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師,本人1990.2.4農歷,男,上午九點出生,姓名:王澤燾,出生地點: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謝謝!
王4劃(土)澤17劃(水)燾18劃(火) 得分:88(吉)
天格:5分(土)人格:21分(木)地格:35分(土)外格:19分(水)總格:39分(水)
「王澤燾」的「三才」解析
(土木土)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順利為:向上進取容易成功而富貴,基礎猶如立於磐石,泰然安康,心身健康,得享長壽。(吉)1、總論:堅強的毅力,能克服人生難關,有創業的天才,可積極向外發展成功,必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也要注意意外變故。2、性格:好勝心較強,待人謙虛客氣,但自律較嚴,交際不算靈活,不肯與人妥協。在對自己滿懷信心的同時也要注意與人溝通。3、意志:給人一種積極進取的感覺,比較有進取心。要防止耐性不足,考慮事情不周全的問題。4、事業:通過自己辛勤創業,事業成功有望,中年後可一展抱負。5、家庭:生活大致圓滿,夫妻有時對生活細節有爭論,子女勤勞孝順。6、婚姻:男取勤儉賢淑之妻,要多注意感情交流;女嫁有才幹之夫,婚後生活圓滿。7、子女:子女少但有責任感,且都能孝順父母。長大後成功率很高。8、社交:樂善好施,有照顧他人的美德,但不一定得到親友之助,因此要慎防親友拖累。9、精神:精神安然,內心有時苦悶,但都能得到安慰。10、才運:辛勞中有收獲,才利可得。自己發展創業能有所作為,意外之財不可得。11、健康:身體健康,安享晚年,注意神經衰弱、肝胃病等問題。12、老運:一生比較勤勞,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回報。
B. 湖南邵陽市飲食節創始人是哪裡人
邵陽的人情交往親朋戚友之間,逢年節、壽誕、喜慶,互相探望、慶賀。邵陽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的習慣。初一這天一般是在家裡給大人拜年,也有鄰居互拜;初二,女兒女婿、外甥給岳家、舅家拜年。新寧地方正月初八接女兒、姑娘回家小住,正月初十左右,岳父、舅父去女婿、外甥家看望;五、六月間岳母看望女兒、女婿,叫「望夏」。平時敬客,與客人見面或分離,相互抱拳作揖,民國以後逐漸改為握手。有客入室,須起身相迎讓坐,敬煙茶要用雙手。客人在座不責備家人,不打罵小孩。有長者在座,不搖頭晃腦,不翹腿、不亂笑。客人談話,不隨便插嘴。客人眾多,須逐一招呼,不得疏漏一人。客人告辭,須起身相送出門。客入主門,雨具不帶入室內,並忌帶中草葯及紙錢、香燭和白布等物。主人敬煙茶,要雙手接取。不經主人招呼,忌入內室頂針續麻邵陽流行「頂針續麻」,以擴大兒童詞彙量。本地廣泛流行一些「頂針續麻」的典型兒歌。如《刀把豆歌>:「刀把豆,打紅花。娘叫我,行人家。爺(Ya爹)叫我,看水牛。水牛過江,踩倒蛤蟆。哈蟆拂水,拂到烏龜。烏龜燒香,燒倒和尚。和尚念經,念到先生。先生占卦,佔到姐姐。姐姐綉花,綉個糍粑。我某伢子快來呷糍粑。」兒童搞這類活動,通常先由一人(往往是大人)就眼前事物,開個頭引導,然後讓大家聯珠,就最後一個詞語的前一語素提問後接上去造句。使語句遞接緊湊,浮想聯翩,靈活暢達。如大人先說:「多好看的一朵花呀?花呀花,什麼花?黃花。黃呀黃,什麼黃?雞蛋黃。」然後讓兒童們你一句我一句接下去,可能是:「什麼雞?公雞。什麼公?老公公。某伢子爺爺是個老公公。」也可能是:「什麼雞?飛機。什麼飛?童子飛。飛到婆婆園里去了。」最後又落到眼前事物,就算完了。兒童聚集一塊,有時為唱歌、發言或做其它事,需要排定個先後次序。簡單方式是「發拳」,人多場面大,就「點將」或稱「點子」。大家圍坐,由一人邊念口訣,邊繞著圓圈一字一人逐個點。有時要繞幾個圈才能點定。口訣中間點名部分可以「看勢行事」,比較靈活。流行的口訣有:「點子點波羅,茄里咬里羅,里羅婆羅善,(點名。如:某伢子,某妹子,趙二黑皮,張家大耳朵松保……),跳過牆頭捉到你。」「你」字落音處的人便是點的將。口訣各地不完全一致。洞口的口訣有:「點子點波羅,石狗咬田螺。田螺爬上樹,你是邱相公。」被點著的「邱相公」,就是點的將。必須服從安排,去唱歌、發言或做其它指定的事。邵陽喪葬習俗病人咽氣前,兒孫輩跪於床前送終,如其神志尚清,就吩咐遺言。有的兒孫外出趕不到送終,就喂參水「吊氣」,拖延時日。氣絕即放銃一響,鞭炮一掛以報喪。停屍板腳下點一盞燈。用柏葉水沾白布給者洗身,裝殮。裝殮衣服要成單數。者口裡含七粒米,叫作帶糧走。綏寧等地凡六十歲以上的人去世,腳要踩一籮谷,谷存給子孫吃。人要坐著,與生兒女要坐著一樣,同稱「坐生坐」。母親後,要先通告舅家,舅父母來到,備「報恩餐」招待。孝子要跪在舅父母面前。舅父母對去世情況,予以了解和分析,叫做「分真」。再給外甥講些好話,叫作「討好」。父親了,跪向伯叔輩請求分真討好。平時,孝子對父母不好的,會久久跪著,聽從教育,許可起身才能站立,然後者入殮。人去三天內,要找一塊象人形的石頭背回家中供奉。者是女,則在岩石前供一盆水和一把梳,是男則供以煙葉。每天還要供奉餐食,三年後,才把岩石埋掉。安葬前,要打道場超度亡靈,孝眷披麻戴孝,穿麻織品長衣,頭戴由麻布做成圓圈、前邊綴上六顆白棉花的孝帽,並拖上麻布長頭巾,腳穿麻鞋和白布襪子,手持孝杖,稱作「成服」,並請人唱喪歌或唱戲守夜。出殯不論墓地遠近,抬棺的繞道緩行。有的地方抬棺的要走鄉間小路表示者對家鄉的留戀和告別。綏寧等地老人了,棺材埋屍之外,還要用華美的窯缸將者的生庚八字寫在裡面掩埋,叫做「埋魂」。1949年後,各地喪事改革從簡。一般出訃告,開追悼會以悼念者。城市推行火化,在殯儀館或者生前所在單位舉行追悼會,親友吊喪,送以花圈、祭嶂,出席追悼會。鄉鎮也開始推行火化,土葬者亦減少了很多舊俗禮儀。80年代起,出殯時有動用汽車、族旗為前驅的,送葬人員多,沖炮喧騰,花圈直徑高達3-5米,祭墳修墓比過去增多而且講究邵陽工商運輸習俗開商店,以前稱做坐莊生意。店中采購貨物的叫跑街先生,管賬的叫帳房先生、紅薄先生,新投師的叫徒弟。徒弟入店時須央人介紹,交定額押金,寫好打雜三年,從師學藝。滿師後,要辦出師酒,才能正式議定工資。染織業的學徒,「三年幫一年」。前三年沒有工資,還要廉價幫工一年,才可出師。老闆的兒子,多到別人開的店子做學徒,避免在本店以少老闆身份出現。出師後通稱先生。平時,店員都要住在店裡,雇期一般一年一定。每年正月初五上工,過小年吃飯時,老闆如薦某店員坐上席或將席上雞頭對著誰時,即表示他將被辭退,來年請別處高就。如因貪污或他事被開除,本市鎮同行一般不再僱用,稱為「賣了碼頭」。做生意講彩頭,清早開張營業,不借錢,不兌辦、不借秤;第一筆生意盡力爭取成交,以求開門大吉;每月初一、十四、十五、二十三日為忌日不討帳,別人來討帳,也可不理。每年正月初五前只進財不出財。初一不掃地,其他早晨,掃地須從門口向內掃。忌單日及二十四日出外做生意。走村串戶的小買賣有貨郎擔,「一頭扁、一頭口(luan ),走遍天下無人盤」。一般小本商販,從城市購進針線、毛巾、鈕扣、刀剪等日用小商品,到鄰近鄉村出售。有時以貨易貨,換來羽毛和畜皮土特產,轉手賣給城市商店。貨郎以搖耳鼓為售貨信號,同時夾以吆喝聲。一些有文化的人,在春節前後,從隆回的灘頭買一擔紅紙,並自備書寫大楷的筆和墨,到貴州省各處售春聯,可得一筆收入。還有一些人,背著方形木箱,陳列各式眼鏡,既出售,又修理,遍及內外遠近城鎮。50年代後,商業網逐漸密布城鄉,貨郎擔也隨著減少。市轄各縣農村均有趕墟場的習俗。每隔十幾、二十里的地方,設有墟場,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為趕場日。日用百貨、農副產品等均有購銷。80年代起墟場設點比過去還多,鄰近一些場的場期互相錯開,各不相同,便於行商輪流作買賣。趕集貿易更日趨活躍。工匠行內,規矩嚴密。遵從「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各匠一生帶徒甚多,其第一個徒弟叫長徒,晚年最後的徒弟叫「關門弟子」。各業皆有所謂秘術,將秘術傳給長徒或最寵信的徒弟稱為「戒卦」。師傅臨終前召徒弟跪受秘術,叫做「戒歿卦」。徒弟得其真傳者,稱「嫡傳弟子」或「掌門弟子」。師傅戒卦的內容主要是畢生技術總結,但也有許多迷信成份,如預測吉凶的占卜祭祀,暗下「魘鎮」以咒僱主家庭破敗等。建房時,擇吉日砌工破土下基,木工架馬動工,均需殺雄雞敬祖師,叫做「起水」。鐵匠栽鐵墩時,下面要放少許大米、茶葉、黃豆和食鹽。開爐時,先打飯勺、菜勺,再打幾枚門兜釘,然後再打別的用具。甲匠給人未做完的工夫,乙匠不得插手。工匠中,還有一些常用的行語,如稱飯勺為秤,稱筷子為篙桿,稱切菜砧板為好吃,稱吃肥肉為放水等。50年代後,手工業者組織起來,生產程序逐步機械、半機械化,老中青工人開展傳、幫、帶活動,經驗技術的傳授從出版物、講座、觀摩等多種渠道進行,秘術、戒卦、行語和迷信活動迅速消除。1949年以前,一般民用船,稱「洞舶子」。船小,不怕風險,「船小兩頭尖,有水上得天」。船工每天凌晨要觀察天色,從起什麼風,測知天氣如何,決定是否行船。船民視船頭為一船主宰,忌人腳踩,尤忌女人踐踏。船上忌講龍、虎、鬼、夢等字眼,有人講了,當天就不行船,或休息半天再走,碰上姓陳的要改稱姓浮,因陳與沉諧音,防遇風沉船。船民大都結伙出船,因一怕土匪二怕險灘。他們少則五、六船,多則十船、數十船,船多人多,小股土匪,不敢騷擾。過險灘、行逆水,分工協作,牽、推、拖、劃結合,互相團結。婁邵鐵路建成後,境內縣、區、鄉公路成網,火車、汽車、拖拉機運輸一條龍,水運由於資江下游建了柘溪電站,運輸阻隔,煤炭木材等物資均用汽車、火車外運,故毛板船、洞舶子日漸減少,水運舊俗也隨著消失。邵陽婚娶習俗舊俗議婚,男方接女方生庚後,壓在神龕香爐之下三夜,家中無不祥之事,便可合婚。訂婚時,男方准備庚帖,即紅鶯箋與綠鳳柬各一張,稱鶯鳳書,庚帖里層左邊寫男的生庚,留右邊由女方填寫,再請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將女的生庚填好後,留住象徵男方的鶯箋,送回代表女方的鳳柬,稱為撥庚。庚帖也有用龍鳳書的,紅書為雙龍圖案,綠書為雙鳳圖案。綏寧、城步一帶舊婚俗,舅權極大,姑娘的女,要優先嫁舅家,舅家無子或表示不同意時,方可與別人議婚。訂婚時,媒人帶老油紙傘一把,置放女家堂屋的神龕上。女方背後取下紙傘,將事先備好的花布和絲線綵球藏於傘內,讓媒人帶回男家。綵球即為訂婚信物,要永遠保存,一旦離婚,必得退還綵球才算了結。當媒人及其他來客宴飲時,一聽到爆竹聲響,媒人便立刻取傘往回走,守候門口的婦女同時擁上來,將泥巴往媒人身上塗抹,直追到離家五百米處才止,身上沾的泥巴多,象徵女方對親事滿意。迎親時,轎門懸著古鏡,轎上掛著馬燈。彩轎到達女家大門口,其親戚會把門關上,待男方從縫里塞進一些錢,才給開門,叫做「擋親禮」。新娘出嫁前,家長要邀請年齡相仿的未婚女伴,陪吃一席酒,叫「待女」。還會約閨中姐妹及姑嫂等,執手邊哭邊唱,叫哭嫁。新娘由兄弟背上彩轎,不讓雙腳沾地,上了轎,女方親友隨轎掩泣而送,待新郎在途中多次勸回,並投以「回步禮」,送者才依依告別。彩轎抬到男家停在大門外,男方殺雄雞祭祀後,再抬至堂屋前,安放約一小時,新郎才去開轎門,稱為「壓性」。許多地方在迎親彩轎後用米篩插箭三支,還要兩個兒童扮成紅包巾,綠包巾行於彩轎前。彩轎回到男家大門口,門檻上預置瓦一片,上罩米篩,下放谷七粒,新娘出轎,要用腳將瓦踩破,表示弄璋(生男)不弄瓦(生女)。隆回北面區鄉,在彩轎進入男家中堂時,一人擎傘,在剛出轎門的新娘頭上一張一收,連續三次以壓煞。新娘進屋時,新郎要站在高處,將來才可超過女方。武岡一帶有用火把迎親的,火把用麻桿、葵桿、竹片紮成,長數尺,中間纏上紅紙,當送親隊伍一出現,兩個十二、三歲的迎親伢子,一左一右,出大門迎親。新婚夫妻到新娘娘家去,叫回門。回門那天,不能留宿,必須當天趕回。如兩家相距太遠,就等滿了月才回門,但不論留住多久,必須夫妻同歸。有的則是在婚後次年的春節回門。清代至民國初年,婦女訂婚後夫,提倡「守望門寡」。結婚後夫,更是守寡終身,不得再嫁。夫妻關系惡化,如有女子私奔,族間有處以沉塘溺者。如因丈夫後生活困難而改嫁的,婚禮必簡單,不動鼓樂,不拜堂,不鬧洞房,轎子不從娘家正堂屋出門。五四運動以後,青年婦女守寡者日益減少。50年代後,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寡婦再嫁為法律所允許,同時也允許離婚男女再行復婚。婚事由男女青年自主。議婚、訂婚多由雙方交換信物或合影留念。有的徵得家長同意,由男方設酒會、舞會招待親友,宣布訂婚。結婚儀程也大為簡化,到政府取得結婚證後,各自按經濟情況辦筵席,請主婚人宣布,親友聚會熱鬧熱鬧。80年代後,嫁妝、筵席逐漸講究,興鬧洞房,講戀愛經過,但舊俗的繁文褥節不再恢復。邵陽宴客飲酒習俗人們遇婚喪喜慶事,常擺酒設宴,一般八人一桌,以堂屋正中上方為上席,上席左正右副。席數多的,分兩排並列就坐,稱東南席。席上用菜以雞、魚、肉三牲為主,肉又以東坡肉為首,其他配以海帶、黃花、粉絲、干筍之類,湊成九道十碗。席上如有海參、墨魚、魚翅及龍珠米的,便為上等筵席,通稱海參席或魚翅席。瓜果蔬菜,多不上席,狗肉、烏龜、青蛙肉亦不上席(甚至不準上灶)。宴客飲酒時,興猜拳行令。上菜必由主人先嘗,「魚」「余」諧音,魚到菜止。許多家庭,留魚不吃,以示留客。對久居客無意再留時,主人領先吃魚,含有雞飛魚走之意。魚為筵席上必需品,在難於得手時,則用木頭鑿製成魚形,蓋上辣椒、薑片等佐料充代。邵東太平地方,常用紅漆木雕的魚上席留客,稱太平魚,邵陽歇後語:「太平魚一看得吃不得」。武岡、洞口等地還有用雞頭、鴨頭敬客的習俗,客人應該高興接受,如果不食,需向主人說明,否則視為不敬。1949年後,酒宴鋪張之習大為減弱。80年代起,筵宴之風再盛。結婚、生子、晉級、得獎、都以筵席的多少,品位的高低相攀比。城鎮的樓堂酒館,鱗次櫛比,氣派豪華,非往昔所能比。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是被舊的習俗左右,不量入為出,甚至破產為筵席,受人恥笑的。邵陽生育誕辰舊俗孕婦懷孕,娘家提公雞探望,叫催生。懷孕期內忌食免肉,免生缺嘴兒女;接近產期,忌見穿紅衣者。孕婦難產,在住宅大門口張魚網。嬰兒落地,第一個外人進門謂之「踩生」。如來人是多子多福者,主人溫酒端茶相待;如果是孤寡人或手持鋤頭,簸箕等物者,則盡量迴避,自認晦氣。嬰兒誕生即鳴放鞭炮並隨即向娘家報喜。報喜禮物,生男則提公雞;生女則提母雞。邵東等地,生男從大門外放炮到堂屋內,生女則從堂屋內放炮到大門外。娘家不受禮,並回贈糧米,衣服、紅包等。嬰兒出生,一般先取個吉利乳名:龍兒、鳳兒、福兒、喜兒;有的則以「賤」代貴,狗兒、牛兒。小孩初生,即有算命先生上門排算八字,並用書面形式記錄好,獻給主人家,叫做「送官書」。如果八字帶煞,便將小孩寄名,或改取僧名,年年往寺廟庵堂朝香獻貢。富家子弟還買來窮人兒子送往庵寺作為「替僧」,或認岩石、松柏、橋梁、碑等為干爺娘,取名「石伢」、「松伢」、「橋伢」、「碑伢」等,每逢生日或新年,便前往岩、松、橋、碑前焚香禮拜。還有認人為親娘親爺的,認定後往來密切。嬰兒下地三日,用艾葉、過路樟、九里志、萬歲藤、金銀花藤等煎水洗澡,邊洗邊唱念祝禱歌謠,如:「娃娃洗了過路樟,十里過路九里香;娃娃洗了萬歲藤,易養易帶長成人。」洗澡時,香油塗身,以祛穢免疫,俗稱「洗三」。然後給嬰兒穿上新衣,抱至大門邊,邊用棒褪敲門,邊喊「嘿嗬、嘿嗬」,名曰「嚇岩鷹」,可以使小孩膽大有為。這天,親友來賀,叫「打三朝」,主人辦席待客,並分贈紅蛋等物。女兒在滿月前三天之內,男孩在滿月前後三天之間,給嬰兒剃除胎發,留下腦氣門部位不剃,剃下的胎發由父母收藏。剃頭師傅吃過酒飯,收受香桌上敬奉祖先神靈的升米紅包,並說吉利語。對小孩不可直稱長得嫩胖,乖巧,要反稱長得丑,象狗一樣。小孩出生百日,開始吃飯食葷菜。一般選用鯉魚、豬尾、豬嘴、豬腸和三個肉丸子,每樣喂一點,外婆家贈送「記性把」(糯米把)、柏枝(諧百知),還有贈戴長命鎖的,一般戴到十二歲左右解鎖。小孩第一次坐搖窩到外婆家,稱「移窩」。外婆家將小孩帶來的喜餅分送給鄰居,待小孩回家時,外婆及各鄰居又回贈錢米衣物,鳴炮相送。小孩周歲,親友送禮祝賀,家長宴請款待並舉行「抓周」活動,占卜小孩前途。抓周時將算盤、書、筆、糖果、錢幣等擺在小孩面前,讓其隨意抓取,最先抓到什麼,便預示小孩將來的愛好。祝壽。無論大人小孩,每逢誕辰,必須改善飲食,叫過生日,一般男慶虛歲,女慶實歲,稱「男上女滿」。小孩過生日,稱「長尾巴」,也有叫「黃狗過田凼的」。山區有的過生日,早餐吃素,叫吃報母齋。六十歲以上,逢十則叫慶大壽。慶壽前,將請柬分送親友,壽誕先晚行祝壽禮,壽主居上座,接受晚輩禮拜,俗稱拜壽。禮畢,以米粉招待,叫吃長壽粉。壽誕之日,親友贈魚、肉及壽聯、壽匾等,主人盛宴待客,座次講究班輩、年齡大小,言談舉止,皆循規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做生簡單一點的,煮幾個雞蛋給壽主吃;講究一點的仍然請宴,誕席散時,贈送蛋糕。
C. 邵陽 風俗習慣
1、湖南祁劇
邵陽流傳最廣的地方戲劇為祁劇。祁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清末又名「楚南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
2、邵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舊稱「花鼓」。湖南民間小戲劇種,興起於舊時邵陽縣境,本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稱為邵陽花鼓戲。主要流行於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新化等縣市,以祁劇寶河派戲白結合邵陽地方語言為舞台語言。
20世紀50年代命名為「邵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的音樂源於當地山歌小曲,在發展過程中曾受祁劇音樂、宗教音樂和說唱音樂的影響,演出風格詼諧、活潑、明快清麗。
3、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產地在邵陽隆回灘頭鎮。隆回灘頭年畫形成於唐朝李世民時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最後一代傳人高臘梅創作了29個年畫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親》。
(3)邵陽市長壽擴展閱讀:
邵陽市位於湘中偏西南,資江上游,自古為「上控雲貴、下制長衡」的交通要塞,曾因水路、公路交通順暢而輝煌。
明清時期,寶慶府城依資江黃金水道和數條驛道而成為水陸要沖,湘中重鎮;民國時期,湘黔公路干線貫穿境內,邵陽縣城成為東南與西南商品物資轉運樞紐。
2002年12月,潭邵高速正式通車,邵陽進入高速公路時代。2014年12月,邵陽高鐵北站投入使用,邵陽駛入高速鐵路時代。
2016年9月,中共邵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文密在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邵陽將實施「二中心一樞紐」戰略,打造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經濟文化中心、全國區域性交通樞紐。
D. 邵陽最有名的名勝古跡是什麼有什麼歷史價值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城。邵陽市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旅遊資源豐富。有被譽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莨山風景名勝區;有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風光;有全國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有原始次生林綏寧黃桑自然保護區。市區有「雙清秋月」、「龍橋鐵犀」、「六嶺春色」、「佘湖雪霽」、「神灘晚渡」、「山寺曉鍾」、「洛陽仙洞」、「白雲樵隱」、「岳平雲頂」、「桃洞流香」等景觀。其中如雙清亭,地處資江砥磯上,與北塔夾江對峙,大有雲帶鍾聲穿林去,月移塔影過江來之神韻;桃花洞庭湖和無底洞,構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風趣萬千。
(1)東塔屹立在寶慶市人民廣場左側的東塔山上。唐代曾在此建風水塔,五代時毀於兵災。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重建,後又毀於兵。是塔之建,始於清道光14年(1834),修到四級,又因戰爭而中輟。直到同治元年(1862)續修,直到同治13年竣工。東塔高27米,因地勢高岸,所以看去高聳入雲,十分壯觀。塔分七層、八面,塔內十分寬敞,可容百人,底層有門,兩條石砌的旋梯,繞塔盤旋,可直抵塔頂。登上塔頂,臨窗遠望,山河逶迤,盡收眼底。繁華鬧市,高樓林立。 1965、1982年,東塔經過兩度維修,已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人民政府已將這里辟為「東塔公園」。面積105畝,公園有南大門,面向廣場,門內建有三角亭,還為紀念著名的蔡鍔將軍,建立了「艮寅庄」茶社。北大門面向北塔,遠望資江,建有望江亭,公園設置,勻稱美觀,處處綠樹成蔭,是一處引人入勝的游覽勝地。
(2)雙清亭被譽為「寶慶十二景」之一,建於北宋的雙清亭,小巧玲瓏。雙層翹檐雕滿飛禽走獸,朱紅色的柱樑在陽光下璀璨奪目。雙清亭宛若一位秀麗迷人、婷婷玉立的少女,高高地佇立在資江南岸的懸崖陡壁上。數百年來,無數的墨客騷人為其迷人的風姿所傾倒,為她寫過無數贊美的詩篇。明代詩人李青的《游雙清亭》,道出了雙清亭的地理形勝,詩寫道:「天開圖畫在雙清,綠水青山潑眼明,風入琳琅搖鳳尾,雲移松桂偃龍形;望中隱隱窺衡岳,坐里閑閑瞰洞庭,送客如雲冠蓋集,舉杯漫道別離情。」出生於邵陽的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則稱雙清亭是:「嶼扼雙流合,江涵一廓煙。」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民主革命先驅蔡鍔等也在雙清亭留下了詠嘆的詩篇。雙清,雙層翹檐雕滿飛禽走獸,朱紅色的柱樑在陽光下璀璨奪目。雙清亭與北塔遙遙相對,中間一灣清水流過,別有一番情趣。黃昏降臨,舟影、亭影、塔影同映資水中,景色分外迷人。明朝湖廣巡撫趙覽為這一佳景題名為「雙清勝覽」,清未詩人徐小松還書一幅楹聯贊曰:「雲帶鍾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這幅楹聯對仗極其工整,描景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聯。
(3)六嶺,指邵陽舊城內東南隅的天池、鐵鑄、望仙、六一、八角、鹿頭(又名棲真)6座山嶺。宋代在六嶺頂上各建一亭,分別名為綉谷遐觀亭、蒼雪寒碧亭、楚望亭(又名望仙亭)、杏岡亭(又名六一亭)丹井亭、月池亭,後頹圮。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邵州知州劉保於舊址復建,並在六亭之間建鎮邊樓。提舉毛憲撰《鎮邊樓記>,稱贊六亭和鎮邊樓布局之巧妙。宋理宗趙昀曾為景區題寫「江山一覽」、「煙雨奇觀」兩匾額,已不存。站在這些樓閣上,遠眺石門、白雲諸峰,青翠如畫;近俯資、邵二水,瀉碧流光。特別是早春來臨,竹隨雨綠,桃逐風紅,細柳輕煙,鶯燕啁啾,為城內尋春佳境,故稱為「六嶺春色」。
(4)水府廟地處資、邵二水匯流處,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年間復建,道光年間再建。 廟前江畔建有戲樓,每年廟會,祈神唱戲,盛極一時。戲樓頂額上題有「半入雲」三字,兩旁原有一副對聯:妙手空空,一彈秋水一彈月;餘音裊裊,半入江風半入雲。 戲台後化裝間有集合對聯,曰:古往今來只如此;淡妝濃抹總相宜。
(5)曹婆井是一口有神話色彩的井,相傳有個叫曹婆的曾以此井之水釀酒開店,一道人常來店飲酒,曹婆待他甚好。道人離開邵陽時將一葯丸投入井水中,於是井中出水皆為酒,曹婆從此致富。後道人重來邵陽,問情況,曹婆答道:「水可當酒賣,但沒有酒糟喂豬。」道人嫌其貪婪,笑著說:「天高不算高,人心節節高,井水當酒賣,還說豬無槽。」因復投一丸入井,於是井水不再成酒,此一故事流傳甚廣,府志縣志皆有記載。故事托意諷 喻,內容深刻,故為大家所欣賞。現在井水仍汨汨而出,清洌無塵。
(6)仙人井地處西外街資江河邊有一口仙人古井,又名雲泉,相傳八仙之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路過此地,見此井水口如柱,冰涼透骨,水質甘甜,清澈透底,故在此飲水。仙人古井分三層,一層飲用,二層洗衣洗菜,三層挑擔淋菜之用。頭層石壁上有碑,並刻「古仙人井」四大字,字跡 古雅,填朱紅,十分醒目,並水從石壁流出,有茶杯口粗細,落入井中,潺潺作響如琴聲清脆。水質芳馨透亮,似有仙姑遺香,附近村落居民遊人無不為仙人古井感到驕傲,流連忘返,據說常喝仙人井水,可以健身長壽。近來由於自來水和建築群落不利因素,仙人古井水流短缺,飲水人員比過去相應減少,以往那種擔水的熱鬧場面非如 昔比。但仙人古井還是保持原來面貌,只是比較冷落罷了。