時女真人、清滿族人等均有金氏。金氏的郡望主要有彭城郡、京兆郡等。彭城郡最早為西漢時改楚國而設,東漢時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其范圍大致為今山東微山縣、江蘇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邳縣西北部及安徽濉溪縣東部等,南朝宋時改為郡。

❹ 王政君:西漢最長壽的太後,管住了四個皇帝,卻葬送了西漢江山嗎

公元9年,王莽篡漢稱帝,自此持續兩百多年的西漢王朝宣告滅亡,雖然王莽如願以償坐上皇帝的寶座,但是傳國玉璽卻一直在姑母太皇太後王政君那兒,沒有玉璽他如何讓天下人信服,他之前為了拿到玉璽已經多次碰壁。

這一次王莽決定讓自己的堂弟王舜向王政君索要玉璽,王政君不但不答應還怒罵王舜:王家人之所以有今天,完全依靠漢家的恩典,你們不知道感激也就罷了,還趁其衰弱時奪權篡位,你們忘恩負義,豬狗不如,我是漢家老寡婦,活不了多久,等我去世以後,我要玉璽陪葬,你們誰都拿不到。

王政君說完淚流滿面,她身邊的侍從也跟著哭了起來。

王舜卻說,王莽如今勢大,他想要什麼東西誰也攔不住,你想藏起來恐怕也是無濟於事。

王政君冷靜地想了想,自己確實保護不了玉璽,於是她非常氣憤地將玉璽扔到王舜身邊,玉璽砸在地上,摔碎了一角。王莽拿到玉璽後非常興奮,在未央宮大設宴席慶祝。

從王政君的反映可以看出,她堅決反對王氏篡權,她忠於漢朝並無政治野心。

❺ 定陶王的妻子傅氏,本是順風順水的皇後,為何最後卻被迫在丈夫墓前自盡

其實她自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時候自己的丈夫已經死了,最大的依靠沒有了。畢竟實在那樣復雜的年代,如果身後沒有任何人依靠,僅僅靠自己是根本活不下去的。那時候的政治環境是非常惡劣的,這種情況下,活著也是非常屈辱的活著,根本不可能像從前那樣,所以說還不如死去,這也是為什麼那時候她不反抗。

事實上在皇帝剛死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的人找自己的麻煩了。傅氏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這樣的人肯定能夠想到自己之後的生活會是怎麼樣的。既然之後的生活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還不如死了一了百了,這樣自己也不會受盡侮辱。

❻ ,熬死所有對手!史上最長壽皇後王政君是一個怎樣的人

《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電視劇的熱播,讓劉墉、和珅、紀曉嵐這三位歷史人物家喻戶曉。在電視屏幕上,劉墉和紀曉嵐是清官的化身,和珅則是貪官的代表。然而歷史上的這三個人真像「清宮戲」里演的那樣嗎?近日,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紀連海出版新書《紀連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正面詮釋了三位大臣的角色,對其作了鮮明的性格刻畫和史實澄清。劉墉根本就不敢得罪和珅,和珅是紀曉嵐著力幫襯的頂頭上司,原來,歷史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的大戲。

劉墉不敢得罪人

在《宰相劉羅鍋》中,劉墉機智幽默、剛正不阿、敢於為民請命的父母官形象,特別是與和珅鬥智斗勇、最終扳倒一代貪官的故事,深深印在人們腦海中。但是紀連海的新書中說,歷史上的劉墉是一個明哲保身的中庸之臣,他一生只有一次在「國泰案」上與和珅有分歧,從而與和珅交惡。在「國泰案」中,劉墉錯誤理解乾隆帝的旨意,與正確領會皇帝意圖的和珅暗中沖突,最終置皇帝的伯丈於死地。此後,劉墉為了不得罪乾隆與和珅,一再討好乾隆。

至於為何劉墉沒有公開與和珅對抗過,紀連海分析了兩條原因:一是劉墉當官做人的正直程度不如其父,由於親眼所見生父劉統勛被冤,劉墉從小就學會了「官場政治」,從不得罪任何人。二是兩人之間官職和地位始終不平等,劉墉的官職總是低於和珅,沒有機會也不敢公開對抗。

「鐵齒銅牙」是結巴

紀連海書中的紀曉嵐,更是與張國立扮演的紀曉嵐完全兩樣。電視里的紀曉嵐風流倜儻,鐵齒銅牙,歷史上的紀曉嵐卻是個「貌寢短視」的結巴。首先,紀曉嵐貌丑,是個近視。紀連海介紹說,時任左都御史的紀曉嵐奉命查辦一起命案,可是看不清死者脖子上是否有繩子的勒痕。其次,紀曉嵐是一個結巴。書中說到,嘉慶帝的師傅朱珪這樣評價紀曉嵐:「口吃善著書」。可見,電視劇中的紀曉嵐形象是經過修飾的,並不真實。

《紀連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中還寫到,紀曉嵐與和珅同朝為官,不但沒有公開對抗,反而是忘年交。紀曉嵐大和珅26歲,但工作中紀曉嵐是和珅的下級。在工作上,兩人之間既有爭吵也有配合。在人際關繫上,年老而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曉嵐對和珅幫助不小。

❼ 最長壽的太後

中國歷史上最長壽太後 王政君 王政君(前70─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縣)人,出身於官宦之家。 公元前53年(漢宣帝甘露元年),政君十八歲那年應詔入宮,邁出了皇後之位的第一步。 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駕崩(熬死的第一個皇帝), 劉驁(王政君與漢宣帝的兒子)三歲, 皇太子劉奭在宣帝駕崩的當天,登上未央宮前殿的龍位,他就是漢元帝,劉驁是他的長子,前被立為皇太子。 但是王政君還沒有立即成為皇後,因為劉奭不喜愛王政君。 元帝想把皇後的鳳冠戴在傅妃的頭上。 但是,在他那個時代,劉驁既立為皇太子,皇後的桂冠按傳統的規制當屬於王妃。 元帝整整跨躇了三天,他還原引來非議,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立王妃為皇後。 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元帝病重, 元帝寵臣侍中史丹闖進元帝寢宮,頓首涕泣而言;「皇太子名聞天下,臣民歸心。今臣聽陛下有廢立之意。若是這樣,請陛下先賜我死吧!」元帝見狀,長嘆一聲,說:「沒有此事。皇後謹慎,先帝又疼愛太子,寡人豈敢違先帝之意?」 劉驁保全了皇太子的名字,王政君也保全了皇後的鳳冠。 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五月,元帝死於未央宮,終年四十三歲。劉鰲繼位為漢成帝,尊王氏為皇太後,移居長樂宮。 綏和二看(前7),成帝駕崩,定陶王劉康的兒子劉欣即皇帝位,是為哀帝。哀帝尊皇太後王政君為太皇太後。 王政君生於漢宣帝時,一生經歷七朝,歷盡滄桑,她一人雖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但愚庸無能,軟弱寡斷,終於斷送了漢朝劉姓的江山。公元13年(新朝始建國五年)二月,太皇太後憂憤而死。享年84歲,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後之一。太皇太後的遺體被運往渭陵,與元帝合葬。

❽ 傅氏家族出過哪些名人或者高官權貴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採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傅樂煥,教授。山東濟南人
傅中玉[清]字昆岡,浙江海寧人,居江蘇常熟
傅震垣,湖北麻城人。
傅華亭,原名正舜。山東巨野人。
傅傳作,湖北石首人。
傅依備,研究員。湖南嶽陽人
壬戌科殿試,寧宗因父皇三年之喪未滿,宣布不親試,命省試第一傅行簡為進士第一名。傅行簡中狀元後,官授承事郎,歷官秘書郎、校書郎、著作佐郎。傅元天,曾用名傅長林。傅廷標[清]字因其,號半村,仁和(今杭州)人,寓台州(今浙江臨海)。傅立民,上海市人

❾ 歷史上的傅悅是個什麼樣的人

傅(fu)說是我國殷商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及建築科學家。他輔佐殷商

傅說
[1]
高宗武丁安邦治國,形成了歷史上有名「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並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說命》三篇,其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名句,為我國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史觀基石;他的治國方略,改變了商朝持久的沒落,他落難時所創造的「版築」(俗稱打牆)營造技術,是我國建築科學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巨大進步。
高宗武丁尊他為「聖人」,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歷史上人們總把他敬之為「聖人」、「天神」、「夢父」及天策星。一些文人名士如屈原、李世民、杜牧、王維、司馬光、蘇軾、孟子等,均撰文賦詩頌揚他的卓才高德。
商王武丁是一位胸懷遠大,懂得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民間,比較了解社會底層的實際情況。即位以後,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冢宰代他管理,而他則從旁觀察了解,思索復興殷商的方略。但貴族中找不到理想的得力助手。其實,他心目中是有人選,就是他在民間生活時結識的智者傅說,所謂夢見聖人,那隻是他無奈中的一個手段而已。他相信傅說能輔助其成就大業,但他深深地感到,在那個貴賤等級分明的政權環境中,啟用一個身份被定義為奴隸的人,就是越「雷池」。要不拘一格選撥人才,必然會遭到王公權貴們的堅決反對。怎麼辦?商代的人十分相信鬼神,武丁就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編個故事:上蒼托夢引見,一個可以輔政的聖人,就在王國之境中。並叫人按其夢中所見聖人面貌神態畫成了畫像。先對照王

傅說
朝官員進行尋找,沒有一個人對得上號,便派鄭達等大臣們到處去尋找。
結果,在傅險(亦即傅岩,今山西平陸縣以東的聖人澗),找到一個相貌完全對號,叫做「說」的人。

❿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

你看:千歲寶掌和尚活了1072歲寶掌千歲和尚是老祖寺常住的開山祖師。
寶掌和尚是中印度婆羅門貴族的兒子,出生時間相當於我國戰國時期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公元前414年)七月七日午時。他生下來就有很多瑞象,骨氣不同常人,眼睛大,鼻子長,兩耳垂肩,雙眉高挑,左手緊握成拳總不展開,父母知道這孩子將來一定不同尋常。才滿九歲,父母就帶他投奔佛陀精捨出家作沙彌。當師父幫他剃度落發的時刻,他突然愉快自然地放開了一直握拳的左手,掌心還露出了一顆珍珠。他虔誠地把這顆掌中明珠呈獻到本師像前,還首次雙手合十頂禮。在場親見的和眾多聽說此事的人們都說這是奇事。他的剃度師父也就以此命名他法號寶掌。
寶掌法師既實現了夙願,離塵出家,從此就精勤修行,嚴持戒律。舉止威儀,如同高山頂上虯勁的青松,肅然挺立於霜雪之中。雖名聞利養、喜怒哀樂的八風輪番吹襲,都不能動搖他勵志修行的德操。由於他是在佛陀入滅後九十多年才出生人世,所以常嘆息自己沒有能夠親自聽聞佛陀的言教。於是,他就不顧寒冬酷暑,廢寢忘餐,殫精竭慮研讀佛陀宣講的經、律、論三藏,依教奉行,歷練不殆。他還期望能學到教外別傳的禪宗,為了這個目標,他發足外出,參訪聖賢知識,廣受教益,走遍了五個天竺國度,歷時五百多年。
他決定到東土震旦——中國去尋找真諦。
時在東漢末期桓帝之初的建和至永興年間(公元147—153),從今天的尼泊爾進入中國的雲南到達四川,第一站是和賓頭盧尊者登峨嵋山,朝禮普賢菩薩,住在大慈寺十餘年。經常二十天才吃一餐飯,而且堅持誦經不斷。當時漢靈帝丞相何進大為驚嘆而贊詩說:「他是如此勤奮勉力,當經文從他的口齒里飛快地誦讀出來的時候,就像岩壁上的清泉急速地噴瀉。當他半夜裡息心靜坐的時候,常常可以聽到躲在台階前的那些將被度化的神鬼感激的哭泣。」寶掌師常對人說:「我有夙願要住世千歲,今年已是六百二十六歲了」。因此,世人都尊稱他為千歲和尚。接著他又到五台山,朝禮文殊菩薩於金剛窟。
當時正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戰事不斷的時候,有道家李道元麻衣子法號達真人等,皈依佛門,改穿僧衣隨侍千歲和尚。到了古義豐郡,就是現在的黃梅縣,那裡是上古時代伏羲皇帝演畫卦爻的場所,漢代稱為雲台山的山區,正確的名稱應當是「雲丹山」。
千歲和尚看見這里山連著山、嶺疊著嶺,還有高峻巍峨的兩峰並立,不禁高歌贊嘆:「我站在高山頂上舉目四望,見萬里無雲、群山如畫、風煙彌漫,翠綠的叢林里不時傳來牧童的笛聲。那皎潔的月光把滿天照得像秋天碧水般剔透清澈。我不禁緊系鞋帶,撩起衣袍,乘著白雲,和大夥同到那清涼的天國去悠閑地嬉戲。」於是就在這塊古佛住過的地方,搭起了棲身修行的茅蓬草庵住了下來,一直停留了百十幾年,卻很少有人知道。某一天,偶然聽說高德佛圖澄隱住在陝西終南山,於是他又背著衣缽,拄著竹杖前往詢問佛法。佛圖澄接待千歲和尚,問道:「這些平凡庸俗的世中人,忠與奸、好與壞之間想化解、融洽,是不可能的啊。」千歲和尚回答說:「我說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也只有見到葭灰飛動方可能說妥當准確。」
這個時期,西晉的朝綱腐敗,政局動亂。塞外五個民族起兵渡過了黃河,烽煙四起。千歲和尚辭別了佛圖澄,仍然回到了雙峰茅蓬隱修。他的精神感動了山中猛虎,處處跟隨護衛。雖然外面戰禍縱橫,然而紫雲山中的晨鍾暮鼓卻沒有停息間斷。因此,千歲和尚經常告誡常住大眾,說:「窗外射進來的霞光隨著簾子的擺動照在空榻上,外面十里松蔭邀伴著綠色青苔,一切都那麼安靜。你們不要去驅趕在竹林里啼叫的子規鳥,恐怕會驚醒那些雷虎,從樹林腳下出來。」
這時有一位來自海上仙島的亻屋亻全仙人來到這里,邀千歲和尚同上南嶽山去。在祝融峰上為群仙說戒,感化了白猿進果、黑虎守門、神龜獻上靈芝草、紫鸞伏於法座下。千歲和尚在南嶽度過了數十個結夏安居。之後,又到廬山去訪問耶舍尊者。尊者一見到千歲和尚就盤問道:「這里路深猿啼、虯鬆起舞,亂石坐卧、雲霧飄浮,只有牧童能夠到達這里唱歌。請問老大德是從哪裡來的?」千歲和尚笑著回答:「藤蘿長到萬年就盤掛到樹木上,請問土地到什麼時候生出薺草來?」尊者說:「葯苗剛剛出土成長,竹根剛剛栽種。」說罷,就和千歲和尚相互攙扶著,登上金輪峰,禮拜舍利塔。住了一夜,他們又一起下山到南康。在這里聽說達摩祖師從廣東來到了建鄴。千歲和尚就與耶舍尊者珍重道別,前往白下,去見達摩,咨詢決疑悟道的心要。達摩見了高聲喚他一聲:「老闍黎!」千歲和尚頓然地應答一聲。達摩大師哈哈大笑,千歲和尚立即言下大悟,頓時覺得「七百多年來心中的疙瘩,竟然如堅冰一下子融化開了。」在回歸的路上作偈說:「我在梁國的都城遇見了達摩導師,參究禪法,明心見性了。現在我要飄然行腳到浙東浙西,去看盡那裡的好山好水。」於是,千歲和尚往來於泗洲,尋訪了智者大師,又和他順著泗水東流而下,由千頃到達了琴溪。在現在被稱為赤鯉古潭的地方,還留有唐代裴休手書的寶掌石存在啊。千歲和尚又到延陵,去訪紫髯道士,邀他一同到天台山去,經過石樑飛瀑,登上了赤城山,拜訪曇猷尊者。千歲和尚指著麥田說:「這起伏的麥浪就象波濤洶涌的大海水,那滿車滿車裝的是不是汗水呀?」曇猷尊者聽罷振搖著錫杖說:「漂亮的言詞,滿口的空話,果報如此,功德如此!」千歲和尚辭別了尊者,接下來就是上華頂峰,禮拜長耳定光古佛;航南海,拜觀音大士;遂即到四明山,帶領竺歷法師進入四川,拜謁禪宗二祖神光和尚;又越過棉竹山,過白帝城,在旅途涼亭的牆上題寫:「日出東邊雨又飄,棧前棧後草蕭蕭,不知道良師益友居住何處?在彎彎山道和白雲深處,數次向樵夫打聽過,都不知曉。」於是就離開了四川,再返回雁盪山,重新遍游那氣勢磅礴、莽莽蒼蒼的雁盪七十二峰上的寺庵,在大龍湫瀑布休息的時候,友會了博具那尊者。榜庵曰:「觀不足,額手望天柱岩的美景而忘記歸來。」隱士陶弘景真人就是為此而建造了這「忘歸」和「觀不足」二座游亭啊。還鐫寫了一首詩:「我曾經過目觀嘗了天下的名山,其中只有這里的美景難以用圖畫記錄下來,山前的白頭老翁在這里已經住了一千年,仍然說這一生都還觀不足。」
千歲和尚聽說傅大士住在雙林寺宏揚佛法,特地前往參訪。他請問「如何是佛的正法眼藏」,傅大士把十指交叉躬敬地回答說:「兩手空空提著鋤頭,步行的人騎著水牛,人明明從橋上走過,卻只見橋在流動而水不流。」。千歲和尚又接著追問,「莫不是教外別傳?」大士說:「碧水倒映著孤峰,寒潭迎照著明月,你我都不知道它的本源,須彌山就在你的腳底下越過」。千歲和尚與大士居遊了數年後,就前往漁浦,攀越赤符、大岩等許多名山勝地,又回到司空山,隱居於古廟之中。高士沈約經過這里看望了千歲和尚,在石上鐫書曰:「寒風吹破了故舊的窗紙,片片雪花飄落在供台。把三衣統統都披到身上,仍然象浸到水中一樣的冷,還是去撿柴草,撥開地爐深深的積灰,看有沒有未熄的火種。」已經是冬天了,千歲和尚應約到了舒城。他邀三祖僧璨大師游羅浮山,參訪道家大德葛洪真人於梅花塢的洗耳泉。千歲和尚見了吟詩曰:萬頃青山,一分梅花三分竹,行吟住宿,難道只許你仙人獨享?」葛洪真人也和道:「禪翁到來的時候,恰好這局棋剛剛下完,茶也煮熟了,豈不好嗎?」三祖在旁,輕輕拍掌笑道:「稚川,稚川,你不要故作推辭怕忙碌,還是趕緊去挖筍子來,燒柴草煮飯吃!」說罷三人大笑,這笑聲把山上的石頭都震落下來,如今,這個落石洞還在梅花村的旁邊呢。
此時,唐王朝剛剛開始建立,千歲和尚又回到雙峰老祖寺。他說過「我走盡了中國的八百個洲,這座山偏偏可稱得上修道之人游訪居住的地方」的話。這期間,他禮拜了禪宗四祖道信和尚,逗留請益,並且請他去住持老祖寺。
在一切安頓就緒之後,千歲和尚就北渡黃河至嵩山少林寺,禮拜初祖達摩的面壁崖。接著又北上幽州,游西山,訪華嚴室利尊者於潭柘寺;游歷上方山,到真定,禮拜大菩薩,遇見了白足企都仙和尚。千歲和尚和他對話,使他感到真誠摯愛。千歲和尚就帶他又回到黃梅,訪問五祖弘忍大師於東禪寺,和他們來往十分莫逆,達數十年之久。後因兵擾蘄黃,時局不安,千歲和尚又重返江浙,隱居於浦江與赤岩之間。當時在淀溪,有位朗聖僧,是五祖弘忍的法孫,他平靜安逸,獨居修行。千歲和尚和他十分友善,經常寫信叫白狗送給朗禪師,朗師養了一隻黑猿,由黑猿把回信帶給千歲和尚。所以唐南康郡王韋皋就此在牆上題詩說「白犬馳書至,昔猿洗缽回」。不久,朗公圓寂。千歲和尚也就渡過濤濤長江,掛笠在會稽雲門寺。當時正是唐高宗顯慶二年丁巳歲(657),千歲和尚已經是高齡一千零七十二歲了。這年七月七日,他忽然向如光、慧雲二位徒弟說了一段偈語:「本來以為沒有生和死,今天也要顯示生死了,我得去安住於成佛之道心,來生我還要轉世再來到這個世界。」說完就閉目入定。七日之後,又蘇醒過來,囑咐徒眾說「我滅度之後,你們就在這里修塔供養。日後,會有人來迎接我的遺骨回歸中天竺。希望你們要切切注意,不要拒絕啊!」說罷就與世長辭。徒眾們謹遵遺命,就在若耶溪的南岸建塔,掩葬千歲和尚的真身。每當風雨交加的時候,墓塔會放出亮麗的光來。到了龍朔二年(662)五月初五日,正好有一位印度僧人來到,環繞師塔頂禮,塔門自動打開,人們看見塔內大師的真身舍利放出耀眼的光芒,寶骨潔白庄嚴,帶有明亮的紅色紋理,令人肅然起敬。那位印度僧人禱禮完畢,提起千歲和尚頭骨振動著,那全身的骨架關節緊密有系,沒有一塊散落。印度僧人把骨架放入池中漂洗後,仔細藏入包裹,背負著向西而去。這時,天空雲霄中顯現出種種瑞相,還隱隱傳來美妙的佛音梵曲,多日不絕於耳。洗骨池至今還在舍利塔的左邊。
查閱千歲和尚生前所經歷的地方有數十餘處,處處都已建成了寺廟。唯有黃梅雙峰老祖寺最為庄嚴壯觀。因為是在四祖、五祖於黃梅弘揚佛法之前所建,而千歲和尚年歲又最高,所以後人都尊稱為老祖寺。
我(行森)現今有愧的住持老祖寺,在瞻仰頂禮這位古德的時候,就象瘦粼的竹子,面對大風吹來無力站穩,令人膽顫心驚。是啊,這數千年來,有多少名山大川中的寺院叢林,在建後又遭毀壞的,推想著也不知道有多少。然而在這里卻是殿閣檐楹,開朗完整,吐雲吞月,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損毀,乃至於周圍泉石松竹都蘊含著當年的古貌,如若不是有千歲和尚的高德,如何能夠得到象有神靈般的護衛呢?行森常常閱讀五燈、祖傳,其中對於千歲和尚的記述都過於簡略。正好我因為住在深山,閑暇較多,所以就詳細察閱考證象《古會稽記事》、《唐匯搜奇》、《白氏類林》、《羅浮舊志》、《天台會纂》、《法苑珠林》、《雁盪集》等書目,將其中有關千歲和尚生平行實的內容記錄下來,恭寫成文。以有益將千歲和尚苦修道行的榜樣,如日月高照,使後世來人能有所借鑒啊。
行森頂禮,謹作贊詞:
懷悲願,露古顏。孤筇直過萬重關,竿頭風月灘灘別,足底煙霞處處閑。
稱幽興,唯此山,驚回龍夢出潺氵爰。奇石蟠松無限意,雙峰絕頂許誰攀?http://hi..com/%D4%B8%C9%FA%BC%AB%C0%D6%CD%C1/blog/item/b058b8ca65e14615bf09e622.html

閱讀全文

與傅氏最長壽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常德市養老機構 瀏覽:434
長春市老年大學2018年招生 瀏覽:421
中免集團體檢過了多久入職 瀏覽:809
在北京領取退休工資的條件 瀏覽:172
機關重陽節活動推薦 瀏覽:996
敬老院防震減災總結 瀏覽:974
懷寧養老金基數多少 瀏覽:212
女朋友上門父母給多少紅包合適 瀏覽:740
公招體檢復檢一般多久通知 瀏覽:48
萊蕪8萬養老保險條件 瀏覽:101
職業病退休後工資怎樣發 瀏覽:789
有哪些思念父母的詩句 瀏覽:338
轉養老保險的聯系函是什麼 瀏覽:164
女生考公務員要做哪些體檢 瀏覽:587
長壽花上什麼肥能催花 瀏覽:399
大班重陽節活動的好處 瀏覽:288
廣東惠州養老金 瀏覽:50
長壽保險怎麼買最好 瀏覽:716
父母a型血兒童什麼血型貧血 瀏覽:31
巢湖老年大學招生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