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90歲宰相

90歲宰相

發布時間:2021-12-05 08:42:58

㈠ 古代像陳元方這樣聰穎機智少年兒童還有很多,你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事例嗎至少5個

1、曹沖

曹沖字倉舒,東漢末年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由曹操的小妾環夫人所生。少年時就敏於觀察,十分聰慧。曹沖出生五、六年,智力心思所達到的,就像成年人那樣聰明。

當時孫權曾送來一隻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詢問眾部下,都不能拿出辦法來。曹沖說:「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體上刻下記號。

再稱量物品裝載在船上,那麼比較以後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興,馬上施行了這個辦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2、司馬光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3、文彥博

文彥博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聰明過人。 一次,他和幾個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進一棵大樹的樹洞里去。

小朋友嘗試伸手進樹洞取球,可是樹洞太深,怎麼也摸不到底。怎麼辦呢?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的,都想不出辦法來。他叫小朋友幫忙提來幾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樹洞里灌,不一會,水就把樹洞給灌滿了。皮球也浮上來了。

4、孔融

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上前坐下來。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

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

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局促不安。

5、諸葛恪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在諸葛恪小時候,一次宴會上,孫權看諸葛恪年齡小,叫他依次給大家斟酒。到了張昭面前,張昭不喝酒,說:「這樣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吧」。

孫權對諸葛恪說:「你能不能找個恰當的理由出來,讓張公喝下這杯酒呢」。

諸葛恪端著酒杯對張昭說:「呂太公90歲的時候,還手拿兵器指揮部隊作戰。現在打仗時皇上考慮到你的安全,讓你在後方;聚會時考慮到你的地位,總是請你在前面,這難道不是尊敬你嗎」。

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㈡ 八十歲老人稱之為什麼

八十歲老人稱之為老爺爺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那些為人幽默的人,總是比那些一板正經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歡迎。

為什麼會這樣?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交中,會看重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就是價值。任何人跟別人交往,都希望能夠從中得到一點什麼,比如,你跟客戶交往,可能是因為你想賣東西;你和某個人成為好兄弟,是因為你希望得到真正的友誼等。這背後驅動的因素,就是價值。第二個要素就是快樂。如果某個人使你感到很痛苦,你還會繼續跟他交往下去嗎?百分之百不會!就像一個男生或者女生出軌了,那他/她的另一半肯定會離開他/她,因為受傷害的一方感到了痛苦。所以,如果你喜歡和某個人交往,那一定是他讓你感到了快樂,你感到很放鬆。因此,懂幽默的人,往往會更容易受人喜歡。

也許你經常聽到有人說:跟這人說話一點都不帶勁,一點幽默感都沒有!

這些人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幽默的作用真的太大了。幽默可以化解很多尷尬,幽默可以讓人減輕壓力,幽默可以心情愉悅等等。

可以說,成為一個有幽默感的人,全世界都會歡迎你。因為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會說話而且高情商!

也許你會說,我天生就是個不懂情趣,情商不高,不善言辭的人。是否幽默,跟這些有關系嗎?有!但是,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幽默的人,關鍵是你是否掌握幽默的邏輯。

縱觀那些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們能夠輕松逗人開懷大笑,並不是說他們有多能言善道,而是他們掌握幽默的邏輯後,就成為了一個幽默的人。只要你掌握幽默的邏輯,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

那該如何訓練,才能真正一個幽默感的人呢?今天,我給你介紹三種幽默的邏輯,只要你掌握了這些邏輯,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有幽默感的人!

製造誇張
誇張是幽默的孿生姊妹。

如果說有沒有一個最快速的方法成為具有幽默感的人的,那製造誇張絕對稱得上是這種類型的方法

㈢ 百歲壽星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統計學家曾預計,到2000年,世界上70歲以上的人將達5.8億,而在1950年還只有2億人。到那時,人們再也不會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了,而都會滿懷著「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願望。實際上,「長命百歲」也正是科學家們目前加緊研究的一個問題。

據文獻記載,壽命最長的是我國福建省《永泰縣志》第十二卷記載:永泰山區有個名叫陳俊的人。他生於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死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享年434歲。陳的子孫「無有存者」,生活由「鄉人輪流供養」。國外的長壽紀錄,最高的是一位日本人,名叫萬部,1795年,當政宰相因其夫妻壽山「高不可攀」而召見他們時,萬部是194歲,其妻173歲。48年後,日本舉行永代橋換架竣工典禮,他們一家再次應邀前往,萬部那時已是242歲了,其妻也有221歲。英國也有一位叫弗姆·卡恩的人,他活了207歲,經歷了12個王朝。以上這些都是超長壽的人。而國內外超過百歲的人就更多了。1980年7月9日,在英格蘭島的劍橋郡,約翰·奧頓和哈麗葉特·奧頓隆重慶祝了他們結婚80周的紀念日,他們分別已有104歲和102歲,我國江西於都縣石靖鄉敬老院里的唐招娣、鍾度春老人分別是110歲和104歲,至今身體健康。像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在長壽者人群中,有兩個顯著特徵是值得人們探索的。其中一個是長壽的遺傳性,即長壽者呈家族形式存在。我國新疆英吉沙縣的吐地沙拉依一家就是一個長壽家庭,他母親去世時110歲,他哥哥135歲去世,兩個弟弟分別活了103歲和101歲,而他本人在1986年時就已137歲。有人對武漢地區100位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的父母和祖父母的年齡進行了調查,這些老人的父母年過80歲的有22人,90歲以上的11人,祖父或祖母年過80—100歲以上的14人,高壽者達47人,廣州1980年的調查結果也是如此,詢問家史的46名長壽老人中,有長壽家族史的佔65%,這說明,遺傳與壽命的長短密切相關,然而其具體機制如何?目前還不太清楚。

另外,世界上有四個著名的長壽之鄉,其一是保加利亞南部多彼山區的莫粱州,每10萬居民中平均百歲以上的老人53人。其二是蘇聯的喬治亞,在1200萬人口中,百歲以上老人有5600多人,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有47人。還有被稱為心臟病患者的療養聖地厄瓜多的洛哈省,以及我國的新疆維吉自治區,都是著名的長壽之鄉。有人總結說,海拔高(450—1350米)的地區,百歲老人最多,工業中心極少環境污染、城市生活的緊張氣氛等因素,是否是加速人衰老過程的原因也還沒有搞清楚。

最近,老年學說提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觀點,認為人的總壽命的藍圖,早在妊娠初始的瞬間就明明白白地印在你的基因之中了。從人體上取下一丁點兒皮膚,放在實驗室的組織培養中,你就會發現,該細胞有一個相當穩定不變的壽命期。每個細胞都能生長並自行分裂40—60次後死亡。一系列的實驗證實,我們每個人的壽命在生命初始時,就已由安排分裂的「壽命基因」基本上確定下來了。

但另一種理論認為,沒有什麼長壽的基因,倒是我們的細胞在分裂生長的長期過程中因環境影響及生理變化而不斷破損。因此細胞內部的哪些分子遭到某種程度的損壞,致使細胞機器運轉失靈,發生事故。這種損壞到底是什麼性質的還不清楚,細胞中的修復工作可能根本不起作用或效率不高,致使一些小毛病最終釀成危險的大故障,導致細胞死亡。

盡管到目前為止,人們對長壽的秘密及影響壽命的生物機制還不太清楚,但是,人們根據實際情況卻總結出一套長壽的秘訣,有人將其概括為「素、忌、動、煉、樂」五個字,即要多吃素食,少食肉類和動物脂肪;禁忌放縱貪欲;堅持參加多種多樣的勞動;堅持體育鍛煉;還要樂觀。這些觀點經醫學家、生理學家證實,確實能起到延長人的壽命的作用。

㈣ 王安石任過幾任宰相

王安石
(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綜上所述,王安石任過二次宰相。

㈤ 漢武帝共任命幾個宰相,他們叫什麼名字,結局如何

漢武帝先後任命了13位丞相:建陵侯衛綰、魏其侯竇嬰、柏至侯許昌、武安侯田蚡、平棘侯薛澤、平津侯公孫弘、樂安侯李蔡、武強侯庄青翟、高陵侯趙周、牧丘侯石慶、葛繹侯公孫賀、彭城侯劉屈氂、富民侯田千秋,不過這13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卻鮮有善終。

1、後元元年(前143)—建元元年(前140年):建陵侯衛綰

後元元年(前143)丞相劉舍被免職。八月漢景帝任命御史大夫衛綰為丞相,封為建陵侯。他做了三年丞相,漢景帝崩逝(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建元元年(前140年),因當初漢景帝卧病之時,官府中多有無辜受冤的囚犯,身為丞相未能負責申冤,被免去相職。衛綰去世後(前131年),謚號哀侯。

2、建元元年(前140年)—建元二年(前139年):魏其侯竇嬰

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後堂兄的兒子,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漢景帝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

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衛綰免職後,漢武帝漢武帝任命竇嬰當丞相,田蚡當太尉。建元二年(前139年),被竇太後解除了丞相職務。元光四年(前131年),竇嬰「偽造聖旨罪」被處死。

3、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六年(前135年):柏至侯許昌

建元二年(前139年),柏至侯許昌接替竇嬰當了丞相,武強侯庄青翟當了御史大夫。到了建元六年,竇太後崩,丞相許昌、太尉庄青翟因「坐喪事不辦」,而被武帝免職。

4、建元六年(前135年)—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安侯田蚡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後竇氏去世,田蚡登上丞相之位。元光五年(前130年)春天,田蚡病倒,不久便恐懼而死。

5、元光五年(前131年)—元朔五年(前124年):平棘侯薛澤

田蚡死後,武帝命御史大夫韓安國行丞相事,不過韓安國很不幸運,從車上摔了下來受了重傷,武帝只好將他病免,讓薛澤做了丞相,擔任丞相期間,沒有什麼作為,元朔五年被免職。

6、元朔五年(前124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平津侯公孫弘

薛澤被免職後,漢武帝欲任用公孫弘為丞相。但是根據漢朝的制度,丞相都是在列候中選任的,於是武帝下詔封平津鄉650戶給丞相公孫弘為平津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孫弘薨於任上,謚號獻。

7、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五年(前118年):樂安侯李蔡

西漢飛將軍李廣堂弟,曾任漢文帝的侍從。公孫弘死後,御史大夫樂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職。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佔漢景帝園寢的空地而被問罪,李蔡不願接受詢問,自殺而死。

8、元狩五年(前118年)—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強侯庄青翟

漢高祖時武強侯庄不識(《史記》作莊不職)之孫,漢文帝時襲爵武強侯。李蔡死後,漢武帝任命太子少傅庄青翟為相。元鼎二年(前115年),因與權臣張湯的相互構陷,牽連致死。

9、元鼎二年(前115年)—元鼎五年(前112年):高陵侯趙周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因父功封侯。元鼎二年二月,漢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趙周為丞相。元鼎五年,因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獻黃金不足卻不上報,被捕下獄而自殺身亡。

10、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初二年(前103年):牧丘侯石慶

趙周被免職後,漢武帝命御史大夫石慶為丞相,冊封為牧丘侯。太初二年,石慶去世,朝廷賜他謚號為恬侯。

11、太初二年(前103年)—征和元年(前92年):葛繹侯公孫賀

石慶死後,被漢武帝任命為丞相,封葛繹侯。不過,漢武帝的丞相並不是那麼好當的,李蔡、庄青翟、趙周連續三任丞相皆因罪自殺。所以他不肯受丞相的金印紫綬,直到見了漢武帝生氣後才不得已拜受。果不其然,征和二年(前91年),公孫賀因巫蠱之禍死於獄中。

12、征和二年(前91年)—征和三年(前90年):彭城侯劉屈氂

漢武帝劉徹兄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征和二年被任命為丞相。征和三年(前90年),劉屈氂暗中勾結貳師將軍李廣利准備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事情敗露之後被腰斬於長安東市。

13、征和四年(前89年)—元鳳四年(前77年):富民侯田千秋

戰國時田齊後裔。車千秋接替劉屈氂擔任丞相,封為富民侯。元鳳四年(前77年),為相十二年後去世,謚號定侯。

(5)90歲宰相擴展閱讀

全文是這樣的:「其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邱虛而已。至賀、屈氂時,壞以為馬廐、車庫、奴婢室矣!唯慶以惇謹復終相位,其餘盡伏誅雲。」

這段話分三個層次,前面兩個分別為羅列公孫弘之後的丞相名單,和交待相府客館命運,前文已經介紹過了。有意思的是第三個層次。班固筆鋒一轉,第三個層次又重新回到那六位丞相身上,交待他們的命運,說其中唯有石慶因忠厚謹慎終老相位,其餘五位都未得善終。

班固的這個敘述結構,至少有兩點疑問。先說第一點。這段文字第一層和第三層都在講幾位丞相,卻在中間插入關於相府客館的描寫。班固為什麼不順著丞相名單,把他們的命運交待了呢?如果我們嘗試著把講述客館變遷的文字全部刪去,會發現不僅不影響詞句的完整性,反而使得文理更通順。

刪去客館命運後的文字就變成這樣:「其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唯慶以惇謹復終相位,其餘盡伏誅雲。」文意相扣,嚴絲合縫。班固為什麼非要在中間插入相府客館的命運?

我想,班固正是要讓相府客館慘淡的結局,和六位丞相黯然的命運交相呼應,烘托出觀察漢武帝時代的一個特殊窗口。在漢武帝的皇權威嚴下,丞相們不僅留不住相府客館,連自身的命運都無法掌控。

第二個疑問和丞相們的命運有關。接替公孫弘的李蔡,在相位僅三年左右時間,因非法侵盜「國有」土地罪,自殺了。又是三年不到,後任丞相嚴青翟與御史大夫張湯訌斗,最終也是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繼而為相的趙周,同樣在相位上呆了三年左右,最終成為漢武帝打擊諸侯王、列侯勢力的犧牲品,在獄中自殺。有這三位丞相的先例,就無怪乎當石慶因未能妥善處理流民問題而遭漢武帝痛斥時,就有人勸他自殺以謝罪。

也無怪乎當漢武帝任命公孫賀為相時,公孫賀嗚咽哽涕,長跪不起,不願接受這個職位了。石慶因木知木覺、反應遲鈍,最終沒有自殺,僥幸躲過一劫。而在他之後的公孫賀和劉屈氂,卻都因捲入巫蠱案,被漢武帝無情地斬殺了。

這就是班固羅列的六位丞相的命運,三人自殺,二人被殺,一人差點自殺。如此悲情,漢武帝的丞相就沒一個命好點的嗎?其實公孫弘之後,漢武帝總共任命過七位丞相,劉屈氂之後還有一位田千秋。班固把名單列到劉屈氂,戛然而止,沒把田千秋列進去。恰恰就是這位田千秋的命運,和前面六位大不相同。

田千秋出現在巫蠱之禍後。巫蠱之禍,太子劉據遭栽贓陷害,被指利用巫術詛咒漢武帝。劉據為求自保,倉促起兵,卻在兵敗後自殺。這場裹挾著腥風血雨的人倫巨變,讓遲暮之年的漢武帝陷入了沉思。官卑職微的田千秋假託神靈意旨,替太子鳴冤抱屈。

田千秋的出現,正好給了漢武帝一個台階,讓他有了替太子平反的機會和借口。理順了太子案,漢武帝在短短幾個月內,把田千秋從極其低微的職位上,破格提拔為百僚之首的丞相,並封他為「富民侯」。

漢武帝去世以後,田千秋仍然是丞相。直到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薨逝,田千秋在相位上前後呆了十三個年頭。在《漢書·公孫弘傳》中,田千秋這位好命丞相,被班固選擇性地遺忘了。班固為什麼這么做?另外,又是什麼造就了田千秋的命運,是他的才能、功績遠遠勝過前幾位丞相嗎?

從李蔡到劉屈氂這六位丞相,司馬遷曾評價李蔡「為人在下中」,也批評石慶「無他大略為百姓言」。至於其他幾位丞相的才能和功績,司馬遷也有一個總體評估:「武強侯庄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於當世者。」

(《史記·張丞相列傳》)從司馬遷的評價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第一,這些丞相都是些庸才;第二,他們只不過在朝廷上充當「備員」,對國家大事根本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那麼田千秋和這六個人相比又如何?班固說田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有也。」

(《漢書·車千秋傳》)既無才學,又無功勞,只不過替太子鳴冤恰巧符合了漢武帝的需求,因而拜相封侯。漢武帝去世後,霍光以大將軍身份輔政,對這個階段的丞相田千秋,《資治通鑒》評價道:「時政事一決大將軍光,千秋居丞相位,謹厚自守而已。」依然因循守默,無所作為。

看來論才能、功績,田千秋並不比他的六位前任強。那為什麼前六任命運如此不濟,而田千秋卻恰恰相反呢?看來關鍵原因不在這些丞相們身上,而在用這些丞相的漢武帝身上。自公孫弘之後,漢武帝為什麼始終選擇這些平庸之輩來擔任丞相的要職?

關於公孫弘這個人,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他是漢代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出身的丞相,在他之前的漢代十八位丞相都是貴族出身。漢武帝打破成例任用公孫弘,未必是不拘一格用人才。

公孫弘的學問才氣實在寒磣,如前所述,四十餘歲才開始學習《春秋》「雜說」,參加人才選拔的答卷,原先被考官置於下等,是漢武帝親自把它擢拔到上等。漢武帝看中的是公孫弘的學問嗎?不是,看中的是公孫弘這樣的人物,容易駕馭。

此後公孫弘的「官場成長記」,證明漢武帝的估量是正確的。從後幾任丞相人選可以看出,漢武帝一直秉承著這個原則,丞相不在於有才能,而在於能為皇權所駕馭。

漢武帝可能從來沒想過要讓這些丞相主導大漢帝國的政策走向,主導政策走向的,始終是他自己。在加強皇權的過程中,漢武帝任用酷吏,造成國內政治的緊張,庄青翟、趙周的死與此有關。對外政策上,漢武帝四面出擊,開疆拓土,使得國庫虛耗、百姓流離,石慶差點自殺,與此有關。

此外,漢武帝又迷惑於方士,為求神慕仙而廣營宮室、巡行封禪,更加強了社會財富的消耗。而且正是漢武帝的這種迷信心態為人利用,釀成了巫蠱之禍。公孫賀、劉屈氂正是死於巫蠱。所以這幾位丞相的命運,幾乎都與那個時代的政治危機息息相關。

田千秋的命運不同,是因為他出現在漢武帝洗心革面之後。巫蠱之禍讓漢武帝痛定思痛,開始徹底反省以往的所作所為,並頒布了著名的「輪台罪己詔」,終止了以往四面拓張、大開大闔的政策,決定轉向休養生息。因此漢武帝在任命田千秋為相的同時,封他為「富民侯」。

「富民」二字正透露著漢武帝改革國策的信息。所以,田千秋和李蔡等人,雖同為漢武帝時代的丞相,卻屬於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中的界限,即在於漢武帝的國策取向。李蔡等六人的命運是和窮兵黷武、驕奢淫侈的漢武帝時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田千秋卻不是。

所以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傳》中提到公孫弘的繼任時,撇開了田千秋,而是讓李蔡等六人和遭廢棄的相府客館一起,共同定格了漢武帝那個雄武拓張卻民不聊生的特殊年代。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漢武帝和他的丞相們

㈥ 安童十八歲當宰相,年輕的管理者靠譜嗎

年輕,是一個讓人充滿希望的詞語。但是放在職場語境中,“年輕”卻不總是一個值得自豪的標簽。因為它的背後,往往藏著涉世淺、經驗少、存在感弱、專業性不強等職場短板。盡管這些都可以靠時間慢慢改變,但是職場卻未必有耐心陪你慢慢長大。要想實現快速突圍,只能主動打破職場對於“年輕”的偏見。

元朝歷史上,有個十八歲就登上宰相之位的少年。十八歲,無論擱古代還是擱現代,都是妥妥的“小鮮肉”。但是這個“小鮮肉”一登場,卻讓一眾“老臘肉”都心生敬畏。他是誰?憑什麼登上宰相之位?又是如何hold住朝堂的?

樂與長輩交談,不膽怯

這位十八歲當宰相的少年,名叫安童。他的仕途起點很高,十三歲便入宮掌管宿衛軍。當然,高起點得益於祖上恩蔭。但是日後的飛速攀升,還是因為他有遠超同齡人的智識。

安童是蒙古開國功臣木華黎的四世孫。中統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追錄元勛時,召安童入宮掌管宿衛軍,當時安童才十三歲。他的母姓弘吉剌氏,是皇後的姐姐。一次,母親入宮面見皇後,正好遇到忽必烈,於是就在皇帝面前對兒子一通猛誇:妹夫啊,別看你外甥年齡小,但卻有輔國之才,因為他特別喜歡和大人一起討論國事。

但是,管理者太年輕,難免會遇到各種阻力和壓力。如何才能弱化這些負面影響,擔起管理者的角色呢?

首先,要保持謙遜。對於同齡人,謙遜是緩解嫉妒和敵對情緒的最佳方式;對於年齡比自己大的前輩,謙遜是一種禮貌和尊敬,能有效獲得前輩對你工作上的支持。

其次,要善於傾聽。作為新晉管理者,如果本身就是從自己所管理的部門里脫穎而出的,那他在傾聽下屬匯報時可能會更加容易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但如果新晉管理者是從其他部門或者其他公司空降過來的,那麼,上任伊始就應該耐心地傾聽以了解所管轄部門的日常工作情況。

再次,要懂得管理分配原理。當下級向管理者就某個事件請求給予指示或決策的時候,將決策權交還給下屬讓其自行決定。和授權不一樣的是,授權往往是為了便於下級更快、更直接地處理事情。而管理分配原理的應用情境更多是將影響下屬的決策權交由當事人自行處理,管理者不去考慮各方的利益而讓他們自行權衡利弊。

最後,要展現專業實力。一般來說,管理者的專業實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專業知識;決策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協調及合作能力。只有專業實力過硬,才會讓各個年齡層的下屬感到信服。

職場江湖,不以年齡論英雄。但是,要想成為出色的領導者,請先丟掉你“年輕”的噱頭,只留下該有的成熟與擔當。

㈦ 狄仁傑活了70歲還是93歲啊

書上寫的是93歲,而武則天是624年出生的,若狄仁傑比武則天小,那麼她不會稱他為國老,故應是607年出生的,不是630年70歲。

㈧ 有歷史典故的勵志對聯

1、明朝名臣於謙幼時即聰穎過人。一位僧人見小於謙頭梳雙髻,即出句戲曰:
牛頭喜得生龍角
小於謙應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年齡稍大後,於謙頭梳三岔髻,那位僧人見了,又出上聯相戲:
三角如鼓架
於謙回擊道:
一禿似擂槌
2、明人解縉小時就善對句。九歲時,父親攜他到長江邊洗浴,父子把衣服脫了掛在江邊一老樹上。父親即景出句曰:
千年老樹為衣架
解縉隨即對句曰:
萬里長江作浴盆
3、某日,解縉的父親與友人對弈,開局之前,友人吟道: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解父一時語塞,站在一旁的解縉應聲替父解圍:
地為琵琶路為弦,哪個能彈
4、解縉住的村子前有一座竹山,屬同村的鄉紳所有。有一年春節時,解縉在家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門對千棵竹
家藏萬卷書
鄉紳見了心中老大地不高興,乃命家丁把竹梢全都砍掉。縉知鄉紳用意,便於上下聯尾各加一字:
門對千棵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鄉紳見了更為氣惱,再命家丁把竹子連根挖掉,縉聞知,在聯尾再各加一字:
門對千棵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鄉紳沒「轍」,只好自生悶氣。
5、一秀才不服解縉的才華,找到解縉,振振有詞地道出一副「佳對」:
牛跑驢跑跑不過馬
雞飛鴨飛飛難比鷹
解縉對這種淺薄的人十分反感,遂笑著對那位秀才說:「我也送先生一副對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6、宋人劉貢父善屬對,王安石出句試之:
三代夏商周
劉對曰:
四詩風雅頌
王安石拍手叫好:「此天造地設也!」對句的妙處在於以「四詩」概括「風雅頌」:因為《詩經》中的「雅」詩又可分為「大雅」和「小雅」,與「風」、「頌」合起來恰成「四詩」。
7、梅堯臣以詩知名,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到了晚年,他應歐陽修之邀參加《唐書》的修撰。成稿之後還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士大夫們莫不嘆惜。先前梅堯臣受命修《唐書》時,曾對他的妻子刁氏說:
吾之修書,亦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笑道:
君於仕宦,又何異鯰魚上竹竿耶
雖是夫妻日常對話,卻自然成聯,聞者皆稱善對。
8、蘇軾(號東坡)與黃庭堅於松下走棋,陣風吹來,松子掉落棋盤,東坡即景出句: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黃庭堅對曰:
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9、蘇軾一向恃才傲物,宰相王安石很器重蘇的才學,但又覺得該殺殺他的傲氣,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個閏月,王安石即以此為題出了上聯要蘇軾答對: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軾苦思多日,終不能對出。直到幾百年後才有一位無名氏勉強對出了下聯(寬對):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10、一日,蘇東坡邀黃庭堅來家作客。黃到門外,蘇忙著出去迎接,兩人就在門旁的柳樹下攀談起來。正在窗前捉虱子的蘇小妹見此情景即戲語道:
阿兄門外邀雙月
蘇東坡笑對曰:
小妹窗前捉半風
按:「雙月」謂「朋」,「半風」(「風」繁體作「風」)指「虱」。
11、一天傍晚,蘇東坡對蘇小妹說:「我出一上聯,請你花一夜工夫對出下聯。」遂曰:
水仙子持碧玉簪,風前吹出聲聲慢
蘇小妹苦思良久不能對出。因為「水仙子」、「碧玉簪」和「聲聲慢」俱為詞牌名,下聯亦須以詞牌名為對,同時還要描繪出一幕情景,難度確實是很大的。正在搜腸刮肚之際,忽見女僕在月光下端酒菜送來,蘇小妹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
虞美人穿紅綉鞋,月下引來步步嬌
按:「虞美人」、「紅綉鞋」、「步步嬌」也是詞牌名。
12、蘇東坡任職杭州期間常外出遊山賞水。一日便服出遊至莫千山時來到廟中稍息,廟中老道人見他衣著簡朴,便視為普通游士,態度冷漠地說了聲:「坐!」又對道童喊:「茶!」在談話之間,道人發現來客頗有學識,便請進廂房敘話,並道:「請坐!」又呼道童:「敬茶!」當最終得知來客是蘇東坡時,老道士連連作揖打恭並請他到客廳「坐坐!」。進了客廳,道人躬身示禮:「請上坐!」又吩咐道童:「敬香茶!」臨別時,道人再三請東坡留下「墨寶」。東坡含笑揮筆書就一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閱後,羞慚不已。
13、金山寺和尚佛印和蘇東坡一向友善,兩人相遇常常互開玩笑。一天傍晚,二人泛舟長江之上,船小風輕,對月飲酒,十分暢快,酒過三巡,佛印向東坡索句,東坡手指江岸,笑而不語。佛印循指望去,但見岸上一農夫荷鋤歸村,身後一條黃狗正邊走邊啃一截剩骨。佛印頓悟東坡之意,乃呵呵一笑,將自己手中拿著的一把題有東坡詩句的大蒲扇拋入水中。二人彼此心用不宣,相視微笑。原來他倆用「形體語言」合做了一副精緻詼諧的雙關「啞聯」:
狗啃河上(和尚)骨 (東坡出句)
水流東坡詩( 屍 ) (佛印對句)
14、一日,佛印對東坡大談佛事,躺在簾子後邊的蘇小妹見佛印把佛法說得神乎其神,便很想「幽」這位和尚一「默」,遂題一上聯並吩咐女僕拿出去交給蘇東坡。東坡接過一看便朗聲大笑,上聯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東坡把上聯交給佛印,佛印思索片刻即對出了下聯: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這是一副「析字聯」,對得十分巧妙。
15、據傳,宋人梁皓(一作灝)屢考不中,仍不泄其氣,奮發讀書,終於在82歲時中了狀元。在給皇帝的謝表中,梁皓附了一副很幽默的對聯:
白首窮經,少伏生八歲
青雲得路,多太公二年
此聯用了兩個歷史典故:漢代傳授《尚書》的伏生成名時已90歲,姜尚(太公)輔佐周文王時年整八十。作者以此表達自己老邁得志的心情,十分貼切。
16、宋人洪平齋喜歡在文章中使用「而已」二字。某年,他給皇帝上書彈劾當朝宰相弄權納賄,奏章中有這樣的句子:「招權納賄,倚勢作威而已」,結果不僅未能「扳倒」宰相,反遭宰相忌恨,整整閑置了十年。洪平齋忿慨不已,遂在家門上書寫一聯: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閑
17、南宋詩人尤袤和楊萬里關系友善。淳熙年間,楊任秘書監,尤為太常卿,常常是低頭不見抬頭見。二人性情詼諧,喜歡互開玩笑。有一次碰面時,尤對楊說:我以一經句為上聯請你對出下聯
楊氏為我
楊萬里應聲道:
尤物移人
「楊氏為我」和「尤物移人」都是先秦經典中的成句,二位詩人巧妙地把它們引為聯句,而「尤」、「楊」又分別是二人的姓氏。如此聯句,確需才學「墊底」。
18、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游馬苑,朱棣(其四子)與朱允炆(其長孫)同侍。太祖出句令對:
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允炆對曰:
雨灑羊毛一片氈
太祖以為「氣弱」。朱棣對曰:
日照龍鱗萬點金
後一對句比前一對句氣象雄渾得多。後來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並把國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也許「馬苑應對」一事已經顯示出皇孫不是皇子的對手。
19、明人徐唏年輕時以吏員進身。他榮歸故里時,當地官員率諸生郊迎,諸生以其不由科目出身,便有些態度不恭,地方官員大為生氣,出句斥諸生曰:
擘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
「酸子」乃譏刺在場的酸秀才們。諸生久不能對。徐唏代答曰:
咬開銀杏,白衣里一個大人
諸生驚服,遂相率請罪
20、明代高則誠少負才名,有「神童」之譽,七歲時的某一天,高則誠身穿綠袍從學塾中歸家,路逢官居尚書的鄰居,尚書戲則誠曰:
水出蛙兒穿綠襖,美目盼兮
則誠見尚書身著紅袍,即對答曰:
落湯是子著紅袍,鞠躬如也
尚書聽了,連連驚嘆「後生可畏」。「美目盼兮」和「鞠躬如也」分別是《詩經》和《論語》中的成句,能在即景應對中迅速地引用,確實是需要學問和才氣的。
21、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喜書門聯,但每次剛剛張貼就被別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個防「賊」的妙法:在門楹上貼出這樣一副對聯: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偷聯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搖頭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聯尾各續三字,遂成意義全新一幅佳作: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這則傳說的「本事」顯然是不可信的——因為到五代時才出現第一副春聯。但故事很有趣,對聯亦不乏有藝術性,頗值一賞。
22、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幼時家貧,放學後常幫大人磨面。12歲那年,一位師爺命他以磨面為題做聯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無愁眼下遲
當地太守設宴時即席出句征對:
鸚鵡能言難似鳳
滿座賓客對答不出,次日消息傳開。王禹偁知道後,當即對出下句:
蜘蛛雖巧不如蠶
23、宋人呂蒙正對當時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憤憤不平。某年春節,一位窮苦人請他代寫一副春聯,呂寫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額:南北
春聯貼出後引來了無數人圍觀。眾人始覺其「怪」,繼稱其「妙」。這副春聯妙就妙在它的「聯外之意」:上聯缺「一」,下聯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諧音:橫批「南北」亦即意味著「沒有東西」。作者以獨特的修辭手法寫盡了窮人的生存窘相。
24、宋代詞人晏殊路過揚州時在大明寺里小憩,無意間看見壁上所書的一首詩很不錯,經打問知道作者是當地人王琪,便請王來一起用飯。飯後二人在池邊散步,其時正值遍地落紅的春末,晏殊說:「有時想起一個佳句,比如我曾做出過這么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也沒想出下聯。」王琪應聲說:「似曾相識燕歸來。」不久,這一聯句被晏殊寫入他的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句。
25、北宋名相寇準與眾友同游郊外,即景乘興出句求對:
水底月為天上月
眾友無句答對,楊大年剛好趕到,對曰:
眼中人是面前人
眾友皆齊聲喝彩。
26、明代程敏政極有才華,十多歲即被薦入京。宰相李賢欲招之為婿,便在一次宴會時手指案上的果品對程說:
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明白李的心意,便答道:
有杏(幸)不須梅(媒)
李於是決定把女兒許配給程。
27、明代李東陽和程敏政一樣少有才名。東陽6歲時和敏政一同去接受英宗的召見。過宮門時,年幼的東陽跨不過高高的門檻,英宗見狀出句:
書生腳短
東陽應道:
天子門高
賜御膳時,英宗指著盤中的螃蟹說:
螃蟹一身甲胄
敏政對曰:
鳳凰遍體文章
東陽對曰:
蜘蛛滿腹經論
英宗又出上聯:
鵬翅高飛,壓風雲千萬里
敏政對:
鰲頭獨占,依日月於九霄
東陽對:
龍顏端拱,位天地之兩間
英宗大悅,對左右說:「以後讓他們一個做宰相,一個做翰林學士」
28、王洪是明代的閩中才子,幼時即善屬對。一日有客登門,見王家正在庭院中建樓,便出上聯讓王洪對答:
地樓之上起樓,樓間無地
王洪見一群僱工正在院中掘井,便對曰:
天井之中開井,井底有天
29,明人曹宗7歲時去海濱玩耍,一漁夫以沙馬魚為題出聯索對:
沙馬鑽沙洞,沙生沙馬目
曹宗舉目見近處有一頭水牛洗澡,即對曰: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頭
漁夫很高興,便贈一條大魚給曹宗。
30、明人陸容任浙江布政使對教授(學官名稱)陳震友善。在一次聚會飲酒的過程中,二人以屬對相戲。陳震年少發禿,陸容嘲曰:
陳教授數莖頭發,無法可施
陸容長著一臉絡腮鬍子,陳震抓住這一特徵反唇相譏:
陸大人滿面髭須,何須如此
這副屬對妙在每句的後半部分:在浙江方音中,「莖」、「櫛」難辨,「施」、「梳」不分、「何」、「胡」相近,因此「數莖頭發」即諧音「數櫛頭發」,「無發可施」即諧音「無法可梳」。「何須如此」也就是「胡須如此」。陸容接著又以猿猴截木為話題出句:
兩猿截木山中,這猴子也能對鋸(句)
陳震應聲對曰:
一馬陷身泥內,此畜生怎得出蹄(題)
對畢,二人撫掌大笑。這副屬對亦極為巧妙地運用了雙關諧音手法,而且較前一副更令人解頤。不過這種比較「過頭」的玩笑只宜於在關系親密無間的友人之間一開。

㈨ 明朝歷任宰相和首輔都是誰

宰相: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徐達共四人。

首輔:曹鼐、陳循 、高榖、徐有貞、許彬、李賢 、嚴嵩、張居正、黃淮 、解縉、胡廣、楊榮、楊士奇、楊溥、高拱等人。

一、宰相

1、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並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謚襄愍。

2、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

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二、內閣首輔

3、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後,因為李太後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張居正代高拱為內閣首輔。

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

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4、胡廣

胡廣(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銓之後。明朝文學家,學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明朝文臣得謚號,自胡廣始。明仁宗即位後,加贈太子少師。胡廣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雜著》、《胡文穆集》等。

5、徐有貞

徐有貞(1407年-1472年),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號天全翁,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中期內閣首輔,因封爵武功伯,世稱徐武功。

徐有貞是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土木堡之變後曾建議南遷,遭到朝野內外的一致譴責。他在景泰年間擔任僉都御史,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1457年),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辟,被拜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爵武功伯。他讒殺於謙、王文,又與石亨、曹吉祥爭權,結果被構陷罪名,貶為廣東參政,後又流徙金齒。石亨敗亡後放歸。

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貞去世。

閱讀全文

與90歲宰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0歲男的會喜歡小姑娘嗎 瀏覽:317
口語交際怎樣做算是孝敬父母 瀏覽:789
飛躍老人院的老人需要什麼服務 瀏覽:48
家風好兒女孝順 瀏覽:169
城市戶口可以交農村養老保險 瀏覽:255
去養老院的感想日記 瀏覽:496
哪裡老人沒有衣服 瀏覽:244
退休工資是不是每年增加工齡錢 瀏覽:212
天津市便宜養老院 瀏覽:65
養老未停保轉出了怎麼辦 瀏覽:118
退休了社保可以轉回戶口所在地 瀏覽:720
久卧不起的老人如何不生痰 瀏覽:609
養老院怎麼看護愛往外面跑的老人 瀏覽:508
老年人嘔吐有痰怎麼辦 瀏覽:789
如何取回社保養老金 瀏覽:444
老人眼裡流淚眼角通紅怎麼回事 瀏覽:295
老人被關在監獄多久 瀏覽:56
老年人培訓課程 瀏覽:245
退休年齡利大於弊一辯 瀏覽:733
老年輪滑活動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